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井点降水计算实例

合集下载

井点降水工程量计算方法

井点降水工程量计算方法

井点降水工程量计算方法我跟你说啊,这井点降水工程量计算方法,我可是折腾了好久,总算找到点门道。

一开始我真的是瞎摸索啊。

我当时就知道井点降水是要算这个抽水量啥的,但具体怎么算,脑子一片空白。

我就试着把井点的个数先数清楚,想着这肯定是个重要的数据啊,就像你数家里有几个碗一样,先确定有多少个基本单元。

可是光知道井点个数根本不行啊,就像你只知道家里碗的个数,却不知道要用碗来干嘛一样。

后来我就想啊,这井点降水肯定和它降水的面积有关系啊。

我就去量那个需要降水的场地面积,我拿着皮尺在那量,这量的过程也是状况百出,有时候皮尺没拉直就多读厘米数了,这就导致数据有误差,你说这就像做饭少放了盐或者多放了盐,一下就不对味了吧。

然后我以为只要用面积乘以井点个数就差不多了,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又慢慢摸索,发现还有这个降水深度也是个关键因素呢。

这个降水深度啊,就好比是井能从地下舀多少水上来的一个衡量标准。

我在计算降水深度的时候,又犯难了,有时候地面都不是平的,我就拿水准仪测了好多次,取了个平均值。

可算出光有这些数据还是不对。

然后我发现还有个渗透系数的问题。

这个渗透系数可真是个麻烦东西啊。

我得去查这块地的土质情况,我就到处找资料啊。

要是你不知道土质,就像你炒菜不知道食材的特性一样,肯定炒不对。

了解土质才能确定渗透系数的大概范围。

我觉得比较靠谱的一种做法是,把这些井点当成许多个小抽水机。

你先确定每个小抽水机的工作范围,这和它的降水有效半径有关哦。

然后再根据前面提到的那些因素,像这个降水面积啊,降水深度啊,还有渗透系数等,用一个公式来计算。

这个公式就有点像菜谱,按照规定的量把这些数据套进去才能算出来。

但是这个公式也不是说就完全通用,不同的地质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偏差,这我目前也还不是特别确定应该怎么把这个偏差妥妥地解决,还在继续研究当中呢。

不过我感觉,只要把基础数据像上面那样认真地获取,按照公式算出来的结果就算有偏差,应该也不会太大了。

井点降水计算

井点降水计算

8.001.000.101.0031.0013.1045.0012.00294.546.5047.878861.2019.2416193.2136.290.05268.57490.79120.0060.001.350.748861.2016193.2115.00
说明:为用户输入数据项目
为计算项目
为计算结果
为用户输入数据
本表格根据《建筑施工手册》相关规定计算,仅供参考.
d(滤管直径):
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完整井)=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非完整井)=
2、井点管间距计算
井点管间距D(无压完整井)=
井点管间距D(无压非完整井)=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S(水位降低值m)=
x0(基坑假想半径m)=
四、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q(单根井点管出水量)
l(滤管长)=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井点管长H=
K(渗透系数m/d)=
Q(总涌水量m^3/d)=
Q(总涌水量m^3/d)=
二、无压完整井群井井点涌水量计算:
三、无压非完整井井点系统涌水计算:
H0(有效带深度)=
无压完整井=
无压非完整井=
Hs(m)=基坑长:
基坑宽:
五、水泵所需功率(KW):
1、井点管需要根数计算:
一、计算井点管长度
H1=
h=
i=。

井点降水计算

井点降水计算

为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避免基坑积水和确保施工方便,除采取井点降水外,还在基坑面四周砌筑250×250的排水沟,四大对称角设四个钢筋笼集水井,(集水井半径500mm,深800mm),每个井内放置一个Φ100单极电动潜水泵,24小时不间断排水,并派专人进行看管。

