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合集下载

第九章 侵犯行为

第九章 侵犯行为
个民族很骄傲、坚强,有自力更生的精神。他 们酒后也仅仅是变得欢快、友好,而不是互相 冲撞。
2.情境因素
1
高温
2
酒精和药物
3
唤醒水平
4
去个 体化
恶臭之气味,烦人的烟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 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
春运时的火车车厢
一围观中年男子大声起哄:给100元你往下跳。
去个体化
一位著名的印度男演员Ranjeet在19年的演艺 生涯中,共出演了350多次强奸的场景。
与此相关的是,印度的强奸犯罪率极高,每 年发生超过8千起强奸案,其中一半发生在社 会低层的妇女身上。
思考:
一个国家媒体中的性暴力越多,它的性犯罪率 就会越高?
质疑:
日本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表现性的媒体,包括 暴力与非暴力的。裸体、性虐、强奸等主题经 常出现在电视、电影、杂志和广告中。电影中 经常细腻地展示强奸和性虐的场面。
侵犯行为
提要:
概念 理论 影响因素 控制与防治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高尔夫运动员将球打出后打着了一位观众,是侵 犯行为吗?
酒后驾车导致人受伤甚至死亡,是侵犯行为吗? 精神病人杀人伤人,是侵犯行为? 劫匪持枪抢劫,拿着枪威胁他人,但没有开枪,
是侵犯行为吗? 罪犯对着某人开枪射击了,但没有命中,是侵犯
枪击事件:
20岁的亚当·兰扎全副武装闯入美国康涅狄格 州桑迪·胡克小学,开枪打死20名儿童和6名成 人后饮弹自尽,令全球震惊。
思考:
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有关吗?
心理学家杜尔金认为:暴力游戏和现实世界的暴力行 为之间最多只有很弱的关系。
“今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玩电子游戏,其中很多人玩 动作游戏、射击游戏等等——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孩子 比没有电子游戏可玩的上一代人更好斗。” “电子 游戏可以成为健康青春期的一部分”。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侵 犯 行 为 相 关 理 论 侵犯行为 , 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 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 ) 犯 的本 能 论 一 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 , 人有两种基本 的本能 : 的本能 与 生 死的本能 。他认为 , 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 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生 的本 能与死 的本能是对立的。 只要活着 , 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 到生 人 死 的欲望 的妨碍 , 从而对 内的破坏力转 向外部 , 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 ( ) 折 — — 侵 犯 理 论 二 挫 挫折——侵 犯理论最初 由心理 学家多拉德 等人提 出 ,他 们认为 , “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 后来 , 心理学家米勒提 出修正观点 , 认 为挫折也可 以产生侵犯 以外 的其他后果 ,侵犯 与挫折 的关 系可以是 先 天 的 , 可 以是 后 天 习得 的 。 也 ( ) 会 学 习理 论 三 社 该理论产生 于 2 0世纪 6 0年代 , 认为学 习是侵犯 的主要决定 因素 , 侵 犯 是 习得 的 , 可 以通 过 新 的 学 习 过 程 予 以 消 除 。 犯 可 以 通 过 强 化 也 侵 来 培 养 ;可 以通 过 观 察 学 习而 获 得 ;去 学 习 与再 学 习 过程 可 以减 少 侵 犯 。 会 学 习理 论 认 为 基 因 与 天 赋 规 定 了侵 犯 的潜 在 可 能 性 。 折 和 其 社 挫 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 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 为的对象 、 式 、 形 强度 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 中获得的。 二、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原 因分析 ( ) 一 理想与现实之 间的差距会导致挫折心理 般来说 , 丰富社会经验 和阅历 的人会 比较恰 当地处理理想与 有 现实之间的关系 , 他们站在现实 的基础上对 待理 想 、 追求理想。但青少 年 由于知识不足 、 缺乏经验而且 富于想象 , 以他们 往往缺乏对理想的 所 可及性判断 , 因而有 时显得过 于理想 。 当怀有纯真理想 的青少年走 向复 杂 的现实生活时 , 非理想 的一 面就会 对他们 造成巨大刺激 , 甚至会影响 他们的人生观 、 社会 观和世界观 。 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导致挫 折心理 , 而挫折心理 往往是侵犯行为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 青少年较差 的心理素质 , 使他们 在遇到挫折情 境时 , 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从而 作 出侵犯行为。 ( ) 二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与 自我控制水平不高 个人 的道德发展水 平越高 ,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 越难于发生 。 道德水平越 高, 人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 思考 问题 , 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 与侵犯行为相反的亲社会方 向。自我 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 因素 。青少年群体 的个人 道德价值观念处于正在形成或者不稳定的 阶段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般没有达到 “ 尔伯格” 柯 的道德发 展阶段 中的中高级 阶段 , 同时又具 有特殊 的情绪体验强烈 、 受外界情景影响 明显等心理特点 , 无法很好地 进行 自我控制 。 ( 家庭 、 三) 学校 、 社会环境不 良因素的影 响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 的第一个场所 。父母经常 打闹的家庭或 已经离异 的家庭 , 其子女缺少家庭温暖 、 敏感而缺乏安全感 。家 长教养 方式不 良的家庭 ,这些家庭对孩子 的教育推 崇棍棒 主义 ,凡事不讲 道 理, 以打骂为主。子女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会 了侵犯行为 。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 的心理也产生直接 的影 响。师生关 系和学生之 间的关系在青少年 的学校生活 中占有举足轻 重的地 位。如果学 校教育 者对学生漠不关心 , 处理事务缺乏统一标 准, 使学 生经常觉 得受 到不公 正的待遇。或 者缺乏 良好 的舆论环境 , 又或者学 生之 间关系紧张 , 同学 之间缺乏深层 次的沟通 。学生在遇到具体 困难 时 , 立无援 , 孤 如果不能 正确地疏导内心矛盾 冲突, 不善 于 自调节 和 自我控制的情绪 , 容易产 很

