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春秋战国的音乐与乐器制作
春秋战国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变革,音乐与乐器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着重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乐器制作的发展与特点。
一、音乐在春秋战国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成为了统治者与贵族阶层展示自身威望与审美情趣的方式。
不仅在宗教仪式、宴会活动中广泛使用,而且还用于国家礼仪等正式场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制作1. 乐器种类丰富多样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常见的弦乐器、管乐器、膜鸣乐器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奇的乐器,如低音胡琴、铜铙、铁石磬等,丰富了音乐演奏的表达方式。
2. 乐器制作技艺提升春秋战国时期,乐器制作的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
乐器的制作材料开始采用更加精细的材质,如黄铜、青铜等金属,制作工艺逐渐精湛。
同时,乐器的外观与装饰也变得更加精美,雕刻工艺和纹饰的运用成为了乐器制作的重要一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特点1. 音乐曲调多样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曲调多样,从宫商角徵羽变得更加繁复。
曲调的变化多样且富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追求。
2. 科学的音乐理论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乐律理论开始出现,乐音的产生与调节有了科学的基础,对于音乐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重视演奏技巧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强调演奏技巧的训练与提升。
演奏者在技巧上追求精湛与完美,以展示音乐的艺术魅力。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乐器制作和音乐表演技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继承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多样的乐器种类、提升的制作技艺,以及丰富多样的音乐曲调和科学的音乐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与音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与音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乐舞和音乐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文化娱乐的形式,更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展现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乐舞与音乐的起源乐舞与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样的乐舞和音乐开始成为社会庆典和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将乐舞和音乐与神明的崇拜相结合,认为它们能够祈福祭祀,与上天对话。
二、乐舞与音乐的种类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和音乐种类繁多,包括了宫廷乐舞、祭祀乐舞以及民间乐舞等多个方面。
宫廷乐舞是来自社会上层阶级的表演,它们大多以庆祝和娱乐为目的,形式多样,有歌舞、器乐、舞蹈等各种元素的组合。
祭祀乐舞则以祭祀神明为中心,形式更加庄重,有升降乐、礼乐等表演形式。
民间乐舞则更加质朴生动,多以庆祝农耕、婚嫁等传统节日为主题。
音乐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数量也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琴、瑟、鼓、箫等乐器外,还出现了新的乐器如钟、鉴、磬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三、乐舞与音乐的社会作用乐舞和音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展现国家实力和文化底蕴的窗口。
各个诸侯国会斗艳争奇地在庆典和宣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乐舞和音乐,以此来彰显自身的国家实力和领导地位。
其次,乐舞和音乐也被用作思想、情感和精神的表达工具。
乐舞和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舞蹈动作,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乐舞和音乐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中发挥着社交和团结的作用。
人们常常以乐舞和音乐为媒介,通过参与和观赏的方式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加强社会联系。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与音乐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思想情感。
它们以多种形式和种类丰富的内容,通过娱乐、庆祝、祭祀等各种场合得以展示和传承。
同时,乐舞与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了民族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家伯牙《高山流水》赏析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家伯牙《高山流水》赏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这里分享音乐大师伯牙音乐作品古筝《高山流水》赏析。
伯牙,后讹传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yǐng)都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讲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 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 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 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 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 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 “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 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 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 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着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 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 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 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 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 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 上难.”
