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赏析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1ceb66336c1eb91a375d96.png)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氓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载言载笑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两首》课文解读
![《-诗经-两首》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42003ebcaaedd3382c4d335.png)
《两首》课文解读导读:《两首》课文解读氓氓①之蚩蚩②,抱布③贸④丝。
(那青年男子老实巴结,拿着布匹来换丝。
①氓:méng,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②蚩蚩:ch īchī,忠厚的样子。
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③布:一说是货币。
④贸:交换,买。
)匪①来贸丝,来即②我谋③。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悄悄儿借口向我求婚事。
①匪:通“非”,不是。
②即:就,靠近。
③谋:商量。
)送子①涉②淇③,至于顿丘④。
(那一天我送你趟过淇水,一程又一程直到顿丘。
①子:你。
②涉:渡诃。
③淇:qí,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
④顿丘:地名,在今河南省浚县。
)匪我愆①期,子无良媒②。
(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只怨你不曾请媒人。
①愆:qiān,拖延。
②良媒:好的媒人。
)将①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求你别再老生气,秋天还有好日期。
将:qīanɡ,愿,请。
) 《氓》这首诗是女主人公在一个秋天被弃归返娘家,途中重涉淇水,面对江水枯桑的具体环境所引发的感慨。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当初相识相恋过程的美好回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边送行,一边宽慰,最后倾心相许,私订终身。
赏析这一章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看出,当时男女之间是自由恋爱,并不是后来的男女双方互不了解,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
二是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看出,当时也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最后还得经由父母和媒人。
《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这正反映了周代社会礼教规范的逐渐形成,既允许相对的自由恋爱,又有一定的礼制束缚。
女主人公虽然对男子一见钟情,倾心相许,甜甜蜜蜜,亲亲热热,送了一程又一程,但是也不能当即允诺,所以只好对男子婉言相劝,请他聘请媒人上门说亲。
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氓伯以婚,抱布自媒,弃礼急情……”王先谦看到了“自媒”,这是对的,但批评其“弃礼”,却是有违诗的本意。
《诗经》两首文章分析
![《诗经》两首文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bb7ca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c.png)
《诗经》两首文章分析《诗经》两首文章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关雎《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二、问题研究《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诗经两首》课文解释分析
![《诗经两首》课文解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4ed3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d.png)
《诗经两首》课文解释分析诗经两首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305篇民间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这其中,有两首诗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关雎》和《桃夭》。
《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诗歌。
它以精炼的语言和华丽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爱情和渴望的故事。
诗的开头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关关雎鸠”形象描绘了雌雄鸟相互呼唤的动人景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互追求的情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又增添了一层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整首诗以叙事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了古人追求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桃夭》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雅颂之作,以简洁高雅的词句,描绘了桃树盛开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命的赞美。
诗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描述了桃树盛开的美丽景象,“宜其室家”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以对天地、自然的赞美为线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示了古代人民对和平、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深远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展示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智慧。
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总结起来,《关雎》和《桃夭》都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通过鲜明的形象描写和精巧的文字游走,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对春天的喜悦,这些诗歌都承载着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情感表达。
正是这些诗经中的智慧和情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经〉两首》鉴赏点示
![《〈诗经〉两首》鉴赏点示](https://img.taocdn.com/s3/m/d375415d33d4b14e84246889.png)
《〈诗经〉两首》鉴赏点示1、透过事件发展鉴赏《氓》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
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的恋爱生活。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像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
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
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2、注意学习鉴赏富有暗示性的词语:诗歌中往往有些意象是富有暗示性的,《氓》中的“淇水”即是。
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章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章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
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
因此女主人公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二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098af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5.png)
诗经二首赏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
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
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
“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
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
《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三、深入理解课文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诗经》两首(2013.12.8)解析
![《诗经》两首(2013.12.8)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014ee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0.png)
,
窈窕淑女,w寤ù寐mè求i 之。
读
准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字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音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m芼ào之。
yuè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读,注意停顿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再读:想象诗的绘画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一一传 就的说 忧水中 思鸟是 不,一 食其种 ,
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
首章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 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 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 篇的基调。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所听 所见 所思 所愿
极有层次 语约义丰
荇菜
叁差荇菜, 左右流之。流:捞取。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蒹 葭
❖《蒹葭》选自 《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 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 (1)溯洄( sù huí)从之
❖ (2)道阻且跻( jī ) ❖ (3)宛在水中坻(chí )
❖ (4)宛在水中沚( zhǐ )
听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诗经两首》古诗名句欣赏
![《诗经两首》古诗名句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55cc426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c.png)
《诗经》古诗名句欣赏
《诗经两首》古诗名句欣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见到河洲上双双对对和鸣的雎鸠,很自然地联想到那美丽的姑娘该是自己的佳偶。
这种感情可谓热烈,这种追求可谓大胆。
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对淑女的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的艺术手法。
