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数学建模范例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表示。

2.积分环节()ss G 1=微分环节()()()221lg 2011lg 20T T L ωωω+-=+=()⎪⎩⎪⎨⎧〉〉--=-〈〈=+-=T T T T 1,lg 20lg 20lg 201,001lg 202ωωωω通过以上例子,可总结出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相频率特性曲线有以下特点:(1)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在低频段的形状,只与系统的开环增益 K 和积分环节的个数有关,即曲线起始段的斜率由积分环节的个数决定,即()dec dB N /20-⨯。

0型系统,()ωL 曲线起始段是高度为k lg 20的一条水平线;(2) 在交接频率处曲线的斜率变化应视典型环节而定,如遇到 惯性环节,斜率要减少20dec dB /;遇到二阶振荡环节,斜率要减少40dec dB /;遇到一阶微分环节,斜率要增加20dec dB /。

(3)绘制对数相频特性曲线()ωφ时,起始段的渐进性方向趋势为⎪⎭⎫ ⎝⎛-⨯2πN ,高频段的渐进性方向趋势为()⎪⎭⎫⎝⎛-⨯-2πm n ;然后再求出交接频率处的准确值,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即得该系统的对数相频特性渐进曲线。

小结:1. 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方法作业:(2) 幅值稳定裕度令幅相曲线穿越—180°相位线所对应的频率为g ω,这个频率称为相角穿越频率,此频率所对应的幅值为()g A ω。

幅值稳定裕度的定义:相角穿越频率时的幅频特性的倒数称为幅值稳定裕度,简称幅值裕度,即()g g A k ω1=对于最小相位系统,1>gk 表示闭环系统稳定,而且g k 愈大,系统愈稳定;若1<g k ,闭环系统不稳定。

(3)相位稳定裕度令幅相曲线穿越0dB 线所对应的频率为c ω,这个频率称为幅值穿越频率,此频率所对应的相位为()c ωϕ。

相位稳定裕度的定义:幅值穿越频率c ω的相频特性与-180°之差称为相位稳定裕度,简称相位裕度,即()c ωϕγ+︒=180如果闭环系统稳定,则相位裕量0>γ,并且γ愈大,闭环系统愈稳定;反之,当0<γ,闭环系统不稳定。

数学建模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从微分方程的角度看,此时相当于所有的导数项都为 零。K ——系统处于静态时,输出与输入的比值。
自动控制原理
零点和极点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G(s)

b0 s m a0 s m
b1sm1 a1sn1
... bm1s ... an1s
bm an
G(s) b0 (s z1)(s z2 )...( s zm ) a0 (s p1)(s p2 )...( s pn )
2.1.1 数学模型的定义 2.1.2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 2.1.3 提取数学模型的步骤
机械系统 Example 电气系统
相似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Part 2.1.1 数学模型的定义
系 统 示 意 图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Remember 恒温箱自动控制系统?
系 统 框 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积分定理
位移定理
延时定理
卷积定理
初值定理
终值定理
自动控制原理
Part 2.3.2.2 拉氏反变换方法 部分分式法的求取拉氏反变换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F(s)

B(s) A(s)

b0sm a0sn
b1sm1 a1sn1
.... bm1s .... an1s
bm bn
欧姆定理、基尔霍夫定律
热学:
传热定理、热平衡定律
差分方程 (离散系统) y(kT ), y(kT T )
数学模型的准 确性和简化
线性与非线性 分布性与集中性 参数时变性
自动控制原理
机械运动系统的三要素
质量 M

第二章-5-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1]自动控制原理 浙江大学考研资料

第二章-5-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1]自动控制原理 浙江大学考研资料

c. 引出点后移
在图(3)中给出了引出点后移的等效变换。
(a)原始结构图 (b) 等效结构图 图(3) 引出点后移的变换
挪动后的支路上的信号为:
1 R= G(s) R = R G(s)
15
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
综合点与引出点的移动:
d. 相邻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若干个引出点相邻,引出点之间相互交换位置,完全不会改 变引出信号的性质。如图(4)所示。
u1

