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

合集下载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西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侧重于病理诊断和药物治疗。

本文将从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历史渊源等方面探讨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一、医疗理念中医和西医在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因”和“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寻找疾病的根源,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阴阳平衡,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寻找导致疾病的具体原因,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直接干预病变,强调对症治疗。

二、诊疗方法中医和西医在诊疗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多以药物为主,强调防病于未然,也包括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而西医则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科学方法来明确疾病的诊断,药物疗法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西医强调对症治疗,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三、药物运用中医和西医对于药物的运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药多以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重视“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注重药食结合,强调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理作用。

而西药多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注重病因病理学,对症下药。

西药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耐药性和药物依赖等问题。

四、历史渊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受到道家、儒家、农家等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强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德医结合,强调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

西医则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理性、实证,重视解剖学、生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发展出现代医学体系。

西医强调科学性和专业性,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总结来看,中西医药文化虽然在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各自具有优势和特色。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和经络等观念,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所引发的,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运行。

相比之下,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解剖、生理和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强调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损害。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西医的诊疗方法不同。

中医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和听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进而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依靠现代科学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试验等来进行诊断。

西医注重使用仪器和设备来辅助诊断,例如X光、CT扫描和MRI等。

此外,中西医的治疗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体质、强壮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着重于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的病理损害,着重于对疾病本身进行干预。

西医更强调病因的解除和症状的消除。

最后,中西医还存在文化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相反,西医更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调疾病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基础。

西方医学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能够相互借鉴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特点,确保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Get格雅 中西医学差异 ppt课件

Get格雅 中西医学差异 ppt课件
❖ 中国是半封闭的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东南为浩瀚的大海与地势险恶的崇山峻林,西 北为雪山、沙漠及辽阔的大草原,一面临海,其他三面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这一独特 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的状态,信息封闭,使中国文化自成体 系,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已的风格和系统。
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中西医学差异 ppt课件
中西医结 合导论
中西医学差异
1
第一节 文化背景差异
2
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
3
第三节 生理、病理学差异
4
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
5
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
.导论.
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
❖ 2.差异扩大阶段〔公元5世纪到公元17世纪〕 ❖ 〔1〕在中国是从南北朝的北魏到明朝灭亡 ❖ 〔2〕在欧洲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
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 西医学理论的形成根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公元 前6-5世纪,古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与古埃及、巴比伦 等文明之邦交流广泛,商贸兴旺,沟通频繁。同时,因其战争频繁, 各民族大批迁徒,混杂而居,使其民族间文化习俗经常交汇、融合, 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开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开展。西方的 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培育了战胜自 然、勇于创造和藐视权威的精神。
资产阶级革命的中世纪 ❖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就
了中国医学开展辉煌的1000年,在理法方药各 个方面都创造了西方医学无法比较的辉煌成就, 经典中医学的学术体系逐步完善、臻于成熟。 ❖ 欧洲处于政教合一的黑暗的1000年,欧洲医学 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被教会扭曲到神

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共28页文档

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共28页文档
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中药除极少数为人工合成药外,绝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

传统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

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

自用,或采用巡回行医售药的经营方式。

民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医药学主库,也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三著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用药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和延伸了中药的内涵,组成了广义的中药体系。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

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老的中国医学是用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一门实用技术。

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反作用于社会。

针灸是古代医药用具的典型代表,它起源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前言中西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这也导致了两种医疗体系的技术和理念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医的技术和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技术差异西医技术西医主要使用现代医疗技术,如X光检测、磁共振成像等高科技医疗设备,因此其诊断精确度较高、治疗方法也更加有效。

西医通常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即治疗病灶所在的特定部位。

例如,人们常见的拔牙、手术等都是西医的特色技术。

中医技术中医主要采用较为传统的中药养生和调理方式。

“药食同源”是中医独特的亮点之一,即运用药物和食物调理身体。

同时,中医在治疗上也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病理状态的防护和治疗。

中医也以针灸、拔罐等传统手法治疗疾病。

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迥异,这也使得两种医疗体系的文化框架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个人主义与竞争力量,人们倾向于将自我利益置于优先地位。

