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鸬鹚》一文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鸬鹚》一文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精选16篇)《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篇1轻轻撩起那一帘垂柳……——《鸬鹚》教学赏析《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

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画出一幅风光秀丽、安静祥和、默契悠闲、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同学欢迎的美丽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很多名师执教。

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很多新的发觉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当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

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明显,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夫,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夫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

在这样的农村,农夫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状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仆人为了表示热忱,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款待客人,图个新奇。

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便利,又新奇,属于纯自然的绿色食品。

可是从我念学校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把这位农夫错当成了渔民。

虽然课文中多次消失“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全部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

假如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殊多)的状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闲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明显,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加一道佳肴而已。

鸬鹚在农夫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鸬鹚》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鸬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4. 讲解要点: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尊重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后进生。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鸬鹚形象的认识。

2. 运用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渔人和鸬鹚的角色,增强情感体验。

4.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渔人和鸬鹚的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表现,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鸬鹚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生字词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深入了解某一动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懂得感恩,珍惜与动物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鸬鹚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鸬鹚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阅有关鸬鹚的资料,了解其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查阅的鸬鹚资料。

(3)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解释。

(3)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4. 深入了解鸬鹚(1)学生分享自己对鸬鹚的了解。

(2)教师展示有关鸬鹚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讨论鸬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

(3)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特点,下周分享。

2.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

(2)与家人分享所学,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鸬鹚语文教案

鸬鹚语文教案

鸬鹚语文教案鸬鹚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乘凉模糊庙门笑盈盈金灿灿茄子紫揉眼睛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

)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简介《鸬鹚》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想,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章:生词学习2.1 教学目标掌握《鸬鹚》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生词和短语。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2 教学内容分析《鸬鹚》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提供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生词和短语,并提供例句进行解释。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纠正发音。

第三章:文本解析理解《鸬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内容解读《鸬鹚》课文,理解其中的事件和角色。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场景的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的工具和材料。

4.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或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提高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表达。

6.3 教学方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的能力。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鸬鹚》教案范文三篇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鸬鹚》教案范文三篇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鸬鹚》教课设计范文三篇教课目的1.能独立认识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 11 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描绘“夕、垠、窄、列、脖、炊”等 6 个汉字。

2.能正确朗诵课文。

能依照要求圈画出渔人指挥鸬鹚打鱼时的动作的词;能抄录描绘湖面沉静的句子。

能按提示介绍鸬鹚打鱼的经过。

3.认识鸬鹚能关怀渔人打鱼的本事,领会渔民的渔家乐。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1.学习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 11 个生字;描绘“夕、垠、窄、列、脖、炊”等 6 个字。

2.能正确朗诵课文。

对课文第一节中的优美语句有所累积。

难点经过朗诵,想象,领会渔人的“悠闲”教课媒体 ppt课前学生预备充足预习课文教课流程一、揭露课题1.板书课题,读题。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

3.出示句子:斜阳下,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忧如排队的士兵在等候命令。

4.依照对鸬鹚整体特色的认识和读句,教课生字:夕、列、喉、脖5.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课文,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指名分小节朗诵课文,正音3.课文的描绘让我们如同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除了鸬鹚,你还看到了什么?出示: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渔船碧绿的垂柳袅袅的炊烟悠闲的渔民4.教课节余的生字5.指导写字三、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节1.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节,你感觉到了什么?(静、美)2.议论沟通,教师随机板书评论:面、渔人、鸬鹚3.读句子领会,理解“悠闲”并指引学生频频读好有关词句。

4.画面介绍。

(二)学习课文2-5 节1.由读课文 2-5 节,用“——”划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打鱼的句子,再圈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打鱼时动作的词。

2.流,读句子,理解,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领会。

3.说话: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_______地一抹,好像在说:“ _____________。

”4.组织沟通,随机点拨。

《鸬鹚》教案(优秀9篇)

《鸬鹚》教案(优秀9篇)

《鸬鹚》教案(优秀9篇)《鸬鹚》篇一教学要求: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或《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

3、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更佳)、挂图(录像剪辑更佳)、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想像鸬鹚捕鱼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图文结合,训练想像能力。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背诵,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挂图,欣赏江南水乡宁静的美。

1、出示挂图,师边描述边引导观察。

(1)湖面上有_____(2)湖岸边有______(3)湖的远处有______2、小结、揭题(板书课题)二、配乐朗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湖面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的过程。

(一)师明确听读要求,配乐范读。

思考:1.小湖宁静优美的景色都写在了课文的哪一段?2.湖面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是由什么而引起的?(二)检查学生听思效果1、回答思考题1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表现出湖面的宁静、优美。

