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 第二章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根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1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穿插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与生物产生的效应以与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安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开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根底,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开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与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从吸收到排泄的整个行为过程,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在各级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检测方法。

掌握生物净化污染物的根本原理,了解生物净化的根本方法和常用的工艺。

该学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其根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普通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相关专业的根底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2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2.认识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3.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

环境生物学,绪论2006

环境生物学,绪论2006

绪论
三、任务: 任务
阐明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阐明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探索分子—个体 种群—群落 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 探索分子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 的效应及机理, 系统污染 的效应及机理,发展环境质量 生物学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物学监测与评价方法。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 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原理与 方法。 方法。
境,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 ) 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生态学有重叠
与毒理学
毒理学: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 毒理学: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毒理学、遗传毒理学, 微观上, 微观上,如: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毒理学、遗传毒理学,深入 到细胞、分子水平。 到细胞、分子水平。
境中的变化和适应; 境中的变化和适应;如何利用生物监测指示受 损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损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4)研究生物与受人类活动干扰环境之 )研究生物与受人类活动干扰环境之 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理论基础是生 态系统的概念,环境生物学是生态学 态系统的概念, 黄玉瑶, (黄玉瑶,2001)。 )。 对象: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 对象: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 干扰: 干扰:
五、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70年代,生态毒理学开始形成。 年代,生态毒理学开始形成。 年代 毒理学开始形成 1990S,生态破坏受同等重视,并在生物多样 ,生态破坏受同等重视, 性和可持续生物圈水平上有机结合。 性和可持续生物圈水平上有机结合。 大时空尺度上,小剂量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大时空尺度上,小剂量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第一章――环境生物学01(概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环境问题P3温室效应P3臭氧层破坏P4酸沉降p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7各学科关系p8第二章-环境生物学02(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的生命物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p5、细胞通讯p11第三章-环境生物学03(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p1、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p4、种群生活史p5第四章-环境生物学04(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污染物与优先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p2污染物形态分类p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p5生物膜基本结构和跨膜转运(脂水分配系数)p8环境化学物的吸收p10环境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靶细胞和蓄水池)P14环境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凯氏带)p16化学物质的排泄p16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机理p19、类型p20、酶诱导与抑制p26、个体和物种差异p27)生物蓄积与浓缩p28污染物的生物放大p30第五章环境生物学05(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环境污染物类型与来源治理方法概述p3污染与净化指标p5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特点p7微生物降解与转化途径与因素p8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常见污染物(理解)P9忽略了p10-12危险化合物p12 P13水自净P13的生物降解性和方法第六章――环境生物学0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一级污水处理二级污水处理(生物处理)P3好氧处理P3厌氧处理p6微生物脱氮p7微生物除磷p9固体废弃物微生物处理p9大气污染物微生物处理p11第七章环境生物学01一、生物浓缩、生物蓄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bcf)二、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处于稳定、通畅的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三、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1.结构性失调2.生物多样性减少3.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

《生态学》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第2章  生物与环境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 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例子,黄化 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31
光可以影响植物的形态
32
2.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只 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euphotic zone)内, 植物 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 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 之处, 就是所谓的补偿点。如果海洋中的浮游藻类 沉降到补偿点以下或者被洋流携带到补偿点以下 而又不能很快回升表层时,这些藻类便会死亡。 在一些特别清澈的海水和湖水中(特别是在热带海 洋), 补偿点可以深达几百米,但这是很少见的。 在浮游植物密度很大的水体或含有大量泥沙颗粒 的水体中,透光带可能只限于水面下1 m处, 而在 一些受到污染的河流中,水面下几cm处就很难有 光线透入了。
15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 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 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 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 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 局部是能补偿的。如在一定条件下,多个生 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 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同样 可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以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来说,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 碳的量来补足。
9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0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
2
3
4
5

主导 直接

不可

因子 作用

代替
作 用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整理)绪论1、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干扰:一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二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环境生物学研究对象:1)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其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2)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原理与应用;3)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3、环境生物学研究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热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生物学的任务:1)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2)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3)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5、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2)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3)保护生态学。

