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曾巩《李白诗集后序》(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曾巩《李白诗集后序》(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曾巩《李白诗集后序》(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诗集后序曾巩《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自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

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

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

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

顷之,不合去。

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

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

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贯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

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

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

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

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

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

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B.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C.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D.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皇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简称,是玄宗李隆基的谥号,玄宗为他的庙号。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赣州市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4年1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

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

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

《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

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

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

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祛除“俗意”。

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

李白诗歌专题参考答案

李白诗歌专题参考答案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参考答案【高考题例】㈠【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

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

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㈡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㈢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1《蜀道难》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1《蜀道难》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1《蜀道难》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3.1《蜀道难》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李白刘雪枫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

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

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

100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

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的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

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

李白诞辰1300周年同时也是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

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跳出传统程式的异教徒,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

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

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

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序跋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序跋类

文言文阅读:序跋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失武夫前呵丛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隐者之所盘旋不知东方之既白B.秀外而惠中扣舷而歌之C.坐茂树以终日火足以明也D.乐且无央不出,火且尽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B.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C.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D.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阿从者塞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愿宣称自己回归盘谷,不是因为厌恶掌握了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想逃避,而是这些都是命中注定,不能侥幸得到。

《蜀道难》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蜀道难》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19.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噫吁嚱!危乎高哉危:高大
B.地崩山摧壮士死摧:垮塌
C.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回流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因为
1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噫吁!危乎高哉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①不与秦塞通人烟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3.1《蜀道难》同步练习(含答案)

李白诗集及注解(word)

李白诗集及注解(word)

李白诗集【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安徽省芜湖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

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

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在《管锥编》中,钱钟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

《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

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

钱钟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

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钱钟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

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

”以“重与细论文”比附“疑义相与析”,看来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

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

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钟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

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

接着前面征引的两句杜甫诗,钱钟书再引一西方学者的话:“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根据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李白诗选》复习及答案

根据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李白诗选》复习及答案

根据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李白诗选》复习及答案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档提供了根据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李白诗选》的复及答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李白的诗歌。

第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复要点- 描述了李白在梦中登上天姥山的景色和感受- 诗中出现了“天下归心是吾心”这一至理名言- 表达了李白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答案示例1. 请根据诗意简要描述李白梦游天姥山的景色和感受。

- 李白梦中登上天姥山,看到了巍峨壮丽的山峰、浩瀚无边的云海和奇特的云光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和宏伟之美。

2. 诗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天下归心是吾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表达了李白对人类归根到底都追求着相同的内心愿望的理解。

无论来自天下四方的人,他们内心的追求和愿望都是类似的,这种共同点是可以超越各种差异和界限的。

3. 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独特的观察和感悟,你能列举一些诗中的例子吗?- 诗中描述了山峰云海的奇特景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 通过梦境的表现,展现了李白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看法,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第二课《关山月》复要点- 描绘了萧关边陲的山川和明月的美景- 表达了李白对离别、思乡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答案示例1. 请根据诗意简要描述《关山月》中的山川和明月的美景。

- 诗中形容了关山险峻、河水汹涌澎湃的景色,并嵌入了明月的形象,使得山水与明月相互辉映,呈现出壮丽的自然美景。

2.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离别、思乡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请简要说明。

- 诗中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感到忧伤和思乡,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追求永恒之美的向往。

3. 这首诗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李白以诗人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关山月景,将山川与明月巧妙结合,展示了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同时,他通过思考离别和人生的主题,使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感悟力。

第三课《静夜思》复要点- 通过描写深夜的安静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思考- 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美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答案示例1. 描述一下《静夜思》中的美景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课时作业4Word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课时作业4Word含答案

课时作业四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

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

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

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

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

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

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

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

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

今乃修斋建醮,购香市宝。

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

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

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

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

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斋醮所以求长生也。

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

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

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

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

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违,此陛下之计左.也。

既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昔为同心,今为戮首..矣。

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至今首称之。

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

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释此不为,而切切于轻举度世,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见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成也。

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练习

诗歌专题练习(一)抒情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

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

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

请简要分析。

(二)描写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花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沉着只是愁风起,春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

[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老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

B“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生长之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

C.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

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

(三)修辞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调①辛弃疾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

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

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

览玄圃⑤,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

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

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绵阳南山中学高中2021级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绵阳南山中学高中2021级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绵阳南山中学高中2021级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白和杜甫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李杜”并称也成为惯常用语。

然而这一并称的生成与定型过程却颇为复杂,并为聚讼千年的李杜优劣论埋下了隐患。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曰:“唐人一时齐名者,如苏李、燕许皆兼以文笔为称,其专以诗称有大历十才子、威通十哲等目。

至李杜、王孟诸合称,则出自后人,非当日所定。

”前者即所谓的“时称”“时议如此”,多数得到当事人认可。

如苏顺与张说皆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称“燕许大手笔”。

这种并称的双方或多方大都具备某种相似的特性,虽然也偶或引起个别作家的不满,但总体上比较稳定,后人的争论也较少。

后者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一方身后的影响力较生前有了某种变化,具备了与另一方齐名的条件。

