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试验教案
2024版环境微生物实验教案
藻类在环境中的功能 藻类是自然界的生产者之一,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 机物;有些藻类可作为食品来源或工业原料,有些则会引 起水华等环境问题。
原生动物及其功能
原生动物的形态与结构
01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包括变形虫、草履虫、
格式排版要求
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图表等辅 助材料,方便读者查阅和验证实验结果。
遵循学校或实验室规定的报告格式排版要求, 确保报告的整体美观性和易读性。
报告修改完善建议
语言表达优化 对报告中的语言表达进行优化,确保 文字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数据准确性核查
对报告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准确性核查,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规律,培养观察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学习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为后续课程及实践应用打下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为后续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 基础。
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生物工程等领域的 工作做好准备。
02 实验内容与步骤
鞭毛虫等;结构复杂,具有多种细胞器。
原生动物的繁殖与培养
02
原生动物通过二分裂、出芽等方式进行繁殖;可在多种水体和
土壤中进行培养。
原生动物在环境中的功能
03
原生动物是自然界的消费者之一,以细菌、藻类等为食;有些
原生动物可用于污水处理和生物控制等方面。
其他常见环境微生物简介
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病毒在自然界中 分布广泛,对宿主细胞具有感染和致病作用。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3. 实验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这些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生态因素的分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 讲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 讲解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实验探究1.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3.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二、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实验总结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点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课堂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学生分享例子,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总学时:16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3学期课程性质:必修对应理论课程:环境生物学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自编讲义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生物学实验》是配合环境生物学而设置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现代环境生物学实验多种多样,本实验课程涉及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和生物有效性实验,主要包括(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土壤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3)污染物对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4)种子发芽毒性实验;(5)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6)空气中尘埃污染的简易测定方法;(7)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8)环境中有机物新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等。
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怎样写作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四、课程考核(1)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书面报告,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数据记录与处理、思考等;(2)实验报告: 5次(3)考核及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及课后后所完成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最终成绩由各次实验的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建议侧重于平时成绩。
五、参考书目1.《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2.《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爱杰,2004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4.《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程树培,1995。
初中生物试讲环境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试讲环境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 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实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生物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自然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如食物、天敌、竞争等)。
2. 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如沙漠植物的耐旱性、鱼类的呼吸等)以及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物实例,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提醒学生关注环保,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一个生物如何适应或影响环境,写一篇短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基本原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物实例,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1.1 环境生物学概述1.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掌握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1.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生物样品采集与处理1.学习生物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掌握生物样品的处理技术2.2 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1.了解环境因素的种类和测定方法2.熟悉环境因素分析的实验操作步骤第三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基础3.1 生物技术概述1.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掌握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3.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1.学习基因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2.熟悉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方法第四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4.1 水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水环境中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水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4.2 土壤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土壤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土壤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案例5.1 基因表达与功能验证实验1.学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染方法2.掌握基因功能的验证实验技术5.2 环境生物降解实验1.