把水从集水井抽至地面沉沙坑,然后排入市政管道内。

基坑降水示意图如下:明沟、集水井排水示意图由于该地域地下水丰富需进行井点降水,井点降水计算如下(此计算按照最大化粪池尺寸计算)。

(1) 基坑中心要求降低水位深度:由于地下水位深度为-1.8m,基坑最大开挖深度将近6m,水位要降至基坑一下500mm,故基坑水位降深为-4.7m(2)影响半径R注:由于地质勘测报告中未提供渗透系数K ,根据施工手册查到的K=10 m3/d(3)基坑等效半径r 0r 0 = 0.29(a +b )=0.29*(11.8+3)=4.3基坑涌水量:(2H – S)S (2*6.15– 4.7)*4.7Q= 1.366K = 1.366*10* Lg(R + r) – lg r lg(73.70 +4.3)-lg4.3=257.25m 3/d(4)单根井点管的极限涌水量:q=120πrl 3 K = 120*3.14*0.1*0.73* 10 =40.9m 3/d(5)求井点数n :n= 1.1*Q/q = 1.1*257.25/40.9 =6个(6)井管长度:井管全长 5.86 + 0.8 + 0.5 + 0.1*13.8/2 – 0.6 = 7.25m井点降水平面示意图 地下自然水位降水水面位置井点降水剖面示意图集水坑其他化粪池降水井数量及及分布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以现场实际为准。

井点降水相关计算

井点降水相关计算

井点降水相关计算1、井点管的埋设深度H ≥H1+h +iL +l式中 H ——井点管的埋设深度(m)H1——井点埋设面至基坑底面距离(m) 取3.0mh —— 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点的安全距离(m)取1.0m L —— 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短边距离(m) 取27 i —— 降水曲线坡度 取1/10 l —— 滤管长度(m)取1.2H ≥3.0+1.0+27×1/10+1.2=7.9m 取8m2、涌水量计算Q=1.366KH11.5m-7.5-7.5无压完整井涌水量计算简图井点管埋设深度-5.0-5.0Q ——井点系统总涌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取150 H ——含水层厚度(m )计算暂取11m(2H-S)S LgR-LgX OR ——抽水影响半径(m )计算取91S ——水位降低值(m )取1.2,地下水位取6.8m X O ——基坑设想半径(m ) 计算取24 本工程以无压非完整井计算Q=1.366×150=8818m 3/d3、计算井点管数量和间距 单井出水量q=65πd l × 3 K=65×3.14×0.05×1.2×3 150=65 m 3/d 需井点管数量: n=1.1Q/q=149根基坑四角处及机械入口处井点管应加密,则采用的井点管数量为149+32=181根井点管间距平均为D=2×86/(181-1)=0.96m, 取1.0m ,机械入口处井点管即泵1泵6的井点管间距为0.8m 。

布置时,为使机械挖土有开行路线,宜布置成端部开口(即留6根井点管距离),因此实际需要井点管数量为: n=2×66/1+40/0.8 -5=177根 4、校核水位降低数值:h= 102 -8818/(1.366×150)× (Lg 91- Lg 24) =8.7m实际降低水位S=10-8.7=1.3m此值与需要降低水位数值1.2m 相符,故布置可行。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举个例子:井点降水计算目前该工程根底处于春季施工,属于多雨季节,地下水位较高,根据"地质报告"提供,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在自然地面-1.5m以下,根底最大开挖深度3.55m。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情况及根底设计施工的要求,为确保施工质量及工程顺利进展,采用一级井点降水配合根底施工。

按照"建筑基坑边坡支护技术规程"和"施工规*"的要求对建筑物基坑涌水量计算。

1、涌水量的计算按"建筑基坑边坡支护技术规程"附录F2-1、F07。

A、39#楼基坑一级井点涌水量的计算:H2-hm2涌水量Q=1.366Klg〔1+R/r0〕+lg〔1+0.2 hm/ r0〕〔hm-l〕/la、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3层渗透系数K=5.2×10-4cm/s。

按"市政岩土规*"取粉砂渗透系数:K=1.0m/db、抽水影响深度H0的计算:S‘=SA+L S‘为井点支管埋深地下水位至井点支管滤口上口的长度。

SA支管长度5.0m,L滤管长度1m,井点支付全长6m。

S‘=5.0m-0.2m+1m=5.8mS‘/ S‘+L=4.8/4.8+1=0.83根据计算,查"建筑施工手册"第二版上P879,H0值表查表得系数1.85H0=1.85〔S‘+L〕=1.85×〔4.8+1〕=10.73mc、含水层厚度的计算H:根据场地土层,场地无隔水底板含水层厚度取抽水影响深度2.5倍。

