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地球自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二、探究地球自转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2. 讲解时间差异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因此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四、实验探究(1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光源(如手电筒)。
2.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在桌子上,模拟地球的自转。
(2)打开光源,照亮地球仪的一部分。
(3)观察并记录地球仪上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部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4)讨论并解释时间差异的现象。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演示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谜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的演示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昼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五、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其他现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的运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描绘地球自转的基本特色,并用日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事实说明地球自转。
2.过程与方法:演示地球仪。
(1)察看演示自转方向:学生演示? 演示错误的学生登台演示? 纠正错误 ? 正确演示 ? 学生再演示。
(2)察看演示自转所形成的地理现象:地球仪静止不动时用手电筒照耀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 ? 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耀察看同一地址的日夜变化? 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耀观察不一样地址时差的形成。
层层递进,简单理解。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着手演示地球自转,调换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此后更勤学习地理确立基础。
【教课要点】1.地球自转和看法、方向和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课难点】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课准备】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
【教课过程】师生活动教课提示与建议导入新课:发问:同学们几乎每日都能看到日月星斗的东升西落,这类现象说了然什么问题?地球自转的讲解新课:知识,小学科学教材阅读资料“是天转仍是地转”。
课介绍过。
发问:鼓舞学生积这段资料说了然什么问题?极回答。
启迪:阅读中同学们发现问题了吗?从解说学生发问:生活中感觉不到1.为何在生活中我们感觉的是天转,而不是地转?的地球运动,培2.哥白尼的“日心说”看法内容是什么?都对吗?养其学习兴趣和同学分组议论剖析。
剖析能力。
总结:1.我们在生活中感觉的是太阳、星星、月亮每日东升西落,仿佛它们都绕着地球转,其实不感觉地球在转。
仿佛是坐在开得很安稳的火车里,经常感觉不到火车在行进,而是看到车厢外的房子、树木在退后。
原由是地球的引力太大了,吸引着地表所有的物体包含我们人类,一起在安稳、飞速地运动,人们难以察看。
2.哥白尼以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停环绕太阳公转。
用生活实例教师说明:说明,便于理解。
有关时差的教学设计
有关时差的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课标中使用“分析”一词,表明不仅要求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些地理意义,还要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具体到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找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涉及到地球的自转,与前面一部分的内容联系紧密,但与后面的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
但作为时差的概念及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却占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时差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知识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准备采用问题法来解决。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已学过了地球自转的基础知识,补充了有关经纬线(度)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叙述时区的划分2. 能够说出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别3. 学会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4. 能够说出日界线两侧日期变更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读图1.20,叙述时区的划分、说出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别、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国际日界线的规定。
2. 通过读图,思考题2明确日界线的第二条(日期的自然变更线):0点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各国所处的时区,能计算不同国家的时间。
重难点:1.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2. 日界线两侧日期的转换以及0点线的计算。
教法:问题解决法课时:1节教学设计导入: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的地方日出时刻不相同,也就意味各个地方的时间有迟早之分,因而会产生时间差——时差。
各地的人们在交流时由于时间的不一致而易发生混乱。
因而在1884年召开了国际经度会议,对时间的转换有了一个统一的规定。
新课:1884年经度会议的内容:生阅读17页的一、二段课文,师让生画出四个内容的记号。
⑴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⑵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高一必修1地理地球自转与时差教案
高一必修1地理地球自转与时差教案地球自转存在这3种不同的变化:①长期减慢;②周期性变化;③不规则变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1地理地球自转与时差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1地理地球自转与时差教案(一)【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绘制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
最后为后边学习的方便,我们准备就地球自转产生的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作了补充介绍。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并配合了相应的图片,读图思考和活动等相关内容,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虽然新教材删掉了,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二、能力目标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间差异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过程第一课时一、地方时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和侧投,引导学生观察。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思考:1、既然地方时是由于经度不同而产生的,那么同一条经线上呢?2、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的两地,经度间隔多少度呢?经度间隔1度的两地,地方时又相差多少呢?总结:1、经度不同,时刻不同。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2、东早西晚(重点说明“早”的含义——东大西小),15°/h,1°/4分钟。
过渡:那如何计算各地的地方时呢?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①定时:确定已知地方时(地方时12时的常见表述,特殊经线的地方时)晨赤点所在的经线:6时;昏赤点所在的经线: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太阳直射点):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0时或24时。
②定点:在经线轴上标出所求点、已知点;③定差:経度差(同减异加)→时间差;④定值:东加西减。
练习:1、已知北京时间(120°E)为9月1日20:00,求20°w,兴国(115°E)的地方时。
2、当我国某地屋外树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时,此时屋内墙上的钟表为11:40,该地的经度为多少?第二课时二、区时导入: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1、时区与区时时区: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见图)。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注:了解世界主要地区所在时区,例:北京——东八区,纽约、伦敦、东京?)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区号×15°)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
