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五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五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ce8c6cd4d8d15abf234ebd.png)
27
120000
1978-2011财政收支变化(亿元)
100000
MAUQ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 16 -
MAUQ
由此可见,按照皮科克与威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造成公共支出增 长的因素可归结为两种: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在税率不变的税收制度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它使政府公共支出上升并 与其成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荡与危机,它使公共支出与公共收 入在更高水平上保持一种相互增长。这一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公共支出增长 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同经济”,并据此提出了新的国家职能观,认为
国家的职能应有发展文化教育和增进社会福利的
职能,国家应为“社会国家”。
5
MAUQ
瓦格纳 (Adolf Wagner)在19世纪80年代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行考察后认为: 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即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收入增长之间,是存在着 一种函数关系的。
高
投入比较低(主要满足 人们的吃、穿等基本生 活需要)
低
投入比较低(以确保人 们的最低生活水平为目 标)
低
↓
↑
随人们的需求层次提高而大幅增加(政府要为个人提 供配套设施与管理,如公园、治安等;教育、卫生、 福利等方面财政支出增加)
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绩效分析【模板范本】
![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绩效分析【模板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d7a2fca8336c1eb91b375dbe.png)
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绩效分析内容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都不断发生变化,这背后了揭示了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和民生等问题的重视程度。
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个必须改进的工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重点应当增加用于社会公共服务支出.因此做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效益一. 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一)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财政支出来干预,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财政支出的规模既反映了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范围和力度,也反映了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分析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除1980、1981这两年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余年份都是正增长的。
财政支出增长率的曲线基本上是一条波动上升的,但每年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则有所不同。
由于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慢于GDP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一直下降,到1997年才开始回升,幸好回升速度比较快。
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所走出来的的曲线是先逐年下降随便又逐年回升的变化。
这体现了经济体制转变时期所带来的变化。
2003年以后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有所减少。
此时我国的财政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在03年和04年就降低到小于1,但05年又上升到1.26,增长边际倾向为23%,大于当年财政支出所占GDP的比重,这说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仍是上升的。
因此随着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动向,所以我国必须有意识的调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在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中央财政主要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18。
1%;中央财政在“三农”方面上的支出安排9884.5亿元,增长15。
3.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3.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dade2ea216147916112825.png)
2019年6月20日
TYUT.HYY
1
Public Finance
+ 按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经常性支出
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补偿方式应该是税收。
资本性支出
使社会当期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受益,补偿方式应当是 税收和国债。
Public Finance
2019年6月20日
TYUT.HYY
1
Public Finance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之比。若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 GDP增长速度。
3.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它表示财政支出增长与同期GDP增长之比。表明每增加一 单位GDP,财政支出增加的数额。
Public Finance
2019年6月20日
TYUT.HYY
Public Finance
1978---2006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图
100% 80% 60% 40% 20% 0%
198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Public Finance
+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 瓦格纳法则 + 非均衡增长理论 +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 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分析理论
Public Finance
2019年6月20日
TYUT.HYY
2
瓦格纳法则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 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日 本、美国的财政支出的增长情况作了考察后认为,伴随着人 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不短提高。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分析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7ec9d30b1c59eef9c7b406.png)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分析作者:丛浩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17期一、财政支出规模分析(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情况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在1995年达到61339.9亿元,增长率高达26.12%,随后逐年增长。
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90865亿元,相比1978年增加了近367倍。
政治环境以及经济体制上的转变积极推动了我国的经济进步。
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财政支出在1978年财政支出为1122.09亿元,在1998年突破了10000亿元,2011年财政支出上升至109247.79亿元,2018年达到238874亿元。
并且,1978-2018年间,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平均为14.55%,这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呈现上升的总体趋势。
对于1980年-4.1%以及1981年-7.5%的增长速度,知识暂时性的财政支出负增长现象,是由于政府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GDP与财政支出密切相关。
当GDP不断提升,我国的财政支出也随之增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从宏观方面来看,财政支出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具有重要关系。
经济上,几十年来经济环境与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影响我国财政支出的关键因素。
因为环境与体制上的改革关系到GDP总量,财政支出与GDP又是相辅相成。
比如1980年与1981年的财政支出负增长,政府出現财政赤字的情况,根本上都是源于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良好、稳定和更加持续的发展。
政治上,很显然财政支出上的变化即是政府推出与实施相关政策的最好反应。
当政府针对相关事项进行指导与干预时会调整对于各个方面的财政支出。