Y ( s ) = H ( s )U1 ( s );U1 ( s ) = H ( s ) −1Y ( s )
y
H (s )
Y1 ( s ) = U1 ( s ) ⋅ ?? = Y ( s ) ?? =H ( s )
注意:引出点与综合 点之间的区别!
12
H (s)
y1
Y ( s ) = H ( s )U1 ( s ); Y1 ( s ) = Y ( s )
H1 1 − H1H 3

H2
H5

y
H4
H2
步骤3: u
y
H1 1 − H1 H 3 + H1 H 2 H 4
H6 + H2 H5
20
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
系统传递函数
最后,根据串联关系得到整体系统的传递函数
引出点后移
u
H1 H 2 1 − H1H 3 + H1H 2 H 4

H H5 + 6 H2
1 R1C1s 1 = GLOOP1 ( s ) = 1 1 + R1C1s 1+ R1C1s
1 R2C2 s 1 GLOOP 2 ( s) = = 1 1 + R2C2 s 1+ R2C2 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2
零初始条件:函数 f(t) 及其各阶导数的初始值都等于零
在零初始条件下,
dn f (t)
L
dtn
snF(s)
4.积分定理:
L[
f
(t)dt]1F(s) s
5.初值定理:假设函数 f(t) 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 换的,那么函数 f(t) 的初值为
f(0 )tl 0 im f(t)ls i s m ( F s)
c1 3et (s1) 4
c3ls i0m ss(ss1)2(2s3)3 2
c4sl i3(m s3)s(ss1) 2(2s3)112
f(t)21e t(t3)1e 3 t
32
2 12
c3 2 s3
c4 1 e3t (s3) 12
9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线性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2 传递函数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cr sl ism 1(ss1)rF(s)
cr1sl ism 1dd[ss(s1)rF(s)]
crj 1j!sl im s1dd(jjs)[s(s1)rF(s)]
c1(r 11)s!l is1 m d d(rr s1 1 )[s(s1)rF(s)]
其余各极点的留数确定方法与上同。
8
例2 求 F(s) s2 的原函数 f (t ) s(s1)2(s3)
c 1s l i1 (m s 1 )F (s)s l i1 (m s 1 )(s (s 1 ) s 2 ( )3 )
12 13
1 2
c2sl im 3(s3)F(s)1 2
f(t)1(et e3t)
2
7
◆F(s)含有多重极点时,可展开为
F ( s ) ( s c r s 1 ) r ( s c r s 1 1 ) r 1 ( s c 1 s 1 ) ( s c r s r 1 1 ) ( s c n s n )

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编辑全文】

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编辑全文】

此即为RC四端网络的传递函数。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第2章第21页共119页
如何不通过微分方程直接求传递函数:
先求复阻抗Z2
Z2
R2
1 C2S
1 R2C2 C2S
R1 U3 R2
U1
C1
Z2
Z1C2
U2
1 * 1 R2C2
图2-3 RC组成的四端网络
Z1
1
C1S
|| Z2
C1S C2S 1 1 R2C2
一次项,求出它的系数值。
④ 消去中间变量,在原始方程式中,将各变量用平衡点的值用
偏差量来表示。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第2章第25页共119页
注意: (1)线性化方程中的常数与选择的静态工作点的位
置有关,工作点不同时,相应的常数也不相同。
(2)泰勒级数线性化是小范围线性化。当输入量的 变化范围较大时,用上述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引起的误 差较大。因此只有当输入量变化较小时才能使用。
dt 2
dt
整理得表示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为:
d 2 y dy
m f ky F
dt 2
dt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第2章第6页共119页
例2-1-3 图2-1-3所示为电阻、电 感、电容串联网络,其中U为输 入电压,求以电容两端电压uc为 输出的微分方程
解:由电压定律得:
u
L
di dt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第2章第15页共119页
传递函数的几点性质:
• 传递函数G(s)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 m≤n,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 传递函数G(s)取决于系统或元件自身的结构和 参数,与输入量的形式(幅度与大小)无关。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学的基础,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描述,以便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分为时域模型和频域模型两种形式。