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目标】1.了解概念: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2.理解昼夜更替、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学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在不同的光照图中晨昏线的运用【教学重点】1.晨昏线的运用;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教学难点】1.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教学用具】班班通、地球仪、地图册【讲授过程】【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形状、速度【新课讲授】【引入新课】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引导读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6~17页并思考:晨昏线、地方时、区时概念的产生【学生回答】略【板书】一、晨昏线(圈)【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1.晨昏圈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判断方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夜进入昼的分界线为晨线,昼进入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3.特点:晨昏线为地球大圆;晨线和昏线为半圆;晨线和昏线与赤道交点为6:00和18:00;晨线和昏线北界点和南界点为0时和12时。
4.晨昏线的画法:平分地球,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5.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侧面图:极地俯视图:6.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画法变式图【过渡】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
当上海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上海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
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同一时刻,各地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初中地理时差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时差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时区和时差的概念。
3. 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时区和时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网图。
3. 时差计算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网的作用。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通过地球仪演示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解释时区和时差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3. 教授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的方法,示例讲解,让学生分组练习。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经纬网图,进行时差计算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地球公转?时区和时差有什么区别?2. 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3. 拓展环节:让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张经纬网图,并在图上标注出两个地方的时间差。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了时区和时差的知识。
在课堂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分组练习,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对于计算时差的部分,可以适当增加练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的方法。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
其中包含了两个教学因子:○1地球自转的特点;○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的现象。
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地球自转的特点是基础的知识,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产生了地球昼夜更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
教材将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一节之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地球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延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地球到动态的地球),也为后一节课学习地球的公转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的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得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根据学生的这一个特点,我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结合本校“润课堂”的模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来体会地球的自转特点,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进行演示、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地球自转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中的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实,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4、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传的运动规律2、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为什么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一、地球的自转1、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2、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说明在不同的方位看地球。
其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二、时间的差异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
2、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每小时经过15,每分钟转1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三、区时和日界线1、区时的概念强调:东面的时区区时早,而西面的时区区时晚例1:北京(东八区)12点东京(东九区)伦敦(0时区)纽约(西五区)例2:假设一架飞机自北京沿40N纬线上空向东作环球飞行,机上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与途径地时间(区时)一致向东每跨越一个时区需要将手边拨快,还是拨慢一个小时?飞回北京要拨几个小时?3、日界线:避免日期的混乱(1)、日界线并不等于180经线,而是一条折线(2)、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始线,同时又是一天的介绍线(3)、日界线两侧的东、西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与时刻早晚不同的是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4)、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反之,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进一天总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加深了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他们对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实际上,地球的两种运动是同时运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下一课要探讨地球的另一种形式—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一、内容与说明1、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2021年整理〗《地球自转与时差》优秀教案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设计莆田二中地理组林赛金[教材分析]1、本节课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地方时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二是区时和国际日界线。
前者是理解后者的基础知识,后者是前者的实际应用。
2、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前一节知识(地球自转)的深入和应用,同时也是中学生必须了解的自然生活常识。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地方时和时差的成因,理解分区计时的价值。
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方法和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地球自转的演示方法,通过绘制光照图及地方时、区时分布规律示意图,培养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通过课堂讨论发言,让学生学会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难点:地方时和时差的形成[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策略:地理知识原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拔相结合。
教学手段:摸拟演示、绘制示意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师:演示地球的昼夜交替。
⑴将一个装有灯泡的电灯放在桌子的正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⑵将房间弄暗,把那盏灯打开、看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哪些部分没有被灯光照到?⑶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一点位置,大约5秒钟将地球仪转1圈,记下在什么时候这个点的位置是亮的,那就是该地的白天;什么时候这个点的位置是暗的,那就代表该地是黑夜。