侵犯行为的理论研究

侵犯行为的理论研究

A t y o g e sv ha i r sud n a gr si ebe v o
A s r c : I u on r ,t e a e s a d c i d e ’ r m a ew r i i g a c r i gt h a nt e r n b tat no r c u t y e n g r n h l r n s c i er t e e r s n , c o d n o te m i h o ya d
【 摘 要 】在我 国,青 少年和儿童犯罪 率呈上升趋 势,文章针对 国内外侵犯行为 的主要理论及最新研究进展 ,解释导致侵
犯 行 为 的根 本 原 因 , 并提 出相 应 的 改善 措 施 。
【 关键词 】侵犯行为 ;本能论 ;习性论 【 中图分类号 】G 7 7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 1 1 2 1 ) 60 0- 2 0 8 15 (0 2 0 - 3 8 0
发侵犯 行为。作者认 为侵 犯行 为有 些是生物 学因素导致 的,
也 有 些 是社 会 因 素 导致 的 , 生物 学 因素 更 多 受基 因 的控 制 ,
目前尚没有 改善的 良好措 施,因此 可以从社会角度探索侵犯 行 为的诱 因。
期发泄性 ,战争是侵犯的一种典型的发泄形式,随着人类的 人 口的增加、矛盾的突出 ,人类侵 犯的行为也会随之 增加。 D l a d认为挫折是导致侵犯最根本的原因 ,侵 犯行为的强 o lr 度与受到挫折的强度 成正 比, 预期 惩罚与侵犯成正 比例关系 。 而社会学习论者通过实验 证明侵犯行 为可以通过 社会 学习得 到强化 ( 章志光, 0 8 。 20 ) L o(0 9 研 究发现 阿立 哌唑片和 甲磺酸齐 拉西酮 片对 e 20 ) 临床治疗侵犯行为的患者有显著疗 效,可以有效 改善个体 的 侵 犯行 为。s e hn eJ d 2 0 )通过研 究证 实社会压 力 t p a i& u y( 0 0 导致侵犯行 为, 性的预期成就 目标 没有达成 会直接增加 女 女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第七章侵犯行为伯克威茨(L.Berkowitz)认为,挫折所引起的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一种进行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外在的侵犯行为。

而且这种“准备状态”不但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和个体以往习得的侵犯习惯产生。

伯克威茨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侵犯行为。

Berkowitz和Le Page(1967)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研究,展示了武器具有激发攻击性的力量。

