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粉生态学(DOC)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生态学各章小结0 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第一章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 第二章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地表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地形变化及海拔高度等也产生了影响,使各地的温度日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

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研究蒲公英是我们周围常见的一种植物,它生长在各种场所,如草地、道路边缘、山地、荒地、田野、园林等。

蒲公英还常被人们作为传统中草药使用,是营养丰富、功能极其多样的植物。

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提升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开发蒲公英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蒲公英属于菊科,它的开花季节通常在春夏季节,花呈现黄色,开花期较长,相应地期间也会吸引一系列的昆虫来取食和觅食。

这些昆虫会在吸取蒲公英的花蜜和花粉时起到传粉作用,而传授给了蒲公英的花粉,原本仅孕育新生命的种子,更在此过程中,推动了生态系统的运行。

因此,传粉生态学研究的是蒲公英与传粉昆虫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首先,蒲公英与传粉昆虫的关系如何产生?蒲公英的黄色花朵对于蜜蜂,蝴蝶,甚至是小型昆虫来说呈现极具吸引力。

蜜蜂阿黄蝶和各种蝴蝶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它们会飞到蒲公英附近并降落在黄色花朵上,以收集蜜尘和花蜜为食。

在这个过程中,蔓延的花粉从蒲公英的雄性花器中释放出来并沾附在昆虫的体表,然后随着昆虫飞到蒲公英另一株花上,从而完成了传授花粉到另一株蒲公英上的过程。

这一过程,称为“传粉”。

而蒲公英通过释放气味和颜色来吸引传粉者,获得了足够的花粉和蜜蜜分散在秋季的飞行中扩散其种子,不断扩大自己的族群和范围;而传粉昆虫获得了免费而丰富的食物,从而发展出了它们的重要生态角色。

其次,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是如何作用于生态系统中的?蒲公英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蒲公英作为重要的蜜蜂源,被广泛地使用作为园林蜜源,而蒲公英开花期较长,提供了一个长期的食物来源,助力该生态系统中其他昆虫的生存;二是蒲公英是山地或荒地中的优良植物,在这些更为崎岖的栖息场所,蒲公英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承载各种高度分化的生态系统,类似于栖息在同一空间的“生态嘉年华”,助力生态系统的运转和更为繁盛的生长和繁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传粉生态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传粉生态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科研热词 传粉 黄梅秤锤树 麻花艽 钝叶榕小蜂 钝叶榕 醉翁榆 进化 苏氏熊蜂 花部综合征 花粉管 聚药雄蕊 结实 繁育系统 繁殖生态学 管花秦艽 生物学 生殖隔离和分化 生殖成功 生态足迹 生态学 生境片断化 濒危植物 法医昆虫学 杨氏榕树金小蜂 有性繁殖 开花生物学 开花物候 小种群 大头金蝇 同株异花自交 同域分布 合蕊柱 单体雄蕊 协同进化 传粉生态 互花米草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科研热词 榕小蜂 榕树 非对称性 非传粉小蜂 集合种群效应 雄全同株 钝叶榕 遗传控制 进化 行为趋同进化 花部综合征 花对称性 网络动态 繁殖 稳定性 社会网络分析 物种共存 泛化与特化 欺骗策略 核型不对称性系数 核型 染色体制备 染色体 方法 收益–代价 惩罚 性别分配 嵌套 寄主识别 合作 发育 博弈论 传粉网络 传粉系统 传粉生物学 传粉榕小蜂 传粉小蜂 传粉 互利共生 专性传粉系统 oligodon-form auriculata-form
科研热词 薜荔 爱玉子 榕小蜂 cytb coi 28s 长柄双花木 连接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生境破碎化 特有植物 濒危原因 模块化 嵌套 准噶尔无叶豆 入侵物种 保护对策 传粉适应 互惠网络 不对称性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醇类化合物,它们是无色
的,在蓝色花内能和花色素形成弱的复合物,能使 紫色的或粉红色的花翠素向着蓝色转变。
同时也能使其在液泡内的pH条件下(大约4.5左右) 保持稳定的蓝色。 黄酮苷保护了花色素的正离子使其不被OH-攻击。
蓝矢车菊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2)蝇媒和蜂媒 蜂媒是昆虫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类群,它们之中在 食性和习性上也有很大的分化。有许多蜂是喜花 的,不少种类以花为主。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 蜜蜂科是很大的一个科,包括蜜蜂、熊蜂、切叶
蜂、木蜂等。它们是传粉的主力军。 • 熊蜂和蜜蜂都是社会性昆虫,都已适应了采集花粉
和花蜜的生活。它们的后足都特化成了采粉足,有 花粉刷和花粉篮,巢内建有贮存花粉和花蜜的巢房。 消化道的前端形成能暂时贮存花蜜的蜜胃。 在行为上能通过气味标记和曲折跑动的舞蹈方式给 同伴传递蜜源的信息。 • 蜜蜂采集百花酿造成蜜,1g蜂蜜需要蜜蜂采集 1500朵花。
于大型访问者都不屑一顾。花都靠近地面也不显眼, 花粉也较少。有报道挪威的海乳草和美国的直果草 是蚁传粉的。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海乳草
第二节 花 色
一 花色的化学 1、黄酮类化合物 (1)花色素
花色素是最重要的一类花的色素,可用 盐酸化甲醇从花瓣中提取花色素,粗提取 液再用乙醚提取,经层析可得到花色素苷, 用盐酸煮沸使花色素苷分解成花色素和糖, 再分别定性各自组分。
E.花色素的生物合成
查耳
酮合 成酶
O
异构
糖苷 转移 酶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NADP 或NAD
(2)黄酮和黄酮醇
A、黄色和无色的黄酮和黄酮醇
C3环上的4位是酮基为

第一章传粉生态学

第一章传粉生态学

第一章植物的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地球年龄46亿年⏹原核生物出现—35亿年⏹19亿年前的元古代出现藻类⏹ 4.4亿年前的志留纪中后期至3.5亿年前的石炭纪,蕨类植物发展成为茂密的森林⏹ 2.2亿年前的三叠纪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发展起来,花粉靠风传播⏹ 1.8亿年前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出现⏹ 1.3亿年前的白垩纪各式各样的花发展起来⏹第三纪(7000-1000万年前)专门取食花蜜和花粉的蜜蜂和鳞翅目昆虫发展起来⏹长期选择进化,被子植物形成鲜艳的花色,芳香的气味,香甜而营养丰富的花蜜第一节传粉⏹外力把花粉带到柱头或珠孔附近的过程叫传粉一、非生物传粉(随机、浪费)1、风媒(95-98%非生物传粉)⏹裸子植物⏹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荨麻科的部分,毛茛科的唐松草属等特点:分布于纬度和海拔较高的地区;有柔荑花序、有长花丝、花暴露、叶小、花早于叶、雌雄异株或异花。

花粉数量大、多圆形、小。

2、水媒花⏹大多数为单子叶植物,水下生活⏹18个属,其中17个单子叶植物属,12个是海生的⏹传粉在水面上进行,如川蔓藻、水马齿⏹传粉在水下进行,茨藻、喜盐草和金鱼藻二、生物传粉(80%被子植物)1.脊椎动物传粉者(1)鸟媒南美、澳洲、南部非洲的蜂鸟;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太阳鸟;夏威夷的管舌鸟;印度-澳洲的吸蜜鸟花白天开放、颜色鲜艳、花蜜丰富、无挥发气味山龙眼科、苦苣苔科、荵冬科、芭蕉科(2)蝙蝠媒澳大利亚的猴面包树和龙舌兰,夏威夷的Musa fehi花夜间开放,不鲜艳,有很强的气味,花粉和花蜜丰富(3)兽媒松鼠、鼠和一些低等的灵长类澳大利亚的长吻袋貂,体长7cm,牙齿退化而舌很长,适于采集花蜜,主要采集山龙眼科植物的花。

2.昆虫传粉者(1)甲虫媒金龟子科木兰、壳斗科(2)蝇媒⏹原始形式,喙短、个体小常春藤、露珠草、冬青,花色暗淡,花蜜显露,花冠较短⏹高级形式蜂虻类有长的喙,可达10mm腐蝇喜欢腐臭味--天南星科的疆南星花色暗淡,没有花蜜、有特殊气味(3)蜂媒⏹胡蜂类(花粉胡蜂300余种),有长喙⏹马蜂⏹蜜蜂科,后足特化成了采粉足,有花粉刷和花粉篮等花多是两侧对称,较坚实,有一个平面供蜂降落,花色多为黄色或蓝色,气味清香不浓郁,花蜜是隐藏的但并不很深。

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影响

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影响

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影响传粉是植物繁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传粉昆虫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传粉者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生殖成功率,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影响,包括它们如何促进植物的繁殖、影响植物多样性,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传粉机制昆虫传粉的类型传粉昆虫主要包括蜜蜂、蝴蝶、飞蛾、甲虫等。

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在传粉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例如,蜜蜂是最为重要的传粉者之一,它们通过采集花蜜和花粉,不仅为自身补充营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将花粉转移到其他花朵上,从而实现交配。

另外,许多其他昆虫也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依赖关系传粉昆虫与植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依赖关系。

一方面,很多植物依赖这些昆虫进行授粉,才能成功繁殖;另一方面,昆虫需要植物提供食物。

因此,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辅相成,形成了紧密联系的食物链。

对植物繁殖成功率的影响提高授粉效率相比于风力授粉,昆虫授粉通常更为高效。

研究表明,许多具有吸引力花朵的植物通过吸引特定的传粉者来提高授粉成功率。

当多种传粉昆虫在同一时间与同一地点访问同一植株时,它们之间可形成一种竞合关系,提高了授粉效率。

增加种子生产量通过提高授粉效率,传粉昆虫显著增加了植物的种子产量。

在一些实验中,被访问过的花朵生产出的种子数量明显高于未被昆虫触及的样本。

此外,有些研究显示,受益于昆虫授粉后,种子的发芽率和生存率也有所提升。

这帮助植物在恶劣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生存。

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促进品种间交流不同种类和色彩的花朵吸引着不同类型的传粉者,从而使得各种植物能够有效地进行基因交流。

这种基因交流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提高了作物或野生植物对环境变化和病虫害抵抗能力。

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影响群落结构在一个区域内,若某类传粉昆虫数量减少,会直接导致以其为主要传粉者的那些植物数量下降。

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概述

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概述

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概述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以研究兰科植物的传粉过程为主题,是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当前生态学和植物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此外,它有助于探索和改善兰科植物的繁殖规律、了解其繁殖落后的原因、研究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兰科植物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等,从而在调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是兰科植物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以兰科植物的传粉物质来研究兰科植物的传粉方式,以及兰科植物的传粉媒介如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传粉的方式和过程,传粉动物迁徙的特点、传粉物质的分布和传播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兰科植物的传粉生物学,人们研究了传粉物质的结构和分布、生物学特性、传粉机制及调控等,进而指导和优化兰科植物的繁殖系统。

首先,关于兰科植物传粉物质的结构和分布,研究表明,在不同种类的兰科植物中,传粉物质的结构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这取决于兰科植物组织结构和特点。

