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听课评课记录

合集下载

小学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

小学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手又动脑,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看到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感到很欣慰。但是,我也观察到一些小组在实验操作时遇到了难题,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我发现,当学生们被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入,讨论也更加热烈。不过,时间上感觉有点紧张,可能需要我在下次课程中调整一下讨论的时长和节奏。
3.想象与创新:发挥想象力,运用透视知识创作具有远近感的作品,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
4.沟通与协作:在课堂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评价与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不断优化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图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体在视觉上因距离产生的大小变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远近的奥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透视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透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透视原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绘画和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远近的奥秘说课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远近的奥秘说课

美术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远近的奥秘说课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远近的奥秘说课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远近的奥秘说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美术的XX号考生,下面我将进行我的说课,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课《远近的奥秘》。

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七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本次说课。

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一、教材分析《远近的奥秘》一课节选于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和对视平线,消失线的概念理解。

二、学情分析小学生具有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所知道的东西。

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但观察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结合小学生的学龄特点,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学习正确的透视规律。

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通过观察,探讨,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思维,并以这样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远近的实践活动,搭建美术与生活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周围的事物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理论和规律。

人教版美术六上《远近的奥秘》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上《远近的奥秘》表格式教案
5.出示图片,你能找出透视图上的视平线和消失点吗?分小组完成,集体交流。
6.(出示作品)古埃及的画师们作画时,通常是把近处的物体画在画面的下方,把远处的物体画在画面的上方,以此来表现远近关系。
7.(出示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家深入的研究透视变化规律,并运用到绘画中,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感。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具有透视感的作品。(分析画面的透视变化)
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表现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表现水平。
板书
远近的奥秘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大远小
视平线消失点
课后反思
3.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4.我们分别在顶端和底部将近处和远处的树木连成线,看看有什么现象。
小结: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一点上,这就是消失点。而消失点是处在一条水平线上的,这条水平线称作视平线。实地观察时,视平线与观察者的眼睛等高。
8.出示一个方体,教师示范表现,同时找出它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9.布置作业:尝试表现一幅有透视变化的作品,并找出他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10.教师巡回辅导。
11.作品展示及评价
12小结
引导学生去观察形体并发现变化。
揭示课题
揭示透视的概念。
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对透视知识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题
1、远近的奥秘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
学习目标
1、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
2、学习了解画面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了解透视图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教具、学具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教育目标1.能够理解远近关系对于绘画造型的重要性;2.能够掌握运用远近关系表现画面空间深度的方法;3.能够通过练习,提高观察能力和直觉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远近关系的理解;2.远近关系的绘画运用;3.画面空间深度的表现。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绘画手法准确表现画面空间的远近关系;2.如何在创作中运用远近关系构建更丰富的语言系统。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老师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图片轮播视频,包括了多幅相似主题的画作作品;2.老师让学生们就这些画作,畅谈这些画作给他们带来的直观感受。

第二步:讲解1.老师通过线条的应用解读画面空间在小学美术中的重要性;2.老师提出画面空间中远近关系的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建立一份简明的认知记录;3.老师讲解绘画中如何使用远近关系表现画面空间的深度,介绍视觉透视、计量透视和气氛透视等概念。

第三步:动手操作1.老师让学生们带着问题,用学习过的方法绘画并探究画面空间的深度表现;2.学生分组讨论彼此绘画的不同,分享对远近关系的感受和理解;3.老师对学生们的绘画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步:总结1.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整个课程的重点,提升回顾和总结的能力;2.老师总结授课的主要内容,思考在以后的绘画中如何更好的发挥远近关系的表现作用;3.教师鼓励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创作中继续练习和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引入轮播视频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视觉上和感性上了解远近关系,理解画面空间的表现方式;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了绘画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直觉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注重对学生们的思维习惯和绘画技巧,加强教师指导和学生互动的交流。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远近关系表现画面空间深度的方法和技巧。

