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https://img.taocdn.com/s3/m/051e721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3.png)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参考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参考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601f95d7c1cfad6185fa791.png)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
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
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
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3f6860ed630b1c58eeb527.png)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
就是说,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科学条件的命题,均被推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非科学。
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和预见性功能。
因此,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
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分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也是科学的性质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命题能被经验验证。
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
(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可检验性即为可证伪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①库恩、拉卡托斯坚持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范式和研究纲领的指导下解决疑难②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4)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5)辩证唯物主义的可检验性标准理解:在科学哲学领域,虽然各派学者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及其确立的划界标准各不相同,但除了极端历史主义者之外,各派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而关于划界标准的选择,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界普遍的、绝对的标准;极端的历史主义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主义者把科学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
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的,二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https://img.taocdn.com/s3/m/7c4243b21a37f111f1855b3c.png)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一、什么是科学
1、对科学界定的困难
常识科学观对科学的界定:
系统化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真理,已被证实了的知识
——科学=真理?
2、科学等同于真理吗?
科学=真理:19世纪盛行
证实了的科学理论=真理,符合逻辑的科学=真理:20世纪20、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
能被证伪的科学理论=真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就科学的进步、科学的成长而言,科学≠真理
在总体上肯定科学是真理的观点的局限性
难免含糊其词:科学理论是多层次的构成体
把成熟科学看作真理,会使人误认为目前的理论是最好的理论,无须反驳、验证
成熟科学的真理性只有相对于一定的科学共同体而言才较确定
结论:科学与真理无法等同
二、科学与非科学
1、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
1) 逻辑实证主义:意义的可证实性标准
2) 证伪主义:可证伪性标准
3) 历史主义:将划界问题转化为对理论的评价问题
4) 费耶阿本德:消解科学的划界
5) 萨迦德:以多元标准重建划界
2、可能的科学的标准:
1) 逻辑的标准(清晰界定的应用范围,自恰,简明)
2) 经验的标准(可检验性,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
历史的标准(能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数据,能与其他有效的平行理论相互兼容)
社会学的标准(能解决已知问题,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型,对新提出的概念做切实可行的定义)
——需商榷
3、对科学的界定:
存在方式:科学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发现过程: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
社会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建制(当代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https://img.taocdn.com/s3/m/44a4080379563c1ec5da712c.png)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分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问题。
近百年来西方科学哲学主要研究了四大问题:第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第二,科学发展的模式;第三,科学理论的评价;第四,科学发展的未来。
其中,分界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三个问题。
时至今日,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陷入困境。
有人打着科学的幌子,把科学论与宗教、文学和巫术等混为一滩。
认为凡是无法用科学证明的一些结论和理论就是伪科学。
什么是科学?前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什么是伪科学?有人认为,伪科学就是指把没有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去杜撰、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的利益。
例如,营养学的确是一门科学,但是许多人打营养品的广告正是利用营养学的幌子。
我们都知道人体需要诸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如果营养素缺乏身体就会出现故障。
许多科学实验都验证了这一点。
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保健品的功效远没有它们的广告吹得那样神,我们的身体也并不像它们的广告宣传的那样需要这些保健品。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是个历史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了。
三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分:第一、是否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对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假说甚至所宜称的实验结果,都持某种有理由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自我审度、自我挑剔、自我批判的过程。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https://img.taocdn.com/s3/m/c94882fa10a6f524cdbf8580.png)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看似简单,但细心思考就会发现,有问题需要厘清,它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样,需要用哲学的辩证观点进行审视。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1.1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
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含义,有以下小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寻根究底,科学就是接近真实。
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面对真实,进而真正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就是科学,小真实的东西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探索自然,探索真理。
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一一真理,尊称为科学,而对那些凭空捏造、经小起检验的东西成为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即:1)首先设定基本假设,作为小可证明的公理。
2)一切结论都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很多与基本假设相差很多的结论。
小符合逻辑推理的就是非科学。
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事实,与事实相符,否则就是非科学。
还有的人认为,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
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
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有合理的成分,但小完整。
我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小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小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
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
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何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何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ac1338e65ef7ba0d4a733b8f.png)
浅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在最初看到这个题目之前首先想到的是科学和伪科学,回顾课件并上网搜索了一些资料后发现,非科学原来也并不是伪科学。
第二个念头就是科学和哲学,对我来说这好像就是一个比较对立的方面,但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哲学领域中也在将就科学,而且就划界问题讨论的比较热烈。
不觉想到似乎还有一门专业叫做科学哲学,深深的对我的第二个观点进行了重创,之后进一步的查资料好像对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争论不休中,不免对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初步想法比较莞尔。
在思索一番之后,有了自己比较大胆的考量,似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那么重要,除了你一定要纠结着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的时候,这个问题才真的是个问题。
依稀记得高中时候初次听说物化这门学科的时候相当费解,甚至有些气愤,物理就是物理,化学就是化学,非要整个物理化学,这不是物理不是化学的,哪儿跟哪儿啊。
到了现在回想当时的想法不觉有些可笑,而在研究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时,科学哲学似乎又成了这个高中时候的“物理化学”。
在如今越来越多前沿问题需要跨领域综合多学科解决问题,而科学与非科学的严格划界的意义何在,不禁让我有些不理解。
就像以前研究科学的就是科学,研究哲学的就研究哲学,不会有科学哲学的东西,而我坚信今后也会有科学与非科学的更进一步的综合与结合。
故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真的很重要么?
