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考试:道德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2.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着作是()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赫尔巴特的《教育学》3.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A.交往起源论 B.生物起一C.心理D.劳动起源论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的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须,并与人类社会始终,它表明教育具有()A.永恒性B.历史性C.阶段性D.生产性5.孔子曰:“上好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A.责任性B.脱离社会生产C.具有全面性D.结合社会生产6.一般说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A.生产力发转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人口数量和质量D.社会意识形态7.在我国近现代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A.王寅学制B.葵卯C.壬子癸丑D.壬戌学制8.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个属于()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9.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柱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A.实验法B.练习法C.作业法D.演文法10.根据学生个人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定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A.诊断性B.绝对性C.总结性D.相对性11.某中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影片,该校采用的教育方法是()A.实际锻炼法B.情感陶冶法C.说服教育法D.个人修养法12.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13.小林诚实内向,谦虚勤奋,且具有亲和力,这些描述说明()A.性格特征B.能力C.气质D.认知14.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处,小丽只想到扣衣服,却想不到......其他用途,这种现象说明()A.功能迁移 B.功能固着 C.功能转换 D.功能变面15.小刚利用改变物体接触面积大小或光滑程度的方法,来增强或减弱滑板的摩擦力这主要说明小刚能够运用()A.元认知B.描绘性知识C.情境性D.程序性16 如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结构化程度很高,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掌握,他们最宜采用的学习形式是()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合作学习D.互动学习17.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图示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促进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

2017 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附答案解析

2017 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附答案解析

2017 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 )。

A.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C.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D.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它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个人天赋B. 社会分工C. 国家性质D. 教育水平[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马克思认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3在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是( )。

A.学生B.家长C.教师D.校长[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教师是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导性因素。

4在小学课外活动中,学生摄影小组举办的摄影作品大赛属于( )。

A. 游戏活动B. 学科活动C. 科技活动D. 文学艺术活动[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摄影属于艺术类的活动,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 )。

A. 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B. 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C.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D. 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陶行知这句话强调了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道德。

6将观察法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的依据是( )。

A. 观察条件是否人为控制B. 观察活动是否有规律C. 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活动D. 观察内容是否有设计并有结构[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根据观察活动是否有规律,可以将观察分为系统观察与非系统观察。

7假如小学生被狗咬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

A. 立即包扎伤口B. 在伤口的近心端用绳子扎紧C. 用肥皂水、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等冲洗伤口D. 不做处理,直接送往医院[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被狗咬伤后,应用肥皂水和双氧水彻底清洗伤口,不要盖住伤口。

2017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2017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2017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德育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心理结构;3.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5.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6.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教师资格考试 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 道德发展理论

2017教师资格考试:道德发展理论来源:智阅网道德发展理论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考点,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学习一下具体内容,熟练记忆,认真学习。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看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二)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着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其基本特征是:(1)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

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品德发展理论 考试试题

品德发展理论 考试试题

品德发展理论考试试题品德发展理论考试试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品德发展的重要性。

品德发展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关于品德发展理论的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选择题1. 品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A. 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B.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品质C.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D.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品德发展理论的目标是:A. 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B.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C.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D.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任能力3. 品德发展理论注重的教育方法是:A. 传统的灌输教育B. 启发式教育C. 体验式教育D. 纪律严明的教育4.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品德的培养应该:A. 依赖于学校的教育B. 依赖于家庭的教育C. 依赖于社会的教育D. 综合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5. 品德发展理论的实施需要:A. 学校的支持和重视B. 政府的政策支持C. 家长的积极参与D.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填空题1.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品德的培养应该贯穿于______的教育过程中。

2. 品德发展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______和社会______感。

3.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______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 品德发展理论鼓励学生通过______的方式来培养品德。

5.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道德问题。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品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目标。

2.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品德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3. 品德发展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请举例说明你在学校或社会中遇到的相关案例,并谈谈你的看法。

4. 品德发展理论认为,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请谈谈你认为学校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易混点区分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易混点区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易混点区分多选:考查三水平与阶段对应。

这部分内容基础知识比较简单,但是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区分比较复杂,因此今天的这篇内容主要为大家解决易混淆知识点之间的区分问题。

二、具体内容1.思维导图知框架2.难点区分辨真伪①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PK 维护权威道德定向的发展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绝对服从他人的要求(eg:警察叔叔说了,过马路要看红绿灯。

)维护权威道德定向的发展阶段:绝对维护权威社会习俗、法律法规(eg:交通规则告诉我们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不可以闯红灯。