因此,西医更多地强调现代科技、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手段,将疾病上升到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层面,更加注重医疗的效率和标准。

与此同时,西医治疗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通常只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选择。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

中医强调的是肝、心、脾、肺、肾五脏六腑的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是从整体调理身体出发,强调全人教育和整体疗法。

中医治疗的成本较低,因此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结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文化和发展历史的背景。

西医在现代医疗科技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其治疗手段高效而精准。

中医则注重诊疗的贯穿和防范策略,因此其疗法相对安全、温和、可持续性强。

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医在医疗观念、价值取向和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更好地将中西医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点,对于人民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与交融随着世界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在医学领域的文化差异和交融日趋明显。

这种差异和交融不仅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体现在人文和社会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和交融,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两种医学文化的优点。

一、理论差异中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医理论强调虚实、寒热、阴阳、五行等概念,中药治疗也常常采用药物组合,追求药物的“配伍”效果。

而西方医学理论基础则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为主要基础,药物治疗则更多地体现为单一化学物质的使用。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差异。

在中西方医学的交融中,各自的理论基础也在相互借鉴和互补。

例如,中西方医学在治疗癌症等疾病时,已经开始尝试结合中西两种医学的优点,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治疗效果。

二、实践差异中西方医学在实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养生、调理身体,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方式,注重个体化的辩证施治。

西方医学则强调治疗、手术等手段,注重科学化精准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更注重疾病的病因和病变过程。

但是,有关中西方医学的交融,西方医学已经开始采用中医的一些方法和理念。

例如,慢性痛的治疗中,逐渐采用了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营养学在西医疾病治疗方面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

三、文化差异中西方医学从文化的层面也存在着差异。

中医强调五行相应、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东方文化特色,带有明显的辞宗和道教哲学色彩。

而西医则强调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等西方文化特色,更加追求精准、规范,甚至涉及到生命伦理等方面。

但是,随着两种医学文化的交融,逐渐能够发现一些共性。

中西方医学都强调人文关怀,强调治疗的综合性、个体化和团队合作,同时也都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合。

结语总而言之,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是大势所趋,这种交融既需要彼此理解和尊重,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和协作。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有关中西医药文化的异同,一直以来就被很多的人所关注。

简单来说,西医主张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个部位有病,动用手术将其切除掉;而中医方面,主张整体概念,以调养为主,将防病比看病还重视。

因此一般的来讲如果是慢性疾病,中医药往往胜于西医,反之急性疾病则西医要比中医胜一筹。

一、思维方式不同中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许多哲学流派、经学流派,无不在中医学历史上留下痕迹。

东方人的文化体系和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强调的是秩序。

故而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处于宏观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识背景和氛围,呈现宏观优势和微观劣势。

西医学即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西方人的文化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强调的是个性。

故而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微观优势和宏观劣势。

二、认识基础不同中医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像“象形文字”一样,采用“三维空间”思维,上至宏观天体运行、地理环境(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学说);中至人体系统(脏腑等学说);下至微观“宇宙统一场”“人体生物场”(五运六气,经络学说),利用人体的直觉、体验找出三个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防病治病学说。

西医发展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之上,采用“二维空间”思维,利用抽象思维和试验,建立了对人体局部功能、病因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三、中西药功效认识途径不同中药是“神农尝百草”开始的,不仅体现对局部疾病疗效的认识,也体现了对人体整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建立既考虑局部治疗功效,又考虑整体平衡的“君臣佐使”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而西药功效是从实验室开始通过动物试验,临床观察取得对局部疾病治疗作用的认识。

四、中西医药认识过程不同中医发展强调“无为”,尽量不用主观影响客观。

中医是一个从客观经验积累到主观结论总结的过程。

西医发展是与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同步的,是先设立“假说”,通过推理、试验、验证“假说”成立,得出结论,是一个从主观判断到客观检验的过程。

中西医范式的差异和医学的作用

中西医范式的差异和医学的作用

医学辩证法作业一、中西医范式的差异中西医学在基本观念、自然观、方法论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医学范式表现为周期性变化、连续、合一、求同、无形等时间型特征;西医学范式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间断、分立、求异、有形等空间型特。