传粉物质在每一种兰科植物中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对于多花穗花序型的植物,传粉物质的分布集中在花轴周围,而对于花型的植物,传粉物质的分布更为分散。

其次,兰科植物传粉物质的生物学特性也值得研究,研究表明,传粉物质具有不同的细胞学特性,可以被不同的传粉媒介吸收和利用,这对它们进行传粉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兰科植物传粉物质不仅具有膜通透性,还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在高温和低湿等恶劣环境中长期稳定保存,为兰科植物的传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再次,关于兰科植物传粉机制及调控,研究表明,不同的兰科植物对传粉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要求传粉者有足够的食物供给,需要有足够的温度;它们采用不同的传粉方式,如新能源种与传粉昆虫之间的非共生关系;它们利用颜色、香味、结构、位置等特征来吸引传粉者,从而调节传粉效率;同时,它们还可能采取一些激素信号调控传粉。

最后,关于兰科植物的迁徙,研究表明,不同的传粉媒介具有不同的迁徙行为,如蝴蝶、蜜蜂等比较活跃,可以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去传粉,但蚂蚁和蜻蜓等空间迁移能力较差,只能在较短的距离内传粉。

昆虫化学生态学

昆虫化学生态学

1.昆虫性信息素在农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1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是进行两性生活的动物,为互相识别而释放出的物质,通过此种物质可使雌、雄接近,并导致交尾。

一般多是被动的雌性分泌散发性信息素,诱引主动的雄性产生性兴奋,但也有由雄性分泌的种类。

自从A.Butenandt等(1961)由雌蚕分离出蚕素醇并确定为反-10,顺-12-十六碳二烯-1-醇以来,对各种鳞翅目昆虫进行了研究。

它们是含有12—16个碳原子的直链醇或其乙酸醋,分子中大多都含一、二个双键。

除鳞翅目外,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虫的性信息素的化结构,有的已经确定,但种类不多。

哺乳类也有性信息素,现正进行着生物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

最近已知有许多例子证明配偶行为是与复数的信息素有关。

已知异种动物间,它们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都是相同的。

应用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

昆虫诱捕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在某些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粘蝇板、粘蚊板等。

虫情预测预报昆虫羽化之后,往往寻找配偶交配,于是利用人工合成雌虫性信息素便可引诱雄虫,从而可以监测和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以及分布区域等。

干扰交配在充满性信息素气味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致使田间雌雄间的交配几率大为减少,从而使下一代虫口密度急剧下降。

联合治虫联合治虫是指将昆虫性信息素与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和杀虫剂等联合使用,即用性信息素先将害虫引诱过来,使其与杀虫剂接触而死亡或使之与不育剂病毒及细菌等接触后飞离,通过与其他个体接触及雌雄交配将病毒细菌等传播给雌性个体,并经过卵传给后代,使新生后代感染病毒或细菌,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

[2]○22.介绍3种以上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方法?○1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

大分舌蜂生物学、传粉生态及种群遗传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分舌蜂生物学、传粉生态及种群遗传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分舌蜂生物学、传粉生态及种群遗传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大分舌蜂属于膜翅目舌蜂科,是重要的传粉昆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分舌蜂的生物学特征、传粉生态和种群遗传研究。

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大分舌蜂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比如体长、体重、觅食行为等;2)大分舌蜂的传粉生态,包括与植物的关系、传粉效率等;3)大分舌蜂的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状况。

本研究将采用野外调查、实验室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大分舌蜂传粉生态和种群遗传结构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大分舌蜂、传粉生态、种群遗传、生物学1. 研究背景舌蜂科(Megachilidae)是毒蜂目(Hymenoptera)下的一科,由各种大小、颜色、生态和行为的昆虫组成,包括社会性的蜜蜂和独居的蜂类。

舌蜂的特点是在其腹部上有几个黑色镰刀形翅膀,舌状器发达,用于收集花蜜和花粉。

大分舌蜂(Osmia rufa)是舌蜂科舌蜂属(Osmia)的一种,是重要的花粉携带者和昆虫授粉者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大分舌蜂的传粉行为对于许多农作物和野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和保持至关重要,因此其研究对于揭示昆虫的遗传多样性、进化历史和生态功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大分舌蜂的生物学特征、传粉生态和种群遗传结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2.1 大分舌蜂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大分舌蜂的体长、体重、觅食行为等生物学特征是研究其传粉生态和大众栖息方式的基础。

本研究将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大分舌蜂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大分舌蜂的传粉生态大分舌蜂是许多植物的传粉者,如牵牛、杏、李子等。

不同的物种之间,传粉效率、花粉携带量和传粉物种数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研究将通过野外考察大分舌蜂在不同植物中的传粉效率及其对植物生殖成功的影响,并研究不同植物对大分舌蜂的吸引机制和互动模式,为揭示大分舌蜂与植物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小学科学活动观察植物的传粉方式

小学科学活动观察植物的传粉方式

小学科学活动观察植物的传粉方式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传粉方式,小学科学活动中观察植物的传粉方式成为一种有趣且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活动中观察植物传粉方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植物传粉方式的介绍传粉是植物繁殖的重要过程之一,它指的是花粉从雄性生殖器官传递到雌性生殖器官的过程。

植物的传粉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风媒传粉、昆虫传粉、鸟类传粉和哺乳动物传粉等。

每种传粉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性。

二、小学科学活动中观察植物传粉方式的方法1. 实地观察小学生可以组织观察团队,前往附近的植物园、公园或者野外进行实地观察。

选取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它们的花朵特征、颜色、花朵形状以及是否有芳香气味。

通过观察,可以大致初步判断植物的传粉方式。

2. 花朵解剖实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传粉方式,可以进行花朵解剖实验。

小学生可以自己采集一些花朵,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花朵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和结构,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植物的传粉方式。

3. 风媒传粉活动为了观察风媒传粉方式,可以选择一些风媒植物,例如杨树、麦类植物等。

观察它们的花朵特点,例如花朵小而不鲜艳、花粉量较大等。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在宽敞的场地上放飞气球,观察气球上是否会落下植物的花粉,以此来模拟风媒传粉的过程。

4. 昆虫传粉饲料制作为了观察昆虫传粉方式,可以制作一些昆虫传粉饲料。

例如使用纸杯制作花朵状,将花蜜(例如糖水)放入纸杯内,然后在花朵上撒上花粉(例如面粉)。

观察吸食花蜜的昆虫是否会带走花粉。

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昆虫传粉的过程。

三、观察植物传粉方式的重要性观察植物的传粉方式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非常有益。

首先,通过观察植物的传粉方式,可以加深对植物生态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其次,观察植物传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花粉传粉模式与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

花粉传粉模式与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

花粉传粉模式与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植物繁殖是自然界中最为基本的过程之一,而花粉传粉是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植物通过花粉传粉方式完成繁殖,从而产生新的个体,维持着自身的种群和进化。

花粉传粉模式和植物繁殖生态学是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植物繁殖的效率。

一、花粉传粉模式花粉传粉是指花粉由花器官传递至柱头或花柱上的过程。

花粉传粉模式是花粉传到柱头或花柱上的途径。

根据花粉传粉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自交、异交和直接传粉三种类型。

1. 自交传粉自交传粉是指花粉从雄蕊传至雌蕊的同一花或不同花中的同一个体上的过程。

自交传粉可分为自然自交和人工自交两种类型。

自然自交主要是因为某些花朵内的结构设计使得花粉直接到达柱头,而不需要外界干扰。

花粉在花瓣上自动掉落,或被雄蕊的自弹装置弹出后,直接传至柱头,完成花粉传粉。

人工自交则将雄花和雌花分别包起来,待花粉成熟后取下雄花,将花粉撒到雌花上,从而在人工干预下完成传粉。

自交繁殖在自然界中不常见,因为其后代群体往往容易出现基因隔离,受到基因污染和病害的影响,因此其繁殖效果往往很差。

但是自交繁殖对于保持某种物种的纯度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消除基因的杂合状态,从而维持种群稳定。

2. 异交传粉异交传粉指的是同一物种中两个不同个体之间花粉传递的过程。

异交传粉又可以分为自然异交和人工异交两种类型。

在自然异交中,花粉经由气流、水流、昆虫和鸟类等各种载体传至其他植物,完成异交传粉。

而在人工干预下的异交传粉则是通过当地的育种工作者进行的,主要用于提高植物繁殖效率和改良植物性状。

异交繁殖可以增加种间的基因交流,从而增加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抵御病害和适应环境。

异交传粉在很多物种中都是非常根本的。

例如,蜜蜂是一种经常出现在花朵周围的昆虫,在花朵中寻找蜜腺中的花蜜,并在采蜜的过程中将花粉从雄蕊带到花柱上,完成异交传粉过程。

3. 直接传粉直接传粉指花粉不经由携带者,直接传递到花柱上的过程。

植物的传粉实验

植物的传粉实验

植物的传粉实验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庞大和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之一。

植物通过传粉来实现繁殖,而传粉行为又是一个极为复杂而精巧的生态过程。

为了了解植物传粉过程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传粉实验,以深入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第一步,科学家们选择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选择了一种美丽而常见的花朵,比如郁金香、玫瑰或百合等。

这些花朵都有特殊的色彩和形状,以吸引传粉媒介,如昆虫、鸟类或者其他动物。

第二步,为了观察传粉过程,科学家们设计了实验装置。

他们通常使用透明的玻璃或塑料容器,将植物放置在容器内,并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在容器的一侧,科学家们放置了一只昆虫或鸟类,以模拟自然环境中传粉媒介的存在。

第三步,科学家们开始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他们密切关注植物花朵的开放程度、花序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传粉媒介的到访频率和行为。

通过观察这些因素的变化,科学家们可以揭示植物传粉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在传粉实验中,科学家们通常会控制变量,并进行对照组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他们可能会控制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因素,并观察这些因素对传粉过程的影响。

例如,他们可能会调节温度以模拟气候变化,以了解植物传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通过传粉实验,科学家们还可以研究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

他们可能会将不同的植物种类放置在同一个实验装置中,观察它们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关系。

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除了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传粉实验,科学家们还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野外实验。

他们可能会观察不同植物群落中的传粉现象,并收集样本进行分析。

这些野外实验可以提供更真实和全面的数据,以验证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并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植物传粉行为的认识。

植物的传粉实验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植物的繁殖机制、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保护和管理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的传粉和传种过程

