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案中的知识迁移培养
教案中的知识迁移培养知识迁移是指学生将在一个学科或者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应用到另一个学科或领域中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探讨在教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教案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授某一数学概念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将所学的概念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这样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际应用,并激发他们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的能力。
二、强调知识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强调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知识相关性和联系性。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对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迁移的桥梁。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地理、文学等,从而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的能力。
三、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跨学科项目学习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学生可以将在不同学科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解整合起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案中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任务,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
例如,在探讨环保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科学和语言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四、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案中应该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思维。
五、提供实践机会和反馈在教案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及时的反馈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
同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知识迁移的效果。
迁移性教学对学生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研究
迁移性教学对学生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研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灵活运用。
迁移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促进学科学习的深入和持久。
本文将探讨迁移性教学对学生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分析迁移性教学的相关实践。
首先,迁移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和技能的连接。
学科学习中,知识和技能往往相互关联。
迁移性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促使学生形成整体性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还能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从而提高学科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迁移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学科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再次,迁移性教学提供学习的实践机会。
学科学习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知识。
迁移性教学通过引入案例研究、问题解决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阅读参观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后,迁移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学科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迁移性教学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
例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历史研究小组,共同研究和讨论历史事件和人物。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指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也表明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不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像理科的生物,更要学会知识的迁移。
但是,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促进了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中的推广。
1 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刻板教学,如:只注重对公式、定义等的教授,却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教授,学生只是呆呆的听,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简单的点,而没有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因此,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只有零碎的知识点,却没有系统的知识面;有些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跟学习文科知识一样死记硬背,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却不会变通,只要题目变一下就不会做了。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是知识迁移能力较好的学生,往往遇到新的问题时能很好的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另一种学生是感觉听得很明白,但是遇到新的题目或题型时,便束手无策了。
针对以上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1]。
2.1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原有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感觉学习是件特别辛苦的事情,所以学生学习的热情很低,所学的知识量少,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了。
因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验积极的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有趣的试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懂得死记硬背 , 做练 习只会生搬硬套 , 不 善灵活应用 。 如果学生会灵活变通 ,懂得举一反三 ,真正做到会学
习, 那么物理将不再难学 。 为此 , 在 高中物理教学中, 我 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重视学 生学 习迁移能力 的培 养。 下面结合本人 的物理教学实践 , 就学生迁移 能力 的 培养谈几点策略。
点, 其 用途非常 广泛 , 利用 打点计 时
图3
● ● , ● 上 、 ,
,
0 = 3 0 。, 其 上A、 两
点 间 的 距 离 为 =
器不仅可以确定 时间这个物理量 ,还可 以实现测量位 移、 计算速度 、 计算加速度等其它 的功能 。 因此 , 在实验
出超 重 和失 重 的知 识 。 2 利 用 习题 教 学 。 提 供 学 习迁 移 的 训 练
径去展现概念、 规律形成过程 , 多设计 便于学生思维扩
展 的递 进 式 问 题 。
例 1 在讲加速度 的概念 时 , 可 以从这几个 角度切 入, 第一: 从物理意义 出发 , 加速度是 表述速度 变化快 慢的物理量 , 让学生理清速度与加速度 之间的关系。 第
1 利用新课教学, 奠定学习迁移 的基础
重力势能— —重力势 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且具有的
能量 , 引导学生对掌握 的概念进行剖析 , 重力势能是由 物体 的高度 , 即物体和地球之 间相对位 置决定 的能量 , 通过 比较 , 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掌 握电势能的概念 , 还能 进一步引导学生 自己概括 ,分子势能 和电势能也都是
物理情境 的创设不但会 帮助学生容易掌握物理概 念 的核心, 而且易于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因此, 平时教
学中要借 助于学生熟知 的生活实 际来创 设情境, 引入 概念 , 使学生在真实情境 中理解 物理知识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生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现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指导新旧知识不断地进行同化、顺应、调整、扩充,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因此,我们老师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善于寻找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剖析它们的分化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学会选择有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掌握学习方法,能动地获取新知。
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
在教学新课时,通过发掘新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百”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
从以“一、十”为单位到以“百、千”为单位数数,都是有序地逐“一”数。
(2)数位顺序相同。
仍为从右到左,由地位到高位。
(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
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连结点。