2024年《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

2024年《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

2024年《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鉴赏》教材第六章“空间与透视”第二节“远近的奥秘”。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透视原理,学习运用透视法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分析名作中远近处理的手法;实践创作以远近关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透视原理,能运用透视法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空间关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空间美的感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运用透视法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名作图片、示范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以远近关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远近关系的?2. 新课内容学习:(1)讲解透视原理,展示PPT,让学生了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2)分析名作中远近处理的手法,如色彩、线条、形状等;(3)示范如何运用透视法表现远近关系,边示范边讲解。

3. 实践环节:(1)布置作业:以“远近的奥秘”为主题,运用透视法进行创作;(2)学生独立完成作品,教师巡回指导;(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远近关系,尝试用绘画表现。

六、板书设计1. 《远近的奥秘》2. 内容:(1)透视原理(2)名作分析(3)实践创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远近的奥秘”为主题,运用透视法进行创作。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空间关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组织课后参观美术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2. 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3.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1. 透视原理的定义:透视是绘画中表现空间关系的一种方法,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手段,使画面产生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楚远模糊等视觉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远近的奥秘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远近的奥秘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远近的神秘远近的神秘课时:2-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根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逝点概念。

3、观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根本规律。

2、透视根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教学过程:第1节课感知透视〔根底知识〕一、组织教学:二、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观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商量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觉了什么问题?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神秘)的根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近的神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楚远模糊、近鲜亮远灰暗〔色彩〕⑴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觉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渐渐地消逝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逝点。

⑴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⑴观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逝点。

⑴师示范①先找到消逝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5、作业展示第2-3节课体验透视〔课堂实践〕一、引导阶段1、检查课前打算2、回忆透视的根底知识点二、开展阶段1、讲解临摹作画的根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觅出符合透视变化的根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远近的奥秘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远近的奥秘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远近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了解远近关系在美术中的表现方式;2.掌握透视原理和绘制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画面。

二、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远近关系的概念;2.通过示范和练习掌握透视原理;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1.较好的描述透视原理;2.运用所学知识创作有远近感的画面。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讲解:远近关系在美术中的表现方式(15分钟)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三维的。

人们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等都是根据视觉信息加工出来的。

在绘画中,远近关系则是我们要表现的三维世界。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上面这张图中,视力正常的人能够看到的是一个闹钟,我们可以看到闹钟的大小、位置、颜色等。

但是如果把闹钟视为一个平面、不问拉伸,绘制出来呈现在视野前,那么就可以得到:这就是二维图形。

在二维图形中,所有的物体是平面,所以它的远近只能在整个场景中的位置加以表示。

因此,平面中的景深并不容易表现,并且平面绘画的视觉效果往往比较单调平凡。

但如果遵循视角一致透视规则,我们就能够使用透视法将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视觉场景,如下图所示:2.练习:透视规则的掌握(20分钟)利用现场画板进行演示,向学生展示透视规则的基础知识,如:•消失点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影响“消失点”的变化•坐标系的概念•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物体只有长度比例相等才是正确的•画不同角度导致的“消失点”变化的盒子和立体图形等让学生通过练习画出不同角度场景中物体的透视图,以进一步加深对透视规则的理解。

3.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创作(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想象和所学知识,在作业本或彩纸上创作有远近感的画面。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场景和物体素材,帮助学生创作。

4.展示与评价:(5分钟)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之处并改进。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体验的心情日记;2.在作业本或彩纸上绘制一个具有远近感的室内场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素材;3.学习透视法方面材料的研究文献阅读。

六年级美术上册 远近的奥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 远近的奥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最新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教学设计精品版

最新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教学设计精品版课题:远近的奥秘教材内容:人教版六年上册第一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如视平线、消失点及近大远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及学习能力,并能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体验透视的美术学习中感悟生活,感受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并能简单运用教学难点:对透视规律的理解,并能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过程: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一、情景创设,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你们一定听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成语吧?谁来给我们解释它的意思呢?(让学生回答)生:……师:对了,它的意思就是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始终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的才算是真实的,但是眼见就一定为实吗?生:一定/不一定师:看来大家产生了分歧哦,思想的碰撞,才有智慧的结晶嘛。

