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每一种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吧!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时刻。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日子。
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团圆、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等。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的农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祭奠先人和扫墓。
同时,也是春耕和播种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节日的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赏月、祭月和团圆。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等。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传统节日的来历
传统节日的来历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每年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庆祝的同时也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据传统,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怪兽“年”。
传说,“年”吃掉了人们的庄稼和孩子,人们便聚集起来燃烧竹子,制造噪声以惊醒“年”,并祭祀神灵以保护自己。
这样,燃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年夜饭等传统习俗便流传至今。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据说,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著名诗人屈原为了表达对祖国楚国的思念,投江殉国。
人们纷纷投江寻找屈原,但无济于事,于是便用船划浪的方式来寻找屈原的遗体,并向他投入粽子以防鱼虾咬食。
这就是如今祭祀祖先和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有关。
在多年的战乱中,屈原被贵族告发,最终被放逐。
屈原非常爱国,他觉得自己无法为国家尽忠,心情非常沉重,便拖着重腿投入了汨罗江。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端午节划龙舟和吃粽子,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
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12月25日举行,也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基督降生的日子。
圣诞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
当时,罗马帝国统治者为了纪念太阳神的诞生,定下了12月25日为节日。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诞节逐渐与耶稣基督的诞生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基督教节日。
人们在圣诞节期间会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并张贴彩灯等庆祝活动。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节日,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家族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文化的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俗称“过年”。
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
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
”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
邻人见面,互说吉利话。
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
携带礼馍、礼条(带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
正月十五晚上观灯,十五、十六两天有各项民间娱乐活动。
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长虫、刺猬、口袋和枣山等大型蒸馍,象征来年好收成。
二月二:又称龙抬头。
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们多等这一天剃头,以取吉利。
家家摊煎饼,爆玉米花,炒大豆。
清明节:为群众性的祭扫祖坟的活动。
在坟头烧纸,挂白纸条,以招幡扬魂。
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午。
家家门头插艾草,儿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脚脖系五彩线。
日出前取河水洗脸,吃粽子。
中元节:俗称鬼节,在七月十五,炸油馍,上坟祭祖。
中秋节:即八月十五。
节前带月饼、水果走新串友。
晚上,全家团圆拜月。
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
十月一:俗称鬼节。
上坟,为坟墓添土。
户户吃油馍。
俗语说“十月一儿,油唧唧儿。
”冬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
从冬至起开始数九。
家家户户吃饺子,俗曰: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
腊八节:俗称腊八儿。
民间有“吃罢腊八饭,开始把年办”的俗语。
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还有人在树上涂腊八粥,并祈祷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
祭灶: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以求来年合家平安。
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
”除夕:全家团聚守岁,又称“熬福”,睡得越晚,来年越有福。
传统节日来历简短
传统节日来历简短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意义,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的开始。
春节起源于古代年俗祭祀活动,而后演变成如今的热闹喜庆的节日。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只凶恶的叫“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便出来吃人。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害怕红色和喧哗声,于是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来驱赶“年”怪兽。
从此以后,这个习俗便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祝福,共度团圆的幸福时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传统上,清明节是在农历的清明日(公历4月4日前后),也是春季气候转暖,万物复苏的时候,人们也以此时节到墓地祭拜先祖和祖先。
这一节日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时期,帝王们为了纪念先祖,规定每年清明节要到陵墓上祭拜,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祭祀、扫墓等仪式。
到了宋朝,清明节逐渐成为了民间的普遍风俗和习俗,人们除了祭拜祖先外,还会在户外郊游、野餐、踏青,感受春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受到政治阴谋的迫害,最终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非常悲痛,纷纷划龙舟寻找屈原的遗体并扔米入江以防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咬食。
此后,端午节便成为了纪念屈原并预防瘟疫的传统活动。
如今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以此来祭奠屈原和驱散病魔。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在这一天庆祝丰收,也祈福家庭团圆和幸福。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玩赏活动,由于这个节日的时间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月亮也是一年中最圆的时候,人们便把这个日子称为中秋节并赏月。
中秋节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例如嫦娥奔月和吴刚砍桂等,这些传说让中秋节更加神秘和浪漫。