学习环境生物降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环境生物降解实验的操作步骤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6.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2.学习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6.2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1.学习如何解释实验结果第七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数据分析7.1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1.了解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掌握基因表达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7.2 生物信息学应用1.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熟悉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技术实验中的应用8.2 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实验报告的案例9.1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特点9.2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的案例第十章:实验安全与伦理10.1 实验安全知识1.学习实验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2.掌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10.2 实验伦理与规范1.了解实验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2.学习实验规范和实验室行为准则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环境生物学概述和实验设计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课程代码:PRN241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48学时总学分: 3学分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8.先修课程: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实验手段又是学科发展的必用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实验属于课程内开放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大纲。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分析和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认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基本方法和技术;3.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基于《环境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主要为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等;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技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等。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1.1 实验目的与意义1.2 实验原理与方法1.3 实验器材与试剂1.4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点1.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二章:环境生物学样品采集与处理2.1 样品采集方法2.2 样品处理与保存2.3 样品分析与检测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三章: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3.1 生物指示物的概念与作用3.2 生物指示物的选择与采集3.3 生物指示物的检测与分析3.4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3.5 实验思考与讨论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1 概述4.2 PCR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3 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4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5.1 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分类5.2 微生物接种技术及其应用5.3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5.4 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其应用5.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六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6.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6.2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6.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代谢产物分析6.4 微生物的基因提取与PCR扩增6.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七章:环境DNA分析技术7.1 环境DNA提取与纯化7.2 PCR扩增与环境DNA测序7.3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环境DNA数据库建立7.4 环境DNA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7.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八章:生物传感器技术8.1 生物传感器的类型与原理8.2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8.3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8.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九章:生物反应器技术9.1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9.2 微生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与代谢9.3 生物反应器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9.4 实验过程监控与优化9.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章: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0.1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0.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保护策略10.3 植物修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4 微生物接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一章:环境生物工程案例分析11.1 环境生物工程概述11.2 废水处理案例分析11.3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案例分析11.4 生物修复案例分析11.5 实验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创新12.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2.2 实验创新的方法与策略12.3 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价12.5 实验创新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三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交叉研究13.1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3.2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13.3 环境科学在其他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13.4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13.5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四章:实验室安全与伦理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与操作14.3 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14.4 实验室伦理与责任14.5 实验安全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五章:实验总结与展望15.1 实验成果总结15.2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5.3 实验技能的提升与拓展15.4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的完整教案,包括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样品采集与处理、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等五个章节。