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合集下载

瑶族文化传承的理论意义

瑶族文化传承的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活动积累的成果,不仅可以成为培养现代人认为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我们若能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同时,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教育价值,强调道德理性和人文的重建,就能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们认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瑶族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元素。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特色的体现。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承载着传播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教学活动中融入瑶族文化意识的观念,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历史,体现本民族精神,更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

实践意义:
该课题,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举行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出显著的教育效果。

我们注重对学生精神的陶冶与升华,从而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内在文化底蕴和谐丰实;让学生富有激情而不缺乏理性思考;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传承者、创新者;让学生在社会中做到规范与个性并存、科学与人文并重。

在各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瑶乡校园的民族情缘——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办学纪实

瑶乡校园的民族情缘——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办学纪实

一线传真●【教育时政】校园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身着民族节日盛装的学生们抛绣球、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欢呼声此起彼伏,师生“碰蛋”、集体花样跳绳、高唱《敬酒歌》等活动轮番上演,整个校园“乡”味十足。

眼前的场景,是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大化民中)近期举办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幕,这也是该校师生每年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大化民中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为导向,通过优化育人环境、挖掘学科资源、开展课外活动等,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发展增添靓色。

营造环境,让校园“靓”起来“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的民族文化长廊。

”大化民中学生黄彩丽说。

在该校的民族文化长廊里,张贴着能够反映我国56个民族特点的图画,特别介绍了大化本土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节庆、服饰、体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大化民中将民族文化展示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致力于打造“操场文化”“楼层文化”“楼道文化”“班级文化”等立体文化环境,真正让民族文化扮靓校园。

走进大化民中,记者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该校校门设计具有壮、瑶文化特点,别具一格。

踏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学校中央位置的民族精神校训标语,紧接着的是校园广场两侧代表壮、瑶两个民族特色的大型铜鼓、绣球。

在教学楼、办公楼区域,每栋楼墙面上都绘制了巨幅民族图腾和当地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图,办公楼前舞台的前饰瓷砖上,刻印着大化本土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图案,个个栩栩如生。

每层楼都专门设置了民族风情窗,重点介绍各民族的建筑、民俗等,同时还特别设有图展系列如民族英雄展、民族神话、民族谚语和少数民族风情画等,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大化民中各班教室布置有“民族常识角”,让学生可随时学习。

此外校园里还建设了民俗文化陈列室、民族乐器室、文化展览室。

陈列室展示本土壮、瑶民族生产、生活物件及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室展示古筝、芦笙、长鼓等传统民族乐器;文化展览室则展示名人名家的书法、文学、摄影作品以及学生的手工艺品等。

瑶族长鼓舞的传承

瑶族长鼓舞的传承

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传承瑶族长鼓舞是必要的。

它不仅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也是整个瑶族舞蹈文化的体现。

在长鼓舞中看到了瑶族人民生活的写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瑶族人民的表现形式。

它是瑶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传承瑶族长鼓舞是必要的。

作为瑶族文化的综合载体,长鼓舞不仅是音乐,歌曲和舞蹈的三合一,而且还包含着瑶族的历史、宗教、哲学、理论和风俗习惯。

通过对瑶族历史文化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瑶族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惯和对舞蹈的希望,这是今天不可多得的民族史料。

传承瑶族长鼓舞是必要的。

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瑶族长鼓舞从未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变化而逐渐停止。

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瑶族长鼓舞既有不可改变的部分,也有可以发展和创新的部分。

传承瑶族长鼓舞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

变化是永恒的。

我们只有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还应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瑶族长鼓舞的传承。

一.节日传承现在,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

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青年歌贵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实在壮观。

二.大众传媒传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为更好更快传播瑶族长鼓舞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长鼓走进校园的同时,通过现代媒介对学生进行指导。

瑶族长鼓舞以现代传媒手段,在短时间里传送到世界各地,使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新兴的传承方式悄然传播。

长鼓舞今天能成为湖南瑶族文化形象的符号之一,与媒体宣传作用中分不开的。

三.舞台传承今天,瑶族长鼓舞受到大众的喜欢。

1951年和1954年国庆节,江华瑶族长鼓手盘天丰、盘永明与周德成、赵庚妹,先后进京表演,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手冯茂林、黄文贵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了表演。