6、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和实验;2)实验室实验;3)模拟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1、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下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环境污染的类型:1)按照环境要素分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按照污染物性质分类: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3)按照污染物形态分类:废弃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4)按照污染产生原因分类:生产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5)按照污染涉及范围分类: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拒不污染;3、环境效应:环境污染不仅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而且也包括各种变化所衍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实验(含上机):16 学时,课外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并与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环境科学。

在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中,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那么环境科学就会成为一门没有生命的科学。

因此,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类各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生物学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1环境科学概论与环境生物学(1学时)(1)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重大环境问题;(3)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重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难点: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环境生物学概述(1学时)(1)熟悉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重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难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学时)1.1环境污染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2)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3)掌握优先污染物重点: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概念难点: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学时)(1)了解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3)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难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1学时)(1)了解生物运转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2)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难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2.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0.5学时)(1)了解生物浓缩模型(2)理解生物浓缩机理(2)掌握重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基本概念难点:生物浓缩机理2.5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掌握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生物引起环境污染的机理难点:金属的生物转化3.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学时)3.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生物机体酶的基本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3.2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影响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3.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环境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的定义(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行为和繁殖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3.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影响难点:污染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3.5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0.5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类型(2)理解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3)掌握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重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难点: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1生物测试及方式(0.5学时)(1)了解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2)理解生物测试的分类以及试受生物的选择(3)掌握生物测试的定义重点:生物测试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4.2一般毒性试验(1学时)(1)了解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2)理解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3)掌握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重点: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难点: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4.3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学时)(1)了解加合物测定的方法(2)理解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检测方法(3)掌握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重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难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4.4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致突变的类型(2)理解生物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概念以及致畸作用的评价(3)掌握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和机理重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方法难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机理4.5微宇宙法(0.5学时)(1)了解微宇宙法及定义(2)理解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和室外水生微宇宙(3)掌握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重点: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难点: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学时)5.1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0.5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3)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重点: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难点: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5.2生物监测与评价(1学时)(1)了解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2)理解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3)掌握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重点: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难点: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5.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2)理解环境质量预测方法(3)掌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重点:环境质量语法方法难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5.4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学时)(1)了解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2)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3)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重点: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难点: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0.5学时)(1)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2)理解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3)掌握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重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难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6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学时)6.1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3)掌握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治理方法难点: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6.2生物对污染物净化原理(2学时)(1)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3)掌握微生物对污染无的降解与转化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降解与转化难点: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7.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5学时)7.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5学时)(1)理解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2)掌握活性污泥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难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原理7.2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学时)(1)了解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和运行过程的安全(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难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7.3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学时)(1)理解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2)掌握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重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方法难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原理7.4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0.5学时)(1)微生物脱氮工艺及其机理(2)微生物除磷工艺及其机理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7.5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堆肥(2)理解卫生填埋(3)掌握厌氧发酵(消化)及机理重点:卫生填埋和厌氧发酵难点:厌氧发酵的机理7.6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煤炭微生物脱硫(2)理解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的处理重点:微生物对无机废弃的处理8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2学时)8.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1学时)(1)了解现在生物技术的概况(2)理解现在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前景(3)掌握各类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机理8.2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学时)(1)了解生态工程(2)理解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和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3)掌握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重点: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难点:生态工程运行的机理9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9.1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学时)(1)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重点: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生物修复中主要的生物种类难点:生物修复的原理9.2生物修复工程技术(2学时)(1)了解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2)理解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3)掌握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重点: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难点: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五、参考书目1.《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孟紫强,2003年出版2.《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段昌群,2005年出版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年出版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湘钰,2005年出版;5.《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年出版。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1--11章

环境生物学1--11章

环境⽣物学1--11章环境⽣物学1、⽐较古细菌和真细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研究古细菌有何意义?2、微⽣物⽣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哪五类?各⾃的作⽤是什么?3、微⽣物有什么特点?4、原⽣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举例说明原⽣动物在污⽔⽣物处理中的作⽤?5、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在污⽔⽣物处理中有哪些作⽤?6、叙述细胞质膜的结构及⽣理功能?7、何谓芽孢?芽孢有什么样的特点?8、放线菌在⽣产⽣活中的意义与作⽤?9、真核与原核细胞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10、引起富营养化的藻类有哪些?11、真菌的特点有哪些?12、霉菌有什么样的应⽤?13、培养基的类别有⼏个?14、营养物质进⼊微⽣物细胞的⽅式有哪些?15、影响酶活动⼒的因素有哪些?16、ATP在产甲烷菌中的作⽤?1、环境⽣物学:是研究⽣物与受⼈类⼲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个分⽀学科。