另外,教育、医疗、救助、养老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同样关乎财政支出规模。
而从微观方面来看,微观经济因素对于财政支出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比如社会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维护、各种物品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市场的运行环境等等都设涉及到国家所提供财政支出的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7ae7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8.png)
MAUQ
- 21 -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绝对指标 相对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财政收入占GDP (或GNP)的比重 财政支出占GDP (或GNP)的比重
MAUQ
- 22 -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
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MAUQ
- 11 -
政府收支分类科服务、202 外交、203 国防、204 公共安全、 205 教育、206 科学技术、207文化体育与传媒、208 社 会保障和就业、209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10 医疗卫生、 211 节能环保、212 城乡社区事务、213 农林水事务、 214 交通运输、215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16 商 业服务业等事务、217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18 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支出、220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221 住 房保障支出、222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227 预备费、 228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229 其他支出、230 转移性支 出
MAUQ
- 24 -
瓦格纳的研究成果(财政支出扩张论)被后人称 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可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 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公共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 的原因分为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 素,是国家活动规模的扩大;所谓经济因素, 包括有市场失效、外部效应以及需求的收入弹 性等。
课程思考
如何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如何根据财政分类支出分析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演变的一般趋
势是什么? 如何定位当前中国财政支出水平?
MAUQ
-1-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分析资料.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分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a19d68259eef8c75ebfb31c.png)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1、流动资金支出下降--“拨改贷” 2、基本建设支出下降--投资主体多元化 3、政府职能转变。 合理性分析: 1、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 2、行政管理费增长不尽合理 3、财政转移性支出的增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的需要
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比重很大,增长的速度也很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吃、穿等,因而对政府的公共性消 费支出需求不大。
这一时期主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转移性支出不大。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此时私人资本积累开始上升,公共积累支出的增长率就会下降,从而公共投资支出在GNP的比重下降, 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应上升, 用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转移性支出开始增加。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 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 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 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这一时期的政府公共性投资支出又呈增长势头,表现为一种对私人消费品的补偿性公共投资。但从总体 上而言,公共投资占GNP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用于解决社会公平的转移性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
财政支出规模一般趋势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a0024bc850ad02de804107.png)
(二)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 和具体用途,分设类、款两级 1、工资福利支出。分设11款。 2、商品和服务支出。分设25款。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分设9款。 4、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分设5款 。 5、转移支付。分设4款。 6、赠与。分设3款。 7、债务利息支出。分设6款。 8、资本性支出。分设9款。 9、贷款及产权参股。分设4款。 10、债务还本支出。下设1款:债务还本。 11、未划分的支出。分设5款:预备费、预 留、补充社保基金、未划分的项目支出、其他。
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 皮科克(Peacock)与怀斯曼 (Wisemen)的替代——规模效应 理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 (W.W.Rostow)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 性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⒈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体制 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 ⒉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⒊社会性因素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三)政治决策程序
复习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瓦格纳法则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二、基本理论 1、财政支出按不同标准所进行的分类 2、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 分析的意义 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
—— 购买性支出之一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文科卫支出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经 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购买性支出-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收入再分配职能
财政学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
![财政学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9bb212f910ef12d2bf9e70e.png)
4、非均衡增长理论:
?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 ) 把经 济部门分为两大类:进步部门和非进 步部门(如公共部门)。
?进步部门:规模经济与技术。
?非进步部门:劳动
1922.2.26-
?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不同, 而工资要求以同比例提高,造成公共
支出增加。即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 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瓦格纳法则
财实 政际 支人 出均
Gb
Ga
G b a
O
Ya Yb
实际人均GDP
?瓦格纳进一步把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纳 为两点: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 政治因素
?国家职能扩展→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高→财政支出 扩大
? 经济因素
?工业化→扩大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日趋复杂→ 要求建立有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 →财政支出增长
?公共部门的成本病
5、官僚行为增长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
?经济学家布坎南、阿罗等人创建并引入到现 代财政学中。该理论认为,官僚从产出和投 入量方面迫使财政规模不断膨胀。
?帕金森定律 Parkinson‘sLaw,亦称“官场病” 或“组织麻痹病”
?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 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 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 字塔上升”现象。
