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历史

合集下载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炎黄子孙:黄河流域的炎、帝是当时最大部落,为了扩张领土,两个部落联手,在涿鹿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黄河流域经历了大裂变和大融合,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黄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

拓展:
1、鲤鱼跃龙门故事: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古代人们对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传说大禹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口”。

2、大禹治水: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黄河历史文化故事

黄河历史文化故事

黄河历史文化故事黄河(Huang He)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流域面积广阔,涵盖了中国北部的诸多省份。

黄河源头在青海省玉树县附近的昆仑山脉,最终在山东省的东营市注入渤海。

黄河的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黄河就已经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以下是一些黄河的历史文化故事。

一、开河神话相传,黄帝时代,国内经常发生水患,百姓生活困苦。

黄帝派遣精壮的大力士往神山问道,得知要开采并熔化五色巨石,用来塞住河道。

大力士们完成了任务,黄河水势得到了控制,这座大坝就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

这个故事成为了“开河”神话的源头。

二、河图洛书汉朝时期,乌鲁木齐(Wūlǔmùqí)的一位道士偶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石盘,上面绘制了河图洛书,包含了七个方格的彩色图案和七十九个相应的符号。

后来,大多数的汉代翻译家、学者和基督教传教士都试图解读这个神秘的文物。

河图洛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占卜、编年史和历法等方面都影响深远。

三、大禹治水大禹是黄帝的重要后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治水英雄之一。

据史书记载,大禹二十岁时就开始治理水灾,他用十年时间撤河返川,分散河流,修建大坝,治理很多洪水。

历史上,大禹被尊为水利治理的祖师爷,他的许多治水经验与方法被沿用至今。

四、黄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它涵盖了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份,地理条件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在古代,农民们借助黄河的灌溉能力,繁荣了中国北部的农业经济。

五、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是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中心的一个古代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

河洛文化包括桐柏山古墓葬、良渚文化、商代铜器文化、汉代石窟艺术等众多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黄河历史文化的故事,这条母亲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它将继续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无限的财富和启示。

黄河母亲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母亲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母亲河的历史故事
1. 黄河的来历
黄河是中国五大河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流经的地区非常广阔,对于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据记载,黄河的发源地是在青藏高原,然后它经过秦岭、华山、太行山、山东半岛并最终汇入黄海。

2. 黄河的分支
黄河总流域面积达75.4万平方公里,分为三个主要分支,它们分别是:南干河、北干河和太行山干流。

这三条支流穿越了多个省份,为这些
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黄河的历史意义
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因为它流经的地区都是中国的农业重镇,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它为数亿中国人提供了生命之源,所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河流。

古代的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区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全国文明水平的提高。

4. 黄河的灾害
然而,黄河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每年在洪水期间都会导致
大面积的洪灾,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安全和财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建设各种防洪措施,包括筑
堤防洪、淤地坝建设、引导洪水流向其他区域等等,这使得黄河的洪涝灾害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5. 黄河的未来
黄河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保护好这个母亲河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黄河面临着更加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水资源管理、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黄河的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这条古老的河流在现代的中国发展中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关于黄河的历史

关于黄河的历史

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成语、古今诗词资料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成语气吞山河:吞,吞没。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

形容气魄很大。

浊浪排空:形容来势凶猛,气势宏伟。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河清海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

形容天下太平。

比喻天下太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诗句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李白《赠裴十四》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

--王安石《黄河》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有关黄河的资料 (3)

有关黄河的资料 (3)

有关黄河的资料一、黄河概述黄河,又称中国母亲河,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也是亚洲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沱沱河口,总长约5464公里。

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二、黄河历史黄河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自古以来,黄河一直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然而,由于其泥沙淤积和频繁的洪水,黄河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灾害。

据历史记载,黄河的堤坝曾多次决口,造成大面积的洪灾和人员伤亡。

为了更好地控制黄河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中国历代各朝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工程。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清时期的“引黄入海”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使得黄河的水位得以控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流经的地理环境多样,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平原地带,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