2、环境⽣物学的研究⽅法1.野外调查和试验防⽌模拟试验的盲⽬性;2.实验室试验严格控制条件;3.⽣态模拟研究根据⼀些经验或模型,进⾏运算,得到抽象的结果。

3、微⽣物:是⾁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微⼩⽣物的统称。

4、微⽣物的特点:1个体极⼩ 2种类繁多,分布⼴ 3繁殖快 4易变异5代谢能⼒强 6适应性强5、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是明显区别于原核微⽣物与真核微⽣物的⼀类特殊的超微⽣物。

6、原核微⽣物原核微⽣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DNA链⾼度折叠形成的⼀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线,叫拟核。

原核微⽣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如:间体和光合作⽤层⽚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有丝分裂。

原核微⽣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黏细菌、⽴克次⽒体、⽀原体、⾐原体和螺旋体。

原核微⽣物包括真细菌的细菌门和蓝细菌门中的所有细菌原核微⽣物中古⽣菌和细菌两个域具有⼴泛多样性,依据rRNA序列将古⽣菌分为两个门:1.泉古⽣菌门2. ⼴古⽣菌门7、真核微⽣物真核微⽣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质。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EB的研究对象:污染情况下的生物及生态系统;对生物和生态有影响的污染环境。

任务:(1)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及生态效应(可用于检测与评价);(2)探索生物净化的原理,提高净化的效率;(3)探讨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原理和方法。

EB的研究方法:(1)野外试验:野外调查和实验。

对象:纯自然环境和人工设计控制的环境;目的:对环境因素的确定以及生物各个层次效应的研究,探索污染与生物之间的规律。

(2)室内试验。

目的:找出各种单要素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优点:稳定性好,可以重复,结果的分析可靠;缺点:与野外自然环境区别较大,投入高。

(3)模拟实验:对前两者数据处理,获得数学公式。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定义: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异。

2、类型:急性(细菌感染、公害事件);慢性(肥水致癌)。

3、研究内容:污染物毒性大小、毒理、吸收与积累、拮抗与协同、解毒。

污染源:1、从面积上分为点源、线源、面源。

2、从时间上分瞬时源、间断源、连续源。

3、从高度上分高架源、地面源。

优先污染物:潜在危险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控制的污染物。

如二噁英、苯并芘。

迁移:1、定义: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2、迁移方式:(1)机械迁移:通过水和气的推动、扩散来完成。

(2)物理—化学迁移:无机物可通过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络合螯合作用,有机物还可通过光化学分解、生物化学降解等作用实现迁移。

(3)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3、迁移的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污染物自身的性质、溶解度、密度等;共价键污染物易气迁移,离子键污染物易水迁移;低价离子迁移性更强;两个离子的化合物,离子半径相差较大时,迁移性更强。

