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二年级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把握音乐教学黄金时间,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把握音乐教学黄金时间,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二年级音乐上册中,孩子们通过学习音乐,可以获得许多启迪和帮助,在音乐的学习中,孩子们的智力、情感、身体等方面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而如何把握音乐教学黄金时间,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本次教案设计探讨的主题。
一、阶段目标1.学会听懂和模仿《阿细跳月》。
2.了解南疆地区的传统乐器以及它们的演奏方法。
3.提高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节奏感。
4.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和乐团思维。
二、教学地点教学地点为幼儿园音乐教室。
三、教学内容1.初步认识《阿细跳月》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播放一遍《阿细跳月》并让孩子们大声跟着唱几遍。
在唱完之后,老师可以逐字逐句地给孩子们讲解这首歌的含义,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这首歌。
2.学习乐器知识接下来,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展示南疆地区的传统乐器,如鼓、竹笛等,并让孩子们了解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
3.学习合唱和合奏在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这首歌和南疆传统乐器后,老师可以根据班级或学生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合唱和合奏的学习。
因为《阿细跳月》是一首合唱曲,每个小组可以分别承担不同的和声部分或乐器演奏,然后集中到一起进行合唱和合奏。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对节奏感的培养,教孩子们分析整首曲子的节奏和节拍。
4.练习和表演在完成合唱和合奏的学习后,老师可以安排小组进行练习和表演。
在表演前,老师可以提醒孩子们注意形体的表现和协调,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为表演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技能训练要点1.听力训练:让孩子们通过听歌曲,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能够听懂歌曲,辨认出节奏和旋律等元素。
2.唱歌训练:让孩子们能够模仿教师的唱法,达到正确的声音发音和音高掌握,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歌唱水平。
3.乐器训练:让孩子们掌握南疆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能够合理使用乐器,发出正确的音色。
4.合唱和合奏训练:让孩子们掌握和声和乐器演奏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一、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从节奏律动导入,运用歌曲《阿细跳月》的引子和主题节奏来设计节奏律动,请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
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主题记忆。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
4.再聆听乐曲,用动作表达弹拨乐器演奏的越短和情绪越来越强烈的卫生。
二、聆听管弦乐《火把节》片段
1.从民族风情导入。
课前请学生查找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
3.重点聆听第一段。
(1)第一遍:要求学生为音乐伴奏。
(2)第二遍:听出此乐段演奏的乐器有弦乐和木管组。
(3)第三遍:要求学生听到重音重现时,做擂鼓动作。
4.聆听第二段,感受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
5.完整聆听乐曲,表现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
人教版小学音乐 阿细跳月 教学设计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音乐的旋律及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通过律动、歌唱表达自己愉悦、欢乐的情感。
3、通过对彝族音乐、舞蹈、文化等方面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民族舞蹈更是如此。
而事实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大宝库。
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知道一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曲,进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重点难点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感受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组织教学1、旅游组织导入。
师: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坐快乐号音乐巴士。
我是导游小李,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出发吧!师: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云南省红河弥勒县城附近的可邑村。
2、介绍彝族及阿细支系。
师:可邑村居住着彝族支系阿细人。
这里的人能歌善舞。
瞧,热情的阿细人民在村口跳起舞欢迎我们呢!(出示彝族可邑村图片,并播放可邑村欢迎客人的“阿细跳月”舞。
)活动2【讲授】二、欣赏活动1、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
(热烈、欢快)师:这有趣的舞蹈叫“阿细跳月”,是可邑村响亮的文化名片。
早在2008年就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它同名的一首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在2011年就被中国民族广播乐团带入了世界音乐之乡——奥地利,在金色音乐厅演奏,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喜欢上了它。
小学音乐二年级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二年级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教学设计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设计意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记录着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俗。
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感受是他们进行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教学中用了多种丰富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听音乐的兴趣,用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听音乐,以逐步积累感受音乐的经验。
在本课中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达到有目的地欣赏音乐,体验参与的快乐。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在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
作曲家就采用了彝族“跳月”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民乐合奏。
旋律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
全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节奏为五拍子。
音乐一开始由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并由弹拨乐、弦乐、及乐队全奏反复出现,表现了姑娘多变的舞姿。
第二部分进行了移调处理,并加强了最后两拍的力度,使音乐更粗犷有力,好似健壮的小伙子跳起了粗放的舞蹈。
