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合集下载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7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7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7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原文:
《草原上的小画家》
春天来了,草原上的花儿开了。

一群小画家来到了草原上,他们要画一幅美丽的画。

小画家们找了一个好地方,开始画画了。

他们用颜料和画笔,画出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画出了一群群奔跑的牛羊,画出了一座座高高的山丘。

小画家们画得很开心,他们的画也很好看。

可是,有一个小画家却不开心。

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总是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时,一位老画家走过来,看到了他的画。

老画家说:“你的画很好啊,只是缺少了一些细节。

”小画家听了老画家的话,心里很高兴。

于是,小画家们继续画画。

他们用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画出了更多的细节。

他们的画变得更加生动、美丽了。

重难点总结:
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草原上画画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之情。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如“草原”、“花儿”、“颜料”、“画笔”等。

3. 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

如“他们用颜料和画笔,画出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中的“用颜料和画笔”是状语,修饰动词“画”。

4. 学会运用描写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和形象。

如文章中用“绿油油的草地”、“奔跑的牛羊”、“高高的山丘”等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景象。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这四首诗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诗人,展示
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1. 《观沧海》是东汉诗人曹操的一首四言诗,描述了作
者在观赏大海时的感受。

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雄浑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2.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描
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游玩时所见的景色。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
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3.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
描写了作者在钱塘湖畔欣赏春天景色的感受。

诗歌通过细腻
的描绘和生动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4.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散曲,通
过描绘秋天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歌以简练的语言
和深情的表达,感染着读者。

这四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初一学生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艺术的良好教材。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达
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这些诗歌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
理解自然、感悟人生。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以为:认为。

大:很,非常。

益:好处。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所以。

余:我。

虽:即使。

卒:最终。

获:得到。

有所闻:听到很多东西。

3. 旦暮里来而而日日有来而止日薪万钱者甚秘之
旦暮:时间词,不久,或将来。

薪:柴草。

秘之:秘密地,暗中地。

二、问题探讨
1. 你如何看待宋濂“负箧曳屣”赴百里外的百里外“叩问业”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宋濂的这种行为表明他非常勤奋好学,不畏艰苦,不怕困难,追求知识。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宋濂一样,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中国的古代诗歌,⼀般称作旧诗,是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第四课《古代诗歌四⾸》教案 《观沧海》 教学⽬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词。

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诗。

2、能⽤⾃⼰的语⾔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乐。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会⼉,然后⽤⼀个词归纳你⼼中“海”的印象。

(学⽣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波涛汹涌,时⽽恬静温顺,每⼀个看海的⼈感受不⼀样,但有⼀点是相同的,就是会⽤同⼀个词形容海:壮阔。

是啊,与海相⽐,⼈真是太渺⼩了。

今天,我们将学习⼀⾸观海抒情的诗篇──《观沧海》,细读这⾸诗,去感受诗⼈⼼灵的震颤,诗⼈情感与⾃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灵得到净化。

⼆、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范读。

注意字⾳。

2、请学⽣相互提醒应注意的⽣字⽣词。

(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步不必⽼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由朗诵⼀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配乐朗诵(课件展⽰画⾯)。

(⼆⾄三⼈,抽学⽣点评。

) 5、学⽣⼩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

(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

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之⾏,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

这⾸诗写了⼏⽅⾯怕内容。

(课件展⽰明确) 4、学⽣调整⾃⼰的理解。

(抽学⽣评价⾃⼰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了……”的句式讲述⾃⼰理解的改变。

) 5、带着⾃⼰的理解朗读。

6、学⽣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

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写法:◎动静结合。

“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写实手法。

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写法:◎动静结合。

“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写实手法。

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

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

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

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
14
品诗欣赏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 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
6
主题归纳: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 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20
且听风吟阁
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21
品味探究苑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 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 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子规

闻道
叙 事
过五溪

愁心

明月 轻风
抒 情

主题:诗人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表达 了对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
17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背景链接 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李白
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 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王 昌




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请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 四川江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 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 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任务四:品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观沧海》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两 层的几句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一 层的几句是想象的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的,与诗的内 容无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 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绝句体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朗读指导 读出节奏:
按照“二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读出韵律:
全诗押“i”韵。
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绝句体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23张PPT)