1. 青藏高原段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这一段属于青藏高原地区。

这里地势较高,河水湍急。

由于地势较高,冰雪融水和降雨形成的河水较多,所以黄河在这段流程中的水量较大。

2. 黄土高原段黄土高原是黄河流经的主要段落,它覆盖了陕西、山西等地。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低,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这一区域经常受到黄河的泥沙淤积,因此黄色的河水是黄河的标志。

3. 平原段黄河的最后一段是平原段,流经河南、山东等地。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黄河在这一段的水量较小,但泥沙含量依然很高。

由于地势平坦,黄河的洪水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

四、黄河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1.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文化。

黄河文化是指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包括黄帝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黄河文化知识

黄河文化知识

黄河文化知识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重镇。

它是由黄河中游地区原始社会的先民所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黄河文化的知识介绍。

一、历史背景黄河文化起源于中国东部的中原地区,时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最初的居民是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后来进化成了农民社会。

随着古代王朝的兴衰交替,黄河流域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黄河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新石器时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二、文化特点1、农业文明:由于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

文化源自农耕,社会发展始于农业。

农业带来了歌舞、音乐、礼仪等方面的发展。

2、青铜文化:古代黄河流域地区因繁盛的商贸活动而发展出了丰富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作为一种象征权力与荣誉的尊贵物品,在黄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文字系统:黄河流域的先民也是最早创造文字的人们之一。

其中甲骨文是中国最早、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

4、传统艺术:黄河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文化。

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些艺术形式都在历代各个王朝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发展。

5、诗歌文化:古代黄河文明的诗歌经典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汉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离骚》、《楚辞》等诗歌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卓越的贡献。

三、文化遗产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曲阜的孔庙和孔府、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等。

这些古建筑和文物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可贵遗产。

四、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是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例如将黄河文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张家川文化旅游区、刘家峡水利工程遗址、巴山夜雨遗址等的保护和修复、形成“黄河文化大道”,以及创设黄河文化节等重大活动,都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黄河发生的历史故事

在黄河发生的历史故事

在黄河发生的历史故事
1.大禹治水:相传在远古时代,黄河泛滥成灾,淹没了大片土地,夺去了无数生命。

为了治理黄河,大禹历经九年艰辛,终于成功将黄河水势引导到东海,使得黄河不再泛滥。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2.岳飞抗金: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军队在黄河流域多次与金兵作战。

在潼关之战中,岳飞虽然战败被俘,但他坚决不屈,最终被害。

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为“精忠报国”。

3.黄河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国最大的黄河瀑布。

相传古代有一条巨龙,它在黄河中游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让人们无法通过。

后来,一位英雄用巨锤砸开了漩涡,使得黄河水势平静了下来,形成了壶口瀑布。

4.《黄河大合唱》:1936年,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黄河》,并创作了歌曲《黄河大合唱》。

该歌曲由唐古、聂耳等多位著名音乐家共同创作,歌词描述了黄河的壮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以上是部分与黄河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 1。

黄河发展历程

黄河发展历程

黄河发展历程
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黄河发展历程的一些重要阶段:
1. 夏朝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黄河文明的代表。

黄河在这个时期被广泛用于农业灌溉和贸易活动。

2. 商朝时期: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所形成的王朝,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时期。

商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黄河周围的小国和部落不断进行战争和征服。

这里的水利工程也得到了改善,人们开始筑堤造田,使黄河河道更加稳定,同时也加快了对黄河流域各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黄河流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对黄河的管理和治理更加重视。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提高了黄河流域的农业产量和交通运输能力。

5. 唐宋时期:黄河在唐宋时期的农业、商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富庶和繁荣的城市,黄河也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6. 近代以后:近代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黄
河流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水污染、水量减少以及黄河下游地区的淤积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当地经济和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黄河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河势的改变和人类对其管理的努力,黄河流域的人们不断适应和应对着不同的挑战。

