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4c35a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c.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放射学影像的获取和诊断。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的操作规程,包括设备操作、患者准备、影像获取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设备操作1. 放射设备的开启和关闭a. 操作人员应事先检查设备的电源和线缆是否正常,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b. 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正确操作设备的开启和关闭步骤。
c. 开启设备前,操作人员应确认设备周围没有任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物品。
d. 关闭设备时,操作人员应将设备恢复到初始状态,并及时关闭电源。
2. 放射设备的校准和维护a. 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
b. 校准和维护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c. 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应检查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记录,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三、患者准备1. 患者信息确认a. 操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嘱,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b. 如有需要,操作人员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并征得患者的允许。
2. 患者安全考虑a. 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放射学检查。
b. 对于孕妇、儿童和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操作人员应特殊关注其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 患者准备工作a. 操作人员应指导患者按照要求进行准备工作,如脱掉金属饰品、更换适当的服装等。
b. 如有需要,操作人员应向患者提供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铅衣、护目镜等。
四、影像获取1. 检查方案制定a. 操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
b. 检查方案应包括检查部位、检查方法、暴光参数等内容,并及时记录。
2. 检查操作流程a. 操作人员应按照检查方案的要求,正确操作设备进行影像获取。
b.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提醒患者配合操作。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0c99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78.png)
汉川市三医院(沉湖镇卫生)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X线透视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胸部疾患: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病变、肿瘤、结核等,纵隔心脏大血管病变、横隔或胸膜等疾病。
(2)腹部疾患: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
(3)四肢关节、骨骼病变,异物等。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危重患者须有医务人员陪同。
【检查方法与技术】(1)受检者去除体外金属异物。
(2)使用荧光屏,透视前医生进行“暗适应”,暗适应时间为15min左右。
(3)胸部或腹部透视先按序检查各部位,发现病灶后进一步重点观察,必要时转动体位,嘱患者呼吸观察横隔、病灶活动度。
(4)四肢关节整复、取异物等透视取最佳观察体位。
X线暗室技术操作规范一、暗室的设计与建筑要求(1)暗室的位置应选择在多台X线机的中间,并有足够的空间面积,同时注意远离其他放射源。
(2)室内除工作台和洗片机外,应保留一个小型手工洗片槽,以备洗片机故障后急用和清洗洗片机槽架等。
现在由于洗片机的大量应用,在暗室的构建时除设有防光通风窗外还应加设洗片机专用出风口及排水地漏,洗片机的排水管与地漏间尽量做到距离近、管线直、排水畅。
(3)暗室的照明应符合安全要求,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室温控制在15—25 ℃ 。
二、胶片和暗室的贮存保管(1)胶片的贮存:胶片是否合理贮存、妥善保管直接影响胶片质量。
环境应避免高温、潮湿、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胶片的叠放不宜重压,不然就可能会形成黑色树枝状或小草样静电阴影;密切留意胶片的有效期限。
对已启封的胶片要密闭放置,防止漏光。
受潮。
在拿取胶片时要保持手的清洁、干燥,以免造成伪影。
(2)暗盒的存放:带增感屏的暗盒的存放与胶片一样,也应避免潮湿、高温和过分于燥,以防增感屏的霉变和皲裂。
暗室应避免强光直射,以防增感屏过快老化,为此应做好保养工作。
三、套液的配制(1)在清洁过的10加仑桶内放人28L(14土3)℃的优质自来水,边搅拌边依次加人各瓶浓药液,待完全稳定后再搅拌2min使其混合均匀,加水至40L,盖上隔离盖备用。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f02b1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c.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是医院中负责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科室,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操作规程1. 放射设备操作1.1 放射设备开机前的准备工作1.1.1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电源、冷却系统等。
1.1.2 检查设备的辐射防护措施是否完好,如铅板、防护门等。
1.1.3 核对设备的校准情况,确保准确性。
1.2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1.2.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信息。
1.2.2 与患者沟通,解释拍摄过程和注意事项。
1.2.3 为患者佩戴防护用品,如铅衣、颈圈等。
1.3 拍摄操作1.3.1 根据医生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暴光参数。
1.3.2 保持设备和患者的稳定,避免运动造成影像含糊。
1.3.3 确保辐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如铅板的正确放置。
1.4 拍摄后的处理工作1.4.1 关机前,清理设备表面的污垢。
1.4.2 核对拍摄信息,确保准确性。
1.4.3 将拍摄结果及时上传至系统中,方便医生查看。
2. 辐射防护2.1 辐射防护用品的佩戴2.1.1 操作人员在接触放射源时,应佩戴铅衣、铅手套等防护用品。
2.1.2 患者在接受放射检查时,应佩戴防护用品,如铅颈圈、铅腰围等。
2.2 辐射防护措施的落实2.2.1 确保放射设备的辐射防护措施完好,如铅板、防护门等。
2.2.2 定期检查辐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如辐射防护门的密封性能。
2.2.3 对操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2.3 辐射防护区域的划定2.3.1 根据放射源的性质和辐射强度,划定辐射防护区域。
2.3.2 在辐射防护区域内,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辐射防护。
2.3.3 对辐射防护区域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3. 放射剂量控制3.1 放射剂量监测3.1.1 对放射设备进行定期校准,确保剂量的准确性。
3.1.2 对操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评估其接受辐射的情况。
3.1.3 对患者进行剂量监测,确保其接受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a59e22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d.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放射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主要负责进行各种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工作。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放射科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的操作规程以及各岗位的职责。
一、操作规程1. 放射科设备操作规程1.1 X射线机操作规程- 在操作X射线机前,必须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并灭菌。
- 根据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射线类型和射线剂量。
-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设备使用手册中的操作要求和安全警示。