H=2.5×10.73m=27.0mhm=H+h/2 见"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h= H0- S‘ =10.73m-4.8m=5.93m hm=〔27.0+5.93〕/2=16.5md、一级井点降水影响半径:R=2S√HK 一级井点基坑中心要求深度SS=2.55mR=2×2.55× 27.0×1.0=26.5me、基坑等效半径r0=0.29〔a+b〕=0.29〔44.40+17.60〕=17.98m27.02-16.52涌水量Q=1.366Klg〔1+26.5/17.98〕+lg〔1+0.2 ×16.5/ 17.98〕〔16.5-1〕/l=408m3/df、确定井点管数井点管数n=1.1×Q/q Q=408m3/d单根井管q=65∏dl3√K =8.6m3 Q取单根井管经历值q=5m3/dn=90根设计计算值g、间距的计算:D=L/nh、基坑长度的计算:(44.4+17.6)×2=124D=124/90= 1.38m 符合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定0.8m~1.6m,见"建筑施工技术"P25,按施工技术取间距1.2m 设一根支管。

井点降水计算

井点降水计算

本次顶管工程分为两段(1) 西下丘泵站及进水管道工程,其中D1000砼管顶管,全长800米,管道埋深6米左右;设工作井4座,接收井 5 座。

(2) 邮塘庙泵站工程,其所处土层均为亚砂土夹粉砂。

1 、工程概括本次顶管工程分为两段(1) 西下丘泵站及进水管道工程,其中D1000砼管顶管,全长800米,管道埋深6米左右;设工作井4座,接收井 5 座。

(2) 邮塘庙泵站工程,其所处土层均为亚砂土夹粉砂。

地下水丰富具承压性,易形成流沙。

工作井、接收井施工过程中,采取井点降水,以降低地下水位。

因管道处于流砂层位置,所以顶管施工采用土压平衡施工工艺。

其中顶管工作井为钢板井沉井,接收井为钢板桩井(坑)。

2、沉井施工顶管工作井下部4米深为钢板井沉井,尺寸为5.5m x 3.0m(长>宽)上部采用砖砌护壁墙体。

2.1 施工工艺流程2.2 沉井主要施工方法2.2.1 基坑开挖为保证沉井制作均匀下沉,先将井区范围的障碍物与表层土挖出。

根据设计要求,考虑沉井整体的安全性,基坑开挖深度暂设定为 2.0米〜2.5米。

基坑的开挖范围比沉井外壁尺寸大 1.6米左右,边坡取值1:0.67,在基坑四周挖设排水沟,在对角基坑四周设置集水坑并配备水泵,以便及时排除坑内积水和周围来水。

2.2.1.1 开挖施工方法1)分段开挖,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当接近地下水时,先开挖最低处土方,以便在最低处排水,并在基坑内设置一临时集水坑,配泵排水;2)开挖人员每3X1米2范围布置一个,在开挖过程中应注意保证开挖面完整;3)每阶段不得超挖,基坑底遇有不易清除的大块石,则将其凿除;4)开挖遇有不明构筑物或古迹,应严加保护,并及时与业主和有关单位联系,共同处理。

2.2.1.2 开挖施工注意事项1)开工之前,考虑有效地排除施工场地雨水地方案;2)作好临时防雨设施地储备;3)排水用泵地工作状态良好,排水系统畅通;4)检查加固临时电路,电线距地面高度在3 米以上;5 )开挖土应尽快运出场外,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在基坑边堆放弃土;2.3 井点降水根据本工程实际地质情况,在河道附近采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

