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评估既往史、家族史、居住条件及本次发病情况。

2.评估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3.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4.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等颅高压存在。

5.了解脑脊液检查、MRI 等检查结果。

6.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程度。

二、护理措施1.按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重点观察有无颅高压症状及体温的改变;有无恐惧、幻觉、撞伤、坠床或冲动伤人等精神症状的出现;注意有无抽搐及全身情况。

3.急性期卧床休息,明显颅高压者抬高床头10°~15°。

躁动、精神症状明显者加床栏,约束四肢,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4.进食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质。

5.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患者给予吸氧;神志不清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误吸和室息。

必要时备齐抢救器械,做好抢救准备。

6.告知药物作用与用法,指导正确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滴注甘露醇时速度要快;输注两性霉素B时要避光,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意要用药前临时配制。

7. 做好腰椎穿刺术及脑室引流术的准备及配合,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管道脱落。

8.根据日常生活自理程度给予相应协助,做好安全告知及防护,保持大小便通畅。

9.预防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室息、误吸、营养失调等并发症的发生。

10.做好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三、健康教育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心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做好安全防护。

4.做好相关药物知识的宣教,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出院回访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 究进展
新型治疗方法
✓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
✓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免
感染的新型药物,如瑞
疫系统来清除病毒,如
德西韦等
CAR-T细胞疗法等
12
34
✓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
✓ 干细胞疗法:利用干细胞
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
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对病毒进行精准打击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抗炎治疗:使用抗炎药 物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 疫调节药物,增强免疫
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 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手
术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康复治疗:在疾病恢复期, 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
恢复身体机能
预后和预防
预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感染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降低 感染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及时 发现并治疗感染性疾病
妄等
04
05
运动障碍:肢体 无力、瘫痪、共
济失调等
感觉障碍:感觉 减退、感觉异常、
疼痛等
06
语言障碍:言语 不清、失语等
07
视觉障碍:视野 缺损、视力下降

08
09
10
癫痫发作:突然 发作的抽搐、意
识丧失等
精神症状:焦虑、 抑郁、幻觉等
其他症状:如食 欲减退、体重下
降、疲劳等
并发症状
01
头痛、头晕、恶心、 呕吐
02
03
意识障碍、昏迷、抽 搐
肢体瘫痪、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04
05
语言障碍、认知障碍、 行为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脑脊髓和脑脊液的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有脑膜炎、脑炎和脑脊髓膜炎等。

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严重者还有抽搐、昏迷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属于急性、严重的疾病,正确的诊治原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述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原则。

首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需要充分重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变化、生活环境等,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可做出警惕。

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发热等非特异症状,随后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医生还需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进行早期和综合的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首先,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进行静脉输入抗生素治疗。

治疗初期可采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原体感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另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还需要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和抽搐。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和降压治疗。

同时,及时的进行病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对于明确病原体的类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有助于指导治疗。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手段,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细菌培养等,可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严重程度。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还需要合理的支持治疗。