1.2 CT扫描机操作规程- 在操作CT扫描机前,必须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并灭菌。
- 根据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扫描方案和参数设置。
- 操作时需关注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做好防护措施,并确保患者的合作。
1.3 核磁共振设备操作规程- 在操作核磁共振设备前,必须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并灭菌。
- 根据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扫描方案和参数设置。
- 对于无法耐受核磁共振扫描的患者,需要给予镇静等适当处理。
1.4 其他放射设备操作规程- 根据设备类型和使用目的,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 在操作前,必须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并灭菌。
- 操作时需遵守设备使用手册中的操作要求和安全警示。
2. 放射防护规程2.1 放射防护原则- 对于放射性物质和设备辐射,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 进行放射工作时,必须佩戴防护器具,如铅衣、护眼镜等。
- 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和接触剂量,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
2.2 放射防护培训- 所有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
- 培训内容包括防护原理、防护装备使用以及事故处理等。
- 定期进行放射防护知识测试,以确保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二、岗位职责1. 放射科医生- 负责进行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工作,根据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案。
- 解读和报告放射影像结果,与其他临床科室进行会诊。
- 参与科室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专业水平。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c7fd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e.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放射科操作规程是医疗机构中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旨在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放射科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一、设备操作1.1 设备开机与关机1.2 设备校准与调试1.3 设备维护与保养二、患者准备2.1 患者信息核对2.2 患者体位与安全2.3 患者防护措施三、影像采集3.1 检查方案选择3.2 检查参数设置3.3 检查操作步骤四、影像处理与解读4.1 影像处理工具使用4.2 影像质量评估4.3 影像解读与报告书写五、辐射安全与事故处理5.1 辐射防护措施5.2 辐射事故预防与处理5.3 辐射剂量监测与记录正文内容:一、设备操作1.1 设备开机与关机:放射科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前,必须先检查设备的电源和连接线是否正常,确认设备处于安全状态后方可开机。
关机时,应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关机步骤,确保设备完全关闭。
1.2 设备校准与调试: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和调试的过程应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手册进行,记录校准和调试结果,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1.3 设备维护与保养: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按照设备的维护保养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维护和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更换易损件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二、患者准备2.1 患者信息核对:放射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查前,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2 患者体位与安全: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检查需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3 患者防护措施: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检查类型和辐射剂量,为患者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器具等,减少辐射对患者的影响。
三、影像采集3.1 检查方案选择: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案,包括检查部位、检查方式等。
3.2 检查参数设置: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检查方案,设置合适的检查参数,包括曝光时间、管电压等,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343ec2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1.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放射学检查和治疗工作。
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高效和准确性,制定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放射科操作流程,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术语定义1. 放射科:指医疗机构中负责放射学检查和治疗工作的科室。
2. 放射学检查:指利用放射线等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诊断的检查方法。
3. 放射治疗:指利用放射线等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治疗的方法。
三、操作规程1. 患者接待与准备a. 接待患者时,工作人员应礼貌、耐心地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并核对患者的病历、医嘱等相关资料。
b. 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工作人员应准确选择适合的放射学检查或治疗方法。
c. 在进行放射学检查或治疗前,工作人员应向患者解释检查或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禁忌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d.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工作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排空膀胱等。
2. 操作设备与器材a. 放射科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射学检查和治疗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b. 工作人员应熟悉和掌握放射学检查和治疗设备的操作方法,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c. 操作设备和器材时,工作人员应佩戴符合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铅衣、铅手套等。
3. 放射学检查操作流程a. 工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射学检查方法。
b. 在进行放射学检查前,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检查项目,并向患者再次解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c. 在放射学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遵循辐射防护原则,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d. 完成放射学检查后,工作人员应及时整理和保存检查结果,并将结果报告送至相应科室。
4. 放射治疗操作流程a. 工作人员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射治疗方法。
b. 在进行放射治疗前,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治疗项目,并向患者再次解释治疗的目的和过程。
c.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遵循辐射防护原则,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全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全](https://img.taocdn.com/s3/m/4944021310a6f524ccbf85bc.png)