而其分化点为:随着数的扩充,数据的读写法趋于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教师如何通过知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师如何通过知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随着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习迁移理论已经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学习迁移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习者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在学校的学习应该能够对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使学习者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
因此,为迁移而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
学会迁移对于学习者日后解决实际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师如何通过知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1、确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导引,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
其次,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习者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即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
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
比如,俗语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和举一反三中的一,就表明了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学习新知识、新课题以及解决新的情境中的问题的重要性。
3、将学习内容以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最佳的呈现顺序教给学生。
按照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观点,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但无论哪一类知识都需按照某种合理而有序的结构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据此学习内容的结构和顺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
4、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创设与应用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例如学习计算技能,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进行计算练习,还应该使他们通过应用问题(文字题)的操练养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计算问题的能力。
5、教学策略的制定。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
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
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
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
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学习迁移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其他类似或不同的情境中。
那小学生要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首先,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关键。
就像盖房子需要坚实的地基一样,学习也是如此。
小学生需要在语文的字词、数学的运算、英语的字母等基础知识上狠下功夫。
只有把这些基础打得牢牢的,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
比如说,在数学中掌握了加法的运算规则,那么在学习乘法时,就能够通过对比和联系,理解乘法其实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不容忽视。
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总结归纳。
比如,在学习语文的阅读理解时,可以让孩子总结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当遇到新的阅读材料时,就能运用之前总结的方法来理解和回答问题。
培养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他们会更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
比如,如果孩子对科学实验感兴趣,那么在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时,就会更积极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实验操作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理解。
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的游戏和活动,如解谜、推理等,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逻辑思维能帮助孩子有条理地分析问题,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散思维则能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迁移。
鼓励小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不仅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还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和思维方式。
比如,读历史故事可以了解过去的人和事,读科幻小说可以激发想象力,读科普读物可以增长科学知识。
当在学习中遇到相关的主题时,孩子们就能从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和思考方式迁移过来,丰富和深化对新内容的理解。
实践活动同样不可缺少。
让孩子参与实际的生活实践,如购物时计算价格、做家务时规划时间等,将数学知识运用其中。
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综合2012·6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迁移规律,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得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发展,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呢?一、重视和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对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在学习中的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越快。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时,要掌握好时机。
只有当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抽象概括能力才有基础,否则不过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如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时,教师要多次示范、引导,使学生对不同课文的概括方法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感知后,再让他们去练习。
有规律可循,有方法依照,那么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就会在不断地学习中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为知识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态度等能够实现迁移,而且能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养成三思而行的习惯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问题,不能盲从草率,必须学会深思明辨、谨慎行事的作风,这样才能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如通过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学生都知道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把规定两个小时后才能钓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明白了时时、处处自觉遵守社会规定的重要性。
学生的思想受到深深的震撼,感叹美国法规的完善和全面,也深深地敬佩人们的自觉。
(二)养成客观求证的严谨态度在知识迁移时,不能以偏概全,而应采取实事求是、客观的态度去探求事实的真相。
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建议——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例
识, 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 , 培养 学生科 学思维等 多种有效 手段 。 关键词 : 小学科 学; 迁移能力 ; 有效提 高
“ 学 习迁移 ” 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 习的影 响 , 它广泛地 存在 心放到 了教学过程上 , 更 加关 注的是学生在活动 中的参与程度 、 课 于知识 、 技能 、 态度和行为规 范的学 习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 , 我 国伟 堂 中的“ 热闹 ” 程度 , 一定程度上忽 略了科 学知识与实 际生活的联
不 一 定 就 能 实 现 知识 有 效 的迁 移 。 班 级 授 课 制 不得 不 面 临 一 个 问 可 的, 其他学生也会耳濡 目染地效仿着 去做 。这样 , 学生在评价 中
题就是 , 学生 的个体差 异很 大 , 有的学生可 以很快 、 很轻松地 实现 才能感知迁移能困难 。个体差异 的形成和生理 、 心 3 . 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
际生活之间联 系起来 , 成为教 师教学 的当务之急。 在科学教学中要 用这些 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 也就实现了学习的横 向迁移 , 真正做到“ 授人 以鱼 , 不如授人 以渔” 。
一
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 。 总之 , 在培养学生迁移 能力 的问题上 , 面临 的问题很 多 , 主要
理论 研 究
2 O 1 3 一 O 4
提高学 生学习迁移能力 的建议
小 学 科 学 课 堂 教 学 为 例
文/ 付 照媛
摘
要: 小学科 学课 堂教学 中, 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能力上存在着无法与旧知识联系 、 无 法应用到实际生活 中等 问题。其原 因是 师
生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 学生没有建立科 学思维。解决这些 问题就 需要提高 师生对迁移 能力 重要 性的认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讨论 、 、 联想 推理 , 得出结论 。
生活现象
.
