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下半学期地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

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完善和医疗技术的发达。

A原始低增长阶段B高增长阶段C增长下降阶段D低增长阶段

人口老龄化: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达7%作为老龄化标准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成:

1含义:人口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①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国内人口迁移:主要形式是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

(2)

(3)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

2.政治:政策、政治变革,战争。

3.社会文化:求学、宗教、种族。

3.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4.其他:婚姻、性别、年龄。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自然资源(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矿产,最重要的是淡水和土地)。

科技水平

人类文化水平

3.木桶理论: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4.控制人口的增长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责任和长期任务(保护环境)

二、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1.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瞒住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自然环境和资源正相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科技水平正相关

2.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消费水平负相关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功能区(连片分布,界限模糊)

1含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相对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经济活动占地、空间聚集)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

1.类型:

A同心圆模式(成都)B扇形模式(沈阳)C多核心模式(重庆)

2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租金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付租能力

(2)历史因素:北京故宫

(3)社会因素:社会地位(收入)

生活方式

宗教和种族

(4)行政因素

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城市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其空间结构的分化越明显,服务种类越多,功能越强。

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服务范围的关系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

1.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主要):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

密度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

城市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变化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四个方面:①城市化进程加快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③特大城市快速发展④出现巨大城市带

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热岛效应,干岛,湿岛,雨岛,混浊岛。

1自然

水:下渗,地面蒸发,地下水收支平衡,水质

2人文:

城市病:①人口密集②就业困难③环境恶化④交通拥挤⑤住房困难⑥社会治安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和交通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布局

影响

城市建筑风格

体现

人文因素结构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农业区域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

1、概念:栽种植物,饲养动物。

2、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3生产特点:

地域性:因地制宜

季节性

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周期性

二、区位因素:

气候: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熟制)、产量

地形:平原种植业

自然条件山区:畜牧业,林业

土壤:种类,产量

水源:干旱区,半干旱区,决定性因素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交通:产品易腐烂编制(冷藏保鲜)

社会经济条件政策:较劲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