目录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 2 -一、上肢X线摄影............................................................................. - 2 -二、下肢X线摄影............................................................................. - 3 -三、颅骨X线摄影............................................................................. - 6 -四、颞骨部X线摄影......................................................................... - 8 -五、鼻旁窦x线摄影........................................................................ - 11 -六、胸部X线摄影........................................................................... - 12 -七、脊柱X线摄影........................................................................... - 15 -八、骨盆X线摄影........................................................................... - 20 -九、腹部X线摄影........................................................................... - 21 - 第二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23 -一、支气管造影检查....................................................................... - 23 -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 23 -三、胆道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 24 -四、逆行胆道造影操作规程 .......................................................... - 25 -五、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 25 -六、静脉滴注尿路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 26 -七、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 .............................................................. - 26 -八、泌尿系统逆行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 27 -九、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 .............................................................. - 27 -十、肾穿刺尿路造影....................................................................... - 28 -十一、膀胱造影............................................................................... - 29 - 十二、尿道造影............................................................................... - 29 - 十三、食管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 29 - 十四、胃肠双对比造影操作规程 .................................................. - 30 - 十五、钡灌肠造影操作规程(气钡双对比) .................................. - 31 - 十六、小肠造影............................................................................... - 31 - 十七、碘造影剂反应及处理 .......................................................... - 32 -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68b5f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3.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放射科操作规程是指在放射科工作中,为了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放射科操作规程。
一、设备操作规程1.1 设备开机与关机操作1.2 设备校准与质量控制1.3 设备故障处理与维护二、辐射防护规程2.1 辐射防护设备使用2.2 辐射防护措施2.3 辐射剂量监测与记录三、患者接诊规程3.1 患者信息核对3.2 患者准备工作3.3 患者安全与舒适保障四、影像采集规程4.1 影像采集前准备4.2 影像采集技术操作4.3 影像采集质量控制五、影像处理与报告规程5.1 影像处理与优化5.2 影像报告撰写5.3 影像报告审核与发布正文内容:一、设备操作规程1.1 设备开机与关机操作:在开机前,操作人员应检查设备电源及连接线路是否正常,确认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关机时,应按照规定程序关闭设备,确保设备停止运行。
1.2 设备校准与质量控制:定期进行设备校准,确保设备输出的影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同时进行质量控制测试,包括灵敏度、分辨率、噪声等指标的检测。
1.3 设备故障处理与维护: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包括设备清洁、部件更换等工作。
二、辐射防护规程2.1 辐射防护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应佩戴辐射防护服、手套等防护设备,确保自身安全。
同时,保证辐射防护设备的完好性和有效性。
2.2 辐射防护措施:在操作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辐射防护措施,如合理调整曝光参数、使用滤光器等,减少患者和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
2.3 辐射剂量监测与记录:对操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三、患者接诊规程3.1 患者信息核对:在接诊前,操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3.2 患者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的检查要求,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患者脱衣、取下金属饰品等,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3.3 患者安全与舒适保障:在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证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如及时提醒患者的呼吸状态、保持通畅的呼吸道等。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a36c7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d.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概述放射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放射设备的安全运行,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规范放射科技术操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
二、放射设备操作1. 放射设备的启动和关闭a. 在操作放射设备之前,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服、戴好手套等,确保个人安全。
b. 启动放射设备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确保各项指示灯正常。
c. 操作人员在使用放射设备时应保持专注,避免分心,必要时可以寻求他人协助。
d. 操作结束后,应将放射设备关闭,及时清理和维护设备。
2. 放射设备的操作程序a. 放射设备的操作应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符合安全标准。
b. 操作人员应熟悉每种设备的操作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c. 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d. 操作中,注意观察设备的工作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相关人员。
三、放射源的使用1. 放射源的存储和保管a. 放射源应存放在专门的存放设施中,禁止将放射源存放在非指定区域。
b. 存放放射源的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禁止未经许可进入。
c. 放射源存放区域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环境卫生。
2. 放射源的装卸和更换a. 放射源的装卸和更换应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正确性。
b. 操作人员应佩戴必要的防护设备,并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c. 操作结束后,应对放射源进行妥善保管,防止外界损坏或盗窃。
