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土壤作为地球上生命的基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而独特的环境。

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自然地理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一,气候条件。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的速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湿润气候下的土壤形成往往较为迅速,因为降水的作用可以加速岩石的风化和矿物物质的溶解,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

相比之下,干旱气候下的土壤形成则相对较慢,因为水的稀缺限制了化学反应的进行,使土壤形成的速度受到限制。

第二,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土壤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土壤的成分和性质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火山岩地质条件下,土壤中富含矿物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而沉积岩地质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地质条件还影响土壤的排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对土壤的利用和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土壤的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山地地貌下的土壤往往较为肥沃,因为山区的地势较高,容易形成较深的土壤层;平原地貌下的土壤则相对较薄,因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的发育有限。

此外,山地地貌下的土壤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土壤资源。

第四,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的养分循环、水分保持和土壤侵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草原植被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森林植被能够保持土壤湿润,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因此,在土壤保护和管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植被类型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护土壤资源。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成分、性质和分布。

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
程度。
(六) 人为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 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 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施肥,创造不同熟 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四)地形因素
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 地面辐射的差异。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 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 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三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地质大循环与生 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 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 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 到风化淋溶 。
生物小循环 ,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 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 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 溶性有机物。
∏为土壤; K为气候; Γ为岩石; P为地形; T为时间; O为生物
基本观点
1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 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 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
3 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 断地形成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 灭或有进有退的自然体。

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由矿物质颗粒、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体组成。

它是地壳与大气、水域以及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层,是地理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多种重要作用。

首先,土壤具有贮存和供应水分的功能。

土壤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孔隙空间,可以用来贮存降水和灌溉水,同时也可以通过土壤内部的毛细管作用将水分输送给植物根系。

这种贮存和供应水分的功能使得土壤成为植物生长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

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接触,并从土壤中吸取营养物质以支持生长。

土壤中富含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有机质也可以为植物提供能量和养分。

因此,土壤在农业和园艺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土壤还具有调节大气成分和气候的功能。

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生物分解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而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如矿物颗粒和岩石碎屑,可以吸附和储存二氧化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也能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层并参与水循环过程,影响降水和气候模式。

最后,土壤还具有地质和地貌作用。

它们可以在形成和改变地貌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风化作用和水侵蚀会将岩石颗粒破碎并转化为土壤;土壤侵蚀和沉积也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土壤也可以作为地质记录,保存并传递有关地质历史的信息。

综上所述,土壤在地理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质,贮存和供应水分,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并参与地表地貌的形成和改变。

因此,在地理研究和环境保护中,对土壤的研究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023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课件 专题15 土壤与环境

2023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课件 专题15 土壤与环境

【真题再现5】
(2022·辽宁卷)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与 较强的耐污染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目前达到国内 总消费量的85%左右。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为应对产需缺口, 各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黑龙江省发布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标准 后,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发生了变化,2018-2020年,玉米的补贴价格上升, 播种面积在下降,总产量有所下降;大豆的补贴价格在下降,播种面积在上升,总产量 在上升。玉米与大豆轮作可以保障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合理和粮食增产。
7.(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
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
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
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

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
7.(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
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真题再现6】
(2022·湖南卷)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 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 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 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水分:输送养分和合成有机物需要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 物生长过程的需要。
【解题方法指导】
一、土壤的成分与性状

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气候包括降水量、温度、风速和日照等要素,它们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状况和温度条件。

降水量越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越高;温度越高,水分的蒸发速率越快。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分布。

与此同时,降水和温度也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其次,地质条件也对土壤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

地质是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岩石类型、地层和构造等要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直接影响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

例如,火山岩和沉积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养分供应;而花岗岩和砂岩则含有较少的矿物质,土壤贫瘠。

地层的差异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厚度较大的地层有利于土壤根系的扎根和发育。

构造运动还会导致地貌的抬升或下陷,影响土壤发育的深度和类型。

第三,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土壤,植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形成有机质,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释放养分。

这些生物活动改变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等生物群落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地形是土壤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地形包括地势的高低、坡度和坡向等要素。

