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

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4.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5.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6.土地分类: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7.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8.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9.分等定级: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10.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土地资源,在合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统计和核算,确定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平衡状况与投入产出效益的行为。

11.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实质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

12.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3.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演变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性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土资名词解释

土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南师大考研土地管理基础名词解释

南师大考研土地管理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一,名词解释: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2,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般来讲,土地资源是指经过人们投入,从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土地,即产生了价值的土地3,地产:作为财产的土地。

既包括纯自然的土地,也包括经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且包括土地权利(所有权,使用权)4,土地管理: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5,土地制度: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结合形式,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6,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7,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8,土地管理制度:国家对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的综合。

9,土地政策: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土地管理体制: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

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11,土壤: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12,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13,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

14,土地的自然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15,土地的经济特性: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土地的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备资源储量的综合,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方面2,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自然固有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3,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的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供给4,土地的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土地的供求关系:土地的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6,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7,土地集约度:人们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在土地上投放劳动和资本。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一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四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土地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五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资源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利用功能一致的单元集合。

六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各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英澳学派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和土地点;苏联的地方,限区,相;中国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里地)七土地分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八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九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十土地类型垂直地带性:指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更替。

十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

十二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以及不同等级土地类型间构成的数量序列。

十三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集合图形,包括条带状递变组合和重复式组合。

十四土地类型演替:指同一区域内土地类型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和演替,其实质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十五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

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

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

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

(2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未利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内部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属于农用地转用的范畴。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

园地: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树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含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主要是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

其中,有的未利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条件下,通过工程或其他措施,可开发成耕地。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尚未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变为耕地。

在一定条件下,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耕地长期闲置、荒芜就变成了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地通过开发就变成了耕地。

正确理解和把握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贯彻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开发耕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4、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5、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6、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7、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8、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9、土地类型——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10、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国土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国土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国土资源管理名词解释一1、国土资源:是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全部自然资源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

2、矿产资源:是指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蕴藏在地壳中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各种矿物。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矿产,铁矿、铜矿、锌矿、金矿等金属矿产,硫铁矿、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

用作普通建材的砂、石、砖瓦粘土也是矿产资源。

3、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休闲地、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还包括南方宽小于1米,北方宽小于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4、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5、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保护区域。

7、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

8、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渠、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9、农用地整理:是指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养殖水面整理等。

10、建设用地整理:是指村镇用地整理、城镇用地整理、独立工矿用地整理、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等。

11、土地复垦: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的活动。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剖析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其定义、应用和相关理论,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二、土地资源学的概念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即指在地球上的陆地部分中,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植被、矿产、气候等,对于人类的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旨在确定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利用程度,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政策,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1. 土地类型分类土地资源学通过对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指导土地利用的决策。

常见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 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利用量或环境容纳量,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评估,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可以使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解释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土地资源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总结等方面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分析。

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的阅读,对土地资源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实际工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土地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土地资产:明确了权属关系的土地,简称地产。

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总和。

国土资源: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农用地转用:指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简称。

即将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政策类型:土地产权政策、土地使用权政策。

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还规划,功能: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如农用地规划,包括农用地的划分、各项生产基地的布局,农业生产组织的区划与各级经营中心的布局,各项用地的内部规划及各项基本建设规划;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仅在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地区范围内,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渔、工副等各业用地,居民点用地,耕作区、排溉渠系、田间道路网、农田防护林带等。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一种区域概念,保护区内除了基本农田以外,还可能有少量建设用地、废弃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并不全是基本农田。

土地储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权限内,对通过征收、收回、置换,购买等方式取得的土地利用,进行储备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项建设用地的行为。

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征用集体土地(强制性,补偿性);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有限制、无偿、无限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和政府通过土地规划、税收金融和法律等手段对土地市场行为进行规划,以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区别:土地开发侧重于未利用土地,土地复垦侧重于建设中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土地资源 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 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的总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和利用进行详细介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土地资源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篇1一、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的总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土地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通常按照土地用途、土地类型、土地质量等进行分类。

1. 按照土地用途分类: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

2. 按照土地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水稻土、沙土地、石灰岩土地等。

3. 按照土地质量分类:可以分为优质土地、中等土地、劣质土地等。

三、特点1.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更是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2. 土地资源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和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利用和保护。

