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的民俗文化课件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 北方,这里日照强烈, 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 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 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 要头顶着手帕。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 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 ,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 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 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 ,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 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 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 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 “一边盖”的房子。据 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 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 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 田地里,正所谓“肥水 不流外人田”。
唱腔
•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 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 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 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 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 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 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 无眼四种。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 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 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 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 分不开的。 当夏季酷热 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 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 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 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 酣然高眠。而且,关中 人亲切地把它叫做:“ 金不换”,意思就是用 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 真切了。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 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 见,这个“老”字并不 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 么悠久,而是碗中“老 大”的意思。说起这老 碗,产地耀县(今铜川 市耀州区),属于青花 粗瓷。正宗的关中地区 大老碗,碗深而圆,其 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 的小碗七八个之多。关 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 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 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 叫做“老碗会”。
二·陕西艺术文化
1.
面条像腰带
陕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
角余料做成 的娃娃 、 老虎、 、 猫 、 猴 鸡、 狗及虎头等玩 具, 形象夸张, 生动可爱, 乡情浓郁色彩鲜艳。流行于 关 中地 区的香包, 用棉织品和丝绣扎成各种人物 、 动 物、 花鸟虫鱼 、 瓜果蔬菜等形状内 装雄黄、 香草等药
作者简 介 : 张桂荣 , , 女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 副院长 ; 周静 , , 女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办公 室主任 。
4 2
陕西社会 主义学 院学报
21 02年 1 月
寄托情思的一种信物。 4 历史的古老性。 、 陕西历经周秦汉唐, 是十三朝 古都所在地 。 语言的繁衍变化, 总逃脱不 了旧有的基 础。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 。现在陕西方 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 。如“ 乡 党” 一词, 与古代 的民户编制有关。据《 汉书》 “ 载:五 家为邻, 五邻为里, 四里为族, 五族为党, 五党为州, 五
一
生活习俗,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 。 信天游的节 奏大都 十分 自由, 旋律奔放高亢, 韵律 和谐 , 扣人心
弦, 回肠荡气, 不假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信天游 的 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 自然景观 、 社会 风貌 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极具地域的原发性特点。
2 制作 的原始性。 、 陕西民俗都是“ 得掉渣的 土” 东西, 极具原始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些手工制作
陕西 民俗文化是 中国文化和 “ 东方文化 ” 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 一位 日 本大学的教授说过: 陕西民俗 文化的价值。 绝不亚于周 、 、 、 秦 汉 唐文物的价值。它 象征的贴切, 的生动, 鲜活 故事的情趣, 表现 出其超 乎大多数人想象的神韵 。总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陕西商洛民俗作文(3篇)
第1篇商洛,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商洛民俗,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承载着商洛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魅力独具。
一、独特的民俗风情1. 民间艺术商洛民间艺术种类繁多,独具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商洛花鼓、商洛秦腔、商洛剪纸等。
(1)商洛花鼓:商洛花鼓起源于秦汉时期,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它以锣鼓、唢呐、笛子等乐器为伴奏,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表现了商洛人民的生活百态。
(2)商洛秦腔:商洛秦腔是陕西秦腔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高昂激越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现了商洛人民的英勇豪迈和坚韧不拔。
(3)商洛剪纸:商洛剪纸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以其精美的图案、独特的刀法、丰富的题材,成为商洛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节日商洛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商洛人民在春节期间,有挂灯笼、贴春联、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习俗,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2)元宵节:元宵节是商洛人民喜庆团圆的日子,有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习俗。