四、个人防护1. 个人防护设备的佩戴a. 进入放射区域的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服、手套、鞋套等,确保个人安全。
b. 防护服应定期更换和清洗,保持其防护效果。
c.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更换损坏或依赖的防护设备。
2. 操作时的个人防护注意事项a. 在操作放射设备时,应保持距离设备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辐射的直接接触。
b. 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设备的开启时间,避免长时间接触辐射源。
五、应急措施1. 辐射事故的处理a. 发生辐射事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将操作人员和患者从辐射源附近撤离。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36c3a8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d.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篇一:放射科操作规程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开机前巡查机房、控制室、电源等,做好准备工作;开启通风设备,保持机房内良好的通风。
二、正确佩带个人剂量计。
三、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做好登记。
四、选择适宜工作条件实施投照。
透视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使用“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小照射野、间歇式曝光”进行操作;在摄影时,根据不同的管电压更换附加铝过滤板,将照射野限制在实际需要的范围内,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内进行曝光。
五、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如确需陪伴,均应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六、根据放射影像专业知识及有关标准,做出临床诊断,出具诊断结果报告单。
七、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放射诊断设备异常情况或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在查明原因,设备恢复正常后方可重新工作,并将故障和维修情况登记备查。
放射医、技师岗位职责一、放射医、技师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诊疗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自身及有关人群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二、爱护放射诊疗设备,进行经常性保养,及时调整机房温、湿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各种仪器设备及附属用品使用完毕后必须归还原位。
三、放射医、技师应熟悉放射诊疗设备的性能及各部件的使用方法,业务技能熟练。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擅自更改设备的性能参数,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四、进行放射诊疗操作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扫描前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情及检查要求,合理选择胶片大小及投照条件,查对号码姓名,检查完后详细填写各有关项目,特检需记载造影剂名称,用量、反应及处理过程。
五、增强防护意识,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时,尽量使用小照射野,对换者敏感部位进行必要的防护。
六、对病人热情耐心,检查中随时注意病人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检查并及时处理;对陪护人员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和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七、爱护设备及室内设施,及时整理机房,清洁设备,保持室内整洁,下班前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eeaabea6529647d26285244.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一、口腔曲断摄影操作规程标准全景曝光
(一)接通电源
(二)将控制板批示灯调到自动全景档位。
(三)根据病人胖瘦将KV及MA调解到适当的档位。
(四)安装下颚枕及咬合叉,打开太阳穴托。
(五)请病人去掉所有头部颈部区域金属物件。
(六)特别建议给病人提供一个铅橡皮围裙以进行放射防护。
(七)调解机架高度并摆好病人头部,听眶线平行,矢状线垂直于地面。
(八)锁闭太阳穴支托。
(九)嘱病人用鼻子呼吸,并保持曝光完毕。
(十)按下曝光手柄,至机器停止。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817a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f.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绪论放射科技术操作是指在医学放射科技术领域中对放射性物质使用、患者辐射安全、设备操作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合理的操作规程能够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放射科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医学放射科技术的安全和质量。
二、放射性物质使用1.严格按照医学放射性物质使用的相关法规和规程操作,并通过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2.负责放射源的接收、储存和使用,确保放射源的追溯和安全防护。
3.根据患者的诊疗需要合理计算药剂量,并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仪器进行放射源管理。
4.确保放射源的追踪和记录,包括放射源的接收、使用、处置等环节。
5.配合核医学科室对放射源进行定期检查和质量管理。
三、患者辐射安全1.在进行放射技术操作前,必须与患者充分沟通和解释,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对于孕妇、儿童和敏感人群,应特别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避免过度曝露。
3.负责放射源的正确使用,确保照射部位和照射时间的准确性,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4.对于可能产生辐射剂量过高的检查如CT检查,应根据国际和国家规定的剂量标准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在进行介入放射技术操作时,必须配备辐射防护器材,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6.在操作过程中,监测辐射剂量和辐射区域,并定期进行辐射剂量的监测和校准。
四、设备操作1.掌握放射科技术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
2.在进行设备操作之前,必须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3.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指南来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正确和安全使用。
4.在设备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流程和参数的设置,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5.对于可能产生辐射的设备如CT、DR等,必须严格按照辐射安全防护标准进行操作。
6.配合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图像质量。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制度,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评估和校准。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2905e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3.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1.引言2.放射性物质的安全管理2.1放射性物质的购买、接收和存储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
2.2放射性物质的存放必须设置专门的密闭储存设施,并进行标识和防护措施。
2.3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剂量进行,严禁私自调整剂量和使用方式。
3.在操作区域的辐射防护3.1放射科技术操作必须在专门的辐射防护设施内进行。
3.2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辐射防护手套、皮围裙、眼镜和防护面罩等防护装备。
3.3操作区域必须设置警示标识,禁止非操作人员进入,减少辐射对周围人员的威胁。
4.设备的操作规范4.1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放射科技术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方法。