规律联想
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 , 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 制起来 , 使它保持 不变 , 从而把所研究 的问题 首先 转化 为一 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样使被研究的问
题 由复杂变简单 , 容易 发现联 系 , 最后将各个联 系综合起来 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 ,
的。 1 故 而 习新 , 使 知 识 的 纵 向 迁移 . 温 促
建构主义认 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 即
“ 情境” 相联 系的 , 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 习 , 以激发学 可 生的联想思维 , 使学习者 能利用 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 经验 , 同化和索引 当前学 习到 的新知识 , 去 从而在新 旧知识
的 纵 向迁 移 , 且 使 “ ” 得 到 巩 固 。 并 故 也
在课堂讲授 中,从学生熟悉 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人手,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 创设生活情 景具有生动性 、 直观性 , 引 导他们发现问题 , 展开探究 。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 促
进知识的迁移。
在欧姆定律 的教学中 ,这一节是电学部分 的重点之一 ,
①“ 凉衣服” 过程 中, 衣服 由湿变干 , 到哪里去 了? 水 水的 状态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这样 的现象称为什么 ? ②组织学生讨论: 同样湿的衣服, 哪种情况会干得快些?
究 时, 是先保持压力 F不变 , 通过演示实验而得 出 P与 S的
关系, 然后保 持受力 面积不变 , 通过实验再研究 P和 F的关 系, 从而得 出结论 , 最后综合得 出:= /。应当指出 , P FS 这里运 用 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也就是说 , 若研究的物理量
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迁移能力指的是学生将在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际生活或其他学习领域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如购物时的计算找零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运算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迁移知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同样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较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的问题中。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涉及不同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
可以将数学与科学、语文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各学科的知识互相关联。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问题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迁移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科间的综合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
当学生掌握了一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规律性的概念和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迁移到其他问题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启发和引导,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题方式。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并能够独立运用到其他问题中,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综合性问题培养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给予学生足够的启发和引导。
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建议——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例
2013-04理论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建议———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例文/付照媛“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
而在当今这个需要多面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时代,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能把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起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
在科学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差,刚学过的知识,变一个说法或者换一个情景就又不会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较弱。
教师在抱怨的同时,也应该去好好找找原因,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了今天的这种现象和局面?1.学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含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深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摆脱以往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思想,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恰当合理地选择、利用和重组教材内容,使知识结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类比更频繁,更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含义,找到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为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但也有一些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走进了“误区”,把教学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为学生提供精美的材料上,重视的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而忽略了对科学知识本质的挖掘,导致学生的知识浅表化,更谈不上运用和迁移知识。
2.新知识不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相较于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课,科学课的课时较少,三至六年级平均每周两节,一至二年级平均每周一节,这样少的课时就造成了两次课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从而使得学生对上节课学的旧知识已经开始处于模糊状态。
所以,教师在讲新知识的时候,往往要从“零”讲起。
根据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不断被同化的迁移过程。
物理实验要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读数 。 为 U 和 I, 设 2 2则待 测 电阻 R x=U / 一U , 。 同 样 道 理 , 2I 。 l 2 I
知) 20 年全国高考) 。(00
3 实验精 度可 迁移
同 样 是 用 伏 安 法 测 量 电
R , 分 别 叫 电桥 的臂 , 为 3R R
待测 电 阻, 是 灵 敏 电 流 计。 G
接 , 将 测 量 对 象 迁 移 到 测 量 可 电压 表 的 内 阻。通 过 这 样 测 量
用 螺旋 测 微 器 测 出 电 阻丝
按 如 图 1 接 , 出 定 值 电阻 a连 测 R 的 阻 值 。 如 果 我 们 在 图 l a 的 实 验 器 材 中 去 掉 定 值 电 阻
R , 可将 测 量 对 象 迁 移 到 测 则 干 电 池 的 内 阻 。 验 连 接 图 如 实 图l b所 示 。也 可 以在 图 i a实
到欧姆挡, 选择适当的倍率 , 调
节好 调 零 电 阻 的 零 点 , 后 进 然
的内阻 r;。 r,。, 分别 。r : 2 ,、2
l
定 的读 数 , 出电压 表 、 流表 读 电
的读 数 , 为 u ,。保 持 R不 设 .I; 变 , 合 开 关 S, 关 S 接 1 闭 ,开 2 ,
和创 新 能力 。
() 2 实验 步 骤 ( 图 1 以 d为 例)
律 R=p/ , 可求 得 被 测 电阻 LS 就 阻值 的大 小 。
() 2 用伏安 法 来测 量 用 一 只 电 压 表 , 只 电 流 一 表 , 只滑动变 阻器 , 电池 , 一 干
闭 合 S , 开 S , 节 R, 。断 调
