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体制
土土地管理体制概念
土土地管理体制概念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的总体安排和组织方式。
土地管理体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土地管理体制包括土地法律法规体系、土地管理部门和机构、土地政策措施和行政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土地登记和确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土地使用权交易体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度、土地市场机制和监管措施等。
土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在于规范土地利用行为,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土地流转和有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土地管理体制中,政府是主要管理者和监管者,承担着土地管理的责任和职能。
同时,土地管理还需要广泛参与各利益相关方,包括农民、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者、土地开发者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土地管理格局。
土地管理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的权益,注重公平和效益的统一。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制度,实施规范化的土地管理和监管,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护程度,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主要管理制度
我国土地主要管理制度土地是国家的重要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是我国国土状况、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它是国家国土管理工作的总体制度和政策。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等内容。
这些制度既是我国国土管理工作的基本法规和政策,又是我国土地发展的保障和促进的有力支持。
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制度之一。
它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和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我国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基于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统一的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土地是国家所有的土地,国家保有所有土地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国土利用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针对农村土地问题而制定的,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经营制度。
根据我国《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的承包期限为三十年。
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和促进的重要手段。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出让合同》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出让的主要方式。
土地出让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市场化出让和经营性使用。
以上三个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和政策基础。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它建立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制度,保障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维护了土地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保护了土地资源的公共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问题的基本解决制度,通过建立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土地的良种良法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一、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备受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农村承包地制度、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等,这些制度为土地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和政绩考核,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
这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有效流转,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在城市土地管理中,存在着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不够科学,导致城市土地发展和利用不够灵活和高效。
三、土地管理制度的体系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一个由多个层级、不同内容的制度构成的完整体系。
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农村承包地制度、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等。
这些制度构成了我国土地管理的基础框架,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1.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
VS
土地抵押登记制度
为了保障抵押双方的权益,我国实行土地 抵押登记制度,对抵押行为进行规范和管 理。
03
土地规划与计划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定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根据 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 境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 理配置和空间布局的规划。
04
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
中国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通过规划对土 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土地用途管制
通过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变更,保护耕地、林地等 重要生态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征收与补偿
在符合国家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征收土 地,但需给予合理补偿,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资源管理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同时维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安全。
土地资源管理的手段与技术
土地资源管理手段
国家或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规划计划等,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 用、整治、保护等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技术
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包括土地调查、评价、规划、保护、利用、整治等方面的技术 ,以及土地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
2023-11-03
目 录
• 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 土地资源权属管理 • 土地规划与计划管理 • 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管理 • 土地市场与资产管理 • 土地监察与法律责任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
01
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第五讲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第五讲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一、土地管理的概念及我国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7年9月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
一是区分“类型”和“区域”,按照类型的唯一性进行划分,不依“区域”确定“类型”;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三是体现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
这个分类系统既能与各部门使用的分类相衔接,又满足当前和今后需要,为土地管理和调控提供基本信息,还可根据管理和应用需要进行续分。
本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不至于造成土地基本信息“断档”。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客观历史原因,多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数据矛盾,对于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统一,将避免各部门因土地利用分类不一致引起的统计重复、数据矛盾、难以分析应用等问题,对于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掌握真实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乃至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变化,并分析其对我国土地管理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政府通过土地国有化,实现了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土地使用权由国家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企业,农民则以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土地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阶段:农村土地改革时期(1978年-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个体可以租赁土地并经营农业。
这一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效益。
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时期(1984年-1998年)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导致了城市地产市场的兴起。
这一阶段,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呈现出城乡土地二元结构。
城市土地由政府统一管理和分配,农村土地则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城市土地的市场化运作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
第四阶段:土地制度改革时期(1998年至今)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我国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实行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经营、市场配置的土地制度。
通过确权登记、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等措施,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利用。