做一个不恰当且不严谨地比喻,爱因斯克的相对论中不是说没有绝对么,科学与非科学应该也是彼此相对比较综合,也是相对于当时当代的科学发展,哲学素养,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来“暂时”定义的。
个人关于划界问题的浅见,些许狂妄,不科学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望谅解。
yang。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3831f3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b.png)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关于“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不仅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还涉及伪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以及大科学的难题。
若给科学以严格而准确的定义,或正确回答并界定上述问题,需对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观点,作些必要的介绍、说明及评判。
(1)逻辑经验主义,20世纪出,英国哲学家勃兰特•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 1970)等提出:以可证实性来分析科学理论;以归纳逻辑来表征科学理论。
并以这两个特征,作为对科学、非科学,及伪科学的唯一界定。
(2)批判理性主义,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年)提出,科学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所有理性知识或科学理论,不必经受实(经)验确证性的检验,而必须符合可证伪性的标准。
如何理解证伪理论的标准?这里有一个经典的实例:关于“羊全都是白色的”命题,不论牵来多少只白羊,也不能证明这是一个正确命题,而只要牵来一只黑羊来,就能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命题。
另一个事例非常有趣:太阳总是随着鸡叫而升起,按照归纳逻辑推理,不是太阳升起引发鸡叫,便是鸡叫引发太阳升起,若把鸡脖子扭断来证伪,则两者都不能成立。
因而单凭实证性归纳逻辑,不能保证不出错,而可证伪性演绎逻辑,不会出现这类的问题。
(3)历史主义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涌现出诸多的历史主义学派。
它既要求可重复、可检验性;也要求符合历史的进程,以及理论的进步性;还要求比先驱理论,具有超量的经验和知识内容,以及对于未来的可预见性功能。
例如,牛顿力学理论是科学,因为它既满足可检验性,又比伽利略和开普勒的理论,具有“超量内容”及先进性。
又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科学,因为它满足可检验性,又比牛顿理论广义,并且具有先进性。
在理论和知识体系中,所述的科学的划界标准,同时也是非科学的界定标准。
也就是说,凡不满足所述的定界标准的就是非科学的定义和特征。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5c9e4e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f.png)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在科学、伪科学、非科学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划分标准。
这些标准涉及实证性、理论的系统性、开放性、数据的可重复性以及预测性等方面。
实证性实证性是指一个理论或观点能否被独立验证。
在科学领域,实证性是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种实证过程使得科学具有了可证实的特点。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实证性,其理论无法通过独立验证来证明其正确性。
理论的系统性理论的系统性是指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在科学领域,一个成熟的理论应该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或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一个理论或学术体系是否愿意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检验。
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秉持开放的态度,欢迎其他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质疑,这种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开放性,其理论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封闭性,不愿意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检验。
数据的可重复性数据的可重复性是指一个实验或观察结果是否可以被其他研究者独立复制。
在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够被广泛认可。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数据的可重复性,其结果可能存在不可复制的问题。
预测性预测性是指一个理论或模型是否具有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能力。
在科学领域,一个成熟的理论应该具有预测性,能够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并被实际结果所验证。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预测性,其理论无法对未来事件做出有效的预测。
综上所述,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实证性、理论的系统性、开放性、数据的可重复性和预测性等方面。
通过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和区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b7c756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c.png)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
但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至今仍众说纷纭。
比如,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已有百年的争议历史[1]。
近年来,现代医学是不是科学也成为争论问题[2-3]。
因此,什么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有,这个界限是什么?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拘泥于书本定义、概念或逻辑思辨,而要从科学知识的具体的产生过程去理解和判断。
1 根据目前的科学定义不能划定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一般依赖科学的定义,可是至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比如,《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百度百科认为“科学是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维基百科认为“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
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存在各种偏差,但是这种不一致会模糊我们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认识。
2 科学哲学对科学与非科学界限的认识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科学特征的一门学科,对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科学哲学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科学哲学史上,划界问题曾是逻辑实证主义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4]。
但是,波普尔认为可证实性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所使用的是归纳逻辑,而归纳逻辑具有不周全的特点,无论列举多少例子,都不能归纳和证明一个领域的全部。
因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也就是举反例否证,而不是一个个举例实证,以解决逻辑实证主义的缺陷。
他认为一切知识、命题只有经得起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5]。
但是证伪主义也存在很多问题,后来库恩提出有无范式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b5f180d4d8d15abe234eb2.png)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摘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与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然而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基本思想各有其成败得失。