调 节 , 出电压表 、 读 电流表 的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迁移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应用到其他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中。
这一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更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明确其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原理。
只有教师自己对知识有清晰、透彻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为迁移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公式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也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灵活理解和运用。
比如,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索;或者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拓展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真实、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应用场景,增强他们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而能够在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进行迁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
让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学生在遇到新的历史现象时,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也是培养迁移能力的重要环节。
清晰的知识框架能够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相互关系,便于他们在需要时快速提取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课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
许 克敏 李菊平
( 安徽省 合肥 市肥 东一 中; 合肥 市龙城 中学 , 安徽 合 肥 2 10 ) 36 0
Hale Waihona Puke “ 为迁 移 而 教 ”是 目前 教 育 界较 为 流 行 的教 育 理 念 , 作 为 教师 就 应 当为 迁移 而教 ,作 为 学生 就 应 当为 迁移 而 学 。学 习迁 移 是指 在 一 种条件 下 进行 的学 习对 另一 种学 习条件下学 习的影 响 。学 习迁移 ,不仅有 知识的迁 移 ,也 等也 可以产 生迁移 。 “ 力培 养 ”和 “ 能 发展智 力 ”是 当今 学 校 教学 的最 重 要 目标 ,学 习的迁 移 就 是检 验 教 学能 否 达到这 个 目标 的最可 靠的指标 。因此 ,在教学 中培 养学 生
1 ' 一
养学生对学 习的热情和信心 ,并有适度的焦虑和思维的
紧张 度 ,这有 助 于迁 移 的 实现 。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 新 旧知识间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产生。有研究 . 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 表明,学 习对象之间的相同要素 决定着学 习迁移的范围 良好的情感体验 ,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发挥学 和 效果 , 同要素 不仅可 以存在于 同一学 科中 ,也可 以存 相 生的内在潜力。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下 ,学生的思维比较 在 于不 同学 科 中 ;可以存在 于学 习内容之 间 ,也可 以存在 开阔,新 旧神经联系容易沟通 ,想象力也显得丰富 ,这 于学 习方 法和学 习态度之 间 。在化学 教学 中 ,教师要 融会 样 会大 大促 进 正迁 移 的 实现 。 贯通 ,找 出不同学科 不同知 识 、技能 间的相 同要素 , 强 并 2 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一个人不可能在总是失败或 调突出他们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时易产生正迁移 ,有 . 不被认可的阴影里找到自信 ,没有 自信心 ,在遇到新 知 利于学生的举一反三 ,从而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识时 ,就会产生恐惧和思维障碍 ,迁移何从谈起 。因而 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 以成就感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0某某年4月21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十六门学科的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其中科学学科基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概念,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认真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科学教育最核心的是课程。
课程规定了科学教育特别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培养什么人,同时也给出了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即怎样培养人,以及培养的人如何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一、素养立意,实现科学育人要应验素养,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征来讲需要考虑基础性和发展性;从素养的内容来讲需要考虑时代性与综合性;从研究的过程来讲需要考虑科学性与政策性。
基于素养的立意,在本次课标中,着重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
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注重综合,培养迁移能力整合科学技术与工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因此,此次新课程标准取消维度界限,强调综合能力,例如科学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打通了四大维度的界限。
同时突破学科桎梏,建构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对比学科概念来讲还有更大的迁移性,更有利于教师的创新。
三、强调进阶,配合学生发展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再根据学生思维的进阶设计课程,完成学生素养的进阶。
第一,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
第二,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存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相应的学习活动要从简单的探究活动到综合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第三,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第四,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第五,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
促进教学迁移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策略等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促进教学迁移的实践。
二、创设情境,激发迁移意识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提高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可以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三、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1.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教师应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时,能够联想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促进知识迁移。
例如,在教授语文时,可以引入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2. 开展跨学科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学科活动,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迁移能力。
四、注重教学方法,提高迁移效果1.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迁移能力。
2. 采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从而提高迁移效果。
