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原理第3章(公式位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Ink Transfer
1、油墨传递的基本概念
? 2、供墨系统
3、给墨行程、分配行程、转移行程 4、油墨转移方程 5、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的含义、影响因素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
1、供墨系统的重要性 传递的稳定性
供墨系统 的性能 传递的均匀性
传墨辊
6、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
δ6
设:供给印品上的墨量为100a,印版残余墨量为δ 0
δ7-δ6=100a δ6=1/2(δ7+δ5) δ5=1/2(δ6+δ4) δ4=1/2(δ5+δ2) δ3=1/2(δ4+δ0+100a) δ2=1/2(δ3+δ1) δ1=1/2(δ2+δ0) δ0+100a=1/2(δ3+δ1)
●屈服值
过大:大于墨斗辊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应力, “不下墨”。 过小:失去塑性,油墨流泻。
●触变性
过大:墨斗辊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力不能使油墨粘度有 足够的下降。
高速印刷机的墨斗常配有自动搅拌装置,帮助油墨触变。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6、轮转胶印机的给墨
与单张纸胶印机的区别: a.没有了传墨辊 b.快速的墨斗辊取代了慢速的墨 斗辊 c.连续供墨,供墨量一般比较 大
L:着墨辊的长度; Dj:第j根辊的直径; Aj:第j根墨辊的着 墨面积; M:着墨辊的根数 Kd值越大,着墨性能越好;一般要求Kd≥1为好。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贮墨性能 分配行程的贮墨性能采用贮墨系数来表示,用Kg表示。 Kg等于匀墨系数Kc与着墨系数Kd
四、油墨转移方程
1、油墨转移率与油墨转移系数
油墨转移率是转移墨量 y 与印版墨量x的比值,用f 表示
f=y百度文库x×100%
油墨转移系数是转移墨量y与印刷后印版剩余墨量x-y的比值, 用e表示
e=y/(x-y)×100%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四、油墨转移方程
L:墨辊的长度; Di:第i根辊的直径; Ai:第i根墨辊的匀墨 面积; N:墨辊的根数。
Kc值越大,匀墨性能越好;一般要求Kc≥3为好。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着墨性能 分配行程的着墨性能采用着墨系数来表示,用Kd表示。
设:着墨装置中所有着墨辊的着墨面积总和为A着, 印版面积为A版
墨辊间的接触压力大 墨辊的直径增大
胶辊的温度升高 胶辊的温度升高
供墨不稳
现在的印刷机上,墨辊数量较多,有利于降低温度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在所有的供墨辊中,串墨辊的温度升 得最高,所以,串墨辊需要冷却。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卷筒胶印机油墨的分配系统 卷筒胶印机的墨辊数量多于单张纸胶印机
目的:多储存墨量
卷筒纸胶印机:一般3根着墨辊
100-0-0型
第一根着墨辊100%供墨,剩 余两根起匀墨作用
80-10-10型
第一根着墨辊80%供墨,剩 余两根仅供10%,并起匀墨 作用
卷筒纸胶印机(新闻)有的只有2根着墨辊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设:油墨接触的纸面的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墨量为Y(x) 单位面积的纸面上得到的转移墨量为y(x),则 y(x)=F(x)·Y(x)
机械投锚的油墨量
油墨二次分裂的墨量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x 油墨
纸张
印版滚筒
x-bφ(x)
bφ(x) 压印滚筒
Kg= Kc+Kd
Kg的值越高,表示全部墨辊贮存的墨量越多,给墨系统自动 调节墨量的性能也越好,从而保证了印刷品墨色一致。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3、油墨分配系统中胶辊的粘弹性
分配行程中的墨辊采用软硬交替排列的方式
导致了胶辊的粘弹性变形,造成胶辊内耗,使胶辊老化。
1、给墨行程的组成 给墨行程是指油墨从墨斗传输到匀墨辊的过程。 主要由墨斗、墨斗辊、传墨辊组成。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2、给墨行程的结构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3、给墨行程的条件
a.给墨装置 准确稳定的控制墨量 b.流变特性良好的油墨 油墨粘度太大:“不下墨”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1、油墨分配系统
●油墨分配行程的作用
A、改善油墨的流动性 B、使油墨分配均匀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2、油墨分配系统的性能指标
●匀墨性能 分配行程的匀墨性能采用匀墨系数来表示,用Kc表示。
传递的墨层厚度
印刷品质量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
2、供墨系统的类型
供墨系统 的类型
长墨路供 墨系统
短墨路供 墨系统
胶印油墨的传递 凸印油墨的传递 凹印油墨的传递 柔印油墨的传递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影响θ的因素
a.刮墨片的倾斜角度 b.油墨在墨斗中的高度
刮墨片1 刮墨片2
墨量相同 墨斗辊
+ θ2 θ1
墨斗辊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墨斗容墨量对给墨量的影响
应使墨斗油墨
水平面保持一 定高度
勤加墨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δA1=δ0+ 125a/3 δA2=δ0+250a/3
δB1=δ0+275a/3 δB2=δ0+100a
(a) 传输系统
δ’A1=δ0+ 25a δ’A2=δ0+50a δ’B1=δ0+75a δ’B2=δ0+100a
(b) 传输系统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δ4 δ0+100a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δ7 δ5
δ2
δ3
δ1
印版滚筒
δ0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6、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