?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 ) 美国经济史学家、发 展经济学先驱之一
? 利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增 长的原因
?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 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 ? 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比重很大,增长的 速度也很快
财政学 第三讲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学 第三讲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82680ac5da50e2524d7fed.png)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三)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1、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趋势
阿道夫·瓦格纳
一、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瓦格纳法则: 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日本、美国 的财政支出的增长情况作了考察后认为,决定财政支出增长的力量,是可 以用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来解释。 政治因素:国家职能扩展→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高→财政支出扩大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二、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这一时期的政府公共性投资支出又呈增长势头,表现为一种对私人消 费品的补偿性公共投资。但从总体上而言,公共性投资占GNP的比重 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 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第三讲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目 录
一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二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一)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二)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的一般趋势
(三)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四)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暨合理规模选择的路径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高
投入比较低(主要满 消费性支 足人们的吃、穿等基 本生活需要) 出 低 投入比较低(以确保 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 为目标) 低
《财政学》政府支出的规模与结构(政府把钱花到哪里去了)
![《财政学》政府支出的规模与结构(政府把钱花到哪里去了)](https://img.taocdn.com/s3/m/9fee04f0bed5b9f3f80f1ce0.png)
一、分析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职能会发生变化,作为体现政府职能的财政支出,其支出结构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具体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就有明显差别。
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发达国家,政府通常要在经济事务上承担较多,比如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各种产业政策等等,体现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就是经济建设支出较多。
相反,发达国家经历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因此发达国家可以社会保障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构成比例。
要了解支出的构成,有必要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政府支出分类是将政府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以便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
我国财政部每年会发布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其中:收入分类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经济分类反映各项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1. 按支出的功能(政府职能)分类。
由于财政支出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而安排的,政府职能分类是比较常用且非常重要的分类方法,它提供了每一项财政支出的目的信息。
政府支出职能分类可以看出政府承担了哪些职能,要做哪些事情,以及哪些职能是政府的主要职能。
2. 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所谓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前者如国防支出、行政支出,后者如各级政府的公共投资支出。
所谓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政府在付出资金时,并没有相应地获得任何回报。
一般说来,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主要影响的是资源配置。
一方面,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不同,生产的公共商品也就不同,从而对资源配置的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购买性支出直接成为一种有效需求,其支出的大小必然影响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状况。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比较分析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38975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78.png)
(上接第96页)摘要:财政支出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责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策意图的选择。
实际上财政支出是执行这些政策所付出行为的成本,这些行为包括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还包括符合公众需要的收入转移行为。
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体现政府偏好程度。
所以要了解政府究竟做了些什么,看看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就可以了解。
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在近1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政府消耗性支出一直占有主要地位,自60年代以来,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增长非常迅速。
关键词: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规模在过去的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
19世纪末古典经济学派仍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由此反应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不高,这一比重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达到了18.3%,最低的国家是瑞典只有5.7%,这一时期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比重也不高。
所以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受经济发展和古典经济学派财政思想的制约,整个西方国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这一比重上升最快的国家是瑞典,1960年为31%,到1996年为64.2%。
原因是瑞典在战后推行福利国家政策,虽然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但它推行的福利政策一直被看做“西方福利国家”的典范。
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强调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美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的趋势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明显,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已经接近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是直到90年代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只上升了5个百分点左右,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这个比重上升的幅度是缓慢的。
第四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PPT课件
![第四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1ee6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6.png)
(1) (2)存货购买 (3)土地和无形资产购买 (4)资本转让 3.净贷款
•7