(3)端午节:端午节是商洛人民纪念屈原的日子,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4)中秋节:中秋节是商洛人民团圆赏月的节日,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习俗。
3. 民间信仰商洛民间信仰丰富多彩,主要有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
(1)道教:商洛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文化深入人心。
道教信仰在商洛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承,如道教庙会、道教音乐等。
(2)佛教:佛教在商洛传播已有千年历史,佛教文化在商洛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承,如佛教寺庙、佛教节日等。
(3)民间信仰:商洛民间信仰包括土地神、山神、水神等,这些信仰在商洛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承,如庙会、祭祀活动等。
二、民俗传承与创新1. 民俗传承商洛民俗的传承主要依靠家庭、社区和学校。
陕西 民俗文化
前言每一种文化的发展模式都不是静止的,也不是简单单一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模式也会相适应的而改变。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与时具进的适应各个时代或朝代的更替和发展也对其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中华民族为主流的各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融合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很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而其中的风俗习惯则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思想形态源远流长的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个民族之间区分的重要特征。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和道德精神,其中表明了,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
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
儒家学说,是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
而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
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陕西民俗文化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乾县文化简介
乾县文化
乾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周、秦文化的摇篮,也是唐文化的重镇。
乾县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一、历史沿革
乾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里曾是周公旦的封地,具有深厚的周文化传统。
同时,乾县也是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秦朝时期这里是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朝时期,乾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所在地,因此也留下了丰富的唐文化遗存。
二、民俗文化
乾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中,乾县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尤为著名,如跳大鼓、舞狮、舞龙、旱船等,这些表演活动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展示了乾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美食特产
乾县的美食文化也十分丰富,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特色而著称。
其中,乾县的锅盔、豆腐脑、油泼面等传统小吃,以及苹果、花生、棉花等特产都广受游客欢迎。
四、文化遗产
乾县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周公庙、秦皇陵、唐太宗昭陵等,这些古迹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乾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艺术,都展示了乾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之,乾县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这里的历史遗迹、美食特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让乾县成为了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示例文章篇一:《陕西民俗文化,魅力无限!》嘿!朋友,你知道陕西吗?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尤其是它的民俗文化,简直让人着迷!就说那热闹非凡的安塞腰鼓吧!一想起那场面,我的心就激动得怦怦直跳。
一群陕北汉子,头裹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在黄土地上尽情地跳跃、击打。
那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那身姿,像旋风一样飞扬;那呐喊,像炸雷一样响亮。
这哪里是在打鼓啊,这分明是生命的狂欢,是力量的喷发!难道你能想象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吗?还有那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
奶奶们坐在炕上,手里拿着剪刀,不一会儿,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
那细致的线条,那巧妙的构思,就像是有魔法一样。
我曾经问过奶奶:“奶奶,您怎么这么厉害呀?”奶奶笑着说:“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可不是嘛,这剪纸艺术不就是我们陕西人的心灵手巧的见证吗?陕西的面食文化也是一绝!什么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 面,每一种都让人垂涎欲滴。
就说那油泼面吧,宽宽的面条,撒上葱花、蒜末、辣椒粉,再用滚烫的热油一浇,“呲啦”一声,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吃上一口,那劲道的面条,那浓郁的香味,哎呀,美得很!难道你不想尝尝吗?再说那秦腔,那可是陕西人的精神寄托。
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总能听到那高亢激昂的唱腔。
演员们一板一眼,唱得声情并茂。
台下的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还跟着哼上几句。
这秦腔,不就像我们陕西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不过,现在的陕西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学习这些传统技艺了。
就像我们班的同学,好多都不知道安塞腰鼓怎么打,剪纸怎么剪。
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就这样消失吗?不,绝对不行!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民俗文化,让它传承下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让我们从小就学习;政府可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大家的参与;我们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去传承。
陕西的五大民风民俗作文
陕西的五大民风民俗作文