在这项研究中,男性参与者被激怒,然后电击另一名同伙。

在一种情况下,运动项目(球拍,球)在房间里。

在另一种情况下,房间里有一把左轮手枪和一支步枪。

在哪种情况下,参与者的攻击性更强?有枪的地方。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

三、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性社会学习的解释)(The Social Learning Explanation for Aggression)似乎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攻击。

我们如何解释这些差异?尽管个体之间的攻击性存在着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差异,但社会心理学家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化在攻击性行为发展中的作用(Huesmann, 1988;Huesmann & Malamuth, 1986)。

正如前面提到的,社会化是孩子们学习他们文化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化是许多代理的工作,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学校、教堂和媒体。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们学会了许多行为模式,包括好的和坏的,这些行为模式将伴随他们进入成年。

Albert Bandura(1973)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后天习得的,就像任何其他人类行为一样。

攻击性可以通过两个一般的过程来学习:直接强化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或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

通常,有暴力行为的人生长在一个暴力司空见惯的社区。

这些人认为攻击是一种为所欲为的方法。

他们甚至可能自己尝试过,并获得了一些目标。

如果攻击得到了回报,那么一个人更有可能再次使用攻击行为,通过直接强化的过程来学习。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侵犯一、侵犯的实质(一)侵犯的概念1.侵犯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1)敌意的多种含义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1.主要观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

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便是“侵犯行为”。

本文主要分析了“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怎样预防侵犯的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本能挫折模仿宣泄侵犯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主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

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其次,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

最后,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的行为,或者伤害了他人身体,或者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伤害。

1侵犯行为的起因目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兴趣的,是探索侵犯行为背后的起因。

若是探明了哪些因素会诱发侵犯和攻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消除。

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产生了不同理论和解释。

1.1侵犯的生物观在有关的研究中,人们十分关注侵犯的生物学基础。

于是,一些学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种种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解说。

1.1.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

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

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

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

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

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1.1.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

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狮子咬死斑马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

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

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王恩界 乐国安 内容提要 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提出多种理论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对这些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加以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侵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侵犯行为 发生原因 心理学 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侵犯,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①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化解释。

篇幅有限,简论而言。

一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②。

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二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之侵犯

社会学习理论之侵犯

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允许儿童合理宣泄 逐步培养儿童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END
Thank you !!!
1、先让被试儿童看一个5分钟短片,内容 是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塑料娃娃,让它 扫地,但它没反应。然后孩子就对塑料 娃娃拳打脚踢,用木棒抽打,而且变打边喊: “揍你这个坏东西。” 2、看完短片后将被试分为分组: 第一组为奖励组,被试继续看一个跟之前连贯 的短片,当短片中孩子对娃娃大骂时,进来一 个成人,他不仅口头赞赏孩子的行为,而且给 予糖果作为奖励; 第二组为惩罚组,也继续看第一组的短片,但 进来的成人以口头语言严厉批评打骂塑料娃娃 的孩子;
二、侵犯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大众媒介
三、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宣泄(实际侵犯、想象侵犯、观察他人侵犯) eg: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下属企业中的“精神健康 室”,也叫“出气室”。 移情能力的培养 eg: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成熟个性的培养 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 eg:1965年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意外的其他结果3社会学习观点?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二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大众媒介三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宣泄实际侵犯想象侵犯观察他人侵犯eg
社会学习理论
———侵犯行为

• 一、侵犯的实质

• 二、侵犯的影响因素 • 三、减少侵犯的方法和途径 • 四、实际应用
一、侵犯的实质
•义: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 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 三要素——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社会 评价
侵犯理论
1、本能论 弗洛伊德的精分观点+洛伦茨的习性学观 2、挫折—侵犯理论 多拉德: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米 勒: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意外的其他结果 3、社会学习观点 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 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二)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

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一)遭受他人/环境的攻击或烦扰:恶臭之气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会引起愤怒的情绪。

(二)酒精和药物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三)唤醒水平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四)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文化与侵犯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一)厌恶性事件:疼痛,温度,空气污染,拥挤疼痛可以引发攻击性行为:对于很多动物而言,遭受到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大学生失恋者侵犯行为的危害和对策

