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PPT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发展战略
略的理论模式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3.副作用
– ③大量增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比例,压缩消费品 的生产,造成生活质量提高缓慢,市场供应紧张,或 者就业困难,人们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
– ④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环境 污染,产业结构失,带来一系列的弊病。
13
(三)、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 展战略
8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9
第三节 发展战 略的理论模式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1.基本思想
– 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 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加快经 济发展的速度。
– 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来 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 高速度增长是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故高 速增长战略又称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主要内容
– 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往往
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的相对优势, 出口初级农产品或矿产品,取得外汇,推动经济 增长 。 – 初级产品出口是经济起飞国家和地区一般的发展 战略模式。
21
第三节 发展战
略的理论模式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战略抉择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2
发展
战略
经济发 展战略
空间发 展战略
自主发展战略 高速度增长战略
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14
(三)、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3.副作用
– ③大量增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比例,压缩消费品 的生产,造成生活质量提高缓慢,市场供应紧张,或 者就业困难,人们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
– ④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环境 污染,产业结构失,带来一系列的弊病。
13
(三)、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 展战略
8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9
第三节 发展战 略的理论模式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1.基本思想
– 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 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加快经 济发展的速度。
– 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来 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 高速度增长是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故高 速增长战略又称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主要内容
– 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往往
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的相对优势, 出口初级农产品或矿产品,取得外汇,推动经济 增长 。 – 初级产品出口是经济起飞国家和地区一般的发展 战略模式。
21
第三节 发展战
略的理论模式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战略抉择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2
发展
战略
经济发 展战略
空间发 展战略
自主发展战略 高速度增长战略
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14
(三)、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区域规划案例分析完结版 PPT课件
昆安高速公路——滇缅公路 的新起点
2020/3/30
架起支撑桥头堡建设的“高速 通道”
7
2、我国沿边开放的实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 去”战略的先行区。深化与东南亚、南亚的全方 位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升大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办 好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积极创办中国-南 亚博览会等各种会展和论坛。
2020/3/30
19
最终,把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培
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要增长极, 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 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面向东南亚、南亚的 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区域中心。
2020/3/30
20
云南桥头堡发展的战略重点
• 云南发展桥头堡的优势 • 云南发展桥头堡的劣势 • 云南桥头堡的发展布局 •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27
云南桥头堡发展的劣势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发展还面临着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困难和问题,主要表
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与东部沿
海等区域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对外通道不畅,
基础设施薄弱;3、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凸
显;4、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5、
农村人口贫困面较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6、社会
2020/3/30
11
云南桥头堡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云南桥头堡建设将是一个为期十年 的中长期规划,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2011---2015年是云南桥 头堡战略重点的突破阶段;
• 第二阶段:2016-2020年则是重点 突破。
2020/3/30
12
• 第一阶段:2011---2015年是云南桥头堡战 略重点的突破阶段,云南将加快实施互联 互通的通道路网建设、加快通关便利、综 合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缅甸皎漂到昆明油 气管道建设、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连通 云南到印度洋的口岸建设。
区域分析与规划
本专题小结
产业的划分掌握“第二、三、四”种划分法,而其他两种仅了 解。
10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产业结构合理化条件 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合理 性是中心环节
11
(一)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自然与人文资源); 3、科技水平(注意科技创新的分析); 4、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全球化背景下分析)。
12
(二)区域产业合理化的评价
1、区域资源利用的充分与否?(注意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 资源结构的分析) 2、产业技术结构合理与否? (注意分析适用技术,技术进 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3、各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是否有较强的转换和应变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如何? 6、区域间的分工关联充分与否?(水平分工)
18