一、时域模型时域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在时间域上动态行为的数学表达式。

时域模型是基于系统的差分方程或微分方程的。

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模型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建立时域模型。

常见的时域模型包括:-一阶系统的时域模型:y(t)=K*(1-e^(-t/T))*u(t)-二阶系统的时域模型:y(t)=K*(1-e^(-t/T))*(1+t/Td)*u(t)2.非线性系统的时域模型对于非线性系统,时域模型可以通过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来建立。

常见的非线性系统时域模型包括:- Van der Pol方程: d^2x/dt^2 - μ(1 - x^2) * dx/dt + x = 0 - Lorenz方程:dx/dt = σ * (y - x), dy/dt = rx - y - xz, dz/dt = xy - βz二、频域模型频域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在频域上动态行为的数学表达式。

频域模型是基于系统的传递函数或频率响应函数的。

1.传递函数模型传递函数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频域模型的核心。

传递函数可以通过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或Z变换得到。

常见的传递函数模型包括:-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G(s)=K/(T*s+1)-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G(s)=K/(T^2*s^2+2ξ*T*s+1)2.频率响应模型频率响应函数是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

频率响应函数可以通过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进行计算。

常见的频率响应模型包括:-幅频特性:描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增益变化-相频特性:描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相位变化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对系统动态行为的数学描述,通过对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分析,可以有效地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

自动控制学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经典控制理论分析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的方法:时域分析、根轨迹、频域分析。

线性化处理选用拉氏变换,非线性处理,用泰勒级数展开,当增量很小时,去除增量线性化。

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定义在零初始状态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的比值。

2.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2.1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2.2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时域分析就是输出响应随着时间变化由输入激励函数所产生响应的变化。

输入激励有单位阶跃函数、单位脉冲函数、单位斜坡函数。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所谓稳定性就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状态的性能。

即平衡状态稳定性。

若达到稳定,闭环系统的极点均具有负实部,即所有极点均落在S轴的左边。

赫尔维茨判据:要求其闭环特征方程的系数全大于零,且各顺序主子式也大于零。

劳斯判据:为防止劳斯判据失效,在劳斯表中出现无穷大项时,可以用原特征方程乘以(s+a)的系数重新组成特征方程。

若出现全零行,则去F(s)为全零行的上一行,用F(s)的导数取代全0行。

时域分析中的重要参数δ-阻尼比,Wn-自然频率,σ-衰减系数,Wd-阻尼振荡频率,td-延迟时间,tr-上升时间,tp-峰值时间,ts-调节时间2.3 自动控制经典控制理论1、控制系统的组成:给定+控制器+被控对象+反馈。

2、基本的控制方式:1)开环控制系统利用控制器或控制执行机构去获得预期的响应。

2)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将被控量与期望值通过比较得到一个偏差,通过控制器的作减小或消除这个偏差,使被控量与期望值趋于一致。

2.3.1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2.3.1.1频域分析法的特点根据傅里叶级数,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都是由正弦和余弦组成的三角级数。

周期为T 的任一周期函数f(t),若满足狄里赫莱条件:在一个周期内只有有限个不连续点,在一个周期内只有有限个极大和极小值,f(t)在时间-T/2~T/2内积分存在,即可写出傅里叶级数。

经傅里叶分解后得到各项分量频率是基波频率的倍数,对不同频率分量的响应我们选用频域分析。

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题优秀论文

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题优秀论文

制动器试验台的控制方法分析摘要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动器的设计也成为车辆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在车辆设计阶段需要在制动试验台上对路试制动情况进行模拟,本文主要对制动试验台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

对问题1,我们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把车辆平动时具有的动能等效地转化为试验台上飞轮和主轴等机构转动时具有的转动动能,以此求得等效的转动惯量为51.9989J =2k g m ⋅。

对问题2,根据刚体转动知识建立了飞轮转动的积分模型,求得3个飞轮的转动惯量,进而可以组合成8种机械惯量。

由电动机补偿惯量的范围及问题1等效的转动惯量,可以计算出需要电动机补偿的惯量为11.99062k g m ⋅,或-18.01772k g m ⋅,考虑节能时,取补偿惯量为11.99062k g m ⋅。