瑶族长鼓舞的舞台化,表演化是其现代传承的一个大趋势。

四.教育传承学校是体育的摇篮。

传承瑶族传统文化,创建全国特色学校——清远市连南民族小学

传承瑶族传统文化,创建全国特色学校——清远市连南民族小学
一 学 生 良好 的 阅读 习惯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养 。 学 校 以 “传 承 瑶 族 传 统 文 化 , 创 建 全 国 特 色 学 校 ” 为 办 学 目标 , 开 设 了 瑶 族 传 统 艺 术 校 本 课 程 ,把 刺 绣 、 长 鼓 舞 列 入 课 程 表 ,把 民族 体 育 、唱 瑶 歌 等 项 目融 入 到 体 育 、音 乐等 学科 教 学 中 , 编 写 了 《瑶 族 歌 谣 》 《瑶 族 刺 绣 》 《瑶 族 长 鼓 舞 》 等 瑶 族 传 统 艺 术 学 生 读 本 。
为 进 一 步 提 高教 育 教 学 质 量 , 促 进 学 校 内涵 发 展 ,连 南 民族 小 学 在 “自主 教 育 ”核 心 理 念 中渗 透 “启 发 潜 能 教 育 ”和 “以生 为 本 ”理 念 。着 力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质 量 ,倡 导教 师 自主 提 升 、 自主 发 展 , 实 现 学 生 自我 管 理 、 自主 学 习 。学 校 积 极 实 施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 开 展 “语 文 主 题 学 习 ”实 验 ,立 足 于 “四简 ” (教 学 目 标 简 明 , 教 学 内 容 简 约 , 教 学 环 节 简 化 , 教 学 方 法 简 便 ) 教 学 理 念 . 培 养
学 校 按 照 “德 育 为 首 , 生 活 为 基 础 , 教 学 为 中 心 ” 的 工 作 思 路 , 针 对 学 生 在 校 寄 宿 的 实 际 , 着 力 抓 好 学 生 养 成 教 育 , 实 行 半 军 事 化 封 闭 式 管 理 以 及 领 导 班 子 、 教 职 工 值 周 制 度 。 学 校 教 师 坚 持 “以 校 为 家 ” , 给 予 学 生 生 活 和 学 习 无 微 不 至 的 关 心 照 顾 , 使 学 生 “进 得 来 , 留 得 住 , 学 得 好 ” 。

我校实行推广长鼓舞的效果

我校实行推广长鼓舞的效果

我校实行推广长鼓舞的效果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被称为“神州瑶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瑶族原生态文化聚居地。

瑶族长鼓舞是标志性的瑶族文化符号,在广大瑶民中有“腰不离鼓,打鼓认宗”的说法。

打长鼓寄托着瑶族人民的信仰和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2008年,江华瑶族长鼓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圩镇文明村的瑶族“鼓王”赵明华成为瑶族长鼓舞传承人。

但是由于缺乏表演技艺精湛的新生代,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赵明华仍然没有确定下一代的长鼓舞传承人,江华传统长鼓舞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断代的困境。

鉴于此,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一小学围绕新课程改革,充分利用“非遗传承”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设“瑶族长鼓舞”校本课程,构建以“激扬生命,舞动美丽校园”为主题的育人环境,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瑶族长鼓舞育人”的新路。

课程目标:学校通过长鼓舞课程的开展,使全校师生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学习传统瑶族长鼓舞72套基本动作,传承瑶族长鼓舞,使长鼓舞的学习从学校辐射到社区,让全镇成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基地;结合瑶族语言、音乐、服饰、节日、美食等瑶文化的学习和教研,让师生踏上民族文化寻根之旅,探寻民族文化本源,提高文化自信,使瑶族长鼓舞融合“五育”,成为学校的专门性和综合性育人课程。

学期目标:全校师生“人人会跳长鼓舞,个个能做长鼓操”。

学年目标:传承发扬长鼓舞,长鼓舞出新风采。

长期目标:传承瑶文化,通过瑶族长鼓舞的学习,达到“体健、心明、向美”的要求。

课程内容:江华瑶族长鼓舞以小长鼓为主,所表现的内容涵盖瑶族人民迁徙、种植、采摘、狩猎、祭祀、婚丧喜庆、重大民族节日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流传下72种套路,每一套都包含文打、武打、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及“起堂”“移堂”等基本动作和众多细小的延伸动作,如蹲、踞、起、仰、跳、扑、拧、转、挫等。