鉴于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的态度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以一方的特有内涵来否定排斥另一方,避免任何形式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就此论题我简单的谈下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什么是科学,成为科学观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问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高度关注,而各种邪恶势力,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和故意混淆界线,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非科学并不是一种贬义词,它指的是那些与科学同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着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
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
科学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决定了非科学认识事物的有效性。
科学信仰的独断性造就了伪科学。
只有那些按着严格的科学评判标准不能被称为科学的非科学知识,却有人把它当着科学来对待时,这些非科学的知识就变成了伪科学。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a05160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9.png)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客观事实的问题。
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践,以及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结果,以便在将来的实验中使用。
其次,我们来看看非科学的定义。
非科学是一种以理论或情感为基础,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知识体系。
它不依赖于实验,而是依赖于主观的认识,以及古老的传统和信仰。
它的目的是给人以某种意义上的解释,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实践和理论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实践的,而非科学是理论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实验和观察所界定的。
其次,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定量的,而非科学是定性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准确度和精确度所界定的。
最后,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直接观察的,而非科学是间接观察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可观测性和可衡量性所界定的。
以上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的浅析。
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通过实践和理论、定性和定量、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界定。
科学和非科学在当今社会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理解和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https://img.taocdn.com/s3/m/6dd5dc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8.png)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并进一步阐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边界的确定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界线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将首先回顾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学与非科学界定的不同观点。
接着,文章将分析科学与非科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的本质差异,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分析伪科学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文章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只有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章也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共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定义与特点在讨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探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严谨性体现在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规范,确保研究的逻辑严密和数据的准确性;实证性则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可观测和可验证的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可重复性则要求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相比之下,非科学则缺乏这些特点。
非科学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它们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验证,或者其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非科学并不排斥主观性和个体经验,其知识来源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信仰或权威。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7827c6ad51f01dc281f13b.png)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作者:任前丰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6期摘要: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用来判别某种知识类型是不是科学知识。
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从他们对科学划界的纷争可以看出,科学划界的标准是没有确定性,而要绝对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本文指出对他们划界问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辩证地看待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但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是最可取的。
关键词:划界标准;科学;非科学;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张力;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领域长期研究的问题,李醒民先生在《划界问题和科学划界》中指出“划界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哲学中一个意义深远的学术问题划界的实际意义即划界在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中的实践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这说明明确科学划界的标准和意义对促进社会生活科学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所以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关心这个问题。
但是,应当承认,只有在进入20世纪以后,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
划界问题成了20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中首先被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对划界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两个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波普尔学派。
往后的历史主义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主要是对以往的划界理论进行解构,对于如何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却无多大的建树。
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理学院基础数学--刘越
![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理学院基础数学--刘越](https://img.taocdn.com/s3/m/e93f8f86ec3a87c24028c433.png)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为大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无论将科学化为非科学,亦或将非科学化为科学,都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例如十七世纪的伽利略,被当时的教廷审判,入狱十年,最终临终前不得不承认自己研究的是“伪科学”。