2、回答思考题2,讨论,对应板书: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小结,导入学习第2~5自然段。

三、引导重点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感受捕鱼时的欢腾。

1、听一听,答一答(指名生读第2~3自然段):由于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湖面一片______景象?2、读一读,画一画(自由轻读):这一片欢腾的景象是由渔人和鸬鹚的哪些行动而引起的?3、填一填,品一品(书后练习3):体会动词的作用。

4、听一听,想一想(配乐朗读2~4自然段):想像“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情景?(组织学生说感受)5、学一学,说一说(生默读自学第5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6、齐读第二段。

《鸬鹚》教学设计15篇

《鸬鹚》教学设计15篇

《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1、揭题,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鸬鹚》。

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

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

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5、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

(“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鸬鹚》的作者和背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学生对鸬鹚的了解。

1.3.2 引入课文:介绍作者和背景。

1.3.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步骤2.3.1 列出生词和短语。

2.3.2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词语的含义。

2.3.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三章:课文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鸬鹚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教学步骤3.3.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3.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 教学步骤4.3.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总结。

拓展思考题目。

5.3.1 学生自主总结课文内容。

5.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3.3 学生解答拓展思考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

6.3 教学步骤6.3.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6.3.2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掌握课文中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鸬鹚的作用。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发挥想象,感受鸬鹚的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认读。

(2)发挥想象,理解鸬鹚在课文中的形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想象启发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鸬鹚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动画视频片段。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动画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形象。

(2)简介鸬鹚的特点及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认识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鸬鹚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渔夫之间的关系如何?4. 想象启发(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鸬鹚捕鱼的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点评并鼓励。

5. 课堂小结(2)强调鸬鹚与渔夫之间的友谊,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鸬鹚的其他文章或故事,增加对鸬鹚的了解。

2. 写作练习:以“我和鸬鹚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鸬鹚》。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鸬鹚的外貌和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鸬鹚》的阅读与理解。

鸬鹚的特点和习性的学习。

2.2 教学难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课文情节的分析和描述。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鸬鹚》的文本。

鸬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音响设备准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鸬鹚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词和短语。

4.3 课文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老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4.4 生词和短语学习:老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其意思。

老师通过例句和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作业5.1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鸬鹚的特点和习性。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5.2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下他们对课文《鸬鹚》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用它在句子中进行运用。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通过学生在朗读、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参与度来评估他们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和对生词短语的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鸬鹚》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高朗诵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体会诗人对鸬鹚的描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诵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鸬鹚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鸬鹚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如“江水”、“鸬鹚”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4.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改进。

5.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可以是描述、抒情或议论任一角度。

8. 板书设计:《鸬鹚》江水-清澈鸬鹚--捕鱼诗人--喜悦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活动中,可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10. 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鸬鹚的图片、诗歌全文及其注释、朗读示范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鸬鹚为题材,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诗意的作品。

《鸬鹚》教学设计(篇七)

《鸬鹚》教学设计(篇七)

《鸬鹚》教学设计之一何玉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理解“一望无垠”“悠然”等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的变化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课文的第一二段。

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教(学)具: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一、启1.出示渔人用鸬鹚捕鱼图,激趣后教师导语揭题,板书课题。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和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三1.清大家参照学习目标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三条自学。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1.学生按先整体再重点观察近处人、物的顺序指出图中画的景物。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教师加以点拨。

注意“舷”字读音、“抹”字字形和“囊”字的笔画(22笔)。

3.学生汇报新词理解情况,教师加以点拨。

悠然:悠闲安适的样子。

粼粼:水色明净,闪闪发光。

袅袅:细和柔弱的样子。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分段及段意,教师点拨订正。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鸬鹚捕鱼前湖面非常平静;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鸬鹚捕鱼的动态景观;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老渔翁回去了,湖面恢复了平静。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提示学法:①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中浮现出一幅图画,再与课文中的插图对照。

②读课文,找出哪些地方能体现湖面的“静”,找出有关句子。

②完成旁批中的问题和作业。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1.学生读第一自然后述说脑中的画面,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补充汇报、交流。

第一、二句讲小湖和周围的环境,第三、四、五句依次写了船、渔人和鸬鹚。

第一句可以看出湖面“静”,这句也是个比喻句,用镜子比喻湖面。

浮船浮在湖面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鸬鹚立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几句也体现了湖面的“静”。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鸬鹚》的基本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 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鸬鹚》的阅读与理解。

2. 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 怎样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形式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情感。

2. 图片展示:展示鸬鹚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简介鸬鹚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

