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阴阳五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阴阳五行”说导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阴阳

•五行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宇宙一体化理论

◆阴阳五行说的影响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

◆阅读书目: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

◆思考题:

◆“阴阳”、“五行”的内涵?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一、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一种区分事物种类及其属性的方法,一对哲学范畴,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而又无所不包的古老观念。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从留传下来的资料看是《国语·周语》: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有地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至迟春秋时,医家开始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白,青,黑,赤,黄),徵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昭公元年)

•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黄帝内经》:“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泉源和动因,是世界的根本规律。

二、五行

•1、“五材”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五材说总结当时的科学知识,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和资生万物的基础。五材说表明,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构成的关系上来把握一切有形物体的整体。

•2、“五行”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

•此时五行的观念已较前丰富了。五行既指五行之物,又包含了五行之性(五德),五行之味(五味)。水之性或作用湿而向下,火之性或作用炎而向上,木之性或作用可曲可直,金之性或作用可顺从变革,土之性或作用可生长农作物。润下之水产生咸味,炎上之火产生焦苦之味,曲直之木产生酸涩之味,从革之金产生辛辣之味,稼穑之物产生甘甜之味。

•大约到春秋时期,五行多少跟“气”或“天气”发生了联系。•“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白,青,黑,赤,黄),徵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淫生六疾(寒,热,末,腹,惑,心)。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画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簇,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礼记·月令)

•《洪范》以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著作把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被提升为划分世界的五项标准,从而完成了五行与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味、五音,五化等等的配列。因此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统一地具有这种五行结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

•3、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白虎通义》:“木生火者,木性温,暖伏其中,钻灼而出,故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白虎通义》:“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也;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

•小结:

•五行学说把五季、五方、五气、五材、五脏、五色、五味等不同事物排列起来,构成世界的五行关系图式,主要是根据经验积累,采用朴素的统计方法,将那些直观可察的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确定下来,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哲学等多种知识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五行学说,提五行相生相克作为一切事物普遍适用的整体结构模式。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战国后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空前盛行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邹衍。大概从邹衍开始,阴阳与五行这两个本来独立并行的思想体系才统一到一起。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在理论上有许多重要的相同之点,如:它们都以气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始基。它们都着重从功能方面,关系方面,整体方面研究和把握客体,强调动态平衡对事物正常发展的重大意义,认为系统整体具有自我调节以维持动态平衡的一定能力,等等。这些共同之点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能够统一起来的根据。

•那么阴阳和五行相互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具体关系呢?

•从宇宙的演化来看,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宇宙的本原是气,作为世界始初的元气,最先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