对问题3,由机械动力学知识建立刚体转动的微分模型,可以得到电动机驱动电流依赖于可观测量(主轴的扭矩M )的数学模型表达式为d d fJ IK MJ J=⋅⋅+,代入已知数据可以计算出驱动电流为174.6882I =A 。

对问题4,通过固定机械惯量与路试时的转动惯量进行比较,确定电惯量的补偿量,进而确立了混合惯量模拟方法,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求出主轴扭矩为恒定值 0276.6218M =N m ⋅,又对实验的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用隔项逐差法分析了相对误差的大小分别为 4.12%ne =, 2.08%Me =,可以得知该控制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对问题5,我们可以根据自动控制原理建立单闭环反馈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出主轴的扭矩,通过线性关系建立差分模型,可依据前一时间段观测到的瞬时扭矩,求出前段时间的电流值(1)I t -,并可预测出本时段驱动电流的值10()((1))(1)I t a M M t I t =⋅--+-。

将能量误差等效为预测电流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利用问题4的数据,分析处理得到的相对误差为2.31%,此控制方法比较合理。

第八章 被控对象数学模型

第八章 被控对象数学模型
+ h = KQ1
16
令 T=RSA T称为时间常数;k=Rs称为放大系数 则有: dh
T dt
此方程是一阶常系数微分方程。
2009-9-30
热工仪表及自动化讲义-朱诚意
16
四、机理建模实例
控制系统方框图中,描述一个环节:
17
X
G(s) G 环节
Y
Hale Waihona Puke 自动控制原理中常用传递函数来描述输入输出关系
a0yn(t)+a1yn-1(t)+..+any(t)=b0xm(t)+b1xm1(t)+..+b x(t) m 假设初始条件为0,将微分方程式的两端进行拉式变换得到: (a0sn+a1sn-1+..+an)Y(s)=(b0sm+b1sm-1+..+bm)X(s) 传递函数 G(s)=
热工仪表及自动化讲义-朱诚意
19
3.二阶对象
当对象的动态特性可用二阶 微分方程来描述时,为二阶对 象。 (1).串联水槽对象 如图为两贮槽串联。对 象的输入量Qi,输出量h2; R1为第一贮槽出水阀的 阻力系数; R2第二贮槽 出水阀的阻力系数; Q =h1/ R1,Q0 =h2/ R2 ; 根据物料平衡的原则: Qidt=Adh1+Qdt,Qdt=Adh2+Q2dt 其中h1. Q. Q2为中间变量。
2009-9-30
热工仪表及自动化讲义-朱诚意
9
第二节 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
被控对象的特性对控制质量的影响很大,是 确定控制方案的主要依据。只有先了解对象 的特性,即内在规律,才能根据工艺对控制 质量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选择合 适的被控变量和操纵变量、选择合适的测量 元件及控制器。 被控对象的数学建模即对象特性的数学描 述。被控对象的输入、输出量如图2-1所 示。

自动控制原理数学模型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数学模型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数学模型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其中数学模型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数学模型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数学建模基础在自动控制原理中,数学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行为和性能的数学表示。

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需要了解以下基础知识点:1.1 微积分微积分是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

常见的微积分概念包括函数、导数、积分和微分方程等。

在自动控制原理中,通过微积分可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响应。

1.2 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描述线性系统的数学工具。

矩阵和向量是线性代数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可以用来表示线性方程组和矩阵变换等。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线性代数用来描述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和传递函数等。

1.3 概率论与统计学概率论与统计学是描述系统随机性的数学工具。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噪声和测量误差等通常是随机的。

通过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可以对这些随机变量进行建模和分析,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性能。

二、常见的数学模型类型基于不同的系统特点和建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中常见的数学模型类型包括:2.1 时域模型时域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出响应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时域模型包括微分方程模型和差分方程模型。

通过时域模型,可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特性和响应等。

2.2 频域模型频域模型是描述系统响应随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频域模型包括传递函数模型和频率响应函数模型。