4.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4 情感体验1. 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鸬鹚的认识。

5.2 作业要求1. 作业要认真完成,做到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 作业提交要及时,逾期不候。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关爱动物的角度出发,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认识到合作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鸬鹚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鸬鹚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合作性: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模仿鸬鹚捕鱼的情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式,写一篇关于鸬鹚的小短文。
4.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鸬鹚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讨论鸬鹚的劳动成果,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鸬鹚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鸬鹚的观察日记,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句式,描述鸬鹚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字数在100-200字之间,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2.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收集关于鸬鹚的图片、故事或资料,了解鸬鹚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寓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着较强的求知欲。但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针对本节课《鸬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以下方面感到困难:对鸬鹚生活习性的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掌握、描述鸬鹚的准确表达等。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鸬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鸬鹚的外貌特征。

(2)运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动物的热爱和尊重。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掌握《鸬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所描述的鸬鹚捕鱼技巧的理解与描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鸬鹚》的PPT或黑板。

2. 准备生字词卡片。

3. 准备与鸬鹚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鸬鹚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鸬鹚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3)分段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鸬鹚捕鱼的技巧。

(2)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4.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或小作文创作。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2)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鸬鹚、渔夫、船、诱、捉、鱼、填饱、偷懒、喂养”等;(2)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2)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3)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渔夫与鸬鹚之间的深厚感情;(2)学生能够体会到勤劳、善良、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3)学生能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感恩的心。

二、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3.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生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辨析和运用;3.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2. 生词卡片;3. 图片素材;4. 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鸬鹚的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鸬鹚与人类的关系,引出课文主题。

2. 生词学习:(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词义;(2)通过生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3)用生词造句,巩固生词的使用。

3. 课文朗读:(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全班一起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3)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表现。

4. 课文理解:(1)引导学生讲述课文大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问题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勤劳、善良、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3)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教学拓展1. 故事续编:(1)学生分组,每组续编一个关于渔夫和鸬鹚的新故事;(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小组的故事;(3)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9 鸬鹚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i,声母是“ch”,翘舌音;“舷”字读xian,不读xuan;“拣”字读jian,不读lia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

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

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

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

“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4.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查字典是解释词语的最简单的方法,但有些词语尽管字典上解释得很详细,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借助课堂讨论,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好办法。

比如:“鸬鹚”是一种水鸟,生活中不常见,但也许有的同学见过鸬鹚的标本,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

教师应该启发这样的同学大胆地讲自己对鸬鹚的认识。

鸬鹚:一种捕食鱼类的水鸟,也叫水老鸦,鱼鹰。

羽毛主要为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

嘴扁而长,上嘴尖端处有钩,颌(he)下有一个大喉囊,捕的鱼就放在囊中。

我国南方水乡人经常驯养鸬鹚来帮助捕鱼。

“竹篙”:就是撑船用的长竹竿。

它和公园里划船用的桨的作用是一样的,但要长得多,而且是可以前后左右活动的,一篙下去就可以插到河底。

“袅袅”一词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课文中用来形容岸上的炊烟回环旋转,慢慢上升的样子。

“悠然”:清闲、安逸的样子。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一望无垠”:垠,界限、边际。

形容一眼望不到边。

“粼粼”: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平静”:一般指心情、环境没有不安和动荡。

本文指环境。

5.出示幻灯片,区别字形,辨析词义。

(1)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组织学生先讨论字形,找出幻灯片中形近字的不同之处,再组词。

抹(一抹)喉(喉咙)炊(炊烟)沫(泡沫)猴(猴子)饮(饮料)痕(痕迹)垠(一望无垠)囊(喉囊)狠(凶狠)银(银行)襄(襄樊)(2)辨析词义,区分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恢复(还原复原)悠然(悠闲闲适自在)平静(宁静安静无声无息)一望无垠(一望无际一望无边)逐渐(渐渐逐步慢慢)粼粼(清湛清澈)水痕(水迹)反义词:悠然(忙碌紧张)粼粼(混浊)柔光(强光)平静(动荡)(二)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与《火烧云》一样,同是写景的文章,在段落结构上有相似之处。

想一想,《火烧云》的段落结构以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为线索分为三段,《鸬鹚》这篇课文也可以这样考虑。

可是同学们接触这样的课文还比较少,因此用这种方法分段可能有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先了解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主要写的是谁?做什么?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第2自然段主要写渔人驱赶鸬鹚下水;第3自然段主要写鸬鹚捕鱼的情景;第4自然段主要写渔人收鱼的繁忙景象;第5自然段主要写炊烟升起来了,渔人停止捕鱼;第6自然段主要写渔人划船回去。

