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让孩子爱上科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全文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已经成为了各位家长共同的责任与任务。
而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向学生介绍科学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一项工作,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科学的了解和学习。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科学呢?本文就从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案例来说起,为您谈谈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一、教学准备我们要充分准备学习资料以及课堂实验所需的器材。
教师应准备好科学实验的基础器材、化学试剂等以及用图解来描述科学现象的资料,以便向学生介绍科学的知识。
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特别显著或有趣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出发,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科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素养。
从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来看,可以采取“以生活为背景,以实验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即以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显著或有趣的现象为教材,以实验为手段,使学生在实验的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在学校附近的水库旁边,我们可以向孩子们展示水的变化过程。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运动情况,让他们把不同的水流变化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他们思考水是什么,水有哪些特征等。
在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后,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利用手头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水实验,包括测量水的密度、观察水的分解等等。
在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进行观察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
三、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给予他们积极的激励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和思考的动力。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尤其是容易引起孩子们惊奇和兴趣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们“太阳是什么颜色的?”或者“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等问题,引导孩子们动手采集资料和探究,从而自己理解和发现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科学概念认识途径设计
的形式 。
由 于它 们 分 别完 成 不 同 的 功 能 ”的 概 念 。接 着 通 过
一
个 扩展 活 动—— 啮 齿动 物骨 骼 的拼 装 , 强化 对该 来
曩 叵 擘
.
基是蓉磊衄 蓉卜薹蕃 本 l骨块 I簦匿 同支霎膏卜的l异 I f 有 ? 兰 薯 1羞能l ?+嚣 主 = 骨 什 成 起 —; 罄盆 毒功 嚣 箨 蠡I 中 害 幺 } 同 ?
的课 程 与 教 学 ” 。她 认 为 , 学 重 心 应该 从 讲 授 事 实 教 转移 到 “ 用 ” 使 事实 , 具体 事 实应 该作 为 工具 来 帮 助学
生 发展 深层 理解 和 有效 转 化知 识 的能 力 ( 解 力和 迁 理
图 l 科 学教 学 中概 念 建构 的设 计程 序 :
力 以便 他们 更好 地理解 周 围的世界 … …” 。事实 上 , 在 学习科 学事 实之后 , 出事 实本 身 , 跳 进行更 高度 的抽 象
概括 , 获得 重要 的和 可迁移 的概 念 , 以提高学 生 的思 可
维能 力 和水 平 。因 此 , 我们 主 张 , 小 学科 学教 学 中 , 在 要使学生 在活动 中理解并建 构科学 概念 。
活动 , 而 使 学 生 参 与基 本 问题 讨 论 和 过 程 学 习 , 从 这 构 , 成概念 。 形
最 过 高 , 越 了他 们 的思 维水 平 。这 也反 映 出某 些 科学 些 活 动应 有 助 于学 生 达到 基本 理 解 , 终 完成 知 识建 超
伦 指 出 :学 生必 须建 构 概念 , 为概 念有 助 于他 们 把 “ 因
域, 有人 认 为小 学 阶段 的科 学 教育 应该 是 以事 实 为 中 心 的教 学 , 在教 学 中让 小学 生 建构 科学 概 念似 乎 要求 教 育 工作 者 对建 构科 学 概念 的价 值 认识 不 足 。温 ・ 哈
七上科学第一节课导入教案
七上科学第一节课导入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研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对科学有什么样的认识?科学和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学习新知识。
(1)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的特点有哪些。
(2)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方法。
3. 拓展延伸。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整理今天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科学的文章,包括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七、板书设计。
有效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在 这一 教 学实 践 中 , 学生 亲 自 体 验 了 由表及 里 、 断深 入 的理 解 不 过 程 , 有 的认 知 结 构 得 以 扩 充 , 原
同 时 也 品 尝 到 了 “ 现 ” 带 来 的 发 所 快乐 。
二 、 活 提 炼 。 现 现 实 图 形 生 呈
炼 两 方 面来 阐述 , 如何 在概 念 的感 知 、 成 、 解和 运用 环 节 中 , 形 理 培养
师 : 蒸 气 还 有 什 么 特 点 ? 我 水
体 验 的事情 , 将要 学 的新 现 象 比拟
成 另一 熟悉 的景像 , 能够 更好 地 促 进 学生对 概念 的理 解 。
案 例 2 四 年 级 《 盐 在 水 中 溶 : 食 解 了 吗 》 课 的 教 学 一
们 继续进 行研 究 。
食 盐 溶 解 后 在 水 中是 如 何 分
布 的 , 一 现 象 学 生 无 法 用 肉 眼 直 这
上 产 生 了什 么 现 象 ? ) ( 生 分 小 组 观 察 。 学 ) 生 : 冷 的 玻 璃 片 上 有 小 水 在
珠。 生 : 杯 温 水 里 蒸 发 出 来 的 水 这 蒸 气遇 到冷玻 璃 , 变成 了 小 水 珠 。 师 : 节课 我 们 做 过 实验 , 上 杯
有 选 择 地 放 映植 物 的 图 片或 种 子
传 播 的 动 画 。 绍 多种 不 同 的 种 子 介 是 怎 样 传 播 的 。 最 后 师 生 一 起 总
接 观 察 到 。很 多 学 生甚 至 错 误 地
认 为 “ 面 多 上 面 少 ” 因 为 生 活 经 下 ,
结 , 成 结论 : 形 蒲公 英 的种 子 靠 风
耳、 公英等 , 蒲 简单介 绍 它们 的种
初中一年级科学第一课教案
初中一年级科学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1.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2.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准备:1. 课件2. 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科学有什么认识和理解?二、探究科学(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创新思维(1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科学创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方案。
3. 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科学探究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设计
20 0 8年 , 9期 第
教 改 实践 与探 索
5
促 进学 生科 学本质 理解 的教 学设计
粱 永 平
( 山西 师范 大 学课 程 与教 学研 究所 ,山 西 临汾
0 10) 4 00
摘要 :培养 学 生适 当理解 科 学 本 质 是科 学 教 育 的 目标之 一 。 实现 这一 目标 的 关键 是 理 科教 师要 设 计 出促 进学 生 科学 本 质理 解 的教 学 活 动 ,科 学 本 质教 学设 计 应 以建构 主义 为哲 学 基础 以探 究性 教 学 为基 本 活动 方 式 ,以显 性 和反 思 性活 动 为基 本 教学 策 略 。具 体 策 略 是 :将 科 学本 质 理解 作 为 显性 教 学 目标 ;设 计具 有认 识 论 水 平 的教 学 主题 ;显性 区 别观 察 和推 论 ;注 重 知识 的 产 生方 式 ;进 行 反 恩性 评价 活动 ;在作 业 中关 注科 学 本 质 。
一
现 实世界 。 ”因此 ,当代科 学本 质 观 的基本 内涵 可
以概 括 为 :科 学 认 识 的 对 象 是 客 观 的 ,科 学 认 识 活
。
帮 助 学生 发 展 适 当 的科 学 本 质 观 ( O )是 N S
动 的过程 不是 一个 简单 的 “ 贝 ”或 “ 映” 拷 反 ,而
“ 表述最普遍 的科 学教育 目标之一 ” 。这个 目标 已被
关键 词 :科 学 本质 ;教学 设 计 文章 编 号 :1 0 — 6 9 f 0 )0 — 0 5 0 0 5 6 2 2 8 9 0 0 — 5 0 中图 分类 号 :G 3 . 63 8 文 献 标识 码 :B
培养学生 的科 学素养 是科学 教育 的一个永恒 目
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 念转化的策略研究方案
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策略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根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架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实施方案的要求,本子课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鉴、参照有关教育学理论,结合课堂教学,主要在“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策略”方面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概念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科学概念是人们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部门联合开发的“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在小学科学领域选择了“食物”“水”“植物”“声音”四个主题进行研究。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化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他们将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
