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低年级就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此时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及其重要,也非常关键的,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便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课文整体的认识,不追求对词句准确、深入地理解,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以诵读为“经”,以想象为“纬”,将美读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放飞想象,展开联想,感受课文中美好的情境,感悟语言。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喜欢表现的状态,给他们提供机会,将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和想法、补充情节,以及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显然,如此的阅读教学学生喜欢,在他们感兴趣的前提下教一些方法,提一些要求,他们乐于接受,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那么,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

习惯呢?

一、认真朗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起步阶段读书要有要求,但要求不能过高,把注意力放在正确认读,读得连贯、形成顺畅语流上。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丢字,每一个字的发音要响亮、清楚,用范读和领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破词”、“破句”不连贯的现象。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听老师或同学读了几遍课文后就会“背”了,这种脱离文字符号的背诵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就着重指导学生一边看一边读,尽量减少齐读,特别注意避免齐读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唱读,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多样化的形式则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保证阅读的质量:①分段读、分角色读:给学生多提供独立阅读的机会,这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②互读: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的读书活动,使“读、听”有机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③赛读、评读:即学生读,同学、老师评的读后评活动。这是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肯定成绩,找出差距的督促激励法。④默读:当学生的朗读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能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

二、读书动笔的习惯

低年级课文简短,有的学生读完一遍后就会觉得无事可做,从而东张西望,久而久之养成不良的读书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一年级孩子,就可以教他们在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的时手必持笔,在所读文章的字里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初读时给生字注音,标标小节,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精读时给难词注释,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等。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三、质疑探究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能读书为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能读书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内质疑,除了根据课题质疑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学生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了充分读的基础上的质疑,这时的质疑,就是有的放矢的,也会有一定的质量。可以在第一课时,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情况下,让学生质疑;还可以在学习一部分课文内容后,进行质疑。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可以在学习一、二节,弄清文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以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其他植物妈妈想到的办法吗?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办法呢?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独立寻找答

案。有的答案可以在课文直接找出答案,有的答案可以联系句子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让学生读读、想想、圈圈、画画,同座位或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找出答案,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四、广泛阅读积累的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勃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从一年级开始就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诵。因此训练低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1、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简单易懂,趣味性强,学生非常喜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讲解,已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如果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阅读范围,一定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后,我让学生课后找与小松鼠相关的知识来阅读。由于学生已被课文中小松鼠的外形与高雅的姿态所吸引,又对小松鼠随着季节的迁徙的习性感到特别新奇,此时正想多了解一些关于小松鼠的知识。他们找来了《小松鼠回家的故事》、《聪明的小松鼠》等有关小松鼠的故事来

阅读,读得兴趣横生,乐此不疲。

2、个人阅读与他人交流相结合

在课余生活中,让同学们各自找一些好的课外读本阅读,学生阅读后,再让他们把看到的东西讲述给别人听,跟别人进行交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还使得学生对课外知识加以内化吸收。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因为各人阅读的内容不一样,交流时可谓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在听别人介绍时,又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在集体中形成了一个互动的阅读格局。

3、自主阅读与计划阅读相结合

自主阅读虽有其较大空间,但呈现出支离破碎态势。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有条不紊地阅读课外书刊,我们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数量、阅读的内容等几方面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把阅读习惯延伸到课外。

同时,逐步指导学生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显然不只是低年级学段的目标要求,因先入为主而显得尤为重要,其他学段也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