文打相对柔和舒缓,武打则刚猛粗犷;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各具特色,既有在八仙桌上和屋内的表演,也有在田间地头、山川树林的舞蹈。

瑶族文化传承实施方案

瑶族文化传承实施方案

瑶族文化传承实施方案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瑶族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瑶族文化传承实施方案。

一、加强瑶族文化教育。

瑶族文化教育是传承瑶族文化的基础。

我们将加强瑶族文化教育的力度,包括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瑶族文化的教学内容,举办瑶族文化知识竞赛和讲座等活动,提高瑶族文化的传播和认知度。

二、保护和传承瑶族传统习俗。

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如瑶族歌舞、服饰、手工艺等。

我们将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习俗,举办瑶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组织瑶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三、挖掘和整理瑶族文化遗产。

瑶族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部分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我们将积极挖掘和整理瑶族文化遗产,建立瑶族文化遗产档案库,开展瑶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确保瑶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四、加强瑶族文化传承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瑶族文化传承机构是推动瑶族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

我们将加强对瑶族文化传承机构的支持和投入,提高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瑶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瑶族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瑶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瑶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知。

总之,瑶族文化传承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瑶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喜爱瑶族文化,推动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瑶族文化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多彩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利用广西金秀瑶族音乐资源建设高校“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利用广西金秀瑶族音乐资源建设高校“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利用广西金秀瑶族音乐资源建设高校“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崔竞源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6期广西金秀黄泥鼓舞是广西第一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文化,也是金秀瑶族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除了黄泥鼓舞,金秀还有大批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瑶歌、瑶族乐器、瑶舞等也是代表性的瑶族文化,具有浓烈的瑶族文化气息。

从 2002 年起,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2011 年 7月 3 日,经文化部、教育部部门批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全面启动。

旨在校园中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青少年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认可的自豪感。

2014 年 3 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专题课程和校本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2017年 1 月 19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提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充分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和途径,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金秀民族艺术进校园形成特色课程并在中小学进行传承和实践这一项目的实施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经过大量的实践创新,扎扎实实地基于这一特色项目打造了一批精品特色课程,同时也成为了实践学校的精品项目。

本研究以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本科和音乐教育专科的近50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专家学者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支撑,通过田野采风、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践演习等方法将广西金秀瑶族音乐文化引进大学课堂,经由学校教育在学生群体进行传承(陈晓芳,2017)。

1.课程的开展情况(1)课程介绍。

有关金秀瑶族音乐“特色”课程的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体现在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

以瑶族音乐的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排练舞台实践课程为主线,辅以课外采风。

浅谈“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硏究

浅谈“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硏究

浅谈“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硏究作者:刘君群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5期摘要:校園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相对薄弱环节,同时也受到了学校自身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是我校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学校要加强管理,让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必要性实施策略南屏瑶族乡位于上思县西南部的十万大山腹地,主要分布有壮、瑶两个民族,这里两个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历史文化与本土文化结缘,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文化聚宝盆”。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壮、瑶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土壤遭到破坏。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舞。

对壮、瑶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这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我们壮、瑶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促进儿童对壮、瑶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我乡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放眼农村小学,虽然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与城市媲美,校园的划分与分配也整齐合理,各处都能见到花草绿树,校园环境美不胜收。

但是,大多数农村的校园文化建设仍然有不足之处,学校与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忽略了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潜在影响。

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想意识、科技文化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是我校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者:盘金生来源:《师道·教研》2014年第12期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排瑶聚居地。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其传承历史、文化、艺术等全靠口头相传。

其特有文化形成有建筑、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社交礼仪、社会组织、节庆娱乐、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民谣、童话、歌舞、扎染、绣花、雕刻技艺等。

连南民族小学多年前就提出了“传承瑶族文化艺术,创建全国特色名校”的办学目标。

通过多年的努力,成为连南县唯一的瑶族传统艺术校本课程示范校,是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剌绣传承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2013年被评为“全国人文科学普及基地”。

一、地方重视是根本连南瑶族自治县历届党委政府根据当地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专业县”,建设“幸福瑶山、醉美连南”,“特色立县、生态崛起”等治县方略。