井点降水计算书_secret

井点降水计算书_secret

井点降水计算书一、水文地质资料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1、井点吸水高度计算:根据所选施工机械设备的参数,井点管的最大吸水高度计算如下:H1=H v/100×10.3-ΔhH V为抽水装置所产生的真空度(kPa);△h为管路水头损失(取0.3~0.5m);H1=7.89m;s w+D=1+6=7m;根据计算得H1>=s w+D,故该设备满足降水施工要求!2、井点布置计算:(1)、基坑等效半径的确定:r0=(A/π)1/2A为基坑面积(m2);r0为基坑等效半径(m);(2)、井点系统影响半径的确定: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环形井点到基坑中心的距离(m)。

通过计算得到R0=51.93m;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根据基坑边界条件选用以下公式计算:基坑降水示意图Q=1.366k(2H-S)×S/log[2×(b1+b2)/πr0×cos(π(b1-b2)/2(b1+b2))] Q为基坑涌水量(m3);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S为基坑水位降深(m);S=(D-d w)+S w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w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b1为基坑中心到左边水体边缘的距离(m);b2为基坑中心到右边水体边缘的距离(m);通过以上计算得基坑总涌水量为1721.77m3。

4、每根井点允许最大出水量计算:q t=120πr v l3k1/2q为单井允许最大出水量(m3/d);r v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每根井点允许最大出水量为23.65 m3/d。

最新井点降水计算实例

最新井点降水计算实例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1、工程简介着中重说明基础工程中的地质概况、地下水概况以及与降水有关的情况,即为什么要降水?2、降水方式方法及采取的措施现场井点布置,采用的设备型号,技术参数等。

3、降水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降水施工过程中,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应注意的事项4、计算书(附后)本节主要讨论轻型井点降水有关计算轻型井点降水计算一、总涌水量计算1.基坑总涌水量Q(m3/d),即环形井点系统用水量,常按无压完整井井群,用下式计算公式:(2H―s)sQ=1.366KlgR―lgx02.单井井点涌水量q(m3/d)常按无压完整井,按下计算公式:(2H―s)sq=1.366KlgR―lgr式中:K—土的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s—水的降低值(m);R—抽水影响半径(m),由现场抽水试验确定,也可用下式计算:R=1.95 s√H? Kr—井点的半径(m);x0—基坑的假想半径(m,当矩形基坑长宽比小于5时,可化成假想半径x0的圆形井,按下式计算:x0=√F/πF—基坑井点管所包围的平面面积(m2);π—圆周率,取3.1416;二、井点管需要根数井点管需要根数n可按下式计算:Qn=mq式中 q=65π?d?l 3√K式中:n—井点管根数;m—考虑堵塞等因素的井点备用系数,一般取m=1.1;q—单根井点管的出水量(m3/d);d—滤管直径(m);l—滤管长度(m);三、井点管平均间距井点管平均间距D(m),可按下式计算:2(L+B)D=n-1求出的D应大于15d,并应符合总管接头的间距(一般为80、120、160mm)要求。

式中:L—矩形井点系统的长度(m);B—矩形井点系统的宽度(m);四、例题某工程基坑平面尺寸见图,基坑宽10m,长19m,深4.1m,挖土边坡1:0.5。

地下水位-0.6m。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该处地面下0.7m,为杂填土,此层下面有6.6m的细砂层,土的渗透系数K=5m/d,再往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