3. 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工业和城市化。

因此,土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

4. 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

四、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和质量,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做到因地制宜。

2. 保护耕地: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防止耕地撂荒和占用。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来挖掘土地的股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扩大土地的利用空间和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过程。

2.土地退化:在自然后认为的经济活动中,由于自然因素不良或人为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引起的土地生产率的下降或是不良面积的扩大。

3.土地改良:为了防止土地的退化,改变土地的不良性状,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而采取的耕种改良措施。

4.土地复垦:对退化或破坏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恢复的综合技术。

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措施破坏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回复可供利用的状态。

5.土地整理: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土地利用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土地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身缠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过程。

6.盐渍土: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在环境等影响下,时可溶性盐不断地向地表聚集,降水蒸发积累而增加,当达到危害作物正常生长时,便成为盐渍土。

7.地下水临界深度:主要指地下水要蒸发又不会蒸发到地表的临界地下水位。

地下水临界深度=毛管水上升高度+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8.水盐运动:土壤与地下水中,水分与盐分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规律。

9.水盐平衡:指土壤中的水分与盐分在运动过程中,以动态平衡的观点与理论,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对水分和盐分数量上的分析10.土地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超出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结构、性质、功能。

组成发生裂变,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品质,危害人类健康。

11.冲洗定额单位面积使计划图岩层盐分降至作物正常生长时所需要的冲洗水量12.盐渍土分类原则:根据盐渍土的形成过程、成土条件和土壤属性的统一,来分析整个成土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和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填空1.土地退化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贫瘠化、土地性质恶化、非农用地占用。

2.盐碱的成分:Ca+ Mg+ K+ Na+ Cl- SO42- CO32- HCO3-3.地下水临界深度影响因素:气候质地土地构型地下水矿化度农业技术措施4.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地下水位高、蒸发量大、有盐分来源、地形地貌、人为因素5.水盐平衡的类型: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半温润季风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半干旱干旱内陆地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干旱半干旱高寒区的水盐平衡类型根据平衡的状态或产生的原因进入项=排除项稳定补偿型、进入项>排出项不稳定正向积盐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地区的范围土体水盐平衡地块大区域或大溶域6.盐渍土分类: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主要盐土亚类: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积盐土碱化盐土8.主要碱土亚类: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9.盐渍土改良措施:水利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技术措施10.盐渍土改良水力措施:排水措施淤灌措施灌溉措施冲洗措施11.排水措施:明排暗排竖井排水生物措施12.冲洗措施影响因素:冲洗的土层深度盐分含量高低盐碱类型土壤的质地13.影响作物耐盐度的内因:作物种类生理阶段生理特性外因:气候盐碱类型质地耕作措施含水量变化肥力水平变化14.盐渍土改良农业技术措施:开沟躲碱客土改良覆盖种子处理粮积鱼田农盐结合15.常见化学改良剂:钙剂钙活化剂腐植酸16.土地污染类型:污水灌溉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废渣有机污染17.砂姜黑土成土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18.砂姜黑土治理措施:合理因土排水因土灌溉合理施肥生物措施因土种植其他农业措施19.土地复垦类型:露天煤矿坑采煤矿油气开采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电厂砖瓦厂20.复垦模式:回填平整土地填鱼塘21.冲洗盐渍土的次数:一般每次灌50-70平米至少三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

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

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

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

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法(AEZ)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光温生产力,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

光温水生产力,也称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光温土生产力,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光温水土生产力,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力,是土地的基本属性或称做“功能”,它是土地生产产品和效益的能力,对于农业用地来说,是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

土地利用,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

系统分析,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简历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从而解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象,对系统的行为和发展做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做出调控。

可持续土地利用,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就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它是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

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主要是土壤、气候和环境特性),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土地生态系统,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

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指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按照对人口、农产品水平、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预测,对需要实行特殊保护的耕地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耕地地力,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

耕地地力监测,指对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及农作物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定时定点的测定,农业部门已建立了耕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

耕地环境,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大气、水、土壤和野生生物等。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的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区域开发,指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指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深度和程度所进行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