(2)外部因素:环境酸碱度、氧化还原状况、胶体性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肝脏随同胆汁排出。 肠肝循环及其意义 意义:①机体需要的物质可被重新利用 ②延长CAFs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使其毒性作用增强
(二)动物对CAFs的排出
• 经肺随同呼出气体排出。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S、 C6H6)可经肺呼出
• 其他排出途径(1)经乳汁排出 (2)随同汗腺、皮脂腺和 唾液排出。 (3)随同动物体组织的坏死而脱落。如毛发和 指甲等。
特点: ①需要有载体参加--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②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选择性; ④载体有容量限制; ⑤竞争性抑制,如铝利用钙的载体;钴和锰利用铁 的载运系统
(3)膜动转运
• 细胞与环境进行的一些大分子物质(颗粒物)的交换过程,主 要特点是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特异性, 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三)CAFs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 CAFs通过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循环系统、输导 组织或其它途径分散到机体各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 分布。
1、CAFs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植物不同器官中CAFs的含量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从根 部吸收的CAFs大部分分布在根内,其次为茎叶部,种子和 果实组织最少。
• 与物质是否参与循环利用有关。如参与循环的物质如氮和 磷,多分布于代谢较为旺盛的幼嫩部位;不参与循环的物 质如钙和铁则器官越老含量越多。
• 存在于所有动物之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的胞液中。
(五)过氧化物酶 1、过氧化氢酶
可专一性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使H2O2不能在机体 内积累而与O2反应生成非常有害的·OH。具有保护生物机体的 作用。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是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体内唯一的一种含硒酶,该酶能利用 GSH作电子供体,即催化氧化GSH,在此同时使H2O2还原为 H2O,消除体内H2O2,也能使其它有机过氧化物(ROOH)还 原生成醇(ROH),前者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 后者在脂质的过氧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组织细胞有 保护作用。
胞匀浆中形成的碎片。 • 这类氧化酶主要位于肝细胞内质网中。 • 是CAFs在体内进行相Ⅰ反应中的关键酶系。 • 由三部分组成:(1)血红素蛋白类,包括细胞色素P-450
(cyt P450)和细胞色素b5(cyt b5);(2)黄素蛋白 类,包括NADPH-cy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450还原酶和NADH-cyt b5还原酶; (3)磷脂类。 • 具有明显的物种差异性和多样性
生物膜蛋白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而膜蛋白和膜脂则具有 流动性。
图2-1 生物膜结构模型
2、跨膜转运的方式
(1)、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2)、特殊转运 (specialized transport) (3)、膜动转运 (cytosis)
(1)被动转运
• 特点:①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是一种纯物 理化学过程; ②不需要消耗代谢能; ③被转运的物质只 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 胞吞作用:吞噬作用(固体) 胞饮作用(液体)
• 胞吐作用:由内到外的过程
总结CAfs跨膜运输的方式
特点 方式 简单扩散
被动转运 滤过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浓度梯度 有无载体 是否耗能
其它特点
高浓度低 浓度(顺)

高浓度低 浓度(顺)