4.2设备必须进行定期的检验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4.3设备的使用必须符合程序,不得私自更改设备参数和操作方式。
5.放射科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5.1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放射科技术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要求。
5.2操作人员必须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和合格。
5.3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6.废物的处理和处置6.1废物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储存。
6.2废物必须交由专门的处理单位进行安全处置,禁止乱倒乱扔,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辐射泄漏。
6.3废物处置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辐射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7.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7.1发生突发事件时,操作人员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报警、撤离和防护等。
7.2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必须定期进行,提高操作人员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
7.3突发事件的调查和事故的处理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查明事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8.安全监督和质量管理8.1放射科技术操作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操作的安全可靠。
8.2放射科技术操作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确保操作结果的准确性。
8.3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必须定期进行,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91274f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6.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放射科是医院中负责进行放射学检查和治疗的科室。
为了确保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放射科需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的相关内容。
一、操作规程1. 患者准备在进行放射学检查或治疗之前,必须事先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需要禁食、饮水等,以确保检查或治疗效果的准确性。
另外,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医嘱,确保进行正确的检查或治疗。
2. 辐射防护放射科操作涉及到辐射,为了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安全,必须严格遵守辐射防护措施。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如铅制服、铅眼镜等,并定期检测防护设备的有效性。
3. 仪器操作放射科使用一系列仪器进行检查或治疗,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按照操作手册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影像质控放射学检查的结果往往通过影像来展示和解读。
为了保证影像的质量,操作人员需要进行影像质控,包括调整仪器参数、确认影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等,以确保影像结果的准确性。
5. 医患沟通放射科操作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安慰,以增加患者的合作度和检查效果。
同时,还需要与医生和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密切合作,确保检查或治疗的顺利进行。
二、岗位职责1. 放射技师放射技师是放射科的核心岗位,其主要职责包括:- 根据医生的医嘱,正确操作放射仪器,完成各类放射检查或治疗;- 配合医生进行放射学诊断,提供影像结果和相关技术支持;- 负责放射科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指导和培训初级放射技师,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2. 放射科护士放射科护士的职责主要包括:- 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或治疗前后的准备工作,如安抚患者情绪、收集患者相关信息等;- 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提供给患者相关照护,如穿刺、注射等;- 维护放射科的清洁卫生,保证工作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6f0d43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6.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一、引言放射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使用放射性药物和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程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
二、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戴上手套和帽子,以减少辐射暴露。
-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标准程序,不得擅自变动。
- 操作人员必须定期参加辐射安全培训,并且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健康检查,确保身体适合从事辐射工作。
2. 放射性药物使用规程- 操作人员必须审核病人的医嘱和病历,确保使用正确的放射性药物。
- 操作人员必须准确计算剂量,并按照医嘱正确注射或给药。
- 操作人员必须记录每位病人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种类、剂量和注射时间。
- 操作人员必须妥善保存放射性药物,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3. 放射设备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设备厂商的操作手册正确操作放射设备。
- 操作人员必须保持设备的清洁和良好维护,并定期进行校准。
- 操作人员必须在使用设备前,检查设备的性能和安全状态。
- 操作人员必须及时上报设备故障,并协助工程人员进行维修和保养。
三、岗位职责1. 医生- 负责解读放射影像,做出准确诊断,并与临床医生合作制定治疗方案。
- 对病人进行必要的辐射安全教育,解答病人和家属关于检查和治疗的疑问。
- 监督和指导放射技师的工作,确保操作符合放射科的规范和标准。
2. 放射技师- 根据医嘱,准备和注射放射性药物,并确保剂量准确。
- 操作放射设备进行拍摄以获取放射影像,保证图像质量。
- 协助医生对放射影像进行解读和诊断,并记录相关信息。
- 参与辐射安全培训,确保自身安全和病人的安全。
3. 辐射防护专员- 负责制定放射工作的防护措施和程序,并进行监督和改进。
- 对放射工作区域进行定期辐射剂量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允许范围内。
- 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体检和辐射剂量监测,保证其健康和安全。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53961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5.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放射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医疗放射科工作中,为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
这些规程旨在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放射线的伤害,并确保放射检查和治疗的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操作规程的四个部分。
一、设备操作规程:1.1 设备准备:在进行放射检查或治疗之前,操作人员应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这包括检查设备的电源和连接线是否正常,设备的机械部分是否灵活,以及设备的辐射防护措施是否完好。
1.2 设备校准:在使用放射设备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设备校准。
这包括校准设备的辐射剂量输出、图像质量和准确的位置标定。
校准应定期进行,并记录在设备校准表中。
1.3 设备操作:在进行放射检查或治疗时,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辐射剂量和图像参数,确保照射区域准确覆盖,并遵循设备的安全操作指南。