基于这种原因形成的并称往往先天不足、争议不断,特别是后人对某一方的评价出现变动时,争议就更大,往往成为后人比较其优劣的根源所在。

李杜并称就是如此。

李白早年即“大名寰宇满”,既与陈子昂并称“陈李”,亦位列“饮中八仙”。

杜甫本人虽“自谓颇挺出”,却长期处于“碌碌饱饭行”的状态,他生前也并未取得堪与李白相当的影响力。

李杜并称的最终确认与杜诗渐为他人接受,跟元稹、韩愈等人对杜甫的推尊有很大关系。

贞元十年,元稹在《代曲江老人百韵》中用“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一句开启了李杜并称的先河,稍后为杜甫撰墓志铭时再度使用了这一称谓。

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说法,韩愈更是多次将二人并举。

从元和年间起,李杜并称开始频频出现在韩愈笔下,如元和元年《感春四首》云:“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元和二年《荐士》云:“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后来在《调张籍》中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古人非常重视排序,在极为讲究品第的唐朝更是如此,“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即曾公开表示对“王杨卢骆”这一排序的不满。

人教版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第16课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第16课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新高考高三语文第一轮训练《第16讲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训练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山别记袁宏道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

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

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

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⑤,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

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

”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

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

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

余至华阴,与朱武选⑥非二约,索犯死一往。

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㠉,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

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⑦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

”余大悟,试之良验。

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

余手有繘⑧,足有衔⑨,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⑩耳。

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

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

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

吾忘吾足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

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

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

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后参考答案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后参考答案

(七)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二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参考答案.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

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

“秉烛夜游”的典故有两个出处:一是《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句子。

二是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所说:“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白的文章显然是援用了曹丕的话,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

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及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

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三简要分析下列语句中使用了什么典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1.《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又《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2.惠连,指谢惠连(3977—433),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

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

世称小谢。

谢灵运(385—433),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是南朝山水诗派的创始者。

这几句是李白夸奖自己的堂弟才能杰出,各个都像谢惠连;而自己作诗却赶不上谢灵运。

文言文《李白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李白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白传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

因奏颂一篇。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

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11.(3分)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江西省赣州市龙下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龙下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龙下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草堂集序李白训练试题及答案

草堂集序李白训练试题及答案

草堂集序李白训练试题及答案草堂集序李白训练试题及答案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蝉联珪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

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

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

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

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

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O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言多讽兴讽:劝谏B.横被六合被:覆盖C.害能成谤害:害怕D.手集未修修:编纂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公乃浪迹纵酒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B.御手调羹以饭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C.俾予为序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D.今所存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自远祖显赫。

草堂集序 李白传 阅读训练

草堂集序 李白传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刻中。

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造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

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乘笔,项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

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

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

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臻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

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

永王谍乱,兵败。

白坐.,长流夜邱。

后遥救,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选自《旧唐书·李白传》)材料二: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嵩九世孙。

蝉联珪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调居条支,易姓与名。

然自穷蝉至我五世为度累世不大眼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萎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狂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疆之后,他驱屈、宋.鞭扬、马。

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新波,天下质文翁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遇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攀步迎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明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输林中,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①字次道之所广也。

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

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

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

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

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

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

顷之,不合去。

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

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

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

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

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

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

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

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
不移”。

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

《旧史》②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

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②《旧史》:指《旧唐书》,下文《新书》指《新唐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复如浔阳到……去
B.白过之,以病卒经过
C.或遇胜景,终年不移优美,美好
D.遂辟为从事征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因留云梦者三年复之齐、鲁,南浮淮、泗
A.B.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至巫山,以赦得释则见于白之自叙者
C.D.
不赂者以赂者丧而君幸于赵王
7.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以女妻白”中的“妻”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C.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D.秦王恐其破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诗集》二十卷本来只有七百七十六篇,通过北宋著名藏书家宋敏求的增补变成了一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宋敏求还亲自撰写了序言。

B.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答复,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李白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但《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

作者认为,《旧唐书》的记载和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因而大概是错误的。

D.和一般序言不同,这篇后序没有涉及对李白诗歌的评价,而是对李白的生平及踪迹进行考辨,尤其是对李白被李璘征召和流放一事的考证更为详细。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3分)
②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3分)
参考答案:
5.B应解释为“拜访。

6.D(D、介词,在/介词,被。

A、连词,于是,就。

B、动词,到,往。

C、介词,因为。


7.B(B、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A、形容词意动用法。

C、名词作状语。

D、形容词使动用法)
8.D“没有涉及”错,原文最后一段也对李白的诗歌进行了简短的评价。

9.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①我得到这本书,于是考证各篇创作年代的先后,按顺序进行编排。

(得分点:乃、考、次第)
②他一生的经历就是这样,这些从李白诗作、文章的自述中可以考证出来。

(得分点:更涉、语意连贯)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