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股传承瑶族传统文化艺术之风。

2008年,民族小学被定为首个连南县瑶族传统艺术校本课程试点学校,学校积极开展瑶族传统艺术教学的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让瑶歌、瑶绣、长鼓、瑶族体育项目进入课堂。

二、兴趣培养是关键让学生了解瑶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

例如瑶绣,早在《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关于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的记载。

通过故事了解瑶族传统艺术。

例如长鼓是勤劳勇敢的阿贵唐冬比为了见到盘古王的女儿房沙十三妹而作的,瑶歌“优呵海”是为了庆祝丰收而唱的。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瑶文化艺术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现在,能刺绣的男孩比女孩绣得更好,能跳长鼓的女孩比男孩跳得更好,瑶族文化艺术后继有人了。

三、师资保证是前提邀请懂瑶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民间艺人利用寒暑假到学校培训老师,也邀请歌王、鼓王、牛角王到校指导示范。

给民间艺人发放校外辅导聘书,定期来校给师生授课。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发展育新人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发展育新人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发展育新人作者:首迎东来源:《文理导航·趣味课堂》2012年第12期“你来大苗山,苗山请你来,古老的木楼,多姿又多彩。

太阳邀你来,月亮邀你来,摆开了舞台,苗舞跳起来……”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融水民族中学)校园,你定会被这悠扬的苗族乐曲深深吸引。

融水民族中学位于美丽的融水贝江北岸,是广西最早建立的民族中学之一。

多年来,融水民族中学以培育“和谐、严格、自由”的学校精神,以办好民族特色学校为指导思想,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整体性发展民族特色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教育特色,被人们誉为“苗山人才的摇篮”。

建立共同愿景,壮大民族教育师资力量利用自身的优势,把苗族文化引进校园,创建民族特色学校是融水民族中学历任校长共同的办学目标,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本校的教职员工认同这一目标愿景,并为之付诸努力与实践。

为了统一思想和行动,融水民族中学领导班子非常注重组织老师们进行理论学习,转变部分教师认为“建设校园民族文化会影响教学质量”的错误观念,理解学校创建和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组织老师们开研讨会、职代会等方式,民主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把确立建设民族特色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

学校还通过不断地宣传、沟通和分享,在全校师生中强化民族特色教育意识,引领教师们锲而不舍地追求这一办学愿景。

除了在教师队伍树立发展民族特色教育的愿景,融水民族中学还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特长师资的建设,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如民族乐器老师、民族舞蹈老师、民族刺绣老师等,聘请了一批苗族民间老艺人担任老师们的师傅,通过传授经验、交流沟通的形式,老师们的乐器技艺、刺绣技艺变得更为精湛、更富民族特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支有专长且能承担民族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与“原汁原味”。

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建设特色育人校园一所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能起到唤醒师生民族意识的作用。

简论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doc

简论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doc

简论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瑶族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大型舞蹈。

其中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的有清远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的有舞马鹿、风舞、闹花灯、豆腐节和瑶族小长鼓舞等。

同时演奏歌舞所用的牛角、铜锣和唢呐等民间乐器也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传统民族节日瑶族是歌舞之乡,因此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瑶族有三月三的开耕节、:中华文化是由多元素组成的,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瑶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瑶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受到了严重打击。

其中影响最深的属我国南方的瑶族文化。

关键词:瑶族文化;传承;发展;探讨2095-4115(2013)11-84-2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并且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文明史和发展史,进而统一组成中华文化。

瑶族处于粤北地区的清远市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数的52.6%,在这附近随处可见瑶寨,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百里瑶山”,极具瑶族民族文化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人文景色。

一、瑶族文化的继承(一)建筑文化,种植文化瑶族独具文化风格的瑶家山寨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他们一代代地不断进行开山辟岭。

从明清时代的寨门、寨墙、石拱桥和青砖瓦房等到现在整齐的房屋、设施齐全的供水设施,无一不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

瑶家山寨也是一个“碉堡”,它处于半山腰同时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历史记载曾多次挡住了地方的进攻。

同时瑶族人民在山寨附近还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成片梯田和森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原始生活图景,令人十分向往。

(二)传统音乐和舞蹈瑶族歌谣其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代表万物起源的创始歌,还有记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载民族历史的文化古歌,有狩猎歌、季节歌、爱情歌和革命战斗歌等。

