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道德经》读后感9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选(15篇)《道德经》读后感19月27日,在学校会议室听取了尼尔基一中范永胜老师针对《道德经》的视频讲座,受益匪浅。
正如范老师所说,大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许多道理是用心去领会的,也就是同一本经典不同的人理解起来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针对本次视频学习,浅谈两点体会。
一、“无”与“有”。
第一章中有这样的内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提到了“有”与“无”,按我们正常理解有与无应该是一对反义词,但这里所说的“无”是指的大道,而“有”则是由道而产生的万物。
这可以用一句成语来解释“无中生有”,也就是先“无”然后才能“有”,同时也阐明了从无到有的自然规律。
“无”还是一种境界,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绘的广阔,所以有“虚怀若谷”的成语。
说到这里范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青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恃才放旷”。
他想拜当时的一位圣贤为师,却不肯放下姿态。
圣贤为其倒茶,已经溢出来了还在倒。
青年人提醒“已经满了。
”圣贤接过话茬:“你都已经满了,我还能教给你什么呢?”生活中,往往越浅薄的人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而越渊博的人越觉得自己需要充实。
所以我国自古就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句,还有“欲速则不达”、“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的至理名言。
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态,心胸开阔才是为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句话13个字道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人离不开生活的地球,地球离不开其运转的宇宙,而宇宙是有运行规律的,这种规律是自然的,不是随意改变的。
我个人理解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刻意地去改变。
尊重客观比主观武断更有说服力。
老子的学说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不做为,而应该是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民心。
《道德经》全部章节读后感精选10篇
《道德经》全部章节读后感精选10篇《道德经》全部章节读后感(篇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德经》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道德经》代表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
《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
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
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
《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道德经》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
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仿效自然,以确定处事原则。
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始终不好胜争强,而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还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
所有这些处事原则,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概括了富有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的。
二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
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
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规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
2023年《道德经》读后感(13篇)
2023年《道德经》读后感(13篇)《道德经》读后感1《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
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
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
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X—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
“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
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
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
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
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
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
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
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道德经》读后感1说实话,读完道德经,最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读下来着实不易!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老子的思想精华。
也无非四点:无为、自知、反战以及大道。
先说无为吧!有目共睹,现今社会浮华不堪,私欲膨胀,追名逐利,这就是一种“有为”。
“有为”令人们疲惫不堪,令社会千疮百孔,而“无为”就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只是我们不必如老子说的那般被动——完全去顺应自然,而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去满足我们合理的欲求。
或许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好:商人之间正当竞争,且一心为消费者着想;明星为大家树立起正确榜样,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官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力;专家教授静心于学术,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而我们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是醉心于求田问舍。
再来说说自知。
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
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就是自知的最好诠释。
不自知的品行对个人损害是十分大的,因为不自知也就是自满,而自满者根本不会有追求上进的热情,所以自满就难出成绩,难有进步,可见不自知害人不浅啊!反战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点。
老子的话语中,表面上说的是担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战的,但其实不然,老子的反战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从他反战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战是怕人民在战争中受苦而起义,进而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稳定,而不是单纯为人民着想。
但不论怎样,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究其导向还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说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讲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而是“大道废,有仁义”中的大道。
他看到社会上宣扬仁义,不觉欣慰,反而担心,何者?因为他知道社会宣扬什么正是因为缺失什么这个本质。
老子能看到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极强的洞察力。
他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学习道德经篇1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
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章)“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
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
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
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
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0篇)阅读《道德经》篇1《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仅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
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
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
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
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
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
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
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
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
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
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道德经》读后感2《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读后感9篇
《道德经》读后感9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道德经》读后感1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
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
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
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
”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
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2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9篇)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读《道德经》有感 1“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
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
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
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
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
”“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
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
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
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
”爷爷答应了。
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
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
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
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
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
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
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
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读《道德经》有感 2道家提出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道”的“有无结构”。
何为有无结构?我想这是中华文化中“两分法”观念的雏形,也是老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通用10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通用10篇)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篇1《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
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
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
《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
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道德经读后感20篇
道德经读后感20篇道德经读后感(一):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要20多页,可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必须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期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欢乐、简便、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日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可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提高,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可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22篇)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通用22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篇1《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
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
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
《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
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
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篇2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
”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020《道德经》读后感9篇.doc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
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
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
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
”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
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
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
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
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
”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
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
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
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
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那令人惊叹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说到《道德经》,中外很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
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但是,其中给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
”“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因此,何谓“道”?“水”即是!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她,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
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
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
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
坚硬易折,柔软耐久。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尽管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过头来,品味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
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
以水喻道,说的是道的雄浑而不张扬;以水喻德,说的是侯王的虚怀若谷心怀天下;以水喻政,说的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不得不说,老子思想的哲学体系是严密的。
因为侯王心中有道,就会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与德为政,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了。
道,德,政,此三者,是统一的,特点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个最为贴近的喻体,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国便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最高境界。
水,纯净、透明、如此简单。
其实,往往,最简单的东西却是最好的。
它以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
这也是写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是顺应民心的无所作为,是一种简单的为政之道,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说水,他说恒道像水,玄德像水,圣王治国也应当像水。
我说,纯净如水,会收获一份纯美的结果;穿过世俗的纷繁,会回到最初的纯净。
我想,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在如今的现实意义吧!“上善若水”堪称我们的座右铭!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经》更多了几分玄妙外的灵动。
水映《道德经》,万古英灵智慧开。
俯览人间多少事,至今思圣人,函谷关口,一片紫气东来!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
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
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
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
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
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
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
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
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
比如:做环保酵素。
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
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