通过频域模型,可以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等。

2.3 状态空间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是描述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全面了解系统的状态演化和控制输入输出关系。

2.4 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的数学模型。

通过仿真模型,可以模拟系统的行为,并进行虚拟实验和性能评估。

三、常用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在自动控制原理中,数学模型可以通过以下常用的方法建立:3.1 基于物理定律的模型基于物理定律的模型是通过对系统的物理特性进行建模。

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自动控制理论(PID )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自动控制MATLAB 仿真.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1 内容某生产过程设备如图1所示,由液容为C1和C2的两个液箱组成,图中Q 为稳态液体流量)/(3s m ,i Q ∆为液箱A 输入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Q ∆为液箱A 到液箱B 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2Q ∆为液箱B 输出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h 为液箱A 的液位稳态值)(m ,1h ∆为液箱A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h 为液箱B 的液位稳态值)(m ,2h ∆为液箱B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1,R R 分别为A ,B 两液槽的出水管液阻))//((3s m m .设u 为调节阀开度)(2m 。

已知液箱A 液位不可直接测量但可观,液箱B 液位可直接测量.要求图1 某生产过程示意图1. 建立上述系统的数学模型;2. 对模型特性进行分析,时域指标计算,绘出bode,乃示图,阶跃反应曲线3. 对B 容器的液位分别设计:P ,PI ,PD ,PID 控制器进行控制;4. 对原系统进行极点配置,将极点配置在-1+j 和-1-j ;(极点可以不一样)5. 设计一观测器,对液箱A 的液位进行观测(此处可以不带极点配置);6. 如果要实现液位h2的控制,可采用什么方法,怎么更加有效?试之。

用MATLAB 对上述设计分别进行仿真。

(提示:流量Q=液位h/液阻R,液箱的液容为液箱的横断面积,液阻R=液面差变化h ∆/流量变化Q ∆.)2 双容液位对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MATLAB 仿真过程一、对系统数学建模如图一所示,被控参数2h ∆的动态方程可由下面几个关系式导出: 液箱A :dt h d C Q Q i 111∆=∆-∆ 液箱B:dth d C Q Q 2221∆=∆-∆ 111/Q h R ∆∆= 222/Q h R ∆∆= u K Q u i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u K h dt h d T T dt h d T T ∆=∆+∆++∆222122221)( 式中,21,C C ——两液槽的容量系数21,R R —-两液槽的出水端阻力 111C R T =——第一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22C R T =—-第二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R K K u =_双容对象的放大系数其传递函数为:1)()()()(212212+++=∆∆=S T T S T T KS U S H S G二.对模型特性进行分析,绘出bode ,奈氏图,阶跃反应曲线 当输入为阶跃响应时的Matlab 仿真: 令T1=T2=6;K=1112361)()()(22++=∆∆=S S S U S H S G 2)16(1+=S单位阶跃响应的MATLAB 程序: num1=[1];den1=[36 12 1]; G1=tf (num1,den1); figure (1); step (G1);xlabel ('时间(sec )’);ylabel('输出响应’);title (’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step(G1,100); 运行结果如下:阶跃反应曲线:图1c(∞)=1; c (t p )=1; t p =45.5s ; t d =10s; t s =45.5s ; 最大超调量:δ(t p )= [c (t p )— c(∞)]/ c(∞)*100%=0%稳态误差分析: 开环传递函数112361)()()(22++=∆∆=S S S U S H S G ,稳态误差1=ss e ;用MATLAB 绘制的奈氏图如下图2所示,其程序如下: nyquist([1],conv([6 1],[6 1]))图2在工程实践中,一般希望正相角裕度r为45o~60o,增益裕度Kg10≥dB,即Kg3≥。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求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求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求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练运用matlab软件,求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掌握传递函数在matlab中的表达方法(3)掌握matlab求解拉氏变换和反变换(4)掌握matlab求系统极值点和零点判断系统稳定性二、实验仪器装配Matlab7.0的计算机三、实验原理传递函数在matlab中的表达方法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在MATLAB中,分子/分母多项式通过其系数行向量表示,即:num = [b0 b1 … bm]den = [a0 a1 … an]此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tf函数生成,句法为:sys=tf(num, den)其中,sys为系统传递函数。

