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其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各国都将创新列为其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中国,创新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政策也出台以支持创新的发展。
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是重要的支撑和推动力。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对于国家创新体系来讲,科技创新是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搭建一个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在科技创新平台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等可以通过开放合作,共同努力,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另外,必须围绕科技产业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来理清科技创新链,修建从科研前期、中期到产业化的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产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并不断升级成为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产业。
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只有不停地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确保创新履行其支持意义。
为此,我们需要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效能。
构建具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让广大创新企业有充足资源供应,包括投资、尽职调研、试制设备、协同设计等关键环节。
此外,科技人才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才能。
培育优秀科技企业科技企业是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我们需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努力培养大量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
在此过程中,需要破除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促进市场化、产业化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广。
针对科技企业的创业服务体系也应该得到改善和升级。
这就需要支持区域研究的发展,加强对创业者、投资人等社会力量的引导,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注重合作与开放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需要注重国际合作和开放。
只有不断吸纳外部先进技术和理念,才能实现创新的快速发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应该在核心技术领域与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
提升整体效能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提升整体效能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文/万劲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强化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要“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技创新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组织基础。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撐”,将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提升到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度。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健全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11年以来,我国企业研发(R&D)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三。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据2018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全球企业创新力排行榜》、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百强榜》和欧盟委员会《全球企业研发投入100强排行榜》等榜单,我国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创新型企业成长为世界领先企业,必然需要强化基础研究的支撐引领和前沿技术的开发储2019年第4«|中国科技财富备。
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竞争。
建设"全面创新驱动引领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核心是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
在20世纪初期,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
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
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继续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概论》答案.
创新理论与实践概论一、多选1、培养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包括(。
A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进行自我激励C追求卓越,不断创新2、创新方法类型中的交流激励型,基于交流激励创造规律原理的具体技法有(。
A交流激励法 B智力激励法 C竞技赛场激励法3、(是未来教育学习和生活的四大支柱。
A学会学习B学会做事C学会做人D 学会生存4、经济增长模型一般采用的要素有(。
A资本D技术进步B劳动力5、按照宪法的规定,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系统( 。
A地域型地方政府 C城镇型地方政府 D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6、从不同的阶段性划分来看,科技创新过程可以区分为(。
A感性阶段B概念化阶段C研究开发阶D设计阶段7、围绕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争论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
A把制度创新系统排斥在国家创新体系之外B把国家创新体系单纯理解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C把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知识创新排斥在创新之外D把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三结合的组合认定为国家创新体系8、创新能力行为标准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
A学会使用5H2W分析方法B运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分析C能够进行大胆、合理的推理D学会运用多种创新思维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9、科技创新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
A推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B促使社会活动向多样化发展C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10、英国科学哲学家贝弗里奇曾经从创造过程的角度将思维方式分为(。
A批判性思维B想象性思维D无控性思维11、社会团体是表达特定阶层、团体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
A工会B共青团C妇联D侨联12、行政创新的基本原则是(。
A理论先行B协调一致C公正公平D低成本、高效率13、合理知识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A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 B具有双重知识结构 C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D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14、对问题进行分解的基本途径有(。
B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问答问题C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D通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15、中国共产党在机构设置上可分为(。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这 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采取了“复合模式”, 即在传统的计划体系下逐步引入竞争手段。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立与变革
• 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1992年至今),在国 家创新发展战略上,我们从过去的非单纯经 济指向的结构赶超型发展战略转变为有较强 经济指向的结构赶超型战略,建立“企业主 导模式”成为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工 作重心。
模式
线性推动模式
英国:纯探究传统
▪ 在18、19世纪的英国,从事纯科学研究与从 事技术研究的人群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虽 然有像普利斯特列、道尔顿和法拉第这样的 科学家出身朴素,但那段时期的科学进步大 都是由出身好的、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取得 的。
▪ 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使英国形成了以科学 家个人独立研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科研模式 。这种模式的重点一直放在知识创造而不是 知识应用上。
德国:技术学校
德国人最完整地体制化了这个新体系。为了维 持技术的快速发展,德国注重应用科学及其在 技术学校和工业中的发展,并对他们所建的技 术学校和专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德国人有 一种强烈的意识,即在大学和研究所里,技术 与纯科学是相互分离的。学生们从小就能被引 导到这些供选专业上来。
德国模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_建设方案_模板及概述说明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模板及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指国家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所设立的战略性平台。
