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合集下载

五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五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1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1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刘春菊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本周工作计划1、加强学生上课的具体要求,包括坐姿、作业、及上课的基本要求。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二、本周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小数乘法2、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4、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5、难点:会正确运用小数乘法的竖式来计算。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积的近似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8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2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娄婷婷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课堂教学正常。

2、加强学生的上课纪律。

3、规范学生的作业。

二、本周工作计划1、本周的课堂教学继续加强。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三、本周集体备课备课内容:积的近似数。

知识目标:理解积的近似数,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22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4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对积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保留相应的位数。

2、对学生的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联系。

数学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合作探究交流指导
1.体会“面”是平的。
师: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一包礼物,请同学们拿出来看看是什么?找一找它的面,仔细地看一看它们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这些物体的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平平的、光光的。
2.动手操作,体会“面”在“体”上。
(1)师: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平平的面留在纸上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有白纸、橡皮泥、印泥。
(同桌两人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看谁想的方法多。)
(2)学生全班交流,师示范。
生1:可以把物体放在纸上,然后用笔沿着边画下来。(师示范)
生2:把物体按在橡皮泥上,橡皮泥上边就有一个面。
生3:把物体在印泥上使劲按一下,再印在纸上。
二楼会议室二楼会议室二楼会议室学科学科学科数学数学数学年级年级年级一年级一年级一年级课题课题课题认识图形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教师教师教师参加参加参加人员人员人员教材简析教材简析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拼图欣赏。
动手拼拼。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四、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创境激疑导入新课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课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备课人:XXX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备课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解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运用韦达定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即使用韦达定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学会运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

3. 拓展(20分钟)结合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展示与疑难解答(1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应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教学主题:二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参与人员:XXX教学目标和重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形认识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数的加减法: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注意事项:注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表:除法(一)参加人员:三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活动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教学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研究惯,让他们受到爱研究、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以下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资源,让他们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题、练题插图呈现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了解信息,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方法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时间主备人课时划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六学科数学第一周备课内容分数乘法与练习李丽辉参备人安云萍分数与整数相乘 1 课时分数乘分数 1 课时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与练习 2 课时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

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4、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教学重点:1、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2、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3、能熟练进行分数连乘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用分数解决相关的问题。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到学习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4、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1本周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教材分析如下:例 4 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的、的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例 5 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

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 4、例 5 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研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主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究备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过人构。

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程算过程。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活动时间:5月17号活动地点:二楼办公室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课题认识角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备学法、教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需要准备三角板等。

主备人说课集体备课研讨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老师出示三角尺,引导学生认识角,并询问学生对角的了解程度。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角1、抽象出几何角通过出示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并展示角的几何图形。

2、搭一搭学生通过搭建角的形状,加深对角的认识。

3、角的各部分名称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包括顶点和边,并展示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学生通过自己画角的形状,并标出顶点和边,加深对角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发现问题,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角1、摸角并感知角。

教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找出其中一个角,并用手摸一摸。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指名回答。

教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并指出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教师再问学生摸到了什么,指出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一起看看图中的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不同的角,并进行指导。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备课地点:二年级数学办公室
参与人员:二年级数学教师团队
1.备课主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备课内容:
1)教材整体分析: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探讨
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备课效果:
1)经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目
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教师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本次备课还激发了教师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
围。

4.备忘录:
1)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建议教师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集体备课记录表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集体备课记录表
程练习。
三、课堂练习
四、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主备人 活动时
间 备课组 参加人

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8.29
课题 活动地点
负责人
21.2.1 配方法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
学科
数学
集体备课过程 主备人立阐述备课思路
讨论修改
1. 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教学目 标
一元二次方程. 2. 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
使学生体会转化、关联的数学思想
化的技能.
教学 重难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
n(n≥0)的方程;
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
意义解形如x2=n(n≥0)的方 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
重点: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会解形如(mx+n)2=p的方程
意义解形如(x+m)2=n(n≥0)
的方程
一、自学指导
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
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
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
化成x2=p(p≥0)或(mx+n)2=
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
教学过
±或mx+n=±.
加入复习,首先回顾平方根的概念
程(教
二、自学检测
和性质
学流程 教师精讲:观察方程能否化成 课堂练习中将(mx+n)2=p作为重点
及作业 x2=p(p≥0)或(mx+n)2=p(p≥ 练习题,并加入可以直接写成完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日期:[填写日期]
会议概述
本次集体备课会议旨在讨论小学数学课程相关内容,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师资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会人员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按实际情况填写参会人员名单)
讨论内容
1. 本学期数学教案设计和教材选用建议
2. 数学教学难点与疑惑分享
3. 优秀案例介绍和经验分享
(按实际情况填写讨论内容)
决定事项
1. 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填写时间]
2. 下次备课讲师:[姓名]
3. 配置数学教具:[具体要求]
4. 组织小组研修活动:[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按实际情况填写决定事项)
其他事项
- 提醒参会人员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具
- 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教学经验- 提醒参会人员确认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按实际情况填写其他事项)
下次集体备课
- 日期:[填写日期]
- 地点:[填写地点]
会议记录者:[姓名]
(记录者填写自己的姓名)
---
以上为本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请参会人员核对并签字确认。

