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2112021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0/2先修课程: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诊断学适用专业:临床医学5年制教材、教学参考书:1、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Clinical Neurology, 9th edition, 2015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由于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且其他系统和器官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具有支持协调作用,所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可影响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全身各种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结构改变。
因此神经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随着医学影像学、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学等领域的新技术高速发展,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体系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系统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处理) 和基本技能(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 ,毕业后能胜任一般医疗和预防工作中所涉及的神经系统疾患及有关问题的处理,为今后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
(2)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及脑脊液循环。
(3)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与方法。
(4) 掌握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基本技能:(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2) 熟悉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和腰椎穿刺的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CT、MRI 、DSA、EEG、EMG等。
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学教学课件
常见症状
对侧单肢轻偏瘫,可伴有面部轻瘫。
特征性症状
△ 眼动脉交叉瘫 △ Horner征交叉瘫 △ 失语症
可能出现的症状 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对侧同向 偏盲。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 特征性症状
可能出现的症状
眩晕、平衡失调,多不伴有耳鸣
△ 跌倒发作(drop attack) △ 双眼视力障碍 △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干闭塞
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较轻)、 丘脑综合症,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读症。 ▼ 皮层支闭塞 ☆ 对侧同向性偏盲、象限盲、皮质盲 ☆ 主侧颞下动脉闭塞时可见视觉性失认症、精 神性失明和对颜色失认 ☆ 主侧半球顶枕动脉闭塞可有失语 ☆ 深穿支闭塞 ☆ 丘脑动脉闭塞:丘脑综合征 ☆ 中脑分支闭塞:Weber综合征
● MRI 与CT相比,MRI显示病灶早,能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 清晰显示小病灶及后颅凹的梗死灶.病灶检出率为95%。功能 性MRI弥散加权DWI则可早期发现缺血性卒中。
●血管造影
●脑脊液检查 ●其他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TCD) PET,彩色立体成像
系统。
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 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 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 , CT /MRI检查发现梗死可以确诊。
★动脉溶栓 3~6小时
△脑保护治疗 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 质、自由基清除剂 和亚低温治疗。
△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
△降纤治疗 △抗血小扳聚集治疗
△ 卒中单元 △ 脑梗死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 △ 脑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脑细胞营养剂,宜在脑卒中亚
脑血管疾病教案
脑血管疾病教案
介绍
这份教案旨在提供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帮
助人们增加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大脑血管功能或结构的疾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脑缺血、脑损伤甚
至死亡。
2. 风险因素
- 高血压
- 吸烟
- 高血脂
- 糖尿病
- 肥胖
- 缺乏运动
- 不健康饮食
- 过度饮酒
- 高龄
- 家族遗传因素
3. 预防措施
- 维持健康体重
- 规律锻炼
- 戒烟
- 保持健康饮食
- 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限制饮酒量
- 定期体检和医学检测
- 减轻压力和管理情绪
-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4. 早期症状
- 头痛
- 失明或双重视觉
- 偏瘫或肢体无力
- 意识丧失
- 语言困难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
5. 急救措施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 让患者保持安静
- 不给患者喂食或饮水
- 将患者头部抬高
- 如果呼吸困难,可采取人工呼吸措施
6.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根据脑血管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
7. 结论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健康行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脑血管病教案
诊断: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活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症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高血压脑出血需与出血性梗死,动脉瘤破裂出血、动静脉畸形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颅内肿瘤出血相鉴别
五、治疗:
1.内科治疗:血压处理、合理降压、止血药、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
静脉溶栓疗法
常用溶栓药物包括
①尿激酶(,):100~150万加
人0.9%生理盐水l00~200m1,持续静点30
分钟
②:一次用量0.9,最大剂量
<90,先予10%的剂量静脉推注,其余
剂量在约6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
1)血压: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特殊处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除外)
除非收缩压>200或舒张压>110
即使有降压治疗指征,也需慎重降压
2)血糖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较常见,可以是原有糖尿病的表现或应激性反应
常规检查血糖,当患者血糖超过10时应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7.8-10
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应1~2小时监测血糖一次
如发生低血糖,可用10~20%的葡萄糖口服或注射纠正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高血压是最常见病因。
二、临床表现
1.脑出血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男性略多,既往多有高血压病病史,活动、激动时发病
2.常呈急性发病,并很快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相关。3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主要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三、辅助检查:颅脑扫描、检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脑血管病教案
1.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活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症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CT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高血压脑出血需与出血性梗死,动脉瘤破裂出血、动静脉畸形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颅内肿瘤出血相鉴别
五、治疗:
1.内科治疗:血压处理、合理降压、止血药、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
河北北方学院教案编号3
科室神经内科教师职称医师学时3
专业
年级
教材
神经病学
教学日期
2017-12-8
授课题目
脑血管病
授课方法
多媒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掌握: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2)鉴别诊断
(完整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仅供临床医学 5 年制大学生教学用。
神经病学教学必须应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有系统地阐述本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教学时应尽量结合我国资料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 1 门分支学科,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其他各学科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具有极高的理论性。
神经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防治原则。
神经病学作为目前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而活跃的学科,不单有本学科自已的体系,而且与很多其他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如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神经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流行病学、老年神经病学和儿童神经病学等。
而基因检查手段、急诊医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对神经内科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神经病学作为 1 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工作领域广阔,是临床医学 5 年制硕士生必须掌握的 1 门学科。
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讲授及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
对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能初步掌握,为医科学生今后在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总学时数为 58 学时,其中讲课 30 学时,实习 28 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要求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二、主要内容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三、教学方法:自学。