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的需求下,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然后详细阐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模板,并解析其关键要点。
接着,提供实施方案及参考措施,在制定具体目标和规划路线图、资金筹措与投入机制建设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等方面提出可行建议。
最后,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研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并探讨其定义、特点以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分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并提供一套实施方案和参考措施,以促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本文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2.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模板:2.1 背景介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加强国家科技实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背景介绍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国内科技创新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国家对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视和支持2.2 建设目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明确指导未来发展方向,使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撑平台。
建设目标应具备以下特点:-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关键领域和前沿领域的突破与发展- 培养并吸引优秀人才,构建完善人才队伍2.3 建设内容与步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并给出相应的步骤:- 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针对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发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工作,推动科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 建立合作网络: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探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全面的,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
1.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在科学研究方面,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同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水平。
在技术创新方面,着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创新券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通过联合研究等方式共同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产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应该加强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结合,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实现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
3.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实现国家创新的重要保障。
因此,应该着重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
同时,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创新队伍。
4.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同时,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水平。
5. 政策支持体系政策支持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提高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实践探讨在实践层面,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1. 政府引导创新发展政府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引导创新发展。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
”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2、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
(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3、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系统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而就我国而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
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是一切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的基础。
国家创新体系是支撑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系,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核心。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经济的竞争加剧,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只有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全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全面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只有在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支持下,才能够实现科技突破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
最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想完成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有过硬的科技人才、扎实的创新基盘和不断增强的创新意识。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在增强全民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进行。
二、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成就是卓越的,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1. 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存在创新链不畅、技术转化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2. 创新主体不够多元化。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创新活动集中在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亟需提高。
3. 支撑环境不足。
目前我国的创新体系在金融、法律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三、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我国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21年浙江省公考《申论》题(B类)及参考答案
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题(B类)提示:2021年浙江申论ABC卷材料相同,只有作答第二题有所不同。
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材料1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材料22020年9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必须结合新阶段新形势,认真思考和回答10大新课题,其中一项是: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高素质人才激发强大内生动力。
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从过去的科技跟跑到现在的科技引领,国家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从依赖型向创新型转变。
因此,深入思考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是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由“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等构成的复合体系。
它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一个创新全要素、整体适应的创新体系,使各方面技术与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是发挥关键作用的部分,包括高校、企业、研究所、智库等。
而创新平台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工具,包括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器等。
创新环境是一个支持创新的重要基础,包括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等等。
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各方面围绕着国家的创新发展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整体推进的创新机制。
正是这个机制的运行,推动了一代代科技创新,成就了今天的国家风貌。
二、科技创新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
因此,深入思考科技创新的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科技创新也能带来附加值,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的动力。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带来社会效益。