(三) 第三产业 1、20世纪50-60年代,金融业、商业发展速度迅猛; 2、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有较大的发展趋 势,并且发达国家的整体化水平超过发展中国家20-30年;
19
三、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自学) 1、国家产业政策; 2、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13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见P210-211)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反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规律 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反映产业结构与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 3、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演替与经济成长论 反映经济成长与主导产业部门演替的关系
14
4、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理论 (1)GDP市场占有率模型思想
课外了解:产业结构差异指数、相似指数、产业结构相关 指数、产业分散度、产业集中系数、投入产出系数。
产业的划分掌握“第二、三、四”种划分法,而其他两种仅了 解。
10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产业结构合理化条件 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合理 性是中心环节
11
(一)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自然与人文资源); 3、科技水平(注意科技创新的分析); 4、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全球化背景下分析)。
12
(二)区域产业合理化的评价
1、区域资源利用的充分与否?(注意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 资源结构的分析) 2、产业技术结构合理与否? (注意分析适用技术,技术进 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3、各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是否有较强的转换和应变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如何? 6、区域间的分工关联充分与否?(水平分工)
18
(三) 第三产业 1、20世纪50-60年代,金融业、商业发展速度迅猛; 2、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有较大的发展趋 势,并且发达国家的整体化水平超过发展中国家20-30年;
19
三、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自学) 1、国家产业政策; 2、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13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见P210-211)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反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规律 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反映产业结构与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 3、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演替与经济成长论 反映经济成长与主导产业部门演替的关系
14
4、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理论 (1)GDP市场占有率模型思想
课外了解:产业结构差异指数、相似指数、产业结构相关 指数、产业分散度、产业集中系数、投入产出系数。
《区域规划》课件
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规划 。
区域规划的实施策略与措施
01 策略
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03 1. 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
持规划的实施。
02 2. 资金保障
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资金的
投入。
04 3. 技术支撑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规划技
术和管理经验。
区域规划的监测与评估
02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发展理论
总结词
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区域整体性、动态性 和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区域发展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 联、相互制约。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区域发展理论 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共生。
03
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国外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英国区域规划
英国在区域规划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规划体系以地 方分权和规划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 来引导和调控区域发展。英国的区域规划注重平衡区域 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区域规划
法国的区域规划以国土整治为目标,注重国家层面的战 略规划,强调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同。法国的区域规划 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规划方案,对国土进行整治和开发 ,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01 监测内容
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 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
02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实施效果 进行分析评价。
区域规划的实施策略与措施
01 策略
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03 1. 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
持规划的实施。
02 2. 资金保障
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资金的
投入。
04 3. 技术支撑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规划技
术和管理经验。
区域规划的监测与评估
02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发展理论
总结词
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区域整体性、动态性 和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区域发展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 联、相互制约。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区域发展理论 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共生。
03
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国外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英国区域规划
英国在区域规划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规划体系以地 方分权和规划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 来引导和调控区域发展。英国的区域规划注重平衡区域 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区域规划
法国的区域规划以国土整治为目标,注重国家层面的战 略规划,强调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同。法国的区域规划 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规划方案,对国土进行整治和开发 ,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01 监测内容
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 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
02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实施效果 进行分析评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佛山城镇空间发展演变历程