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加强了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结起来,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土地改革时期、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时期和土地制度改革时期四个阶段的变化。
每个阶段的改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目标,但都为我国土地管理带来了重要的进步和改善。
土地管理基础: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了解) 我国⼟地管理机构的设置采取垂直统⼀管理的⽅式,在中央成⽴国⼟资源部,下设国⼟资源部、局等等,由上⾄下统⼀管理。
现⾏⼟地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颁布,1986年国家⼟地管理局成⽴之后,由党中央、全国⼈⼤常委会、国务院所确定实⾏的全国⼟地统⼀管理的体制。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管理制⽌乱占耕地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对全国⼟地的统⼀管理,决定成⽴国家⼟地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国务院⼟地⾏政主管部门统⼀负责全国⼟地的管理和监督⼯作”。
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国⼟资源部,实⾏陆地与海洋,⼟地与矿产的统⼀管理,更体现全国⼟地统⼀管理的⼒度。
全国城乡⼟地统⼀管理的体制,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考试⼤|⼀是我国⼈地⽭盾的内在需求。
我国⼈多地少,⼈地⽭盾⼗分突出,⼟地管理⾸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保证有限的⼟地养活众多的⼈⼝,切实保护耕地。
耕地的保护实质就是协调好吃饭与建设,做到⼀要吃饭,⼆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
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协调,就要求对全国⼟地实⾏统⼀规划、统⼀管理、统筹兼顾、合理配置。
⼆是维持我国⼟地公有制的客观需要。
⼟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要维持和巩固⼟地公有制,就必须坚持⼟地统⼀管理,分散或分割管理会导致公有制的名存实亡,统⼀管理有利于⼟地的合理配置和⼟地利益的合理分配,兼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与发展,从⽽发挥⼟地公有制的优越性。
历史的实践也证明,⼟地由各部门分管,或统管与分管相结合体制,不但不能发挥各部门的作⽤,反⽽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扯⽪和⼟地管理的⽆序状态。
过去,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未设置统⼀的⼟地管理机构,各部门⾃⼰管地,各⾃为政,⾃⽴条例、规定。
凡涉及征地、批地的部门,都插⼿地政⼯作,要管都管,要不管都不管。
所以,⼟地分散多头管理,不能有⼒地贯彻、执⾏国家制订的⼟地法规、条例和政策,不能强有⼒地制⽌乱占耕地和滥⽤⼟地的⾏为发⽣,致使国家⼟地资源不断遭到浪费和破坏,社会主义⼟地公有制也不断受到侵犯。
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8-1 概 述
六、土地管理机构的类型
1.中央土地行政管理机构 国土资源部、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
2.地方土地行政管理机构 省、市、县三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市辖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以及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 3.派出机构 国家土地督察局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市辖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
部门和下级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 门和下级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
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政府领导所属
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 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 级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 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统一管理与分别管理
• 统一管理:国家设立专门的土地行政管理机构,对 全国土地依法实行统一管理 • 分别管理:国家不设立专门的土地行政管理机构, 土地行政管理职权分散于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 由这些机构分别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权 •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属于统 一管理体制
业务指导、业务领导、双重领导、垂直领导
第8章 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8-1 概 述
§8-1 概 述
一、行政管理体制
也称之为行政体制,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看,是指行政机 关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权力划分 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 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类型: 中央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49194919551955内务部地政局负责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55195519861986土地行政管理以城乡分立部门分管的多头分散管理体制为主体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86198619981998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为标志确立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体制政府的土地行政管理职能得到加强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981998以国土资源部成立为标志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収展迚入一个新的阶段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一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一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建国初政务院内务部下设地政局作为全国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土地改革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城镇房地产以及调解土地权属纠纷土地租税城市营建觃划及考核土地行政管理巟作是以地权行政为主地政巟作是结合土改对全国土地迚行清丈划界定桩登记颁収土地证等1955年撤销地政局在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主管全国土地利用巟作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1956年农业部土地利用总局不有兰部门组合为农垦部主管全国国营农场建设土地利用觃划巟作和荒地勘测调查巟作各级政府中没有与门的土地行政管理机构以土地利用为主的土地行政管理巟作由相兰各业务部门分散迚行1982年在农牧渔业部设置土地管理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土地统管巟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1986年颁布幵亍1987年斲行的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城乡相对集中统一管理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2006年7月国家建立土地督察制度在国土资源部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向地斱派驻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二土地管理职权的演变二土地管理职权的演变建国初土地行政管理主要服务亍建国初期的急需以土地改革作为首要仸务重心为地籍管理和土地征用其中土地权属和房地产权属的确讣尤为重要1954年土改基本完成农村开始向农业亏劣合作収展土地行政管理职权逐渐分散至多个部门土地行政管理转向以土地利用为中心1958年分头管理体制叐到极大冲击职能机构戒几经撤改戒形同虚设形成各用地单位自用自管的格局城市用地分别由觃划房地产市政园林等部门协商办理手续农村土地管理形成两个系统国营农场均由农垦系统负责管理集体所有土地则由农业系统负责管理二土地管理职权的演变二土地管理职权的演变文革时期城市地政机构撤销人员下放巟作停顿管理巟作基本陷入无序状态1982年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成立归口统一管理
土土地管理体制概念
土土地管理体制概念摘要:1.土地管理体制的定义2.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3.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特点4.土地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5.改革土地管理体制的建议正文:土地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它涉及到土地的规划、分配、使用、监管等各个环节。
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土地管理制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土地改革、集体化、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变。
这些变革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土地管理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耕地保护不力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进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即按照土地的不同用途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强化土地的宏观调控,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三是建立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和合理利用;四是严格土地执法,加大对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力度。
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在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土地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过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土地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土地使用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能和界限;二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强化土地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四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1. 引言土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的使用、配置、保护和监管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旨在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维护生态环境等。
2. 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1 公平公正原则土地管理应公平公正,依法保障农民和其他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各类土地使用权应按照法定程序获取,所有权和使用权应明确界定,不得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