地势高低直接影响了水分的分布,高地通常较干燥,低地则更容易积水。

坡度和坡向则会影响水分的滞留和消散,从而影响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养分的分布。

综上所述,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气候、地质、生物和地形共同作用,决定了土壤的养分含量、水分状况和质地等特征。

通过了解这些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同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

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П=f(K,O,Γ,P)T式中Π代表土壤;K 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Γ代表岩石;P代表地形;T代表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从南到北表现为赤道、温带、极地等地带的规律变化,所以研究土壤时一定要考虑到土壤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后来的土壤学者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又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特别是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f(cl,o,r,p,t…)式中s代表土壤;cl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r 代表地形;p代表母质;t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根据各种成土因素的地区性组合,以及某一因素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詹尼提出下列各种函数式:s=f(cl,o,r,p,t…)s=f(o,cl,r,p,t…)s=f(r,cl,o,p,t…)s=f(p,cl,o,r,t…)s=f(t,cl,o,r,p…)s=f(…,cl,o, r,p,t)由于研究者对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各种因素的位置摆法不一样,例如,苏联格林卡认为,母岩特性十分重要;涅乌斯特鲁耶夫(A.д.Неуструею)强调地形的作用;B.P.威廉斯提出,生物活动是主导因素,他认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而肥力的发展,生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生物在母质中出现,土壤才会发生,随着生物的不断更替,土壤类型也随之而更替,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土壤长期发展的环节或阶段;柯夫达(B.A.Ковда)提出,除上述成土因素外,还有深层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地壳深部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地震、新构造运动、地球化学的物质富集、深层地下水等对土壤形成过程亦产生影响。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气候对土壤有机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 冰冻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好气微生物比较 活跃,有机质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例如黑土地区冷湿, 腐殖质含量高,而棕钙土,灰钙土地区干旱,腐殖质含量低 。
我国几种土壤类型中 Ca、Mg、Al、Fe 及腐殖质等的含量及其相对丰度
四川紫红砂岩紫色土
灰岩风化残积风化 形成红色土壤(茅山)
(二)气候因素

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气候与土壤发育
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它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 状况,从而又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风化过程、植物生 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 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不同 气候带中水热状况及其配 比不同,决定土壤具有不 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 作用过程及其变化。因此, 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与气候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的基本因素。 (据A.Strahler,1999)(四)地形因素 Nhomakorabea
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 地面辐射的差异。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地形是影响土壤与环境 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通 过其它成土因素对土壤起 作用。
美洲西海岸山地与土壤类型
根据《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0)资料计算,其中含量指算术平均值。
(三)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 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 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类型地理环境

土壤类型地理环境

土壤类型地理环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土壤类型。

二、平原地区1.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冲积平原是河流在长期的冲刷和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平坦地带。

这类地区的土壤主要由河流的冲积物组成,质地较为松散,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

2.湖滨平原湖滨平原是大湖泊周围的平坦地带,由于长期的湖水波浪冲刷和淤积作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泥沙和有机物质,非常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等湿生农作物。

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形成的三角形地带,土壤多为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物,质地肥沃,含有丰富的养分,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三、山地地区1.高山地区高山地区的土壤主要由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这类土壤通常质地较为疏松,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但养分含量较低,水分排水性较好,适合发展牧业和林业。

2.丘陵地区丘陵地区的土壤形成受到地表侵蚀和重力作用的影响,土壤质地因此较为复杂。

这类地区的土壤通常富含砾石和沙粒,排水性良好,但养分含量相对较低,需要施加适量的肥料才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四、盆地地区1.内陆盆地内陆盆地的土壤主要由河流冲刷和湖泊淤积形成,土壤肥沃,通常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沙漠盆地沙漠盆地的土壤通常质地疏松,富含砂粒和矿物质,但养分含量较低,水分排水性较好,适合发展沙漠植物和荒漠农业。

五、沿海地区1.沿海滩涂沿海滩涂的土壤主要由海浪冲刷和潮汐作用形成,含有丰富的泥沙和有机质,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盐生植物和沿海农作物。

