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辨析技巧点拨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以其简洁、含蓄而著称。
然文言文之难,亦在于其简而意赅,往往一字一句,便含深意。
其中虚词,尤为翻译之难点。
虚词者,无实际意义,而用以构成文句之词也。
故翻译虚词,需得法度,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今略述文言文翻译中虚词之技巧如下:一、辨明词性文言文虚词,其词性多变,翻译时须先辨明其词性。
如“之”字,作助词时,无实义,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代词时,代指事物;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故翻译时,须根据上下文,辨明其词性,再行翻译。
二、理解语境虚词之意义,往往取决于语境。
翻译时,需深入理解原文语境,方能准确把握虚词之意。
如“其”字,若在句中指代前文提及之人或物,则翻译为“他的”;若指代后者,则翻译为“那个”。
又如“乎”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疑问,翻译为“吗”;作语气词时,表感叹,翻译为“啊”。
三、注意修辞文言文虚词,常用于修辞,翻译时需注意。
如“也”字,既可表句末语气,又可表停顿,使文句节奏分明。
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将“也”字译为“呢”、“吧”等语气词,以体现修辞效果。
四、把握语气文言文虚词,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翻译时,需把握语气,传达作者之意。
如“矣”字,表肯定语气,翻译时可用“了”、“呢”等语气词。
又如“乎”字,作感叹词时,表惊讶,翻译时可用“啊”、“呀”等语气词。
五、灵活变通虚词翻译,无一定之规,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如“者”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停顿,可译为“……的人”、“……的事物”;作代词时,指代事物,可译为“这”、“那”。
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六、总结归纳翻译虚词,需总结归纳。
将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进行归纳,形成表格或笔记,以便在翻译时快速查找。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虚词的处理,需结合语境、词性、修辞、语气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使翻译之文通顺、流畅。
夫翻译之道,在于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虚词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关键。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常见的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二、虚词的语法作用1、连接作用“而”字常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
“则”字也有连接的作用,可表示顺承、假设、转折等关系。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表顺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假设。
2、助词作用“之”字在很多情况下充当助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者”字常作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引出判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
3、代词作用“其”字可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吾视其辙乱”中的“其”,代指对方的军队。
“焉”字有时也作代词,相当于“之”。
4、语气词作用“也”字通常作为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乎”字也能表达多种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反问语气。
三、虚词的解答技巧1、结合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将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入整个文段中,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推断出虚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而”字在“蟹六跪而二螯”中表示并列,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示转折。
2、积累常见用法平时学习中,要对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归纳。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悉每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形成一种语感。
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快速联想和判断。
3、比较分析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区分。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文言文虚词语义辨析全解析
文言文虚词语义辨析全解析文言文中存在许多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
然而,由于虚词的语义较为模糊,使用不当会导致句子意思不明,表达不准确。
因此,对于文言文虚词的语义辨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和义项进行全面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虚词。
一、强调句中名词的程度:甚、极、余甚:表示程度深或次于所限;用于形容词、副词、量词之前。
例如:“甚远”、“甚微”。
极:表示程度极深,用于形容词之前。
例如:“极善”、“极微”。
余:表示程度稍微高于所限,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前。
例如:“余寿”、“余昼”。
二、表示程度的虚词:尤、渐、稍、稍微尤:表示某种情况比其他情况更突出、更显著,通常用在“尤其”之后。
例如:“尤以主谓相同者难辨”。
渐:表示趋向程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通常用于“渐渐”或“渐至”之后。
例如:“渐渐消失”、“渐至极大”。
稍:表示程度较轻微,稍微。
例如:“稍纵即逝”。
稍微:与稍义同,表示程度较轻微,稍微。
例如:“稍微马虎”。
三、表示方式或状态的虚词:如、苟、但、乃如:表示比喻、似乎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似的”。
例如:“年如棠岁如梦”。
苟:表示假设、随便,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不论什么”。
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
但:表示转折,常放在句首,意为“却”、“可是”。
例如:“但吾从未见其人”。
乃:表示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才”、“着实”。
例如:“乃古之成事者”。
四、表示推测或假设的虚词:其、恐怕、所、即其:表示推测、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那个的”。
例如:“狗其已先吠”。
恐怕:表示担心、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怕是”。
例如:“恐怕难以如愿”。
所:表示推测、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谓”的意思。
例如:“所诵作无用也”。
即:表示推测、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许”、“大概”。
例如:“即令能够决一死生”。
五、表示语气或感叹的虚词:乎、且、何、哉乎: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训练1】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即使…不过…”;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不过、却、仅仅、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所以”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即使”。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即使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
)(4)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因为”;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不过、至于、以致”。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文言虚词辨析技巧点拨 共45页
•“5“、之其”山”字川字用相所法嵺在也句,较句郁丰末乎富出,苍现但苍“在?这”两“个!句”子浩时中,浩它“乎们其如的”用凭字法虚一和御般意风可义认是定一为致语的, •因6气、为副这凌词是万,两顷据个之此固可茫定判然的断宾这语两前句置的句“的其句”式字“顷用何法之…和,…意持之义有一不”象同“笏。…至…之谓也(乎、 •哉 两7、个)“”其之皆”出字于前此都乎有“?顷”字,但两个“顷其”制词稍性异不于同前,前“顷看”语跟气“万”
根据语法知识推断虚词的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 成份,再看虚词功能。
再如: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
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
,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语法结构基本相 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 “于是、就”解。
技巧二:标志推断法(位置、句式、词性、语气等)
“乎”,句末助反问、疑问、猜测等语气,在句中有三种情况:相当