中西医学范式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的揭示,对于中西医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中西医结合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具体的差异有如下:(一)基本观念的差异中医的周期性变化和西医的非周期性变化。

任何一门成熟学科都离不开一些基本假定和基本观念。

这些假定和观念对该学科共同体成员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

从两种医学范式其定性若作《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可以看出中西医学基本观念分歧的端倪。

(二)自然观的差异中医的连续与西医的间断是中西医范式主要的差异。

元气论和原子论分别代表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

尽管两者都试图用唯物一元论来解释自然及人体现象,但这种一致性背后则存在重大差异。

东方自然观是一种连续性的,而西方则是间断性的自然观。

这种差异则是东西方医学沿着各自道路演进的内在“基因”。

(三)天人关系的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首先遇到而且必须解决的间题。

东西方医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同题上有泾渭分明的不同走向。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质,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胜合。

这一观念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翻下了深刻的印记。

《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乡,与日月相应”。

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无时不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西方先哲们则走上了天人关系的另一条相反的道路。

特别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后,出现了“人类中心论”。

不把人类单纯地看作是有机自然的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彼此独立的,天人关系是分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人在自然中不是顺从、适应,而应控制、征服、驾驭自然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西医学无疑也受到这一观念的洗礼。

(四)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医的求同与西医的求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崇尚一统的价值观念折射到中医学,使之表现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中西医学差异

中西医学差异

论中西医学文化之异同摘要: 从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异同比较,综合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阐明了中西医学是相互对立的两套理论体系,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前后相通的两道门,作者认为中西医的交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又符合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医学中医西医中西医学差文化异性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西医学比较之研究不断、争论不休,甚至多次出现了废止中医的音符.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简单地看问题造成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逃脱其文化母体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支配着不同的行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虽然世界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从未中断过交流,人们在解读过程中也有拓展、吸纳、碰撞。

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论。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理论体系的辨证思维方法,并对各学科的具体方法提供逻辑指导作用。

医学发展的关键是医学方法论的变革。

分析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障碍。

本文试图从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作比较研究。

1 中、西医学的起源《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在公元前 800 至200 年这一阶段诞生。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

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等. 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外揣内, 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高深的; 《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 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 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从《刮痧》看美国人对中医疗法的误解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讲述了美国人对中医疗法刮痧误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故事主人公许大同来美国八年,是位事业有成的高级电脑程序工程师,妻子简宁从事房地产,他们有一个五岁的活泼可爱的儿子丹尼斯,一家子生活美满幸福。

后来,夫妻俩把独居在北京的大同父亲接到美国一起居住。

由于意外,大同夫妇不在家,儿子丹尼斯感冒发烧,大同父亲看不懂药物上面的英文,情急之下,大同父亲就采用土法给孙子刮痧治病。

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被发现后,大同夫妇就被控告虐待儿童,因而引发了一场关于虐待儿童和中医疗法的官司①。

影片表面上看是美国人对中医疗法的误会,更深层次所隐含的意义则是欧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触及到法律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却在美国成了虐待儿童的罪证。

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这是容易理解的。

中医与西医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者所依赖的思想和理论也不相同,从而形成各自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刮痧也只反映了中西医疗法不同的一个很小的方面。

二、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比较(一)中医。

1、中医概述。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就逐渐摸索出一系列治疗病痛的经验。

比如用石块或石针敲击身上某些部位可以减轻病痛,吃一些食物可以消除某些病症,在伤口或红肿处敷某些草药可以消肿止痛、止血。

这些经验世代相传,越来越丰富②。

经后来过人们的总结,原始医学知识渐渐形成,《黄帝内经》便是那一时期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经验已基本形成有系统的中医理论。

当时已经出现并运用一些医疗方法,如:针刺、砭石、汤药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阐释人体生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麻醉术、针灸、拔火罐、刮痧等医疗手法被发明,中医的理论也越来越系统、完善。

时至今日,中医已经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

2、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理论来源包括人们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对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理解。