植物的传粉和传种过程

传粉和传种相互影 响,共同决定了植 物的繁殖效果
传粉和传种的过程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环境、昆虫 、鸟类等
传粉和传种是植物繁殖的关键过程,对植物进化产生重要影响
传粉和传种的方式多样化,如自花传粉、异花传粉、风媒传粉等,这些方式对植物的适应性和进化产生影响
传粉和传种的效率直接影响植物的繁殖成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传粉和传种的过程还可能导致植物基因突变,从而影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方向
成种子
种子成熟:种 子在果实中发 育成熟,最终 脱落,传播到 新的环境中, 开始新的生命
历程
自然传种:通过风力、水力等自然因素进行传种,效率较低 人工传种:通过人工干预进行传种,效率较高 自花传粉:植物自身进行传粉,效率较高 异花传粉:植物之间进行传粉,效率较低
植物传粉和传种的关系
传粉:花粉从 雄蕊传到雌蕊 的过程,是植 物繁殖的关键
提高作物产量:通过人工授粉等方式,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和产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传粉和传种过程,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促进科学研究:研究植物的传粉和传种过程,有助于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和规律 推动农业发展:利用植物传粉和传种的原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传粉昆虫和鸟类 加强科学研究:研究传粉和传种过程的机理,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植物传粉和传种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利用昆虫传粉:通过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提高作物产量 利用风力传粉:通过风力传播花粉,适用于大面积种植的作物 利用动物传粉:通过动物传播花粉,如鸟类、蝙蝠等 利用人工授粉:通过人工方式将花粉传播到花朵上,适用于稀有或濒危植物