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1.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意义与方法1.3 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与安全知识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2.2 生物指标测定技术2.3 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2.4 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三章: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验3.1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述3.2 实验设计与方法3.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四章: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实验4.1 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概述4.2 实验设计与方法4.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5.3 细胞工程实验技术5.4 蛋白质工程实验技术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6.1 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6.2 水体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3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4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七章: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设计7.1 实验项目设计原则与步骤7.2 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的选取与设计7.3 实验项目的实施与调控7.4 实验项目的总结与评价7.5 实验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能拓展与应用8.1 环境生物学实验新技术与发展趋势8.2 实验技能拓展训练8.3 实验技术在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8.4 实验技能竞赛与交流8.5 实验技能拓展案例分析第九章: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9.1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构建9.2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与方法9.3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与反馈9.4 实验教学成果评价与分析9.5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案例分析第十章: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10.1 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10.2 实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10.3 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10.4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10.5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分析重点解析重点解析: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生物指标测定技术,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环境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使用与细菌染色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学习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方法。
二、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1.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有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机械装置主要作用是使光学系统,紧固在一个光轴直线上,而且可精确地调节各光学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使显微镜产生清晰的物象。
其组成包括:①镜座和镜臂;②镜筒;③物镜转换器;④载物台;⑤调焦装置(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
光学系统使显微镜最主要地部分,起分辨和放大目的物地作用。
其组成包括:①目镜;②物镜;③集光器;④反光镜;⑤光源(自然光源和电光源)。
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1. 照明灯(Lamp)2. 聚光器(Condenser)3. 载物台和切片夹(Mechanical stage and specimenretainer)4. 推进器(Mechanicalstage adjustment knob)5. 物镜(Objectives)6. 粗细螺旋(Course andfine focus knob)7. 目镜(Oculars)8. 照相机等接口(Connection to camera, etc.)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标本得到足够的照明由标本反射或折射出的光线经物镜进入使光轴与水平面倾斜45 度的棱镜,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即在目镜的视场光阑处,成放大的侧光实像,该实像在经目镜的接目透镜放大成虚像,所以人们看到的实虚像。
3.分辨力与数值孔径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覆盖差、工作距离等等。
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
1.数值孔径数值孔径(又称开口率numerical aperture 简写NA)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概况课程代码 C07043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学时/ / 学分 30/1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Biology E_periment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大纲执笔人洪桂云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大纲审核人唐玉朝实验课程指导书自编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为了配合《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而设立的一门独立的环境生物学基础性实验。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环境生态工程中的生物学原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为日后深入研究污水监测、修复技术提供一种实践技能。
课程目标(Course Objectives, CO) 对应的专业培养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LO) 或实践能力标准 (Practical Abilbiy, PA) (CO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PA1)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CO2) 掌握生物培养和生物分析^p 方法 (PA2) 培养思考研究能力 (CO3) 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 (PA3) 培养独立设计实验能力教学方式( Pedagogical Methods,PM) □ √PM1.讲授法教学10 学时33 □PM2.研讨式学习学时□PM3.案例教学学时□PM4.网络教学学时□PM5.角色扮演教学学时□ √PM6.体验学习 18 学时60 □PM7.服务学习学时□ √PM8.自主学习 2 学时 7 考核方式( Evaluation Methods,EM) □EM1.课堂测试□EM 2.期中考试□EM3.期末考试□EM4.作业撰写□ √EM5.实验分析^p 报告50 □EM6.期末报告□EM7.课堂演讲□EM8.论文撰述□ √EM9.出勤率 20□EM10.口试□EM11.设计报告□ √ EM12.实验操作 30 2..实验课程内容课次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学时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估方式实验类别 1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其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
二、第一章:环境生物学概述教学内容: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3. 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教学重点: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教学难点:1.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构建等。
3. 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如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