中国音乐史-第二章 春秋战国的音乐
《乐记》(儒家音乐理论专著)
① 关于音乐的本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 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田猎令人心发狂。‛ ——《道德经》
墨家的音乐思想(墨子)
① 否定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
‚是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 以 治天下也。‛——《墨子· 三辩》 “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 非乐》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 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墨 子· 非乐》
《 国 关 风 求之不得, 雎 寤寐思服。 》 周 悠哉悠哉, 南
·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 百,舞《诗》三百。”——《墨子· 公孟篇》
《论语》—— “不学《诗》,无以言。”
发掘现场
(编 钟)
(编 磬)
(古
琴)
(瑟)
(篪)
(排 箫)
(笙)
(建鼓底座)
(铜冰鉴)
(方鉴)
(方壶)
(青铜尊盘)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1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雅乐的来源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
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
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
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
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
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
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
“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
周公的“制礼作乐”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3节
2020/4/3
20
• 5、巫术活动中的乐舞、 宗教性乐舞
• 殷商时期,巫风盛行。统治者凡举 事多求神问卜。在祭祀求神活动中, 乐舞是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
2020/4/3
21
2020/4/3
22
2020/4/3
23
2020/4/3
2020/4/3
6
二、礼崩乐坏与文化下移
•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 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 族的统治秩序,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 和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战。
• 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反映在音乐 文化方面,音乐的等级制度随之失去 了约束力,即礼崩乐坏。
2020/4/3
7
• 礼崩乐坏是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 瓦解的标志。战国时期的音乐在春秋时 期文化下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民间渗透。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
公元前1046—前221年
2020/4/3
1
2020/4/3
2
2020/4/3
3
一、音乐中的阶级与等级分化:礼乐制
• 奴隶社会逐渐形成以后,社会上有了阶 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也就逐渐注入了阶 级的意识,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 周初,周王室为了维护新的政治统治, 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通过它来 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音乐的阶级划 分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乐器的应用上。
2020/4/3
9
三、音乐教育的滥觞及其制度
•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西周。商代 已有最早的音乐教育设施“瞽宗”。
• 至周代,音乐教育设施较之商代更为完 备且具相当规模。周初建立了独立的宫 廷音乐机构“大司乐”,这是我国古代 第一所音乐学校。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3节
•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 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不再对土地进 行分封。
•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 阻止。
•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 普遍。
• 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2020/4/3
30
• 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 代典籍中斥之为有害身心、 有害国家的淫乐。
• 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
2020/4/3
35
(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
• 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 地”、“蛮夷之邦”,其文化在很大 程度上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期, 楚国的文学(楚辞)、音乐(曾侯乙 墓编钟)所体现的文化高度,已经不 亚于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已经与 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
• 雅,多是宴饮中所用文人乐歌。 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划 上比较细腻,篇幅也较长。颂, 多是祭祀乐歌。语汇比较省简, 语义晦涩,句法不如民歌整齐。
2020/4/3
34
• 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 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加上叠句、引子、换头、尾声等手 法构成各类曲体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 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词“乱”。
2020/4/3
28
• 【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 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 的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 格的地方音乐的泛称。
• 【礼崩乐坏】春秋以来礼乐制度逐步走向 解体,“郑卫之音”逐渐取代“雅乐”, 在长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乎流传全国各地, 影响极为深远。
2020/4/3
29
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020/4/3
16
2、小舞 • 有文舞、武舞之分,地位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三分损益法
• 我国最早的生律法,最初见于《管子· 地员
篇》,是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 • 是用增加或减少弦长的三分之一,往返交替反 复求律的方法。生出了徵、商、宫、羽、角五 音。
三分损益十二律
• 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
•
生出十二律 ,称作“三分损益十二律”。 十二律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曾侯乙编钟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乐器
• 2003年4月~2004年12月,无锡鸿山发掘了
7座越国贵族墓,墓葬年代约为公元前470~ 前450年,属战国早期。 • 墓中出土了200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有三 足缶、于、丁宁、钮铎、句、钮、甬钟、 磬、铃形器、簴座等500余件青瓷乐器和乐 器部件。这是继曾侯乙墓之后我国音乐考 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 由“三分损益法”所生的十二律,实际上
是一种不平均律。 • 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204音分)较十二 平均律的全音(200音分)为大;古代小半 音(90音分)较十二平均律的半音(100音 分)要小。 • 因此,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到第十二律仲 吕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黄钟 不能还原”的现象,暴露出十二律不能回 归本律和无法“周而复始”旋宫转调的问 题。
• 礼乐制度的具体规定:
