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1]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1]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确保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要求,旨在促进学生
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标准要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
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和创造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计
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惯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要求包括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
方面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并能够科学、客
观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本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为其未来的
研究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资源,确保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标准的制定是对我国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指导,也是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持。

希望通过本标准的实施,能够提高全国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为我国建设信息化社会
培养更多的人才。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课标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课标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一、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 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基本概念。

2. 数字媒体制作
- 图像处理和编辑;
- 音频处理和编辑;
- 视频处理和编辑。

3. 网络与互联网应用
- 网络基本概念和使用技巧;
- 互联网搜索和信息获取;
- 网络通信工具的使用。

4. 编程与应用开发
- 程序设计基础;
- 算法和逻辑思维;
- 应用开发和软件编码。

三、教学方法
- 项目驱动研究: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 实践与创新:通过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
新精神。

四、评价方法
- 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表现。

- 项目评价:评价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和成果。

注意:本文档所列内容为根据最新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总结而成,具体以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以上是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的一个概览。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初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提高信息处理、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伦理道德和行为惯;- 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3. 课程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2 信息技术应用- 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处理;-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编程基础;- 信息搜索和整理。

3.3 信息技术与生活-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安全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 信息技术伦理道德;-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3.4 信息技术创新- 创新思维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信息技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项目式研究;- 情境教学。

4.2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和评价。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设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上机实践时间,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 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研究渠道;-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6. 实施建议-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 课程背景与意义1.1 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人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被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1.2 意义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信息意识,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加工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还能提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等综合素养。

2. 教学目标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学习基本的编程思维和编程语言的使用,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知识,了解互联网的安全使用方法。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习制作和编辑文档、图片、音视频等内容。

2.2 道德与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和安全意识。

•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培养信息伦理和科学的态度。

2.3 能力与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程内容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基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计算机硬件结构与组成•操作系统的使用及其功能•常见软件的使用方法•常见外设的使用和应用3.2 编程与编程思维•编程概念和基础知识•编程语言的使用及其逻辑结构•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简单程序的设计和实现3.3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安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互联网的安全使用和网络文化的培养•常见的网络应用和服务•网络通信和协议的基本原理3.4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基本的多媒体技术和原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编辑•媒体资料的存储和管理•网络多媒体的传输和应用4. 教学方法与评价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2024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

【2024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一)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前言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一)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前言1.1 课程性质信息技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必修内容- 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操作与运用- 网络与通信- 数字媒体及其应用2.2 选修内容- 程序设计基础- 数据库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创作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新。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分层教学。

3.2 评价建议-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

-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3.3 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设备等。

- 开发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

3.4 教学建议-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推进跨学科教学。

- 注重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四、附录4.1 课程标准编制说明- 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我国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和初中生发展需求。

- 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

4.2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领导,确保课程标准的实施。

- 建议学校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臵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LOGO简单编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复习范围一、教学理论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2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4个能力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带号为选学模块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汉字输入.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LOGO简单编程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臵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答案要点:1任务设臵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臵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臵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为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一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一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一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一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掌握常用软件/工体验信息活动形成勇于质疑的问题意动机具的应用技能信息意识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T知识T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一一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

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

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一一直接经验;观察学习一一间接经验)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 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一一“行为指导” “使用技能”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

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

5•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

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行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某个部分进行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

2 •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写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3.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较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验。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较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合适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规划。

2•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4.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

比较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2.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能观察和讨论网站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一一处理信息一一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

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 •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

通过程序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