2.2 综合治理原则土地管理应综合考虑土地的多功能性和综合利用,注重土地的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
在土地管理中,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3 生态优先原则土地管理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土地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4 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土地管理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应加强农民的土地管理和经营能力培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
2.5 差异化管理原则土地管理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形态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管理政策和措施。
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特殊性和地方性,确保土地管理政策的适度性和针对性。
3. 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管理体制、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执法制度等。
3.1 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制是土地管理的基础,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职责和权责,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
3.2 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使用方式和条件的规定。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性质,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政策和准入条件。
土地使用制度应注重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1. 概述土地管理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所采取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它是国家土地管理体制建设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内容2.1 土地管理法律土地管理法律是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它包括国家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管理法、土地登记法等一系列法律。
这些法律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土地交易和管理的相关规定,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2 土地管理政策土地管理政策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权划拨政策、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等。
这些政策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并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2.3 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土地管理的具体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包括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高效管理。
3. 作用与意义3.1 保障土地权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障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权益的稳定和持久。
它为土地资源的持久利用提供了制度支撑,有利于激发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3.2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利用,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3.3 维护生态环境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它可以有效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发展现状与展望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管理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及完善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及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的城市土地政策是土地国有化,改革开放以后,国有土地可以有偿征用。
但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土地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指出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缺陷,并为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标签: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策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地主阶级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随后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后,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之后又朝着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过程中,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1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分为两个步骤,先是城市土地国有化,然后向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过渡。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起点,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几年内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共十四大以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归国家所有;而根本的区别就是,后者的城市土地可以有偿使用,土地的流转权诞生。
2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2.1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界定混乱我国的土地管理法里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土地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是全民所有或者是部分集体所有。
这句话并没有规定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权限界定,并没有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对土地到底有没有所有权。
最近几年,我国的“土地财政”所引发的矛盾日益尖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对土地的权力界定混乱所导致的。
因为最近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火热发展,土地带来的巨大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的权限有了明确的说法,但是在实际过程当中,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不经过审批或者是虚假审批,通过土地的收益增加地方的财政。
2.2 城市土地的储备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土地储备制度是最近几年具有创新性的制度,是我国政府职能发挥的健全和完善,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土土地管理体制概念
土土地管理体制概念(最新版)目录1.土地管理体制的定义和重要性2.土地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3.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4.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正文【土地管理体制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制度和机制。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
土地管理体制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土地管理体制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分配、统一管理。
改革开放后,土地管理体制逐渐向市场化方向改革,实行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转让、出租等。
近年来,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
【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所有制: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对土地用途进行管制,各类土地用途有明确的划分和标准。
3.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国家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4.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转让、出租等,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土地征收制度: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法征收土地,并给予合理补偿。
【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未来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应继续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土地所有制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公有和公平利用。
2.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强化土地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3.深化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4.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思考及建议
理 , 至现 在 。 直
2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土地产权模糊, l 主体不明确 我 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包括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两种形式 , 即由社会主义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代 表劳动人民占 有土地 , 行使占有 、 使用、 收益、 处分 等权利。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土地产权没有明确 的财产法人代表 , 国家土地所有权得不到实现, 造
建设最大的支持。严格地方各级政府对规划确定 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负 责制 ,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严格落实 耕地 占补平衡制度 ,鼓励被占用耕地表上剥离利 用, 新开垦的耕地要充分利用剥离的耕作层土壤 ,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 , 防止以新 农村建设等名义盲 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 农用地 , 坚决保住“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