那么我们就在今天这节课当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透过眼睛看世界,了解远近的奥秘(板书,远近的奥秘)二、自主探究,欣赏风景照片,感悟新知师:大家喜不喜欢旅游,去感受大自然啊?生:…师:既然大家都喜欢接触自然,那么,我们翻开课本,看到目录的右上角有两幅风景画,是不是给你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呢?等下,我们请同学来和我们分享他欣赏这两幅画的感受,或者请他描述他所见所感。

生:…师:说得对。

一幅是田间小道,一幅是浩瀚大海。

而且,画面都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天空,一个是大地和大海。

除了他刚刚提到的之外,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啊?生:上面那副颜色鲜亮,像丰收一样金灿灿的颜色。

下面则是宽广,有点上海上日出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很有想象力,不过说的很贴切。

还有没有在画面中发现其他的东西呢?三、明确课题,感情升华师:经过同学们的细心观察,大家已经发现了隐藏在画面的一些小秘密。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评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评课报告

《远近的奥秘》评课报告《远近的奥秘》的主题教学汇报课,很有研究价值,值得推敲,愿将听课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本节主题教学的内容是:利用透视现象,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简单的完成一幅作业.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1、教学用较精妙的语言,引出教学的主要内容。

2、教者播放PPT。

以视觉调动学生感观,达到很好的效果,从远近的大小、高低、粗细等角度使学生对不同透视了更直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事物的表像,为下一步的绘画奠定了一个初浅的认识基础。

3、课件结束以后,教者又进行了课本上的讲解,达到对客观事物认识进而牢记的目的,由此可见,教者设计之精心。

4、教者又精心展示各各图片,不同表现方法作的范图列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让学生寻找消失点、水平线,使学生牢牢掌握。

5、接下来进入主题板块,教者范画。

教者是这样做的:侧背对着学生,在自己水平视线位置的黑板上快速作画进行时间不到三分钟。

7、再下来,就让学生自己作画,教者巡视指导,并不断播放视频图像并伴有音乐。

整个教学的遗憾就在第5个环节上,这个环节本应是浓墨重彩之处,教者的示范作画要能真正起到作用。

首先,事先做好PPT步骤图片应如何绘画,一招一式都要示范到位,如果这样做的话,多数学生是能够明白绘画技巧的,部分学生是能够掌握绘画技巧的。

再有,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重复播放视频资料,拼凑环节是画蛇添足。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范画”的过程中,能将身了再侧一侧,将示范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如果我们的老师“范画”的速度再慢一点;如果我们的老师“范画”的过程,每一招一式,配上准确的指导与解说,这不就是很完美的一课了吗?由此看来,这节课所反映的不是教师水平与能力的问题,而是方式与认识的问题,是教学思路与理念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教学实录

《远近的奥秘》教学实录片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早晨啊,我一进办公楼,就看到一位美女老师迎面走来,看(课件)你知道她是谁吗?看不出来,为什么?太小的,不清晰。

接着往下看,看出来了吗?邢老师?怎样能看的更清晰?哦,让她再走近一些,这样清楚了吧?果然是我们的大队辅导员邢丽丽老师。

看来啊,这隔的远与近,看起来差别还真大。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绘画中关于远近的奥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远近的奥秘。

(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课前观看微视频的收获。

师:同学们在课前观看了微视频《透视现象》,一定有所收获吧?现在就和同桌说说你通过观看微视频,都了解到了什么?学生同桌交流。

师:来,谁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生:我知道近处的路宽,远处的路看起来变窄了,这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生:我知道近高远低也是透视现象。

生:我了解了美术术语“近实远虚”的意思,就是指近处的物象清晰,远处的模糊。

生:我知道“近鲜艳,远灰暗”也是透视现象。

师强调:透视现象——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等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

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方向的地平线,在绘画术语中,就叫做视平线。

当铁轨及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师:你真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你都记住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对微视频的学习非常认真、仔细,已经掌握了“透视现象”这一学习内容。