三、第二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2.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3. 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重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2.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难点:1.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1. 讲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
2. 介绍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等。
3. 探讨细胞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干细胞研究等。
四、第三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方法教学内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巧3.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教学重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巧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教学过程:1. 讲解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和实验操作等。
环境生物学教案
绪论第一节环境科学概述一、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2、按环境的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按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二、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1. 萌芽阶段(即18世纪60年代以前)2. 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3. 进一步恶化阶段(20世纪50-70年代)4. 大范围恶化阶段(1980年以后)(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 全球变暖的危机;2. 臭氧层的破坏与耗竭;3.生物多样性锐减;4. 河流与海洋污染的威胁;5.土地退化的压力;6. 危险废物的转移与扩散。
补充:公地悲剧(三)我国环境问题严峻1.沙漠化及沙尘暴;2. 森林、草原的生态功能急剧衰退;3.水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自然灾害日趋频繁;4.生物多样性锐减;5.能源结构污染突出,工业污染排放量仍高;6.城市污染严重;7.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第二节环境生物学概述一、环境生物学概念;二、环境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环境生物学研究内容与任务(研究对象及目的,任务与研究内容);四、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试验、模拟);五、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生态毒理学、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六、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一、环境污染1.什么是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污染的分类:(1)按污染物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2)按污染物形态: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等。
3.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1)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如恐龙灭绝,致癌物等(2)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T4三角山岛
16.474
24.356
26.861
T5大铲岛
5.488
24.271
28.918
注:数据源自贾后磊,谢健,吴桑云,何桂芳.近年来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海洋湖沼通报, 2011, (2), 142-146.
洗净凤眼莲植株,去掉枯死的叶片和分枝,并对同一水桶内的3株重复处理植株作标记(注意标记中途不得脱落,否则试验视为失败)。
4.2观察记录
一周内,每天对凤眼莲植株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包括叶片数量、死亡率等,每天每个处理需拍照记录1张。
每天按照各组设定的盐度梯度值,对凤眼莲进行浇灌。
4.3细胞膜透性的测试
取样与浸泡:取新鲜叶片用自来水冲洗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滤纸吸净表面水分。避开主脉用直径0.5cm的打孔器(切口洁净)打取小圆片十片放入25 mL比色管内,定容到25mL,将所有样品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反复抽气放气2~4次后,真空渗入10min,再浸泡10 min。
三、材料与仪器
实验材料:同学们自行前往实验中心周边的河道(如格致园马路对面校车候车站旁)捞取生长正常、长势和形态一致的凤眼莲。于试验课2天前打捞冲洗,备用。
仪器:塑料盆(桶)4个/组、电导率仪、真空泵、打孔器、电炉、水浴锅、直尺、盐度计、比色管(25 mL)、烧杯、标签纸、记号笔等。
探索大自然生物学实验与观察教案
探索大自然生物学实验与观察教案引言:大自然是一本丰富多彩的生物学教科书,让我们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它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一份关于生物学实验与观察的教案,帮助学生探索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生命周期、适应性等重要概念。
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将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实验名称: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学习生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材料:1. 昆虫(蝴蝶、蚕、蜻蜓等)2. 摄像设备或绘图工具3. 透明玻璃容器或昆虫箱4. 多种植物(作为昆虫的食物)步骤:1. 选择一种昆虫,并获取该昆虫(可以是幼虫阶段或卵)。
2. 将昆虫放置在透明玻璃容器或昆虫箱内。
3. 提供适当的食物,并保持环境的适宜条件(温度、湿度等)。
4. 定期观察昆虫的变化,记录其外貌、行为和生长发育情况。
5. 使用摄像设备或绘图工具记录昆虫的各个阶段,并进行标注说明。
预期结果:学生通过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将了解昆虫在不同阶段的外貌、行为和生长发育情况。
他们将认识到生物的生命周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实验名称:适应性观察目标:通过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了解适应性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材料:1. 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2. 不同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步骤:1. 准备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2. 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高温环境、低温环境、湿润环境等。
3. 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适应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分析和讨论观察结果,探讨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预期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将认识到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
他们还将理解适应性对于生物种群的演化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验名称:植物生长观察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和需求。
材料:1. 不同种类的植物(如小麦、豌豆等)2. 盆栽土壤3. 充足的阳光和适量的水步骤:1. 将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种植于盆栽土壤中,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适量的水。
有关生物实验教案三篇
有关生物实验教案三篇生物试验教案篇1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看蚯蚓的外部形态,3、观看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1、依据你的阅历制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看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看使用的工具。
2、观看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看他的身体形状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看,你所看到的腹面很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看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看他的运动,留意其身体的粗瘦长短的改变。