神经病学—脑血管病课件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实现早期预防 和控制。
个体化治疗
随着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 重要方向。
新型疗法研究
继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和生 存率。
心理治疗
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可能出 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
生活方式调整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 低脑血管病风险。
CHAPTER 05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 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及 早发现并治疗。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出 现的时间、进展和伴随症状。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确定 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 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 疾病。
CHAPTER 04
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感。
言语治疗
针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言语训练,提高其语 言表达能力。
作业治疗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CHAPTER 06
跨学科合作
加强神经内外科、康复医学、心血管科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推进 脑血管病的研究和治疗。
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课件下载课件
脑血管疾病分类
依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或病理性质 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我国1995年将 CVD分为10类:(见表8-1)
表8-1 1995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 (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脑血液供应
◆基底动脉起始段&分叉部
2、动脉炎
结缔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
3、少见病因
药源性(可卡因\安非他明) 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栓塞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弥漫 性血管内凝血\镰状细胞贫血等 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肌纤维发育不良\ 夹层动脉瘤等
蒙/失明&对侧偏瘫/感觉障碍,Horner交叉瘫(病侧 Horner征/对侧偏瘫)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单独&伴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脑干缺血综
合症
◆ 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复视/单侧&
双侧部/口周麻木
辅助检查
◆CT / MRI大多正常 ◆部分病例(发作>60分钟)DWI可见片状缺血灶 ◆ CTA/DSA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 ◆ TCD可发现颅内动脉狭窄
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分型:
脑血栓形成 →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 脑栓塞 → 心源性&非心源性栓子 腔隙性脑梗死 →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CT)
■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脑动脉主干&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使脑局部血
神经病学配套教材第8章-脑血管疾病
➢ 我国1995年将CVD分为10类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概述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
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Ⅱ.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出血 3. 脑梗死 Ⅲ.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Ⅳ. 脑血管性痴呆
概述
➢ 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 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 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 24小时
➢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
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常有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 尿病、吸烟和高脂血症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概述
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 挽救生命 ➢ 降低残疾 ➢ 预防复发 ➢ 提高生活质量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概述
病因
血管壁病变 ➢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 管损害 ➢ 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 所致的动脉炎 ➢ 先天性血管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各种 原因(外伤、颅脑手术)所致的血管损伤 ➢ 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伤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概述
概念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
教案脑血管疾病(概述)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9月4日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授课对象:医学二系、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学时:0.5学时(20分钟)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况、病因与危险因素重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难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一、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有多种分类方法。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多见,又称为脑血管无意、卒中或中风,包括出血性(脑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两类。
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一、颅内出血1.颈动脉系统1.蛛网膜下腔出血2.椎基底动脉系统2.脑出血四、脑供血不够3.硬膜外出血五、高血压脑病4.硬膜下出血六、颅内动脉瘤二、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七、颅内血管畸形1.脑血栓形成八、脑动脉炎2.脑栓塞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3.腔隙性梗死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4.血管性痴呆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三、短暂性缺血发作十二、脑动脉硬化症三、发病情况脑血管疾病是多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
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北方一些城市上升为第一位。
幸存者中约50~70%例外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据国内1986~1990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万,患病率万,死亡率约为万,依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每年死于中风者超过150万,患病人数超过600万人。
2024年度-教案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畸形
01
02
03
04
定义
脑血管发育异常或结构异常导 致的血管病变。
症状
头痛、癫痫、肢体无力或麻木、 视力障碍等。
诊断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 行诊断。
治疗
主要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等,以及针对病因的治疗。
11
03
诊断方法与评估标准
12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快速、便捷,对急性脑出血敏感度高,可显示出血部 位、范围和程度。
对于大量出血或危及生命的患者,可 考虑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 脑室穿刺引流术等。
18
药物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 方案。
用药时机
把握用药时机,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治 疗。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 发生。
副作用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9
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 低颅内压、止血等治疗,
以及手术治疗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
定义
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发生 的出血。
诊断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腰椎穿刺等实 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症状
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等。
治疗
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等治疗, 以及手术治疗等。
神经保护治疗
应用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 胞磷胆碱等,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17
出血性卒中治疗策略
控制血压
合理降低血压,减少出血风险。常用 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 等。
脑血管疾病定稿[可修改版ppt]
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
四、脑的血液循环
2.脑血流量的调节
• 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 • 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 与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有关的因素包括脑灌注压、
脑血管阻力、化学和神经因素和血液黏滞度等。
五、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酗酒
吸烟
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1.一级预防