患者可能伴有脑水肿、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等,需要及时纠正。

患者的营养状态也需要关注,尤其是重症患者需要合理补充营养支持。

最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需要注意预防和控制。

对于一些可预防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脑和脊髓灰质炎等,可采取疫苗接种措施。

此外,对于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需要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其传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 头MRI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问题3 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问题4 除其它治疗外,应选用何种抗病毒药物? 问题5 患者的抽搐属于哪种痫性发作?
A 肌阵挛发作 B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C 强直性发作 D 肌阵挛性发作 E 失神发作 问题6 该类型发作的首选抗癫痫药物是什么?
病毒性脑膜炎 (Viral Meningitis)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 高
2. CSF: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脓性;白细 胞总数增多,(1000-10000)×106/L, 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高;糖和氯 化物降低;细菌培养呈阳性
3. EEG:可呈弥漫性慢波,无特征性改变
4. 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 MRI的T1WI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信号 略高,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T2WI脑膜和 脑皮质信号增高;后期可见室管膜炎、硬
7. 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治疗原则:积极抗病毒、抑制炎症、降颅
压、防止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抗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Acyclovir):首选 鸟嘌呤衍生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具 有很强的抗HSV作用
4. 辅助检查 脑电图: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单、双侧颞 区、额区),尖波与棘波(颞区) 头颅CT:可正常,也可单、双侧颞叶、海 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灶,其中有点 状高密度灶提示颞叶有出血性坏死 头颅MRI: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
T1WI
T2WI
增强
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 白细胞数明显增多(50-500×106/L), 最多可高达1000×106/L,以淋巴细胞或 单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 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坏死性脑炎; 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多低于1500mg/L 糖与氯化物多数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神经细胞肿胀变形,胞浆突起消失,Nissl小体 减少。 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退变的神经细胞,形成卫星现象。
C. 脑软化灶形成:
特点:软化灶为圆形、卵圆形 ,边界清楚, 镂
死液化
空筛网状,为灶性神经组织的坏
特征性。
所致,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
部位:除大脑(顶叶、额叶、海马回)皮质灰、
CNS病毒性感染的特点
❖ 绝对细胞内寄生:不同的病毒定位于不同的 细胞或不同的核团。如乙脑病毒就主要累及 大脑皮质、基底节和视丘的神经元。
❖ 浸润的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 细胞为主,常环绕血管,集聚于血管周围间 隙形成血管套,亦称为袖套现象。
❖ 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有:细胞溶解。 ❖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 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 变,在冬春季可形成流行,得此名。
累及人群:多为儿童及青少年
▪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具有荚膜,能抵抗白 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可产生内毒素,引起 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的出血、坏死,致使皮 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致病菌定位于软 脑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Microscopically, a neutrophilic exudate is seen involving the meninges at the left, with prominent dilated vessels. There is edema and focal inflammation (extending down via the Virchow-Robin space) in the cortex to the right. This edema can lead to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经验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经验
见 渗 出反应 , 而且 呈 明显 强化 。脑 室系 统少数 可见 增大, 表 明有 脑积 水 发 生 。MR I 在 C N S结 核感 染
病 毒药 、 抗结 核药 , 并 联合 抗生 素应 用 , 甚至再 加 上
糖皮 质 激素 ( 简称 “ 激 素” ) 等一 起使 用 , 结果 即使 有
中 国 神 经 免 疫 学和 神 经病 学 杂志 2 0 1 4年 3月 第 2 1卷 第 2期
C h i n J Ne u r o i mmu n o l & N e u r o l 2 0 1 4 ,V o 1 . 2 1 , No . 2
中枢 神 经 系 统 感 染 性 疾 病 的诊 疗 经 验
状 可 突然 发 生 , 也可 逐 渐缓 慢 出现 , C S F 改 变 甚 至
诊断 ; 而且 常有 一 些 神 经 系统 感 染 , 临床 医生 即使
综 合 了相关 检 查结 果 也 不 能 定 性 而 难 以诊 断 。这 些 感染 性疾 病既 像病 毒感 染 , 却又 似乎 不能 排 除结 核 性感 染 , 因而 导 致 临 床 医生 为 了兼 顾 各 种病 因 , 避 免延误 治 疗 , 在 不 明病 因 的情况 下试 验性 应用 抗
效也 不 能确 定是 什 么 药 起 效 , 而 有 的却 收效 甚 微 , 甚 至反 而加 重 。为此 , 本文 作 者结合 临 床工作 中实 际经 验 , 并复 习 国 内外 相 关 临 床 研 究进 展 , 与 大 家 分享 神经 系统 感染 性疾 病 的诊疗 体会 。
的诊 断方 面有 较 明 显 的诊 断 价 值 , 尤 其 是 磁 转 化 ( ma g n e t i c t r a n s f e r ) MR I影 像 技 术 诊 断 意 义 更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结核、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一旦感染后,来势十分凶险,治疗若不及时,病情进展快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发展成重症,病死和致残率都很高,哪怕治愈也会留下后遗症,所以,早诊断早治疗十分必要。

一、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系指各种病原体弓|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可侵犯脑实质和(或)脊髓,也可侵犯软膜和血管。

其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蛋白等。

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等,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

二、病因(一)主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因为病原微生物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血行感染。