通过对黄河历史的研究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黄河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孕育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以下是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
帝舜治水:帝舜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圣人君主,传说中他曾亲自主持治理黄河的水患,创造了治水的先例。

他用石头、土块、树根等堵住黄河水源,同时开辟了许多灌溉渠道,从而使人民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

炎黄子孙:传说中,中国的先民炎帝、黄帝曾在黄河流域生活和繁衍,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炎黄子孙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河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河被视为神圣的河神,代表着生命和自然的力量。

人们祭祀黄河,希望得到河神的庇护和保佑,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文化区域之一,以泰山、华山、嵩山、恒山、黄山等五岳为代表。

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诗句表达了黄河流域壮美的山水和文化之美。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黄河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都表现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10个有关黄河的真实历史故事

10个有关黄河的真实历史故事

10个有关黄河的真实历史故事1. 黄河改道的传说:相传在古代,黄河自西向东奔流,经过洪水泛滥后,改道东进,使众多村庄沉入水中,人民生活困苦。

为了解救百姓,大禹治水,不仅成功驾驰大禹号,成功治理了黄河,还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后裔,为后世的治水留下了宝贵经验。

2. 平原灾害的教训:黄河平原地区常常面临洪水、泛滥和冲刷等灾害。

特别是1855年的黄河大泛滥,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由此可见,合理的治理和保护黄河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而科学的措施。

3. 丰收的黄金年代:黄河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其河岸沃土、水源充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古代,黄河河谷出产的粮食和农产品极为丰富,被誉为“黄金年代”。

这让黄河流域的人民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址、彩陶、青铜器等文物,这些都证明了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

5. 千里黄河图:《千里黄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张巨幅绘画作品,描绘了黄河沿线的山川、田地、城市、民俗等景象,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这幅画作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为后世的地理勘测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6. 黄河的壮丽流域:黄河流域地理壮丽,景色迷人。

特别是在壶口瀑布、龙门石窟等地,我们可以欣赏到黄河流域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7. 黄河的水资源: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对人们的生活、农业和工业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黄河流域,不仅有发达的农田灌溉系统,还建设了大量的水库和水电站,有效利用了黄河的水资源,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黄河上的古代交通:在古代,黄河是中国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被誉为“河套大网络”。

黄河上的船只可以通行数千里,将物资、人员运送到沿岸城市和远方地区。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历史。

下面讲述的是几个与黄河有关的历史故事:1.大禹治水在中国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据传,尧在位时,黄河下游的洪水冲毁了村庄,淹没了农田,使百姓流离失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尧决定任命禹为治水大臣。

禹接受任务后,率领百姓日夜奋战,终于通过疏导河道、修筑堤坝等措施,成功地治理了黄河洪水。

禹的治水成就也让他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来的夏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2.姜太公钓鱼在周朝时期,黄河上游的渭水流域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姜太公。

他虽然生活贫困,但才智过人,深得周文王的赏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姜太公决定在渭水边钓鱼,并使用直钩钓鱼,且不挂鱼饵。

这种独特的钓鱼方法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并最终被周文王发现。

经过一番交谈,周文王认定姜太公是个人才,并聘任他为军师。

在姜太公的帮助下,周消灭了商朝,实现了天下大一统。

3.秦始皇渡黄河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他统一了中国,实行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然而,在秦始皇统治时期,黄河多次泛滥成灾。

据传,秦始皇曾亲自乘船渡过黄河,前往灾区视察灾情。

在船上,秦始皇目睹了黄河洪水的肆虐和百姓的苦难,深感同情。

回到京城后,他下令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堤坝、疏导河道,帮助百姓解决洪水问题。

这些措施也为秦始皇赢得了民心。

4.黄河大合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为了鼓舞人民对抗侵略者的士气,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了一首名为《黄河大合唱》的大型合唱曲。

这首歌曲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在抗战期间,《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对提高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和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5.九曲黄河万里沙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下了《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中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泥沙堆积的场景。

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描述既表达了黄河的壮丽景观,也反映了黄河对沿岸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治理难度。