从中西文化差别探中西医学差别

从中西文化差别探中西医学差别

从中西文化差别探中西医学差别(摘要)北京矿务局总医院杨国利为什么中国人能在两千年前就已认知到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结构,而两千年后的今天,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武装到牙齿的西医学在认知经络上却仍是困难重重呢?原因何在?一西医学的文华背景1 世界观:西方文明的哲学体系中潜含着的世界观就是:世界是可分的。

2 认识论和方法论:因世界是可分的,故其认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可分的物质之间的关系;方法论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将物分为相应的部分。

3 认识过程。

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其一是被动认识过程,就是事物的属性经过人的感觉器官进入意识中形成感觉,诸感觉的相加就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物的外在形态的认识;其二是主动认识过程:就是首先将完整的物分解为相应的部分,对任一部分的认识就是感觉,对诸部分之感觉的相加就形成了知觉,在此知觉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物的内部结构的认识。

通过主动认识与被动认识过程,人们就认为可以达到了对物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属性的全面认识。

这种认识过程得以完成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是:首先能够改造物,并将物分为相应的部分,即可分的才是可认知的;不可分的就是不可认知的。

人的认识可以分为被动的感觉认识、被动的知觉认识;主动的感觉认识、主动的知觉认识。

物能否被认识取决于物是否可分。

故,西方文明体系之下,人们所认知到的物仅是构成改物的诸组成部分的相加。

二西方文明的缺陷众所周知的原理是:整体(W)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合(MP)。

换句话说,世界上的物可以被分为具有整体性的物和不具有整体性的物。

由于通过西方文明体系下的认识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常规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手段,西方文明所认识到的仅仅是MP,故当面对着具有整体性的物时,必然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盲区,必然存在着一个不可被认知的结构。

用公式表示:W=C+MP。

其中的C就是认识上的盲区,一个不可认知的结构。

人是具有整体性存在物,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因此,西方文明体系下,对人的认识永远是有限性的认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人对于西方文明体系而言是不可被认知的。

东西方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差别

东西方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差别

东西方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差别
东西方文化在医学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差别。

东方文化注重自然疗法,包括中药、针灸和按摩等,也强调人体与环境的平衡。

而西方文化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主要采用手术和药物治疗疾病。

在东方文化中,医生被视为治疗病人的“师傅”,强调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师徒关系,精神互动与情感共鸣。

医生也经常询问病人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以达到对病情的更全面了解。

而在西方文化中,医生被视为专业技术人员,注重以最快的方式治疗病人。

他们通常会根据病情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与病人进行详细的解释与沟通。

在道德方面,东方文化强调“道德治病”,即通过文化、伦理和道德来治病。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病人的自主权,强调告知病人他们的病情和治疗选项,让病人自己做出决定。

总体而言,东西方文化在医学领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互相借鉴和交流的空间。

中西医文化差异

中西医文化差异

音译法——适用对象
“最大限度保留内容的准确性(信);追 求英语表达的原汁原味(达)” 针对的是词汇层面上的翻译。 汉语词汇的语法分类: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数词、量词、代词、拟音词 (2)虚词:介词、连词、助词
音译法——适用对象
专有名词:医家、著作、中药、方 名词分类 剂、穴位等的名称 普通名词——抽象名词: 阴阳 具象名词: 脏腑 中医音译的主要对象: (1)专有名词 (2)抽象名词 (3)具象名词(具有中医特定内涵)
文化特色内涵术语翻译 (I)
中医: 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②Chinese Medicine (CM)
EX:北京中医药大学-Being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M)
EX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区中 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常见的代称:Complementary Medicine-辅助医学 Alternative Medicine-替代医学
“气”曾经翻译为
Vital energy, energy (energen ) Chi Qi
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海内外 译者逐渐认识到音译为“qi”的准 确性和实用性。
其他“气”的译法
原(元)气:original qi 正气:healthy qi (Chinese),normal qi
Suggested translation: body resistance and anti-pathogen.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化差异和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化差异和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化差异和发展趋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将中式及西式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以疗效为导向的治疗方法,可从中西医学各自优长取得相互补充,提高治疗效果的性能。