血行感染指的是血液感染,血液感染的主要途径: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损伤患者皮肤黏膜后进入到血液中;或通过使用不洁注射器、输血等途径直接进入血液;面部感染时病原体也可经静脉逆行入颅;病原微生物侵入孕妇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感染,病原体会经过胎盘传给胎儿。

第二,直接感染。

通常是患者穿透性外伤或邻近结构的感染导致病原体向颅内蔓延。

第三,逆行感染。

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黏膜,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然后逆行进入颅内。

(二)诱发因素第一,头部创伤或手术。

细菌性脑膜炎的致病微生物与年龄和机体潜在的状态,如头部创伤或者神经系统手术等密切相关,大部分病例在2岁以内的儿童或高龄老人中出现。

第二,流行病学。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尚无具体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容易出现,主要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当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原微生物无法被机体的免疫系统阻止在外并消灭,这时病原微生物就会趁机侵入人体,造成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
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手段,可以发现病毒性脑炎患 者的白细胞数量较少,而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 明显增高。
影像学检查
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脑部病变的情 况和范围。
并发症及其处理
并发症
病毒性脑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而细菌性脑膜炎则可能导致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脑脓 肿等并发症。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和休克。
诊断
通过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治疗与预后
治疗
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头 孢菌素、青霉素类等。同时需要对症 治疗和支持治疗。
预后
细菌性脑膜炎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病原体类型、治疗是否及时、患 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大部分患者经 过及时治疗可以痊愈,但部分患者可 能留下后遗症。
细菌性脑膜炎
针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将有更多研 究致力于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其他治 疗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预防细菌 性脑膜炎的传播和流行,需要加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疾病监测和控制措施的研究和实施。
总体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 识的深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的研究将更加精细化、个体化和综合 化。未来将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 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 全的治疗方案。同时,跨学科合作和 国际交流将成为推动研究的重要方式 ,为解决全球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性疾病问题提供支持。
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早期诊断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是关键。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时进行脑电图、影像学等检 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早期治疗
一旦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应立即开始治疗。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 生率,提高治愈率。

儿科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儿科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致病菌
化脓性细菌 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 2月以下易发生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产气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我国很少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颅内 感染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
入侵途径
最常见就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 脑膜 微血管 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黏膜或脐部亦 为入侵门户 邻近组织器官感染 中耳炎、乳突炎等 扩散涉及脑膜 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 颅骨骨折、皮肤 窦道或脑脊膜膨出,由此直接进入蛛 网膜下腔
病毒性脑炎
起病急 临床表现因脑实质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范 围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情绪异常、反复惊厥、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病症 癫痫持续状态、脑疝形成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病死率高 病程2~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遗留肢体 瘫痪、智力倒退等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病因
病毒别离检测难,仅1/3~1/4病例 80%为肠道病毒 其次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 毒、腮腺病毒和其他病毒
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差异大 病毒性脑炎较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 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 自限性
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前驱传染性疾病或上呼吸 道感染 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头 痛、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 统体征 病程1~2周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地心阻力稍弱,5级正常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阻力,力量稍弱,5级正常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分类:感染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进一步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立克次体感染。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感染性疾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有些疾病如疱疹性脑炎多为急性或暴发性起病。

其他疾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s SSPE)和Rasmussen 脑炎则为业急性或慢性起病。

先天性/新生儿感染术语:先天性颅内感染常由一组病原体引起统称为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病( T oxoplasmosis )、风疹( Rubella)、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感染和疱疹( Herpes )。

如果把先天性梅毒( Syphilis )也纳入其中,则将这组病原体称为TORCH (S)或( S ) TORCH。

其他先天性感染包括HIV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大约40%的HIV阳性母亲将感染传递给胎儿,通过HAART治疗受染母亲和剖宫产能极大降低感染率。

