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第四章资本的运⾏ ⼀、资本运⾏的⼀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产资料和劳动⼒,为剩余价值⽣产准备条件;⽣产资本的职能是使⽣产资料和劳动⼒结合,⽣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

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产领域中的⽣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种划分。

它以⽣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

固定资本是指以⼚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产使⽤过程中损耗的程度,⼀部分⼀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部分⼀部分地收回。

经过多次转移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上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式上是⼀次性投⼈⽣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次性全部收回。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第1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马政经知识点

马政经知识点

马政经知识点马政经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马政经的学习对于理解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马政经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马政经的现实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马政经的知识点。

一、马政经基本概念1.马政经的定义:马政经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马政经的基本观点:马政经认为,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3.马政经的核心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政经的核心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拥有的生产工具、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总和;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权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

二、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价值理论:马政经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理论:马政经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3.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政经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将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最终导致无产阶级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马政经的现实应用1.经济发展实践:马政经理论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建设:马政经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强调无产阶级的主导地位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3.全球化背景下的马政经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政经理论也需要与国际经济关系相结合,研究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总结起来,马政经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政经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政经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政经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卷:第1章:分工的原因和效果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描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认为分工能够增加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他用针对纺织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同时做纺纱和织布,那么他的生产效率相较于专门分工人来说会大大降低。

因此,斯密提倡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2章:自由交易的原因和效果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自由交易的益处。

他认为自由贸易能够通过促进国际分工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福利。

而保护主义则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从而损害经济发展。

第3章:货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在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他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他还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应该取决于劳动价值。

第4章:货币的真空量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讨论了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货币供给过少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第5章:外国贸易的益处斯密在这一章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他认为这样可以实现各国之间最大程度的经济合作,促进国际分工。

第二卷:第6章:国内收入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章中,斯密详细讨论了国内收入的组成。

他认为国内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

他认为这三者是生产要素的回报,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内收入。

第7章:资本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斯密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资本的定义和价值。

他认为资本就是投资于生产的一切,包括工具、机器和劳动者。

他还讨论了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认为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8章:劳动力的收入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劳动力的收入,他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应该取决于供求关系,如果劳动力供过于求,则会导致工资下降;反之,则会导致工资上升。

第9章:价格的利润率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讨论了价格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综合知识马政经知识点总结

综合知识马政经知识点总结

综合知识马政经知识点总结马政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简称,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它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含了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内容,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

因此,在理解和掌握马政经知识点,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对马政经知识点的总结,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一、劳动价值论马政经中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度研究。

劳动价值论是指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价值所决定的。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分析,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判断标准,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的体现来决定的。

而这个劳动的体现是通过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所共同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规律的理论研究。

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除了支付给工人等生产成本之外,还剩下的部分,这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马政经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他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大于工资总额,而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之一。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马政经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就是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是一个核心概念,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资本是通过对劳动的剥削来获得剩余价值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马政经中,马克思对资本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矛盾。

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对我们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研政治--(马政经部分)考点整理

考研政治--(马政经部分)考点整理

考研政治--(马政经部分)考点整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不是为了交换●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私有制,个体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私有制,雇佣劳动●商品及其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劳动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自然属性,有用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决定商品交换价值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才具有价值●都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货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关系●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没有合格的使用价值,价值不能得到实现●对立关系●对于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注意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是同时进行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注意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时间,个人劳动生产率,个人劳动生产时间之间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需不需要培养和训练技能)●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不是货币,纸币是价值符号●职能:●价值尺度——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金属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国际上。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导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科学指南。

它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总结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指导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标志。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真理的根本条件,也是直接与间接实现工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武装。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创造,是一切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所特有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演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等。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5.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和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前研究和发展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应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

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共分为81个知识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

1、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得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过程与人与人之间发生得相互关系得过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得就是几个行人在瞧一家饭店外贴得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您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得寓意有A、生产者与消费者就是相互依存得B、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得同一性C、利己就是人得一切活动得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得关系E、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得物质利益关系「ABDE」(2004年多选题第17题)生产力得基本构成要素就是劳动力、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得作用就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得。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与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得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与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得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得总与构成该社会得经济基础。

生产力就是生产得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得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发展必然要求调整与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得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得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得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得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就是生产关系总与。

它就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得。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得经济制度与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得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研究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就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与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经原理章节分析(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经原理章节分析(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经原理章节分析
(1)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开篇章,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三节,主要介绍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内容。

本章涉及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在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等这样一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两个层次(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等这样一些知识点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以上是传媒研考为考生整理的考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媒研考小编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考研政治马政经复习解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复习解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复习解读(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学习难点,全面解读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就复习政经部分理清思路,明确重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马政经全文重点资料

马政经全文重点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选择1.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

P42.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

P6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P9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P1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重点)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P127.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P13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9.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

1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P161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P20答题1.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1)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考研马政经冲刺复习知识点(一)

考研马政经冲刺复习知识点(一)

第⼀章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于⼗九世纪中叶。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①产业⾰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确⽴,⽆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盾;②⽆产阶级开始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命⽃争,这⼀⽃争需要⾰命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为⽆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命⽃争提供出经济上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①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②⽑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义⾰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理论;③邓⼩平:关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此外,还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吸收继承的主要成果是:①研究⽅法,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流通转向⽣产领域;②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a.提出劳动⼆重性;b.说明了平均利润⽣产价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马克思的两个伟⼤发现。