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ꎬ2019ꎬ48(8) :102 ̄109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10. 15933 / j. cnki. 1004 ̄3268. 2019. 08. 015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张凯月1 ꎬ贺春玲1 ꎬ陈玲玲1 ꎬ韩懂博1 ꎬ侯小改2(1. 河南科技大学 林学院ꎬ河南 洛阳 471023ꎻ 2. 河南科技大学 农学院ꎬ河南 洛阳 471023)摘要: 为了了解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特点ꎬ为进一步利用传粉蜂资源和提高凤丹牡丹 产量奠定基础ꎬ采用目测、拍照和秒表计时等方法研究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ꎮ 结果表 明ꎬ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花时间平均为 (10. 99 ± 0. 59 ) sꎮ 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 (6. 25 ± 0. 17) sꎮ 单花访问时间较长ꎬ平均为(61. 51 ± 5. 92 ) sꎮ 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10. 27 ± 0. 65) sꎮ 地熊蜂平均每分钟访花(0. 92 ± 0. 79) 朵ꎮ 访花量与上柱头量有极显著相关性ꎮ 在晴朗 天气ꎬ地熊蜂在6:30—6:40、温度为 11. 2 ~ 12. 8 ℃ 时出巢活动ꎬ在 8:30 达到日活动高峰期ꎮ 10:30 以后ꎬ温度高于 26. 1 ℃ 时ꎬ地熊蜂访花不活跃ꎬ部分开始回巢ꎮ 地熊蜂授粉的凤丹牡丹结籽率平均 为(54. 67 ± 3. 25) % ꎬ显著高于空白对照ꎮ 地熊蜂为凤丹牡丹传粉能提高凤丹牡丹的结籽率ꎮ 关键词: 地熊蜂ꎻ 凤丹牡丹ꎻ 访花行为ꎻ 结籽率 中图分类号: S685. 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3268(2019)08 - 0102 - 08Study of Pollination Ecology of Bumblebees 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ZHANG Kaiyue1 ꎬHE Chunling1 ꎬCHEN Lingling1 ꎬHAN Dongbo1 ꎬHOU Xiaogai2(1. College of Forestryꎬ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Luoyang 471023ꎬChinaꎻ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ꎬ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Luoyang 471023ꎬChina)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it behavior of bumblebee on Paeonia ostii ‘ Feng ̄ dan’ ꎬ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utilization of pollination bee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of peony yield of Paeonia ostii ‘ Fengdan’ ꎬvisual observationꎬphoto taking and stopwatch timing were used to de ̄ termine the foraging behavior of bumblebees 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 ̄ erage single visit time of bumblebee 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 was (10. 99 ± 0. 59) s. The average in ̄ terval time of a single visit was (6. 25 ± 0. 17) s. The time spent visiting a flower was longerꎬ with an av ̄ erage of (61. 51 ± 5. 92) s. The mean time between visits was (10. 27 ± 0. 65) s. The average quantity of bumblebee visited flowers per minute was (0. 92 ± 0. 79) .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olli ̄ nation amount and visiting stigma amount. In the sunny weatherꎬ bumblebees began to visit flowers around 6:30—6:40 in the morningꎬ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11. 2—12. 8 ℃ . It reached the peak of daily activ ̄ ities at 8:30. After 10:30ꎬ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26. 1 ℃ ꎬthe bumblebee pollination was not activeꎬand some started back to the nest. The average seed setting rate of peony pollinated by bumble ̄ bees was (54. 67 ± 3. 25) % ꎬhigher than that of blank control. The pollination of bumblebees can improve the seed setting rate of Paeonia ostii ‘ Fengdan’ . Key words: Bumblebeeꎻ Paeonia ostii ‘ Fengdan’ ꎻ Foraging behaviorꎻ Seed setting rate收稿日期:2019 - 04 - 20 基金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U1304308 ) ꎻ 河 南 省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 162102110101 ) ꎻ 河 南 省 科 技 创 新 人 才 项 目(164200510013) 作者简介:张凯月(1995 - ) ꎬ女ꎬ河南开封人ꎬ在读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植物ꎮ E - mail:zhangkaiyue95@ 126. com 通信作者:贺春玲(1974 - ) ꎬ女ꎬ河南洛阳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野生蜜蜂资源与传粉生态学研究ꎮE - mail:hechunling68@ 126. com 侯小改(1966 - ) ꎬ女ꎬ河南温县人ꎬ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牡丹分子生物学研究ꎮ E - mail:hkdhxg@ 126. com 第8期张凯月等: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103 牡 丹 (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 为 芍 药 科 ( Paeoniaceae) 芍药属( Paeonia) 的多年生落叶灌木ꎬ 是原产于我国的传统名贵花卉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 值、药用价值和油用价值[1 ̄3] ꎮ 油用牡丹是 优 良 木 本油料作物ꎮ 目前栽植的油用牡丹主要有 2 个品种 群ꎬ即凤丹牡丹( Paeonia ostii ‘ Fengdan’ ) 和紫斑牡 丹( Paeonia rockii) ꎮ 近年来凤丹牡丹作为木本油料 作物ꎬ栽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4] ꎮ 从全国范围来 看ꎬ油用牡丹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ꎬ农民对油用 牡丹的认识及种植积极性也越来越高ꎬ这是牡丹籽 油步入食用油行列以及进入产业化生产的巨大进 步ꎮ 但凤丹牡丹自花授粉后单花平均结籽数仅有 0. 4 粒ꎬ其结实率极低[5] ꎮ 牡丹属于典型的虫媒植 物ꎬ需要依赖传粉者授粉来提高结籽率[3ꎬ6 ̄8] ꎬ 所以 解决油用牡丹的昆虫传粉问题尤为关键ꎮ熊蜂 隶 属 于 膜 翅 目 ( Hymeoptera ) 蜜 蜂 总 科 ( Apoidea) 熊 蜂 属 ( Bombus) ꎬ 是 一 类 多 食 性 昆 虫ꎮ 熊蜂个体粗壮ꎬ寿命长ꎬ浑身绒毛ꎬ有较长的吻ꎬ是多 种作物的重要传粉者ꎮ 熊蜂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声震 为作物和无花蜜植物进行有效授粉ꎬ特别是豆科、茄 科等作物[9 ̄14] ꎮ 熊蜂对一些具有特殊气味的茄科作 物如 番 茄、 辣 椒、 茄 子 和 深 花 冠 作 物 如 红 三 叶 草 ( Trifolium pratense L. ) 、 紫 花 苜 蓿 ( Medicago sativa L. ) 、白 三 叶 草 ( Trifolium repens L. ) 等 授 粉 效 果 显著[15 ̄16] ꎮ已有大量研究表明ꎬ在温室大棚中熊蜂是比蜜 蜂更为优良的授粉昆虫ꎬ熊蜂采集力旺盛ꎬ日工作时 间长ꎬ能抵抗恶劣的环境ꎬ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 强ꎬ熊蜂没有像蜜蜂那样灵敏的信息交流系统ꎬ能专 心为温室作物授粉ꎬ很少从通气孔飞出去[13] ꎮ 人工 饲养野生熊蜂ꎬ利用其为温室蔬菜和果树授粉ꎬ不仅 可以提高果蔬产量、降低畸形果率ꎬ而且可以改善果 实品质ꎬ避免激素处理造成的化学污染ꎮ 熊蜂授粉 技术是设施农业( 果蔬类) 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配套技术之一ꎬ在 20 世纪初就有许多国家 开始饲养熊蜂并获得成功ꎮ 目前ꎬ在欧美的许多国 家将熊蜂进行商业化规模生产ꎬ丹麦、荷兰和比利时 是现今饲养熊蜂最多的国家[17 ̄19] ꎮ 地熊蜂是世界 范围内商业化授粉应用最广的熊蜂种ꎬ在设施果蔬 授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ꎬ已被欧美各国广泛推广 使 用ꎬ 成 为 现 代 农 业 提 高 作 物 效 益 的 重 要 手 段[20 ̄21] ꎮ 目前地熊蜂是我国用于果蔬授粉的主要 蜂群[20] ꎬ基于此ꎬ于 2017 年 4—5 月在河南省洛阳 市伊滨区洛阳东花园油用牡丹种植基地进行了地熊 蜂的传粉效率研究ꎬ以期为更好应用传粉蜂资源对 油用牡丹授粉提供理论依据ꎮ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地点 试验于 2017 年 4—5 月在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洛阳东花园油用牡丹基地( N 34°38′30″、E 112°39′ 43″ꎬ海拔 125. 5 m) 进行ꎮ 洛阳东花园地处洛阳城 东隅ꎬ是洛阳伊滨区万亩牡丹园产业聚集区的重要 组成部分ꎬ隶属于洛阳贞观牡丹种植有限公司ꎮ 洛 阳东花园种植的凤丹牡丹是洛阳市种植凤丹牡丹面 积最大的园区ꎬ种植面积高达 106. 67 hm2 ꎮ 凤丹牡 丹已进入盛果期ꎬ苗龄 8 ~ 9 aꎮ 1. 2 研究材料2016 年 3 月在洛阳东花园凤丹牡丹基地搭建 传粉网室ꎮ 网室规格:东西长 45 m、南北宽 8 m、墙 高 2. 1 m、脊高 3. 2 mꎮ 每个网室平均分为 3 个小网 室( 规格:15 m × 8 m) ꎬ网布为尼龙网聚乙烯材料ꎬ 孔径为 1 mmꎮ 如图 1 所示ꎬA、B、C 网室为地熊蜂 授粉 区ꎬ 每 个 网 室 内 放 1 箱 地 熊 蜂 ( 工 蜂 约 200 头) ꎻCK1 为空白对照区ꎻCK2 为大田对照区ꎮ 地熊 蜂授粉区 A、B、C 及 CK1、CK2 的凤丹牡丹约有 300 株ꎬ试验田块统一管理ꎮA、B、C 区域为地熊蜂传粉网室ꎻCK1 为空白对照网室ꎻCK2 为大田对照区域 Areas AꎬB and C were pollination net rooms of bumblebeesꎻCK1 was blank control roomꎻCK2 was field control area图 1 传粉网室及其平面图 Fig. 1 Pollination net room and its plan104河南农业科学第 48 卷 地熊蜂由北京农之艺养蜂场提供ꎬ当网室内有 1 朵牡丹花开放时ꎬ将地熊蜂的蜂箱放入 A、B、C 传 粉区ꎬ在蜂箱旁放置喂糖器ꎬ每天更换 50% 的蔗糖 水供地熊蜂采食ꎮ在传粉网 室 内 对 花 苞 做 套 袋 处 理ꎬ 袋 子 规 格: 35 cm × 20 cm 的硫酸纸袋和 35 cm × 20 cm、孔径为 1 mm 的尼龙网袋ꎮ 1. 3 研究方法 1. 3. 1 访花行为的测定 采用目测、拍照和录像的 方法ꎬ观察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特点ꎮ 采用 秒表计数的方法ꎬ观测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 访花时间、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单花访问时间、访花 间隔时间、单 花 访 问 次 数、 访 花 频 率 以 及 访 问 柱 头 次数ꎮ单次访花时间:地熊蜂从落到花上到离开花所 需要的时间ꎮ 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地熊蜂从花上离 开到再次落入花上的时间ꎮ 单花访问时间:地熊蜂 访问一朵花所需要的总时间ꎬ即地熊蜂从落到花上 开始采集花粉到离开花的时间ꎮ 访花间隔时间:地 熊蜂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上所需要的时间ꎮ 单花访 问次数:地熊蜂在一朵花上的访问总次数ꎮ 访花频 率:每头地熊蜂在 1 min 内采访的花朵数ꎮ 访问柱 头次数: 地 熊 蜂 访 问 牡 丹 花 的 过 程 中 访 问 柱 头 的 次数ꎮ 1. 3. 2 日活动规律的观察 于 2017 年 4 月 18—21 日连续观察 4 dꎬ每天 5:30—19:00ꎬ在地熊蜂传粉 网室放置蜂箱处ꎬ连续观察记录地熊蜂在 10 min 内 的进出巢数量以及携带花粉的地熊蜂的数量ꎮ 观察 10 min 之后ꎬ再紧接着观察下一个 10 min 内地熊蜂 的进出巢以及携带花粉的地熊蜂的数量ꎬ直至地熊 蜂回巢不再进行采集活动ꎮ 同时用手持气候仪记录 测定时段的温度ꎮ 1. 3. 3 授粉效果的试验设计 牡丹花苞期ꎬ在 A、B 和 C 地熊蜂传粉网室内ꎬ分别随机选择 50 株同期开 放的牡丹ꎬ再分别在每 1 株上选择 3 个大小、开放状 态基本一致的花苞进行处理ꎮ 其中ꎬ1 个花苞用硫 酸纸袋套袋让其自花授粉( 自交传粉) ꎬ1 个花苞用 尼龙网袋套袋让其进行风力授粉 ( 自交 + 风力传 粉) ꎬ1 个花苞不套袋让其进行地熊蜂授粉( 自交 + 风力 + 地熊蜂传粉)ꎮ 3 个地熊蜂传粉的网室内共 标记 150 株 450 朵花苞ꎬ花期结束 15 d 后摘除所有 的纸袋和网袋ꎮ于 2017 年 5 月 10 日在 3 个地熊蜂传粉网室分 别随机选取 3 组幼果ꎬ用于统计不同授粉方式牡丹 蓇葖果的结籽率ꎮ 同时在 3 个地熊蜂传粉网室分别随机选取 5 个幼果(未经套袋处理的植株)ꎬ在空白 对照网室 CK1 内随机取 15 个幼果ꎬ在大田对照区 域 CK2 随机取 15 个幼果ꎬ用于统计不同授粉区域 牡丹蓇葖果的结籽率ꎮ 统计每个聚合蓇葖果的单个 蓇葖中的胚 珠 数、 胚 珠 发 育 成 的 种 子 数ꎬ 计 算 结 籽 率ꎮ 结籽率是指单果的种子数占胚珠数的百分数ꎮ 1. 4 数据处理数据采用 Excel 2016 进行处理ꎬ采用 SPSS 20. 0 进行统计分析ꎮ2 结果与分析2. 1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特点 凤丹牡丹花的花粉量大ꎬ无蜜腺ꎮ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主要是采集花粉ꎮ 从牡丹初花期到末花期 地熊蜂均进行采访ꎮ 地熊蜂在单花上采集花粉时间 较长ꎬ并且采集 1 次后ꎬ会飞起在空中收集花粉ꎬ接 着继续落在花上进行第 2 次采集ꎻ单花往返采集多 次后ꎬ离开花朵到下一朵花上进行采访ꎮ 地熊蜂在 采集牡丹花粉时ꎬ从雄蕊的外轮向内部不断采集ꎬ或 沿雄蕊外轮周缘采集ꎬ或从雄蕊的内轮开始采集ꎻ地 熊蜂在单花上采集花粉时ꎬ会爬上柱头ꎻ同时在单次 采集后ꎬ在花的正上方收集花粉ꎻ不断收集花粉的动 作使地熊蜂体表的花粉会再次落上柱头ꎮ 在同一朵 花上ꎬ会有多只地熊蜂同时采访ꎬ它们相遇后会相互 驱逐(图 2)ꎮ 2. 2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 2. 2. 1 单次访花时间和单次访花间隔时间 地熊 蜂采访凤丹牡丹的单次访花时间在 1. 05 ~ 448. 39 sꎬ 平均为(10. 99 ± 0. 59) s( n = 985) ꎮ 其中ꎬ单次访花 时间在 1 ~ 5 s 最多ꎬ为 41. 83% ꎻ单次访花时间在 1 ~ 40 s 的占总样本数的 97. 36% ( 图 3) ꎮ 单次访花 时间超过 40 s 的ꎬ仅为 2. 64% ꎮ 采用 SPSS 20. 0 分 别对不同日期和同一日期不同时段地熊蜂在凤丹牡 丹上的单次访花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结果表 明:不同日期地熊蜂单次访花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 F = 13. 676ꎬP < 0. 05) ꎻ不同时段地熊蜂在凤丹牡 丹上的单次访花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F = 2. 228ꎬ P > 0. 05) ( 表 1) ꎮ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在 0. 28 ~ 41. 78 sꎬ平均为(6. 25 ± 0. 17) s( n = 907) ꎬ其 中ꎬ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在 0 ~ 4 s 最多ꎬ占总样本数 的 39. 58% ꎻ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在 0 ~ 20 s 的占总样 本数的 97. 68% ꎻ单次访花间隔时间超过 20 s 的ꎬ仅 占 2. 32% ( 图 4) ꎮ 采用 SPSS 20. 0 分别对不同日期 第8期张凯月等: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105a. 采访初开花ꎻb. 采访盛开花ꎻc. 采访末期花ꎻd. 2 只地熊蜂同时采访 1 朵花ꎻe. 地熊蜂采粉时爬上柱头ꎻ f. 花瓣完全脱落ꎬ柱头上留有大量花粉a. Foraging the early flowersꎻ b. Foraging the blooming flowersꎻ c. Foraging the late flowersꎻ d. Foraging a flower at the same time with two bumblebeesꎻ e. When the bumblebees collect powderꎬ they climb on the stigmaꎻ f. The petals fall off completely and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pollen on the stigma图 2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特点 Fig. 2 Characteristics of foraging behavior of Bombus terrestris 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图 3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花时间 Fig. 3 The single visit time of Bombus terrestris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和同一日期不同时段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 花间隔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结果表明ꎬ不同日 期地熊蜂采访凤丹牡丹的单次访花间隔时间有显著 性差异( F = 14. 499ꎬP < 0. 05) ꎻ不同时段地熊蜂采 访凤丹 牡 丹 的 单 次 访 花 间 隔 时 间 没 有 显 著 差 异 ( F = 0. 577ꎬP > 0. 05) ( 表 1) ꎮ 2. 2. 2 单花访问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 地熊蜂在 凤丹牡丹上的单花访问时间在 1. 74 ~ 744. 54 sꎬ平 均为(63. 51 ± 5. 92) s( n = 301) ꎬ其中ꎬ单花访问时 间在 10 ~ 20 s 最多ꎬ为 42. 19% ( 图 5) ꎻ单花访问时表 1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指标 Tab. 1 The foraging behavior of Bombus terrestris 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指标日期 / ( 月 - 日) Date / ( Month ̄day)时段(04 - 17) Time of dayIndex04 - 1504 - 1704 - 1904 - 218:00—9:00 9:00—10:00 10:00—11:00 单次访花时间 / s9. 34 ± 0. 77bc 7. 70 ± 0. 55c 12. 51 ± 1. 11bc 18. 96 ± 3. 05a 6. 69 ± 0. 65a 8. 95 ± 0. 90a 6. 48 ± 1. 19aSingle visit time 单次访花间隔时间 / s( n = 247)( n = 368)( n = 100)( n = 153)( n = 101)( n = 170)( n = 96)4. 95 ± 0. 28b 5. 36 ± 0. 22b 8. 41 ± 0. 62a 8. 11 ± 0. 54a 5. 74 ± 0. 51a 5. 24 ± 0. 31a 5. 17 ± 0. 35aSingle interval time 单花访问时间 / s( n = 225)( n = 345)( n = 89)( n = 140)( n = 96)( n = 160)( n = 90)81. 38 ± 11. 12a 55. 40 ± 7. 90a 48. 13 ± 11. 02a 73. 19 ± 21. 25a 60. 60 ± 16. 99a 61. 23 ± 12. 53a 40. 54 ± 9. 03aSingle flower access time 访花间隔时间 / s Single flower interval time( n = 77) -( n = 92) -( n = 35) -( n = 55) -( n = 31)( n = 36)10. 60 ± 0. 99a 10. 99 ± 1. 25a( n = 64)( n = 77)( n = 25) 8. 58 ± 0. 75a( n = 43) 注:同行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日期或时段的差异达到差异水平( P < 0. 05) ꎮ Note:Th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after data of the same row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date or time reaches significant level( P < 0. 05) .106河南农业科学第 48 卷间在200 s 以内的占 93. 02% ꎮ 单花访问时间超过 200 s 的ꎬ仅占 6. 