3.2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 示,但通常是以两个相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GNP) 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GNP)的比重。
其他 4.0%
国防费
16.4%
社会文教费 14.4%
经济建设费 59.9%
“十一五”时期
行政管理费 19%
其他 17.7%
国防费 7.6%
社会文教费 14.4%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显示图 (%)
经济建设费 29.1%
•25
我国各时期财政支出主要项目的比重
时期
基本 建设
支出
五五
35.1
时期
六五
25.1
1.经常性支出 (1)商品和服务支出
1)工资、薪金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2)商品和服务的其他购买 (2)利息支付 (3)补贴和其他经常性转让 1)对公共企业 2)对下级政府 3)对家庭 4)对其他居民 5)国外转让 2.资本性支出
(5) (6)水输送 (7)铁路 (8)通信 (9)其他经济服务 9.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 (1)公债利息 (2)其他
2.9
1.2
11.6
1.7
17.4
2.5
0.9
12.0
2.0
17.4
2.8
0.8
12.8
2.0
18.4
3.0
0.5
14.1
2.1
19.7
我国财政支出中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1、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费用类别(职能):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支出类、行政管理类、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分类)设置三级科目:类(综合反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款(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2)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我国现行的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其补偿方式有税收和国债。
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两级科目:类、款(3)按财政支出经济活动的关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1)购买性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
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3、衡量财政规模的指标: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或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4、财政收入的计算口径(1)财政盈余(赤字)=收入-支出=税收+经常性收入-支出(软赤字)(2)财政盈余(赤字)=收入-支出=税收+经常性收入+债务收入-支出(硬赤字)(3)在采用第一种收入概念的情况下,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理由有三:○1财政支出,无论取何种形式,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为财政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的规模。
而财政收入则只是标示了财政可能使用和支配的规模,它常常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
○2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GDP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的则是财政在GDP使用过程的活动,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是通过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实现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结构,财政分配的全过程固然始于财政收入,但最终完成于财政支出。
○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因为,举凡财政的“三大职能”特别是其中的配置资源职能,更主要的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
5、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
用公式表示为:1n1 nn1 nGG GG G(%)G----=∆=∆ΔG代表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增(减)额,Gn代表当年财政支出,Gn-1代表上年财政支出。
(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GDP G Eg ∆∆= 1n 1n n 1n G DP G DP G DP G DP G DP (%)G DP ----=∆=∆代表GDP 增长率,ΔGDP 代表当年GDP 比上年GDP 的增长额。
(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 表示,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 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的比例。
用公式表示为:GDPG MGP ∆∆= 6、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1)认为政府应该利用社会政策来调节社会(2)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公共支出也随之增加(3)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 的增长。
(4)上升并不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的一定高度,公共支出的增长则相对稳定7、替代---规模效应理论(1)假设: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2)当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该密切注意公民关于赋税承受能力的反应,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是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
(3)正常时期,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
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
(4)非正常时期,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
“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
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会持续较高水平。
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5)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外在因素包括:①替代效应②检查效应:社会动荡的出现会使社会上已存在早应解决的问题暴露出来会使政府和公民都意识到,并增加财政支出去解决③集中效应:非常时期,中央政府要集中较多财力财权来应对不断增加的财政支出。
8、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
(2)经济发展中期阶段:政府投资继续投入,但将逐步转换为私人投资的补充(3)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公共投资将由基础设施建设转为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投资,且其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速。
9、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 1980、1981 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的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原因: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统收统支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
我国经济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降,是因为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的阶段。
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由此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
10、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宏观因素①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②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我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A.坚决实行政企分开。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换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B.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C.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当前特别要建立和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扩大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D.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
③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2)微观因素(3)政治决策程序11、内生增长理论(1)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
显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
(2)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