从教学目标表述的差异中,我们发现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特点。
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受到重视。
概念是有组织的、有不同覆盖程度的、用抽象语言表达的、超越主题和事实的一些观念和思想。
概念是一种组织性的观念,是一种心理图示,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和概念性。
“前概念”的提法最早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他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两类: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错误概念,实质上是学习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
研究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方式、途径,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达到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三、理论依据: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大脑并非是一片空白的,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走进科学课》导学案
《走进科学课》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的本节课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什么是科学?2.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3. 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流程4. 科学的应用和意义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讲解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明确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 探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如观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总结结论等。
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简单有趣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和魅力,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分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交流思考过程和结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导学评估1. 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解答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思考,激励他们继续深入探究科学领域。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
2. 倡导学生多参加科学竞赛和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 推荐相关的科学图书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和知识范围。
通过《走进科学课》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同学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奥秘,追求真理,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者!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走进科学课》,科学课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课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更好地促进概念学习
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更好地促进概念学习概念教学是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教学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以促进概念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成为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之一。
然而,从当前情况看,相关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没有真正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结合两位张老师的公开课教学,谈一谈我对概念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概念?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教学的方式有哪两种?关于什么是概念?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描述。
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概念是用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小学科学概念,主要界定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可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一般在教学条件下获得”。
也就是说小学科学中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事实、证据等途径获得。
从大量的科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发现;科学概念教学的方式有这样两种:有些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告诉学生概念的定义,然后再从众多的例子择出符合这个概念定义的部分进行分类,让学生从这些例子上来更好的理解概念。
还有些概念有很独特的特征,我们可以一条条的用实例来列举,再通过这些实例把特征归纳出来,这些概念的定义学生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比如《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在教学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两个概念时,是先通过学生观察鸟的的骨骼标本由哪几部分组成,是怎样连成一个整体的? 交流总结出连接鸟的整个身体的是这一串脊骨,我们把它叫作脊柱。
再通过观察比较鱼、狗与鸟的骨骼标本的共同特征,结论是它们都有连接整个身体的脊柱,从而归纳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两个概念的。
而鸟类、鱼类、昆虫类和哺乳动物这四个概念的教学,是先通过学生阅读科学小百科的内容先使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这四个概念的定义,再通过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的活动,使学生在列举更多的符合概念的例子中进一步地理解概念。
科学领域教学设计六大板块
科学领域教学设计六大板块导语:科学领域的教学设计是帮助学生在探索、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采用六个主要板块来设计科学课程。
本文将介绍这六个板块,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科学领域的教学。
一、概念介绍板块概念介绍板块是科学领域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板块,旨在引入新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例、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初步理解。
在此板块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定义,解释相关术语,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二、实验探索板块实验探索板块是科学领域教学设计的关键板块之一。
通过实验探索,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从实践中深入理解科学原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实验目的,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实验项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预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帮助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三、讨论与合作板块讨论与合作板块是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此板块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和合作项目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并学会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四、问题解决板块问题解决板块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评估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五、实践应用板块实践应用板块是科学领域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
科学教学设计共7篇
科学教学设计共7篇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科学教学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7种科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
