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评课稿

合集下载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红军长征评课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评课稿赵诗应《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

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长征评课

长征评课

《七律·长征》评课稿第三实验小学周美言记得有一位教学界的前辈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她说:“如果你没有细细地研读文本,你怎么好意思在别人执教的课堂后品头论足,大话长短。

”所以为了评姜老师的课,我抽空翻阅了课本和参考书,即便这样此时此刻我还是惴惴不安,因为我真的没有深入细致地研读这篇这两篇文章。

所以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姜老师和各位同仁见谅!《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气象万千。

颈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又要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然而红军长征毕竟距离现在的学生生活实际久远,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估计姜老师在备课时一定也考虑到了这几大难点,所以她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借助背景资料,初步了解长征。

在了解长征的的背景资料时,利用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长征,既把握了资料的重点内容,又训练学生快速处理资料的能力。

接着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让学生对长征的行程之远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成功突破重难点。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我听得不太专注,不过在理解“寒”字时,姜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评胡向阳的?七律·长征?一课张颖本学期有幸聆听了胡教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颇丰。

课堂中,教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教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胡教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效劳的,上课伊始,胡教师出示有关长征的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胡教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教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巧用简笔画,直观呈现差异。

胡教师在这节课上两次运用了简笔画,第一次是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第二次是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画出的是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

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比照,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三、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胡教师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

七律征程评课稿

七律征程评课稿

七律征程评课稿一、背景介绍本次评课稿是针对《七律征程》这篇课文进行评课分析和评价。

《七律征程》是一篇经典的七律诗,由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

本文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心情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二、内容概要《七律征程》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怀山行、巫峡行、天堑行、三峡行、翻身行、天台行、朝云行等七个不同的旅行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作者以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呈现给读者一种深刻而富有哲理的美感。

三、教学设计和评价1. 教学设计针对《七律征程》这篇课文,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设计:-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美的感受。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美的感受。

- 课文解读:逐段解读课文,解释其中的意境和诗意,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表达。

课文解读:逐段解读课文,解释其中的意境和诗意,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表达。

- 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这篇优美的律诗,感受其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这篇优美的律诗,感受其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思考提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思考提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诗歌或随笔,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诗歌或随笔,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2. 评价评价《七律征程》这篇课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语言表达:诗歌运用了工整的韵律、平仄和对仗,使诗歌节奏感强烈,富有美感。

语言表达:诗歌运用了工整的韵律、平仄和对仗,使诗歌节奏感强烈,富有美感。

- 意境描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意境描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 思想内涵:诗歌中蕴含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智慧。

七律长征评课

七律长征评课

七律长征评课《七律·长征》评课满树梅: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与四年三班的师生又重返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一难忘的岁月。

叶圣陶老先生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我更相信播下一个行动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命运。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刘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发挥潜能,在孩子说错时能用语言鼓励,只要孩子能站起来回答,老师都能给以表扬,刘老师能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学生参与热情高,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不足之处:现在在教学课堂上缺的就是创新,刘老师在创新上做得还不够,老师应该在细节上有自己的特色,应该主动进取,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徐慧:今天,听了刘翠丽老师的《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她重点体现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能适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是水平形成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调动是老师的首要任务。

刘老师能让学生敢开口,积极参与,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持续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刘翠丽老师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用赞许和肯定的目光鼓励他们,并用语言鼓励他们。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在教学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符合学生的本能与天性的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有趣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不但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发展。

彭晓茹:今天,听了刘翠丽老师《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收获甚丰,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

【推荐】七律长征评课-word范文 (15页)

【推荐】七律长征评课-word范文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七律长征评课篇一:七律长征评课稿评胡向阳的《七律·长征》一课张颖本学期有幸聆听了胡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颇丰。

课堂中,老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胡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胡老师出示有关长征的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胡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巧用简笔画,直观呈现差别。

胡老师在这节课上两次运用了简笔画,第一次是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第二次是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画出的是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

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三、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教研活动评课(3篇)

七律长征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近日,我校开展了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对红色题材诗歌的教学理解和课堂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邀请了多位资深语文教师进行评课,以下是我对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总结。

一、活动背景“七律长征”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还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红色题材诗歌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内容1. 课堂展示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七律长征”的课堂展示。

两位教师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较为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注重以下方面:(1)诗歌背景介绍:教师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诗歌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 评课环节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各位评课教师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以下是对评课内容的总结:(1)教学目标明确:两位教师都明确了“七律长征”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体会诗歌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设计合理:教师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3)教学方法多样:教师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感教育突出: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不足之处:部分教师认为,在诗歌背景介绍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长征的历史意义;在诗歌内容分析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个性化的解读。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本次福州培训,总共安排了两次访校听课活动,分别在宁化小学和井大小学,充分展示了在希沃白板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应用教学,让我感触颇深。

接下来,我主要就宁化小学张锦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教师素养来看,张锦老师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不只备课充分,教态自然,在课堂上的引导、评价也都非常到位。

整体来看,这节课的前半段非常紧凑,内容也非常丰富,涉及到了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路线图、题目特点、有关七律的常识、小组合作完成选择题(包括数据统计、反馈)、本诗的诗眼、用小标题等形式概括诗中展示的几幅“征难图”等,但教师在教学节奏的把握、适时追问、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

但从小组汇报“正南图”开始,也许是对Hiteach系统操作不太熟练的缘故,张老师开始出现“慌乱”,如忙着拍照上传小组填写的小标题,之后再引导学生修改不恰当或不简洁的小标题(此处我有两处质疑:一是为什么不能请其小组的其他同学或其他组的同学来帮助修改完善小标题;二是为什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只随机选择一组来汇报,为什么不能请2—3组进行汇报展示,毕竟有这么多小组都参与了学习讨论。

