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5)奋迅示骏 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 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 (节选自岳飞《论马》)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 丫)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2)常马 ____________ (4)常奇之 ___________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21.《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答案: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文言文对比阅读温馨说明: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为重温经典题型5篇,第二版块跃升精练5篇,第三版块期末预测5篇。
一、对比阅读(2023上·上海·八年级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校考期末)【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都选《》2.解释文中的划线句。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乙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孟子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之一。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固国,巩固国防;险,险要。
(2)重点词:恒,常常;过,犯错误;改,改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7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一】【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鵮,子知之乎?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①惠子相梁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③非梧桐不止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翻译句子。
(3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第一则中哪两个字能够表现惠子看重功名利禄?(2分)4.第二则故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4分)参考答案:(1)做宰相(2)国都(3)栖息(4)怎么,哪里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的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分)3.恐搜(2分)4.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思想。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XXX:"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XXX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XXX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XXX说举()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难(4)徵与吾共安()世界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XXX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上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甚么?(2)【乙】文中XXX的治国思想与XXX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XXX和XXX"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八年级上文言文阅读对比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
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牢固状。
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
⑤叶:相合。
⑥隆:高。
⑦谅:确实。
⑧固:鄙视。
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而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④甘冒霜而停雪停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古音yù)雪,武卧啮(niè)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d ǐ),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选自《汉书苏武传》)注:①律,即卫律,下文中的陵即李陵,卫律和李陵都是汉人后投降于匈奴。
②武: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并想劝降他,面对威胁利诱他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最终回汉,③羝,公羊,羝乳,喻不可能发生的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丈夫之冠也:___ ②以顺为正者:③乃幽武置大窖中:___ ④天雨雪: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单于愈益欲降之。
3.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崖之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试卷(含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各题。
文段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取材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段二: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①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②。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③,悟衷散赏④。
(取材于吴均《与施从事书》)【注】①企水;口渴思饮。
②春罗被径:春草覆盖着小路。
③荡累颐物:消除疲劳,怡养性情。
④悟衷散赏:心有所悟,自由欣赏。
1.请为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是()A.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B.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C.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D.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2.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3.“山水”在中国文人笔下颇有意蕴,两段文字通过描绘山水美景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文段二中哪两句礼赞了山水的作用?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②,还觅薜萝③。
梅溪④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⑤争霞,孤峰限日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⑦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於斯已办⑨。
仁智之乐⑩,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刚过去的一个月。
②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③还觅(mì)薛(bì)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愚公移山》对比阅读(7篇)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甲】太行、王屋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2) 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1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关键点提示】2.A项: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语气助词,不译;B项:代词,指愚公/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凭借/来,用来;D项中的“之”都是代词,指这件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甲】太阳升起,林中雾气散开;云归,山洞昏暗。
山间的早晚变化多端,四季景色也不同,让人无尽的快乐。
野花盛开,幽香弥漫;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
无论是早出晚归,每个时节的景色都不同,而乐趣却是无穷无尽的。
乙】夏天,长江水位高涨,难以通航。
有时,XXX急宣,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到傍晚才到达江陵。
这段路程长达1200里,即使XXX也难以快速到达。
XXX之时,湍急清澈的绿色潭水倒映着山峦,绝壁上长满了奇怪的柏树,悬崖上的泉水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清新繁茂,充满了趣味。
每到晴朗的早晨和寒冷的霜天,林中寒气逼人,涧谷肃杀,常常能听到高猿长啸,引人凄异,回荡在空谷中,悠扬哀怨,久久不绝。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XXX三声泪沾裳。
”前有庵。
从幔亭峰后崖悬梯两层,再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XXX转。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4分)⑴沿溯阻绝溯:顺着溯流向上走,遇到障碍不能继续向上。
⑵不及返XXX:没有时间回头看。
⑶属引凄异引:属于引人凄凉、异样的景象。
⑷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岩指的是幔亭峰后的崖,也就是说两者是同一个地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这里行走了1200里,即使乘坐飞奔的车马也不能加快速度。
⑵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在登山的路上,急流汹涌地向下流淌。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XXX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5分)甲文写的是三峡“四时之水”,分别描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春水滔滔,夏水清凉,秋水澄碧,冬水悠悠。
XXX写的是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的山景,描绘了山中的竹林和山间的云雾,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2)常马(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5)奋迅示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二】【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D 2.A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核舟记对比阅读5篇含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羁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鼠画逼真》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无丝竹之乱耳..C.持就火炀之D.至之市..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4. 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1分)参考答案:(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逼真(2)①类似,像②弯曲③等到④早晨(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4)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征.于色()B而后喻.()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2、翻译下面句子。
2分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4分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分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4分参考答案:1 、 A 征验、表现B 明白C 通“披”D终于,最终。
2 、 D3 、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 、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2课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年级上第22课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得天下有道孟子曰:“桀纣①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尔也:而已。
③圹:原野。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以天下之所顺盖以诱敌D.桀纣之失天下也此之谓大丈夫(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4)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孟子所说的“仁政”。
C.文章举攻城不胜和弃城而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D.孟子在这里说“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又是政治上的领袖。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 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 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 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 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 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 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 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 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 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 岂是虚言啊。