例如,通过信息技术创新,社会得以更加便捷地交流、增强对各个领域的监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这些社会效益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通过科技创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能够得到提高,科技产业也将得到发展,其在国际间的竞争力将得到增强。
三、如何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保障。
在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促进创新的思路。
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促进创新的保障,例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策支持可以促进创新主体的成长,为创新平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创新环境的完善程度,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篇
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篇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技术创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和知识的辐射源,是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专利战略实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现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专利实施难仍是高校、科研院所专利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本次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就是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参加本次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7家,40件专利,涉及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日常用品等领域。
参展专利简介★内蒙古大学部分发明专利介绍专利名称:硫酸化叠氮胸苷(1-4)多糖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01132788.X 法律状态:授权一种新型抗艾滋药用化合物——硫酸化叠氮胸苷(1-4)多糖的制备方法。
它以国际上常用的抗艾滋药AZT和(1-4)多糖为主要原料经过有机合成方法完成。
本方法制备出的化合物产品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抗艾滋核酸类药物如AZT和ddc相比其毒性降低30-100倍,选择性提高4-100倍。
这种化合物对研制新型抗艾滋药物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专利名称:胡椒酰胺类化合物在制备降血脂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410096611.7 法律状态:授权本发明首次发现了胡椒酰胺类化合物的降血脂活性。
通过对降血脂蒙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从中经过提取、分离及降血脂活性筛选,得到了具有降血脂作用的活性单体化合物并明确了其分子结构,该化合物是具有亚甲二氧苯基结构的酰胺类化合物。
根据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特征,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这种化合物及其系列化合物。
经药效和毒理研究证实,该类化合物有显著的降血脂活性且毒性很低,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优于目前常用降脂药辛伐他汀。
而且具有合成工艺简单、所用原料和试剂均无毒、经济,易于产业化等优点,有望成为降血脂一类创新药开发的新型药用化合物。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概况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
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
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阶段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凤等,1999)。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
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
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
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公务员考试之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科技部分知识包括科技创新、科学前沿和科技常识,前两边内容涉及面较广,考点也较宽泛、松散,相关内容了解即可,科学前沿和科技常识部分的内容要重点掌握。
一、科技创新(一)科技及其发展趋势1、科学与技术及其关系2、科技革命:(1)科学革命(三次:第一次,17世纪前后,牛顿理学为核心,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拉瓦锡的氧化理论;第二次,19世纪,道尔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能量守恒与转换技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第三次,19世纪末至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开端。
)(2)技术革命(三次:第一次蒸汽机;第二次,电力应用;第三次电子计算机。
)3、现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门类。
总态势:全面繁荣、整体化、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国际化、科技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1、科技推动经济发展;2、科技推动政治文明;3、科技推动文化建设。
(三)技术创新1、内涵:“创新”一词是熊彼特引入。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
创新分为五种情况,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开发创新,体制和管理创新。
(注意后两个,易出选择混洧)2、技术创新及其特点与分类技术创新的实质: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特征:市场性、创造性,综合性。
三种基本形式: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性、中介性创新四种类型:根据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四种。
(注意区别,选择易考,尤其是后三个:质变型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系统变革性是新兴产业出现,最后一个是——总体格局的变化。
)3、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注意联系当前时尚的话题——创新型国家建设)4、技术创新政策的目标根本目标: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发展方向,促进技术创新的规模扩大与速度加快,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技术 创新 和管理 创新 的主体 是企业 , 研 究 所 和 学 校 可 以 进 行 一 些 复 杂 的 技 术 创 新 , 而 作 为 技 术 创 新 的补 充 ;同 时 研 从 究 所 和 学 校 也 要 进行 一定 的 管理 创 新 。
增长的方式 ,促 进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 争力 ,是国家创新体 系的基本 出发点。 由
内容 摘 要 :本 文 通 过 分析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国 家 创 新 体 系 的 研 究 ,概 括 了 国 家
用和传播的全过程 。国家创 新体 系是一个 巨大的有机 网络 ,是 一个互相 紧密联系又 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 , 还需要法律 、 政策 、
科 教 和 文 化 氛 围 的 保 证 。 国 家 创 新 体 系 包
维普资讯
以 术 新 核 的 技 创 为 心 国 创 体系 家 新 研究
一 齐瑞福 孙东川 ( 暨南 大学管理科 学与工程研 究所 广 州 5 0 3 1 6 2)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17
体 系概念于 1 8 7年 由英国著名 学者弗里 9
如 何 提 高 科 技 的 创 新 能 力 ,转 变 经 济
创 新 是 创 新 体 系 中各 主体 之 间 复 杂 的
互相作 用 的结果 。政府 、研究 所 、大 学、
企业等 四个要素 以及它们彼此之 间的相互 作 用构 成 了国家创 新体 系的主体 。如 图 1
所 示。
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 的研究也 引起 了
于 过 去 很 长 的 时 期 内 ,我 国 科 研 人 员 模 仿
将国家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综合 技术创 新 系统 , 经济 的发展和 国际竞 争取 决于 国家 的技术创 新 , 技术创新快 慢又取决 于经 而
《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与能力培训教程》复习资料
《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与能力培训教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社会生产高度专业化的产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职业分类大全。
3.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实行聘任制。
4.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5.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要想具备高超的行为能力,必须具有专门业务知识、专门业务技能及相关的业务基础。
6.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以法律为规范的经济形态,与计划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7.政治素质在科级干部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首要的必备条件。
8.调查研究要把握三个深即:深知、深思、深谋。
9.21世纪,各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
10.澳大利亚未来人委员会主席埃利亚德提出,未来人应为: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综合素质之人。
11.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
12.要以更新知识,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开展下岗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他们的二次创业提供能力保证。
13.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它具有方向性、主导性的作用。