传承当地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传承当地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传承当地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者:林满仔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1期瑶家女子拳是本地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瑶家女子拳引入到学校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堂中,符合当下教育发展相关政策。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本地的瑶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也有利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传承。

近年来,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开发本土课程,把瑶家女子拳请进了中小学课堂,对本地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瑶家女子拳进课堂的文化背景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姓,,至今延续了40多代,历经1000多年,这里山清水秀、瑶风古朴、民俗文化底蕴厚重,瑶寨至今保留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栋,随处可见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

有着温馨质朴"洗泥节"、“瑶家女子拳”、传承已久的勾蓝瑶女"勾郎配"等风俗民情,是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

二、瑶家女子拳校本研发课程实施过程(一)开展勾蓝瑶传统文化瑶家女子拳术调研活动1.实践学习。

⑴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女子拳传承人等了解女子拳创立,发展,传承的历史,并对女子拳特点有初步认识。

⑵实地探访。

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勾蓝瑶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女子拳发展的历史。

⑶亲身体验。

拜访欧阳惠英等女子拳术传承人,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女子拳的风格特点,对女子拳的养生、技击效用有一定了解,并对各派女子拳的传承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访问;如有条件,可进行一段时间的女子拳实地学习,深入了解女子拳的风格特点、技击养生效用。

2.前期准备。

⑴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

主要为资料收集,组织协调,过程记录(拍照,摄像,录音,笔记),后期制作(争取实践完成拍出一部视频作品)⑵资料收集与组织协调。

传承瑶族文化,创民族教育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创民族教育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创民族教育特色作者:王四清来源:《师道·教研》2011年第12期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是一所招收纯少数民族学生(瑶、畲族)的县直学校,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是瑶族。

在确立学校特色建设目标上,既要从学校是少数民族教育学校的实际考虑,又要考虑瑶族学生的特点和瑶族文化习俗等因素。

为此,学校在“以人为本,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瑶族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在传承瑶族文化的特色建设中以课程文化、科研文化、环境文化等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特色的精气神,形成民族学校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

一、开发瑶族文化校本课程,推进特色教学建设学校在开展特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为传承好县域文化、瑶族文化,组织教师了解瑶族文化,收集瑶族的有关传统艺术、体育活动等资料,走访相关文化传承人,深挖瑶族悠久的历史、民间艺术,理解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乳源瑶族乡土教育类课程。

学校先后编写了《乳源瑶族习俗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瑶山生活与物理》《瑶山生活中的数学》《乳源瑶族文化教育》《瑶族刺绣》《瑶族历史与民情风俗》《瑶族民间故事收集与赏读》等瑶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用以辅助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在日常教学中,瑶族老师发现瑶族语言的表述方式与汉语的表述有所不同,导致不少习惯讲瑶语的学生在说话、写作表达时出现语言错误。

为了区别两种语言,为了提高瑶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校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用字母、音标等语音符号编写完成了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乡土教材《瑶语》,并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通过瑶族文化校本课程与地方教材的辅助教学,学习了解瑶族的历史人物故事、民俗物产、民间艺术,让学生了解瑶族,培养学生对瑶族乡土文化、乡土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激发瑶族学生继承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乳源瑶族县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更推进学校特色教学活动的改革步伐。

国家级非遗广西瑶族黄泥鼓舞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_1

国家级非遗广西瑶族黄泥鼓舞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_1

国家级非遗广西瑶族黄泥鼓舞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2-01-11T02:14:15.87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8期作者:王婵[导读] 广西瑶族黄泥鼓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地方人民生产生活创造出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王婵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广西瑶族黄泥鼓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地方人民生产生活创造出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瑶族黄泥鼓舞等传统文化如何在不仅限于传承人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作为高校,有必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引入瑶族黄泥鼓舞,借此发挥其教育价值,促使大学生群体传播、传承,从而推动黄泥鼓舞长久的发展。

为此,本文从广西瑶族黄泥鼓舞传承价值出发,提出了具体的高校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瑶族;黄泥鼓舞;传承;发展路径引言:广西瑶族的黄泥鼓舞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特色代表,其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当中还蕴含着瑶族的精神与智慧。

瑶族人主要聚集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处环境偏远,交通阻塞,一部分瑶族人选择到城市打工,长久离开民族居住地,民族文化意识以及传承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致使瑶族黄泥鼓舞传承和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裂痕。