二、患者操作规程:2.1 患者准备:在进行放射检查或治疗之前,操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此外,操作人员还应确保患者的身体部位适当暴露,并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
2.2 患者定位:在进行放射检查或治疗时,操作人员应准确定位患者的身体部位。
这可以通过使用标记或参考点,以及辅助定位设备来实现。
定位的准确性对于确保放射检查或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2.3 患者监护:在放射检查或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监护患者的病情和反应。
他们应注意患者的不适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和疼痛。
三、辐射防护规程:3.1 辐射防护设备:在进行放射检查或治疗时,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辐射防护设备,如铅衣、铅手套和铅眼镜。
这些设备可以有效地阻挡辐射,保护操作人员免受辐射的伤害。
3.2 辐射剂量控制:在进行放射检查或治疗时,操作人员应尽量减少患者和自身的辐射剂量。
他们应使用最低的辐射剂量,同时确保图像质量和治疗效果的满足。
3.3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739dd2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4.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各类放射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治疗。
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高效和规范,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工作流程1. 患者接待与登记1.1 患者到达放射科后,由接待员进行登记,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和检查要求。
1.2 确认患者身份和检查项目后,为患者指派相应的检查房间。
1.3 将患者引导至相应的检查房间,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2. 设备准备与校验2.1 检查前,放射科技师需要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能。
2.2 根据检查要求,准备相应的检查器材和耗材。
2.3 对设备进行校验,确保影像质量符合要求。
3. 检查操作3.1 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参数。
3.2 在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征得患者同意。
3.3 检查过程中,放射科技师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设备,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4 如遇到异常情况,放射科技师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向上级报告。
4. 影像处理与质控4.1 完成检查后,放射科技师将影像数据传输至影像处理系统。
4.2 对影像进行质量评价,确保影像清晰、准确。
4.3 如发现影像质量问题,放射科技师应及时进行调整或重新拍摄。
4.4 完成影像处理后,将影像数据归档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5. 报告撰写与审核5.1 根据影像结果,放射科医生撰写相应的检查报告。
5.2 报告应准确、完整地描述影像所见和诊断意见。
5.3 报告完成后,由放射科主任或副主任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4 审核通过后,报告需及时打印并交付给相关临床科室。
6. 设备维护与质量保证6.1 放射科技师需定期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6.2 定期进行设备的质量保证测试,确保设备性能符合要求。
6.3 如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放射科技师应及时报修,并记录维修过程和结果。
7. 辐射安全与防护7.1 放射科技师需严格遵守辐射安全操作规程,保护自身和患者免受辐射伤害。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9833e2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e.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则,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纽,以免损坏机器.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2焦片距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的相同效果.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2深吸气后下屏气: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可增加肺内含气量,提高对比度,同时使膈肌下降,肺野暴露更广泛.3深呼气后屏气:常用于腹部及隔下肋骨的摄影.呼气后膈肌上升,腹壁厚度减薄,影像较清晰.4缓慢连续呼吸:在曝光时患者左足慢而浅的呼吸动作,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而模糊而被摄部位可较清晰地显示,如胸骨正位摄片.5平静呼吸下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摄片.5 滤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kv时,一般需加滤过板、滤国器.6位置对中心线:依照部位及检差目的,按标准位置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根据要求将中心线对准被援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7测量肢体厚度.8训练呼吸动作:在摆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完全合作.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要求根据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10选择曝光条件:根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kv、mA及时间.11曝光: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效正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是否有错,然后曝光.在曝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表工作情况.12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体位应做记录.暗室操作规范暗室工作的规范化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暗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暗室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1.暗室采取专人负责定期轮换,原则上两月轮换一次.暗室人员负责装片、冲片、配制显定影药水和一般机器保养,负责冲片机的每周一次的清洁和保养.每周六定为机器保养时间,保养人员必须了解机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件的装卸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2.严格执行暗室工作制度,严防胶片曝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不准随便开暗室白光灯,确有需要开灯,必须确定胶片是否处于绝对安全.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胶片曝光的,按差错事故处理.3.必须熟悉掌握冲片机的操作方法,熟悉机器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才能正确使用机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报废,根据情节和损害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4.暗盒要保持清洁.及时装片,禁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禁止用手触摸增感屏,增感屏需绝对无污染如纸屑、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洒精棉球清洁.5.暗室工作人员应尽量按照照片时间先后安排好交给医师写报告.照片归袋交给医师写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片袋上的X光号、日期、投照部位是否与胶片上的完全相同,如照片上无日期、号码、左右的应于补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4、医学影像学诊断.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3、医学影像学表现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张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讨论.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范.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内容很多,如 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作所有阳性或阴性的叙述.