14. 政治方向就是奋斗目标、奋斗方向,是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
15.我们党在现阶段要坚持的方向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当前,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17. 政治敏锐性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素质的根本性之一。
18. 政治修养对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和他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具有决定性影响。
19.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学习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一般的增长知识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20.我们党坚持的“德”,其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注重的“才”是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内容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内容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创新:这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主要涉及到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等知识产生、扩散和应用的过程。
技术创新:这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主要涉及到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研发、试制和推广过程。
管理创新:这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创新基础设施:这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包括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创新服务体系等,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信息和智力支持。
创新资源:这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
创新环境:这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外部条件,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创新文化:这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精神层面,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在动力。
总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各个方面加强建设和完善,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许多国家都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平台。
首先,技术创新政策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它要求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政策,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各种支持政策,如技术创新补贴、税收优惠等。
其次,技术创新机制至关重要,它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它要求政府和企业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制,支持企业创新技术,如技术分享、技术合作、技术攻关等。
最后,技术创新平台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政府和企业建立合理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统一管理,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改进的技术创新网络。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和企业应建立合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技术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基础与实务判断试题及答案.
3.科技论文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
4.一般来说,从实验研究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科技水平。×
5.一般来说,从科技专论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科技水平。
6.科技综述型论文撰写要求不太高。×
3.科技与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新产品研发。×
4.科技与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
5.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已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6.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带有科技性质的科技行为。×
7.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带有科技性质的经济行为。
6.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创新机构。
7.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是创新环境。×
8.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是创新环境。
9.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0.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人员。×
13.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属于科技行政管理工具之一。
14.科技法是一个行业法。×
三、判断
1.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最早是由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
2.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
3.企业是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
4.知识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转化。×
5.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是创新机制。×
三、判断
1.科学的任务是改造世界,技术的任务是认识世界。×
2.科学是从技术到生产的中间环节。×
3.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桥梁的是技术。
4.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桥梁的是科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科技管理研究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06N o 14收稿日期:2005-06-07文章编号:1000-7695(2006)04-0012-03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杨春平,刘则渊(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涵义,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
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
关键词:创新;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政府职能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1 创新与技术创新111 创新的涵义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发展进步的不朽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创新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指理论创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还可以是观念、体制的更新等等,是包括多项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素是取得新认识、新成果。
创新是活动主体在已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智慧创造,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等等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获取原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求得新发展的过程。
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
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创前人没创过的,这就是创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1A 1Schu m peter)于1912年在5经济学发展理论6中首次提出/创新0概念,并作为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
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就需要有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技术,这就必然产生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112 技术创新的涵义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机会,重组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
由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熊彼特认为,经济由于创新而增长。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创造市场需求,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
创新与发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发明属于知识形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创新是将发明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并获得商业价值的活动,能产生经济效益。
科技界习惯地把创新与发明等同起来,经济学界理解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0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