指发病前的预防。对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 史的个体,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 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达到使脑血管病不 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一级预防的措施
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二级预防
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病人,通过 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 因素进行治疗,以达到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 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脑血管疾病定稿
脑血管疾病的概述
教学目标
一、概 念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
• 在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 功能障碍。
脑卒中(stroke)
• 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 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 小时以上,包括脑梗死、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级预防的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脑血管病重在预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e, TIA)
教学目标
一、概述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 是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 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 供血区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9月4日
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
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二系、2004级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学时:0.5学时(20分钟)
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
况、病因与危险因素
重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难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
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多见,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包括出血性(脑
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两类。
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
一、颅内出血 1.颈动脉系统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出血四、脑供血不足 3.硬膜外出血五、高血压脑病 4.硬膜下出血六、颅内动脉瘤
二、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七、颅内血管畸形 1.脑血栓形成八、脑动脉炎 2.脑栓塞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3.腔隙性梗死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血管性痴呆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三、短暂性缺血发作十二、脑动脉硬化症
三、发病情况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
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北方一些城市上升为第一位。
幸存者中约50~7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据国内1986~1990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09.7~217/10万,患病率719~745.6/10万,死亡率约为116~141.8/10万,依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每年死于
中风者超过150万,患病人数超过600万人。
男多于女:1.3:1~1.7:1,多见于中老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北方高于南方,西
部高于东部。
四、脑部血液供应(5分钟)
1.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及分支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l)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分出,人颅后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领叶、项叶及基底节等)的血液。
(2)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人颅后在脑桥下缘联合成为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的末端即行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2/5部分(枕叶及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及丘脑等)的血液。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由近端至远瑞先后分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等,供应小脑及脑干。
(3)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由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这一环状动脉吻合对调节、平衡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血供系统之间、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以及当此环某处血管狭窄或
闭塞时形成侧支循环极为重要。
(4)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尚可通过眼动脉的末梢分支与颈外动脉的面、上颌、颁浅和脑膜中动脉末梢支吻合。
椎动脉与颈外动脉的末梢立之间和大脑表面的软脑膜动脉间亦有多处吻合。
当某些动脉发生闭塞时,这些吻合支亦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侧支循环。
脑深部的穿动脉(中央支)虽然也有吻合支,但直径都是100um以下的细支,当深部动脉闭塞时(尤其是急性闭塞),此等吻合支难以发挥足够的作用使脑组织免于发生缺血或梗死。
2.脑部静脉(不讲)
脑部的静脉可分为浅深两组。
浅组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这些静脉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
深组主要为大脑大静脉( Galen静脉),它位于胼肢体压部之下,接受左右大脑内静脉的血液流入直窦,下矢状窦接受大脑镰静脉亦注入直窦。
深浅两组静脉的血液均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出颅。
颅内主要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横窦和乙状窦。
五、脑代谢与脑血流调节(不讲)
1.脑代谢特点
脑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需要能量也
大。
成人脑重1400g左右,约为体重的2%~3%,每分钟需动脉供血800~1200ml,占全身血液量的15%~20%,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及25%。
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故需不断地依靠血液输送氧与葡萄糖以维持脑的正常功能。
脑缺氧2分钟脑活动停止,缺氧5分钟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
如血液供给减少至临界水平(约为正常值的50%)以下,脑细胞的功能只能维持数分钟。
因此,如不能及时纠正脑的缺血缺氧,即可产生缺血性脑梗塞。
2.影响脑血流量因素
(1)动脉的灌注压
脑血流量与动脉的灌注压成正相关,灌注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减去静脉压差。
(2)脑血管阻力
与脑血管的阻力呈负相关。
组成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管张力、血管外压力(即颅内压)及血液粘稠度等。
(3)脑血流量自动调节
调节小动脉张力的因素有:局部脑组织代谢引起细胞外液的酸碱度改变、血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则脑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植物神经因素等。
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功能是很有效的,即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增高,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
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作用称Bayliss效应。
这种效应限在平均动脉压在8.0~21.3Kpa(60~160mmHg)
时,超过此限度即失去自动调节能力。
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自动调节能力比正常人差,动脉血压较平时降低30%,脑血流量即可减少。
六、病因与危险因素(10分钟)
(一)病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大多与全身血管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仅少数为脑局部病变,如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等。
一般发病是在血管壁病变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和(或)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
常见的病因有:
1.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两种。
此外,还有动脉炎(风湿、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钩端螺旋体等)、先天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损伤(颅脑外伤、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肿瘤等。
2.心脏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各种心脏疾患致心功能障碍(如心力衰竭、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3.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交学异常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部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高凝状态。
4.其他
(l)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附近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致脑供血不足。
(2)颅外形成的各种柱子(如脂肪、空气栓子等)。
(二)危险因素
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一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称为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家族史(基因遗传)等,有些是可以干预的,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吸烟及酗酒、肥胖、饮食习惯、口服避孕药等,如积极进行干预即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思考题:
脑血管病与中风、卒中的关系?
脑血管病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参考书:
董为伟主编. 临床实用神经病学,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