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改革目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悄悄发生着一些很棒的变化呢!这都是因为有一个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东西。

这个纲要的改革目标呀,就是要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用。

比如说,以前我们可能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现在呢,老师会带我们去大自然里观察花草树木,去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了解知识啦。

就像我们学习植物的生长,不再只是看着书本上的图片,而是真正去种一颗小种子,看着它发芽、长大。

这种学习方式是不是很有趣?
而且呀,这个纲要还希望我们能变得更有创造力。

不再是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去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比如做一个小手工,我们可以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在这样的改革中快乐学习,变得越来越棒!
作文二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改革目标。

你们有没有觉得现在的课比以前更有意思啦?这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改革目标哦。

它想让我们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学会很多生活中的本领。

比如说,以前可能我们不太会做饭,现在学校会有一些小活动,教我们怎么包饺子、做蛋糕。

而且呀,它还想让我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的小朋友画画好,有的小朋友唱歌好,学校会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 推进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课程改革要倡导个性化、开放化、
探究性等教育理念,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和参与到教育中来。

2.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体验课程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学习需求。

3. 加强课程实施的民主化。

课程改革要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
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要不断优化教育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5. 推进教育信息化。

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总的来说,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一些六个方面: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
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具体目标

神奇的作用,可真要好好感谢它呢!
王老师,我这样写数学行吗?
10
•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 •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就说:“失去金钱的人 损失极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 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 置义务教育课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 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 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和选择性。
4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11
儿童的歌谣:
• 《真心英雄》:在我心中,是老师最凶,每天把 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家中,是爸爸最凶,每天 把我打得鼻青脸肿。
• 《中国人》:五十道的作业题呀难了多少人。黄 色脸,熊猫的眼,不变是狠心。眼睛里布满血丝 像是在诉说:原来我们求学艰难又困苦。一样的 苦,一样的梦。现在的吃苦,为考试打基础。
•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 代化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 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 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7
•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 从一套教材到教材多样化 •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 鼓励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 ………………………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 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 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 (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教导学生的是知识和技能,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关键素质。

二、课程内容在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和人文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综合评价和反馈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可是咱们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呢!说到这个,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下面我就给大家掰扯掰扯,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事儿有个更清晰的了解。

1. 为什么要搞课程改革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要搞课程改革呢?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让我们的教育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孩子们的成长需要。

现在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快,孩子们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1.1 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以前的课程可能有点儿单一,重点放在书本知识上,现在呢?我们要的是让孩子们不仅能读书写字,更能动脑筋、动手做事。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们从小就能在课外活动中学到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那他们将来肯定能适应各种挑战,对吧?1.2 培养创造性思维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不是死记硬背的机器。

课程改革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思考问题的多种方法,敢于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改革的具体措施说到这里,咱们得看看具体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光有目标可是还不够的,得有实际行动才能见成效啊!2.1 课程内容的调整首先,就是课程内容的调整。

过去那些枯燥的课本知识,咱们现在要换成更接地气的内容。

比如,在数学课上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

这样,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挑战。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再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咱们现在不光靠老师在讲台上讲,更多的是要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

比如,分小组讨论,做动手实验,这样孩子们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

还有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工具,比如电脑和智能设备,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3.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当然,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育机构旨在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着重介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培养综合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有能力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二、促进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学校通常只关注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

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拓宽课程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例如,引入艺术、体育和创新创业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掘潜力,培养个人特长,并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三、强化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科学思维、信息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践行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采用集体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这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来实现。

个性化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潜力,实现个人目标。

结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强化核心素养和践行个性化教育来实现。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培养创新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此,国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升级,加强了创新教育,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未来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此,国家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加强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指标。

同时,国家还加强了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国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升级,加强了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等方面。

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教学服务。

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为此,国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升级,加强了终身学习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继续推动课程改革,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教学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回顾并重温这六大目标,在扎扎实实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和学校,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与五年前、十年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比较,新课程给学校、给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经验,获得知识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回顾并重温这六大目标,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面对具体的课程标准、面对各版本教材、面对一节节课、面对一天天的作业、面对一份份的试卷,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知识掌握的多与少、技能训练的快与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然处于边缘状态。

1、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学生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际上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询问一下周围任何一位小学和初中高年级的学生,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用在做语、数、外等练习上,不是吗?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有所遏制,但是教师们追求高、深、难的情结依然十分普遍,安心于遵循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并达到基本要求的教师仍然是少数,他们中有的甚至会冠以“不负责任”的称谓,压力不可谓不大!3、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确有改进,但是,能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与交流合作的课堂却也并非随处可见,尤其是无人观摩、无人听课的那90%以上的“日常课”,“自主合作探究”可谓烟消云散。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

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基础教育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以此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社会素养和创新素养等。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等。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要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能够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并能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要具备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信息处理和获取知识。

社会素养是指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素养是指学生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解决问题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交际能力是指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要具备实践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的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三是培养学生的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是指学生要具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体能和体质,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并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是指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地管理情绪和情感,并具备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6条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6条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6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下面是六条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第一条: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他们来自何种背景。

这意味着政府应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资金的公平分配,以及建立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二条:促进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智力、道德、体育、艺术等方面。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

第三条:强调创新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包括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条: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五条: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他们之间的互动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改革应鼓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学生学习。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更多机会,加强家长教育和家庭支持。

第六条:加强评估和监督。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督制度,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透明公正的评估制度也有助于增加教育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包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全面发展、强调创新教育、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以及加强评估和监督。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 综合素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 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我 国基础教育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01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强调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2 个性化教育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 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03 信息化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 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对课程 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 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实施方案。
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师观念和技能不匹配
部分教师可能难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和方法,需要加强培训和引导。
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需要相应的 评价体系支持,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 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 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02
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02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 的道德素养。
02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0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 在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紧跟时代步 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02 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系列讲座】:第一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论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

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

对于知识而言,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

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

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本质意义和使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也不断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本文将分别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

新课程的改革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实现: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新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2. 多元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不仅仅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3. 多元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改革要求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改革,学生将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除了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培养创新人才则是教育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1. 强化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

一、2019-201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整个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9-2019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19-2019年,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纵向衔接、层次递进的目标。

新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做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对中华民族命运具有责任感;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意识。

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具有为国家发展和人类和平而服务的态度。

四、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
的勇气和意志。

尊重他人,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

五、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

六、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爱好体育活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具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和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具有基本的安全保健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公平竞争意识、集体合作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七、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

乐于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表现美、创造美的尝试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