因此,作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高校,应当积极发挥教育优势,引入民间优秀文化内容,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助力广西瑶族黄泥鼓舞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瑶族黄泥鼓舞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价值首先,文化教育价值。

民间传统舞蹈作为承载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地区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

而广西瑶族黄泥鼓舞作为典型代表,高校将其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有助于传播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帮助更多大学生了解、接触民族传统艺术,这对培养学生艺术情趣,激发民族艺术热爱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瑶族黄泥鼓舞有关内容的展现,学生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劳作节令习俗、生活礼仪习俗、民族宗教信仰习俗等内容,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促使其提升爱家乡、爱祖国情感[1]。

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例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及生活实践等各方面, 它是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也是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少数民族地区, 学校更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聚集地"。

如何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团结,营造科学、民主、人文、和谐的校园特色文化精神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一、校园特色文化的解读1、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空间, 以知识教育和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对于某种价值的特殊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 对于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而言,校园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共性就在于它与其他学校一样都是具有"传承与创新"的功能。

即既是优秀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先进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

而个性则体现在学校"壮瑶一家亲"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创新上。

2、壮、瑶民族文化。

南屏瑶族乡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西南部,境内十万山峰巍然耸立,成为上思县西南端的天然屏障,故称南屏。

南屏瑶乡是防城港市唯一的一个民族乡。

全乡总面积526.6平方公里,总人口11071人,其中瑶族5095人,壮族5302人,汉族和其他民族共673人,瑶族占总人数的46%。

南屏乡各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中,语言已逐渐互通。

本民族之间的交流多使用瑶话壮话,对外进行沟通交流时,多讲壮话或白话,学生在学校则学习普通话。

几千年前,他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至此,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服饰、建筑、习俗等等都是民族史的"活化石"。

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风民俗,瑶族的舞蹈、壮族的山歌无一不体现了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文化自信视野下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研究——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文化自信视野下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研究——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摘要]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广西6个瑶族自治县之一,富川民族中学是贺州市唯一的一所民族完全中学。

在富川民族中学从事德育教学工作近20年,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状、举措有较深入的思考。

依据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文化自信的视野下,探索“以广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核心、以广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为平台、以传承广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广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为支撑”等实施途径,为广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自信;瑶族;传统文化;学校德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5-0001-03文化自信视野下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研究①———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罗国求(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53700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丰富的内在蕴含与新时代德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如何有效地将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体系,拓展学生德育的视域广度和深度,是摆在民族地区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使命。

下面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探讨文化自信视野下广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实施途径。

一、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状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坐落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瑶医馆附近,位于富阳镇民族路25号,始建于1972年,是贺州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民族完全中学。

学校现有学生2860人,瑶族学生占比61%,瑶族教师占比60%。

其是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第一批“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蝴蝶歌、长鼓舞的传承基地,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有声有色,成果显著。

新时代广东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广东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的实践探索
1
学研究、人才培养、大学文化建设、地方服务等方面 下功夫,传承、活化与发展了一批广东瑶族传统文 化成果。
(一)构建“一点三线”的瑶族文化传承机制 韶关学院创立并实施了“一点三线”的瑶族文 化传承机制。“一点”是指以传承瑶族优秀传统文 化 为“基 点”,“三 线”指 的 是 横 线、纵 线 和 内 线。 “横线”意为校地合作,韶关学院加强与乳源瑶族 自治县等 20 余个政府机构、民族地区社会团体合 作,履行高校文化传承智库、服务社会等职能,有效 整合高校、政府、社会团体的瑶族文化资源,共建 共享;“纵线”意为构建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 的传承教育体系,韶关学院与乳源、连南、连山三 个瑶族自治县的 19 所中小学开展瑶族文化传承、 实习、实践合作,并在一些学校挂牌作为基地;“内 线”意为韶关学院多部门协同育人。韶关学院发挥 校内“美育中心”的主导作用,设立民族文化研究 机构,音乐、体育、美术、文学、历史、教育等相关二 级学院联动协作,学校制定了《韶关学院美育改革 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合作,开展 研讨交流,畅通瑶族文化传承机制。“一点三线”加 强了校地合作、校际交流、校内协同,形成了横线、 纵线、内线立体融通的瑶族文化传承机制,进而实 现瑶族文化传承的不断线和瑶族文化传承人的不 断线。 (二)创 建“研 究— 教 学— 创 作— 展 示— 服 务—带动”的瑶族文化传承模式 韶关学院以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教育学为依托, 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以课程教学为传承载体,以 文创产品为内涵外显,以展演彰显文化活力,以服 务宣讲等促进瑶族文化教育发展,以“三支一扶” 等方式带动瑶族文化在广东及以外民族地区的传 播与辐射。 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学校教育学一级学科是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设立民族教育研究方向;中 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广东省省级中心。依托学科, 通过设立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搭建平台,组建团队, 开展项目研究,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学校先后设立 了粤北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粤北瑶族舞蹈创研工 作室、南岭走廊民族与文化研究所、南岭走廊民族