与朱元思书
•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 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
翻译
•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 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 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 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 (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 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 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 忽略。
• 6.⑴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 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2分)
• ⑵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 啊。(2分)
• 7.甲段借景来 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 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乙段邀请 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 功名利禄。(4分)
•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 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 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 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 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 之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
•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 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 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等等。
•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 产业,常艾薪樵①,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 书。其妻亦负戴②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③。 买臣愈益疾歌④,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日: “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⑤苦日久, 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huì怒日:“如公等,终 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⑥ 去。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⑦, 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 中,给食⑧之。居一月,妻自经⑨死。买臣乞⑩ 其夫钱,令葬。【注】薪樵:木柴。②戴:同 “载”。④疾歌:大声歌唱。⑤女:同“汝”。 ⑥听:听凭。⑦治道:整修道路。⑧食:同 “饲”。⑨自经:上吊。
• 22.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 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 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 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 23.答案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 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 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 20.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 “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
•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 ①亦不详其姓字 详:②每有会意 会意__③绝不 知乐在何处 绝: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__
•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 3、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 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 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 “充分发挥”亦可)
•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 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 派遣)
• 艾: 数: 乞: 呕: • 1.翻译下面两句话。 • (1)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 (2)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 2.朱买臣与陶渊明都好学,学习目的有什
么不同?
• 3.朱买臣与陶渊明都贫困,他们对待贫困 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 4.朱买臣与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有什么不同?
• 艾:同“刈”,割,砍。③数:屡次。 • ⑩乞:给予。呕:同“讴”,唱。 • 1.(1)买臣更加大声吟唱,妻子为此感
到羞耻,请求离开他。
• (2)你(跟我)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苦, 等我富贵时报答你的功劳。
• 2.朱:追求功名利禄。陶:务求领会内涵。 • 3.朱:不甘心贫困。陶:态度安然。 • 4.朱:为荣华富贵而奋斗。陶:安心于淡
泊宁静的隐居生活。
马说
•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 对曰:"良马可形容②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 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 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④薪菜者,有九方皋,此 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 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 黄⑤。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⑦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⑧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 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 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 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② 形容:形状,形貌 弭:止、息。
⑧ 天机:天赋的悟性。求马:寻找
1、B2、D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负势竞上 ( ) 鸢飞戾天者 ( ) • 白鸥矫翼 ( ) 倘能从我游乎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2)然是中有深趣矣! • 7.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
何不同?
• 5.凭借(仗恃,依靠,依仗);至(到);举起(抬 起,展开);跟随(随从,跟着,随着)(4分)
• 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 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 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 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 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 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 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 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 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 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 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 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 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 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 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的思想感情?(2分)
•
• 22.⑴向高远处伸展 ⑵同“返”,返回 ⑶叫 ⑷ 难道 (各0.5分,共2分)
• 23.⑴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 波浪好像马在奔跑。(2分)
• ⑵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 经俱备。
• 24.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 百成峰。
• 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
•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 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 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 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 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 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 “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 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恩德。” 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 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得到富贵呢!”朱买臣没 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进入吴县境内, 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打扫道 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 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 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
•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 难得也。
• 23.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 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 点即可)(3分)
• 2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描述作者清贫的 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 21.答案: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 的体会。 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 溪蓄翠。
•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 25.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1分)和避 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五柳先生传
• (二)靳秋田索画(之二)
•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 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 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 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 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 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 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 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 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 人才、重用人才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 眼,看其实质。
•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 马者“真不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