想想这些改变是怎样发生的?〔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看他的运动及身体改变,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拟。
留意:在观看过程中,应当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潮湿。
商量: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在试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潮湿?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试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兴旺。
制定打算并实施打算提示:1、你所观看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2、将鸟的翅膀轻轻绽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互相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兴旺程度怎样?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觉察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想?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看来检验吗?假设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生物生态环境研究教案
生物生态环境研究教案教案一:生物生态环境的定义与重要性1.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生态环境的概念与范围;- 掌握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2. 教学活动:-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讲解生物生态环境的定义:生物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所生活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由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等方面组成;-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并进行讨论: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界中的相互关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预测和防止生态灾害等。
3. 拓展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收集关于生态环境研究的案例,并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等领域的发展。
教案二: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1. 知识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分析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教学活动:-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并描述一个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 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的要素和相互作用:包括生物群落的组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 讲解物种多样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度等;- 学生小组合作,调研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并进行比较分析。
3. 拓展学习:- 学生个人研究,了解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展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如何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
教案三: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1. 知识目标:- 掌握生态环境变化的概念与分类;-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活动:-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与后果;- 探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学生小组调查不同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整理分析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生态环境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案1. 引言生态环境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生态环境对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本实验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生物实验,帮助初中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
2. 实验1:探究水质与水中动植物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水体样本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研究水质对水中生物群落的影响。
实验材料•不同来源(河流、湖泊、自来水等)的水样•显微镜•加热设备•盖玻片•移液管实验步骤1.收集不同来源的水样,并记录采集地点和时间。
2.将不同来源的水样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动植物种类和数量。
3.对不同来源的水样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比较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含量等)的差异。
4.利用加热设备将水样进行蒸发处理,观察残留物,并与原始水样进行对比。
5.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水质对水中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来源的水质对水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水质较为清洁的河流或湖泊中往往有更多种类丰富的生物。
而受污染或人工处理后的自来水中则可能出现生物数量减少或甚至没有生物的情况。
此外,通过对水样进行蒸发处理,我们发现污染源会在残留物中留下明显痕迹,进一步证明了水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实验2:研究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改变光照条件,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和叶色变化的影响。
实验材料•多盆相同种类的植物•光照计•玻璃罩或黑布•水实验步骤1.将多盆相同种类的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环境中,如直射阳光、间接阳光和低光照条件下。
2.使用光照计测量各个环境的光照强度,并记录结果。
3.对每盆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和测量,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叶色变化以及其他可见的表现。
4.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解释可能的原因。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适宜的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和叶色变化有显著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污染物对生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空气中SO2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SO2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原理](1)用丙酮提取叶绿素(2)叶绿素a、b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可得:C a(mg/L)= 12.7D663 - 2.69D645C b(mg/L)= 22.9D645 - 4.68D663式中:C a、C a为叶绿素a、b的浓度。
将C a与C 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C T(mg/L)= C a + C b = 20.21A645 + 8.02A663按下列公式计算叶绿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并计算叶绿素a、b的比例。
mg/g⨯⨯叶绿素浓度提取液最终体积稀释倍数叶绿素含量()=叶片鲜重克数[实验器材](1)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剪刀;50mL棕色容量瓶;小漏斗;玻璃棒;定量滤纸;吸水纸;滴管;2mL移液管;50mL烧杯。
(2)试剂:丙酮,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3)实验材料:经SO2熏气和未经熏气的植物样品[实验步骤](1)分别剪取两种处理植物的叶样,洗净,擦干,除去中脉,称取0.5g,剪碎。
(2)将剪碎的叶样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少许丙酮,磨成匀浆。
再加15 mL左右丙酮,搅拌,静置3min。
(3)将提取液过滤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多次洗涤研钵、研棒。