第三部分又转到原调,速度逐渐加快,笛子领奏后整个乐队全奏进入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
跳月舞(也叫大三弦舞)的基本步伐为: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形成五拍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音乐的旋律及节拍特点,并学习“跳月舞”的基本舞步。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音乐中速度、音色、力度等的变化,通过律动、歌唱表达自己愉快、欢乐的情感及对音乐的感受。
3.通过对彝族音乐、舞蹈、乐器、文化等方面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大宝库。
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课是以彝族的民间音乐为主)有初步的了解,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知道一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曲,进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阿细跳月》教案
《阿细跳月》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管弦乐队及民族乐器的分类,能够在乐曲中听辨部分主奏乐器音色特点。
2.能够在不同形式的音乐聆听活动中感受乐曲旋律特征并记忆主题,体验乐曲固定主题变化中速度、音区、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所表现的意境。
3.在《阿细跳月》的聆听中感受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难点:重点:听辨民族管弦乐器音色特点,在体验中记忆乐曲主题。
难点:根据旋律特点的体验来感受《阿细跳月》民族音乐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激趣引导,感受乐器音色: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推开民族音乐的大门,感受一次现场版的开门大吉。
1.吹管组乐器——笛子聆听主题片段感受笛子清脆、悠扬、演奏灵活的特点,了解笛子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吹管乐器。
介绍吹管组乐器:(笛子,笙,萧,唢呐等)主要是利用气流振动管体而发音,色彩鲜明,个性突出,善于演奏流畅的旋律,经常被充当主奏乐器,或在合奏中主奏旋律。
2.拉弦乐组乐器——二胡聆听主题感受二胡柔美抒情、富有歌唱性的音色特点,了解拉弦组乐器(二胡,高胡,板胡,京胡)是用装在细竹弓子上的马尾摩擦琴弦,使之振动发音的乐器。
3.感受弹拨组乐器音色聆听主题片段,感受弹拨组(琵琶,扬琴,古筝)乐器清澈、明亮,富于颗粒性的音色特点辨别乐器演奏方式。
设计意图:以学生兴趣为前提,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综艺节目“开门大吉”作为学生乐器音色的体验形式,激发学生在主动聆听的过程中了解乐器分类及其演奏方式。
(二)整体聆听,引发听觉注意:1.感受乐曲整体情绪。
师:用灵敏的耳朵听一听,除了刚才我么所听到的乐器之外音乐中你还听到了哪一类乐器?乐曲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打击组乐器介绍。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对烘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从音乐中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教案设计: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学唱《阿细跳月》,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阿细跳月》。
2.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
2. 对中秋节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
2. 音乐播放设备。
3. 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由来。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过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二、音乐欣赏(5分钟)1. 教师播放《阿细跳月》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 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
三、学唱歌曲(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阿细跳月》,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
2. 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乐器或身体动作表现《阿细跳月》的音乐节奏。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中秋节的意义和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唱《阿细跳月》,感受中秋节的氛围。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中秋节的歌曲或舞蹈。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歌曲和中秋节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步骤(10分钟)1. 复习《阿细跳月》歌曲,巩固学生对歌曲的掌握。
2.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秋节的历史、传说和习俗。
3.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七、音乐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如合唱、分组演唱等,增强学生对《阿细跳月》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力。
音乐教案《阿细跳月》
教学内容:音乐欣赏《阿细跳月》教学目标: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欣赏民族管弦乐版本《阿细跳月》,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学重点: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感受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2、能够赏析出《阿细跳月》主题旋律和《跳月歌》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准备:钢琴伴奏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介绍和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导入1、图片介绍彝族的人文景观,触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我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古老和神秘”(教师根据图片内容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人文景观,请同学猜答民族)(图片1:这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秀丽迷人的山村;图片2、云南著名的石林就是由这个民族传说中的阿诗玛幻化而成; 3、这个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因为这个民族崇尚黑色,也被称为“黑族”;4、这是一个善于酿酒、嗜爱饮酒、形成独特酒文化的民族;5、“火把节”是这个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6和7图在“火把节”上这个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表演一个让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自豪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由于在表演中习惯使用大三弦进行伴奏,《阿细跳月》也叫《大三弦舞》。
你们现在猜出这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彝族)2、复习学生学习过的彝族歌曲,增添学生边律动边演唱的情趣。
①师:“其实彝族离我们很近,不信,大家听。
”(欣赏《彝家娃娃真幸福》)要求:边轻唱边跟着老师律动。