“非遗”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校园传承路径探究

“非遗”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校园传承路径探究

“非遗”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校园传承路径探究一、“非遗”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逐渐走进了学校,成为学校文化课程的一部分。

学校作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和学习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的机会。

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在校园中开设了瑶族小长鼓舞蹈的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表演。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和学习这一悠久的瑶族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实际动手参与,深刻体验到瑶族小长鼓舞蹈的魅力。

一些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比赛和演出,为传承和弘扬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学校开设的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舞蹈教师,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的设施和器材也比较简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表演的需求。

学校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更加科学、严谨地设计和完善。

如何在校园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舞蹈教师的培训和引进优秀的舞蹈教师,提高教师的舞蹈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完善教材和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根据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和编写符合教学实际的舞蹈教材,并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和了解瑶族小长鼓舞蹈。

3. 提高学校的舞蹈教学设施和器材。

学校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改善舞蹈教室的硬件设施和器材设备,提高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4. 加强校园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展示和表演舞蹈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种舞蹈比赛和演出活动,提高学生对瑶族小长鼓舞蹈的热爱和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巍巍猫儿山脚下,悠悠漓江源头畔,坐落着一所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

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华江乡千祥小学,位于华江乡千祥村委民族大街,发展至今,校园占地面积1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7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7人,住宿学生302人,教职工3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

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点,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

逐步形成了“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校训,“自强、自立、自信、自理”的校风,“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教风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风。

我校以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同时也让教师参与学习,拓宽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打造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品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民族文化教育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师生、社会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做好
我校民族文化教育规划,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文化教育领导小组。

责任分工,形成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注重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制度,制定实施方案。

做到领导重视,师生参与,责任明确,职责落实。

二、不断拓宽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民族素质
师资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全面建设一支师资高尚,素质优良,富于创新,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发展民族教学的先决条件。

我校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政策理论学习。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使全体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二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总结。

学校积极派出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培训学习;聘请县民族局领导和干事对全体教师进行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专题讲座和工作指导;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

还鼓励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民族体育和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努力提高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业务能力。

各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组织各科任教师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音乐、美术、体育、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多渠道进行课堂内外的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知识宣传,并通过开展转陀螺、踢毽子、抛绣球、跳竹竿、高跷、板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

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各科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与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校把瑶族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通过板报橱窗宣传瑶族文化,介绍华江瑶族历史,民族特色和民俗文化,内容
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瑶族文化,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乡土,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校营造出了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了多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把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将民族文化教育引向深入。

(一)学校组织举行一年一度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六一”民族文艺表演。

(二)开办了民族美术、民族舞蹈、民族诵读、民族体育、瑶语、刺绣兴趣班。

(三)开设了民族文化大课堂。

每周安排一课时,通过图片影像文字以及师生交流的方式,学习瑶语,了解民族分布情况、瑶语服饰、传统习俗、山歌舞蹈等。

(四)开展了学会一种少数民族(瑶族)语言,学会一种民族手工艺,学会唱一首民族歌曲,学会跳民族舞蹈,掌握一种民族体育运动技能的“五个一”活动。

(五)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观瑶寨,现场了解少数民族的今昔变化,真实体验瑶族日常风俗习惯。

参看民族文化节目,参加当地少数民族节日:盘王节,参观瑶乡民俗展览馆,了解瑶族文化渊源。

(六)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开辟了每周两次的“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栏,大力宣传各民族知识和各民族团结取得的各种成果。

(七)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宣传栏,黑板报,班队主题会,书画比赛等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向学生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民族文化宣传:
民族体育:
传承民族技艺:
参加社会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