• 在唐宋时期,佛山经济已颇具规模,制陶业、纺织业、商 业尤为发达,石湾窑在南方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制陶业进 入第一个全盛发展期。佛山就成为了我国南方的商贸重镇。
• 此时的佛山因为内河交通航运而得以兴起。西南涌和佛山 涌都是西北江进入广州的通道,广州港市迅猛发展中,需 要寻求一个内港作为转换口岸,佛山借地缘之利承担了这 一角色。佛山依靠其自身河涌密布、紧邻广州的地理条件, 逐步集聚人口与经济活动,并以便利的河运交通为前提组 织城镇空间布局。
3、1978--2003年:多元推动、独立发展
– 1978年以来佛山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 1983年佛山实行市带县的体制,撤销佛山地区,建立了
佛山地级市。 – 从1992年到1994年,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分别设立
为省直辖的县级市。行政区划上的相对独立,为各市根 据自身条件寻求发展提供了机遇。
– 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大佛山”,改变了原佛山城区发展 空间受限、顺德南海各自为政孤立拓展的局面,为佛山 市城市功能与空间重组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现阶段中心 城区、顺德新城、东平新城等规划建设彻底改变了佛山 城镇空间格局,逐步形成有序而协调的空间布局。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轨迹
1、孤立发展期(1980年代以前)
• (4)鸦片战争后:中心地位日渐衰落
– 鸦片战争后,佛山万物萧条,冶铁、纺织、陶瓷在洋铁、 洋布、洋搪瓷的冲击下急剧衰落,城市迅速衰落。
–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交通中心易位。“五口通商”局面形 成后,西、北江的水运地位下降,穗-澳经济轴线让位于 穗-港经济轴线。佛山依托内航河涌而发展起来的交通中 心城镇地位,被潭州水道和顺德水道所取代,交通中心 易位。广三铁路的建成以及粤汉线的通车,佛山都仅为 一般过路站,交通优势衰落。中心地位的下降使得佛山 的城镇空间拓展在鸦片战争后期停滞不前。
• 此时的佛山因为内河交通航运而得以兴起。西南涌和佛山 涌都是西北江进入广州的通道,广州港市迅猛发展中,需 要寻求一个内港作为转换口岸,佛山借地缘之利承担了这 一角色。佛山依靠其自身河涌密布、紧邻广州的地理条件, 逐步集聚人口与经济活动,并以便利的河运交通为前提组 织城镇空间布局。
3、1978--2003年:多元推动、独立发展
– 1978年以来佛山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 1983年佛山实行市带县的体制,撤销佛山地区,建立了
佛山地级市。 – 从1992年到1994年,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分别设立
为省直辖的县级市。行政区划上的相对独立,为各市根 据自身条件寻求发展提供了机遇。
– 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大佛山”,改变了原佛山城区发展 空间受限、顺德南海各自为政孤立拓展的局面,为佛山 市城市功能与空间重组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现阶段中心 城区、顺德新城、东平新城等规划建设彻底改变了佛山 城镇空间格局,逐步形成有序而协调的空间布局。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轨迹
1、孤立发展期(1980年代以前)
• (4)鸦片战争后:中心地位日渐衰落
– 鸦片战争后,佛山万物萧条,冶铁、纺织、陶瓷在洋铁、 洋布、洋搪瓷的冲击下急剧衰落,城市迅速衰落。
–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交通中心易位。“五口通商”局面形 成后,西、北江的水运地位下降,穗-澳经济轴线让位于 穗-港经济轴线。佛山依托内航河涌而发展起来的交通中 心城镇地位,被潭州水道和顺德水道所取代,交通中心 易位。广三铁路的建成以及粤汉线的通车,佛山都仅为 一般过路站,交通优势衰落。中心地位的下降使得佛山 的城镇空间拓展在鸦片战争后期停滞不前。
区域分析与规划
• •
•
• • • • • •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预测。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主要预测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状况。 (四)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水平预测可采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自下而上预 测和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
• • • • • •
•
•
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和劳动力 区域人口的变动、人口密度与分布、人口素质和劳 动力结构变化等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各种经济指标和三次产业发展变化情况。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交通、通讯、供水供气等情况。 (四)教育和科技情况 中小学入学率、大学生人数、科技人员数量等
•
(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 1.自上而下的城镇总人口分配。 2.自下而上的城镇规划人口汇总。 3.数据调整平衡,确定等级规模规划方案。 4.分析论证,揭示规划实现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 构的新特点。
• •
•
•
• • •
• •
•
• •
•
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 (一)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 我国各省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 程差异很大,在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上表现为两大方 面的差异:一是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空间布局演 化的阶段性差异;二是受区域资源、环境、生产力 布局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发展的阶段 一般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过程可以划 分为四个阶段: (1)低水平均衡阶段。 (2)极核发展阶段。 (3)集聚-扩散阶段。 (4)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
•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扶持“幼小(弱势)产业”,使其成 长为优势产业,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 之路。 三、赤松“雁行形态说”——揭示了后起国 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 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三)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概念 2、(1)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2) 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 平衡相适应;(3)人口数量的增长还 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第五节 区域投资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区域硬环境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对区域引资具有重 大意义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五)资源密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六)产业地位和作用分类法 1、主导产业 2、辅助产业 3、基础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二、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配第定理”——产业间相对的“收 入差”会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收入的部门 转移。 (二)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 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 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 的产业移动。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论 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产业分类法
(一)两部类划分法(马克思) 1、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I) 2、第二部类:生活资料部类(II) (二)农、轻、重划分法(前苏联) 1、生活资料部类—农业和轻工业 2、生产资料部类—重工业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件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区域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规划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 时间安排、任务分工、资源调配等。