2.沿海沙地沿海沙地的土壤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质地疏松,富含砂粒和矿物质,但养分含量较低,水分排水性良好,适合发展沙地植物和沙漠农业。

六、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这些土壤类型对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考地理-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高考地理-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专题三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生物】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刺状叶,根系发达)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2、CH4、H2、NH3,现在大气以氮气、氧气为主。

改造了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3.土壤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②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③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类型分布地区特点黑土东北平原北部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

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紫色土四川盆地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土壤、生物与地理环境(课件)(全国通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土壤、生物与地理环境(课件)(全国通用)

5、土壤根据形态,可分为砂土、黏土、壤土。读表,比较它们的差异
类型 砂土 壤土
黏土
主要组成 砂粒
砂、 粉、黏粒 黏粒
空隙 多、大
兼有 少、小


透水性强、 保水性差
易流失
透水、 保水
保肥
透水性差、 保肥 保水性强

通气 通气 通气差

土温较高 适中
土温较低
壤土:兼有砂土、黏土的特点,保水、保肥、透气性好,是农作物种植 的理想土壤。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 的肥沃土壤。图13示意某优质黑士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 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 成的影响。(4分)
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 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图4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 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减少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生物多样性分析思路 水热条件好,具有多样性
【答题语言】1、山地纬地度形低、,气热候量多充样足,水降平水差多异,水热条件好; 23另区、 、:域地人水环形类平境复 活方的杂 动向多, 影植样相 响被性对 小丰高,富度影区,大响域可,时空能气间间是候短大经(,、、垂干海纬直扰陆度) 少兼跨垂差 ,备度直异 生,大差显 态位。异著 保置气, 护过候生 较渡湿存 好,热环 等地,境 。形物多复种样杂丰;多富样;等地 形多样(多山地、丘陵食等物)、;饵料 天敌、人类干扰、生物入侵等

土壤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土壤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土壤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第二小组
组长:苏力彬
组员:李娟娟、王进霞、张晓龙、魏洪荣
土壤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土壤与人类活动
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土壤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1)垃圾填埋,产生COD、BOD浓度非常高的渗滤液,深入土地中。

(2)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等等)吸附在细微颗粒上通过自然沉降或者雨洗落到地面上对土壤造成污染。

(3)通过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将大量有机物施加到农田里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这部分污染物大部分都是难降解的,即常说的POPS。

(4)气态污染物如NO2,SO2排放到大气中进一步与大气颗粒物中的盐分反应生成强酸盐,随雨水或自然沉降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的PH值。

(5)过度放牧或者林地过度开垦使其表面过度裸露,
使得水土流失加剧,也是对土壤的一种破坏。

土壤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1) 土壤与全球变化。

包括土壤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及通量变化、储存容量及古土壤、古环境变迁。

(2) 土壤退化。

包括荒漠化、盐渍化、酸化、养分贫瘠化。

(3) 土壤污染。

包括有机、无机及重金属污染,工业污水及污泥处理。

(4)土壤与农业环境。

包括农用土壤的理化、生物特性与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耕作特性的影响等。

(5) 城市与城郊土壤特性与环境质量。

包括城市与城郊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生分类、变化规律及产生污染物对城市环境与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等。