大学生失恋者侵犯行为的危害和对策

致犯罪的发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确是在遭受挫折 的情况下攻击他人、危害社会,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三、防止大学生多角恋吸中失恋告产生t 容的对策 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 决。采取的措施如下: ( 一) 对恋爱受挫学生进行谈话和心里咨询,帮助提高对爱情受挫的
正确认识
爱情受挫是人生的重大心理挫折之一,尤其是初恋的夭折,特别是情 敌就在眼前,带来的悲伤和痛苦、抑郁与绝望,令人终生难忘。这就要教 育学生在谈恋爱前或热恋中做好应对失恋的准备: 一要培养良好的恋爱心 态,这就是不仅具有 “ 是自己的谁也抢不走,不是自己的求也求不来”的 坦然心态,而且还要时时拥有毛泽东那种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是没 法子的事,由他去吧”的豁达胸怀。二是不要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而 应将其与学业 ( 事业) 一起共同构成自己生命的两大支柱。否则,爱情就 只是一株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打击。三是不要把失恋当作是 自己的失败,而是当作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为情, 分析原因,总结教训, 转移在学业
和事业中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成功。四要告诉学生一个人有求爱的权利,
也有拒绝求爱的权利。
是就坚决与之解除恋爱关系,并马上又找了一个男朋友。昔日男友死活不 同意,怀恨在心,决心实施报复,于是经常怀揣刀具,暗中跟踪,寻找机 会下手。有一天晚上他发现昔日女友与新男友在树林中的凉亭里谈情说 爱,待十点钟其他恋人离开后便冲上去结束两人性命,然后自杀。 二、多角恋爱中失恋者的心理分析 以多拉德及米勒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的挫折攻击论,对大学生失恋 挫折观教育很有帮助。 一个人在追求预期的目 标遇到内部或外部的阻碍时,因追求未得满足 而产生一种挫折心理,随之作出一种攻击反应. 这是人们常见的反应,也 是人们较容易理解的现象。观察这种挫折反应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之间的 密切联系,并认为是导致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的理论学说,是弗罗伊德创 立并经多拉德及米勒等耶鲁学派的学者加以发展。弗罗伊德认为,个体遭 受挫折的本质,是因为本能性的快乐原则受到障碍,无法消除不愉快的刺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一)宣泄宣泄(catharsi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意思是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后来,这一概念被弗洛伊德引用到其学说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驱动力。

每人都有一个本能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应当不断以各种方式使侵犯性能量发泄出来,如球赛、打拳、游泳以及培养人与人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等,还可以适当地表现一些侵犯的行为和举动,否则侵犯性能量滞存过多,后果将不堪设想。

洛伦兹也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是人的侵犯本能发泄的结果,因此他主张以一种不具破坏性的发泄途径来代替战争,如体育比赛、登山、航海等等。

有关侵犯的本能论虽没有被学者们广为接受,但那些考虑到挫折与侵犯行为关系的学者却也设想,对于那些受到挫折、体验到愤怒的人,让其适当地表现一些侵犯性的行为,能产生宣泄的作用。

也就是说,当给遭受挫折的人表现愤怒的机会时,他以后将显示出较小程度的侵犯倾向。

但是,除了通过直接表现一定的侵犯行为来达到宣泄目的之外,观看他人的行为是否也能使人的愤怒减轻呢?在此存在着分歧的观点。

按照宣泄论的观点,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从伯克威茨的侵犯线索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看,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不仅不能减轻愤怒,而且还会强化侵犯的倾向和行为。

心理学家们还分别做了实验。

实验结果也表现出彼此矛盾的情形。

由此看来,观看别人的行为能否达到宣泄的目的,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应当指出,宣泄的方式是应当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由于社会道德与各种规范的限制,人们不能毫无顾忌地对使自己遭受挫折的人施行报复,而且有时使人处于困境的是许多因素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由哪个人造成的。

因此,寻求社会容许的有效方式来达到宣泄的目的就十分重要了。

例如,引导人们去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学会幽默,广交朋友,谈心等等。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摘要: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各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不同的理论,本文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的论述行进了综述,并根据侵犯行为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原因预防侵犯一、侵犯及侵犯行为的概述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对于侵犯的定义各学者的定义也不相同: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