组织与协调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协调各方资源,确保 规划的实施顺利进行。
监督与评估
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调整。
反馈与改进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对规划进行 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交通条件
02
分析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布局、通达性和运输能力。
政策环境
03
研究区域内的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
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总结词
分析区域内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评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 平。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区域资源与环境分析
自然资源分析
矿产资源
分析区域内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和 开采条件。
土地资源
评估土地的利用现状、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水资源
研究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系统
评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包括森林 、草地、湿地等。
环境质量
监测区域内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 ,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情况。
(精品)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和黄田镇),尤以精锡、“汉白玉”大理石享誉国内
外。
发
(六)农副产品多样
展 平桂管理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
优 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给农、林、牧、渔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
的自然条件,盛产公会晒烟、芳林马蹄、栗木莲藕、鹅塘油粘米、
势 青梅、大平腐竹、旺牌食用油等优质农产品,品质纯正,美名远扬,
33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三、区域联系分析
34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1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区域优势的确定
2
一、区域优势
(一) 区域优势概念 (二)区域优势特点 (三)区域优势类型
3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
• (一)、区域优势概念
• 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 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 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 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 保持在较高水平。
•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8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二)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方法
9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9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PPT
03
案例三:广州某居住区规划设 计
项目背景介绍
位于广州市中心城 区,周边配套设施 齐全,交通便利。
目标客户群体为年 轻白领、家庭和退 休人士等。
定位为中高端居住 区,注重居住品质 和社区氛围营造。
规划设计理念
注重生态环保,打造绿色宜居 社区。
倡导人文关怀,营造舒适、安 全、便捷的社区生活。
追求创新与个性,打造特色居 住空间。
THANKS
感谢观看
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可持 续发展,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
营。
规划布局与空间布局
整体规划布局
该居住区整体规划布局合理,空间层次分明,注 重景观视线和空间感受。
公共空间布局
公共空间布局合理,包括公共绿地、活动广场、 休闲设施等,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道路交通布局
道路交通布局合理,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等 分布有序,确保交通安全、便捷。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目录
• 案例一:北京某居住区规划设计 • 案例二:上海某居住区规划设计 • 案例三:广州某居住区规划设计
目录
• 案例四:成都某居住区规划设计 • 设计手法及创新点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案例一:北京某居住区规划设 计
项目背景介绍
项目地理位置
位于北京市某区,距离市中心较近。
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
建筑风格
该居住区的建筑风格为现代简约风格,注重建筑细节和品质。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注重绿化覆盖率和景观品质,包括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和宅间绿地等。
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设施
该居住区配备了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超 市、餐厅、银行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 活需求。
地块分析及前期定位、规划设计建议(PPT 29张)
区域: 非新乡房地产发展主流方向。 房地产项目同质化较重。 区域特性, 我们必须创造新思路, 增加项目附加值, 在区域项目中脱颖而出。
品质-品牌-档次-定位
• • • • •
品质定位: 住宅:中高端精品文化住宅。 商业:价值感、品质感、文化感。
品牌定位: 在硬件上,我们必须精益求精。品牌方面,要做到与众不同, 旗帜鲜明。树立独一无二的品牌体系。对于城市,一场新的居 住理念。对于客层,一次独特的安居体验。对于品牌,一次颠 覆同质化的鲜明塑造。 档次定位 打造城市中央高品质文化社区、中高端价位物业,树立产品 价格体系
减小竞争压力,积累开发 经验,树立品牌形象。
• 劣势策略:发挥团队优势,
做好产品规划,吸收同行 优点,建立口碑效益。做 好拆迁安置工作。
• 威胁策略:实时关注政府
调控政策及新乡房地产发 展形势。根据市场需求, 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降 低潜在风险。尽量能主导 拆迁工作,为项目开发提 供良好基础。
周边竞争个案市调分析:上海城
•
版块描述:
•
•
东区板块:主要围绕市政府-CBD及平原路沿 线,向四周扩散,高层规模社区借势新区强 势配套,特点显著,随着生活配套的完善, 投资需求占一定的比例。销售价格占据新乡 领头羊地位。销售价格4500左右。 东南板块:以原高新技术开发创业园我核心, 板块发展较早,处核心区外,配套发展缓慢。 本地块房地产开发规模较大,知名企业,高 档楼盘,占据主导。开发项目品质较高。除 别墅项目外,部分品质较差楼盘,价格很难 突破4000元/平方米。知名企业、规模高品质 大盘,销售价格在4000-4400元/平方米。 城区板块:本区域拥有火车站、平原路商圈、 公园、滨河景观等城市稀缺资源,房地产开 发主要围绕以上核心价值。此区域为城市较 早的建成区,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多为旧城 改造项目。如本地块周边天鹅第一城、上海 城等。本区域交通便利,购物、生活、教育、 休闲等配套齐全,购房消费多为原居民改善 住房条件需求居多。由于此区域占据较多公 共资源,房地产企业借势开发综合性商业、 酒店、公寓,满足部分投资需求。本区域目 前在售楼盘近30个。区域由于物业档次层次 差别大,销售价格跨度也较大,相对于新区 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均价由3500-5500元/平 方米不等,主要差别表现为距离繁华中心距 离,周边环境优劣,物业类型,项目自身规 模、品质等,位置决定产品价位在此区域尤 为突出,中等区域产品品质也可提升项目的 产品价位。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 (一)空间结构的概念 (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 (二)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方式 (三)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影响机制 三、增长极效应分析 (一)主导部门的意义 (二)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三)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 四、空间成本分析 (一)空间成本比较方法 (二)最低成本区位与赢利空间 (三)空间成本动态分析 (四)空间要素替代原理