用乐规模:“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 士二。” “乐悬”: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 县, 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音乐机构
• 周朝的乐官之长称为“大司乐”,后世将
其作为周朝音乐机构的代称。这是我国历 史上最早记载的具有较完备体系的音乐教 育机构。
音乐作品
• 《易经》中的歌谣: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作者:阎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16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是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持有不同的政治见解。
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各个学派的政治见解的不同也从音乐思想理论的分歧上反映出来。
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代表流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学派,而他们争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倡乐”和“非乐”这个问题上。
本文将分别从各个学派所提倡的音乐思想出发,分析探索研究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思想1.儒家儒家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对于音乐问题的某些主张,对其后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与空谈理论者所不同的是孔子能从相当广阔的角度看音乐问题,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是把美和善作为不同的范畴加以区分,并认为两者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
孔子认为音乐有着极大的社会政治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
在孔子主张的政治措施中间,也突出地包含着有关音乐的政策,认为音乐是造成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工具,而且还强调了要对不同的音乐加以甄别,选择好的音乐,摒弃坏的音乐。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对音乐的看法,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著名人物,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 荀子的言论,维护了儒家“倡乐”的主张并予以进一步发展,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无疑是有进步作用的。
儒家音乐思想以公孙尼子的《乐记》为代表和总结,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当时的儒家理论,已经自成体系,而且有其一定的作用。
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儒家已经看见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
中国音乐史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参差荇菜,
《 左右流之。 国 关 风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周 南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是 《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 叫“楚辞”。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对民歌进行整理加 工写成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魂》等几部代表作品。
卿、大夫 卿大夫判悬(排两面) 四佾(四行四列)
士
士特悬(排一面)
二佾(二行二列)
音乐机构及音乐教育
• 大司乐——周王朝音乐机构的管理职位称谓 • 音乐教育:国子之教
瞽矇之教
♪ 宫廷音乐的发展
六代乐舞
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 乐舞。包括黄帝时期《云门大卷》、尧时期《咸池》、舜《大韶》、夏 代《大夏》、商代《大濩》、周代《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 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宫廷乐师
• 善于弹琴
师 旷
鼓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 “师旷之聪”
琴 雕
师涓(春秋卫国乐师)
像
师襄(春秋鲁国乐师)
师文(春秋郑国乐师) “得心应手”
“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於心, 外不应於器, 故不敢 发
手而动弦。”——《列子·汤问》
• 善于歌唱 师乙(春秋鲁国乐师) “累累乎端如贯珠”
第2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46节PPT课件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1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2
•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 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 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 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春秋至秦汉以来出 土的瑟多残缺不全。惟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一、乐器、乐器分类法
• 周代乐器见于记载的有70种左右,《诗 经》中明确提到的有29种。
• 周朝,社会生活复杂化,音乐向前发展, 乐器种类增加,有了分类的需要。三千年 前的周朝产生了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 进行的“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器乐 艺术进入到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映。
28.09.2020
于故宫博物院。
• 用于宫廷韶乐。 形为伏虎状,背 上有27龃龉,另 置竹籈,析其半 为24茎。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5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6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7
• 鼗(鞉):两 旁缀灵活小耳 的小鼓,有柄, 执柄摇动时, 两耳双面击鼓 作响。俗称拨 浪鼓。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3
• 筑,古击弦乐器,已失传,大体形似筝, 13弦。颈细而肩圆。演奏时,左手按弦 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 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说文》
• 高祖击筑。《史记·高祖记》
• 渐离击悲筑。陶渊明《咏荆轲》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2013 / 03 艺术教育77李斯《谏逐客书》中“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①,是学者论及秦国音乐时所必提及的。
这种地域性与本土性的真秦声,在100多年后的西汉《汉书?杨恽传》中,仍见有“仰天拊缶而呼乌乌”②。
除此之外,《诗经?秦风》中还有10首质朴、俚俗、不事雕琢的秦地歌谣。
《列子?汤问》中的“薛谭学讴”一事,所呈现秦的声乐艺术表现以及民间声乐的教与学,也反映出秦国多样的艺术表现。
而《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百里奚逝世后,秦人以停止平日里不间断的歌唱行为来表达对贤相的哀思,反映了秦人歌唱行为的全民性。
与此同时,秦国这片土地也拥有诸多乐器,可归为节奏乐器与旋律乐器两类。
节奏性乐器有《谏逐客书》中所提及的瓮、缶、髀(人身乐器),以及《史记?商君列传》所记载的相;旋律性乐器有《谏逐客书》以及之后《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所提及的筝。
“对于中国人而言,旋律乐器的地位一向高于节奏乐器”③,而偏多的节奏乐器,显现出在秦国节奏乐器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则高于旋律乐器,反映着秦国本土音乐的简朴与俚俗。
但除了以上内容,秦国音乐再未有被学者论及。
在秦国这片土地上,难道仅有真秦声这一种本土音乐声响?事实不然,经过考证,秦国除了本土音乐文化之外,还存在着来自各地的多元音乐文化。
秦对他国音乐文化抱有开放性态度。
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汇集,可见于周王室雅乐、赋诗言志、器乐与舞蹈、女乐郑声、神仙音乐和音乐理论各方面。
在对周王室雅乐的移植取用方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札在鲁国听乐工歌《秦》时,有“此之谓夏声。
……其周之旧乎”④之感,杜预对此句的注释是“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耳”⑤,都显示出自西周时期的秦仲开始,秦国便移植了“车马礼乐”,开始使用周王室雅乐。
出土乐器实物方面,综合王子初总主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王子初的《中国音乐考古学》及方建军的《音乐考古与音乐史》,目前已经出土于秦国的礼乐乐器有甘肃礼县秦子镈、秦编钟、秦编磬;陕西宝鸡秦公镈、秦公钟;凤翔直柄钮钟、凤翔钮钟;陕西咸阳塔尔坡錞于;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编磬等。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 作用。如《楚辞》中的一些乐曲传入北方,对北方音乐产 生了影响;同时,北方音乐也影响了南方音乐的发展。