第一篇:探究实验设计在科学课堂中,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简单明了的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第二篇:问题解决思维训练科学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协助他们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篇:信息获取与分析科学研究依赖于大量的信息获取和分析。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途径获取科学信息,如图书馆、互联网、实地考察等,并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所获得的信息。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培养信息素养和科学思维。
第四篇:模型建立与探索在科学教学中,模型是理解和解释现象的工具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构建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改进和优化来探索科学的奥秘。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第五篇:合作学习与交流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
例如,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最终汇报和分享实验结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六篇:跨学科融合设计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融合的科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引入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七篇:实践应用与项目设计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实践应用和项目探究的活动。
深化概念教学,促进深度理解
深化概念教学,促进深度理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尚未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不能构建知识间的关联,从而使生物学习难以走向深入。
教师忽略了概念内涵的深挖、外延的拓展,将概念孤立于其他知识之外,没有建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消除部分学生的理解障碍,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知体系的建立,能促进他们后续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融入活动教师要创设多元情境,以问题激趣、以问题引思,吸引学生进入求知状态,让他们在探寻中理解概念、掌握内涵;教师要立足生活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让抽象的内容变得触手可及,以形象的阐述促进学生的理解;借助媒体呈现内容,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发他们对概念的思考。
1.借助问题,引导思考探索。
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兴趣,让他们快速地融入活动之中。
在复习旧概念、学习新概念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进入求知的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苏教版七下《血液和血型》一课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人体所吸入的氧气和补充的养料,是如何运输到身体各处的?各个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被运走的呢?血液属于什么组织?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为什么呈现红色?伤口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身体发热去看病,为什么要先抽血化验?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去学习循环系统这个概念。
教师借助于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他们观察、探究、讨论,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以情境设疑引思,能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围绕关键问题展开交流,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把握。
2.联系生活,促进概念理解。
教师要建立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去学习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调动自己已掌握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高中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掌握各种科学概念、理论、实验、方法等知识。
而教师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也成为了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科目和学生情况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营造浸入式学习浸入式学习是带有感情情感体验的学习方法,通过互动式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实验室、自然场地或实习,感受到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为生动形象地描述实验过程,可以采用文艺风格的语言进行解释,让语言也“浸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例如,可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进行场地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科学仪器,感受各种科技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运用创新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口头讲解、布置题目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高中教学要更加注重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比如,可使用虚拟探索方式来呈现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具体且深刻地感受和理解科学概念;同时,科学实验可以与电影/游戏进行结合,以营造3D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另外,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添加e-learning技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鼓励团队合作,分组探究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进行分组探究,通过协作分工等方式,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学习任务。
通过讨论,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互相批判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或各种方式来表述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同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当然,这种团队合作不能缺少老师的引导,需要老师时刻监控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在部分学生较弱、鲁钝的情况下。
四、应用情景教学现代化教学讲求对教学目标和场景的匹配,因此教材要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再将课程内容融入生活场景, 让学生懂得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比如,可以通过整理化学实验材料、选择不同的气场样式、制作自己的化妆品、派送生态食品和解读模拟股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学习所得知识的印象。
正确认知科学教案
正确认知科学教案一、引言。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教案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正确认知科学教案的编写和使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教案的定义、特点、编写原则和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使用科学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二、科学教案的定义。
科学教案是指教师为了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科学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备工作,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
三、科学教案的特点。
1. 针对性强,科学教案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写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能够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2. 灵活性,科学教案在编写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3. 组织性强,科学教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合理组织,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实用性强,科学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四、科学教案的编写原则。
1. 确定教学目标,科学教案的编写需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便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教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安排。
3.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科学教案的编写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