AX+Y=X (I-A)X=Y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一)哈罗德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二)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一)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假定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及其含义
一、输出基地模型 二、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 一、刘易斯的二元理论 (一)刘易斯理论的概要 (二)刘易斯的两部门概念 二、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理论 (一)农业部门的性质 (二)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农业剩余的产生 (三)两个转换点 (四)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五)农工部门的相互关系 一、肯德里克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 (二)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一)战略目标 (二)战略重点 (三)战略方针 (四)战略措施 一、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 (一)经济目标 (三)建设目标 (一)区域的地位
(二)区域优势与劣势 (三)区域容量 (四)创新活动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总体环境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三)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七)信息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 (一)国民生产总值 (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二、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 (三)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23.杨吾扬,梁进社.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地理学报, 1987;42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四)基础设施规划 (五)土地利用规划 (七)区域发展政策 一、按规划功能分类 (一)策略性的区域规划
(三)土地资源的特性 (二)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 (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一、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 二、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
的比例 (一)土地的需求 (三)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 一、土地类型
二、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三)土地分区类型 (四)土地分区体系 (五)土地分区的依据 (一)自然保护区 (二)风景名胜区 (三)休闲区(又称休养区)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二)结构效益分析法 1.产业结构效益。该方法借助如下公式进行分析 (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
第三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二)区位与地理位置 (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 (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人口和劳动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四)教育和科技情况
(一)区域生态环境 (二)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 (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 (五)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 (二)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二)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四)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Pt=Pu(1+r1)t+L·m·e+C·t
(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二)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三)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四)合理用水 (五)水土保持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一)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 (二)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工业化前期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三)工业化稳定阶段 (四)后工业化阶段 (一)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三)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布局 (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总体环境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三)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七)信息化发展战略 (1)经济上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化;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三)梯度推移战略
(一)前工业化阶段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一)离散形 (二)聚集形 (三)扩散形 (四)均衡性 (一)核心区域 (二)边缘区域 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四)电网规划 (五)高压线走向 二、电力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一、电信规划内容 (一)现状分析 (二)业务预测 (三)局所规划 (四)网路规划
二、电信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一)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 (三)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与深化 (四)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过程 (五)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
三、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 (一)区域分类 (二)规划类型 (一)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 (二)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 (三)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一)系统法 (二)传统综合方法 1.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三)比较法 (四)数学模拟法
一)规划准备工作 (二)规划工作步骤 (一)战略目标 (二)战略重点 (三)战略方针 (四)战略措施 一、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 (一)经济目标 (三)建设目标 (一)区域的地位 (二)区域优势与劣势 (三)区域容量 (四)创新活动
二)公路网规划内容和原则 (三)公路分级和技术经济要求 (四)高速公路① (二)航道规划的技术要求 (一)航空港的技术经济要求 (三)航线开辟 (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未来货流种类、流量大小和运输距离对运输方
式的需求;
(三)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一)需水量预测 W=W0(1+D)N (二)区域给水系统规划 二、区域排水规划布局 三、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一、电力规划的内容 (一)现状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二)需电量预测 (三)电源建设规划