运⽤两个伟⼤发现,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关系,即社会物质资料⽣产过程中⼈与⼈之间的经济关系。

物质资料⽣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产关系的根本⽬的和任务,是揭⽰⽣产关系内在的、⾃⾝运动发展的经济规律,从⽽为⽣产关系的变⾰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社会⽣产⼒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产关系:①⽣产关系本⾝是个体系,包括⽣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政治经济学记忆点

政治经济学记忆点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记忆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动身点和任务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动身点:物质资料的生产任务:揭示经济运行规律2.如何样明白得经济规律的客观性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⑵存在的条件是客观的⑶与人主观性的联系:①尊重他,按照它的要求办事②认识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为社会牟福3.什么缘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⑴当代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截了当阻碍生产力其他要素⑵当代科技已成为生产力进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⑶当代科技决定生产力进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第二章商品和货币4.商品价值由什么决定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刻5.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起源:商品经济内部矛盾进展的结果,交换过程的必定产物〔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样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本质:一样等价物6价值规律的内容、核心和作用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刻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核心:等价交换规律作用:棒子、鞭子、筛子⑴自发调剂资源配置⑵推动社会生产力进展〔刺激…改进…改善…提高劳动生产率〕⑶促进两极分化7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⑴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⑵具体劳动制造使用价值⑶抽象劳动制造价值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8.什么缘故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⑴价值增值不发生在G-W时期上,因为现在货币只是充当购买手段,价值可不能增值⑵价值增值可不能发生在W-G时期上,因为此次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化,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价值量不变⑶只剩下W.价值增值可不能发生在次商品的价值上,只会发生在此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换言之,资本家必须在流通时期购买到一种专门商品,它的使用价值能制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这种商品确实是劳动力9.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专门性⑴使用价值是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⑵价值决定不同于一样商品①坚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养活配偶子女以连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教育培训的费用⑶价值决定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10.如何明白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⑴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加工、制造,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具有劳动过程的一样性质⑵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⑶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增值才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11.相对剩余价值如何产生⑴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刻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刻之上⑵工人制造的新价值便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其差额便是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积存12.试述资本积存的客观必定性⑴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内在动力⑵竞争是外在压力13.阻碍资本积存规模的要紧因素⑴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⑵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⑶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间的差额大小⑷预付资本总量14.资本积存的实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15.资本积存和资本积聚的相互关系⑴区别①资本积存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用②资本积聚即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积存增加资本总额⑵联系①积存是积聚的基础②积聚是积存的结果16.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联系①资本积聚促进资本集中〔利于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②资本集中促进资本积聚〔利于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生产更多剩余价值,加速积聚〕区别①定义不同〔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存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②是否增值〔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增加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使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现实的,可不能增加〕③之后增值速度不同〔资本积聚仅使个别资本总量缓慢增加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量迅速增加〕17.什么缘故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定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进展的必要条件必定产物:资本主义制度决定资本家一方面进行资本积存,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①资本积存过程中,劳动力供应上升A农民手工业者破产B技术进步机器使用,妇女儿童加入劳动者行列C中小资本家破产②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导致对劳动力需求下降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导致部分工人被解雇B追加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导致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必要条件①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的进展随时可获得可供榨取的劳动力②利于对在职工人的剥削18.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有哪些关系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19.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时期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购买、生产、售卖时期;货币、生产、商品资本20.产业资本循环什么缘故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⑴从内容上,差不多上以价值增值为目的⑵在运动形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和片面性⑶假如我们把一种资本循环形式当作产业资本的唯独形式,就只能片面反映资本运动某一方面特点,不能全面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采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而是建立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深刻论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

毛泽东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根据当今时代特点,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轨道。

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核心考点(1)

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核心考点(1)

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核心考点(1)为帮助大家进行2015考研政治顺利复习,考研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分享了2015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核心考点(1),希望对大家顺利备考有所帮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2014考研政治越来越近,考研政治辅导专家为广大考生整理出最应该记住的政治知识点,希望可以减轻广大研友们的记忆工作。

(一)物质资料生产1 劳动过程三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流动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不变资本2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2014考研政治越来越近,考研政治辅导专家为广大考生整理出最应该记住的政治知识点,希望可以减轻广大研友们的记忆工作。

(一)物质资料生产1 劳动过程三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流动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不变资本2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理解提示:注意将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与社会经济制度的一般规律联系起来理解,前者体现了后者,是后者的表现。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它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生产者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因而其发展比较缓慢。

(2)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接的市场交换,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

商品经济的出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另外一个条件或称决定性的一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理解提示:分工决定交换的必要。

所有权不同决定了等价交换。

2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如上所述,商品经济就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它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而市场经济则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说明的是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市场经济则说明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只有当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能直接起调节作用,从而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四)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3)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表现在: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背诵提示: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劳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生产者的经济关系——抽象劳动(五)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一劳动时间是通过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正是这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2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1 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2 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3 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七)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发挥作用。

将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该商品的价格。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之比,因而其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

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

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作价格标准。

比如我国人民币的元、角、分等。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

(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如果纸币发行量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这种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

(八)价值规律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依据,实行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1)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是价值,波动的幅度要受价值的制约。

比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再怎么上升也不可能与一辆汽车等价。

(2)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是一致的。

也许在孤立的一次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会偏离价值,甚至会偏离很多。

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大致会相互抵消,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背诵提示:这个考点可以作为辨析题准备,重在分析。

3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配置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