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笔者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

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

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精品】侵犯行为课件

【精品】侵犯行为课件
(三)、受他人挑衅
很多争执与进一步的侵犯往往是在他人出言不逊的挑衅下展 开。该恩指出,人们收到语言悔辱比挨到拳头更容易发生侵 犯行为,任何侵犯自尊的语言刺激都是强有力2、个人的道德品质
3、个人的个性品质
关于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研究较多的事在性别方面。 男性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比女性更有侵犯性
社会性因素
(一)、大众传媒
所谓大众传媒,乃是利用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 为媒介体,将含有各种思想内容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的 过程。实验室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了暴力传播的潜在危 险。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 其是儿童的侵犯性。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暴力都是文化娱乐产品的一个占压倒性优势的主题。据专家 估计,1975年时,美国15岁少年已平均从电视上看到多达15 000例的凶杀情景。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在国内,社会、 家庭录像的播放,有线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电影片,多数都 含有暴力情节。而且,有关的情节描述越来越细致。无论在 国内或国外,都时常有青少年模仿电视中的情节进行暴力犯 罪的报道。在我国,评价大众媒介的各类节目对儿童的影响, 制定有关法规,限制某些传播媒介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已成 为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环境因素
(一)、高温
研究表明,和处于正常温度房间里回答问卷的 学生相比,那些超过90摄氏度的房间里回答问卷的 学生较易感到疲倦,且表现得更有侵犯性,对陌生 人更怀有敌意。可见,热刺激也是包覆性行为的起 因。
(二)、拥挤
拥挤是一种没有足够空间的主观体验。例如被挤 在公共汽车的车厢里,车子又被堵许多时间;几个 人住在一间小屋里等,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太沉闷、 太拥挤,显而易见这样也会增强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目录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包括的要素有‎要有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为负‎面的、要有伤害行动‎的实施以及伴‎有侵犯性情绪‎。

只有这几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界定为侵‎犯行为。

通常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性化行为‎与饮酒等。

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通常可‎以从三种理论‎或者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生物学本能论‎的解释。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死亡‎的侵犯本能引‎起的。

洛伦兹认为,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自我‎保护的侵犯本‎能引起的(二)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

该理论包含的‎主要观点有侵‎犯的强度同挫‎折强度成正比‎;想抑制侵犯,需要提供与侵‎犯强度成正比‎的预期惩罚强‎度,即侵犯强度越‎大,越要抑制它,就需要提供越‎强的惩罚预期‎,加大惩罚力度‎;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大。

但该理论却无‎法解释遭遇挫‎折却不发生侵‎犯的情境。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

社会学习论的‎解释是侵犯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习得‎的。

该理论还认为‎侵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改变或‎消除。

支持的实验有‎:强化与替代强‎化;侵犯行为-惩罚;侵犯行为-取消奖励等。

通常减少侵犯‎行为的手段包‎括:宣泄、社会制约(惩罚)、避免去个性化‎、提高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等‎几方面。

(一)宣泄。

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使被激起的愤‎怒得到宣泄,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该观点的支持‎性研究包括实‎际侵犯行动的‎宣泄作用、想象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以‎及观察别人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三种情境‎,这三种情境都‎支持了宣泄对‎被试侵犯性的‎缓解作用的观‎点。

但宣泄只适用‎于产生了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对于未产生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宣泄反而会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是由于社会‎学习的原因造‎成。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全面禁止性侵犯?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全面禁止性侵犯?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全面禁止性侵犯?正方辩手:首先,全面禁止性侵犯是非常必要的。

性侵犯是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严重伤害,不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更会导致心理创伤,甚至影响一生。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每个人免受性侵犯的伤害。

其次,全面禁止性侵犯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性侵犯不仅伤害受害者个体,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如果我们能够全面禁止性侵犯,就能够减少犯罪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此外,名人名句也支持全面禁止性侵犯。

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经说过,“自由不是为了去伤害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伤害他人,而性侵犯就是对受害者自由的侵犯。