②跟伴奏演唱边律动边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③过渡语: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彝族的一首被美国人称为世界十大民族音乐之一的《阿细跳月》二、赏析民乐版《阿细跳月》1、学生完整听赏整首乐曲,听后交流感受(教师可从情绪、旋律特点上去引导学生交流)师:“听完之后,同学们可以从音乐的情绪、旋律的特点、力度速度的变化说说你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吧自己的感受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但是必须保持安静)如果学生没有听出旋律相同的特点,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能哼出这首曲子的一两句旋律吗?”教师变换调式哼唱旋律,问:“大家是不是一直听到这段旋律?”2、感受乐曲旋律不变的特征和五拍子的强弱规律第二遍教师带领学生边听边做身体律动:前三拍高举双手拍手,后两拍拍膝盖。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觉和节奏感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觉和节奏感一、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歌曲《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觉和节奏感。
3.提高孩子的团队协作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步骤1.热身准备学生们来到音乐教室,教师发放乐器并演奏一段乐曲,让学生们跟着乐曲的节奏轻松摆动身体,同时唱响教室里的欢声笑语。
这样的动作和节奏感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们更加进入音乐活动的状态。
2.歌曲欣赏学生们认真听老师演唱歌曲《阿细跳月》,并鼓掌欢迎。
教师解释歌曲的含义,让学生们理解民间歌曲中蕴含的文化和传统。
3.演唱训练教师带领学生们反复演唱歌曲《阿细跳月》,让学生们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节奏感和音乐感觉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纯熟的演唱歌曲。
4.乐器演奏根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教师将乐器分发给学生们,并指导学生们如何演奏乐器,如何掌握节奏和速度。
5.合唱排练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练习一段歌曲的演唱和乐器演奏,并逐步将所有的组合起来,让学生们一起演唱《阿细跳月》,积极配合和表现。
6.表演展示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和乐器的演奏后,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表演展示。
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向其他班级的同学展现自己的成果,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音乐成就。
三、教学策略1.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音乐是一种轻松、自由和美好的艺术形式,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没有任何压力地学习和享受音乐。
2.强调重复训练音乐的学习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重复训练,让学生们逐步掌握音乐的技巧和感觉。
3.励互动合作音乐是需要团队协作的艺术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他们积极交流、合作和反馈,共同创造美好的音乐互动体验。
四、帮助孩子培养音乐感觉和节奏感的重要性音乐是人类创造的美好艺术形式之一,能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激情。
而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觉和节奏感,则可以提高孩子的细节观察力、语言和表达能力、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跳舞,让我们更亲近自然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跳舞,让我们更亲近自然一、教学目标:1.了解杨族文化习俗。
2.懂得表达跳月亮舞的感受和情感。
3.通过跳月亮舞,让学生更加亲近自然。
4.发扬集体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跳舞的基本步骤和跳月亮舞的文化背景,并能够快速掌握舞蹈动作。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跳舞了解自然、体会自然、热爱自然。
三、教学过程:1.了解跳月亮舞的概念和文化背景,介绍杨族文化。
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跳月亮舞的概况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杨族文化、习俗等知识。
2.明确跳月亮舞的目的。
在介绍完文化背景后,老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跳月亮舞的目的:让人们更亲近自然,体会自然的美好。
3.指导学生掌握跳月亮舞的基本步骤。
老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舞曲动作,让学生模仿基本步骤,了解跳月亮舞的动作特点和基本步骤。
通过简单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舞蹈动作,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让学生进行跳舞活动。
在学生了解跳月亮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跳舞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跳舞的乐趣和自然之美。
5.让学生分享跳舞的感受和情感。
在跳完舞后,让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了解跳舞的感受和情感。
通过口头表述和绘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跳舞的意义和价值。
6.评价和总结。
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演出进行评价,并和学生一起总结,让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和哪些面需要加强,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中,老师可以使用讲解、演示、问答、绘画、口头表述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手段:本课程中,老师可以使用幻灯片、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评价和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评估。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让孩子从欣赏中学习,从舞蹈中感受快乐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让孩子从欣赏中学习,从舞蹈中感受快乐一、教学目标1.了解台湾民歌《阿细跳月》的歌曲特点。
2.通过欣赏和学唱这首歌曲,培养孩子音乐欣赏能力。
3.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加上舞蹈动作,使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二、教学内容1.首先听一遍《阿细跳月》这首歌曲,让孩子感受到原曲的旋律和歌词。
2.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引导孩子理解歌曲的含义。
3.按节奏和旋律学唱这首歌曲,并逐渐加入舞蹈动作。
4.学习舞蹈动作时让孩子理解动作的含义和动作的步骤。
5.最后将歌曲和舞蹈连贯起来,演绎整个《阿细跳月》程序。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请孩子们听一遍这首歌曲《阿细跳月》。
老师可以先播放一次歌曲,然后再请学生跟着歌曲唱,让孩子们体会到原曲的旋律和节奏。
2.老师给孩子们分析歌曲的歌词,询问孩子们是否懂这首歌曲的含义。
3.接下来,请孩子们按照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学习唱这首歌曲。
如果孩子们唱不好,可以请老师分别带领小组同学唱歌曲的不同部分,等孩子们掌握之后再请大家一起合唱。
4.在学会了歌曲之后,老师教授舞蹈动作。
让孩子们回忆这首歌曲所表现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出舞蹈动作的形式和内容。
5.在确定了舞蹈动作之后,老师可以请孩子们分别练习每一个动作,逐渐合成整首《阿细跳月》的舞蹈。
6.将歌曲和舞蹈连贯起来,演绎整个《阿细跳月》程序。