4.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教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5. 确保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科学教案需要确保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科学教案的使用方法。
1. 提前备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提前备课,熟悉教案内容,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初中科学概念课教案
初中科学概念课教案1.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3.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例讲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
(3)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以高效的整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形成——《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点评
学环境分析等。 其中教学对象及教师自
我分析 的内容让教 学设 计 凸显 了针 对
性, 因为每一个教学 内容的优质实施 都是建立在对教学主体认 真分析的 基 础上的。 对教学环境的分析, 更让
信 息化 教学 的实施 有 了物质 与技术的 保 障。
样可以清晰明了地归纳、 呈现, 甚至给学
( } 细琢, 一)泪匡 } 优化实验材料 教材中第一个探究活动选用“ 普
器材易于准备, 学生操作简单。 这样让
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 在充
以高效的整合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形成
— —
山脉的变化 教学设计点评
唐锦华 N C O 活动评委/ 江苏省苏 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
上开展 。 基于此, 我们设 计了学生能自 主
探究的替代实验——模拟雨水侵蚀。 用
白 醋模 拟雨水 , 管滴在石灰岩上模 用滴 拟雨水侵 蚀作用。 这个 实验效 果明显 ,
了学生的学习主动 , 又让他们学会如 何在网站中自 主获取知识, 解答自 己的疑 问。 这样将主动探究与概念构建巧妙地 结合起来。
内 容可通过采用挂图、 板演等方式来展 现, 就可以避免费尽心力去搜寻、 制作 信息技术资源。 苏州工业园区科学团队 采用电子白板软件及概念图软件呈现有 关山脉变化原因的因素, 在实际使用过 程中就可能会受到软件功能复杂及教
学设 备的限制。 事实上, 用精当的板书同
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 教学设计中呈现了与传统教学设
裂的细微变化, 时在操作中确保学生 同
妄诠 。
( 活用教材, 二) 优化教学内 容
图3
教 材 中第 二 个 探 究 活 动 采 用石
初中科学概念课大全教案
初中科学概念课大全教案
课程名称:初中科学概念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科学概念的基本特点和定义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
1. 科学概念的定义方法和特点
2. 科学概念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探究活动
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总结出科学概念的基本特点和定义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究成果。
三、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学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活动
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科学概念的分类和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科学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
1.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定义方法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科学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科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程度。
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概念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种适用于幼儿学习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幼儿学习科学概念,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1.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探索欲望;2. 帮助幼儿了解一些科学概念,如重力、浮力、电力等;3.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科学概念:1. 重力:通过实验演示和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原理,并了解不同物体的重量不同。
2. 浮力:通过水中物体的浮沉实验,引导幼儿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3. 电力: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图示,让幼儿初步了解电的产生和传导,以及电的用途和危险性。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概念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对简单实验的进行,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亲自体验科学现象,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2. 游戏法:通过科学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科学概念,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故事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和安排。
以下是一个示例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启发性问题或故事,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不同重量的物体分别放在纸上,观察纸的变化,引导幼儿探索重力的变化规律。
3. 分组实验: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设计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浮力,观察水的电导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100875支瑶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100032 摘要: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按照“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这一基本思路完成教学设计。
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创设形成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以及提供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等。
关键词:科学概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事物与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建构与理解水平,避免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
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为了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策略是什么?本文结合案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一、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怎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认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科学概念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科学概念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
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然后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分析活动线索和STS线索,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的问题线索;最后确定是否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以及以哪种方式向学生提供。
具体如下图所示:图1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思路二、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1.重视认识方式的建构研究表明,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在纷繁复杂的学生个人概念背后确实存在着认识方式这一上位因素。
科学概念和其相应的认识方式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达到对科学概念的高水平理解,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认识方式。
所谓认识方式是超越了科学概念本体,位于具体概念上位的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思考和处理科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模式或是从一定的认识角度来认识或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对策或模式。
重视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更具体的说,就是改变原来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科学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科学概念,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