陕西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它北跨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依秦岭,与四川、重庆毗邻。
陕西地处关中地区,简称“陕”,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不仅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还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
陕西历史悠久,民俗民情丰富多彩。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西周时称“丰镐”,春秋时称“秦川”、“关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06年设“陕郡”,以后又置“三川郡”、“陇西三郡”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陕西先后出现了20个朝代和政权。
西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和政权都定都于此。
因此,陕西也被称
为“帝都”。
陕西各地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等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及风俗习惯。
—— 1 —1 —。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引言延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陕北地区,素有“红色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美誉。
由于长期以来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民俗文化充满着浓厚的革命情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延安当地民俗的特色,介绍延安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
传统习俗1. 忠诚祭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延安市民会举行盛大的忠诚祭祀活动,以纪念延安的革命先烈。
人们会到延安的革命纪念碑前献花,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
这一传统习俗是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的表达,也是延安人民对于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2. 踩小五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延安市的民众会集体踩小五台。
小五台是延安一座历史文化景点,踩小五台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
人们会穿着盛装,手持鲜花,沿着五台山上的蜿蜒山路,踏着节奏踩踏的舞步,表达对五台山神灵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友爱和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
3. 传统婚俗延安的传统婚俗独具特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婚礼前,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求婚,进行“闻声”和“闻香”两道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一匹良马去迎接新娘,一路上还会遭遇一些取买亲友们的欢笑和挑逗。
婚宴上,还有许多传统的娱乐形式和各种道具,如喜糖、喜帖、喜酒等,给婚礼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民间艺术1. 扎染织锦延安地区的染织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延安的扎染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扎染织锦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刷胶、揉染、扎筋、涂胶、定型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扎染织锦制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延安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装饰、服饰和礼品制作。
2. 曲艺表演延安的曲艺表演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
曲艺以歌唱和相声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曲和诙谐幽默的对话,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延安的曲艺表演常常融入了革命题材和当地特色,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智慧。
咸阳民俗文化礼仪
咸阳民俗文化礼仪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它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民俗文化“巧娘们,乞巧来,棉花骨朵拉宝来”。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俗称“七夕”,是十分有意义的“乞巧节”,传奇是牛郎织女鹊桥相见之日。
礼泉县民间妇女们“七夕”的主要活动有“泡巧”“迎巧”“测巧”等,目的一是向织女请求智慧和巧艺,二是向她讨赐美满姻缘。
“泡巧”,“先是六月用井水浸豌豆或绿豆二盂,用之勿令见天日,每日水溲一次,名曰泡巧,至七夕则苗生盈尺,玉线干茎,亭亭可爱,腰约红线陈几上”。
(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正如当地儿歌曰“巧芽芽,生得怪,盆里生,手帕盖,七月七取出来。
”“迎巧”,“秦俗七夕,束藁为织女,首饰衣襦皆仿世妆,名曰七姐,设香灯陈礼果,剪彩为罗袜奠诸几,儿女远几拍手唱艺巧曲”(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
艺巧曲谣至今仍有流传,如“巧娘娘,乞巧来,红桃绿枣摆出来。
”“今年是个七月七,明年是个八月八;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剪梅花;我给巧娘献大枣,巧娘教我剪衣袄;我给巧娘献辣子,巧娘教我剪袜子。
”“巧娘巧娘快下来,帮咱描凤绣花来,递把剪刀你剪来,剪出花样惹蜂来,送上针线你纳来,纳出衣裳人人爱。
”“测巧”七夕在巧娘娘偶像前,旁设清水一盆,儿女乞巧毕,各以手拗苗端数分抛水上,视其影,女子得花男子得笔为吉。
亦有纳蜘蛛于盆,次早验其结网与否,以为获巧之验者。
(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有的姑娘还在月光下用彩线穿针乞巧,若一穿便进,就以为得巧,也是手艺大进的好兆头。
有的姑娘还剪一点头发以示纪念,谚云“年年有个七月七,姑娘头发长一天”。
有的还在井边偷听牛郎织女讲悄悄话。
这些活动都反映出她们对将来美妙婚姻的渴望和对勤劳敏捷的追求。
有关“乞巧”的风俗,在县志中亦有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是夕焚香,陈瓜果于庭中,并以五色纸制鞋袜祀织女,名曰乞巧节,率皆小儿女为之。
陕西剪纸民俗文化作文
陕西剪纸民俗文化作文
陕西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特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在陕西关中地区,几乎每一户人家都会剪纸。
我们家也不例外。
陕西剪纸花样繁多,有花馍、草虫、鸟兽等。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种我最喜欢的“牛”剪纸。
这是一个关于牛的剪纸,它的形象很简单:一头被染成红色的老黄牛和一只身上长满白毛毛的小牛在田野里快乐地吃着草。
这头牛用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剪成,因为红色和白色是两种最鲜艳的颜色。
它的眼睛是用一条细线缝起来的,眼睛周围的毛则是用剪刀剪出来的,牛身上其他地方也都用剪刀剪得非常漂亮,看起来十分逼真。
这只牛还很可爱呢!它不会走路,但是它却会耕田。
在陕西关中地区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剪纸艺术,比如:陕西咸阳、渭南、铜川等地。
我最喜欢的还是安康地区的剪纸艺术。
安康地区是陕西省唯一一个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地区。
这里不仅有很多很美丽、很神奇的剪纸作品,而且还诞生了不少剪纸高手。
—— 1 —1 —。
西安的传统风俗