课堂练习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中诗句“_日__月__之__行__, _若__出__其__中___; _星_汉__灿__烂___ , _若__出__其__里__”,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 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2)曹操《观沧海》中,“__水__何__澹__澹__, _山__岛__竦__峙__” 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 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连词,来
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译 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多么荡漾, 文 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茂盛;茂密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巨大的波涛
译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 文 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板书设计
动:水、秋风、洪波

实景 静:山岛、树木、百草
借景抒情

统一天下的抱负

虚景 日、月、星汉
观沧海
曹操
诗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曹魏 政权的奠基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 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 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 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龟 虽寿》等。
6.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7.作者看、听、想到了什么?
看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听 秋风萧瑟

第4课-观沧海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4课-观沧海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件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观沧海
看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听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想
宏伟志向
合作探究
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合作探究
5.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首诗里集中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 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气派,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色
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 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 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 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 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 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 做到了情理结合。
到达,登上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多么
译文: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水波荡漾的样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耸立
译文: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精读细研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 景
译文:(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课件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课件PPT课件
1.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1.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3 、没有退路时潜能就发挥出来了。 20. 生命没有完结,生命只有前进。 5 、只要瞄准了大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够扫除挡在梦想前面的障碍,实现美好的人生蓝图。 8.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3.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 、面对人生的磨难,请用你的毅力创造生命的奇迹吧! 13.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19.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8.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8.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3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19 、有时候,上天没有给你想要的,不是因为你不配,而是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8 、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15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2.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中国古典诗歌
文学常识
者这用赏两拟析句人“诗的海表写日明近法生时赋体残序予夜的诗“,交海替江日绝律急春”不入句和诗可旧“(待年江,”唐春作”)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
颔联:宽阔之景-----------宽阔胸襟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你如何理 解本句中蕴涵的哲理?
(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 向上 (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 积极 (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课文全解内容预览:4.风筝【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伶l ng仃d ng: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qi o悴cu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ju 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sh 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hu ng:惊慌。

虐n< 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sh :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y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件(共33张PPT)
同学们,也许有一天你也要离开家乡、远离亲人,独自去 远方追求梦想,希望你也能保有一份乐观开阔的胸襟,把家人 放心上,把责任扛肩头,用一双慧眼去看待生活,活出自己的 诗意人生。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 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 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意 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 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 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指出其所运用的特殊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②描景象,摹情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写出的景物特点或描
摹出的情景、情态。 ③点作用,表感情:点出该字(词)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及其艺术效果。 【示例】一个“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
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诗歌鉴赏
北固山在哪里呢?
北固山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 得名北固山。
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 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 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 色。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1.诗歌全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观沧海 听 秋风萧瑟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7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

7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

7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2. 体裁知识。

二、课文内容。

- 诗句理解。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碣石)。

“临”“观”二字,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描写了大海远景,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渺的样子,“竦峙”写出山岛高高挺立的样子。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两句写岛上的草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秋风和大海的波涛,“萧瑟”点明季节,“洪波涌起”写出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诗人的想象,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怀抱里运行,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象,也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 诗句理解。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子规啼”既点明了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闻道”表示惊悉,“龙标”是王昌龄被贬之地,“过五溪”说明路途遥远而艰难。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官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 诗句理解。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他乡,“青山”“绿水”点明路途的景色。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宽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悬。

“阔”字写出了江面的浩渺,“悬”字写出了船帆的端直高挂。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紫藤萝瀑布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

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

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

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

手足,比喻弟兄。

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

那么,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

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

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

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

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

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

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

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

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

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

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练习说明一朗读全文。

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本题除练习朗读外,意在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哲理。

本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各人的经历见闻不同,对这句话的体会也可以有深有浅,有自己的侧重点。

二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

答好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句1写藤萝花之盛,要想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

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三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本题要求搜集,简便的办法是各就所知交流一下,你一个,我一个,大家说,做好记录,然后整理,这也可以说是搜集。

要找书搜集,就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有这样的材料。

教学建议一、教学指导思想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第一课时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想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挑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辅助性问题设计:──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

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

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分题目:──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的摆法才好?──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2)练习三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

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二、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侯宇燕)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

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

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

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