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一、春节1.熬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恐怖的一晚上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而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餐,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数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路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用饭前先供祭先人,祈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路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宋朝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好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光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庞大非常,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魅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魅,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魅为之惧怕,他们身后变成专门惩办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双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期的转变,桃符本身也在转变,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对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xx 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XX)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XX,云有痴呆XX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XX《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8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单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庆祝特定的节日来表达敬神、敬祖、祈求丰收、祈福等情感的一种举办形式。
传统节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八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介。
1. 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年祭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庆祝新春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春神活动。
据说,在远古时代,兽类的神龙每年都会在腊月初一散布瘟疫,为了驱赶神龙,人们开始舞龙、放炮、燃放鞭炮,这便成为了春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为了纪念并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皇帝为了祭祀自己的亲属而设立的。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全民共同隆重纪念的节日。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他的壮烈牺牲。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月夕、月圆节。
据传,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中秋时的圆月,古人认为这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这个节日饱含了乡愁、思念和家庭团聚的情感。
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等,同时也是祈愿丰收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登高游玩的节日,又称为老年节、踏秋节。
据说,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重阳节有两个起源说法,一说是为了庆祝重阳日,也叫九九重阳,二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此节日里,人们会提前登高寻景,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 小年:小年是中国农历除夕前一天的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前夕。
从日字上看,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逐渐到来。
一年节日的来历
一月一日元旦来历: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
“元日”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
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
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
“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
“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记载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看来那时已将旦为一日的开始,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并不是公元纪年,而是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是阴历纪年。
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
是以基督诞生为公元1年。
中国只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才逐渐改用公元纪年。
因此,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既春节比公历的元旦更有节日气氛年三十:除夕和“年”来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中国八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中秋节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
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
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
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
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
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
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
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三)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过年的传说(春节)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吃汤圆、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灯火通明)团团圆圆元霄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习俗:(吃元宵、猜灯谜、放花灯)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一、引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节日往往有着传说或来历,这些传说和来历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故事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传说和来历,带您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
二、春节的传说1.年的传说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年”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名叫“年”的凶猛野兽,它会在农历正月到处捣乱,吃掉人们的农作物和牲畜。
人们为了躲避“年”的袭击,就在除夕夜贴门神、点灯笼、放鞭炮,以求驱走“年”的恶势力。
据说,“年”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过春节时总是用红色的对联、装饰品等来驱赶“年”的追随。
2.祭灶的传说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祭灶。
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祝融的火神,他每年农历正月初二离开人间,去仙界向王母娘娘禀告人间的情况。
为了感谢祝融火神的保佑,人们常常在小屏风上贴上祝融神贴画,并在祭灶时燃烧香纸、烛灯以供奉祝融火神。
三、中秋节的传说1.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传说中,古代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出来照耀大地,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大地被晒得一片焦黄。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带着弓箭来到天上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世界。
王母娘娘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不死不老的灵药。
后羿带回家后,嫦娥无意间吞下了灵药,她飞升到了月亮上。
2.吴刚和玉兔的传说与嫦娥奔月的传说类似,还有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传说中,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人,他喜欢偷窥仙人仙女们。