如:num = [1 5 0 2]; den = [2 3 15 8];则:sys=tf(num, den)输出为:Transfer function:传递函数的转换[num,den]=zp2tf(z,p,k)[z,p,k]=tf2zp(num,den)实际系统往往由多个环节通过串联、并联及反馈方式互连构成。

MATLAB提供的三个用于计算串联、并联及反馈连接形成的新系统模型的函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2、用MATLAB展求拉氏变换和反变换在MATLAB中,多项式通过系数行向量表示,系数按降序排列如要输入多项式:x4-12x3+25x+126>> p=[1 -12 0 25 126]-p = 1 -12 0 25 1263、连续系统稳定性分析的MATLAB函数roots函数:求多项式的根句法: r=roots(p)其中,r为由多项式根组成的列向量。

➢pole函数:计算系统的极点句法: p=pole(sys)其中,p为由极点组成的列向量zero函数:计算系统的零点句法: r=zero(sys) 或 [z, k]=zero(sys)其中,r为由多项式根组成的列向量。

k为零极点增益模型之增益pzmap函数:绘制零极点分布图句法: pzmap(sys) 或 [p,z] = pzmap(sys)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在MATLAB中,多项式通过系数行向量表示,系数按降序排列如要输入多项式:x4-12x3+25x+126>> p=[1 -12 0 25 126]-p = 1 -12 0 25 126六、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七、结论掌握 MATLAB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掌握了使用各种函数命令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八、实验心得体会(可略)通过该试验我们熟悉 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 MATLAB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掌握了使用各种函数命令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完成实验的范例题和自我实践,并记录结果;编写M文件程序,完成简单连接的模型等效传递函数,并求出相应的零极点。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性质:叠加性、均匀性(齐次性)
输入量r1+r2对应输 出量c1+c2 输入量ar1对应输出 量ac1



3.2.1传递函数概念 线性定长系统传递函数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输 出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对应微分方程: 零初始条件:

C(s)为c(t)的拉氏变换; R(s)为r(t)的拉氏变换



3.2.3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典型环节框图 比例环节 惯性环节 积分环节



振荡环节
微分环节
理想微分环节

一阶微分环节
二阶微分环节


3.3.1结构图的组成 四种基本单元:信号线、引出点、比较点、方框




3.3.2结构图的建立 1列出控制系统中各元件的微分方程式或方程组 2对所列方程进行拉式变换,得到反映输入变量和输 出变量的传递函数,并将其写入方框 3按系统中各变量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件的传递函 数方框用带箭头线段连接起来,将系统输入变量置于 左端,输出变量置于右端



3.1.1概述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静态条件(变量的各阶导数 为0)描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方程是静态模型; 动态过程用微分方程描述,建立动态模型。 本章研究动态模型 常见的数学模型建立法:分析法、实践法 分析法:利用控制系统或其组成元件所依据的物理或化 学规律来建立模型并加以实验验证。 实践法:通过对实际控制系统或元件作用一定形式的 输入信号,求取孔子系统或元件的输出相应的方法。