第7自然段主要写湖面恢复平静。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明白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课文叙述的思路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能会这样分析:第一自然段讲湖面平静,渔人还没有捕鱼;第六、七自然段讲渔人停止捕鱼,湖面又恢复了平静;中间几个自然段则是捕鱼时的忙碌景象。

教师要在同学们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得出以下结论:课文是按照“静——动——静”或“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与《火烧云》的结构真的是很相似,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分段,就不会太麻烦了。

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文章结构,段意是比较容易概括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鸬鹚捕鱼前湖面的平静。

第二段(第2、3、4、5自然段)写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渔人归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三)完成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从插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恬静的画面。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动笔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交待时间和表示天色变化的句子,然后谈一谈感受。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②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③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④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导同学们谈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四句话说明渔人捕鱼的时间是傍晚。

天色的变化是随着夕阳渐渐落下去,夜幕即将降临而逐渐暗下来。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讲的是这个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湖面→岸边→远处的几只小渔船→近处的一只渔船→渔人→鸬鹚”这样的顺序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图中的景物、人、鸬鹚各有什么特点,然后综合起来再思考:画面上的重点是什么?看后有什么感觉?(图上画的是小湖的景色。

湖面平静如镜;岸边垂柳成荫,遮住金黄色的稻田;几只小渔船轻轻地浮飘在湖面上;近处一只渔船,渔人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鸬鹚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

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恬静的感觉。

)(课文中第一段具体地描绘了这个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课文的插图与第一段的内容紧密相联,画面给人宁静、优美的感觉。

请同学对照画面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幅画面的。

(“夕阳”表明时间是傍晚。

“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几句话集中体现了小湖风平浪静。

“一望无垠的稻田”,勾划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风光,既写出了稻田的广阔,又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表现了渔人捕鱼前清闲安然的心境和对捕鱼这一事有准备就绪,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

“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

说明鸬鹚也作好了准备,在静候捕鱼命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船“浮”着,人“坐”着,鸬鹚“站”着,说明此时的船、人、鸬鹚都处在静态,描绘了宁静而美丽的情景,与画面的意境是相一致的。

)板书:湖面平静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写了小湖环境的优美、渔人的悠闲、鸬鹚的静立,这些相互映衬,与太阳快要落山的时间相联系,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请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把画面写得这样美的呢?(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小湖到岸上,由远处的几只渔船到近处的渔船、渔人、鸬鹚。

)这是捕鱼前的一张静态图,紧接着捕鱼开始了,一切都变得热闹、忙碌起来。

板书:捕鱼前(三)学习第二段。

捕鱼开始了,湖面还是那么平静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画一画这一段中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动作,然后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湖面已经失去了平静,因为渔人开始捕鱼,“荡起一圈圈波纹,浪花也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板书:失去平静荡起跳跃(先讲到渔人的动作有,“站”、“拿”、“抹”这些动作表现了渔人的熟练和轻捷。

又讲到鸬鹚的动作有,“钻出”、“拍着”、“跳上”这些动作概括了所有鸬鹚出水的神态、动作,说明鸬鹚机灵、善于捕鱼。

接着又讲到渔人的动作,“抓”、“挤”、“甩”,这一系列的动作娴熟利落,说明渔人经验丰富,对鸬鹚的驯养到位。

)板书:站拿抹钻出钻进跳上抓挤甩指导朗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出重点,语速可稍微快一点,语气是欢快的。

多请几位同学读。

启发学生想象,大胆发言。

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画出一幅“捕鱼图”。

(十来只鸬鹚不断地在船上跳上跳下;渔人也不断地抓住鸬鹚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鸬鹚甩进水里,都快忙不过来了。

)在充分的讨论、互相启发后,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已经出现了一幅生动、活泼、有趣的“捕鱼图”,或许还是活动的电视片呢!这样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板书:捕鱼中(四)学习第三段:“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又怎么样了呢?请同学合上书,静静的听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渔人捕鱼之后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现在的湖面上与第一段一样吗?为什么?(现在的湖面与第一段一样的平静,但已经没有了渔船和鸬鹚,只有一条“水痕”。

因为捕鱼结束了,渔船都回去了。

)板书:湖面平静水痕捕鱼后(五)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段,“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语言精美,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使我们从一篇课文中看到了三幅美丽的画面,也使我们从静到动再到静的环境变迁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静动静(六)巩固练习,完成课后作业。

1.在课堂练习本上,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利用幻灯片填空,练习背诵。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鸬鹚就都()着翅膀()进水里去了。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