再如, 1848年,苏联中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致使大批正直的科学家被判入狱,甚至被迫害致死。
反之,若对科学限定过宽,则会导致某些邪教、非法组织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混淆科学的概念,打着科学的幌子招摇撞骗、蛊惑人心,则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弄清科学的定义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要分清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换言之,是要回答“科学是什么”、给科学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一、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按照现在的国际比较认可的定义,科学是指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点。
把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古已有之。
同时,随着人们对自然理解的更加深入,科学对自然现象间的联系和多样性的揭示使得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科学更呈现出系统化的形态,所以可以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知识体系或系统化的知识。
第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科学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结构,更不仅仅是已有的结果,而是包含了人类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包含了知识探求的过程,可以吧科学看成一个发现、揭示并检验知识的过程或活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19世纪后,科学家作为特殊的社会角色进入职业化的阶段,尤其在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科学机构的纷纷建立,科学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科学研究的方式也由个体自由探索、集体分工合作走向社会协作组织,形成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c0e4bf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6.png)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均对这一问题提出过不同的划界标准。
划界问题对科学进行界定,强调科学思维,但也容易形成对科学的非理性崇拜,因此要合理的看待非科学中的合理成分,不能盲目排斥非科学,要树立争取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科学、非科学的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1]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而英国科学委员会则将科学定义为“以日程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科学,学术界大体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积累,即作为“分科之学”的成果体系;二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研究活动,包含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组织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
[2]由此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学术界也达成了共识,即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二要强调实证检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b61833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e.png)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哲学思想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划界标准:
1. 实证性:科学必须是基于实证证据的,而非科学则可能是基于信仰、主观感受或者完全没有证据的。
2. 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能够经由重复实验而得到验证,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办法或者无法重复的。
3. 可证伪性:科学研究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必须存在某些测试或者数据可以证明其是错误的。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无法被证伪或者没有明确定义的测试方法。
4. 理论框架:科学通常会有某种理论框架或者理论体系,可以解释现象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这样的理论框架或者其理论框架无法被证伪。
5. 社会认可:科学通常会被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而非科学则可能只是个别人或特定社群所接受。
这些划界标准都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交叉和互相矛盾的情况。
因此,判断某个研究是否属于科学范畴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而不是单一的标准。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962c8f3a0066f5335b81210c.png)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界定科学的主要特征:1)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不能产生歧义。
2)理论的建立必须依据观察和实验,这种观察或者实验,需要具有可重复性。
3)逻辑结构要严密,理论体系内部必须自恰,自圆其说,不能出现前后矛盾。
4)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原则,思维经济性原则。
这一条又叫剃刀原则,同样能解释现象的两个理论,选择最简洁的,除非有更充分的证据。
5)科学理论在原则上应当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否证,也叫可证伪性。
从价值的角度看,非科学中的许多理论体系(如哲学、宗教、神话等)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作用。
这种作用或者直接表现在对科学事业的推动方面,或者直接表现在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合理建构方面。
例如:古老的占星术、炼金术、巫术等非科学的东西就曾积极地推动过近代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艺术则成为建构人类文化的灵魂与支柱。
哲学的思辨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总结而生的,而伪科学的思辨仅仅是一种盗取哲学思考成果的勾当。
伪科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一般不能预测现象。
坚持伪科学的人总是妄图用一些自认为新奇的理论去解释世界,然而结果也就只能停留在解释亦有现象上,不能预测任何新的东西。
对于搞伪科学的人,我们却要严惩不贷,因为他们的动机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一些手段,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对金钱的追求,或是对名利的渴望等等。
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另一个特点是“尊重事实”,历史上无数的科学理论、科学发现,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客观现象的支持。
也正因如此,以“眼见为实”为判据,很多理论被从科学的神坛上拉下来,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自然界中“看不到”。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事实”必须是可重复的,不能“只发生过一次”,否则你无法让别人相信你的理论。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
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都是很好的佐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问题
摘要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与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然而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基本思想各有其成败得失。