l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自 建国初 , 国家就在内务部下设地政局, 统一 管理全国的土地改革工作。9 4 15 年撤消地政局 , 在 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15 年又在土地利用总 96 局的基础 匕 成立农垦部 ,主管全 国所有荒地和国 营农场建设工作 。 从此 , 我国专门行使地政管理职 能的机构小复存在。9 2 , 1 8 年 农业部成立了土地管 理局 , 形成了农村土地 由农业部管理, 城市土地 由 建设部管理的格局。18 年又成立国家土地管理 96 局以统一管理城乡地政 , 至此土地管理工作的春 天到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 , 形成了中央、 、 市) 省 地( 、 县( 、 镇) 市) 乡( 五级土地管理体系。 城乡土地的统 管理是—个历史性的进步 ,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要素进入 市场 , 其经济效益 日 趋显现 , 分灶吃饭的财政体 制, 使得地方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加上农业 特别是种植业作为弱势产业 ,与其他产业在比较 利益上 的巨大差距 ,使得难以有效保护耕地和合 理利用土地 , 由土地引发的矛盾不断。 据有关部门 统计 , 每年因土地问题而 E 访的案件 占 总上访量 的 6% o 左右 , 形势不容乐观,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势 在必行。 针对土地管理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 , 党和 国家于 20 年底确立实行省级以下土地垂直管 04
世界各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土地管理体制
世界各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世界各国政治、土地制度不同,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土地管理体制模式。
土地管理体制受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限划分、各种职责和权限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
其中,土地管理机构划分是土地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保证;职责权能是土地管理的职能形式和功能保证;运行方式是土地管理组织形式和职能形式的动态反映和动态结合。
土地管理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影响,又受到基本国情及由国情决定的土地管理在整个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影响,也受到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分集权、分权、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三种模式根据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相应的职责、职权划分,土地管理体制可分为集权、分权、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三种模式。
集权模式是指国家依法设立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土地和城乡地政;分权模式是指根据各行各业用地的需要,由各职能部门分别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分别管理本系统、本部门所使用的土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模式是指国家依法统一管理与部门依法分别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即国家设置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各行业、各部门用地关系,系统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统一的土地政策、法规、规章和土地利用规划,统一管理城乡地政等,并在此前提下,各系统、各部门也设立土地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用地。
中国采用城乡土地集权管理模式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状况,选择了不同的土地管理体制模式,设置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分工。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选择了分层管理模式,中央政府不设统一的土地管理机构,而是由政府各部委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土地管理机构,分层次、各负其责,分别管理各自地区范围内的土地。
土地管理制度简版
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引言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管理制度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本文档将介绍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目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并探讨土地管理制度的意义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概念与目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其目的是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内容与划分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资源的归属、流转、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包括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以及土地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配套机制。
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使用权制度是指土地利用者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制度安排。
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划拨、转让等方式获取,但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土地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土地使用行为。
土地规划制度土地规划制度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土地规划制度包括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旨在保护耕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效率。
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土地使用权在市场中的交易和流转过程。
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权等方式,实现土地使用者的变动和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实施方式与管理机制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制度安排,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的法规体系。
监督管理与执法机构的建设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土地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土地管理的合法合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实际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城镇建设占地加剧。 研究表明,城镇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与城市常往人口增长 速度之比即城镇用地系数1.12比较合理。然而我国195 1年~1980年和 1981年~1995年的城镇用地系 数分别高达1.31 和1.91。据对17个城市卫星监测数据表明, 近十年来,城币城建区规模扩大都在60%以上,周边耕地蚕 食半径不断延伸。 土地闲置浪费严重。 据统计,1997年全国闲置非农用地面积达116 4.67平方干米,其中国家建设闲置土地占79.13%, 集体用地闲置18.06%,农村建房用地闲置占2.8%, 而各类开发区闲置工地占35%。
基 本 方 向
1、资源管理从产业管理中独立出来,同类资源由 部门分管走向集中管理,不同资源由分散管理走向 统一管理。 2、资源管理的目的由单纯的保障供给,转到充分 利用与段,转到综 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
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能够 促进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合理 利用、有效保护,有利于维护 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合法权益, 集中统一、关系协调、依法行 政、高效精干的管理体制。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一)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 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二)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 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 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 有序发展的道路; (三)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 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 的重要策略。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一、加强耕地保护立法; 二、划定耕地保护区;
三、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一)农田水利建设。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 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 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 (二)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 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 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三)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 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 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 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 织形式、结构形式,管理形式及其运行机制,它与 经济体制一起影响该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现代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无不受到“ 三权分 立”、议会制的影响,而我国的行政体制则深受 “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等的影响。土地管理体 制也不例外,其性质和运行方向取决于国家的基本 政治制度,并应与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虽基本政 治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运 行原则的组合,包括所有制关系、经济政策结构、 资源配置方式3个要素。其中所有制关系对经济体 制的整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经济体制的社会 性质。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管理体制,必然要与社 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相适应。不同土地 所有制形势下的土地管理体制的性质、特点不同, 即使在统一土地所有制形式下,经济体制的变革, 也会导致土地管理体制的变革。
土地管理体制 与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何谓土地管理体制?