在演绎过程中,老师可以细心指导孩子们的舞姿和口型,让整个表演更加完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台湾民歌《阿细跳月》的歌曲特点和意义,并且能够通过学唱歌曲,在加入舞蹈动作的情况下,培养孩子音乐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孩子们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舞蹈动作,要求孩子们既要掌握歌词、旋律和节奏,又要记住舞蹈动作、步骤和形式,难度较大。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听学生们表现,来进行教学评价。
为了提供更加精确的反馈和指导,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表演程度,包括合唱的声音、舞蹈的形式和动作的准确度等。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用音乐打开孩子的艺术天赋之门
教案设计: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阿细跳月》这首歌曲,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阿细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阿细跳月》这首歌曲。
2. 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2. 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
2. 音乐教材和乐谱。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阿细跳月》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简要介绍阿细族的风俗文化和音乐特色。
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特殊音调和节奏。
2. 教师分段教唱歌曲,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三、节奏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
2.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音乐游戏(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与《阿细跳月》相关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音乐表现力。
2.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感受音乐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阿细跳月》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课后主动练习演唱歌曲,分享所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课程结束后,及时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歌词解析(10分钟)1. 教师逐句解析《阿细跳月》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增长知识。
七、歌曲演唱(15分钟)1. 教师播放《阿细跳月》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演唱。
2.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纠正发音错误。
《阿细跳月》教案
《阿细跳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和节奏。
2. 通过学习阿细跳月,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阿细跳月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3. 阿细跳月的音乐特点和节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2. 教学难点:阿细跳月的节奏和团队协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阿细跳月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舞步、动作、音乐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阿细跳月的舞步和动作。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4. 反馈法: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学生互相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阿细跳月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舞步教学:讲解并示范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 动作教学:讲解并示范阿细跳月的动作,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4. 节奏教学:讲解阿细跳月的音乐特点和节奏,学生跟随音乐练习。
5. 团队协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练习,教师指导。
6. 展示与点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学生互相评价。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练习,拓展学生对民族舞蹈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舞蹈教室或宽敞的室内空间。
2. 音乐设备:播放音乐的音响设备。
3. 教学道具:舞蹈鞋、镜子(如果有条件)。
4. 教学资料:阿细跳月舞蹈视频、图片、乐谱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阿细跳月的基本概念和舞步。
2. 第二课时:学习阿细跳月的动作和节奏。
3. 第三课时:练习团队协作和舞蹈整体表现。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和点评。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舞蹈技能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舞步、动作、节奏掌握情况。
2. 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评估学生在舞蹈中的配合默契程度。
3. 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和互动情况。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从音乐中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教案设计: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学唱《阿细跳月》,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结合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通过分组合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阿细跳月》的学习与欣赏。
2.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和习俗介绍。
3. 分组合作实践活动:自制中秋灯笼、猜灯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唱《阿细跳月》,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2. 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把握,以及对中秋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阿细跳月》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美。
2. 新课学习: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节奏和旋律,学生跟唱。
3. 文化讲解:教师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美食,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自制中秋灯笼、猜灯谜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学会唱《阿细跳月》。
2. 学生对中秋节由来和习俗的了解,能够传承中华文化。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歌曲《阿细跳月》乐谱,中秋节相关故事资料,制作灯笼和猜灯谜的道具。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投影仪,白板,彩笔。