);交流最欣赏的“征难图”时,张老师状态显然不如之前自如,有些需要追问的没有适时追问,有些需要纠错的没有纠错,甚至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

这就导致学生在疏通文意、分享长征故事时还不能够做到正确、流畅的表达。

而在交流感受时,只利用白板快速展示了几组的答案,并没有把好的感悟让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就未免显得有些流于形式了。

紧接着,在梳理总结、明确诗歌主旨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可见对于长征的理解及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悟并不深刻。

最后的重温诗词,虽有回顾全诗之意,但学生并没有读出这首诗的气势和自己的理解,可见学生在课上读得不够,而教师对朗读指导也不够。

从Hiteach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诗歌教学来看,其技术优势和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当堂检测、数据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情、精准定位、及时反馈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9月21日,在xx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现场,我有幸聆听了xx市第十一小学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一课。

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对仗美。

通过反复吟诵,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层层推进,升华感情。

吟诵,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在吟诵中理解了词意,悟出了诗情,进入了诗境,令人如痴如醉,充分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文化魅力。

听完这节课后,我深有感触,对古诗词教学,我觉得,读好了,即成功了一半,甚至是一大半。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吟诵。

古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情抒发,强烈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吟诵,把书面文字化为有声语言,使
作品生动,便于记忆和理解,体会诗词意境与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诵读一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总之,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也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朗读素养,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感悟。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段文祥《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堪的豪迈情怀。

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

我觉得向老师这节课为我们如何上好诗词这类体裁的课文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首诗的年代布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布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起到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作用,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课堂导入时,先请学生谈谈对毛泽东、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紧接着又适当弥补小结,让学生对长征的艰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全诗奠定了基础。

同时,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对学生来说也都是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有过的艰辛,树立这些布景的形象,也就是树立了一个学习的靶子,困难越大,而红军克服了,就越突出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精心准备,具有“长征”精神。

本次活动,郭老师对如何上好诗词这类体裁的课文进行大胆的测验考试。

做了精心的准备,动员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充分了解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和毛泽东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为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同时,“敢于挑战、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就是一种现代的“长征“精神,令人佩服。

二、弥补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示,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郭老师通过先让学生读《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长征》语文活动课说课稿——《长征》语文活动听课评课稿用课程改革的眼光审视当今的教育,可以知道,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本着以上指导思想,徐老师选择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长征》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一、活动流程1:创设情境,蓄积感情:播放《长征组歌》音频片段,学生欣赏,分组诵读《长征》,感受长征的伟大精神。

2:网络阅读,主动探究: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探究任务,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可以在"诗文解读"栏目进一步学习《长征》一诗;可以在"长征百战"栏目有重点地阅读,了解长征经历的生死攸关的战斗;可以在"长征图展"栏目欣赏颂扬长征的美术作品,观看红军长征中使用的物品。

推荐一两个介绍给同学。

3:欣赏片段,铭记精神: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片段观看,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诵读诗文,拓展学习:学生自由诵读"长征诗文"栏目的诗文。

要能够读流利、读出感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试着背诵。

5:在线测试,适时检测:学生在"在线测试" 栏目人机交互回答问题。

6:畅所欲言,真情表露:学生利用"留言板"发表内心独特的感受。

7:回归中心,总结提炼:播放《长征》组歌视频片段,熏陶感染,结束活动。

二、设计特色1、提供资源,自主学习运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理念,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求的思想,为学生提供《长征》网络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这堂课,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老师一开始就巧妙地用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导入,那惊心动魄的画面瞬间就把同学们拉进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情境中。

同学们的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屏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漫漫征途中。

在讲解诗歌内容时,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入手,让同学们去体会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一句就像是红军战士的宣言,告诉所有人他们不怕困难。

”老师笑着点点头,然后引导大家思考“万水千山”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时候,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金沙江,有的说大渡河,还有的说雪山草地。

老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在黑板上画出了简单的路线图,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难。

在分析诗歌的韵律和对仗时,老师更是别出心裁。

她让同学们两两一组,互相朗读,感受诗句的节奏。

我看到旁边的两个小男生读得特别起劲,一个读得大声响亮,一个读得抑扬顿挫,还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老师在旁边听着,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说当年红军战士在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江水湍急,但是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

有一个小战士因为年纪小,差点被江水冲走,幸好被旁边的战友一把拉住。

讲到这里,老师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同学们也都安静下来,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危险。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她配乐朗诵这首诗。

那深情的朗诵,仿佛带着大家重走了一遍长征路。

当音乐停止,同学们睁开眼睛,眼神中都多了一份坚定和敬佩。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仅让同学们理解了《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更让大家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和体会,让原本枯燥的诗歌课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能更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今天我参加了XXX老师讲授的《七律·长征》课程,受益匪浅。

在课堂上,老师利用“红军不怕远征难,XXX”这句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困苦,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红军战士面对这些困难,却毫不畏惧,只是视为平常。

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教学设计别具匠心。

首先,老师通过情感铺垫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引领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接着,XXX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通过这种方式,老师成功地创设了一个研究《长征》的情境。

这种“酝酿”情感的方式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础。

其次,XXX在课堂上两次运用简笔画,直观地呈现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

这种直观清晰的简笔画呈现,对学生读中悟情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最后,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离孩子们所生活的时代较远,而且是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其中,理解“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XXX补充了历史事件,并通过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和朗读来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最终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更好地理解了这首诗的意义。

在教学中,XXX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情感,理解课文。

她时常鼓励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她还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多背、多感悟,以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的无畏精神。

在教学中,XXX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红军将士的无畏精神和乐观豁达,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将情感与语言相融合,让语文教学更具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

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

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

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5.不足之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唱读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