所以,企业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
而且,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
因此,某个产业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比发达国家在相同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如果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2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211 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O ECD 总结其成员国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而提出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大举措。
OECD 组织认为,/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为国家创新体系。
0国家创新体系是围绕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使参与创新的社会各种机构组成一个共同体,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所谓国家创新体系,一般说来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和科技机构组成的共同体,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而形成杨春平等: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与制度网络。
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为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212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家创新体系框架的内容主要包括:(1)市场运行机制。
这是构建创新体系的前提,需要建立有助于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的灵活开放的市场体系及其游戏规则。
(2)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加快由传统工厂制度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确立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主体地位,从而成为科技经费投入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3)产学研共同体。
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是为创新活动提供知识支持和智力支持的两大战略支点,因此应当同企业结成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共同体,为企业创新活动不断地提供知识源和创新人才并进行技术培训。
(4)政府调控职能。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技术创新活动仍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经济转型期尤其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运用特有的制度安排来推动各种创新力量的整合。
(5)中介服务体系。
需要各种中介机构作为创新体系中沟通创新信息、加快知识流动、提供创新服务的桥梁与纽带,促进创新活动正常运行和创新成果的扩散。
(6)创新投资体系。
这包括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提高科技费用比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特别是建立民间风险投资基金和机构。
只有科技知识与风险资本的结合,才能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3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11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建设和整合国家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结合不甚密切,科技队伍力量分散;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创新中的相互关系尚未理顺;传统体制与市场体制双轨并存,创新资源未能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中介机构与服务体系非常薄弱;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高教体制的配套改革尚未完全到位。
312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措施要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进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组与整合,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制度网络。
要建立扶植支柱产业和重点科技领域的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支持R&D活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财政金融与风险投资政策;知识产权和其它无形资产保护的政策法规;鼓励中小企业及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人才流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激励政策;促进R&D和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的相关政策。
中央政府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各主管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加强协调,做到机构精干、分工合理、步调一致、政策统一;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确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继承和有效组合;创造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加强与其他国家有关部门机构的联系,参与国际创新活动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均应有助于鼓励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首先,要完善法律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创新的法律法规,尤其要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国家创新体系牢固地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其次,制定合理政策,包括科学研究政策、企业创新政策等;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等;第四,创造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环境。
要依次梯度地向高一阶梯建立科学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大学)企业合作体,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最后形成产业(工业)。
科学技术中心侧重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工程研究中心侧重由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大学)企业合作体侧重由技术开发到形成产业(工业)。
大学要设立工程研究中心,侧重工程实践的研究,大力培养科技转化型人才,因为这类人才能够开拓产业,把科技成果产业化,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国家创新体系建构中政府的职能411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重新确定政府在国家创新活动中的职能以及完成这些职能的方式,是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政府将从以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服务为主。
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必然要以政府职能和履行职能方式的转变为基础,要以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中介机构关系的重构为基础。
直接干预知识的产出过程,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同时根据国情国力充分用好现有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共同体内产、学、研之间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知识、智力和资本的横向流动与合理配置,并倡导和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创新活动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借助政策工具与计划指导,重点选择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作为国家级创新体系的示范工程,建立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组织,并协调三者的利益关系。
412走向战略创新树立战略创新意识,构建战略创新体系,制定和实施战略创新计划,是政府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下转第17页)13俞征鹿:非正式组织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及其管理织往往是由于缺乏正式的信息沟通才产生的。
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些管理者反而会被非正式组织利用,成为他们情报的给与者,或是非正式信息的发布者,使整个正式组织陷入被动,所以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位置,不给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机会。
(2)减少对非正式组织的刺激不要企图消灭所有的非正式组织,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反而容易激起群众的不满。
在采取某些行动之前,要事先考虑到可能对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紧密性较强的危险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而不要没有必要地危及他们。
(3)对非正式组织领导人的管理要注意观察非正式组织领导人的言行,与其进行必要的沟通,他们是非正式组织精神的代表,利益的体现者。
对有能力的领导人,可以适当地安排到管理层,使之为正式组织带来效益。
不适合发展成正式组织管理者的,则要多加关注,提早发现问题的所在,尤其是对于危险系数比较高的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
(4)人员的设置在人员的设置上,应尽量避免相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在利益相关的部门,年龄、性别上都要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