2、微视频学习情况检测:在图片中找出视平线、消失点。

了解了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基本概念后,相信同学们都能在照片或自然图片中顺利找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现在就拿出你们带来的照片或图片,用铅笔找出其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使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使用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教学过程:感知透视(基础知识)一、引导阶段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后整理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一、引导阶段1、检查课前准备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二、发展阶段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实行评比。

(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能够实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听课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听课评课记录

《远近的奥秘》听课评课记录会议内容:《远近的奥秘》听评课会议成员:美术团队全体成员会议过程:一、主持人宣布本次会议内容。

二、王笑敏老师执教《远近的奥秘》一课。

三、王笑敏老师谈授课体会。

【王笑敏】《远近的奥秘》一课是鲁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和对视平线,消失线的概念理解。

绘画知识课内容较复杂,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学生课前通过微视频学习了有关透视现象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中集体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复习巩固有关透视现象的知识。

然后为加深巩固视平线、消失点的概念,学生尝试在图片中找出视平线、消失点。

通过实践,抽象的概念变得真实有规律可寻,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后,学生学到的知识要服务于创作,为了使学生了解透视规律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我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艺术家们运用“透视法”创作的优秀作品。

运用“透视法”进行创作,能够使平面的画面产生了纵深的立体感觉,画面中的景象像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很真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真实感受到了“透视法”可以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高、宽、纵深的立体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透视比较明显的林阴路,添画行人及汽车等。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四、其他老师评课【王常青】绘画知识课往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一些生硬的术语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让学生学得有趣,让学生自主尝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王老师通过开发微视频,从观察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李向东】学生自己在图片中找出水平方向及纵深消失的直线,在游戏中加深对视平线及消失线的理解,同时发现消失点及其特点,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教学设计】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

【教学设计】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

课题:远近的奥秘教材内容:人教版六年上册第一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如视平线、消失点及近大远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及学习能力,并能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体验透视的美术学习中感悟生活,感受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并能简单运用教学难点:对透视规律的理解,并能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过程: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一、情景创设,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你们一定听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成语吧?谁来给我们解释它的意思呢?(让学生回答)生:……师:对了,它的意思就是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始终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的才算是真实的,但是眼见就一定为实吗?生:一定/不一定师:看来大家产生了分歧哦,思想的碰撞,才有智慧的结晶嘛。

那么我们就在今天这节课当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透过眼睛看世界,了解远近的奥秘(板书,远近的奥秘)二、自主探究,欣赏风景照片,感悟新知师:大家喜不喜欢旅游,去感受大自然啊?生:…师:既然大家都喜欢接触自然,那么,我们翻开课本,看到目录的右上角有两幅风景画,是不是给你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呢?等下,我们请同学来和我们分享他欣赏这两幅画的感受,或者请他描述他所见所感。

生:…师:说得对。

一幅是田间小道,一幅是浩瀚大海。

而且,画面都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天空,一个是大地和大海。

除了他刚刚提到的之外,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啊?生:上面那副颜色鲜亮,像丰收一样金灿灿的颜色。

下面则是宽广,有点上海上日出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很有想象力,不过说的很贴切。

还有没有在画面中发现其他的东西呢?三、明确课题,感情升华师:经过同学们的细心观察,大家已经发现了隐藏在画面的一些小秘密。

我就发现了一个躲藏在画面中的小细节,大家想不想知道啊?生:…师:那么你们大家和我一起去解开这个秘密。

第1课?远近的奥秘(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远近的奥秘(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远近的奥秘(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远近的奥秘一、教材分析:(本课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美术课程,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以绘画作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逆向思维表现能力,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学生分析)本课内容非常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并具备一定绘画基础的二点,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施展自己的独特才华,并让学生逐步从单一的平面绘画向有深度和透视效果的绘画方法发展,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只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绘画中远近距离感是怎样产生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能够运用绘画的方法体现距离感。

(难点)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

三、材料准备:学生:绘画用纸教师:数码相机、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上学的《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的是什么?,他们俩分别的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远近的奥妙》--------------板书课题(本环节教师把语文知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应用,使各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出课题)(二)试一试: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数码相机,连续做试验;首先,教师从学生中挑选出两位个子一般高的同学,从一侧照相,然后将图片传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说出现象和感受?如:“同学们,你们看为什么一个变高了,一个变矮了?”。