五、加强实践环节,巩固迁移成果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小学生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学科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将在一个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或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关键,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小学生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用建议。
二、背景学科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在整合、拓展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时所必需的关键能力。
然而,目前小学生对于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主要原因包括:学生缺乏跨学科思维训练、教学内容过于孤立、教学方法单一等。
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科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关键,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知识迁移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四、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1. 构建跨学科学习环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学校应当构建跨学科学习环境,鼓励教师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通过制定合理的学科结合方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2.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跨学科项目,要求学生在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3. 运用反思教学法反思教学法是指通过思考和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促使他们发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11T15:06:45.39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领[导读]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刘领(瓯海区仙岩二中,浙江温州325062)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
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
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
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
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
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所有多变量问题原则上都可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求解。
通过以上的实验比较分析,对“控制变量法”更进一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更有利于探究欧姆定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液体压强、电功、焦耳定律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知识迁移启发学生,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找到与要解决的问题关联,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时,选用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时,找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即氧气、氢气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原则相关联)。
把新课题同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认知结构中,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课堂讲授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通过日常生活问题(问题情景), 引出蒸发概念:
①“凉衣服”过程中,衣服由湿变干,水到哪里去了?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现象称为什么?
②组织学生讨论:同样湿的衣服,哪种情况会干得快些?引导学生讨论、联想、推理,得出结论。
三、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因素,以进行知识正迁移
思维定势是属心理学的范畴,指的是由于过去经验的影响而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使心理活动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同类和相类似的课题学习中,在具有相似性的学习和应用情境中,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助于促使迅速解决问题。
思维的定势和方法的定势能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点越多,则前一学习对后一学习发生的迁移作用就越大。
思维定势和学习定势是用同一种倾向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运用共同要素原理,设计相近式的问题与训练就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从而促使学习的迁移。
如“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在这里可以指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都有关。
这是一个多变量问题。
因此应该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讨论。
但是题目中没有控制变量,即没有说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因此无法下结论,所以此说法是错误的。
像这一类型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流越大,产生的焦耳越多;质量越大,物体的密度也越大,等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那么就能触类旁通,不仅可运用于电学,而且可以贯穿整个科学,乃至于其他学科和领域,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四、落实双基,运用比较法,提高辨误能力,防止学生负迁移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定势以及学习方法等局限产生负迁移,从而影响或干扰了新的学习。
在讲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时,应尽量做到准确、透彻;对基本定律、规律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要交代清楚。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判断、评价和矫正,克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的现象,以防止学习负迁移的产生。
溶解度概念教学中,通过下列固体溶解度的说法比较,掌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必须抓住以下四点: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100g 的溶剂里;③溶液达到饱和状态;④所被溶解的溶质质量(以克为单位)。
例如习题: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A.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溶解的质量
B.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100g 饱和溶液里所溶解该物质的质量 C.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D.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分析不难看出,固体的溶解度实质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 溶剂里,该物质所能溶解的最大量(超过这个质量的溶质就不能再继续溶解了)。
因此溶液必须达到饱和状态,既然是饱和溶液,就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人为规定为100g溶剂)。
因此,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中,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由此可以判断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 的说法正确。
A说法中没有指明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B 说法中的100g不是溶剂的质量而是饱和溶液的质量,因此错误。
C 说法中没有指明温度,而物质的溶解度是受温度影响的。
总得说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
"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学习迁移能力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