西安的传统风俗西安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西安的传统风俗:1.赛神船:赛神船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起源于唐代,主要流行于渭水沿岸地区。
每年五月,村民们会举行赛神船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破五:破五是西安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打扫庭院、贴春联、放鞭炮、猜灯谜等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
3.西安秦腔:秦腔,又称西安腔,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西安,秦腔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表演艺术。
4.吃饺子:西安人民酷爱吃饺子,尤其在春节期间。
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以庆祝团圆、祈愿好运。
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如三鲜、羊肉、牛肉等。
5.踩高跷:西安民间有踩高跷的习俗。
在节庆活动中,高跷表演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踩高跷象征着吉祥如意,也是民间艺人展示技艺的好机会。
6.元宵节灯会:元宵节是西安民间传统佳节。
在元宵节期间,市区街头巷尾到处是五彩缤纷的花灯,人们会聚集在灯会中观赏花灯、猜灯谜,共度团圆佳节。
7.关中皮影: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
皮影戏是陕西的一种地方戏,以皮影为表演形式,用灯光照射镂刻精美的皮影映出影像,配以唱腔和乐器伴奏。
8.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它以磅礴的气势、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9.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流传在西安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
这种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
10.西安都城隍庙民俗: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的都城隍庙是西安市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有着6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都有庙会,前来烧香祈福的市民游客成群结伴而来,为的是抢个头香,而四月初八则有大型祭祀盛会。
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一)唐三彩陶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传说明代朱元璋的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
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蓝田县民俗文化
蓝田县民俗文化陕西蓝田县民俗文化时节习俗春节蓝田俗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中旬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扫尘刷墙、布置室内。
二十三日“祭灶爷”,让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三十日安神敬祖、张贴春联,日落前在门内横放一棍棒或刀片之物,意为拒邪入户。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送旧迎新,讲究通霄不眠,谓这“熬年”。
全家团聚,欢庆喜闹,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三更时辰,敞开门户,鸣放鞭炮,点烛焚香,祭社祀神,祝福求财。
初一黎明,更换新衣,先给祖宗烧香,再给长辈“拜年”。
日出前吃饭,这是全年第一顿饭,宜早不宜迟,宜剩不宜欠,一般讲究吃饺子,饺子如有破绽,只许说“挣”,不许说“烂”。
饭后,户族间相互拜年,庆贺祝福。
初二起“出门”。
饮食风俗蓝田大致分为川、塬、岭、山四类地区,物产有别,饮食相异。
主粮,旧食川塬以小麦、玉米为主,岭区以小麦、豆类为主,山区以玉米、土豆为主。
全县各地习惯日食三餐。
早、午两餐以稀饭和面食为主,俗称“吃饭”。
晚餐主食馍,俗称“喝汤”。
富户吃饭讲究围桌而坐,配几盘菜,主杂搭配。
一般人家早晚无力配菜,以醋和辣子蘸馍或自淹菜吃为主,午餐面食,拌入炒熟的菜,不少地方的群众喜欢端碗串门或聚集一处,边吃边谝,人称“老碗会”。
建国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吃饭主副食搭配,荤素菜调节。
除山岭部分地方外,城乡终年以小麦、大米为主食,副食蔬菜随时购。
日食三餐基本未变,早、晚餐仍以稀饭、馍为主,佐菜始向炒菜发展。
午餐多为面食、米饭,隔三间四以面皮、煎饼、饺子、臊子面等调剂。
逢年过节或来客,一般都炒菜上酒。
过去吃饭用的方桌高凳普遍改为低桌矮凳,副食、蔬菜渐见丰富。
丧葬习俗丧葬:旧时,人死之前,一般要制作棺材、柏木最佳,寿衣(俗称老衣,指人去世时穿的衣服)购置孝布、纸盆等殉葬品。
寿衣一般为5到7件,成单不成双。
贫者多为3到5件。
陕西民俗文化之外宣路径
撰文/赵 琼陕西民俗文化之外宣路径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民俗文化资源——起居饮食、戏曲文化、手工艺美术作品,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整合发现,陕西在致力于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中,其外宣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笔者提出相关外宣路径,旨在将陕西民俗文化进行国际化传播,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业界积极践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
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与生俱来的平民化特性使它在对外传播系统中独具价值。
陕西民俗文化以繁盛的周、秦、汉和唐朝时期文化为根基,充分展现了陕西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文章在前人对民俗文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除语言民俗之外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具体分居住风俗、生产生活、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
以相关民俗资源景区及博物馆的标识语为主要对象,结合主流网站相关英译文本,探索陕西民俗文化的英译外宣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外宣路径,借此契机,进一步扩大提升陕西国际形象提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外宣现状起居饮食:主要选取陕西民俗博物馆以及西安回坊美食文化街区,西安市内袁家村生态民俗村这几个区域进行样本选取,主要表现陕西的居住风俗、生产生活和特色美食的外宣情况。
居住风俗:介绍关中民俗博物馆的研究结果,此馆关于起居民俗的展示有两种形式,主要为从原址(陕西大荔县、白水纵目乡纵目村等)整体搬迁而来的包括门楼、牌匾、庭院、正房、侧房以及小的装饰等都按照原貌展示,这部分的外宣主要以庭院门口的标识牌来实现。
其余是陕西各地包括村民手里收集而来的建筑构件,在专门的展厅进行展示,其外宣主要以各展台的标识语来体现。
整体院落的展示包括清代赵家门楼、元代梨园、清代阎敬铭宅院、清代崔家槐院、清代孙福堂宅院、清代雷致福宅院、清代樊继准宅院七处宅院,这里的译文因在博物院主干道位置,又是核心展示,翻译迎合目的语接受者的理解,多采用异化及意译策略。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关中皮影,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皮影戏。
关中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传统皮影戏的瑰宝。
关中皮影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寓意深刻,是一种集艺术、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民俗表演形式。
关中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形成于明代,开始流传于清代。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关中皮影已经成为关中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