3.3.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2信号综合点和分离点的移动和互换 (1)一般情况下综合点和分离点在移动前后应保持 所变换的信号在变换前后的等效性,一般情况下综 合电荷分离点之间的位置不宜交换,比较符号-不能 超过综合点、分离点。 (2)信号综合点的移动:原信号不变,在信号综合 点移动后保证信号相加的代数和不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方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方案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 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42.2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 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 12三、课程设计总结 ------------------------- 17四、参考文献 --------------------------- 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 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寸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勺CONTROL SYSTEM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二、设计内容2.1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控制系统的分析是以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基础的。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第二章数学模型线性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第二章数学模型线性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数学模型线性化
目录
• 线性化基础 • 线性化方法 • 线性化应用 • 线性化案例分析
01
线性化基础
线性化的定义
线性化是指将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附 近近似表示为线性系统的过程。
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线性化主要用于 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线性化的过程
确定系统的平衡点
找到非线性系统的平衡点,这是线性化的起点。
高阶项的影响
在泰勒级数展开中,高阶项被忽略,因此线性化可能 引入误差。
02
线性化方法
泰勒级数展开法
总结词
泰勒级数展开法是一种通过将非线性函数在某一点处展开成幂级数来线性化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泰勒级数展开法基于数学中的泰勒级数,通过将非线性函数在某一参考点处展开成无穷级数的形式, 可以近似地表示该非线性函数。在自动控制系统中,选取适当的参考点,将非线性函数进行泰勒级数 展开,然后保留前几项,可以得到近似的线性化模型。
案例二:复杂控制系统线性化
总结词
对复杂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以简化分析过程。
详细描述
复杂控制系统通常由多个相互耦合的动态元件组成,其数学模型通常为高阶非线性微分 方程。通过适当的线性化处理,可以将非线性模型简化为线性模型,从而简化分析过程。
案例三:多变量控制系统线性化
总结词
对多变量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以实现 多变量控制。
幂级数展开法
总结词
幂级数展开法是一种将非线性函数表示为幂次函数的级数展开式的线性化方法。
详细描述
幂级数展开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非线性函数表示为一系列幂次函数的和,通过选取适当的幂次函数,可以近似地表 示非线性函数。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利用幂级数展开法可以将非线性函数进行近似线性化,从而方便建立系统的 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 自动控制 第一章 绪论

