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例析

合集下载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 鉴赏评价-202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   鉴赏评价-202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
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
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
三、思考有据,判断正确。“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包含两个小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①评价的语言要简明准确。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只需要答出几个要点,不必面面俱到。这里主要是考生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意图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认可程度、人物的社会影响等作出自己的比较客观的判断和评价。② 依据文本和试题要求作出正确评价。到底怎样评价,一方面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试题要求决定的。我们要善于相机行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评价,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在传记里多属于议论性的,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③抓住关键性事件进行探寻评价。对那些很少有议论语句的文本,我们则需抓住那些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段落,进行分析探寻。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示或隐含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只有抓住它们,才能正确地评价。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短评专练指导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短评专练指导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2020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

2020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

2020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2019年-202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满分范文+名师点评

2019年-202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满分范文+名师点评

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原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

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试题特点】北京卷两道大作文试题形式平稳。

材料更贴近现实,关注社会,注重立德树人、强化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科能力、思辨意识等方面的呈现。

试题一:【审题解析】聚焦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彰显国家科技发展、时代风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

试题要求中提到“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系题目语境“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可思考此题重点虽为“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但其价值却是“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的目标与方向。

为此,除立足个体,关照大格局大视野也是此题应该注意的要点。

基于语料,学生可重写“个体功用”,也要兼顾“共同”的作用。

考生可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群体、个性优势与协同发展、和谐共生、服务社会乃至国家、世界的大同观。

写作材料可联系自身对现实的思考与积累、如个人价值与人民大众、普通劳动者与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新中国成就与人民福祉、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从家国情到国际观等等。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与概括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与概括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与概括人教版【能力目标】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把握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归纳和概括。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整体结构层次、段内结构层次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教学流程】一、考点解读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三个知识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分析与概括是两个相对应的思维方式。

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

二、复习指导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

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

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一)怎样理清文章思路:1.理清结构。

阅读文章,应当把握住它的框架,看出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

诗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七个“抓手”

诗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七个“抓手”

诗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七个“抓手”高考诗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考点之一,属较高的能力层级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复习备考中必须确立“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备考策略。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关注诗歌的类别。

如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思妇闺怨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要关注古诗中常常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羁旅愁思、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要做到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的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在做到“宏观把握”的同时,还必须要能从“微观切入”,也就是在评价某一首具体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时要有行之有效的便于掌握的方法或技巧。

我认为以下七个方面可以作为很好的抓手,试作例析。

1. 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

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例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5年江苏卷)题目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全篇紧扣“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问题:试简析“倦”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凉气侵袭卧室,月光洒满庭院,风吹露滴,月朗星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幅“秋夜图”,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

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原来是为国事而忧心,点出“心倦”。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研习考纲重难点【导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等。

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

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题考查的角度有:1.对思想内容(主旨)的评价。

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释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等。

进而对文章的思想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通过文章的语言来把握一句、一段的重要话语或全文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评价的步骤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回答评价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如2004年全国卷Ⅳ《快乐的死亡》的第3题: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指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这是对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观点的理解。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全文的理解入手,文章通过作家不出作品像死亡一样,说明一个道理,作家不要过分参加社会活动,不然会不出作品,这里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原文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

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

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导读: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是必不可少的题目,如何让这道简答题得到高分呢?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之所以让人感觉有些困惑,原因之一是往往问题的背后隐含着哲学思维方法的要求.抓住这个要求进行阅读,可以事半功倍。

这决不是牵强附会,是阅读实践的客观存在。

众所周知,哲学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从事一切科学研究、进行各项实际工作的最根本方法.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专门的科学方法和一般的科学方法都是哲学方法的具体体现,都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阅读当然也要接受哲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具体说,阅读中的哲学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形象与抽象的转换如xx年上海卷的阅读文本最后一段“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支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纯粹是形象表达,考题是要写出文章的主题,学生要看出形象表述的意思是:我们原有的优秀的东西或已丢失或快要丢失,我们必须模仿优秀的东西,复活我们原有的优秀的东西。