然后,教师再让一个学生手拿杯子,教师变换远近距离进行摄像,让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教师:“杯子为什么变大了?”、“是什么动了?”等问题。

其次,教师手拿黑板擦与同学比大小后进行照相,观看图片后教师继续提问:“黑板擦为什么和同学一样大了?”,最后,教师再给一排同学照相,观看图片后,同学们发现越远的同学越小、越远的同学越模糊,越近的同学则相反!(本环节主要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连续做实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说课稿

《远近的奥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b 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的概念;c了解绘画中远近距离感是怎样产生的。

【能力目标】:欣赏名家的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培养观察及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透视基本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是: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数码相机、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绘画用纸、铅笔等。

三、教学策略:(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了引导法、知道观察法和讲解示范法。

(2)学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通过欣赏讨论、做一做、动一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学情分析: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新知探究。

(三)、实践运用。

(四)、作业。

(五)、讲评。

(六)、拓展。

节课所学知识的要点等........五、板书设计:美术课的板书应与画融合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将做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第1课 远近的奥秘

第1课 远近的奥秘

《远近的奥秘》教学反思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在课前我收集了很多比较典型、体现出透视规律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图片时更容易感受到其深远的空间感,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晰远模糊的透视规律。

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环境、现象、建筑、物体等来加深学生对透视变化规律的理解,并强调这是一种视觉现象,学生对透视概念的理解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的规律,由初步认识到加深理解、最后达到在绘画中能够运用这些规律。

所以经过学生发现远近的变化规律后,提出视平线与消失点的概念。

通过学生找图片上的消失点,发现有一个消失点的图片,有两个消失点的图片,消失点并不是都在画面上,也可能延伸到画面之外。

根据学生的问题与发现,引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概念,并结合图片、课本上的作品、实际环境以及作业练习来加深学生对透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学生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晰远模糊的透视变化
规律,都掌握运用的比较透彻,但有个别学生对视平线、消失点的理解还有一些片面,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深挖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以更好的方法来上好每一节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近的奥秘》听课评课记录
会议内容:《远近的奥秘》听评课
会议成员:美术团队全体成员
会议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本次会议内容。

二、王笑敏老师执教《远近的奥秘》一课。

三、王笑敏老师谈授课体会。

【王笑敏】《远近的奥秘》一课是鲁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和对视平线,消失线的概念理解。

绘画知识课内容较繁复,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学生课前通过微视频学习了有关透视现象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中集体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复习巩固有关透视现象的知识。

然后为加深巩固视平线、消失点的概念,学生尝试在图片中找出视平线、消失点。

通过实践,抽象的概念变得真实有规律可寻,学生很简易就掌握了。

最后,学生学到的知识要服务于创作,为了使学生了解透视规律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我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艺术家们运用“透视法”创作的优秀作品。

运用“透视法”进行创作,能够使平面的画面产生了纵深的立体感觉,画面中的景象像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很真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真实感受到了“透视法”可以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高、宽、纵深的立体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透视比较明明的林阴路,添画行人及汽车等。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四、其他老师评课
【王常青】绘画知识课往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一些生疏的术语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让学生学得风趣,让学生自主尝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王老师通过开发微视频,从观察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李向东】学生自己在图片中找出水平方向及纵深消失的直线,在游戏中加深对视平线及消失线的理解,同时发现消失点及其特点,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这样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获取了知识,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欢乐。

我们发现对于知识性比较强的课,我们可以采用自主尝试的方式,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欢乐,深刻地获取知识,并且由依赖教师的学习向学生自主学习胜利转化。

【苘淑霞】本节课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以及想象力,尊崇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信心从而解决重难点达到预定目标。

【孙海英】通过图片的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近处的物象与远处的物象有什么例外,学生了解了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之外,还有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处物象清撤远处物象含混、近处物象色彩鲜艳远处物象色彩灰暗等现象。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