低浓度高 浓度(逆) 有

否 耗能
脂溶性有机化合物 的主要转运方式 通过膜上的亲水性 孔道
(三)微生物对CAFs的排出
• 微生物对环境中CAFs特别是重金属的排出主要依 靠其体内存在的外排和抗性系统。
第二节 化学逆境因子在生物体内的转化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CAFs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生物机体的这些 因子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
二、与生物转化有关的几种重要的酶
(一)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s) • 微粒体(microsome)并非独立的细胞器,而是内质网在细
周边室:血流量少,穿透速率慢, 不能立即与血液中的毒物达到平衡 的部位或器官
(二)、CAFs在体内消长的指数曲线
–CAFs在体内消除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呈指数曲线形式
–消除速度dD/dt =-KD (或dc/dt = -Kc)
K为常数;负号表示消除过程中CAFs减少 –微分方程求解:D=D0e-kt或c=c0e-kt
四、CAFs的排出
排出(elimination)是CAFs及其代谢产物由机 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的最后一 个环节。
(一)植物对CAFs的排出
• 通过植物体某些器官脱落和蒸腾作用排出 • 雨水淋洗排出 • 分泌排出 • 再生排出
(二)动物对CAFs的排出
• 经肾脏随同尿液排出。最主要途径。 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非微粒体反应 –还原反应:微粒体还原
非微粒体还原 –水解反应
• 相II反应的主要类型:
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
甘氨酸结合
四、生物转化的特点
(一)、多样性 同一CAFs可能存在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产物
(二)、连续性 CAFs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常常是多个反应连续进行。
(三)、两重性 CAFs一般经过代谢后毒性降低(生物失活或解毒作用),
水溶性大分子化合 物的主要方式
胞吞作用
膜动转运
胞吐作用
耗能 耗能
吞噬作用(固体) 胞饮作用(液体)
由内到外的过程
二、生物对CAFs的吸收
(一)植物的吸收
1、根部的吸收
(1)对OCPs的吸收
可分为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主要)两种方式。 根部被动吸收可看作OCPs在土壤固相–土壤水相、土壤 水相–植物水相、植物水相–植物有机相之间的一系列连续 分配过程。
• 消除速率与毒物瞬间浓度成正比 • 通过简单扩散方式所进行的生物转运过程
– 零级动力学过程,n=0
• 消除速率与毒物的浓度无关 • 在主动转运过程中,当毒物达到一定浓度,相应的转运
载体将完全饱和,转运的速率仅取决于载体的数量,且 以一恒定的速率进行。
(2)对离子型CAFs的吸收
主要是经根系吸收。 一般分为两个过程 ①离子CAFs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 ②离子通过质外体和共质体两条途径进入根部内部。
2、地上部分的吸收
从叶子进入通道: ①气孔;②角质层(裂缝 -细胞壁-外连丝-细胞膜)
影响叶片吸收的因 素: ①表面张力; ②温度; ③呼吸抑制剂; ④植物的内在因素
(二)动物的吸收
1、呼吸道吸收
主要吸收器官:肺(肺泡数量多(约3亿个),总表面积大(50100m2),壁薄(1-4μm), 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 主要吸收方式:简单扩散。 主要吸收:气体、蒸汽、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 影响因素:
①肺泡/血液浓度(分压)差大,吸收快 ②血/气分配系数大,易吸收入血 ③颗粒大小、分散度、溶解度 ④肺通气量与血流量
• 室:将机体视作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CAFs转 运速率是否近似)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 室不代表解剖学的部位或器官或生理学的功能单位, 而是理论的机体容积。
一室模型
毒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高,体内分布 可以迅速达到平衡
二室或多室模型
中央室:血流丰富并能迅速与血液 中的毒物达到平衡的部位或器官、 血液
(二)环氧化物水化酶
EH是一种微粒体酶,主要分布在肝脏内质网上 ,广 泛分布于动物界(包括人类)。
(三)甲基转移酶
是一种催化甲基化反应的酶。甲基化反应广泛存在 于生物体内 。
• (四)谷胱甘肽-S-转移酶
• 是相Ⅱ过程中的关键酶,该酶的生理作用是与不同的亲电 性化合物或一些相I代谢产物结合,产生易于排出体外的 水溶性化合物,从而起到脱毒作用 。
3、皮肤的吸收
一般来说,皮肤对CAFs的通透性较弱,是将机体与外 界环境隔离的良好屏障,但仍有不少CAFs可通过皮肤吸收 引起全身毒性作用。例如:多数有机磷农药,可经完整皮 肤吸收,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主要吸收途径: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 主要吸收方式: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 ①脂/水分配系数 ②皮肤完整性 ③环境条件
• 与植物种类、吸收途径等因素有关。
2、CAFs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不同的CAFs在机体内的分布不一样,同一种CAFs在机体内 各组织器官的分布也不均匀。
• 影响因素:各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血流量、存在状态及其 他因素如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有 关。
• 总之:CAFs在体内组织器官的起始分布取决于血流量,而 最终的分布取决于亲和力。
(三)微生物的吸收
由于大多数的微生物种类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组
织和器官的分化,一般只能通过细胞表面进行物质交换和 吸收,因此绝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渗透营养型。
其主要吸收方式:
胞外富集/沉淀
活微生物
细胞表面吸附或络合 死活微生物均可
胞内富集
活微生物
三、CAFs在生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一)CAFs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但也有例外(生物活化或增毒作用) (四)、饱和性
CAFs的转化存在代谢饱和现象
第三节 化学逆境因子的代谢动力学
• 应用数学方法研究生物体内CAFs或其代谢产 物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着重研究它们在 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 而发生的量变的动态规律 。
一、基本概念 (一)室的概念
三、生物转化的类型
• 主要场所:肝脏,其它有肺、胃、肠、皮肤等 • 类型: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 两个阶段:相Ⅰ反应 和相Ⅱ反应 (结合反应)
生物转化的过程
√相I反应
CAFs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 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 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 基团如:-OH、-SH、-COOH、 -NH2 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 团暴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