病因:大多数先天性感染的病原体通过胎盘传播,疱疹病毒则是由于分娩期合并感染所致。

除弓形虫和梅毒外,多数为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其他病因则相对罕见。

病理学:经胎盘传播的病原体所造成的临床症状由病原体种类和感染时机共同决定。

当感染发生在孕早期(妊娠前3个月内)会引起流产或出生缺陷,存活的新生儿可出现发育畸形(如神经元迁移障碍和脑裂畸形)。

孕晚期感染以小头畸形伴全脑损害、广泛性脑软化等脑组织破坏为主要表现。

营养不良性脑实质钙化是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HIV 和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后天获得性感染/炎症能引起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菌、乙型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脑膜炎:脓性渗出物是多数病原体所致脑膜炎的常见病理学特征,在大脑基底池最为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33
三、其他-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病理
34
三、其他-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临床表现
35
三、其他-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辅助检查
36
三、其他-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治疗及预后
37
三、其他-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概念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43
三、其他-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临床表现
44
三、其他-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辅助检查
45
三、其他-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治疗及预后
46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
47
细菌感染性疾病
概念
由于各种细菌侵害神经系统所致的炎症性疾病 称为神经系统细菌感染。
48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一、化脓性脑膜炎
概念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脊髓炎症,是中 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 通常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
主要传染源: 患者 健康带毒者
主要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性接触
12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病理
脑组织水肿、软化、 出血、坏死, 呈弥漫性
非对称性出血(常累及 颞叶内侧&额叶下部)
13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病理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形成袖套状
神经元&胶质细胞核内可见 Cowdry A型(嗜酸性)包涵体
49
一、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发病机制
50
一、化脓性脑膜炎
病理
蛛网膜下腔 充满脓性渗出物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治疗
治疗: • 抗病毒:阿昔洛韦 • 抗变态反应、抗水肿:激素 • 脱水、降低颅内压:甘露醇
预后: 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60-80%)。急!急! 后遗症以精神障碍和智力低下明显。傻!傻!
普通病毒性脑膜脑炎
• 最常见 • 普通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症状 • 前驱症状后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 无精神异常、智力减退、偏瘫等脑实质损害症状 • 脑积液变化同“单疱脑” • 治疗同“单疱脑” • 预后好,多自限,无后遗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的病变部位
• 脑:脑炎(encephalitis) • 脑膜:脑膜炎(meningitis) • 脊髓:脊髓炎(myelitis) • 脊髓膜: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itis)
病因学分类
•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普通病毒 • 细菌:化脓性、结核性 • 真菌:隐球菌 • 寄生虫:脑囊虫、弓形虫 • 阮病毒:CJD
颞叶管记忆、嗅觉) • 失语、轻偏瘫、偏盲(影响了额叶的运动、语言区,水肿波及内囊)
辅助检查
• 脑脊液
• 脑电图
• 核磁共振(MRI)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脑水肿); 细胞数:轻度中度增加(炎症反应不剧
烈, 但坏死明显),红细胞 (出血性坏死) 蛋白质:轻度至中度增高(组织坏死) 糖和氯化物:正常(病毒“不吃糖和
• 病理:最常累及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 损害(病毒具有噬神经毒性)。
疱疹感染 ^
出血坏死性脑炎
病毒包涵体
临床表现
• 多为急性起病,约有1/4的患有口唇疱疹史,潜伏期为2~21天,前 驱期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病 毒感染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健康教育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健康教育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健康教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指各种生物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实质、脑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者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主要分为:①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②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③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根据发病情况和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中枢性感染途径有:①血行感染。

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使用不洁注射器静脉或肌内注射、静脉输血等进入血液,面部感染可经过面部静脉逆行进入颅内,或孕妇通过胎盘感染给胎儿;②直接感染。

穿透性颅脑外伤或邻近组织感染后,病原体蔓延进入颅内;③神经干逆行感染。

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者胃肠黏膜,然后经神经末梢逆行进入神经干,再进入神经节或中枢神经组织引起感染。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急诊常见病种,大多数起病急、症状重、易漏诊和误诊,如延误诊治,可导致严重后果。

【疾病特点】1.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以病毒、结核杆菌及细菌最常见,病毒感染占首位,其次是结核杆菌感染。

近年来,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及器官移植的开展,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病例有所增加。

2.急性病毒性脑炎一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数有前驱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程中可有发热,病人出现以脑实质损害为主的神经精神症状。

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脱水利尿、降温和抗癫痫治疗,以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