音乐在当代的传播与价值
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 的价值
传统音乐的传播途径
传统音乐在教育中的地 位
03
音乐与社会文化
音乐与政治
音乐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
在西周时期,音乐被视为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来 传达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宫廷音乐与政治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宫廷均设有乐队和歌队,以演奏和 歌唱来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政治凝 聚力和向心力。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乐器,如编钟、 琴、瑟等,这些乐器在形制和演奏技 巧方面都有所创新。
音乐风格与特点
抒情性增强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加注重情感表 达,旋律线条流畅,情感丰富。
节奏变化多样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音乐的节奏 也变得更加多样,出现了多种节拍 和节奏型。
地域性风格明显
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音乐的 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如北方的粗犷豪放、南方的细腻柔 美。
音乐与宗教
祭祀仪式中的音乐
在西周时期,音乐在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于与神灵沟通,表达对 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乐器与神话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鼓等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与传说和神话故事 紧密相连,增强了音乐的神秘感和宗教意义。
音乐与教育
“六艺”中的音乐教育
在西周时期,“六艺”是贵族子弟必 须学习的科目,其中包括“乐”,即 音乐。音乐教育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 音乐素养和道德情操。
诸侯之音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与音乐传承
诸侯之音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与音乐传承诸侯之音: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与音乐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政治、军事有大量变革,音乐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飞跃。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音律与音乐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及其传承。
一、音律的演进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音律逐渐形成了一种共通的规范,成为当时音乐的基础。
而到了战国时期,音律逐渐多样化,各地纷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齐国的音乐多以明快豪放的曲调为主,楚国则以激情四溢、伤感动人的音乐为特色。
这种音律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当时地方文化的差异,也为后来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音律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频繁,随之而来的是音律的相互影响。
当时的重要人物,如孔子、荀子等,都对音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他们通过游历各国、交流学问,将各地的音律进行整合和创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这种跨地区、跨文化的音律传承,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音律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春秋时期的琴曲是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表现手法和曲式结构对后来的演奏乐团和器乐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战国时期,音律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为后来大规模合奏乐队和乐舞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音律的传承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音律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武力纷争以及政治割据的影响。
许多诸侯国被灭亡或者合并,其中一部分音律也因此消失。
然而,部分音乐家和音律宗师的努力,使得一些音律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他们将传统音律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为中国古代音乐传承的延续贡献了力量。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与音乐传承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段时期的音乐不仅融合了各地的风格,而且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
考研中西方音乐史知识总结习题:春秋战国时期音乐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1.名词解释:郑卫之音•郑、卫两国(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因而使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对其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孔子的言论“郑声淫”、“放郑声”。
2.名词解释:《诗经》(“诗三百”)•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期-春秋末期•《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
•《颂》:40篇,,祭祀宗庙祖先。
3.论先秦音乐思想•述先秦时期音乐思想总体特征。
•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老庄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墨子的音乐思想。
(1)论述题:孔子的音乐贡献以及音乐思想•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音乐家。
他善于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等。
•贡献:重视音乐,列入教育课程。
“礼、乐、射、御、书、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整理周代的文化典籍•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大动乱背景下,孔子整理了《诗经》,这应是孔子一生对《诗经》进行讲解、传授和研究的总结。
《诗三百》最终编订成册,作学生的教材来用。
这样体现出孔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的把《诗》《书》《礼》《乐》等典籍从掌握在吏官乐师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广泛流传的教科书,从而开创了儒家学派,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提倡音乐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身体力行。
•首创的私学能够重视音乐教育。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