)②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PK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认为法规不可变(eg:偷窃是违法的,所以海因茨不可以偷药。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仍然看重法律的效力,但是认为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eg:海因茨偷药是为了救人,可以适当减刑。

)③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PK 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看重法律(eg:生命权高于一切财产权。

)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超越法律(eg:生命高于一切。

)三、题目感知1.【单选题】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海因茨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所以他不应该偷药。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其中,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小明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被警察抓起来)而认为不该偷药,说明其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A项正确。

B项:习俗水平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研究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我们来介绍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中的第一种理论,即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预道德阶段、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和道德合作阶段。

在预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权威,他们会根据成人的规定和奖罚来判断是否为道德行为。

在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道德意识,他们更多地考虑个体主义和道义的权衡,但仍然缺乏全面的道德观念。

在道德合作阶段,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开始形成合作和公正的道德观念。

第二种道德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通过对道德冲突的情境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包括:预道德阶段、自利道德阶段、以奖赏和惩罚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社会规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道德发展的逐渐复杂和成熟。

最后,我们来介绍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需求,并帮助他们在适当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

总结来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必须了解的三大道德发展理论包括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师指导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应用。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解析)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解析)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人物和观点的对应。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他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和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了统一的学制系统以及新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泛智”教育思想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故A项正确。

B项: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赞科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与题干不符,排除。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其中,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题干中,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均体现了教育永恒性的特征。

故C项正确。

A项:教育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学校教育的控制权属于一定的当权阶级,当权阶级为了使教育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教育必须反映当权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

与题干不符,排除。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东⽅课推荐:
第⼆节⼩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亚杰提出⼉童的道德判断是⼀个从他律到⾃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我中⼼阶段(2-5岁)
是⼀种⽆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童没有约束⼒。

2.权威阶段(6-8岁)
⼜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律道德阶段的开始,⼉童开始依据⾃⼰的内在标准进⾏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
⼉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的特殊情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平,第⼀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
(⼆)道德⾔⾏从⽐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学⽣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觉性、从外部监督向⾃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出协调性。

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

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

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如选择,判断等)来考察,考察水平和阶段的对应关系,阶段和含义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区分。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中,徐峥饰演的程勇如果不走私药品,患白血病的病人就会因买不起药而失去生命,走私药物就会因触犯法律受到惩罚。

这就是一个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就是通过道德两难故事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的。

比如汉斯偷药的故事。

汉斯是一个穷人,有一天他老婆生病了,医生给汉斯说,本市只有一家药店有种药可以医治他的爱人。

药店的老板制造这种药花了200元,却要价2000元,汉斯到处找人借钱但只借到了1000元,他就给老板说能不能赊给他,后续再还钱。

药店的老板不愿意,汉斯趁着晚上就撬开药店大门偷药。

如果不偷药,妻子就会死,如果偷药,就会被抓起来。

根据儿童的回答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得出三习俗水平六阶段。

练习题:单选题1.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惩罚服从趋向B.相对功利趋向C.寻求认可趋向D.社会契约趋向1.【答案】C。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题干中,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其道德判断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因此答案选C。

2.小朱在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之后,认为电影中的男主角即使是为了病友能够减轻病痛也不能私自购买盗版药,因为如果人人都去买盗版药,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她此时的道德发展处与( )。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遵守法规取向阶段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2.【答案】C。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杜威2.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

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B.《学记》C.《孟子》D.《大学》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和文化传统6.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B.螺旋式C.纵向式D.横线式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

这种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生本课程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

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

A.单一课B.综合课C.练习课D.复习课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

2017年上半年安徽省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

2017年上半年安徽省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

2017年上半年安徽省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为。

A:培养自主性B:培养勤奋感C:培养主动性D:培养自我同一性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以下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A:50%~60%B:60%~70%C:70%~80%D:80%~90%3.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A:2岁B:4岁C:6岁D:8岁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B:6±1C:7±1D:7±25. 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A:完形一顿悟说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 儿童对亲身经历的直接的具体经验进行抽象所获得的概念称为。

A:科学概念B:日常概念C:一级概念D:二级概念7. 画线、写标题、列提纲等方式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元认知策略D:阅读理解策略8. 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9. 把道德发展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的是。

A:皮亚杰B:华生C:布鲁纳D:科尔伯格10. 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评价B:正式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11. 语文成绩好,语文自我概念强,这说明。

A: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有较高相关B: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不相关C: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相互干扰D:自我概念决定学习成绩1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题型?A:问题解决题B:论述题C:简答题D:选择题13. 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指。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归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归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