3.脑膜炎多为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

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如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抗真菌药物治疗。

4.脑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的包囊所致。

本病流行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一带。

传播途径是因为进食含有囊尾蚴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病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或去皮质状 态)。早期也可出现昏迷。重症者脑实质广泛坏死和脑水肿引 起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而死亡 1/3患者出现全身性、部分性癫痫发作; 头痛、颈强、呕吐、失语、轻偏瘫、偏盲,以及共济失调,多 动(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挛)等;来自 临床表现4、神经体征:
弥漫性损害:意识及精神障碍。肌张力增高,脑膜刺激征。锥 体束征。 局灶性脑损害:偏盲、凝视障碍、瞳孔不等大、外展神经麻痹、 偏瘫、共济失调、反射改变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4)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本病临床少见,常见于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的患者。
临床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表现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情感障 碍、头痛和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约25%患者MRI可见弥 漫性或局灶性白质异常。
CSF正常或有单核细胞增多,蛋白增高。因患者有艾滋病或免疫 抑制的病史,体液检查找到典型的巨细胞,PCR检测出CSF中该 病毒核酸可资鉴别。
HSV-II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它所致的HSE主要见于新生儿。 HSV-II原发感染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成年人的无菌性脑膜 炎,而非脑炎。
发病机制
病理
HSE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坏 死。双侧大脑半球弥漫受损以颞叶内测/边缘系统和 额叶眶面明显,可继发颞叶钩回疝致死。偶亦可波 及枕叶、下丘脑、脑桥与延髓。
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2)脑膜刺激征 (3)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4)脑电图、CT、MRI要做吗??
治疗
➢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及防治并发症为主。
(2)更昔洛韦??
抗HSV的疗效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具有更广谱的抗HSV作用和 更低的副作用。用量是5~10mg/kg/日,静脉滴注,疗程14~21天。
治疗---免疫治疗
1) 干扰素 干扰素是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组高活性糖蛋白,具有 广谱的抗病毒活性,而对宿主细胞损害极小,ɑ-干扰素 60×106IU/日,连续肌肉注射30天; 2) 转移因子 可使正常淋巴细胞致敏而转化为免疫淋巴细胞,皮下进行注 射,1~2次/周,每次1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李浩 副主任医师
概念
病原微生物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脑膜/血管引起 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非炎症性)疾病。
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氏次体/朊蛋白 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脑膜炎/脊髓膜炎/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概况
单纯疱疹性脑炎(HSE)是单纯疱疹病毒(HSV) 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诊断及鉴别诊断
2.确诊尚需如下检查:
(1)脑脊液中发现HSV抗原或抗体; (2)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包涵体,或 原位杂交发现HSV病毒核酸; (3)脑脊液的PCR检测发现该病毒DNA; (4)脑组织或脑脊液标本HSV分离、培养和鉴定; (5)PCR检查脑脊液中其他病毒,以除外其他病毒所 致的脑炎。
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获阳性结果。
诊断及鉴别诊断
3)肠道病毒性脑炎:
该类病毒除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外,也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 因之一。
多见于夏秋季,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发病。表现为发热、意识 障碍、平衡失调、癫痫发作以及肢体瘫痪等,一般恢复较快, 在发病2~3周后症状即自然缓解。 病程初期的胃肠道症状、CSF中PCR检出病毒核酸可帮助诊 断。
辅助检查
1. 血液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数增高,早期出现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快。 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协助诊断,恢复期 标本HSV-1抗体(IgG)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者有诊断意义。
辅助检查
2. 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压力增高 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或轻、中度升高,一般在早期也可以异形核 增多为主,部分患者可见到较多的红细胞,(50~500×106/L, 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低于1.0g/L,糖和氯化物正 常,红细胞或脑脊液黄变提示出血坏死 双份脑脊液做HSV抗体的动态测定,发现脑脊液抗体有升高趋 势,滴度达1:80以上,血与脑脊液抗体比〈40,或脑脊液抗 体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标本中HSV-1的IgM抗体阳性者有诊断 意义。 检测脑脊液中HSV-DNA:用PCR可早期快速诊断,敏感性和特异 性均较高。 约5~10%的病例早期腰穿检查可完全正常。
治疗---支持对症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对重症及昏迷患者至关重要,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 解质的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 养、加强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对症治疗 包括对高热的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抗惊厥、镇静、脱 水降颅压等。