这就是形象与抽象的转换。

进而概括一下就是文本的主题。

二、整体与局部的转换xx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6题:阅读“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局部)这句话,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抓住这句话本身“渴望改变”、“期待延续”、“两难之中”(局部)等三处,联系全文“在朦胧的诗意氛围中,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感情”的主题(整体),找到答案“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局部所表现出的整体)应该不会太困难。

这道题表面考句意的理解,实际上考查由个别场面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

三、概括与具体的转换xx年全国卷Ⅱ第17题是“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阅读第10段,可知“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再看作者对“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的“爱”,可以归纳出由上文1至9段组成的两个大层次的内容,写出答案的另一层意思:“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由文本到答案是具体向概括的转换;由问题到答案,是概括向具体的转换。

【优质部编】2019-2020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2)

【优质部编】2019-2020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2)

2019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从构思到成文的距离构思从何而来刘勰认为在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主要运用想象,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可以形成具有“珠玉之声” “风云之色” 的具体艺术形象,这正是现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概念的特点。

刘勰所说的“神思”,也就是我们现在创作中讲的灵感,主要从哪里而来呢?当然就是想象。

然而想象并非凌空产生的,刘勰在论想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还提出了“神与物游”的构思理论。

他认为在构思中想象不能凭空产生,也不是离开客观事物的主观空想,作家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一种互相渗透,物我交融。

“神与物游”抓住了构思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精神始终与外物一起活动。

构思中的“神思”活动和作家情感的波澜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当作家在“神思方运”之时,就会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

不过,在有了构思之后,作家在进行的创作的时候,却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得表达不能“言尽其意”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词不达意”。

刘勰也意识到了仅仅只有想象,亦即“神思”,在文学创作中是远远不够的,“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无论思绪在脑海中怎样翻飞,波涛汹涌,但是要付诸笔端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万途竞萌”之时,却“难归于一”,或者“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使心折”的现象。

下笔之前踌躇满志,作品出来之后觉得和心中所思的大打折扣。

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思如泉涌,下笔却无神的境况。

刘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意“是处在观念里的形态,是虚的,所以容易出奇出新;但是语言表现而是将虚的东西变成实的,所以有相当大的难度。

这是构思和传达之间的矛盾。

这其中,意是由思产生的,言是由意产生的,但是他们之间是很有独立性的,这里的重点在于意和言之间的关系。

疏密之间,大相径庭。

密就是语言表现的自如贴切;疏则是言和意之间差之千里。

刘勰强调了创作中语言表现功力的修养,而不在于临机的冥思苦想。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9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9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9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目标要求】自2000年增加了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至今,还没有比较典型的考查题目出现。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考生充分理解并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之后所进行的最高层面的阅读评价能力测试。

本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能力考点,通常情况下,很难有统一的答案。

但为了检测的方便,通常有两个变化,一是相对降低难度,二是将多种评价列出来,让考生进行比较选择,以多项选择题型为主。

反映在考卷上的题目又往往与鉴赏的题目混在一起。

解答时,千万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盲目否定别人的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就是正确的。

当然,这一考点的检测可能会越来越机智,或者更能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评价和创造能力。

【网络透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指作者文章中所运用全部材料及其所表达的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的倾向。

就记叙性文章而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所叙事件,所写人物,所写景物和所抒发的思想,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所写人、事所持的态度;就说明性文章而言,它包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事理及其所用材料;就议论文而言,它包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和全部论据,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

不论什么性质的文章,总要选择一定的材料,说明一定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

总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这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思想内容。

下面分别来说明一下:1.评价思想内容(1)可从评价人物入手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尤其是小说,分析评价人物总是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包括分析评价人物的命运、性格,以及命运、性格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意义。

如祥林嫂,从她的命运来看她的性格是勤劳、善良、质朴和顽强的。

但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残酷,受迫害,遭遗弃的人物,最终被这个社会吞噬。

(2)可从评价事件入手分析评价事物主要指分析文中的事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事实,起了什么作用,还要对起因及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解密20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解析6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解密20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解析6