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如有者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形态与部位等等—一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此外还应对疾病定位与定性有关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到”.“见到”者再加以必要的描述.2临床要求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a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路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b种种正常变异的表现;c成像的伪影的表现;d难以解释的不能据之作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些表现.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建议临床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3讨论:对于判断为正常或诊断十分明确者,其诊断报告书一股无需“讨论”.对于诊断比较复杂,即有鉴别诊断的情况存在时,为了使读诊断报告的医师了解书写报告医师的思路与诊断依据,“讨论”就成为必须的内容.对于一些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如CT所见代表脑水肿的脑内病灶周围低密度带,报告书写者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在“医学影像学表现”中述及.对于一些影像表现可能出现那些临床症状或是与临床症状相符,也可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述及.4、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这一检查的结论.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这一检查结论.一股分为以下5种情况:1正常或未见异常;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又可分以下二种情况:a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应说明不典型的理由.b病变表现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每种可能性,符合诊断面与不符合的另一面.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止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假象.要说明不能肯定的原因.5需要病员回来补充检查,如补加增强扫描嫩m加做MRI 其它序列检查等等.5.医师签名:签名医师即是此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责任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须职称为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如书写报告者为住院医师,则他或她可在“书写报告”项下签名,而另有职称为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在“审核报告医师”项下签名.第二章普通X线检查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一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蹄形态有无异常.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1、平片: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5膀胱充盈情况.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7腰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3、逆行肾盂造影RCP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4、膀胱造影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四、头颅、五官X线诊断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6蝶鞍大小、形态.骨质有无异常.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8头颅软组织情况.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2各窦腔大小、形态、否度有无异常,扣腆有无增1学,有否液平.3鼻腔与眼眶消况.4如美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3、乳突X线诊断报告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4内外耳道情况.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4、眼眶X线诊断报告1眶窝大小与形态.2眶壁骨质结构.3眶内软组织密度有何异常改变.4眶裂、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及骨壁清况.5周围副鼻窦与颅内情况.”5、下颌骨X线诊断报告1下颔骨骨质有无异常情况,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2牙槽有无病变情况.3软组织情况.五、骨与关节系统X线诊断报告1、骨与关节外伤X线诊断报告1骨折或关节脱位部位与名称.2骨折断端移位情况,对位对线情况.3软组织有无积气、异物或肿胀情况.4骨折断端或脱位关节有无骨质破坏,或其它骨质改变.2、关节病变X线诊断报告1关节病变发生部位:干骺端、骨干或关节.2骨与关节骨质结构有无异常: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3关节间隙与软组织情况.3、四肢长骨病变X线诊断报告1病变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2四肢长骨病变基本病理变化情况应重点描述.3软组织变化情况.4如果是肿瘤病变应描述肿瘤生长方式膨胀性、压迫性或浸润性破坏与病变与正常骨组织分界线情况.4、脊柱病变X线诊断报告1脊柱曲度变化情况.2病椎的部位,数目与基本病理变化情况应重点描述.3椎间隙改变情况.4软组织特别是椎旁软组织改变情况.六、急腹症平片X线诊断报告1、立位片:胃肠腔有无扩张、积气、积液或液平面以及隔下有无游离气体.2、卧位片:1 膈肌位置,肝脏、脾脏、肾脏的轮廓,位置、形态及大小.2 腰大肌与腹膜内外脂肪层影.3 何段肠道积气扩张、肠壁厚度、肠道分布与位置如何有无肿块或高密度结石影.4脊柱、盆腔、骨骼有无异常.七、消化道造影X线诊断报告1、食道造影诊断报告1胸部常规透视情况、胃泡大小、食道内有无食物滞留.2食道钡剂通过各段充盈情况,有无受阻缺损或狭窄.3食道壁柔软度、扩张度、粘膜情况.4经过贲门钡流情况,有无受阻,局部有无肿块,有无受压、移位情况.5胃底部钡剂充盈情况,膈胃间距离如何.2、上胃肠造影诊断报告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2食道有无异常.3胃部:类型、位置、张力、蠕动、粘膜等情况.4胃壁柔软度、移动度、排空程度.5胃双重对比相,胃小区显示情况有无异常.6十二指肠各部形态,功能变化.7如为全胃肠道造影应观察各组小肠粘膜位置,走行方向有无异常.并要连续观察直达回盲部显示为止.3、结肠造影诊断报告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2导管插入顺利与否.3结肠各段充盈显示情况,有无受阻,位置,结肠袋形、外形、移动度、肠壁柔软性、排钡后结肠收缩功能、粘膜皱壁情况.4气钡双重相:粘膜情况,有无充盈缺损或息肉样改变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 X线机的使用原则:(1) 了解机器的性能,规则,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 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 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纽,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 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 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 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 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 摄影原则(1) 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 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的相同效果。
(4) 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
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2)深吸气后下屏气: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
可增加肺内含气量,提高对比度,同时使膈肌下降,肺野暴露更广泛。
3)深呼气后屏气:常用于腹部及隔下肋骨的摄影。
呼气后膈肌上升,腹壁厚度减薄,影像较清晰。
4)缓慢连续呼吸:在曝光时患者左足慢而浅的呼吸动作,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而模糊而被摄部位可较清晰地显示,如胸骨正位摄片。
5) 平静呼吸下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摄片。
(5) 滤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kv 时,一般需加滤过板、滤国器。