因此,全面禁止性侵犯是保护人们自由的重要举措。

最后,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案例来支持全面禁止性侵犯的立场。

比如美国的“#MeToo”运动,揭露了许多性侵犯案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案例表明,性侵犯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面禁止来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全面禁止性侵犯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保护受害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得到了名人名句和经典案例的支持。

反方辩手:全面禁止性侵犯虽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全面禁止。

首先,性侵犯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个体的心理、社会的文化习惯等多个方面,不能简单地用禁止来解决。

其次,全面禁止性侵犯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在一些情况下,受害者可能会因为害怕报复而选择不报警或不寻求帮助,这会导致犯罪者逍遥法外,甚至加剧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综合的方式来解决性侵犯问题。

此外,名人名句中也有一些反对全面禁止性侵犯的观点。

比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法律是一种公正的事物,但并不总是正义的。

”这句话提醒我们,法律并不总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不是简单地依靠禁止来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也可以引用一些案例来支持反对全面禁止性侵犯的立场。

人身自由侵害

人身自由侵害

人身自由侵害人身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涉及到个体的自由思想、言论、信仰以及身体活动等方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身自由受到侵犯的事件,这些侵害行为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以人身自由侵害为题,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一、人身自由侵害的原因人身自由侵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力是导致人身自由遭受侵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部分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明确规定个人的自由权益。

而在一些地方,虽然有相关法规,但是由于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腐败现象,导致人身自由得不到有效保护。

其次,社会问题的存在也是人身自由遭受侵害的原因之一。

比如,社会上存在着宗教、种族歧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些人在思想和言论表达上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身自由。

此外,贫困、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也会导致人身自由的受限,一些人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方式。

最后,个人权益意识淡薄也是人身自由侵害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权益意识不强,在受到侵犯时没有及时寻求帮助或者防范措施,从而使得侵害行为得以继续存在。

二、人身自由侵害的影响人身自由侵害对个体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个体被侵犯自由的权益后,可能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

人的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时,可能会出现心理压力、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其次,人身自由侵害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社会只有在人人都能享受到自由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和谐。

当人身自由受到侵害时,社会的公平正义受到威胁,社会矛盾也会加剧,进而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局面的出现。

最后,长期以往,人身自由的侵害行为还会刺激受害者产生负面情绪,并影响到其对法律的信任和对社会的参与。

当个体的人身自由长期受到侵害时,他们可能会对法律产生怀疑,从而不再相信法律的力量,导致对社会的参与度降低。

三、应对人身自由侵害的策略为了应对人身自由的侵害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姓名:
学号:辅导老师:
[摘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暴力事件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暴力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
一、暴力事件的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过激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

三是手段极其残忍。

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

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

五是具有群体性特点,往往在群体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原因分析
1.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
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

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

,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7]。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4]。

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

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

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5]。

2.大学生杀人事件往往具有群体性
因为群体拥有匿名性,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即使做了什么违法的事也不会被人发现,他们就会失去对自我的控制,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群体的不败感也同样使大学生失去理智。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侵犯行为已经越来越突出,认清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非常重要。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1.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学习在侵犯行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攻击与挫折使人感动愤怒,这些愤怒情绪只是侵犯行为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并不表现攻击行为,主要与学习有关,正如学习理论强调的侵犯
行为可由学习而获得,强化和模仿
2.温度
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着一定关系。

巴龙(1978)年的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倒u型关系,在38倒41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超过这个温度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的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少。

3.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存在这一定的关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

一些与犯罪相关的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

伯克维兹把这种现象成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侵犯线索外,与死亡、邪恶有关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

弗兰克等人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收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受到的多。

4.去个体话行为与侵犯
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递给群体从而使得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时自身的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

5.饮酒往往成为影响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
四、侵犯行为的减少方法包括:
1.惩罚
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是事实上惩罚系统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惩罚只能一直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分为两类。

控制不足侵犯型和控制过度侵犯型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和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有效的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

4.控制暴力电视
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是现代人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限制看暴力节目,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榜样的机会。

事实上,现代媒介的发展,使人民对传播内容的控制越来越困难,所以根本的方法是要提
高人们对暴力节目的正确认识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

研究者发现,通过简单的教育过程提高人们的认识以减少电视暴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中国心理学家网《人类的侵犯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