一天,他偷偷地登上了月亮,却被仙人发现了。
仙人为了惩罚他,将他变成了一棵树,永远生长在月亮上。
而在月亮上,吴刚与玉兔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四、元宵节的传说1.汉明帝和灯谜的传说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节日的起源及传说与汉明帝息息相关。
相传汉明帝居住在长安城时,为了纪念自己的皇后,下令在宫廷和百姓家中放上灯笼,还专门将灯笼的材料改成丝绸,让人们摇动灯笼时,出现美丽的光影效果。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有的是因为纪念历史事件,有的是因为庆祝自然景观,有的是因为祭祖求善,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来历故事。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传起源于汉朝时期。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惊恐之兽,每到年末都会出来伤害人民。
后来,一位名叫“香婆”的老妇人带着儿子挂上火把走在大街上,让“年”看到火把闪闪发光,又放爆竹噪音,惊吓了“年”后就跑掉了。
从此,人们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点燃火把,放爆竹,以驱逐“年”,庆祝春节。
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相传起源于汉朝,成为庆祝新春的正式节庆。
据传说,汉武帝接受了庞统的建议,让灯笼高高挂起,以庆祝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为当时的百姓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
之后,元宵节就成了庆祝团圆和祈求幸福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在一次出游时,听到一位民间乐师弹奏悲伤的曲子,哭得十分伤心。
唐玄宗回到皇宫后,下令让百姓清扫祖坟和道路,以缅怀逝者。
从此,清明节就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祭祀祖先的节日。
端午节端午节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相传,庄子的一个门徒名叫韩非子,曾多次到河边捉鳖,结果却捉到了一条大蛇。
韩非子把蛇带回家后,用一条细绳系住它,当他睡觉时,蛇跑到了韩非子的床上,准备吞噬他。
庄子闻讯后,给韩非子一条小绳子,叫他用来系住蛇,从此蛇无法动弹。
为了纪念庄子救韩非子的事情,人们在每年农历五月五日食用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避邪的活动。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团圆和祭月的节日。
据传说,西汉时期,后羿为了拯救天下百姓,射下了十个太阳,拯救了众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后羿的妻子嫦娥误食了千年灵草,飞升月宫,在月宫寿酒的照耀下成为了月神,成为了人们祭月的对象。
中秋节以赏月和吃月饼来表达了人们的思念之情。
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动人的来历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春节: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出现,吞噬村庄的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红灯笼,以驱赶年怪兽。
从此,除夕夜成为了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
2. 端午节: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谗言被贬到汨罗江,感到绝望之际,便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救屈原,纷纷划船在江上打鼓、敲锣,吸引鱼虾来吃,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它们吃掉。
同时,也投放粽子配以艾草,以示哀思。
后来,这一传统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3. 中秋节: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因为误食了仙丹,便飞上月球,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嫦娥常常怀念自己的丈夫和人间的亲人,于是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借助月光降临人间,与亲人相聚。
人们为了迎接嫦娥,一般会在庭院或者阳台上摆放月饼和柚子,同时还会赏月、赏桂花等等。
这些传说或来历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仍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来历。
1. 春节:又称“年节”、“正月节”、“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年兽的习俗,后来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庆祝新年的节日。
2.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年”、“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是为了祭祀神灵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点灯猜谜、吃元宵、舞龙灯等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3.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是为了纪念先祖而设立的。
现在,人们在清明节里会扫墓祭拜、悬挂纸钱、烧香献花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4.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比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5. 中秋节:又称“月节”、“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是为了祭祀月神而设立的。
现在,人们在中秋节里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等活动,
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
这些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瑰宝。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位名叫许由的老者,他的家乡的山中,住有一种毒虫,每年的九月九日,毒虫会跑出山来伤人。
于是,许由在这一天提醒村民们采摘菊花,并服用酒药,这样就不会被毒虫伤害了。
后来,这一天就成了重阳节,人们都会登高赏菊、喝酒避灾,祝福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2、端午节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他用尽心血为楚国效力。
后来,他因为遭到陷害而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咬食他的身体,楚国百姓纷纷划船撒米,以此来挽救屈原的遗体。
而端午节就是纪念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3、中秋节传说中秋节的传说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烘烤大地,使得庄稼枯萎,民不聊生。
后来英雄人物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他也因此得到了王母娘娘的不老不死药。
但他为了不让即将入侵的敌军得到这种药,决定把不老不死药藏起来。
他将这种药放在家中的几个匣子中,交给了他的妻子,嫦娥。
但是后来被他的徒弟发现,于是他临死前把不老不死药吞了下去,便飘飘欲仙般的飞到了月亮,从此开始了月宫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的故事。
这便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传说故事,每个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欢乐之余也能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重阳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传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拜祭。
相传在古代,有个叫做吴王瞿少安的吴王,他的母亲死后非常伤心,于是他便想象出一种'踏青祭祖'的方式来纪念母亲,后来这种方式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的祭祖和扫墓的习俗。
元宵节: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元宵节前一天晚上,玉帝带领了天上的美丽仙女下凡人间。
其中有一位叫做织女的仙女感受到人间的苦难,便留下来和凡间的人共度良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cù)鞠(jū),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据学者闻一多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
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
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此外,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
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东坡
元旦来历:
在当代,元旦一词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