98% ꎮ 采用 SPSS 20. 0 分别对不同 日期和同一日期不同时段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 花访问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结果表明ꎬ不同日 期地熊蜂采访凤丹牡丹的单花访问时间没有显著性 差异( F = 1. 810ꎬP > 0. 05) ꎻ不同时段地熊蜂在凤丹 牡丹上的单花访问时 间 也 没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F = 0. 655ꎬ P > 0. 05) ( 表 1) ꎮ由图 6 可知ꎬ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间隔时 间在 0. 80 ~ 79. 55 sꎬ平均为 (10. 27 ± 0. 65 ) s ( n = 186) ꎬ其中ꎬ访花间隔时间在 5 ~ 10 s 最多ꎬ为31. 18% ꎻ 其次是0 ~ 5 s时间段ꎬ为 27. 42% ꎻ访花间隔时间在0 ~ 30 s的占总样本数的 97. 85% ꎻ访花间隔时间超 过 30 s 的ꎬ仅为 2. 15% ꎮ 采用 SPSS 20. 0 对同一日 期不同时段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间隔时间进 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结果表明ꎬ不同时段地熊蜂采访 凤丹牡丹的访花间隔 时 间 没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F = 1. 091ꎬ P > 0. 05) ꎮ 对不同日期同一时段地熊蜂在 凤丹牡丹上的访花间隔时间测定结果失败(表 1)ꎮ 2. 3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率 2. 3. 1 访花频率 地熊蜂每分钟在凤丹牡丹上的 访花朵数为 1 ~ 4 朵ꎬ平均每分钟访花朵数为(1. 00 ± 0. 79) 朵( n = 82) ꎬ其中ꎬ每分钟访花朵数为 1 朵的 占总样本数的 57. 32% ꎬ每分钟访花朵数为 2 朵的 占总样本数的 25. 61% ꎬ每分钟访 4 朵花的仅占总 样本数的 2. 44% ꎮ 2. 3. 2 单花访问次数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单花 往返访问多次ꎮ 对 262 只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单花 访问次数的测定结果表明ꎬ其单花访问次数为1 ~ 46 次ꎬ平均为(4 ± 0. 33) 次ꎬ访问 1 ~ 3 次的最多ꎬ占 总样本数的 72. 91% ꎬ15 次以上的极少ꎬ 为3. 44% (图 7)ꎮ图 4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花间隔时间 Fig. 4 The single interval time of Bombus terrestris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图 5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花访问时间 Fig. 5 The single flower access time of Bombus terrestris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图 6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间隔时间 Fig. 6 The single flower interval time of Bombus terrestris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图 7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花访问次数 Fig. 7 The number of single flower visits of Bombus terrestris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2. 3. 3 访问柱头次数 地熊蜂在采访凤丹牡丹花 粉时ꎬ不时会爬上柱头ꎮ 地熊蜂采访的 138 朵花中ꎬ 上柱头的有 61 朵ꎬ上柱头的概率为 44. 20% ꎮ 对地 熊蜂的访花朵数和上柱头的次数进行 Pearson( 皮尔 森) 相关系数法分析ꎬ结果表明ꎬ访花朵数越多其上 柱 头 的 次 数 越 多ꎬ 两 者 有 极 显 著 相 关 性 ( r = 0. 630∗∗ꎬP < 0. 001) ꎮ 2. 4 地熊蜂的日活动规律通过对一天内不同时段地熊蜂在 10 min 内进 出巢的数量以及携带花粉回巢的采粉蜂数量的观 察ꎬ结 果 表 明: 地 熊 蜂 开 始 访 花 的 时 间 为 6:30— 6:40ꎬ开 始 访 花 的 温 度 为 11. 2 ~ 12. 8 ℃ ꎬ8:00— 9:00时间段为地熊蜂出巢采集花粉的高峰期ꎬ10:30 以后 的 时 段ꎬ 地 熊 蜂 有 效 工 作 的 数 量 普 遍 减 少 第8期张凯月等: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107(图 8)ꎮ 对不同时段 3 个地熊蜂传粉网室中每 10 min工作的地熊蜂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测定结果 表明:地熊蜂在8:30到达日活动高峰期ꎬ此时温度为 18. 9 ℃ ꎻ7:30—9:00ꎬ温度为 15. 0 ~ 20. 0 ℃ 时ꎬ地 熊蜂较活跃ꎬ每 10 min 平均有 5. 00 ~ 6. 67 头工作ꎻ 10:30 以后温度高于 26. 1 ℃ ꎬ平均每 10 min 仅有1. 00 ~ 1. 33头地熊蜂在工作ꎮ 在一天内ꎬ地熊蜂在 凤丹牡丹上的采粉花朵有选择性ꎮ 上午地熊蜂主要 采集牡丹上不开放的花朵ꎮ 中午以后ꎬ地熊蜂在牡 丹 下 部 穿 梭 飞 行ꎬ 采 集 牡 丹 下 部 开 放 的 花 朵ꎮ 6:00—7:00ꎬ地熊蜂会采集叶片、花瓣上的露水ꎮ图 8 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日活动规律 Fig. 8 The daily activity of Bombus terrestris on Paeonia ostii ‘ Fengdan’2. 5 地熊蜂传粉对凤丹牡丹结实的影响 地熊蜂传粉网室内对凤丹牡丹采取套硫酸纸袋、尼龙网袋和不套袋 3 种处理后ꎬ对凤丹牡丹单个 蓇葖果的结籽率测定结果表明ꎬ自花授粉( 套硫酸 纸袋) 的平均结籽率为(1. 68 ± 0. 63) % ( n = 50) ꎬ风 力授粉 ( 尼 龙 网 套 袋) 的 平 均 结 籽 率 为 ( 12. 46 ± 2. 43) % ( n = 46) ꎬ地熊蜂授粉(不套袋) 的平均结籽 率为(43. 07 ± 4. 20) % ( n = 48) ( 图 9) ꎮ 对 3 组数据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ꎬ结果表明ꎬ地熊蜂 授粉的结籽率显著高于风力授粉的结籽率和自花授 粉的结籽率ꎬ风力授粉的结籽率显著高于自花授粉 的结籽率ꎮ对空白对照 CK1、大田对照 CK2 和地熊蜂传粉 网室中的凤丹牡丹单个蓇葖果的结籽率测定结果表 明ꎬ CK1 中 单 个 蓇 葖 果 结 籽 率 平 均 为 ( 27. 99 ± 2. 70)% ꎻCK2 中单个蓇葖果结籽率平均为(52. 45 ± 3. 25) % ꎻ地熊蜂传粉网室中单个蓇葖果结籽率平 均为(54. 67 ± 3. 25) % ( 图 10) ꎮ 对 3 组数据进行单 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ꎬ结果表明:CK1 的结籽 率与 CK2、地熊蜂传粉网室的结籽率有显著差异ꎬ CK2 与地熊蜂传粉网室的结籽率无显著差异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 < 0. 05) ꎬ下同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treatments reach significant level ( P < 0. 05) ꎬthe same below图 9 不同授粉方式对凤丹牡丹结籽率的影响 Fig. 9 Comparison of seed setting rate of Paeonia ostii‘ Fengdan’ different pollination types图 10 不同传粉区域凤丹牡丹结籽率比较 Fig. 10 Comparison of seed setting rate of of Paeonia ostii‘ Fengdan’ in different pollination areas108河南农业科学第 48 卷3 结论与讨论地熊蜂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授粉昆虫ꎬ具有独特 的传粉生物学特性ꎬ能够为多种农作物授粉且能提 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22 ̄24] ꎮ 熊蜂在为温室果蔬如 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冬瓜、草莓、桃等授粉时ꎬ 其授粉的坐果率、单果质量都比人工授粉高ꎬ产量和 品质更高[25 ̄27] ꎮ 在河南省洛阳地区有大量的油用 牡丹栽植基地ꎬ笔者经调查发现ꎬ由于传粉昆虫的不 足ꎬ导致大量油用牡丹的结实率偏低ꎬ农民的收入也 随之降低ꎬ本试验通过增加地熊蜂授粉可以有效地 提高油用牡丹的产量ꎮ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ꎬ地熊蜂在访问牡丹花时ꎬ 会连续采访多朵花ꎬ且在同一朵花的雄蕊群上多次 起落采访使得沉降在柱头上的花粉量增加ꎬ同时地 熊蜂强大的携粉能力也增大了柱头的异花受精概 率ꎮ 地熊蜂在采集时会根据牡丹花的花粉状态选择 性采集花粉ꎬ这就拉长了地熊蜂采集的距离ꎬ增加了 异花授粉的机会ꎮ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ꎬ即熊 蜂偏向于采集花粉活力较强的花ꎬ能在花粉活力较 强的时候完成授粉ꎬ提高坐果率[28] ꎬ地熊蜂在油用 牡丹上选择性的采集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蜜蜂出巢进行采集活动与温度、湿度以及光照 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ꎬ且温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光照 和风速等因素[29 ̄31] ꎮ 对地熊蜂在油用牡丹上的访 花行为分析结果表明ꎬ地熊蜂开始出巢进行采集活 动的时间为 6:30—6:40ꎬ温度为 11. 2 ~ 12. 8℃ ꎬ在 8:30 的 时 候 到 达 访 花 高 峰 期ꎬ 此 时 的 温 度 为 18. 9 ℃ ꎬ在 10:30 以后( 温度高于 26. 1 ℃ ) 地熊蜂 开始陆续回巢ꎮ 此外ꎬ在研究中还发现ꎬ在环境温度 逐渐升高的过程中ꎬ地熊蜂开始采集处于较阴凉处 的油用牡丹的下层花ꎮ 杨佳林等[32] 在研究地熊蜂 为番茄授粉的访花行为时得出地熊蜂的出巢温度为 8 ℃ ꎬ 采 粉 温 度 为 9 ℃ ꎬ 在 13:00 左 右ꎬ 温 度 达 到 38 ℃ 时ꎬ地熊蜂达到访花高峰期ꎻ李继莲等[33] 在研 究明亮熊蜂为草莓授粉的访花行为时得出ꎬ明亮熊 蜂开始出巢采集的最低温度为 12 ~ 13 ℃ ꎬ开始访花 时间 为 8:00— 9: 00ꎬ 停 止 访 花 时 间 为 15: 55— 16:05ꎮ 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 可能是作物的花期不同、生长地域的不同和授粉蜂 种不同ꎮ本试验不仅得出地熊蜂的访花时间、访花间隔 时间、日活动规律以及访花率会影响地熊蜂的传粉 效率ꎬ而且得出地熊蜂在访花过程中上柱头的次数 也是影响地熊蜂传粉效率的重要因素ꎬ地熊蜂的访花次数与上柱头的次数呈极显著相关ꎬ上柱头的概 率为 44. 20% ꎮ 这就提高了柱头的授精率和花粉的 沉降量ꎮ 传粉者对植物花粉的移除数量和沉降在柱 头上的花粉量也是评估传粉效率的指标[34] ꎬ但由于 地熊蜂在采访油用牡丹时在一朵花上采集次数多、 采集时间长ꎬ在每次采集后均会在柱头的上方梳理 收集花粉ꎬ本研究认为在梳理收集花粉的过程中也 会有大量的花粉落入柱头起到传粉作用ꎬ具体精确 的柱头上花粉沉降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作物授粉的结实率或结籽率是衡量授粉是否成 功的重要依据ꎮ 本研究在油用牡丹作物区增加地熊 蜂授粉极大地弥补了凤丹牡丹自花授粉结实率低甚 至不结实的缺陷[5ꎬ35] ꎮ 地熊蜂授粉的结籽率显著高 于空白对照的结籽率ꎬ在同株油用牡丹上地熊蜂授 粉的结籽率显著高于风力授粉和自花授粉的结籽 率ꎬ地熊蜂授粉可以显著提高油用牡丹蓇葖果的结 籽率ꎬ这与前人研究熊蜂授粉能提高作物结实率的 结果基本一致[36 ̄37] ꎮ 本研究结果表明ꎬ通过地熊蜂 传粉的油用牡丹结实率显著提高ꎬ通过地熊蜂是油 用牡丹有效的传粉者ꎮ 但地熊蜂传粉对牡丹籽产量 和籽油品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ꎮ参考文献:[1] RYU GꎬPARK E Kꎬ JOO J Hꎬ et al. A new antioxidant monoterpene glycosideꎬα ̄benzoyloxyp ̄aeoniflorin from Paeo ̄ nia suffruticosa[J].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ꎬ2001ꎬ 24(2):105 ̄108.[2] AN R BꎬKIM H CꎬLEE S Hꎬ et al. A new monoterpene glycoside and antibacterial monoterpene glycosides from Paeonia suffruticosa [ J ] .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 ̄ searchꎬ2006ꎬ29(10) :815 ̄820.[3] 李嘉珏ꎬ张西方ꎬ赵孝庆ꎬ等. 中国牡丹[ M]. 北京:中 国百科全书出版社ꎬ2011:50 ̄55.[4] 刘德晶ꎬ焦晓旭. 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西部林业科学ꎬ2015ꎬ44(2) :170 ̄173.[5] 韩欣ꎬ成仿云ꎬ肖佳佳ꎬ等. 以‘ 凤丹白’ 为母本的杂交 及其育种潜力分析[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ꎬ2014ꎬ36 (4) :121 ̄125.[6] SCHLISING R A. Reproductive proficiency in Paeonia californica( Paeoniaceae) [ J] . Amer J Botꎬ1976ꎬ63(8) : 1095 ̄1103.[7] 罗毅波ꎬ裴颜龙ꎬ潘开玉ꎬ等. 矮牡丹传粉生物学的初 步研究[ J] . 植物分类学报ꎬ1998ꎬ36(2) :134 ̄144.[8] 吴明海ꎬ何亚平ꎬ费世民ꎬ等. 油用芍药属牡丹组繁育 系统研究[ J] . 四川林业科技ꎬ2015ꎬ36(4) :1 ̄17.[9] BUCHMANN S LꎬJONES C EꎬCOLIN L J. Vibratile pol ̄ 第8期张凯月等: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109lination of Solanum douglasii and S. xanti ( Solanaceae) in Southern California[ J] . The Wasmann Journal of Biolo ̄ gyꎬ1977ꎬ25(6) :427 ̄429. [10] BUCHMANN S Lꎬ HURLEY J P. A biophysical modelfor buzz pollination in angiosperms [ J] . The Journal of The Oretial Biologyꎬ1978ꎬ72:639 ̄657. [11] BIRMINGHAM A Lꎬ WINATON M L. Orientation and drifting behavior of bumble bees ( Hymenoptera: Apidea) in commercial tomato greenhouse[ J] .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ꎬ2004ꎬ82(1) :52 ̄59. [12] 黄家兴ꎬ安建东ꎬ吴杰ꎬ等. 熊蜂为温室茄属作物授粉 的优越性[ J] . 中国农学通报ꎬ2007ꎬ23(3) :5 ̄9. [13] 吴杰. 几种重要授粉蜜蜂的特性及授粉应用[ J] . 中 国养蜂ꎬ2003ꎬ54(5) :24 ̄25. [14] 彭文君ꎬ吴杰ꎬ国占宝ꎬ等. 人工控制下熊蜂( Bombus lucorum) 交 配 及 影 响 因 素 的 研 究 [ J ] . 蜜 蜂 杂 志ꎬ 2003(2) :3 ̄4. [15] Al ̄KAHTANI S NꎬTAHA E KꎬAl ̄ABDULSALAM M.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 seed yield in relation to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and honeybee pollination [ J ] .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ꎬ 2017ꎬ 24 ( 5 ) : 1051 ̄1055. [16] HOLM S N. Th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mble bees for red clover and alfalfa seed production[ J] . An ̄ 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ꎬ1966ꎬ11(1) :155 ̄182. [17] DAG AꎬKAMMER 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ffective ̄ ness of honey bee ( Apis mellifera ) and bumble bee ( Bombus terrestris) as pollinators of greenhouse sweet pepper ( Capsicum annuum) [ J] . American Bee Jour ̄ nalꎬ2001ꎬ141(6) :447 ̄448. [18] DOGTEROM M HꎬMATTEONI J AꎬPLOWRIGHT R C. Pollination of greenhouse tomatoes by the North Ameri ̄ can Bombus vosnesenskii ( Hymenoptera: Apoidae) [ J] .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ꎬ1998ꎬ91(1) :71 ̄75. [19] MORANDIA L AꎬKEVAN P GꎬLAVWETY T M. Effect of bumble bee( Hymenoptera: Apoidae) pollination in ̄ tensity on the quality of greenhouse tomatos[ J] .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gyꎬ2001ꎬ94(1) :172 ̄179. [20] 盖琴宝ꎬ周志勇ꎬ张红ꎬ等. 地熊蜂蜂群发育性状评价 及其饲料花粉配比优化[ J] . 应用昆虫学报ꎬ2015ꎬ52 (2) :333 ̄342. [21] VELTHUIS H H WꎬADRIAAN V D. A century of ad ̄ vances in bumblebee domestication and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its commercialization for pollination[ J] . Apidologieꎬ2006ꎬ37(4) :421 ̄451. [22] 孙永深ꎬ安建东ꎬ童越敏ꎬ等. 熊蜂( Bombus terrestris) 为温室 黄 瓜 授 粉 的 效 果 研 究 [ J] . 蜜 蜂 杂 志ꎬ2003 (8) : 3 ̄5.[23] NEISWANDER R B. Pollination of greenhouse tomatoes by honey bees [ J] .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ꎬ 1956ꎬ49(4) :436 ̄437.[24] ROLDAN S AꎬGUERRAN ̄SANZ J M. Quality fruit im ̄ provement in sweet pepper culture by bumblebee polli ̄ nation [ J ] . Scientia Horticulturaeꎬ 2006ꎬ 110 ( 2 ) : 160 ̄166.[25] 陈红ꎬ孙雄军ꎬ鲍喜峰. 熊蜂授粉技术在早春茄子生 产应用效果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ꎬ2016ꎬ44(27) : 40 ̄41ꎬ68.[26] 赵博光ꎬ安宝伟ꎬ刘俊娜ꎬ等. 熊蜂对开放种植蓝莓的 授粉试验[ J] . 中国蜂业ꎬ2013ꎬ64(4) :31 ̄33.[27] 李上星ꎬ谭光仙ꎬ杨建福ꎬ等. 熊蜂授粉对草莓产量和 品质的影响[ J] . 长江蔬菜ꎬ2016(2) :56 ̄58.[28] 安建东ꎬ吴杰ꎬ彭文君ꎬ等. 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在 温室桃园的访花行为和传粉生态学比较[ J]. 应用生 态学报ꎬ2007ꎬ18(5) :1071 ̄1076.[29] 陈盛禄. 中国蜜蜂学 [ 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ꎬ 2001:178 ̄196.[30] BLUTHGEN NꎬKLEIN A M.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 and specialisation:The role of biodiversity in plant ̄polli ̄ nator interactions[ J] . 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ꎬ2011ꎬ 12(4) :282 ̄291.[31] LEE K YꎬYIM S HꎬKIM S Yꎬet al. Comparison of polli ̄ nation activities between honeybee ( Apis mellifera L. ) and bumblebee( Bombus terrestris L. ) during the flower ̄ ing period of Asian pear( Pyrus pyrifolia N. ) under vari ̄ able weather conditions [ J ] . Journal of Apicultureꎬ 2016ꎬ31(3) :247 ̄261.[32] 杨佳林ꎬ顾向红ꎬ肖克来提ꎬ等. 地熊蜂访花行为及对 番茄营养品质的影响[ J]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ꎬ2015ꎬ 42(3) :454 ̄457.[33] 李继莲ꎬ彭文君ꎬ吴杰ꎬ等. 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为 温室草莓的授粉行为比较观察[ J] . 昆虫学报ꎬ2006ꎬ 49(2) :342 ̄348.[34] THOMSON J DꎬGOODELL K. Pollen removal and depo ̄ sition by honeybee and bumblebee visitors to apple and almond flowers[ J] .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ꎬ2001ꎬ38 (5) :1032 ̄1044.[35] 司冰ꎬ张延龙ꎬ牛立新ꎬ等. 油用牡丹‘ 凤丹’ 的授粉品 种试验[ J] . 北方园艺ꎬ2016(20) :58 ̄61.[36] 赵博光ꎬ徐光辉ꎬ肖智勇ꎬ等. 油茶熊蜂授粉试验初报 [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ꎬ2018ꎬ42(1) :175 ̄180.[37] 童越敏ꎬ李继莲ꎬ彭文君ꎬ等. 熊蜂授粉对温室草莓的 影响研究[ J] . 中国养蜂ꎬ2005ꎬ56(11) :7 ̄8.。