井点降水计算计算书范例

井点降水计算计算书范例

井点降水计算书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4、《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著一、水文地质资料二、计算依据及参考资料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示意图1、基坑等效半径不规则块状基坑:r o=(F/π)0.5=(2000/π)0.5=25.231m2、平均渗透系数k=∑(k i×h i)/∑h i=(1×0.8+0.1×3+3×6+12×8.857)/(0.8+3+6+18.657)=6.72m3/d3、井点系统的影响半径R0S d= H1+s-d w=5+0.5-0.2=5.3mS w= H1+s-d w +r o×i =5+0.5-0.2+25.231×0.15=9.085m潜水含水层:R=2S w(kH)0.5=2×9.085×(6.72×18.657)0.5=118.689mR0=R+r o=118.689+25.231=143.92m4、井点管的长度H d≥H1+s+r o×i+h+l=5+0.5+25.231×0.15+0.2+1=10.485m5、基坑涌水量计算基坑远离边界:Q=πk(2H-S d)S d/ln(R0/r o)=3.14×6.72×(2×18.657-5.3)×5.3/ln(143.92/25.231)=2057.265m3 /d6、单井出水量q0=120π×r s×l×k1/3=120×π×0.025×1×6.721/3=17.785m3/d7、井点管数量n=1.1Q/q0=1.1×2057.265/17.785=1288、集水管总长不规则块状基坑:La=C=600m9、井点的间距L d=L a/(n-1)=600/(128-1)=4.724m10、校核水位降低数值q=πk(2H-S w) S w /(ln(R/r w)+Σ(ln(R/(2r0sin(jπ/n)))))=3.14×6.72×(2×18.657-9.085)×9.085/(ln(118.689/0.04)+Σ(ln(118.689/(2×r0×sin(jπ/n)))))=27.099m3/dS i=H-(H2-q/(πk)×Σln(R/(2r0sin((2j-1)π/2n))))0.5=18.657-(18.6572-27.099/(3.14×6.72)×Σl n(118.689/(2×r0×sin((2×j-1)×π/(2×n)))))0.5=8.933m≥S d=5.3m满足要求!。

井点降水涌水量计算

井点降水涌水量计算

按照初定方案,本工程除埋深较深段使用拖拉管施工外,剩余大部分需使用井点降水大开挖施工。

按照设计及规范初步设计沟槽底宽1.5m,沟槽深按照最大挖深设计取4m,开挖沟槽边坡按照1:1,基坑横剖面图如附图。

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属耕植土,其下为粉质粘土(<=-4m),淤泥质粉质粘土(<=-7.14m)、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底部为泥岩,基本都属于透水层。

地下水位标高为-0.5m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施工。

1井点布设根据工程地质及施工状况,轻型井点采用沟槽两侧单排布设,为是总管接近地下水位,井点管布设于已挖好的路床底。

总管距沟槽开挖线边缘1m,总管长度 L=50×2=100(m)水位降低值S=4 (m)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 H2>=H1 +h+IL=4.0+0.5+0.1×5.75=5.1(m)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m,滤管长1m。

井点管外露地面0.2m,埋入土中5.8m(不包括滤管)大于5.2m,符合埋深要求。

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Q=先求出H、K、R、x0值。

H:有效带深度 H=1.85(S,+L)s’=6-0.2-1.0=4.8m求得H:H=1.85(s,+L)=1.85(4.8+1.0)=10.73(m)由于H0 <H(含水层厚度),取H0=10.73(m)K:渗透系数,经实测 K= 0.4m/dR:抽水影响半径 R=(m)x0:基坑假想半径,x0 = (m)将以上数值代入公式得基坑涌水量Q:Q=(m3/d)。

井点降水计算实例

井点降水计算实例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本工程基坑北侧和西侧临近河道,降水方案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采用轻型井点降水,由于基坑局部最深处达到7.7m ,降水深度需6.5米,计算过程如下:1、基本参数选取: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基底土质为粉质砂土 (含水层厚一般在8~15m),渗透系数K=4m/d ;基坑平面尺寸为:99×68.5m ;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基坑等效半径r 0为:m A r 5.46995.680=⨯==ππ式中字母含义为: r0:基坑等效半径; A:基坑面积;基坑三面有河道,基坑中心至河边距离为70米和50米,含水层有效深度:m l H l S S 8.14885.1)S'85.1 85.02.18.68.6''0=⨯=+=+=+(= 降水影响半径R 为:m K H S R 10048.145.6220=⨯⨯⨯==2、基坑总涌水量计算:()dmg b b b b r b b S S H kQ 32121021390412020214.3cos 5.4614.31202L 5.65.68.1424366.1])()(2cos )(2lg[)2(366.1=⎥⎦⎤⎢⎣⎡⨯⨯⨯⨯-⨯⨯⨯=+-+-=ππ式中字母含义为:S’:抽水深度;S ’+ L:井点管有效深度;H 0:含水层有效深度;H 含水土层厚度;b1、b2为基坑中心至河边的距离取51m 、72,其余字母含义同上。