黄河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

黄河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

黄河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黄河,又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关黄河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点。

1. 黄河的起源与特点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蜿蜒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总长度约5464公里。

黄河水流量巨大,每年输送的泥沙量居世界之首。

由于泥沙沉积和冰凌阻断,黄河形成了众多的黄河湾、黄河套等地貌特点。

2.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也是出土大量古代文物和遗址的地方。

例如,河南郑州的殷墟和陕西西安的兵马俑就是古代黄河文明的重要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3. 黄河的洪水和治理黄河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常年面临洪水的威胁,这也使得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悲剧”。

历史上,黄河的洪水频繁且破坏力极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防止洪水灾害,中国古代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如修筑大堤、挖掘渠道等。

现代以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黄河的治理和防洪工作,建设了众多的水利工程,有效地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力。

4. 黄河文化的重要性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标志。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中,黄河经常被提及,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黄河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能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工业区域,有着众多的农田和工厂。

此外,黄河流域还发展了以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

6. 黄河与中华民族精神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黄河流域发生的历史故事

黄河流域发生的历史故事

黄河流域发生的历史故事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其泥沙、水流汹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
繁荣与灾难。

以下是黄河流域发生的几个历史故事:
一、大禹治水
周朝初年,黄河泛滥成灾,水灾肆虐,百姓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传说中,大禹在黄河上游一带的平原地区采用“疏导”之策,不断引导
河水,用木桩加固堤岸,创立了东、南、北三道防线,化解了黄河泛
滥危机,成就了“治水英雄”的传奇。

二、黄河破堤
公元1556年,汉朝中期,因为连日的暴雨和河床淤积,黄河在当时的
河南省孟津县突然破堤。

这场灾难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几乎所有的
建筑物和农田都被淹没。

这次灾难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黄河
破堤。

三、黄河移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黄河多次移流。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隆兴寺一带的石柱断裂,黄河便冲破了现在的陕西咸阳河床,向东北
流去,最终流到了现今的山东省。

这次黄河移道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和
财富的迁移。

同时,也为山东和河南两省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
土地。

四、黄河泛滥
2010年,黄河一度又爆发了泛滥,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农田被淹以及大量牲畜死亡。

这次泛滥不仅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泛滥也再次唤起了民众对治理黄河的关注和警惕。

黄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文化符号,它的波涛汹涌、奔腾翻滚的壮丽景象,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黄河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

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并保护好黄河这个重要的自然资源。

黄河历史文化介绍

黄河历史文化介绍

黄河历史文化介绍黄河,又称中国母亲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总长约5464公里。

黄河流经中国9个省区,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对中国的农业、经济、文化和历史都有着深远影响。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最早的农耕中心之一。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的文明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花费了多年的时间整治黄河,使黄河流经的地区不再频繁发生洪水灾害。

大禹治水的故事融入了中国文化中,被称为“大禹治水”或“治水英雄”的象征。

除了大禹治水外,黄河流域还孕育了其他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例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南省的郑州遗址,该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距今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

郑州遗址展示了早期农耕社会的生活和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个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山西省的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建于公元5世纪至6世纪,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这些石窟雕刻了许多佛教造像和雕塑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和艺术特色。

黄河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中,黄河往往被用来比喻忠诚、坚韧和母爱。

黄河也是许多文化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背景,如《山海经》中的黄河、《红楼梦》中的“泛起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都反映了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的孕育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还在农业和经济发展上。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拥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总而言之,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从大禹治水到文化遗址和石窟艺术,黄河流域散发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黄河发生过的历史史事

黄河发生过的历史史事

黄河发生过的历史史事
1.公元前3950-公元前3650年:黄河上游地区的龙山文化的出现。

2.公元前22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时修建了万里长城、渠道和堤坝防治黄河。

3.公元前104-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时修建的永济渠,解决了黄河
北岸干旱的灌溉问题。