楠木类树苗的花粉及传粉生态学研究

楠木类树苗的花粉及传粉生态学研究

楠木类树苗的花粉及传粉生态学研究花粉及传粉生态学在植物生物学领域被广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植物的传粉策略和生态适应机制。

楠木类树苗属于楠木科,是一类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树种。

本文将探讨楠木类树苗的花粉特征和传粉生态学研究。

花粉是植物进行有性繁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粉形状、大小和特征存在差异。

大多数楠木类树苗花粉为黄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为30至40微米。

楠木类树苗的花粉表面光滑、细腻,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这些特征使得楠木类树苗的花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迅速传递给花粉携带者,如风、昆虫、鸟类等。

在楠木类树苗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中,有两个主要方面值得关注:传粉媒介和传粉策略。

首先,传粉媒介对楠木类树苗的传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楠木类树苗的主要传粉媒介包括风和昆虫。

风传粉是楠木类树苗最常见的传粉方式之一。

由于楠木类树苗花粉较小且较轻,适合随风传播。

风传粉对楠木类树苗的繁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风传粉,昆虫也扮演着楠木类树苗传粉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蜜蜂、黄莺等昆虫常常会收集楠木类树苗的花粉,同时也从花朵中获得花蜜,从而促进楠木类树苗的传粉和繁殖。

其次,传粉策略对于楠木类树苗繁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楠木类树苗在传粉策略上表现出多样性。

一些楠木类树苗通过花朵吸引传粉者,如散发出的芳香气味、鲜艳的花色和形态结构等。

这些特征吸引了昆虫等传粉者的注意,进而促进了花粉的传播和授粉过程。

此外,楠木类树苗的花朵结构也对传粉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楠木类树苗的花朵具有特殊的结构,例如构成传粉台的部分和蜜腺,这些结构有助于吸引传粉者,并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传粉过程。