3、、确定井管数量: 单根管极限涌水量:d m K dlS q /3.11.7052.1038.014.3657.06533=⨯⨯⨯⨯⨯=⨯=π井点降水管根数:根3911139041.11.1=⨯==q Q n 井点降水管间距:)(取m m n B L D .2125.1391)69160(2)64.8352(2)(2=++⨯+++⨯=+⨯=计划井点降水管数量:(根)4972.1)69160(2)64.8352(2=++⨯+++⨯实际单根降水管涌水量:d m n Q q 385.74973904===(小于设计11m3/d ,满足要求)根据以上的施工计算及施工经验确定采用二级环向封闭式井点降水,两排管呈梅花状布置,第一级降水管布置在土方边坡中间台阶处设置间距为1.2米,第二级基坑底部降水管布置于基础向外1.0米设置间距为1.2米,基坑中心加深部位、积水坑等低洼处另外再布置暗降水管,各井点降水机组抽出的水直接排入邻近河道内。

深基础井点降水施工实例

深基础井点降水施工实例

深基础井点降水施工实例刘 利 寇晓霞1 工程概况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综合大厦,位于齐齐哈尔市安顺路与永安大街交汇处西北侧,建筑面积2195万m 2,主楼2层地下室,箱形基础底板埋深-9127m ,坐落在圆砾层上;裙房基础地下1层,为片筏式基础。

主楼地上22层,高81m ,全现浇剪力墙体系;裙房为4层框架结构,占地面积约3600m 2。

本工程深基础施工,因地下水位较高,降低地下水位是施工的关键,施工要求地下水位应降至-9127m 以下,深基础需降水底面积5716m ×25m =1440m 2。

2 降水方案的选择211 地质条件-013~-116m 为杂填土,-116~-412m 为细砂、粉砂,-412m 以下为圆砾。

该地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透水性良好,富水性较强,地下水流补给充沛,迳流通畅,地下静止水位标高为-4135m ,地下水的渗透系数k =150m d 。

212 方案的选择根据本工程的地质情况,选择了深井降低地下水位的施工方法。

深井沿地下室箱形基础外围布置(图1)。

本方案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节省降水费用;各井独立工作,检修方便,降水效果可靠;各井的排水管统一排至临时排水路集水井内,单井出水量可直观检查。

图1 深井平面布置3 降低地下水位设计根据上述条件,决定采用环圈深井,深井滤管长度L =7m ,直径350mm (图2)。

此井为潜水不完整井。

根据计算结果(基坑涌水量Q =33023m 3 d ,单井极限抽水量q =1847.64m 3 d ,井眼数n =20,井间距b =7118m ),选用4″潜水泵,流量Q=80m 3 h ,扬程h =25m 。

4 降水井管网及临时排水路管径的选择图2 深井降水剖面411 潜水泵排水管网,每台泵排出的水都是独立的排入临时排水路集水井中,每台泵的排水管采用100mm 的钢管。

412 临时排水路总干管按23台泵排水量计算,排出的水由临时排水路排入城市下水管线。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轻型井点降水计算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某厂房设备基础施工,基坑底宽8m,长12m,基坑深4.5m,挖土边坡1:0.5,基坑平、剖面如下图所示。

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以下1m为亚粘土,其下有8m厚细砂层,渗透系数K=8m/d, 细砂层以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

地下水位标高为-1.5m。

采用轻型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试进行轻型井点系统设计。

解:1)井点系统的布置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和平面形状,轻型井点选用环形布置。

为使总管接近地下水位,表层土挖去0.5m,则基坑上口平面尺寸为12m×16m,布置环形井点。

总管距基坑边缘1m,总管长度L=[(12+2)+(16+2)]×2=64(m)水位降低值S=4.5-1.5+0.5=3.5(m)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HA3H1 +h+IL=4.0+0.5+ ×( )=5.2(m)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m,滤管长1.0m。

井点管外露地面0.2m,埋入土中5.8m(不包括滤管)大于5.2m,符合埋深要求。

井点管及滤管长6+1=7m,滤管底部距不透水层1.70m ((1+8)-(1.5+4.8+1)=1.7),基坑长宽比小于5,可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Q=先求出H0、K、R、x0值。