(二)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 (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一、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 二、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一)土地的需求 (三)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 一、土地类型 二、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三)土地分区类型 (四)土地分区体系 (五)土地分区的依据
(一)加工制造业生产特点和布局要求 (二)影响加工制造工业布局的因素 (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式——高技术
区 (四)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 一、第三产业规划布局概述 二、旅游业规划布局
(二)产生 (三)分类 (一)公共性 (二)两重性 (三)系统性 (四)长期性 (五)间接性
(一)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层面 (二)城镇职能分类 (三)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一)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 (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 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图12
-7) (一)大城市圈 5.重点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前景展望;
(二)城镇密集区(带) (三)城镇一级发展轴线 (四)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热点地区 (一)区域中心城市 (二)区域副中心城市 (三)县域中心城市 (四)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工贸城镇和旅游
城镇 一、区域环境基本特征
二、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 (二)调查研究,弄清问题 (三)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四)部署编制任务 (二)环境预测 (三)编制规划方案 (四)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五)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一)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 (二)重点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四)水污染控制规划
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二)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
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一)内圈层的特征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三)外圈层的特征 (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的土地
(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 础
(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一)超前型——英国 (二)平行型——美国
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二、铁路网规划 (一)铁路网规划内容 (二)铁路选线 (三)技术经济要求 (四)高速铁路 三、公路网规划 (一)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一)自然保护区 (二)风景名胜区 (三)休闲区(又称休养区)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二)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三)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四)合理用水 (五)水土保持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关
三、点-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二)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
AX+Y=X (I-A)X=Y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一)哈罗德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二)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一)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假定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及其含义
一、输出基地模型 二、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 一、刘易斯的二元理论 (一)刘易斯理论的概要 (二)刘易斯的两部门概念 二、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理论 (一)农业部门的性质 (二)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农业剩余的产生 (三)两个转换点 (四)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五)农工部门的相互关系 一、肯德里克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 (二)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一)战略目标 (二)战略重点 (三)战略方针 (四)战略措施 一、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 (一)经济目标 (三)建设目标 (一)区域的地位
(二)区域优势与劣势 (三)区域容量 (四)创新活动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总体环境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三)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七)信息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 (一)国民生产总值 (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二、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 (三)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23.杨吾扬,梁进社.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地理学报, 1987;42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四)基础设施规划 (五)土地利用规划 (七)区域发展政策 一、按规划功能分类 (一)策略性的区域规划
(三)土地资源的特性 (二)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 (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一、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 二、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
的比例 (一)土地的需求 (三)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 一、土地类型
二、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三)土地分区类型 (四)土地分区体系 (五)土地分区的依据 (一)自然保护区 (二)风景名胜区 (三)休闲区(又称休养区)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二)结构效益分析法 1.产业结构效益。该方法借助如下公式进行分析 (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
第三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二)区位与地理位置 (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 (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人口和劳动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四)教育和科技情况
