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辨析技巧点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 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 介词。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 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 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 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 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 是可能是连词。
“楚国强大”,与下句连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 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 备考提示:要判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 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楚国”,“之”是定语后置 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的一个标志。 识辨析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根据语法知识推断虚词的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 成份,再看虚词功能。
同步练习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①彼皆与我之所同。(《逍遥游》)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③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⑤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鸿门宴》) ⑥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①“与”前有时间副词“皆” ②“与”前有否定副词“未”和能愿动词“得” ③“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④“与”前有疑问词“安” ⑤“与”前时间状语“秦时” ⑥“与”前省略主语“彼”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 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 连词。
【辨析方法】 1、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2、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 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D 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 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他懂得不把丰沃的土地 看做好地)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 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趁机” 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技巧一、删除推断法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 ①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 B、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C、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假如我们把①组中的“而”全部删去,则发现除 D句之外,其余三句读起来 • ②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ABC句中都是作连词(只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 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D句的“而”作代词。对于 ABC句,我 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 •第②组中的“与”都可释为“和”,但如果把“与”字删去,则会出现第 备考提示:对文言中用法比较容易混淆的虚词如 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 B句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 一句不通顺,句意表达也受影响的情形,这说明“与”在第一句中是作介 “而”“与”“以”“因” “焉”“者”等可适当采用“删除 是并列连词。而A、C两句“而”前后的词句不能换位,据句意可知, A句 词的,而第二句中的“与”删去并不受影响,可见第二句中的“与”是连 法” ,以快速判断其用法的相同与否或意义的相同与否。 的“而”是转折连词,解作“可是、但是”; C句的“而”是承接连词,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 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 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 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 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词。 解作“就、接着”。
技巧二:标志推断法(位置、句式、词性、语气等)
“乎”,句末助反问、疑问、猜测等语气,在句中有三种情况:相当 •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于“于”,舒缓语气,形容词词尾。 看位置
•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何”字用法较丰富,但在作疑问代词谓语时显得较独特,它是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人不余欺也 单独成句的,据此就可判断两句“何”字用法及意义不同 看句式 •3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其间旦暮闻何物 “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 两个“乎”字都在句中,并且前面都有一形容词,故两个“乎”字用法和 用。 • 意义完全相同 4 、宋何罪之有 其李将军之谓也 看词性 •“之”字用法也较丰富,但在这两个句子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是一致的, 5 、山川相 嵺 ,郁 乎 苍苍 浩浩 乎 如凭虚御风 “其”字所在句句末出现“?”“!”时,“其”字一般可认定为语 …… 之有”“……之谓也(乎、 • 因为这是两个固定的宾语前置句的句式“何 6 、凌万顷之茫然 顷之 ,持一象笏至 气副词,据此可判断这两句的“其”字用法和意义不同。 哉)” 看语气 • 两个“之”字前都有“顷”字,但两个“顷”词性不同,前“顷”跟“万” 7、其皆出于此乎 ? 其制稍异于前
技巧四:语法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①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句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应是宾语,而作 ② 其母就与之诀。 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指前句中 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 的“苏回”。 ③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 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 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 ④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的宾语,作代词。 “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份,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 “的”。 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浯,“之”用在主谓之间, ⑤ 以楚国之大,何求不得。 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但不译。 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 ⑥ 顷之,月出于东山之上。
B
)
熟读必修五第四单元的文言文,立足课本, 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何”“所”“与” 这三个虚词。
以上是一节观摩课的教学内容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作介词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 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同步练习
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以故汉追及之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前两句的“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词。
后两句的“以”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以其无礼于晋,且貮于楚也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樊将军以穷百度文库来归丹 6.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56是介词,2347是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C
)
小结
文言虚词推断策略:
一、删除推断法 二、标志推断法 三、结构(对称)推断法 四、语法推断法 五、数学代入推断法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课堂检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①项王与沛公饮。(《鸿门宴》)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鸿门宴》)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⑦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组成数量词组,后“顷”是表时间,所以两个“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
技巧三:结构(对称)推断法
• • • • •
推断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分析:1句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 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 2句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 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 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 3句中的“以”和“用”字处于对应位置,由此可推断“以”就 是“任用、重用”的意思。 • 备考提示: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 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⑨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方法指导
①介词,“君王”是主,“沛公”是客。
C
技巧五;数学代入推断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 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大乱,若何 臣死且不避 B.吏以(之)告泚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再如: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 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 ,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语法结构基本相 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 “于是、就”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A.且大乱,若何 臣死且不避 B.吏以(之)告泚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