师:将演示过程转绘为示意图,读图回答: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它)由哪两部分组成?生: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师:怎样判断晨、昏线?生:正处在日出时刻的晨昏线为晨线。
正处在日落时刻的晨昏线为昏线。
师: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哪两部分?生:昼弧和夜弧。
师:说出A、B、C、D四地出现的晨夜状况。
生:A-日出、B-正午、C-日落、D-午夜。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初中 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地球仪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树立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和纬线。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3)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4)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自转,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周期是多长?(3)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24小时)。
3. 合作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4. 地球仪操作(1)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
(2)学生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2)学生回答:地球自转使我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方便我们安排生产、生活。
初中时差教案
初中时差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时差的概念,知道时差产生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时差的概念及产生原因2. 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换算方法3. 时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展示全球分布的时区。
2. 提问:什么是时差?为什么会有时差?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时差的概念:时差是指因地球自转而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2. 解释时差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物体不断向东移动,而地球本身是西向东自转,所以位于东经的地方时间早于西经的地方。
3. 举例说明时差:以我国为例,东八区的时间早于西八区的时间。
三、时间换算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标准时间(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2. 讲解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换算方法:a. 相邻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b. 跨越多个时区,根据相差的小时数进行计算。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时差:如北京与上海、广州之间的时差。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时差。
五、实际应用(10分钟)1. 提问:时差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时差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国际航班、体育比赛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时差的概念、产生原因、时间换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强调时差在地理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思维导图。
2. 设计一个关于时差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跨国团队合作、国际航班调度等,并阐述其合理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时差的概念、产生原因、时间换算方法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时差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但仍需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适当增加课堂活动,如模拟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计算、设计时差应用场景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2008-11-13 10:33:43 771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中使用“分析”一词,表明不仅要求要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些地理意义,还要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具体到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找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区时、日界线的划分,它综合了经纬线、地球的自转等知识,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但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两点内容的突破:(1)经线的东西方向的确定;(2)地方时的计时规则。
只有在教学中突破了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常握本部分的其它相关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虽然初中学过该部分知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和时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已经忘记了。
对于学习该部分知识,预测会出现下列障碍:
1.缺乏经纬线的基础知识,不清楚经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经纬度的划分。
2.对方向的判定不过关,尤其是在本部分要用到的东西方向的判定。
3.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能力不过关。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1.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六、课时:1.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有个母亲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途中先生一个女孩,10分钟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照说女孩应该是姐姐,男孩是弟弟。
但实际上,女孩叫男孩哥哥,何解?学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演示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活动:
(1)思考地球为何会有昼夜
(2)如何来确定和区分晨线和昏线
(3)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地球上有无昼夜更替?如果有,周期是多长?
从而得出: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4小时),它被作为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继续观察上述动画,同一纬线上,总是东边的点先见到太阳,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
思考: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末知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末知地在已知地东侧“+”,西侧“–”)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情景问题:
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每天与太阳同升落,3月21日左右时,升旗时北京(116ºE,40ºN)的地方时为?120ºE的地方时为?14ºW的地方时为?
当学生计算失误时,引导学生反思其出错的原因,启发其尝试运用“纬线圈定向法”,确定两条经线东西方向的相对关系,从而解决地方时的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设问:地球上有多少个地方时?若每一个地方均使用地方时作为时间标准,方便吗?引出时区。
介绍时区的划分,引导学生找出时区中央经线度数的特点。
介绍任意经线找时区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度数= 时区数×15°
例:(1)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2)西九区的经度范围为?
求时区数:某地经度/15°= 该地所在的时区号数
(余数小于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大于7.5,时区数为商数加1)例:求158° E、82° W分别属于什么时区?
讲解区时的概念
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当55º W的地方时为12点时,求其所在时区的区时?
归纳计算公式:末知区时= 已知区时±时区间隔× 1(小时)
(如时区间隔向东数过去则为“加”,向西数过去则为“减”)比较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法则的异同点
介绍北京时间,完成下列活动
1. 已知北京(116°E,40°N)的地方时是12时,求
(1)北京时间(2)世界时(3)0°经线的地方时
2. 当北京时间为2000年3月1日9点时,纽约(西五区)时间为何时?
思考:上题刚才是从东八区向西数到西五区的,如果向东数会有何结果呢?
学生通过计算会发现两种结果小时数相同,只是天数相差一天。
但空间中的一个点只有一个时间,所以引出了要人为设立“日期变更线”来校正这种状况,从而引出日界线(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日界线这个知识产生的过程)
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
的分界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人为规定向东经过日界线__1天,向西过日界线1天
注意:实际应用中的日界线不和180°完全重合。
强调,一般生活中我们使用区时作为计时方法,同时也介绍一些
特别的计时方法。
学生利用日界线的知识解释课堂开头的一个问题情境。
八、反馈练习
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