(一)区域生态环境 (二)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 (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 (五)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 (二)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二)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四)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Pt=Pu(1+r1)t+L·m·e+C·t
(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二)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三)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四)合理用水 (五)水土保持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一)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 (二)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工业化前期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三)工业化稳定阶段 (四)后工业化阶段 (一)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三)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布局 (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总体环境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 (三)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七)信息化发展战略 (1)经济上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化;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三)梯度推移战略
(一)前工业化阶段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一)离散形 (二)聚集形 (三)扩散形 (四)均衡性 (一)核心区域 (二)边缘区域 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四)电网规划 (五)高压线走向 二、电力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一、电信规划内容 (一)现状分析 (二)业务预测 (三)局所规划 (四)网路规划
二、电信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一)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 (三)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与深化 (四)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过程 (五)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
三、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 (一)区域分类 (二)规划类型 (一)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 (二)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 (三)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一)系统法 (二)传统综合方法 1.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三)比较法 (四)数学模拟法
一)规划准备工作 (二)规划工作步骤 (一)战略目标 (二)战略重点 (三)战略方针 (四)战略措施 一、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 (一)经济目标 (三)建设目标 (一)区域的地位 (二)区域优势与劣势 (三)区域容量 (四)创新活动
二)公路网规划内容和原则 (三)公路分级和技术经济要求 (四)高速公路① (二)航道规划的技术要求 (一)航空港的技术经济要求 (三)航线开辟 (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未来货流种类、流量大小和运输距离对运输方
式的需求;
(三)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一)需水量预测 W=W0(1+D)N (二)区域给水系统规划 二、区域排水规划布局 三、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一、电力规划的内容 (一)现状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二)需电量预测 (三)电源建设规划
(二)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 (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一、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 二、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一)土地的需求 (三)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 一、土地类型 二、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三)土地分区类型 (四)土地分区体系 (五)土地分区的依据
(一)加工制造业生产特点和布局要求 (二)影响加工制造工业布局的因素 (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式——高技术
区 (四)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 一、第三产业规划布局概述 二、旅游业规划布局
(二)产生 (三)分类 (一)公共性 (二)两重性 (三)系统性 (四)长期性 (五)间接性
(一)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层面 (二)城镇职能分类 (三)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一)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 (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 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图12
-7) (一)大城市圈 5.重点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前景展望;
(二)城镇密集区(带) (三)城镇一级发展轴线 (四)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热点地区 (一)区域中心城市 (二)区域副中心城市 (三)县域中心城市 (四)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工贸城镇和旅游
城镇 一、区域环境基本特征
二、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 (二)调查研究,弄清问题 (三)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四)部署编制任务 (二)环境预测 (三)编制规划方案 (四)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五)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一)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 (二)重点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四)水污染控制规划
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二)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
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一)内圈层的特征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三)外圈层的特征 (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的土地
(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 础
(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一)超前型——英国 (二)平行型——美国
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二、铁路网规划 (一)铁路网规划内容 (二)铁路选线 (三)技术经济要求 (四)高速铁路 三、公路网规划 (一)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一)自然保护区 (二)风景名胜区 (三)休闲区(又称休养区)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二)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三)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四)合理用水 (五)水土保持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关
三、点-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二)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