(4)用滴管吸取丙酮,将滤纸上的叶绿素全部洗入容量瓶。
用丙酮定容至50mL,摇匀。
(5)分别取2mL叶绿素提取液和2mL80%丙酮于50mL烧杯,混匀,成比色液。
(6)比色液用1cm的比色杯,以80%丙酮为空白对照,测定波长在645nm 和663nm处吸光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比较污染植物和对照植物的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比值有何差异,并加以讨论。
[注意事项]操作应在弱光下进行,且研磨时间应尽量短些,以避免叶绿素光分解。
实验二污染物对生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藻类急性毒性试验[实验目的](1)掌握藻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2)了解毒性试验在有害物质的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实验原理]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因子包括光、二氧化碳、温度、pH值及氮、磷、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水环境中的这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刺激或抑制藻类的生长。
而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同样会刺激或抑制藻类的生长。
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可能会刺激藻类的生长,但随着污染物浓度增加,接触时间延长,最终都会抑制藻类生长。
污染物毒性越强,抑制效应需要的剂量越小。
因此,可以用半数效应浓度指示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因此,藻类急性毒性试验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化学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所以,水生生态系统藻类毒性试验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标准方法之一。
藻类生长状况的观察采用生物量指标,生物量测定采用光密度法。
[实验器材](1)仪器设备:恒温水浴;分光光度计;照度计;pH试纸;灭菌锅;三角瓶;移液管;量筒;烧杯。
(2)实验材料:受试物:Cd2+试验生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uus (3)培养基[实验步骤](1)藻类培养基的配制按配方配制,高压灭菌后分装在三角瓶中。
(2)藻类预培养准备试验藻种,包括接种、纯化、同步等过程。
(3)预备试验预备试验的目的在于探明受试物抑制藻类生长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的范围,以确定正式试验的浓度系列,因此,处理浓度的间距要大一些,使EC50值能在处理浓度的范围内。
(4) 正式试验①试验浓度的选择。
根据预备试验的结果,取5个受试物浓度,另设1个空白对照。
Cd 2+:0,10,25,50,100,150,单位mg/L 。
各20mL 。
试验溶液以培养基配制和稀释。
②藻种的接种。
取达到同步生长的藻类悬液充分摇匀,取20mL 转移到受试 物溶液中。
③生物量的测定。
采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63nm 处直接测定藻类的吸光度。
应定时取样测定藻类的生长情况。
初始测定控制起始生物量的一致;一般为24或48h 取样一次;96h 取样测定受试物对藻类生长抑制的EC 50值,即与对照相比,生长率下降50%的受试物浓度。
[实验结果和报告](1)计算Cd 2+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EC 50值。
藻类生长抑制率 = n V V V 空白空白式中:V 为各浓度藻类生物量(吸光度)以内插法计算96h EC 50。
(2)分析思考藻类急性毒性试验的应用。
实验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蓄积——植物叶片含氯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叶片含氯量测定的一种方法(2)了解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的应用[实验原理]植物叶片能够吸收氯气,使其含氯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大气中氯气污染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可以通过叶片含氯量的测定来估测氯气污染程度,判别氯气对植物的危害,进行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同时也可了解各种植物吸收和净化氯气的能力,筛选净化植物。
植物叶片含氯量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水浸提法提取氯化物后,直接用佛尔哈德(Volhard)法(沉淀滴定)测定。
在酸性溶液中,以硝酸银溶液及硫氰酸盐溶液作标准液,用铁铵矾作指示剂,可直接或间接测定氯化物。
其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示:Cl-(试液)+ Ag+(过量)AgCl↓+ Ag+(剩余量)Ag+(剩余量)+ CNS-(极微过量)AgCNS↓+ CNS-(极微剩余量)CNS-(极微剩余量)+ Fe3+(指示剂)Fe(CNS)3(血红色)[实验器材](1)仪器设备:电热板;振荡器;植物粉碎机;烘箱;容量瓶;滴定管;三角瓶;试剂瓶;移液管;干燥器。
(2)试剂:0.01N NaCl标准液;0.01N KCNS溶液;高铁指示剂;1︰1 HNO3溶液;4N HNO3溶液;高锰酸钾饱和溶液;硝基苯。
(3)实验材料:Cl2熏气叶片和对照叶片。
[实验步骤](1)硝酸银溶液的标定吸取0.01N硝酸银溶液20 mL于150 mL三角瓶中,加4N HNO3 5mL及高铁指示剂1mL,用近似0.01N KCNS溶液滴定,在不断振摇下至溶液呈微红色为止。
滴定3次,计算1mL KCNS溶液相当于硝酸银溶液的mL数(K)。
准确吸取0.01N NaCl标准液20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4N HNO3 5mL,缓缓加入一定过量的0.01N硝酸银溶液25mL,用力摇动,使沉淀凝结沉降,上层溶液呈透明(若溶液混浊,则硝酸银不足),放暗处几分钟后取出,加3mL硝基苯及1mL高铁指示剂,用0.01N KCNS溶液滴定,用力摇荡,待溶液全部呈微红色时,小心轻摇,至溶液呈微红色在1~2min内不消失,即达终点,滴定3次。
由消耗的硫氰酸钾溶液的mL 数,按下式计算硝酸银溶液的当量浓度。
325NaCl NaCl AgNO KCNSN V N K V ⨯=-⨯ 式中:25:所加硝酸银溶液的mL 数;K :1mL KCNS 溶液相当于硝酸银溶液的mL 数;V KCNS :滴定时消耗的KCNS 溶液的mL 数。
(2)实验材料处理烘干样品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称取2g 于250mL 具塞三角瓶中,加蒸馏水100mL ,在振荡器上振摇20min ,浸提一夜。
(3)滴定过滤浸提液于100mL 烧杯。
吸取滤液20mL 于三角瓶中,准确加入0.01N 硝酸银溶液20mL (若样品含氯量过高,可增加体积)和1︰1 HNO 3 10mL ,在电热板上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滴加饱和高锰酸钾并不时摇动,直到瓶中颜色褪尽为止。
取下放暗处冷却。
加3mL 硝基苯和1mL 高铁指示剂,用0.01N KCNS 溶液滴定,用力摇动,待溶液全部呈微红色时,小心轻摇,直到溶液的微红色在1~2min 内不变为止。
(4)计算3335.455/AgNO AgNO V N Cl mg g G -⨯⨯⨯⋅=样品含氯()量(干重)式中:V AgNO 3:参加反应的硝酸银溶液的实际用量,mL (根据计算出的1mLKCNS 溶液相当于硝酸银溶液的mL 数(即K 值),计算参加反应的硝酸银溶液的实际用量,即20 - K × V KCNS );N AgNO 3:硝酸银溶液的当量浓度;35.45:氯的毫克当量值;5:换算倍数;G :样品干重,g 。
[实验报告]比较2种处理样品含氯量的区别;分析植物叶片含氯量测定的应用。
[注意事项](1)实际测定时,需进行平行样品含氯量的分析,取其均值。
(2)在滴定过程中,先后生成AgCl 和AgCNS 二种沉淀,由于AgCNS 的溶解度小于AgCl ,AgCl 有转化成AgCNS 的倾向,消耗了过多的CNS -。
为此,在滴入KCNS 溶液前可加入硝基苯,摇动后,AgCl 沉淀被硝基苯所包围,不再与CNS -接触,这样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3)AgCl 在日光照射下极易分解而析出金属银,实验注意避光。
实验四环境质量生物监测——校园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监测(浮游生物调查)[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浮游生物调查的方法(2)了解浮游生物指标在水质监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水生生物监测布点方法]根据监测目的,考虑布点的代表性、整体性、与理化测点的一致性等因素。
1. 河流布点断面布设法(1)至少设置上(对照断面,排污口上方)、中(污染断面,污水与河水充分混合的河段)、下(观察断面,调查河段的下端)三个断面,中、下端之间可增设断面。
(2)每个断面的采样点数目根据河流宽度确定,一般河宽在50m以内时,仅布设河心一个采样点,50~100m则设置左、中、右三个采样点(或左、右二个采样点)。
如调查河段中有较多排污口时,应当在各排污口下方增设采样点。
2. 湖泊(水库)布点一般应包括五个方面:(1)入、出湖(库)河流汇合处(2)主要点源排污口(3)湖心区、深水区(4)不同功能区(5)相对清洁区也可用方格布点法设点[浮游生物调查]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和鱼类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水质监测。
不同水生生物类群,采集和处理方法不同。
1. 浮游植物的采集和处理(1)主要用具及试剂25号浮游生物网;采水器(1L);采样瓶(1000 mL);广口瓶(200mL);虹吸管;量杯(1000 mL,用作沉淀器);容量瓶(50mL);计数框;小吸管;显微镜或解剖镜;甲醛;鲁哥氏固定液(配方:碘40g,碘化钾60g,加蒸馏水1000mL)。
(2)定性样品的采集用25号浮游生物网(网眼孔径0.05~0.64 mm)在水面下(或0.5m深处)以“∞”字形缓慢拖动约3min,取出放入标本瓶,用鲁哥氏液固定(1L水样加入15mL),贴上标签保存待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