在传粉生态学研究中,还研究了楠木类树苗的花粉传输距离和传粉网络。

研究发现,楠木类树苗的花粉传输距离受传粉媒介的影响较大,风传粉的花粉传输距离较远,而昆虫传粉的花粉传输距离较近。

此外,传粉网络研究显示,楠木类树苗与其他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利的传粉关系,这有助于维持楠木类树苗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

花粉粘附性与传粉生态学的关联

花粉粘附性与传粉生态学的关联

花粉粘附性与传粉生态学的关联植物和昆虫之间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花粉粘附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花粉粘附性是指花粉颗粒与其他表面之间的黏着力,它决定了花粉能否定向被传送到目标花的柱头上,从而实现繁殖。

花粉粘附性的大小和程度因为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而不同,同时还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1. 花粉粘附性的物理化学特性花粉颗粒具有粘性,这种粘性决定了花粉的黏着作用。

花粉颗粒表面由许多微细的凸起所组成,这些凸起可以和其他物质产生粘附作用。

在黏附作用的过程中,花粉颗粒表面还会逐渐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形成水合物体,使粘附力增大。

花粉粘附性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怎样利用粘着力将花粉目标化是有关系的。

这种关系一般是在科研中因为其众多的应用场景而被认知的。

例如农业和动物食品生产中就会使用花粉目标化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控制花粉的扩散和运动方向,从而实现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杂交繁殖。

2. 花粉粘附性对于传粉方式的影响花粉粘附性的变化不仅影响传播花粉的力量,也影响传播花粉的方式。

以昆虫传粉为例,传粉者粘在花粉饵料覆盖范围内,表面具有许多毛发,可以在花朵之间传播花粉。

这里花粉的颗粒很小,容易被风吹走。

这说明传播花粉力度越大,传播方式被掌控的可能性就越大。

传播花粉方式还依赖于植物结构学的特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确定花粉的位置和组成。

例如,许多农业作物的雄花和雌花的区分就是根据花粉的粘附性来确定的。

同时,根据物理性质的差异,花粉颗粒的粘附性也会影响传粉者的粘连情况,建立一个分类模型又可以完全依据花粉颗粒的差异。

3. 花粉粘附性与植物生产力的关系花粉粘附性是一种与植物繁殖生产力有关的因素。

花粉颗粒形态、大小、结构以及表面特性等因素都与植物生产力有关。

同时,花粉颗粒的生物活性也与生产力水平有关,如花粉颗粒在植物机体中的生命期、荷尔蒙水平的波动等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

花粉粘附性能通过多种途径改变植物的生产力。

黄大豆的花朵特征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黄大豆的花朵特征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黄大豆的花朵特征与传粉生物学研究黄大豆(Glycine max)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其花朵特征与传粉生物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黄大豆的花朵特征涉及到花器官结构、花期、花朵颜色等方面,而传粉生物学则关注黄大豆的传粉者、传粉方式以及对传粉者的吸引等。

首先,黄大豆的花朵特征包括花器官结构和花期。

黄大豆是典型的子房上位的花朵,具有子房、花柱和雄蕊等花器官。

花期通常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持续数天至一周左右。

黄大豆花朵的外观呈黄色,花瓣结构较小,常呈反卷状态,具有一定的香气。

其次,黄大豆的传粉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传粉者、传粉方式以及对传粉者的吸引等。

传粉者主要包括蜜蜂、蝇类和鳞翅目昆虫等。

其中,蜜蜂是主要的传粉者之一,它们利用黄大豆花朵中的花蜜和花粉作为食物来源。

蜜蜂通过在花朵上觅食时,将花粉沾到身上,并在飞行中传播花粉,完成黄大豆的传粉过程。

另外,黄大豆的花朵通过一系列的外部特征和化学成分吸引传粉者。

首先,黄大豆花朵的黄色是吸引传粉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昆虫特别喜欢黄色的花朵,因为黄色能吸引昆虫的注意力。

其次,黄大豆花朵散发出特定的香气,这个香气对于吸引蜜蜂等传粉者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黄大豆花朵中的花蜜和花粉是蜜蜂等传粉者的重要食物来源,它们通过感知到这些化学物质的存在而被吸引到花朵上。

除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外,黄大豆的花朵特征与传粉生态学也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

传粉生态学关注的是黄大豆花朵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黄大豆花朵的适合生长环境和温度要求会影响传粉者的活动和传粉效率。

此外,不同种类的传粉者对黄大豆花朵的偏好也可能影响花朵的传粉过程。

总之,黄大豆的花朵特征与传粉生物学研究对于理解黄大豆的繁殖生物学及其种群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优化黄大豆的种植管理措施,提高黄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对于黄大豆传粉者的了解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持传粉者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期,对于黄大豆花朵特征与传粉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促进黄大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飞虫对植物传粉的生态学意义

飞虫对植物传粉的生态学意义

飞虫对植物传粉的生态学意义介绍秋天是金灿灿的稻田中,蜜蜂与花儿亲密接触的季节,但稻田中更有一类小精灵,那就是飞虫。

飞虫不会像蜜蜂一样大力卷起花粉,它们站在花朵上面不动,只要一条花瓣轻轻地颠簸,飞虫耳目一新地飞走了。

这些似乎不起眼的飞虫,在稻田中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植物传粉的生态学意义植物的繁衍需要依托于花朵的开放和传粉运动的展开。

而植物的传粉方式主要有两种:自交和异交。

自交是指花朵的花粉在花朵内部进行传递和交叉。

异交则是指有机会使不同植株间的花粉相互授粉。

对于多数被食用植物,异交是其进行繁殖的方式。

而飞虫作为一种传粉媒介,在多个植物的繁殖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飞虫对植物的传粉作用飞虫作为传粉媒介,与花朵之间的互动是相互促进的。

于是,各种植物都会在生长过程中逐渐成为飞虫的“视野”,以求从中得到传粉的好处。

当飞虫寻觅食物的时候,它们会轻易地吸收到一些花粉粒子,并通过地面和其他花朵的联系进行花粉传递。

除此之外,飞虫还可以在不慎闯入花朵时,触碰到雌花或雄花,轻易地刺激或引发花瓣松动,促进花朵的开放和授粉。

这种传粉方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利于植物之间的交配跨度变化,增加了交配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飞虫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稻田的环境中,飞虫的作用同样重要。

由于稻田生态系统狭小,许多虫类无法进入并直接与植物相互作用。

而飞虫则是稻田中最常出现在花头上的一种昆虫,由于其体型极小,容易进入花朵中,增加稻田植物的异交机会。

另外,在稻田中,飞虫的聚集和活动还有一定的防止病虫害的作用。

飞虫在飞行时形成了一个“蝶群”,这种聚集能够引起很多寄生虫的注意,从而有助于有效地控制稻田害虫。

同时,飞虫还促进了稻田中土壤的效率,保障了作物的健康生长。

结论飞虫作为植物的传粉媒介,拥有细小的体型和异交机会方面的突出特点。

在稻田中,它们的聚集和活动还能够促进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保证了作物正常发育。

因此,在生态系统中需要重视飞虫的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增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关注。

生态学

生态学

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定义了生态学。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生态型分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它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分布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生物以种群为单位生存)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连结构成一个整体即生态系统。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传粉生态学方法

传粉生态学方法

传粉生态学方法摘要:1.传粉生态学的概念与意义2.传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a.传粉生物学基础研究b.传粉生态学研究途径c.传粉生态学实验技术3.传粉生态学的应用a.植物繁殖与保护b.生态系统服务评估c.农业害虫防治4.传粉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5.我国传粉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正文:传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传粉现象及其生态环境的学科,对于了解植物繁殖、生态系统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传粉生态学的方法与应用。

一、传粉生态学的概念与意义传粉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之间传粉过程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进化论等方面的问题。

传粉生态学关注传粉过程中的生物学基础、传粉者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粉生态功能等。

传粉对于植物的繁衍至关重要,它能保证植物种群的延续和基因多样性的维护。

同时,传粉生态学还对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传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传粉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对传粉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传粉过程的生物学机制。

包括传粉生物学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等方面。

2.传粉生态学研究途径:从生态系统水平研究传粉现象,关注传粉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传粉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

研究方法包括生态学调查、实验设计和模型构建等。

3.传粉生态学实验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传粉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信号传导、生理代谢等分子机制。

实验技术有同位素标记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

三、传粉生态学的应用1.植物繁殖与保护:传粉生态学在植物繁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传粉生物学基础和传粉生态学机制,有助于培育新品种、提高繁殖效益。

此外,传粉生态学也为植物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利用传粉者进行生物防治等。

2.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传粉生态学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传粉过程对植物种群动态、物种多样性维护的影响,有助于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的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地球年龄46亿年⏹原核生物出现—35亿年⏹19亿年前的元古代出现藻类⏹ 4.4亿年前的志留纪中后期至3.5亿年前的石炭纪,蕨类植物发展成为茂密的森林⏹ 2.2亿年前的三叠纪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发展起来,花粉靠风传播⏹ 1.8亿年前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出现⏹ 1.3亿年前的白垩纪各式各样的花发展起来⏹第三纪(7000-1000万年前)专门取食花蜜和花粉的蜜蜂和鳞翅目昆虫发展起来⏹长期选择进化,被子植物形成鲜艳的花色,芳香的气味,香甜而营养丰富的花蜜第一节传粉⏹外力把花粉带到柱头或珠孔附近的过程叫传粉一、非生物传粉(随机、浪费)1、风媒(95-98%非生物传粉)⏹裸子植物⏹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荨麻科的部分,毛茛科的唐松草属等特点:分布于纬度和海拔较高的地区;有柔荑花序、有长花丝、花暴露、叶小、花早于叶、雌雄异株或异花。

花粉数量大、多圆形、小。

2、水媒花⏹大多数为单子叶植物,水下生活⏹18个属,其中17个单子叶植物属,12个是海生的⏹传粉在水面上进行,如川蔓藻、水马齿⏹传粉在水下进行,茨藻、喜盐草和金鱼藻二、生物传粉(80%被子植物)1.脊椎动物传粉者(1)鸟媒南美、澳洲、南部非洲的蜂鸟;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太阳鸟;夏威夷的管舌鸟;印度-澳洲的吸蜜鸟花白天开放、颜色鲜艳、花蜜丰富、无挥发气味山龙眼科、苦苣苔科、荵冬科、芭蕉科(2)蝙蝠媒澳大利亚的猴面包树和龙舌兰,夏威夷的Musa fehi花夜间开放,不鲜艳,有很强的气味,花粉和花蜜丰富(3)兽媒松鼠、鼠和一些低等的灵长类澳大利亚的长吻袋貂,体长7cm,牙齿退化而舌很长,适于采集花蜜,主要采集山龙眼科植物的花。

2.昆虫传粉者(1)甲虫媒金龟子科木兰、壳斗科(2)蝇媒⏹原始形式,喙短、个体小常春藤、露珠草、冬青,花色暗淡,花蜜显露,花冠较短⏹高级形式蜂虻类有长的喙,可达10mm腐蝇喜欢腐臭味--天南星科的疆南星花色暗淡,没有花蜜、有特殊气味(3)蜂媒⏹胡蜂类(花粉胡蜂300余种),有长喙⏹马蜂⏹蜜蜂科,后足特化成了采粉足,有花粉刷和花粉篮等花多是两侧对称,较坚实,有一个平面供蜂降落,花色多为黄色或蓝色,气味清香不浓郁,花蜜是隐藏的但并不很深。