【导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快要开始了,想要⼀举拿下教师资格考试,光看书还是不够的,⽆忧考诚意整理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归纳,希望⼤家喜欢。

⼈的全⾯发展思想概述 1.⼈的全⾯发展思想的概念 ⼈的全⾯发展是指⼈的劳动能⼒的全丽发展,即⼈的智⼒和体⼒的充分、统⼀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发展。

2.⼈的全⾯发展思想的内涵 ⼈的全⾯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的全⾯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标,也是实现⼈的发展的理想境界。

马克思认为⼈的全⾯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的劳动活动、劳动能⼒、社会关系、⾃由个性和⼈类整体的全⾯发展。

(1)⼈的劳动活动的全⾯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中指出:⾃由⾃觉的劳动是⼈类的特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类的存在才得以体现,⼈的本质才得以反映,⼈才成其为⼈。

⼈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本⾝,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的发展。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类在劳动中产⽣,⼈类因劳动的异化⽽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解放,因劳动的发展⽽发展。

由此可知,⼈的全⾯发展必须建⽴在⼈的劳动活动全⾯发展的基础上。

⼈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的本质⼒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提⾼。

它反映和揭⽰了⼈的本质的全⾯的提升,以及⼈对⾃⾝本质的全⾯的占有。

(2)⼈的能⼒的全⾯发展 社会⽣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地拓展、张扬、提升⼈的⼀切能⼒,如⼈的体⼒、智⼒、⾃然⼒、道德⼒、现实能⼒和内在潜⼒等。

因此.能⼒的发展在⼈的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的全⾯发展的核⼼。

⼈的能⼒既包括体⼒,⼜包括智⼒;既包括从事物质⽣产的能⼒,⼜包括从事精神⽣产的能⼒;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和审美能⼒等。

劳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发展”,成为“各⽅⾯都有能⼒的⼈”。

2017教师编试题答案

2017教师编试题答案

2017教师编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在教育心理学中,以下哪项是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A. 内在动机B. 外在动机C. 社会动机D. 认知动机答案:A. 内在动机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在哪个阶段开始具备逻辑运算能力?A. 感觉运动期B. 前运算期C. 具体运算期D. 形式运算期答案:D. 形式运算期3.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得知识的?A. 讲授法B. 讨论法C. 实验法D. 观察法答案:C. 实验法4.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阿尔伯特·班杜拉B. 让·皮亚杰C. 霍华德·加德纳D. 亚伯拉罕·马斯洛答案:C. 霍华德·加德纳5. 在课堂管理中,以下哪项策略最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A. 规则明确B. 奖惩分明C. 尊重学生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二、填空题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答案:批判性思维2.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教育应促进学生达到其潜在的__________水平。

答案:最近发展区3. 在教学设计中,__________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选择。

答案:学习者4. 教师应通过__________和反馈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

答案:评估5. 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感和社会责任感。

答案:道德三、简答题1. 请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学生应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来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通过发现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描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后习俗水平”。

2017年高校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修订最新)

2017年高校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修订最新)

《教师职业道德》道德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其目的是按照一个“善”的原则去创造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关于善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现和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内涵取决于:1、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4、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道德的功能:1、认识功能,道德能够通过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等特殊形式,反映个人与其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使人们在其与现实世界的价值关系中,明确行为方向,掌握进行道德选择的知识2、教育功能,道德在社会教化方面起到的作用3、调节功能,道德通过判断、评价等方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岗位上所要执行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的特征:1、稳定性2、具体性3、适用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关系时多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2、强烈的责任性3、独特的示范性4、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批判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自律阶段: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三、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万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柏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基础,而对个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尊重品质。
(一)社会参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从而改善道德观念和行为。
(2)参与社会服务的经验可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会的行为。
(3)另一些社会参与经验,包括参加学校管理和社会政治运动,还可能提高成年期(10—30年后)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二)道德同一性
道德同一性包含两层含义:l.自我认同。2.寻求超越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教师资格考试:道德发展理论
来源:智阅网
道德发展理论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考点,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学习一下具体内容,熟练记忆,认真学习。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看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
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二)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其基本特征是:(1)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

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4.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做是改变儿
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三)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规则不再被当做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

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做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
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四)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

他的学说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1)前习俗水平。

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科尔伯格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道德发展理论这一考点,在历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们要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并且学会灵活运用。

此外,建议考生们参考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精析与标准预测(中学)》这本书对我们现阶段的复习,帮助很大,要好好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