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中西医结合治疗面临一系列困难。

一、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1. 人体观念的差异中医认为“人为一体,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强调“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即人的先天身体机能和后天所受的环境影响。

西方医学则认为“人的身体是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构成”,把身体分为各个系统,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

2. 疾病观念的差异中医将疾病分为“表”和“里”两种类型,强调疾病的根源是人体先天的“元气”状态和后天的“环境”因素。

西方医学则关注疾病的具体病因,治疗手段以用药、手术等现代医学技术为主,强调通过药物或治疗手段抑制疾病的发展进程。

3. 诊疗方法的差异中医诊疗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头等来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和病因。

西方医学则运用各种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在分析病因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治疗。

二、发展趋势1. 融合发展的前景中西医学的不断融合将使得疾病的诊疗更具综合性,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同时,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全面融合的中西医将成为诊疗模式的新趋势。

2. 求同存异的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需要卫生部门加强统一管理,规定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标准、治疗方法,使中西医学的优点互相补充,并促使中西医学之间的协同发展。

3. 加强中西医学的跨文化交流加强中西医学领域的跨文化交流,向全球范围内普及中西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推广中西医学的理念,提高全球医学诊疗的水平,将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必须走的道路。

结语中西医学的结合是在对疾病诊疗、预防、保健方面多方面相互补充的过程。

虽然中西医的文化差异比较大,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将推动医学的进步,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健康。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

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

医学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

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就了中国附带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古代中国。

一面为大海所围,另一面被高山军峻岭,隔壁荒漠所隔,这一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互隔绝,使中国传统文化歌学术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独立完整,日臻成熟,内容积累极为丰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对封闭,创新能力较弱的一面。

广义而言,从先秦时期的柱子败家乃至后世余绪,大多出自殷商时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可违逆,各家学说又多崇尚权威,易于调和,推崇祖先慎重追远,重人伦礼乐而请自然事理,重思辨顿悟而拙于逻辑论证。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求实精神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灵魂。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在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公元前就与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地区有着频繁的沟通,加之战争接连不断,民族的大批迁徙,杂居,使各民族文化处于经常性的交汇,融合和替代之中。

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医学的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很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这些特征促进西方医学近百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自13世纪的罗杰尔·培根确立了实验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实验方法逐渐被广泛采用。

哲学都给西医技术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近代西方医学中,原子论思想进一步演化成生物还原论,把宏观的机体活动还原为低级的物理化过程,并以后者阐释前者。

另外,注重形态结构的特点导致西方医学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

从古希腊的希罗费罗,到罗马的盖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维萨廖氏等体现了上述思想发展的一贯性。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摘要】中西文化由于医学观念、治疗方法、人体观念和疾病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理,而西医更注重症状的治疗和药物疗法。

中西医在文化背景上也受到不同影响,如中医注重传统文化和经络学说,而西医更倾向于科学实证。

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为健康管理带来启示,促进了中西医融合发展的进程。

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方法,将有助于提升健康管理水平,推动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中西文化的差异、医学观念、治疗方法、人体观念、疾病认知、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健康管理、中西医融合发展。

1. 引言1.1 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涉及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中医强调治疗疾病要以整体观念来思考,强调平衡和调和。

西医则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等现代科学基础上。

西医强调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病因病机的研究,注重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西医学形成的理论基础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发展。

中西医学的融合与碰撞,既受到传统文化、医学观念的影响,又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医疗体系的挑战和冲击。

对中西医学形成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西医文化的差异和融合发展。

1.2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源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的不同观念和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论”和“阴阳平衡”,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强调预防为主,强调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

而西医则倾向于“分析论”,通过解剖、生理学等科学方法分析疾病,注重症状的治疗。

这种不同的医学观念导致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多采用草本药物、针灸等传统疗法,西医则注重手术、药物等现代医疗技术。

除了医学观念和治疗方法的差异之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对人体观念和疾病认知上。

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1)

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1)

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

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

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能够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的唯一文字。

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点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度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

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这对于促动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

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长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