预后
本病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病死率19%~70%。 约5%~10%患者经治疗1~3个月又复发。 少数存活者中残留癫痫、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瘫痪等 后遗症,极少数甚至成为植物状态。 早期诊断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甚至完全恢复至病前状态。
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尚有争议,
但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控制HSE炎症反应和减轻水肿, 对病情危重、头颅CT见出血性坏死灶以及脑脊液白细 胞和红细胞明显增多者可酌情使用。
用法: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10~14天;或甲泼尼龙800~1000 mg,静脉滴注, 每日1次,连用3~5天后改用泼尼松口服,每日60mg 清晨顿服,以后逐渐减量。
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
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儿童多见,成人也可发病。 多为急性起病,症状可有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 吐、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 成人病程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儿童常超过1周。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早期以 多形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可达 (10~1000)×106/L。 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导致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及/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是世界范围最多见的致死性散 发性脑炎。占所有病毒性脑炎的20%~68%。国 内尚无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机制
HSV分为两个抗原亚型,即I型和II型,近90%的HSE是由HSV-I型 引起,只有6%~15%系由HSV-II型引起。
辅助检查
3.脑电图
可见弥慢性高波幅慢波,颞区更明显,并可有周期性高波幅尖波。 脑电图检查可见α波节律消失,弥漫性高幅慢波背景上的局灶性尖 波,多见单侧或双侧颞、额叶异常,以颞叶为中心的周期性同步放 电(2~3Hz)最具诊断价值。
辅助检查
4.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正常,也可见一侧或双侧颞叶、海马及边缘 系统局灶性低密度区,若其中出现点状高密度提示有出 血性坏死,更支持诊断。
临床表现
2、精神症状:
早期以精神症状突出,发生率约69%~85%,多为人格改变, 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言语减少、不连贯、答非所问,烦 躁不安,接触不良,易激惹,幻听、幻视、欣快和虚构、瞻 妄等,
可能与颞叶和边缘系统受损有关。
部分患者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 科。
临床表现
3、意识障碍及其他:
(2)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 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脑脊液红、白细胞数增多(WBC≥5×106/L),糖和氯化物 正常; (4)脑电图以颞、额区损害为 主的脑弥漫性异常; ( 5)头颅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病灶或出血灶; ( 6)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可间接支持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多见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 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脑脊液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个别 可高达1000/mm以上。病初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增 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 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治疗
抗病毒治疗
01
02
免疫治疗
03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04
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 抗病毒治疗
(1)阿昔洛韦
第二代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DNA复制,进而导致病毒结构蛋白(γ类 多肽)合成受阻,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具有很强的抗HSV的作用。 常用剂量:成人30mg/kg/日,分3次静脉滴注,连用14~21天,少于 10天常有复发。国际推荐治疗时间为21天,若病情较重可延长治疗时 间或再治疗一个疗程。 副作用:皮疹/震颤,造血系统和肝毒性作用;血尿/肾功能不全,静脉 滴注宜缓慢进行,每次在1小时以上,同时注意补液,嘱患者多饮水, 可有效预防其发生。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和全血细胞。
病毒性脑膜炎
概况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 炎症性病变,以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为主要 表现。 85%-95%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类病毒有60多个 不同亚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等。 主要有粪-口途径传播,大部分在下消化道发生感 染入血、经脉络丛侵犯脑膜。
病理
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膜弥漫性增厚,镜下见脑膜有 炎症细胞浸润。 侧脑室、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也可有炎细胞浸润。
头部MRI: MRI优于CT,尤其可 发现早期病灶。早期MRI T2加 权像可见到颞叶中、下部,向 上延伸岛叶及额叶底面有周边 清晰的高密度区。严重者可有 脑室受压、中线移位等占位效 应。
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口唇或生殖器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粘膜疱疹;起 病急,有发热等前驱症状
诊断及鉴别诊断
1)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