同时,雎鸠雌雄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这四句诗可算是“兴”和“比”兼用的`范例。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四句诗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意中人那坚定的信念。
在那萧疏冷清的早晨,芦苇成片,丛生水滨,芦花茫茫,芦叶瑟瑟。
露珠晶莹,凝结成霜。
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她(他)就在河水那一方。
诗人怀着诚挚专一的情意去寻找他(她)的意中人。
虽然意中人可望不可即,但是他(她)仍饱含无限深情。
刻骨铭心的思念使他(她)坚信“伊人”就“在水一方”。
前两句是诗的起兴,既交代了时令、环境,又为全诗的感情抒发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
现在往往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抒发对意中人的怀恋深情。
诗经两首赏析
![诗经两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0658b6960590c69ec37632.png)
采薇【赏析一】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诗经二首》赏析(深层探究理解)
![《诗经二首》赏析(深层探究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2c396f3169a4517723a3b2.png)
《诗经二首》赏析蒹葭(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诗经》两首赏析(关雎、蒹葭)
![《诗经》两首赏析(关雎、蒹葭)](https://img.taocdn.com/s3/m/31314770af1ffc4ffe47ac20.png)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
又称“诗三百”。《诗经》共分风、雅、颂三 个部分。本次所选的两篇《关雎》与《蒹葭》 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她仿佛在水 的中央。
•
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 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也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求而 不得的怅惘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拓展阅读: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chù]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
蒹葭的意思是 边。
“芦苇”
,皆生于水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
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
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诗经》两首赏析(关雎、蒹葭)解析共44页文档
![《诗经》两首赏析(关雎、蒹葭)解析共44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da5c1b74a7302768f993909.png)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cf5dc0b29b89680202d8251c.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高一语文学习对大家来说很重要,课堂上学习完课文中的内容后要及时的进行课下巩固复习,这样才能够彻底掌握住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有帮助。
一、《氓》【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诗经两首加赏析
![诗经两首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5bde0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4.png)
诗经两首加赏析诗经两首加赏析全诗按月序和季节的推移,分类叙述一年到头的农事辛苦和生活,毫不修饰渲染,但一件件、一桩桩,却真实如见。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诗经两首加赏析,欢迎参考!诗经加赏析一《诗经·豳风·七月》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注释]1.觱:(bì)2.耜:(sì)3.馌:(yè)4.畯:(jùn)5.萑:(huán)6.斨:(qiāng)7.猗:(yī)8.鵙:(jú)9.葽:(yāo)10.萚:(tuò)11.萚:(zuǎn)12.豵:(zòng)13.螽:(zhōng)14.墐:(jìn)15.薁:(yù)16.苴:(jū)17.樗:(chū)18.穋:(lù)19.蚤:(zǎo)20.飨:(xiǎng)21.兕:(sì)《诗经·豳风·七月》赏析这首诗是产生于西周时代的豳风。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https://img.taocdn.com/s3/m/692b2d904a7302768f99397c.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二、《采薇》【原文释义】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
止:语助词)。
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
莫:通“暮”。
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
不遑(没空。
遑:闲暇。
)启居(启:跪坐。
居:安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
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
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
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
来:回家)!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
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
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
业业:马高大貌)。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
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
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
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
服,"箙"的假借)。
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译文详览】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37ed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5.png)
1.《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赏析: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
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化抽象为具体,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
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又引发诗人无人理解的哀愁。
由黍稷之苗到黍稷之穗,再到黍稷之实,黍稷的成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同时诗人的心情从“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心情愈发的沉重,逐渐加深地表现出诗人的沉郁悲怆。
而“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则是诗人在得不到理解时向苍天发出的询问,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2.《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赏析: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
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
而《卫风·木瓜》虽然在表达上使用的是具体的意象“木瓜”“木桃”“木李”,但其所蕴含的其实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爱情、友情等,而且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
诗经两首的重难点讲解
![诗经两首的重难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8bd840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8.png)
诗经的重难点讲解诗经两首的重难点讲解1、《关雎》:⑴分析第1章(1~4句)的内容和写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象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
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逑,就是好配偶。
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⑵第2章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写法?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取河洲所见之物起兴。
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季开花,嫩叶可食。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或左或右,流动无方,隐喻求女之难,而求爱者的思想感情亦如波如澜,如荇莱之流动变幻,不正是钟情于那个窈窕淑女,连睡梦中都在寻求着她的形象的那样一种倾心热恋的心态的绝妙写照吗?紧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由顶真过渡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情况就紧迫了,思服即思念,思念之情绵绵不断,而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出反复,词为双声,说明耿耿长夜,卧不安席。
⑶第3章描写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写法?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接上章反复叠唱。
采之、芼之,仅换一字,描画姑娘在水边一左一右地采摘、拔取荇菜,还是就眼前所见之景起兴,但气氛大不相同了,前写荇菜流动无方,状求女不得的忧思,此写采、拔荇菜之灵活自如,表示求女既得,当同她相亲相爱,同喜同乐。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说弹琴奏瑟,撞钟击鼓,热烈喜庆,以示友爱与欢悦。
采之、芼之,意有轻、重之别;友之、乐之,情景亦由浅入深。
⑷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抒写了男子向女子求爱,由思慕到庆婚的朴实的情感活动过程。
2、《蒹葭》: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赏析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 》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 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 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 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 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 的修辞。
(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 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