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气” 的翻译
胃气: (receiving and decomposing) function of stomach
邪气:pathogenic factor/pathogen 四气五味:four natures/properties and five
tastes 卫气营血:qi phase/stage 宗气,原(元)气,正气,卫气, 营气,etc.
“气”的涵义
• 可以指代“功能(function)”如,胃气; • “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level, stage)”,
如,温病学中的气分; • “药物属性(nature) ”,如四气五味; • “致病因素(pathogenic factor) ”,如邪气。
“气” 的基本内涵与功能的英语表达
• Definition of qi Qi, a kind of minut用原则
基本原则——“译无可译,所以不译(音译)”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 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的词汇。这些词汇 在别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尽管这些 词汇在一国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们却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反映着一个 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是这一文化区别另 一文化的象征。对于这类词汇,音译是较好 的翻译方法。
“宗气”翻译让人“生气”
Zongqi (宗气):Gathering in the chest,
zongqi i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ir inhaled by lung and essence from water and grain.
Currently existing versions:
名词分类
剂、穴位等的名称
普通名词——抽象名词: 阴阳
具象名词: 脏腑
中医音译的主要对象:
(1)专有名词
(2)抽象名词
(3)具象名词(具有中医特定内涵)
音译法举例
抽象名词:道家、仁、阴阳、气、气功 具象名词:脏腑、命门 医家:张仲景-Zhang Zhongjing 医著:《黄帝内经》-Huangdi Neijing 中药:黄芪- Huangqi (Astragalus root) 方剂:四君子汤-Sijunzi Decotion 穴位:足三里-Zusanli (ST36)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CM & Western Medicine(1)
中西医文化差异 (一)
从“气”的翻译看中医文化的内涵
“气”这一概念原本属于中国古典哲学 范畴,常常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如:“元气”(《春秋繁露》) “气化” (《庄子》 等等。此后,这一哲学概念被 引入了中医领域。 “气” 除了包含中医学 对其基本概念“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 的基本物质”以外,其“哲学”特性在中 医领域中继续得以体现,并具有多种含义 。
音译法运用的两个误区(极端)
误区之二——“惧(拒)用” 由于过度担心国外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
力,不敢或不愿使用音译法,而采取勉强寻 找对应语或是自行造词的翻译方法。 EX:“阴阳”——masculine and feminine
“太极拳”——shadow boxing Taiji “命门”—— gate of life mingmen 弊端:以偏概全,源语信息流失。
卫气:defense qi 营气:nutrient qi 脏腑之气:organ qi/visceral qi 经络之气:meridian qi
Translation Theory(Ⅰ) “不译亦译”——音译 法历史源流——
玄奘的“五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真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三、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constituting human body and maintaining the basic life activities. • What are the major functions of qi?
Warming, pushing, defending, securing and qi transformation
“译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
音译法——适用对象
“最大限度保留内容的准确性(信);追 求英语表达的原汁原味(达)” 针对的是词汇层面上的翻译。
汉语词汇的语法分类: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数词、量词、代词、拟音词 (2)虚词:介词、连词、助词
音译法——适用对象
专有名词:医家、著作、中药、方
音译法的使用注意
1.汉语发音相同(近)的词汇,注意鉴别 EX: 井穴(Jing-Well)—经穴(Jing-River); 斑蝥—斑茅; 地筋—地锦
音译法运用的两个误区(极端)
误区之一——“滥用” (1)出发点:图省事,求方便 EX: “益气养血” ——Yiqi Yangxue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blood (2)出发点:过分强调中医内涵的独特性 EX: “脾”——Pi
Spleen 弊端:音译过多过滥,影响信息传递。
“气”曾经翻译为
Vital energy, energy (energen ) Chi Qi
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海内外 译者逐渐认识到音译为“qi”的准 确性和实用性。
其他“气”的译法
原(元)气:original qi 正气:healthy qi (Chinese),normal qi
Suggested translation: body resistance and anti-pathog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cestral qi”, “genetic qi”,“initial qi” ——Free translation: “gathering qi”, “chest qi”, “pectoral qi” and “thoracic qi”
“气”的翻译采用音译法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