H0:有效带深度,按表1-16求出。

s’=6-0.2-1.0=4.8m。

根据查1-16表,求得H0:H0 =1.85(s¢+1)=1.85(4.8+1.0)=10.73(m)由于H0 >H(含水层厚度H=1+8-1.5=7.5m),取H0=H=7.5(m)K:渗透系数,经实测 K=8m/dR:抽水影响半径,(m)x0:基坑假想半径,x0 = (m)将以上数值代入式 1—28,得基坑涌水量Q:Q= =1.366×8× (m3/d)3)计算井点管数量及间距单根井点管出水量:q=65pdl =65×3.14×0.05×1.0× =20.41(m3/d)井点管数量:n=1.1 ?31(根)井距:D= ?2.1(m)取井距为1.6m,实际总根数40根(64÷1.6=40)。

井点降水计算例题

井点降水计算例题

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遇到 无压完整井的井点系统 (图b),这时地下水不仅 从井的面流入,还从井底 渗入。因此涌水量要比完 整井大。为了简化计算, 仍可采用公式(3)。此时 式中H换成有效含水深度 H0,即
无压非完整井计算
(m3/d)
有效深度H0值
S/(S+l)的中间值可采用插入法求H0。
0.2
抽吸能力等。
2)平面布置
当土方 施工机
械需进
出基坑
时,也
可采用
U形布
置(图
d)。
3)高程布置
高程布置系确
定井点管埋深,
即滤管上口至 总
管埋设面的距
离,可按下式 计
算(图):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6/272021/ 6/27Sunday, June 27, 2021
式中:
h——井点管埋深(m); h1——总管埋设面至基底的距离(m); Δh——基底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的距离
(m); i ——水力坡度; L——井点管至水井中心的水平距离,当井点管
为单排布置时,L为井点管至对边坡角的水平 距离(m)。
玄武湖城墙侧湖底段采用围堰挡水,二级轻型井点降 水,辅以管井井点降水,放坡大开挖,挂网喷浆护坡。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解:1)井点系统的布置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和平面形状,轻型井点选用环形布置。

为使总管接近地下水位,表层土挖去0.5m,则基坑上口平面尺寸为12m ×16m,布置环形井点。

总管距基坑边缘1m,总管长度L=[(12+2)+(16+2)]×2=64(m)水位降低值S=4.5-1.5+0.5=3.5(m)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H A H1+h+I L=4.0+0.5+×()=5.2(m)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 m,滤管长1.0m。

井点管外露地面0.2m,埋入土中5.8m(不包括滤管)大于5.2m,符合埋深要求。

井点管及滤管长6+1=7m,滤管底部距不透水层1.70m((1+8)-(1.5+4.8+1)=1.7),基坑长宽比小于5,可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Q=先求出H0、K、R、x0值。

H0:有效带深度,按表1-16求出。

s’=6-0.2-1.0=4.8m。

根据查1-16表,求得H0:H0=1.85(s +1)=1.85(4.8+1.0)=10.73(m)由于H0>H(含水层厚度H=1+8-1.5=7.5m),取H0=H=7.5(m)K:渗透系数,经实测K=8m/dR:抽水影响半径,(m)x0:基坑假想半径,x0=(m)将以上数值代入式1—28,得基坑涌水量Q:Q==1.366×8×(m3/d)3)计算井点管数量及间距单根井点管出水量:q=65πd l=65×3.14×0.05×1.0×=20.41(m3/d)井点管数量:n=1.1≈31(根)井距:D=≈2.1(m)取井距为1.6m,实际总根数40根(64÷1.6=40)。

4)抽水设备选用抽水设备所带动的总管长度为64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
1
2
1、工程简介
3
着中重说明基础工程中的地质概况、地下水概况以及与降水有关的情况,即4
为什么要降水?
5
2、降水方式方法及采取的措施
6
现场井点布置,采用的设备型号,技术参数等。