• 比于较“于下”列,每舒组缓句语子气加,形横容线词的词词尾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看位置
• • •
两 意234“ 单“ 用、、、个 义何 独也。师宋何“完”成”乎全哉道 何字句,” 相?之罪用 的句字 同法 ,严不之末都较 据助大传有在丰此陈国也句富就述之久中,可、威矣,但判疑并以在断问且修作两、前疑句敬感面问“叹也都代何等有词”语一谓字其古其气形语用,间之李容时法在旦人将词显及句暮不军,得意中闻余之故较义一两何欺谓独不般个物特同也也起“,舒乎它缓”是语看看字气句词用的式性法作和
技巧四:语法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7大辨析技法
技法三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 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 “在这里兴起”。又如:2015年天津卷中的“于凉州造浮屠”一句,根 据句意“在凉州建造佛塔”,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在”。
下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检验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 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 也》,“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以”为 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 代词“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 而”;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 词,代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
阅读鉴赏
专题学案
专题探究
专题学案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文言虚词 的7大辨 析技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 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 “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 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A项,第一句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第二句句中的“为”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言虚词。
这些虚词与汉语的实词不同,它们不像汉语中的语气词、副词等,有明确的实际用途,而是起到了一种衔接句子、表达语气、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含义,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介绍几种解答文言虚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虚词。
一、看上下文在解答文言虚词的含义时,考虑到上下文是十分重要的。
简单的虚词,如“乎”“之”“者”“耳”等,它们的含义常常会因上下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乎”在句中可以起到疑问的语气作用,也可以是用来衔接句子的虚词。
在襄阳太守的檄文中,“若夫人能以贤士之德御百姓,廉明宽惠,慎于受赂,则人人骨肉,皆愿为之,天不绝其后者乎?”中,“乎”就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表达的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语气。
二、分析句子结构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中的虚词,需要我们根据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比如,“兴之所至,情之所向,人自不觉。
”中的“之”字,就是典型的文言虚词。
在这里,它们的作用是指示前面的“兴”和“情”,使得这两个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三、考虑语气文言虚词中有些虚词,如“兮”“啻”“焉”等,主要起到表达语气的作用。
在解答这类虚词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从而推知这些虚词所蕴含的含义。
例如,“吾衰矣,兮其可知也!”中“兮”的作用是强调前面的话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感慨的语气。
四、了解常用结构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是特别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常用结构,而进一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例如,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中,“奈何”和“之”都是典型的虚词,但是由于其出现在常见的“奈何……之”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其含义,表达出一种“如何、怎么”的意思。
综上所述,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不仅需要对虚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考虑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注意语气及了解常用结构这几个方面。
对于文言虚词,我们需要多加练习,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理解能力,从而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虚词辨析方法
4.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的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 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可以通 过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六一居士传》中的一段文字:
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 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 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 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可以知道,宦海的风波使欧阳修辞官归老 之心更为急切,他预想“六一”之乐和三个“宜去”,写下了这 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选文部分即“三个宜去”,作者以悲凉 的口吻自叙“既老且病”,后文却说“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 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故言“宜去三也”。 “以” 是“凭借”的意思,那么,依据这个小语境的因果逻辑联系,可以 推知“乃”此处应为副词,意思是“却、竟然”。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 ,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 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 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 ,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 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 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5.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
语。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 文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答题。如《劝学》中 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鸿门宴》中的 “大王来何操?”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何”为疑 问代词,在句中作前置的宾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掌握文言虚词的方法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分类记忆理解。
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文言虚词推断七法及难点突破
文言虚词推断七法及难点突破一、推断七法1.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高考山东卷)原文信息: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答案:不同。
理由:第(2)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
第(1)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的大意是“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句子中的“之”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或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
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参考译文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
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
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
”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
”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