因此,概念理论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构,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即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关注认识方式的教学。
表1 关注具体性知识的教学与关注认识方式的教学的区别可见,关注认识方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深层思维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超越事实的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
因此,科学概念教学不仅承担着具体科学概念的教学任务,还应该承担建构和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物质进入水溶液中将发生哪些变化?”、“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哪些微粒能发生反应?”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和动态观;可以利用稀释前后盐溶液的pH数据分析稀释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用定量的观点分析问题。
2.创设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一些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时,抛开具体的概念认识情境,就某一具体概念进行纯粹的启发讲解,导致学生知道具体概念的含义,但是不清楚这个科学概念存在于哪个具体的科学领域或科学主题,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科学概念,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解释哪种现象,自然当应用这个概念时,学生不会想到它。
这样的概念教学完全脱离了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停留在具体含义上,尚未达到理解水平与迁移应用阶段。
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时,要创设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从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自然现象的解释需要,从社会问题的分析需要等出发,在解决问题或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实现对科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认识到科学概念的应用领域,从而实现概念认识功能与解决问题功能。
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要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化。
教师应认识到科学概念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是在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所进行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有关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有采用实验等手段进行教学的实物直观,又采用图像、数据、多媒体课件、录像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的模象直观。
如,在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时,可以分别将NO2—N2O4平衡球放入冷水和热水中,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
而研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可以给出在不同压强下,同一反应体系达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种物质的浓度,使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进行探究,获得结论。
3、提供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在进行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时,为了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需要设计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
讨论活动在科学概念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参与对观念意义的交流,其中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论点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原先的科学概念理解。
如果学生对某领域的科学理论或观念把握有误或是错误的,那么最适当的纠正方法是引出他们的想法,然后使这些想法面对矛盾的证据。
这样学生不仅在自己谈论和思考一些现象方面有所进展,而且会在叙述这一领域中的一些特征的方式上变得更趋一致。
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能够使学生进入高认知水平,使他们形成和发展关于科学现象的有意义的认识及观念。
设置问题和动手活动在科学概念学习中也非常重要。
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活动能驱动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涉及到学生的已有经验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化学科学中“物质的量”概念时,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如何利用宏观物质的质量确定微观粒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明白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
运用活动把对概念或理论的认识外显,如用最大的放大镜观察到的水的内部情况……这些都可以大大降低抽象程度,使其形象化。
总之,为了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高水平认识,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脉络、科学概念的逻辑脉络、建构科学概念的问题与活动,支持学生概念理解的相关信息,以及利于学生建构理解的学习情境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实现科学概念对学生认识的发展作用。
三、教学设计案例原电池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关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现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例,说明如何进行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整理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一学习内容的知识脉络,即:图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知识脉络图学生通过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知道化学能不仅能够转变成热能,还能够转变成电能,但不知道如何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因此,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作为学生认识发展的第一步。
由于向学生展现的原电池为最简单的铜锌单液原电池(如图3),学生会很自然地自主发展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认为“电解质溶液中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形成原电池,电池工作时电极材料要参加电极反应”。
针对学生的这一观点,利用实验事实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突破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建立更加科学的概念,即:形成电势差(原电池)后才发生电极反应,电极材料不一定参加电极反应;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原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建立科学概念。
上述对学生的认知脉络的分析可以用下面的流程图表示:图4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认识脉络图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后,在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如下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问题线索。
图5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的问题线索图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提出探究任务:(1)研究Zn与CuSO溶液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4若该反应能够释放能量,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将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成电能。
2.师生互动,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助实验和微观图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原理 3.请学生根据原电池工作的微观图示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根据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或与干电池进行对比实验)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师小结:1.原电池的负极及其电极反应;2.原电池的正极及其电极反应;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已有概念,建构科学概念1.质疑:(1)你认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2)请你通过实验确定下列装置能否产生电流?是否是原电池?2.学生交流实验结论及发现的问题3.质疑:指出上述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并写出1、3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参考文献1.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肖红.高中生化学和新概念学习中认识方式的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