地理环境
土壤
人类活动。

自然地理学第6章 第2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第6章 第2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1.2.6 人为因素
•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为因素日渐成为影响土 壤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社会性、深刻性、广 泛性和两重性。
二、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是开放系统; 成土因素是外因,成土过程是内因。 2.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2.2土壤主要的发生过程,即成土过程
2.1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贡献2:补充了成土过程中的生物起主导作用 的学说。
他认为在成土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 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相应地提出了“五大函数式”。
1.2 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2.1 气候因素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和水分来源。 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物质迁 移过程,并决定母岩风化与土壤形成过程 的方向和强度。
2.2 主要成土过程
• 土壤形成过程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 转化过程的综合,母质与大气圈之间的辐 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 土体内部物质、能量的迁移和转化则是土 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2.2.1原始成土过程(起点)
• 条件:裸岩或新风化物的表层出现低等生物; • 土壤:原始土,如冰沼土、高山寒漠土。 • 土壤特点:土层薄,无明显发生层次,有机质含 量低,砾石含量高。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特点对比
项目 结果 养分处理 时间 地质大循环 形成成土母质 淋溶 周期长,范围广 生物小循环 肥力螺旋式上升 相对富集 循环快,范围小
(1)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2)从养分角度考虑,二者相矛盾; (3)从地质历史时间考虑,小循环是大循环中一个小 规模的循环; (4)从发生角度考虑,大循环为小循环的发生提供了 背景和基础。
地带性土壤、与气候和植被相适应
2.2.8 盐渍化过程

地理环境的名词解释

地理环境的名词解释

地理环境的名词解释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体地理条件。

这些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地等地形要素的总和。

地形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地区的水文循环、气候分布、植被类型等。

例如,高山地形通常具有陡峭的山峰和多雪的气候,而平原地形则比较适合农业发展。

2.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由大气环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气候分类主要有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主要区域,每个区域内又有多种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气候对农业、旅游、能源开发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水文:水文是研究地球水体的科学。

水文要素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

这些水体是地理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河流和湖泊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水源,而海洋也是重要的捕捞和交通通道。

4. 植被:植被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植被与气候、土壤等地理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物种和高密度的植被,对全球气候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5.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可供植物生长的疏松表层物质。

土壤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类型和质量受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于不同的农作物种植。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是地球上的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其中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

了解和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适应环境、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理环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自然地理环境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名词解释
一、气候: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在长期内(一般是30年)的天气特征及其变
化的综合,主要反映在大气热力学、大气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总和。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温度、气压、风、湿度、降水等要素。

二、地面:
地面是指地表的表面,包括地形和地层组成部分。

它的地形是由河流、湖泊、山脉、平原、海洋等形成的。

地层则是由岩石堆积形成的,可以分为砂岩、火山岩、灰岩等层次。

三、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被植物、动物等生物的活动而塑造出来的物质。

它主要由有机质、无机质和混合质组成,其中有机质是细菌、藻类、土壤动物等生物的尸体组成的,无机质是沉淀物和矿物组成的,而混合质则是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是地球生物群落形成、维持和演变的重要因素。

四、陆地:
陆地是指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陆地,构成陆地的岩石是由地壳被冷却而成的矿物质组成的,而土壤是因为地表植物和地表动物的活动而形成的。

陆地上的植被分布痕迹,反映出地形和地貌上的结构和性质,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

五、水:
水是指流动的水,主要指河水、湖水、海水和其它湿地等。

它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自然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新陈代谢、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支持着生态系统的均衡。

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2:28:1602:28:1602:282/12/2021 2:28:16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2.1202:28:1602:28Feb-2112- Feb-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掌控人心方位上 。02:28:1602:28:1602:28Friday, February 12, 202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2.1221.2.1202:28:1602:28:16Februar y 12, 2021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1年2月 12日上 午2时28分21.2.1221.2.12
扩展市场,开发未来,实现现在。2021年2月 12日星 期五上 午2时28分16秒02:28:1621.2.12
感情上的亲密,发展友谊;钱财上的 亲密, 破坏友 谊。21.2.122021年2月 12日星 期五2时28分16秒21.2.12
谢谢大家!
练习
2.土壤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
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构成土壤骨骼或框架的是( B ) A.有机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降水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B
)
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A.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B.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能够调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 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C.矿物质经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出来,供植 物吸收,因此矿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D.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比较疏松,孔隙度小,便于通气、 透水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可编辑全文】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可编辑全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2:54:1602:54:1602:5410/23/2024 2:54:16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4.10.2302:54:1602:54Oc t-2423- Oct-2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掌控人心方位上 。02:54:1602:54:1602:54Wednesday, October 23, 2024
(1)岩石风化过程
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形成原始土壤
(3)高等植物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程
形成成熟土壤
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2)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作用
增加肥力
使土壤退化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微生物、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风化作用
岩石
少量有机质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土壤的概念:
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 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2)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3)可以生长植物,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
球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
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的组成
1.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土壤肥力概念: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
大量有机质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有机质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
土壤组成与其肥力之间的关系
组成 外界
矿物质 有机质 空气 水分 光照
养分 空气 水分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同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