指有关土地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结构 及其运行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级土地行政管 理机构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各级土地行政管理机 构的职责和权限划分、各种职责和权限的相互关 系及运行方式。其中,土地管理机构是土地管理 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保证,职责权限是土地管理的 职能形式和功能保证,运行方式则是土地管理形 式的动态反应和动态结合。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一、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 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一、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改 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要 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 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贵权利关系; 二、要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 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不论城市土地还是农业 用地,都要在用途管制约束下合理流转和交易; 三、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及 时处理土地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并且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 宏观调控; 四、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 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 法律制度。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
一、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食物安全。 二、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各项用地需要。 三、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建立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对 策
强改 设保 调优 提加 设保 解控 土革 用护 整化 高强 用护 人制 地土 地耕 布土 耕农 地耕 地人 管地 地 局地 地田 地 矛口 理制 , 利 生基 , 盾增 度 控 用 产本 长 控 , 制 结 力建 , 制 加 建 构 设 缓 建 , ,
一、土地制度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的影响 三、基本政治制度的影响 四、民族文化传统和别国经验的影响
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
SUM: 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 表现为国家行为逐步增强,从分 散管理转向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 理的体制;由以行政管理为主逐 步转向法制化管理,由单一的计 划管理逐步转向计划管理与市场 管理兵种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统一管理与部 门分工管理相结合, 中央级的管理与地 方分级管理相结合
工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工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水平低。 据统计,我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 26%, 超过工业发达国家美国(7.3%)和香港地区(4.95%),而城市道路、 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城镇建设用 地中 40%以上属于低效利用。在农业用地结构方面,土地资 源集中投入粮食等种植业中,造成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低。据测 算,在我国现有耕地中,各类低产田合计0.36亿公顷,占 耕地总面积的27%,单位面积立地产出率水平低。
土地制度是土地的所有制、使用制和土地管理 制度的统一体。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它 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管理的实质就是维护国家 及通知阶级的利益。因此,土地制度的性质决定土 地管理的性质。土地制度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 部分,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而社会生产方式归 根结底又是受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因此,土 地制度也最终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必然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制度的变革也 要求土地管理体制作相应的变革。
谢谢!
由于世界各国土地资源赋存条件不同,社会经 济体制各异,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内容和手段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 概括为两类: 1 .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即 土地资源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
2.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相对集中管理,即土 地资源由专门机构管理。
影响因素
土地管理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受到土地制度、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又要受到文化传统、各国经验的影响,土地管理 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 素的作用。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 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国内关于土地承载力 的研究表明,在高投入水平下,2025年以人均 450kg粮食计,中国的土地资源可养活15.48亿人; 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 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 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 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 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定义
⒈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包括农业 的和非农业的土地生产力以及环境美学方面的效益; ⒉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使土地产出稳定; ⒊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即在土地 利用过程中必须保护土壤与水资源的质与量,以公平地给予 下代; ⒋经济上可行,如果某一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那 么这种土地利用一定有经济效益,否则肯定不能存在下去; ⒌社会可以接受,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为社会所接受, 那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失败。 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接受性这五个目标构 成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政治观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必然对其行政体 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交往,又必然引起各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特点:
1、强化了国家管理土地的职能,实行国家和省两 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模式 2、具体划分了中央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 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管理权
3、实行了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 4、国土资源部对省级国土资源主要部门实行业务 领导
我国现行的全国土地、城乡地政集中统一管理体 制是根据 1986年3月21日中国中央和国务院发出的《关 于加强土地管理 、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以及1986 年6月25日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建立起来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建设用地需求迅猛增加,土地市场急剧升温,土地供 求关系十分紧张。在此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 单位采取违法手段越权批地,盲目开发占用耕地;同 时,部分企业和单位企图通过降低征地补偿标准减少 建设成本,加之征地中,土地补偿费用和劳动力安置 措施不到位,难免引起与农民的纠纷,影响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