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
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介词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 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同步练习
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以故汉追及之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前两句的“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词。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 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 连词。
【辨析方法】 1、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2、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①项王与沛公饮。(《鸿门宴》)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鸿门宴》)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⑦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B
)
熟读必修五第四单元的文言文,立足课本, 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何”“所”“与” 这三个虚词。
以上是一节观摩课的教学内容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 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 介词。
“楚国强大”,与下句连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 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 备考提示:要判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 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楚国”,“之”是定语后置 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的一个标志。 识辨析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根据语法知识推断虚词的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 成份,再看虚词功能。
技巧一、删除推断法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 ①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 B、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C、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假如我们把①组中的“而”全部删去,则发现除 D句之外,其余三句读起来 • ②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ABC句中都是作连词(只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 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D句的“而”作代词。对于 ABC句,我 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 •第②组中的“与”都可释为“和”,但如果把“与”字删去,则会出现第 备考提示:对文言中用法比较容易混淆的虚词如 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 B句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 一句不通顺,句意表达也受影响的情形,这说明“与”在第一句中是作介 “而”“与”“以”“因” “焉”“者”等可适当采用“删除 是并列连词。而A、C两句“而”前后的词句不能换位,据句意可知, A句 词的,而第二句中的“与”删去并不受影响,可见第二句中的“与”是连 法” ,以快速判断其用法的相同与否或意义的相同与否。 的“而”是转折连词,解作“可是、但是”; C句的“而”是承接连词,
C
)
小结
文言虚词推断策略:
一、删除推断法 二、标志推断法 三、结构(对称)推断法 四、语法推断法 五、数学代入推断法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课堂检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 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 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 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 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 是可能是连词。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 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D 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 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他懂得不把丰沃的土地 看做好地)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 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趁机” 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C
技巧五;数学代入推断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 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大乱,若何 臣死且不避 B.吏以(之)告泚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后两句的“以”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以其无礼于晋,且貮于楚也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6.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56是介词,2347是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同步练习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①彼皆与我之所同。(《逍遥游》)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③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⑤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鸿门宴》) ⑥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①“与”前有时间副词“皆” ②“与”前有否定副词“未”和能愿动词“得” ③“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④“与”前有疑问词“安” ⑤“与”前时间状语“秦时” ⑥“与”前省略主语“彼”
再如: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 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 ,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语法结构基本相 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 “于是、就”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A.且大乱,若何 臣死且不避 B.吏以(之)告泚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⑨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方法指导
①介词,“君王”是主,“沛公”是客。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 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 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 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 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组成数量词组,后“顷”是表时间,所以两个“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
技巧三:结构(对称)推断法
• • • • •
推断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分析:1句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 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 2句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 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 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 3句中的“以”和“用”字处于对应位置,由此可推断“以”就 是“任用、重用”的意思。 • 备考提示: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 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词。 解作“就、接着”。
技巧二:标志推断法(位置、句式、词性、语气等)
“乎”,句末助反问、疑问、猜测等语气,在句中有三种情况:相当 •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于“于”,舒缓语气,形容词词尾。 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