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П=f(K,O,Γ,P)T式中Π代表土壤;K 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Γ代表岩石;P代表地形;T 代表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从南到北表现为赤道、温带、极地等地带的规律变化,所以研究土壤时一定要考虑到土壤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后来的土壤学者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又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特别是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f(cl,o,r,p,t…)式中s代表土壤;cl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r 代表地形;p代表母质;t 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根据各种成土因素的地区性组合,以及某一因素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詹尼提出下列各种函数式:s=f(cl,o,r,p,t…)s=f(o,cl,r,p,t…)s=f(r,cl,o,p,t…)s=f(p,cl,o,r,t…)s=f(t,cl,o,r,p…)s=f(…,cl,o, r,p,t)由于研究者对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各种因素的位置摆法不一样,例如,苏联格林卡认为,母岩特性十分重要;涅乌斯特鲁耶夫(A.д.Неуструею)强调地形的作用;B.P.威廉斯提出,生物活动是主导因素,他认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而肥力的发展,生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生物在母质中出现,土壤才会发生,随着生物的不断更替,土壤类型也随之而更替,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土壤长期发展的环节或阶段;柯夫达(B.A.Ковда)提出,除上述成土因素外,还有深层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地壳深部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地震、新构造运动、地球化学的物质富集、深层地下水等对土壤形成过程亦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与地理环境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2.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肥力则由其构成所决定。

肥力:黑土>红壤>砖红壤
土壤即土地?
土地是指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3.土壤的组成: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要。

4、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骨架”——矿物质形成于母质岩石及其风化壳,而有机质来源于生物体,同时土壤的形成还受地下水、河流、降水、气温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土壤形成过程即: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例1、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5.一般土壤剖面分层
①枯枝落叶层,又叫覆盖层(只有森林土壤有这一层)。

②腐殖质层,呈棕黑色。

③淋滤层,色泽较淡。

④淀积层,由上层淋滤下来的物质,淀积在这里,通常比较紧实、粘重,不透水,矿物质养分比较丰富。

⑤母质层,多为粗糙砂粒或粘重的胶泥,不具备土壤结构。

6. 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
①母质→土壤: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

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②气候→土壤: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直接影响: 水热状况;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形成和发育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肥力差。

中纬度地区过去森林面积大,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明显;枯枝落叶掉到土壤中,分解后使有机质丰富;高温季节短,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差;有机质的分解慢,土壤肥力低。

③地形→土壤: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④生物→土壤: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例2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7、土壤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②人类遣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8、土壤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有:
(1)轮作换茬;(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5)科学施肥;(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作物。

土壤保护的措施主要有: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9、土壤分布:
地带性分布:
冰沼土主要分布在苔原带;灰化土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棕壤和褐土主要分布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黄壤和红壤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砖红壤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荒漠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荒漠地区。

非地带性土壤分布:
冲积土: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的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湖、滨海的低地地区。

冲积土一般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土壤养分丰富。

风沙土:分布于热带、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

火山灰土:零星分布于死火山口附近,以火山喷发沉积物为母质,火山灰土的性质深受母质影响,其中含有大量火山灰,火山灰渣以及其他火山碎屑物;疏松多孔,容量很小
例3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

图13示意某优质黑士区。

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

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4
分)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
严重的原因。

(5分)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4分)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3分)
例4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

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

图4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酸化B.土壤沙化C.土壤盐碱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A.采用滴灌技术B.适量掺沙改造C.增施速效肥料D.及时深耕土壤
3.该大棚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黄淮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
例1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例2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4分)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4分)
例3(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
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被破坏,加剧黑土退化;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初夏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2分);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2分)。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1分);改善水质(1分);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1分)。

例4 AD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