7
3、降水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8
在降水施工过程中,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应注意的事项
9
4、计算书(附后)
10
本节主要讨论轻型井点降水有关计算
11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12
一、总涌水量计算
13
1.基坑总涌水量Q(m3/d),即环形井点系统用水量,常按无压完整井井群,14
用下式计算公式:
15
(2H―s)s
16
Q=1.366K
17
lgR―lgx0
18
2.单井井点涌水量q(m3/d)常按无压完整井,按下计算公式:
19
(2H―s)s
20
q=1.366K
21
lgR―lgr
22
式中:K—土的渗透系数(m/d);
23
H—含水层厚度(m);
24
s—水的降低值(m);
25
R—抽水影响半径(m),由现场抽水试验确定,也可用下式计算:R=1.95 s√H?
26
K
27
r—井点的半径(m);
28
x0—基坑的假想半径(m,当矩形基坑长宽比小于5时,可化成假想半径x0的圆形井,按下式计算:x0=√F/π
29
30
F—基坑井点管所包围的平面面积(m2);
31
π—圆周率,取3.1416;
二、井点管需要根数
32
33
井点管需要根数n可按下式计算:
34
Q
35
n=m
36
q
37
式中 q=65π?d?l 3√K
式中:
38
39
n—井点管根数;
40
m—考虑堵塞等因素的井点备用系数,一般取m=1.1;
q—单根井点管的出水量(m3/d);
41
42
d—滤管直径(m);
43
l—滤管长度(m);
44
三、井点管平均间距
45
井点管平均间距D(m),可按下式计算:
46
2(L+B)
47
D=
48
n-1
49
求出的D应大于15d,并应符合总管接头的间距(一般为80、120、160mm)50
要求。

51
式中:L—矩形井点系统的长度(m);
52
B—矩形井点系统的宽度(m);
53
54
四、例题
55
某工程基坑平面尺寸见图,基坑宽10m,长19m,深4.1m,挖土边坡1:0.5。

56
地下水位-0.6m。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该处地面下0.7m,为杂填土,此层下面57
有6.6m的细砂层,土的渗透系数K=5m/d,再往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

现采用
轻型井点设备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机械开挖土方,试对该轻型井点系统进
58
59
行计算。

60
解:(1)井点系统布置
61
该基坑顶部平面尺寸为14m×23m,布置环状井点,井点管离边坡为0.8m。

要62
求降水深度s=4.10-0.6+0.5=4.0m,因此,用一级轻型井点系统即可满足要63
求,总管和井点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由井点系统布置处至下面一层不透水粘土层的深度为0.7+6.6=7.3m,设井点管长度为7.2m(井管长6m,滤管1.2m,
64
65
直径0.05m),因此,滤管底距离不透水粘土层只差0.1m,可按无压完整井进行66
设计和计算。

(2)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67
68
含水层厚度:H=7.3-0.6=6.7 m
69
降水深度:s=4.1-0.6+0.5=4.0m
70
基坑假想半径:由于该基坑长宽比不大于5,所以可化简为一个假想半径为71
x0的圆井进行计算:
72
x0=√F/π =√(14+0.8×2)(23+0.8×2)/3.14 =11m
73
抽水影响半径:R=1.95 s√H? K=1.95×4√6.7×5 =45.1m
74
基坑总涌水量:
75
(2H―s)s
76
Q=1.366K
lgR―lgx0
77
78
(2×6.7―4)
79
×4
80
=1.366×5
81
Lg45.1―lg11
82
=419 m3/d
83
(3)计算井点管数量和间距
84
单井出水量:
85
q=65π?d?l 3√K
86
=65 ×3.14 ×0.05×1.2 3√ 5
87
=20.9 m3/d
88
井点管数量:
Q 419
89
90
n=m =1.1×=22根
91
q 20.9
在基坑四角处井点管应加密,如考虑每个角加2根井管,采用的井点管数量
92
93
为22+8=30根。

94
井点管间距平均为:
95
2×(24.6+15.6)
96
D==2.77 m 取2.4m
97
30―1
98
99
井点管布置时,为让开机械挖土开行路线,宜布置成端部开口(即留3根井100
管数量距离),因此,实际需要井点管数量为:
101
2×(24.6+15.6)
102
D=―2≈31.5根
103
2.4
用32根。

104
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