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构成了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灵魂,又提出“安上治民,善莫于礼;移风易俗,善莫于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地位的,孔子对西周音乐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孔子大量整理和保存了周代文化典籍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 上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道家提倡“大音稀声” 道家和墨家一样,都反对音乐、否定音乐,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提倡自然,否 定一切人为音乐。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阐释。《老 子》全书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 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其中“大音希声”一语,可 以看作是《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后庄子等人音乐美 学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老子》道的哲 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 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即人为的非自 然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 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 宜提倡。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 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 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道家的种种说法,表面看来似乎对音乐和美均持 否定态度,实际恰恰相反,它比任何学派更重视音乐——作为艺术存在的音乐;更 重视美——高于形式美的内在的、精神的美。换句话说,它强调的正是艺术创 造的非认识性规律,即审美规律。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派所没有注意到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 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 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 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 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 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 “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 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 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 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着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 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 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 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 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 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当代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音乐通过教学 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 观及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 该时期的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 用。而在现阶段,更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 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受 重视不够的问题始终存在,对于音乐教育者而言可谓是任重道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与德育紧密结合的,儒家学派非常重 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以规范教育与审美教育 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儒家的音乐 教育思想强调对音乐尽善尽美的追求,注重音乐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思想对于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起着极大 的促进作用。 由此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发展 的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我们在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绝不能忽视古代 音乐教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
儒家音乐思想
• •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 替,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少音乐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见解,其中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深刻影响的便是两位儒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 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 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 冶人、感染人的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 身。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 推崇韶乐。孔子把这些音乐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 重视“乐”,但不是为“乐”而“乐”,而是通过乐对人们思想教育起到感化、调节 的作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是教化人民的工具。 这种音乐思想,促使他提出了新的“乐教”的主张。他把音乐有意识地贯彻到诗、礼 中去,把乐教与诗教、礼教结合起来,甚至把乐教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我 们从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点。孔子认为人 们都要接受音乐教育,只有进一步实施乐教人们的修养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有教无 类”的教育改革方针打破了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音乐的教育,培 养出了如公孙尼子这样的音乐家。公孙尼子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写下了我国古代 最早的音乐理论着作《乐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国后期着名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 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兼收百 家,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思想体系。荀子的音乐理论是最系统的,其 音乐思想在《乐论》中有详细记载。荀子肯定了人们的日常音乐活动, 认为音乐是人类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使人向上。荀子看到了 音乐的巨大社会功能,认为音乐能够教化人的内心,还能教化政治, 从而达到“和”的目的,这一点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 现。荀子主张用音乐引导人,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他发现音乐能起 到感动人心,陶冶性情,使社会关系和睦的作用。所以荀子十分重视 后天的礼乐道德教育,他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移风易俗,所 论教的内容也是“雅颂之声”。在音乐教学内容上,荀子主张学习雅 乐,因为“中和”为礼乐的基本特性。“和”要求平和,反对过与不 及,“中”而“不淫”就是“平和”,这就是他的“中和”音乐思想。 荀子和孔子一样,也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他在音乐教学中所论 教的内容是“雅颂之声”,而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使 当时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为后世音乐教育的 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
墨家,道家音乐思想
• 墨家主张“非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认为音乐既浪费钱财,又不能解除人民“饥者不 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之“三患”,只能误国误民,因此应予以 取缔。墨翟认为音乐——“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引起人 的美感,使人快乐。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 他认为“农夫”、“妇人”听了音乐,一定会妨碍农事和纺织;“士” 听了音乐,一定会影响精力和才智;“王公大人”听了音乐,一定不能 “蚤(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其结果必然“国家乱而社稷危”。在墨翟 看来,音乐愈进步、愈发展,国家的治理就愈难,“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就是说,音乐对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 他单纯强调政治和生产,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反对音乐的进步和 发展,也不切实际。因此,在社会上并未产生很大影响,在秦统一六国以 后,这个学派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