高频考点解密20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调研1】(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调研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八归史达祖①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

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

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

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慰此凄凉心目。

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

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注】①史达祖,曾任韩侂胄幕僚,韩败后,史牵连受黥刑,诗歌写于此时。

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答案】①自我安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作
者的观点态度例析
一、考点解读
1、此考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2、考查题型
(1)、主观表述题——分别考查或综合考查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可和表达技巧等方式交叉融合考查。

(2)、选择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判断。

3、主观表述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1)、评价诗眼:①你认为这句诗或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或哪句?②你认为这句诗哪个字或哪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③你认为哪个字或哪句写得最妙?
(2)、评价关键句:①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刻含义?②这句诗最有表现力的是哪句话,试作简要分析。

③你最喜欢诗哪个句子,并说明理由。

(3)、评价情感与主旨: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哪种看法?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怎样的,请你结合此诗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二、答题策略
各种形式的解题和答题策略:
1、评价诗眼
主要抓住以下方面:
①抓住强烈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
②诗眼通常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
③抓生动、形象、传神地描写事物的字词,尤其是形容词和动词。

解答技巧:先抓住诗眼的特征找准句中眼或篇中眼,再结合诗句分析这诗眼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后明确诗眼在表达作者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2、评价关键句
解答技巧:先解释这句诗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感情做具体的分析。

3、评价情感和主旨
解题技巧: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三、试题例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xx年全国Ⅱ卷)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答题兵法】①解答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分析下阕内容,而这里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所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诗人的思想内容。

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联系诗句进行分析。

上面的第二个问题要求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从全
诗看,诗人写景物,写农民,抒感叹,都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②语言组织方法:诗歌写了(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xx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兵法】①解答思路: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态度,诗歌需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去分析诗人传达的思想。

因此,这题先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内容,再从语言内容分析出作者的情感或你对诗歌的评价。

②语言组织方法:诗歌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或作何评价)
【参考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四、冲关训练
1、一般本科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古代很多诗人在异乡为异客时都为思念家乡而吟唱愁苦,本诗却不同,它从另一方面去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

请问,诗人却从哪方面去表现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从兰陵酒美,主人盛情,自己乐在这客中之地。

乐与朋友同欢同醉等方面表现诗人好美酒、重友情、喜游历那种豪放。

抒发了诗人乐观处世,心胸开阔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①、对这首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急管繁弦”写出了欢快和热闹的气氛。

B、“疑是湖中别有天”一句,写出了当时的醉态,不知道究竟是湖还是天。

C、“玉盏催传”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主客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态。

D、上阕写饮酒西湖,下阕写游湖所见,上下阕衔接自然。

②、这首诗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D,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把握,“疑是湖中别有天”是说湖水清澈,但诗人已醉,心存疑惑,并非不知。

(2)、这首词写出了清新澄澈的自然环境,诗歌通过描写“画船载酒”的游西湖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重点本科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己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挼:揉搓;闲引:无聊地逗着玩。

冯延已这首词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特别“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句更为人赞赏,你认为这句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好,风突然吹起,春风搅动了池水,春风也搅乱了思妇的心。

这一句,作者不仅以生花妙笔把特定环境中的春色用特写的镜头推到读者面前,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还以象征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

情与景紧密交融,怎能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意思对即可)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春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花
陈涣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摈弃人间富贵。

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冕和陈涣的两首咏梅诗,都抓住梅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问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相同吗?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王诗:
陈诗:
【参考答案】:王诗:诗歌通过冰雪严寒的生存环境突出梅花的耐寒;通过梅花的不随波逐流突出梅花的清高;同时还写了梅花为白花报春等的特征,表达了诗人高傲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陈诗:诗歌中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写出了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见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傲然挺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

表达了诗人高傲自守的思想感情。

3、挑战全国名校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

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

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

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貌”,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展开联想,作简要的探究。

【参考答案】
“紫袖”“红弦”分别指代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以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

“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

第三句是关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

这与《琵琶行》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深,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题具开放性,意思对便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