[空行留给参会人员签字]。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集体备课 记录表

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集体备课 记录表
3、五一班同学去革命老区参观,共用去10小时。其中路上用去的时间占 ,吃午饭与休息时间占 ,剩下的是游览的时间,游览的时间占几分之几?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集体讨论)
把 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 化成 ,其中1份就是 ,第二次喝的牛奶是 杯,水是 杯。
+ = + = (杯)(4)答体讨论)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主备人)
1、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58m,第二根比第一根短 m。这两根绳子一共长多少米?
2、李明用一根1米长的铁丝围了一个三角形,量的三角形的一边是 米,另一边是 米,第三条边长多少米?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加
人员
备课主题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重难点
突破及
措施
(主备人)
(1)出示教材第99页例3。(2)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3)分析:喝了两次,肯定用加法来解答。第一次喝完后,喝了 杯,剩(1- )杯,加满水,纯牛奶不变,还是只有 杯,又喝了加水后的 ,也就是把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占其中的1份。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小数的意义》集体备课 记录表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小数的意义》集体备课  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加
人员
四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备课主题
小数意义
重点
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重难点
突破及
措施
(主备人)
1.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培养语言表达的概括性、准确性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重难点突破及措施
(集体讨论)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主备人)
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集体讨论)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参与教师:XXX、XXX、XXX一、备课内容:1. 集合与函数概念2.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3. 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4.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5. 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让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和应用。

3. 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够进行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应用。

4. 让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和方法,能够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能够进行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 采用图示教学,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采用推导教学,通过推导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采用习题教学,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采用归纳教学,通过归纳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五、教学建议:1. 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讲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采用推导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集体备课记录表数学

集体备课记录表数学
七、作业




一、导言引入课题: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比例:【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四、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②比例尺20:1表示_____________
集体备课记录表
科目
数学
时间
2016.5
地点
6.1
备课主题
比和比例(一)
备课老师
张姣
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体
缺勤人员






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3、求比例尺: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五、知识应用:练习十七第1、3题。
六、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主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和时间]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二、活动目标。

1. 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2. 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探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活动过程。

# (一)开场(轻松幽默开场,活跃气氛)主持人(数学教研组长李老师):“各位数学大侠们,咱们今天又聚在一起开始‘华山论教’啦!看看咱们怎么把小学数学这门‘武功秘籍’更好地传授给咱的小徒儿们。

”大家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 (二)教材分析。

1.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张老师)张老师:“我先来说说一年级的教材哈。

这一年级的数学啊,就像是给小娃娃搭积木,一块一块基础得很。

像认识数字这块,那些个1、2、3,在咱眼里简单得很,但对小娃娃们来说,就像发现新大陆。

特别是数字的书写,那歪歪扭扭的,咱可得费不少功夫纠正。

还有比大小,那些个‘>’‘<’符号,小娃娃们老是搞混,就像在玩绕口令似的。

我觉得这部分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认识数字、理解数的概念,难点就是符号的运用和数字书写规范。

”其他老师纷纷点头,王老师打趣说:“是啊,我每次看他们写数字,都像看天书一样,那小指头捏着笔,写出来的数字就像在跳舞。

”大家又笑了起来。

2.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刘老师)刘老师:“三年级可就有点小挑战咯。

这时候开始学乘除法了,就像给孩子们开了个小‘智慧迷宫’。

比如说乘法口诀,背起来容易,但在实际做题的时候,有些孩子就转不过弯来。

还有那个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啊、步骤啊,错得五花八门的。

我感觉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难点在于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且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赵老师补充道:“没错,就像那个应用题,问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有些孩子就直接瞎写,根本没搞懂除法在这里的意义。

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集体备课 记录表

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集体备课 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加
人员
四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备课主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重点
难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
重难点
突破及
措施
(主备人)
2.问题探究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①感知规律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主备人)
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65=65+35
78+()=43+()12+a=()+12
②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
130+(70+4)=(130+)+
(3)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4)新风商场第一季度电器销售情况统计表
重难点突破及措施
(集体讨论)
重难点
突破及
措施
(主备人)
②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③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④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重难点突破及措施
(集体讨论)
40+56○56+40○里填什么符号?
②充分举例。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③提炼规律
师生一起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④表达规律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把加法交换律写成: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格2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格2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格2
这是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格2,用于记录备课过程中的内容、讨论与探讨以及思考与解决方案。

在每个日期下填写相关信息。

请根据备课的具体内容,填写相应的列,以记录备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讨论。

在"内容"列中填写备课要点、教学内容或题目;在"讨论与探讨"列中记录备课教师之间的讨论与分享;在"思考与解决方案"列中记录备课过程中的思考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使用这个表格,可以让备课团队更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分享和讨论,提高备课效率、准备教学内容,以及解决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请注意,此文档是根据您的要求提供的范例,并不包含实际内容。

请根据您的实际需要填写相关信息。

---
{cont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1: 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

(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
3.感受体重。

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生:同为之间互相抱一抱感受一下。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第6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六、当堂检测
1、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面粉重25 () 一袋食盐重500 () 一袋饼干重250 () 一袋牛奶
重500 ()
一袋大米重10 ()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 一个西瓜重3克。

(2) —根火腿肠重100克。

(3) 一袋话梅重80克。

(4)小明中午吃50千克大米。

教学反思 (或听课体会)
1、本课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
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2、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注:表格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只是收取少量整理收集费用,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