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讨论题等环节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实际例子,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呢?从而引出海陆变迁的话题。

2. 讲授新课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如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荷兰的围海造陆等,让学生加深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

大陆漂移学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地球上的陆地在远古时代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分离漂移。

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出一些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如大陆轮廓的吻合性等。

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展示六大板块分布图,介绍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分析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并举例说明它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等。

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讲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著名山系多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证据。

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及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基本组成,即陆地和海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在地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呢?2.学习海陆变迁的概念(1)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和范围发生变化的过程。

(2)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

3.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1)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化等海陆变迁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台湾海峡、红海等。

(3)举例说明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4)讲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4.学习海陆变迁的证据(1)讲解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海陆变迁的存在。

(2)展示地质学证据,如沉积岩、火山岩等。

(3)展示古生物学证据,如古生物化石。

(4)展示考古学证据,如古人类遗址。

5.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1)以某一地区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6.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2)让学生分析某一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海陆变迁的基本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从而形成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初步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分析以及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实例及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实例、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和人类活动的图片、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同时,阐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球内部力量、地球外部力量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章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海陆变迁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针对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降低学习难度。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著名的海陆变迁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海陆变迁主题的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撰写研究报告。
3.课后习题: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巩固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地理手抄报: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实例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海陆的变迁,了解不同地貌特征的成因;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归纳、解释地貌变迁的原因和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成因;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理解地貌变迁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2.观察法:组织学生近距离观察海岸线、沙丘、湖泊等地貌现象,了解其变迁的过程和特点;3.实验法:进行实际的模拟实验,模拟不同因素对地貌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地貌变迁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以下问题:-地球表面的形态(陆地、海洋、山脉、平原等)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地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导入地貌变迁的主题。

2.学习(30分钟):a.介绍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讲解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隆升、沉降)对海陆的影响;-结合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山脉、河流、海底地貌等的形成和变迁;b.介绍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对冰川、沙丘、湖泊等地貌的形成和变迁的影响;-结合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c.介绍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讲解人类开垦、围海造陆、排灌、采矿等活动对地貌的影响;-结合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平原、山地等地貌的变迁。

3.实践(40分钟):a.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海滩、湖泊、河流等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地貌特征的形成和变迁,并进行记录;b.模拟实验探究活动:-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自行组织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地貌变迁的影响;-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地貌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4.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并互相交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加深对地貌变迁的理解。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及世界上海陆变迁的实例。
2.知道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掌握地图阅读技巧,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过程。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讲述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海陆变迁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展示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数据,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5.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作业评价要注重过程和结果,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也要关注他们的技能提升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国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和形成原因。

内容涵盖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海陆变迁概念、原因、案例等方面的PPT。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者PPT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屏幕]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观察这幅图,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这幅图中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
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如果是魏格纳,你会联想到什么?
在他有了这个发现的两年后,魏格纳就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假说。
指名同学到大屏幕上指一下,它们分别位于哪些板块交界的地方。
小组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认识板块运动方向
观察得出结论
挤压运动和张裂运动
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之间
裂谷和海洋
回答:
隆起山脉。
对照大屏幕做旁白
对照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
小组讨论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二、大陆漂移假说(板书)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周围就可能发现很多这两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0世纪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人,他非常善于观察,他叫魏格纳,德国人。
[大屏幕]魏格纳头像
大家谁知道魏格纳的故事,来给大家讲一下。
对学生讲的故事给给予评价。
[大屏幕]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
当魏格纳有了这个偶然的发现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并多方面的考证。大家请看大屏幕。
事实胜于雄辩。运用图片资料,组织学生参加探讨,共同考证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
三、板块运动理论(板书)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后人并没有停止过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可分成六大板块。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多什么现象?
大家观察一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大屏幕]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小组讨论: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但是,本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多什么现象?
大家观察一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大屏幕]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小组讨论: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大屏幕]题目
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大屏幕]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
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到黑板上指出)
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
[大屏幕]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
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提问: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大屏幕]荷兰的围海大坝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什么?
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
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
[大屏幕]东非大裂谷
大家观察一下红海的位置。你推断一下,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源自什么?[大屏幕]红海的成因图。
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这么说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
[大屏幕]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组看图讨论:
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
2.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4.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FL:板块运动方向。
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谁能根据此图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的叙述给予评价。
大家在观察这幅图的过程中在两亿年前有没有大西洋?它又会怎样变化?
通过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试着讲述格纳的故事
古老的地层似乎存在着某种连续性
学生谈谈听这则故事的感想
回答: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大洲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学生试说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从大陆漂移学说衔接到板块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学说包括三反面内容,结合上一节内容七大洲和四大洋,识记六大板块;其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其用事物演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运动的方向不同,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同。
课堂小结:
[大屏幕]两大山系图和板块示意图
问题:
小组讨论两大山系由哪些板块挤压形成?
板块互相挤压的结果会怎么样?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出假设,共同探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学会读图用图,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导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沧海桑田(板书)
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
[大屏幕]东海的古河流遗迹
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大屏幕]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书)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大屏幕]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
板块运动用它巨大的威力在地球上塑造了众多的山脉,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条山系。
[大屏幕]世界两大山系空白图
请在地图上找到这两大山系。
指名说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
[大屏幕]两大山系图和板块示意图
问题:
小组讨论两大山系由哪些板块挤压形成?
[大屏幕]东非大裂谷。
板块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
[大屏幕]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家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好,大家用手摁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推,会出现什么结果?
两大板块挤压会使海洋消失,如果继续向一起挤压,会出现什么结果?
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小范围的海陆变化。
谁能再举出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例子来?
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谁还能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证来?
我这里还有一些资料(大屏幕显示)。
[大屏幕]
科学家考察,在我国的太行山麓,许多的螺、蚌壳的化石沿水平方向排列着。
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家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好,大家用手摁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推,会出现什么结果?
两大板块挤压会使海洋消失,如果继续向一起挤压,会出现什么结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我这里有一个关于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动画示意,谁能用板块运动理论配上旁白?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可能或不能
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
引用《西游记》东海龙宫的东海的传说故事沧海桑田、喜马拉雅山古生物化石、荷兰填海造陆等具体事例引入本节教学内容《海陆变迁》,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一、沧海桑田(板书)
【提问】: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科目:地理
教学对象:七年级6-10班
课时:1课时
提供者:贾国娟
单位:克州二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本课在以沧海桑田的故事引入海陆变迁,在实例的选择上体现了丰富性和差异性,包括了陆变海,海变陆,原因上包括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为活动。探究实验海陆变迁的原因演示简介,内容全面、直观、生动;板块运动产生的现象采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器材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海陆是变化的,但难以举例说明沧海桑田,而且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具体内容还是很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