数学建模 自动控制 第一章 绪论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Part 1.1 控制的定义
控制的本意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对事物进行支配、 管束、管制、管理、监督、镇压。
例1.[钢铁轧制]:轧出厚度一致的高精度铁板 温度控制,生铁成分控制,厚度控制,张力控制,等等。
自动控制 :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 (称 控制装置或控制器 ), 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 被控量 )自动 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1.人工控制恒温箱
[动态过程]
1 2
观测恒温箱内的温度(被控 制量) 与要求的温度(给定值)进 行比较得到温度偏差的大小 和方向 根据偏差大小和方向调节调 压器,控制加热电阻丝的电 流以调节温度回复到要求值。
3
[实质]检测偏差再纠正偏差。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2.恒温箱自动控制系统
[动态过程]
恒温箱实际温度由热电 偶转换为对应的电压u2 恒温箱期望温度由电 压u1给定,并与实际 温度u2比较得到温度 偏差信号u=u1-u2 温度偏差信号经电压、功率放大后,用以驱动执行电动 机,并通过传动机构拖动调压器动触头。当温度偏高时, 动触头向减小电流的方向运动,反之加大电流,直到温度 达到给定值为止,此时,偏差u=0,电机停止转动。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综上所述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检测输出量(被控制量)的实际值; 将输出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值(输入量)进行比较 得出偏差; 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去消除偏差,使得输 出量维持期望的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由于存在输出量反馈,上述系统能在存在无法预 计扰动的情况下,自动减少系统的输出量与参考 输入量(或者任意变化的希望的状态)之间的偏 差,故称之为反馈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锅内液体向空气传递的热量: ������������������������ 2 = ( 火焰向锅内液体传递的热量: ������������������ = 1 (������ − ������) ������3 0 1 1 + )(������ − ������������ ) ������1 ������2
1 ������������1 1 ℎ������ 1 1 1 1 1 1 − = [ ������0 − ( + ������������1 ������������ )( ln F − ln(������ℎ)) − (������������1 ������������ + )������������ ] ������ ������������ ������ ℎ������ ������ ������3 ������ ������ ������ ������
4.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1. 基本模型
4.1.1 质量守恒模型 ������ ������(������������) = ������������������ ������������
������
hρ =
0
������������1 ������������ A
由假设,ρ = ������������ ������������ ,将其代入上式: ∴T= 1 ln( ������
4.1.3 热流方程模型 ������ = 1 (������ − ������������������������ 1 −������������������������ 2 ) ������ ������������
将以上各式带入到热流方程里可得: ������ = 1 1 1 1 [ (������0 − ������) − ������������1 ������������ (������ − ������������ ) − ( + )(������ − ������������ )] ������ ������3 ������1 ������2 1 又 ∵ ������ = ������ 令 ∴
5.2.
模型的改进
本模型的复杂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个方程内同时出现温度和温度导数, 而温度 仅仅是一个中间变量, 并非我们想求的量, 所以若是这两个量在因素影响不大的 情况下有某种近似的线性关系的话,将会对最后表达式的化简提供很大的帮助。 这可以先假设有这样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验求证。
3.2.
符号规定
ℎ0 :初始的水位高度; h:任意时刻的水位高度; ������0 :火焰恒定温度; T :液体温度; ������������ :环境温度; ������������ :冷水温度; K:龙头的开度; ������1 :锅盖的热阻; ������2 :锅壁的热阻;
������3 :锅底的热阻; A:锅底的面积; ������1 :进水龙头的截面积; C:锅内液体的热容量; ������������ :冷水的热容量; ρ:锅内液体的密度; a:与密度表达式相关的系数; b:与密度表达式相关的系数。
1. 问题的重述
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煮饺子的时候,水沸腾后若不加冷水的话,水就 会从锅内溢出,但加入冷水后,溢锅现象又消失,这可以联系传热学的知识,建 立相关模型。
2. 问题的分析
出现溢锅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液体密度的变化。 我们已在热力学中学习到密 度是一个随温度和压强变化的量。实际上,加热水的过程是一个不均匀的过程, 在锅底的温度高,故它先受热,然后密度减少,上面密度大的部分就会沉下来继 续加热,也有对流换热的现象,这时就会有一个温度的梯度。在本模型中,为了 简化处理,假设加热的过程是一个均匀的温升过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液态向 气体过度, 形成一些蒸汽泡, 由底部向上运动, 但由于面粉的粘性使得气泡堆积, 故使整体的体积变大,但里面成分过于复杂,整体密度也是极度不均的,为了简 化模型,假设密度在温升的过程中是一个均匀的量。当加入冷水后,使得气泡和 液体的温度降低,这时候,气态又会向液态进行转化,且液态物质的密度也会相 应增大,故体积减小了。本次模型中假设了一个圆柱形的不锈钢锅,在上面接一 个水龙头注水,同时有一个恒温热源为其加热,然后进行模型求解。
即为水位高度与开度的微分方程式。
5. 模型的改进与评价
5.1. 模型的评价
பைடு நூலகம்
正如结果显示,本模型的微分方程关系式较为复杂,很难做线性求解,这也 是由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本模型求解的关键就在于K随时间的函数变化规律, 这个直接决定了求解h的难度,因为在关系式中F为一个与K有关的积分函数,故 若想简单了解加入冷水后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假设一个简单的K值,例如:假 设其为常量之类,此时方程为一个一阶常微分方程,求解很方便,这样可快速模 拟出曲线,看出变化情况。
������ 0
������������1 1 ������������) − ln(������ℎ) A ������
������
令F t =
0
������������1 ������������ A
4.1.2 热量传递模型 加入水后导致锅内液体向冷水传递的热量为: ������������������������ 1 = ������������1 ������������ (������ − ������������ )
������������1 ������ ������������ 1 0 ������
1 1 1 1 1 1 1 + + = + = ������1 ������2 ������3 ������ ������1 ������2 ������
A
������������

1 ℎ������ 1 ������������1 1 ℎ������ = − ������ ℎ������ ������ ������������ ������ ℎ������
3.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3.1. 模型的假设
1, 整个过程中液体的密度均匀,温度也均匀; 2, 加入冷水的过程,简化为该部分液体带走的热量; 3, 忽略相变过程等复杂过程对密度和温度的影响; 4, 在本过程中,能量只以热能的形式进行传递; 5, 假设锅是一个理想的圆柱体,热源为恒温热源; 6, 液体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假设为:ρ = ������������ ������������ ;这样假设的理由为:①只 要合适取值,该关系能线性化,具有作为拟合函数的多个优点;②在水 中产生的气泡研究中,已经证实气泡数量满足指数的关系;③自然界中 很多现象均与自然数e有关,故本模型采用指数形式建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