3.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可容纳学生分组活动的空间。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阿细跳月》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引发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歌曲,包括歌词理解和旋律练习,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节奏并正确演唱。
3. 文化分享: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节的历史由来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4. 分组活动:学生按照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制作灯笼和猜灯谜,期间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带你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教案设计: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云南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的风格特点和舞蹈形式。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和舞蹈风格。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舞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以及舞蹈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音乐教材、舞蹈视频、图片等。
2. 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舞蹈场地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云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教授:a. 介绍“阿细跳月”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彝族文化。
b. 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阿细跳月”的舞蹈风格和舞步。
c. 教师示范舞蹈动作,讲解基本舞步和手势,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练习。
3. 练习:a.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提高舞蹈水平。
b.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大胆展示自己。
4. 展示:a.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舞蹈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b. 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看舞蹈视频,巩固所学舞步和动作。
2. 家长协助孩子,让他们在家庭聚会或朋友聚会时进行表演,分享学习的喜悦。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阿细跳月”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舞蹈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评估学生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舞蹈的热爱和自豪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阿细跳月”舞蹈。
2. 思考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3. 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音乐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彝族文化展览或民族村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年级音乐上册《阿细跳月》教案设计:让孩子在音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次二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设计的主题是《阿细跳月》,旨在让孩子在音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阿细跳月》是一首具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曲目,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富有中国风格,在艺术形式、文化内涵方面和世界各地的音乐形式有所不同。
本学习教案从乐器解析、歌词韵律、舞蹈动作等多个角度,全面掌握学习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一、教学目标1、能听懂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学会用声音、乐器来表达音乐;2、能理解和演唱《阿细跳月》的歌词,正确把握歌曲节奏与音调3、能地道演唱《阿细跳月》,掌握歌曲的意境及文化含义;4、能表演仿佛飞天遁地,“月露出的银莲花”,“柳絮飘飘地千树万树”的诗意舞蹈动作;5、能合作完成初步制作出《阿细跳月》的音乐动画。
二、教学流程第一节、银簧笛1、乐器介绍与示范演奏银簧笛是中国多年历史的乐器,是中西合璧弹管乐器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银簧笛,老师可以简单的介绍乐器的外形和特点,再与学生一起进行示范演奏,让学生能够听见不同节拍所产生的不同音效,进而判断好音乐的时值。
2、自由演奏一番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银簧笛演奏的感觉,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演奏出自己喜欢的旋律或歌曲,体验演奏的快乐和创造的欢乐。
第二节、唱歌跳舞1、歌词分析老师可以为学生介绍《阿细跳月》的故事情节,并对歌曲的韵律、意境、节奏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歌词内容。
同时,老师也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发出正确的歌唱声音和口型操作,让学生根据歌词来安排自己的声音。
学生可以分组唱歌,形成对比,提供更好的歌唱数据。
2、舞蹈动作学生可以跟着歌曲的节奏来进行一些适合的舞蹈动作,如“月露出的银莲花”“柳絮飘飘地千树万树”等,增加学生学习歌曲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第三节、动画制作1、动画素材的制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模糊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同时,老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制作和编辑展示素材,并通过电脑的技术对素材进行处理。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小学人教版七册《阿细跳月》教案阿细跳月教学内容:阿细跳月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对学习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聆听《阿细跳月》,能演唱乐曲主题旋律,了解彝族阿细人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乐曲悠扬的风格及云南彝族人民欢歌竞舞的热闹情境;3、通过学跳彝族“跳月舞”,培养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认真听赏《阿细跳月》,了解相关民俗,感受乐曲情绪,并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教学难点:学生学跳“跳月舞”,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教学准备:钢琴、课件设计思路:在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聆听、视唱主旋律、设计表现、参与舞蹈等;旨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了解彝族音乐四五拍的特点,接触彝族“跳月舞“,并通过各项音乐活动的参与表现,培养学生喜爱中国民族音乐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学习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那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答)师:对,有56个民族。