δ1=δ0+50a δ2=δ0+100a δ3=δ0+150a δ4=δ0+200a δ5=δ0+300a δ6=δ0+400a δ7=δ0+500a
2、油墨转移量的分析
在理想情况下:f=50%
x
A辊
y1
B辊 y 即:y=1/2x
主要原因:没有考虑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和印刷的条件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四、油墨转移方程
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油墨转移方程是美国人沃尔克和费茨科于1955年提出的
设:单位面积的纸面上与油墨接触的面积为F(x),则 0<F(x)<1
f ′[x-bφ(x)] y(x)
3、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海德堡速霸102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罗兰700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3、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高宝利比达104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Heidelberg M600卷筒胶印机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分墨区控制墨量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彩虹印刷 Rainbow printing
通过将墨斗分区并使用不同 颜色的油墨来实现特殊的渐 变效果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增加墨辊之间的压力,保证各辊间有足够的摩擦。
●着墨辊/靠版辊:弹性辊,精度要求最高,主要承担向印 版供墨。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墨辊排列规律
a.硬质辊与软质橡胶辊间隔排列。 b.油墨传到着墨辊时,油墨流动的方面应与印版滚筒的旋 转方向一致。 c.着墨辊基本上都是四根,且直径不相等,多数着墨辊设 计采用前重型非对称排列。 d.设计串墨辊和匀墨辊的直径时,除要考虑匀墨系数外, 还应考虑减少辊的种类。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油墨在墨辊间的流动机理
油墨在辊隙间汇合
油墨开始分裂,在墨层内部形成“空核”
“空核”逐渐长大形成“空洞” “空洞”形成的同时,油墨也被拉成丝 最终油墨断裂,分成三部分 从机理上看:一部分油墨仍保留在上一根墨辊上;另一部分油墨则传递 到下一墨辊上;还有一部分油墨则形成“墨雾”。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自动加墨系统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印版图文阅读器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对于油墨而言: 多数胶印油墨属于塑性流体。 影响给墨量的因素主要是油墨的屈服值和油墨的触变性。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1、油墨分配行程


串墨辊
组成:
匀墨辊
重辊 着墨辊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串墨辊:刚性辊,由金属或硬质塑料制成。
起串墨作用,串动幅度0-40 mm。 ●匀墨辊:弹性辊,金属芯辊上包覆一层弹性很好的橡胶或 高聚物材料制成。起匀墨作用。 ●重辊:由金属制成,重量较大。
胶印短墨路传墨系统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
重辊
长墨路油墨行程: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 A——给墨行程 B——分配行程 C——转移行程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6、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
δA
设:有A、B两辊,在理想的辊压状态下:
则有:δ′A≈δ′B

δB
δ′A=δ′B=1/2(δA+δB)
A辊
δ′A
B辊
δ′B
注意:我们讨论的问题的前提是理想状态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粘度太小: 墨层厚度不稳定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给墨量的控制
印刷机给墨量一般由两个参数来控制: A、刮墨片与墨斗辊之间的间隙 d
B、油墨在墨斗辊上接触的弧度θ
假定印刷品的墨层厚度为δ,有: ; d
δ=c×θ×d
其中:c 主要与给墨装置的结构形式、尺寸有关
传墨辊
δ6 δ4
δ0+100a
供墨系统从上到下,各墨辊上的墨量逐渐减少
δ7 δ5
δ2
δ3
δ1
印版滚筒
δ0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7、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 印刷过程中要减少停机次数
印机在工作状态下,即合压状态 从墨斗辊到着墨辊,墨量逐渐减少
印机在非工作状态下,即离压状态
从墨斗辊到着墨辊,墨量相同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δ7
传墨辊
δ5
δ6
δ4 δ0+100a
δ2
δ3
δ1
印版滚筒
δ0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7、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 墨辊的排列方式不同,油墨的分配不同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7、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影响d的因素
d
θ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胶印机上一般整个给墨系统分成了32个墨区来分别控 制每一个墨区的墨量
柔印短墨路传墨系统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柔印短墨路传墨系统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a.胶印较少采用短墨路传 墨系统。 b.传墨质量受到限制,通 常用于报纸印刷机。
c.采用网纹辊和刮墨刀实 现短墨路传墨。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