4.公元757年:唐朝时期,黄河氾濫戳破了郭子仪修建的洛阳城长达210年的紫陌。

5.公元1128年:金朝欲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开辟新航线,想
从黄河的淮、泗源处弃船徒步直抵汴梁。

结果黄河大洪水爆发,溃坝涨水
将数万金军淹死。

6.公元1194年:大洪水决堤,夺去了数十万生命,引发全国性饥荒,辽天祚帝被金朝所灭。

7.公元1344年:元朝时期,黄河大洪水泡制了吴王勾践的孙子,僖
宗斡亲王牛金睛(又称牛皋),他在惊险后幸存,对黄河治理有了深刻领悟。

8.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曾攻取黄河流域的绍兴、湖州等地区,但未能成功掌握江南地区的制高点。

9.公元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河南段成为钢铁工业、火器制
造业的后方基地,获得“火烧黄河”的流传。

10.公元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治理黄河的工程,如
大禹渠、大西运河等,解决了黄河流域的大规模灾害问题。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与长江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那么你对黄河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一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关于黄河的传说故事:黄河的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

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

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

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

”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二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黄河的历史知识介绍

黄河的历史知识介绍

黄河的历史知识介绍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就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历史。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黄河的历史知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黄河的历史知识介绍一黄河的源头黄河最初的源流称玛曲。

河出约古宗列盆地,向东穿过茫尕峡谷,进入有许多“海子”的沮濡滩地,名“星宿海”。

在星宿海东部,玛曲分别从左、右岸接纳扎曲和卡日曲。

扎曲较短,水量小,干旱年份河道干涸。

卡日曲较长,两河交汇处以上,卡日曲长20 多公里,当前亦有人认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

黄河出星宿海后穿过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面积526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 米;鄂陵湖面积610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 米,是中国两大高原淡水湖。

过两湖至玛多县城附近的黄河沿,源地至此流程270 公里,年水量增加到5 亿立方米以上。

黄河嗣后穿行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间的古湖盆和丘陵宽谷,至川、青交界的松潘草地,东受岷山所阻,绕阿尼玛卿山作180 度的大弯,折向西北,重新进入崇山峻岭之中,在青海东部穿过拉加/news/621F2C72B3EF545E.html峡、野狐峡、拉干峡等一系列峡谷,又作180 度大弯,向东流入龙羊峡。

从龙羊峡到青铜峡,黄河穿行在群山中,河道一束一放,峡谷与川地相间。

此段河道长910 多公里。

黄河的历史知识介绍二黄河的古国遗址的建都夏王朝,曾先后建都于安邑、阳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斟寻阝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商王朝多次迁都,国都较多,分别是 1.亳(河南商丘北、山东曹县南,在山东境内)2.嚣(郑州西北、荥阳东北)3.相(河南濮阳北、内黄南)4.邢(河北邢台) 5.庇(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6.奄(山东曲阜) 7.殷(河南安阳西) 周王朝西周时都城在镐京,东周时在洛邑(洛阳)秦朝都城在咸阳西汉都城长安(西安)东汉都城洛阳三国曹魏都城洛阳,蜀汉都城益都(成都),吴国都城建业(南京)西晋都城洛阳,东晋都城建康(南京)南朝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南京)北朝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黄河历史

黄河历史

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干流概况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

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

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

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

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历史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

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

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

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

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

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

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东汉至唐末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

其原因: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唐末至北宋末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

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

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

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

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

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

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

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

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

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

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

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决口地点西移。

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

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

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

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

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

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

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

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

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

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

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

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

不久即告废坏。

明嘉靖中叶至清咸丰五年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

”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

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

其后虽有决溢。

但旋即恢复故道。

清前期经大筑堤防。

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

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

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

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

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

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清咸丰五年~20世纪50年代以前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

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

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

其后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

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

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

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

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

这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正是黄河频繁泛滥成灾的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

中华文明也是从大禹治水、导河入海的艰难奋斗中开始的,以至于许多朝代都设有治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有“黄河水利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见的。

可以说,黄河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引导中华文明走向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