关中皮影戏的演员通常使用马鬃毛制作的人偶,通过手法巧妙地操纵皮影人偶,表达戏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皮影演员巧妙地运用手法,使人偶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非常逼真的艺术享受。
关中皮影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戏曲演出等等。
关中皮影中常见的角色有历史人物、神仙、鬼怪等等。
其中,历史人物是关中皮影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
神仙和鬼怪则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给观众带来神秘和趣味的体验。
除了剧目外,关中皮影的音乐和唱腔也是其独特之处。
关中皮影常以曲调悠扬的民歌为伴奏,其中融入了一些琴、笛、鼓等乐器的演奏,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而唱腔则是关中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表现方式,演员可以将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
关中皮影除了在戏台上的表演外,也常以民间传承的形式存在于关中地区的村庄和乡间。
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结合皮影表演,以乐曲、歌唱等方式来娱乐和享受生活。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方式,使关中皮影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中皮影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的培养和支持。
在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关中皮影的保护和传承给与了重要的支持。
各种关中皮影的培训、演出和研究活动相继开展,使关中皮影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一些专门的机构也成立了,对关中皮影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中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种民俗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陕西十大民间风俗习惯-文化
陕西十大民间风俗习惯-文化陕西十大民间风俗习惯-文化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景区详情)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景区详情)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民俗文化简介1、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2、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6、凤翔木板年画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7、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8、仿秦兵马俑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
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9、仿秦铜车马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10、唐三彩陶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11、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
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
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
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12、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13、面花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
面塑人物主要反映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
所塑人物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
其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西厢”、“雪城”等等。
14、社火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
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
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
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
15、秦腔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
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
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
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
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16、木马勺脸谱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的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这里有挂件系列、社火系列、还有古老的吉祥物系列。
近300幅作品,让您大饱眼福。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
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
今天看来这是一件滑稽的举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把木马勺上,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精神慰籍作用的,这与我们祖国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正是从这众多的纷繁民俗中生活过来的。
为什么用木马勺来绘蚩尤象呢?据社火艺人讲,理由有三:一、木马勺家家有之,也就是说材料可信手拈来;二、木马勺极象人头,便于表现蚩尤形象;三、我国古代有桃、柳辟邪之说,木马勺多为柳木所为,本身已可辟邪,为什么过去关中地区曾盛行过此俗呢?这与历史有关。
关中为西周、秦、汉发祥之地,且外来影响较少。
西周、秦、汉遗风至今尚有存余祭蚩尤等事不能不留下痕迹。
17、安塞剪纸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
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
安塞剪纸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
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
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
"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
18、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是由陕西省旅游局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
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从周甲骨至秦篆,从汉隶到唐楷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长安(今西安)既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的地方,又是保存历代书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书法之乡”。
1986年,试办第一届年会时,曾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书法名流前来参加献艺,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