(6) 位置对中心线:依照部位及检差目的,按标准位置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痛苦。
根据要求将中心线对准被援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
(7) 测量肢体厚度。
(8) 训练呼吸动作:在摆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的训练。
要求患者完全合作。
(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要求根据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
(10)选择曝光条件:根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kv、mA及时间。
(11)曝光: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效正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是否有错,然后曝光。
在曝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表工作情况。
(12) 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体位应做记录。
暗室操作规范暗室工作的规范化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暗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暗室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1.暗室采取专人负责定期轮换,原则上两月轮换一次。
暗室人员负责装片、冲片、配制显定影药水和一般机器保养,负责冲片机的每周一次的清洁和保养。
每周六定为机器保养时间,保养人员必须了解机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件的装卸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
2.严格执行暗室工作制度,严防胶片曝光。
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
不准随便开暗室白光灯,确有需要开灯,必须确定胶片是否处于绝对安全。
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胶片曝光的,按差错事故处理。
3.必须熟悉掌握冲片机的操作方法,熟悉机器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才能正确使用机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报废,根据情节和损害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
4.暗盒要保持清洁。
及时装片,禁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禁止用手触摸增感屏,增感屏需绝对无污染(如纸屑、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洒精棉球清洁。
5.暗室工作人员应尽量按照照片时间先后安排好交给医师写报告。
照片归袋交给医师写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片袋上的X光号、日期、投照部位是否与胶片上的完全相同,如照片上无日期、号码、左右的应于补上。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
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
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
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
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
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
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 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
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 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
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
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
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
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
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
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
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
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
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
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
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
3、医学影像学表现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张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讨论。
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
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范。
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内容很多,如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作所有阳性或阴性的叙述。
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如有者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形态与部位等等—一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
此外还应对疾病定位与定性有关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到”。
“见到”者再加以必要的描述。
(2)临床要求(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
(a)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
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路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b)种种正常变异的表现;(c)成像的伪影的表现;(d)难以解释的不能据之作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些表现。
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建议临床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3)讨论:对于判断为正常或诊断十分明确者,其诊断报告书一股无需“讨论”。
对于诊断比较复杂,即有鉴别诊断的情况存在时,为了使读诊断报告的医师了解书写报告医师的思路与诊断依据,“讨论”就成为必须的内容。
对于一些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如CT所见代表脑水肿的脑内病灶周围低密度带,报告书写者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在“医学影像学表现”中述及。
对于一些影像表现可能出现那些临床症状或是与临床症状相符,也可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述及。
4、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这一检查的结论。
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
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这一检查结论。
一股分为以下5种情况:(1)正常或未见异常;(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又可分以下二种情况:(a)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应说明不典型的理由。
(b)病变表现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每种可能性,符合诊断面与不符合的另一面。
(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止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假象。
要说明不能肯定的原因。
(5)需要病员回来补充检查,如补加增强扫描嫩m加做MRI其它序列检查等等.5.医师签名:签名医师即是此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责任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须职称为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