你知道都有哪些民族啊?(生答)老师这里有一首歌曲,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看,能不能猜出这是歌唱哪个民族的歌曲?(播放《彝人》,并出示歌词)(生回答)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
(图片)二、学唱旋律:1、师范唱师:对,是歌唱彝族的。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刚才我们看了很多跳舞的场面,他们不但跳,嘴里还唱呢,听他们唱的什么?(师范唱,出示主旋律)2、学生学唱随琴演唱歌谱、歌词三、欣赏乐曲1、讲解乐曲名称和跳月的来历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乐曲《阿细跳月》,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住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
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
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2、初听全曲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听一听乐曲旋律你熟悉吗?乐曲的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又是怎样的?3、复听全曲:在52 1 处拍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
设计意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记录着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俗。
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感受是他们进行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教学中用了多种丰富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听音乐的兴趣,用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听音乐,以逐步积累感受音乐的经验。
在本课中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达到有目的地欣赏音乐,体验参与的快乐。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在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
作曲家就采用了彝族“跳月”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民乐合奏。
旋律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
全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节奏为五拍子。
音乐一开始由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并由弹拨乐、弦乐、及乐队全奏反复出现,表现了姑娘多变的舞姿。
第二部分进行了移调处理,并加强了最后两拍的力度,使音乐更粗犷有力,好似健壮的小伙子跳起了粗放的舞蹈。
第三部分又转到原调,速度逐渐加快,笛子领奏后整个乐队全奏进入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
跳月舞(也叫大三弦舞)的基本步伐为: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形成五拍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民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音乐的旋律及节拍特点,并学习“跳月舞”的基本舞步。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音乐中速度、音色、力度等的变化,通过律动、歌唱表达自己愉快、欢乐的情感及对音乐的感受。
3.通过对彝族音乐、舞蹈、乐器、文化等方面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大宝库。
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课是以彝族的民间音乐为主)有初步的了解,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知道一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曲,进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而学生对于彝族这个少数民族并不是很陌生,因为他们在一年级下册第八课中学习过彝族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聆听过彝族民间音乐《快乐的罗嗦》,因此对彝族的文化、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独具特色的旋律、节拍特点及同一旋律的多次变奏。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播放《快乐的罗嗦》的音乐,学生随音乐律动进教室。
2.复习提问乐曲名称及民族。
3.复习集体表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4.了解彝族相关文化知识,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游戏“是真是假”。
(1)彝族相传有个美丽勇敢的姑娘“阿诗玛”。
是真
(2)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小的彝族聚居区。
是假
(3)因为彝族崇尚黑色,所以也叫“黑族”。
是真
(4)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是真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的相关知识,使前后知识更连贯,更有系统性。
游戏“是真是假?”通过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对彝族的基本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这种形式趣味性强,学生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
二、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一)熟悉主题音调
1.第一遍听,感受音乐形象。
2.第二遍听,感受音乐情绪。
3.第三遍听,在心中默数,体会主题的四个乐句。
4.第四遍听,请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四个乐句。
5.第五遍听,体会音乐中的强拍,并能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强拍。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音乐。
使学生对主题音乐的特点有较深刻的印象。
(二)完整聆听乐曲
1.介绍、讨论:什么是“阿细跳月”?
2.初听全曲。
问:你仿佛看到了谁在舞蹈?音乐有什么变化?最后,青年男女们一起狂欢时和前面的舞蹈有什么变化?
3.复听乐曲。
集体边听边数音色一共变化了几次。
问:你能听出是一、两种乐器在演奏还是很多乐器在演奏?从头至尾都是很多乐器在演奏吗?
4.再听乐曲。
游戏“看谁反应快”,--------(写明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趣味性、游戏性较强的活动,使枯燥的聆听变得生动,使技能和听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培养,让学生能直接地感受到音乐中音乐形象、速度、音色、力度的变化,也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学习“跳月舞”
1.欣赏“跳月舞”。
问:姑娘和小伙子跳舞时有什么不同?
2.了解彝族月琴和三弦。
3.再次欣赏“跳月舞”。
请学生边看边记基本舞步。
4.教师介绍“跳月舞”的由来:相传很久以前,森林发生大火,阿细人都在火海里丧生,只剩下一对青年男女。
这对男女来到被烧过的山地上,整地种庄稼,烧过的土地很烫脚,他们只好不停地换着脚跳着劳动,炭灰粘在脚上,他们又用力蹬脚把灰抖下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动作。
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
5.集体学学“跳月舞”的基本舞步。
6.集体随音乐参加“跳月”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展示,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阿细跳月”的场景,通过观看、模仿、了解阿细人“跳月”的基本动作,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并且在“跳月”中,进一步感受五拍子的独特韵律。
三、拓展延伸
1.聆听彝族儿童歌曲《转圆圈》。
2.课堂小结,随《爱我中华》音乐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