豆科、十字花科、唇形花科和菊科,兰科的60%(4)蝶媒和蛾媒⏹蝶白天活动,视觉发达,对红色敏感,嗅觉不发达⏹蝶媒花白天开放,有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气味不浓。

没有较平的降落台⏹马缨丹和醉鱼草⏹蛾夜间活动,嗅觉发达⏹蛾媒花夜间开放,有浓郁的香味(5)蚁和其它无脊椎动物的传粉挪威的海乳草和美国的直果草是由蚁传粉的。

在撒哈拉沙漠里的高温热土,很少有其它昆虫存在,那里植物的传粉者是蚁。

第二节花色一、传粉者对花色的偏爱不同的传粉者喜欢不同的花色。

蜜蜂、蜂--黄色或蓝色(唇形科、玄参科、十字花科、豆科),还有白色(槐树),对红色不敏感蝶类--红色或紫色等较鲜艳的花(锦葵)蛾类--白色、淡红色或红色蝇类--暗色、褐色和绿色甲虫--暗色、淡黄色或绿草色蜂鸟--深红色等鲜艳色(木槿、热带的紫葳科、苦苣苔科和玄参科),黄红二色花蝙蝠--白色或土褐色,对气味敏感鼠类--花内常有黑红色苞片并有白色环纹二、花色的化学⏹ 1.黄酮类化合物(有3000余种)⏹(1)花色素(橙色、粉红色、红色和紫色)⏹花青素Cy(品红色),原始花色素,见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风媒花⏹花葵素Pg(深红色),存在于热带较进化的植物中。

是蜂鸟喜欢的颜色。

⏹花翠素Dp(紫色),出现在温带较进化的一些科中。

是蜂喜欢的颜色甲基化:颜色更红甲基花青素—芍药色素;二甲基花翠素—锦葵色素;三甲基花翠素—报春花色素花色素苷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和一些二糖。

提高稳定性。

酰化的花色素苷花色素中的糖常常和有机酸如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肉桂酸和丙二酸结合形成酰化花色素。

提高稳定性。

助色素蓝矢车菊和鸭趾草的蓝花提取的花青素是红色。

助色素有黄酮或黄酮醇类化合物、金属离子花色素的生物合成(2)黄酮和黄酮醇(1600余种)黄色或无色菊科植物的黄色花(isoetin)、陆地棉的棉花色素、欧洲樱草的樱草色素、白花(三羟黄酮醇、四羟…)黄酮和黄酮醇糖苷许多黄酮和黄酮醇也都是以糖苷形式存在查耳酮和橙酮结构和黄酮类不同,性质相似,黄色;查耳酮(90)和橙酮(20)出现在菊科的金鸡菊和大丽花属从红花分离的红色素是查耳酮的二聚体从金鱼草和鬼针草分离出橙酮。

含氮色素呈现黄色到红色,8种存在于藜科、商陆科、仙人掌科和苋科以糖苷形式存在2、类胡萝卜素⏹花中有40余种⏹存在于黄色花瓣,桔黄色花玫瑰-黄花黄素;万寿菊-lycopene三、花的导向⏹1、可见导向⏹花的颜色⏹一品红、叶子花和猩猩草,聚伞花序,花很小。

⏹一品红花序周围的叶状苞片特化并有鲜艳的品红色⏹叶子花花序周围的叶片特化变为粉红色或紫色⏹猩猩草花序周围的叶片基部特化变成深红色当传粉者降落到花上时,花瓣上的花纹图案再将其导入花的深处⏹2、紫外导向⏹黄花的紫外导向⏹黄花有两种黄色素类胡萝卜素黄酮醇⏹向日葵有紫外导向⏹月见草--查耳酮⏹鬼针草--查耳酮和橙酮⏹豆科臭荠属因种而异,C.valentilna—棉花色素,C.emerus—三羟黄酮和四羟黄酮⏹蔷薇科绵刺属6个种--isosalipuposide,8个种是四羟黄酮⏹十字花科的白色花也发现紫外导向,以无色的黄酮醇吸收紫外线四、传粉者对花色的选择作用⏹澳大利亚:花翠素Dp63%,花青素Cy47%,花葵素Pg2%,⏹Pg频率很低是因为那里蜂鸟很少,而Dp高说明昆虫多⏹西印度热带:Dp47%,Cy70%,Pg17%,蜂鸟传粉广泛存在⏹花荵科植物有500余种⏹Harborne等研究花的结构、传粉者和花色素的关系:⏹有蜂鸟媒、蜂媒和蝶媒⏹蜂鸟媒花有长而窄的花冠和深红的颜色⏹蜂媒花有短而开放的花冠,几乎都是兰色⏹蝶媒花花冠介于二者之间,有紫红色和粉红色的花⏹对唇形科花色素分析:⏹6种深红色的花含有Pg;17种红-紫色的花含Cy;26种紫色或兰色的花含Dp。

植物的花色也能因传粉者的改变而变化花荵科的Ipompsis aggregta⏹神农架花色的分类(宴焕成):⏹白色173种⏹黄色155种⏹红色104种⏹紫色花92种⏹美国加州:开阔草原45%黄花;红杉树林91%白色或淡紫色;森林边缘地带是紫色⏹同一植物生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颜色的花:⏹美国北加州的一些草本植物,⏹生活在开阔地带-黄花-蜂媒⏹生活在郁闭地带-白色和粉红-蛾媒⏹植物当迁移到新的栖地能改变花色以适应新环境⏹玄参科钓钟柳属:⏹两个种,一种开红花,鸟媒;一种开蓝花,木蜂媒;重叠地带出现杂交种,紫色花,胡蜂媒。

⏹花色多态现象:十字花科的一种野萝卜(Raphanus raphanistrum)有黄花和白花,粉蝶和尾蛆蝇偏爱黄花,熊蜂偏爱白花。

第三节花的气味⏹花味是较古老的吸引机制⏹甲虫传粉的花有强烈气味无鲜艳的颜色⏹花味的吸引力较花色更重要⏹蜂类较蝶类对气味更敏感⏹夜间传粉花气味更重要⏹Brantjes(1978)实验:⏹白色和有色物体能吸引蛾类做正趋向运动,但不能使其着陆,必须有花味的刺激才能使其降落。

⏹花味浓度梯度导向作用⏹绝对黑暗下夜蛾夜能访问花,说明使靠气味定向一、香味⏹在花的表皮细胞或油细胞中含有精油,它是一种具有挥发气味的油状物,不同花含有不同成分的精油,因而散发出不同的气味。

花的香味常常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

⏹Kaiser(1993)根据味觉和化学标准把花味分为4型:1.白色花型:10%,如茉莉、柚、栀子、晚香玉等;白花,白天没有香味,夜间有,或夜间开放,有花蜜,大多是蛾媒。

香味物质多是直链的萜类(里哪醇、橙花叔醇和法尼醇),伴有芳香醇或酯类化合物(苯乙烯醇)。

2.玫瑰花型清晨开放,有浓郁的香味,传粉者是蜜蜂和其它蜂类。

香味主要成分:玫瑰、百合属、报春花科的仙客来属、豆科的甜豆属3.紫罗兰花型40%,蜂媒花,香味浓郁。

十字花科的紫罗兰花、木兰科的含笑、木犀科的桂花、芸香科的Boronia等4.芳香花型气味成分是酚类化合物。

石竹科的石竹、豆科的决明、49种兰花二、臭味⏹有些花释放令人不愉快的腐臭味或粪臭味。

⏹天南星科、伞型科和芭蕉科疆南星的传粉机制⏹天南星科、紫茉莉科、棕榈科和马兜铃科等开花时有升温现象。

⏹升温机制:开花前一天水杨酸可提高100倍,水杨酸刺激线粒体的呼吸,温度可高出环境22度。

水杨酸诱发加温受光期控制,峰值出现在黎明。

三、花的气味和昆虫信息素⏹昆虫依靠化学信息物质进行觅食和寻偶,植物能利用这样的气味来欺骗昆虫诱使其前来达到传粉的目的。

⏹访花的蜂类80%是为了食物,20%不是为了取食。

兰花-长舌蜂的关系盔兰、南美的热带森林中的爪唇兰和龙须兰等属兰花有最强烈的香味,它们都是由长舌蜂传粉的,但和大多数蜂媒兰花不同,长舌蜂访问它们不是为了花蜜,实际上它们也没有花蜜,而是被他们产生的强烈的花味所吸引。

⏹达尔文对盔兰的传粉也有深入地研究和精彩的论述,他引证克吕格尔博士说:“一方面由于互相竞争,一方面或许由贪恋采集这种物质而失足,他们滚进杓中,此时杓中已由位于蕊柱基部的器官分泌出来的流质灌注半满,于是这些蜂在水中朝杓前方爬行,在杓的前方,杓口和蕊柱之间有一条借蜂爬出孔道。

……当它们夺路而出时,就把花粉团插入到柱头中,……有时很多蜂集中在一起,排成一个连续不断的长列,接踵的通过这个特定的孔道”。

达尔文接着写道:“我们必须相信附属器所分泌异常丰富的流质积聚在杓里,这并不是引诱蜂的美肴,而是为了湿漉他们的翅膀,使他们不得不爬过这一孔道。

⏹雄蜂收集这些气味物质的作用:⏹雄性聚集信息素⏹气味物质被转化成信息素,吸引雌蜂⏹兰花的气味不仅对兰花的繁殖,也对传粉者的繁殖起作用。

四、香料物质⏹玫瑰:味持久而浓郁,香甜而温和,是茶、食品、化妆品的原料。

⏹茉莉:花洁白玉润,香味清雅,被誉为花香之首,是香水、化妆品、饮料和食品的原料。

⏹桂花:香味清雅并有一丝甜味,是茶、食品、糖果的原料。

⏹紫罗兰:花味清香,是重要香料植物。

⏹水仙、晚香玉、菊花、金合欢和熏衣草等。

第四节花蜜⏹花蜜是植物对访花者提供的奖品。

⏹花蜜是蜜腺分泌的,多位于雌蕊基部⏹花蜜的分泌受植物的生理条件和外界环境因素制约,还和时间节律有关。

⏹不同花因传粉者不同花蜜成分不同。

⏹一天内不同时间浓度也不同。

一、蜜糖⏹15-75%,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也有麦芽糖、海藻糖、蜜二糖、棉子糖、松三糖等。

⏹根据主要糖含量将被子植物花蜜分为3组:⏹1、蔗糖为主⏹2、3种含量大致相等⏹3、葡萄糖和果糖为主⏹随着植物进化,蜜糖由主要是蔗糖发展到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

这对传粉这有利,单糖容易吸收。

⏹不同的传粉者和糖浓度有关系,长舌类喜食中等浓度的花蜜,短舌类(蝇)能吸食更浓的花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