鉴于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的态度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以一方的特有内涵来否定排斥另一方,避免任何形式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就此论题我简单的谈下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什么是科学,成为科学观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问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高度关注,而各种邪恶势力,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和故意混淆界线,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非科学并不是一种贬义词,它指的是那些与科学同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着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
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
科学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决定了非科学认识事物的有效性。
科学信仰的独断性造就了伪科学。
只有那些按着严格的科学评判标准不能被称为科学的非科学知识,却有人把它当着科学来对待时,这些非科学的知识就变成了伪科学。
因此,伪科学是人们主观造成的,并不是那些非科学知识的属性。
它们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只有把它当着科学时,相对于科学,它才是伪科学。
这就象假药,它们本身并不是药物,但为了行骗,有些人就是把它拿着当药来卖和使用,这不是假药自身造成的,而是那些为了谋取利益的骗子所造成的。
伪科学产生的文化氛围就是科学信仰的独断论:只有科学才是正确的,才是真理。
当只有科学才是正确的时候,那些非科学的知识往往也就被披着科学的外衣行世,这就是伪科学产生的根源。
中医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而是非科学。
但现今不少学者却将其作为科学来对待,比如当着科学来宣扬和研究。
对于那些科学信仰者,当他们以科学的标准来看待中医时,他们说了:中医是伪科学,它不符合科学的判断标准,却被称为
科学。
在人类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基本上就是经验灵感性的认识。
只是各种各样经验灵感性的认识的积累堆积,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进入到科学的认识水平状态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立即就进入了焕然一新的状态。
可见,科学的认识与经验灵感性的认识往往存在明显的区别。
区别科学认识与非科学认识,衡量一个思想认识的科学性,主要就是看其思想认识观点所依据的根本性观点是不是客观真实的观点,看其根本性观点的客观真实性有多大。
科学的认识往往就是在掌握事物存在变化的根本规律基础上而形成的思想认识体系。
而且,科学认识的各认识观点之间系统性体系性很强,科学认识往往是体系性很强的统一性认识体系,而非科学认识的各观点往往比较孤立,难以互通,甚至还相互矛盾。
非科学认识的系统性往往比较小。
很多非科学的认识甚至是各种各样思想认识的罗列、堆积。
但是,非科学的认识之所以有很多人相信,主要就在于非科学的认识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非科学认识中的很多观点都是看上去很有理的思想观点。
非科学的认识往往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因为非科学的很多思想观点都比较符合人心中默认的基本观念,容易让人信服,很多非科学的认识往往都比较有文采。
人类掌握事物存在变化的根本性规律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掌握事物存在变化的根本性规律,往往也不能很快、不能直接给人生产生多大作用,而经验性规律对人的生存往往很实用。
因而,我们往往难以按照短时性的效用来评定一个思想认识的科学性。
自然科学产生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往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信,人类对人类自身存在、变化、发展的认识进入到了科学认识的时代后,人类对人生与社会存在变化的认识立即也会进入了完全不同的状态。
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方法但绝对不是全部。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们能够通过生产实践和学科实验而获得知识,但是,零散的经验知识还不是科学,科学是关于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
科学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认识活动。
科学活动和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最初的产生于生产活动。
自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后,科学活动逐渐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科学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它的任务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
科学就是求真,也就是如何获得真的陈述,经典的科学方法有两大类,即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具体的说主要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解释部分事实但是并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科学的方法是否能够解决掉现在的所有问题。
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问题或现在不能解释的问题容易被套上迷信的帽子。
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我们不能“迷信”的认为一些东西就是迷信。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科学,那么自然会造成我们对科学的迷信。
科学的方法就是可以质疑,当然也包括自己本身的合理性。
科学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对没有证实的东西采取不接纳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说是很致命的。
因为这样会造成很多现在科学无法解释,但是存在而合理的知识不被合理的利用。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科学与非科学,不能一棒子把不是科学的或科学现在不能解释的东西“打死”。
什么是伪科学?只有那些按着严格的科学评判标准不能被称为科学的非科
学知识,却有人把它当着科学来对待时,这些非科学的知识就变成了伪科学。
因此,伪科学是人们主观造成的,并不是那些非科学知识的属性。
它们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只有把它当着科学时,相对于科学,它才是伪科学。
这就象假药,它们本身并不是药物,但为了行骗,有些人就是把它拿着当药来卖和使用,这不是假药自身造成的,而是那些为了谋取利益的骗子所造成的。
伪科学产生的文化氛围就是科学信仰的独断论:只有科学才是正确的,才是真理。
当只有科学才是正确的时候,那些非科学的知识往往也就被披着科学的外衣行世,这就是伪科学产生的根源。
中医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而是非科学。
但现今不少学者却将其作为科学来对待,比如当着科学来宣扬和研究。
对于那些科学信仰者,当他们以科学的标准来看待中医时,他们说了:中医是伪科学,它不符合科学的判断标准,却被称为科学。
因此,科学的时代独断性和人们以一种科学意识形态发展中医造成了中医被攻击为伪科学的现象。
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
但是,如果它们被当着科学来发展和应用,那么最终会损害这些被当着科学的非科学自身。
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是不会消逝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
超越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去谈分界标准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当代科学哲学之所以在分界问题上一步步陷入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科学与非科学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它们要么以科学的特有属性去整合、排斥人文文化,要么以人文文化的特有内涵去整合、解构科学。
要想正确地解决划界问题,要想全面地说明科学与非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辩证地综合。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对矛盾,矛盾则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相互转化。
非科学甚至伪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并可在一定条件下向科学转化,反之亦然。
例如占星术,在原始文明社会,也许是科学的,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则是非科学的,若在将来有确凿证据表明,行星可以影响人类的生物磁场,并因而影响某些事件的发生,则占星术又有可能是科学的。
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很基本的科学问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哲学问题,所以不能用很简单的方法或言语来确定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我们只能更加客观、更全面的、辩证的去看待“分界”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