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合集下载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来源 | 姚大志主编,《现代西方哲学》否证主义(falsificationism)主要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哲学家波普尔(K. Popper)教授及其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

他的否证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这种立场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其他更为普遍的人类事务当中。

波普尔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理想方面做了不少思考。

他认为,没有理想的社会,只有不断改进和修正的社会;没有理想的制度,而只有不断纠正错误的制度。

这样的观念和他在知识理论上的主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波普尔的学生中有三个人比较有影响,他们是沃金斯(John Watkins)、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

沃金斯的著作《科学与怀疑论》有一定影响,但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影响更大。

拉卡托斯自称精致的否证主义者,一生的重要思想是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用以解说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性问题。

不过很多人更愿意把他当作历史主义者。

一否证的意义否证(falsification),人们也经常翻译为证伪。

从语词上看,证实和否证好像是一个相对的语词对子,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证实和否证在波普尔那里并非一个简单的配对的范畴。

第一,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是意义标准。

有意义才谈得上证实。

逻辑实证主义对于可证实性的强调远大于实际证实,比如他们认为意义就是证实方法。

波普尔则认为证实是无关意义的,他对究竟意义问题是怎么回事并没有兴趣。

第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非常重视逻辑。

特别是构造主义的物理主义的哲学家更重视逻辑,逻辑是他们研究科学知识的唯一任务,离开了逻辑他们就无事可做了。

波普尔认为,一万个天鹅是白的,这也证实不了“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判断,而一只黑天鹅却可以有效地反驳“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论断。

这是波普尔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不是波普尔爱好逻辑。

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论波 普 尔 的证伪主 义
刘 小 傺
( 云 南大 学人 文 学 院哲 学 系 云南 ・ 昆明 6 5 0 0 0 0 )
摘 要 自近代Βιβλιοθήκη 学 以来, 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普遍受到传 统归纳法和实证 主义的影响, 为 了反对经验主义和逻辑 实证主义的归纳法 , 波普 尔提 出了证伪主义 , 他认 为科 学的命题都是可 以被证伪的。他 的证伪原则告诉我们, 一切科
经验论之争, 也是围绕演绎之知与归纳之知展开争论的变种 。 幼 时一次性 的经验所造 成的。在这里 ,重复性的事实和重复 休谟是经验主义的代表 ,但却反对归纳之知 。他 的因果 性 的行为一样 , 是在 习惯之后才产生的, 而不是在此之前 。这
学说认为归纳法得到的只是人们 习以为常的知 识,这样 的知 样说法正好 印证 了之前得出的结论 :即知识是在经验之后产 识会随着人们的经验变迁而有所 改变 ,因此不 能称之为确定 生的, 因此 知识只适用于过去; 而人们关 的知识 。 在他看来 , A和 B之间存在着某种偶然性 , 因为我们 基 于 经 验 生 活 的猜 想和 假 设 。 来的认识也只是
只 是 对 故 有 知 识 的 回忆 和摹 仿 ;有 的则 认 为不 存 在 先 天 的知 会 出现所谓的重复性。例如 , 让一个 小孩子光手去摸火 , 他会
识, 人生来本就是一张 白纸 , 因此所有 的知识都 是由后天 的教 产生烫的感觉经验 , 以后不管用任何方式去引诱这个孩子 , 他 育和 生活环境所 决定的。毋庸置疑 ,这就是近代 的唯理论与 都不会再次去摸火。同样,人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习惯都是年
在他看来 , 经验世界 的重复活动是机械 的、 物理的, 不会在心
自亚里士多德 以来 ,人们都普遍相信知识 的来源不外乎 理上造成对规律的信仰 。例如 ,谁也不会在简单 的计数活动 有两类 , 一类是归纳 的, 存 在于 自然科 学和经验 生活 中; 另一 中发现关于数字的规律 ;而 留心观察到的事物 的重复性不是 类 是演绎 的, 存在于哲学 ( 包括数学和逻辑学) 和神学中。 这 这种机械的重复,因为在不 同时间内观 察到 的事物总会存在

政试论波普尔证伪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政试论波普尔证伪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政试论波普尔证伪理论的方法论问题【摘要】证伪理论是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站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对立面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证实”而是“证伪”原则,进而提出他的证伪理论。

他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不是从经验中归纳出带普遍性的理论,而应该是从“猜想”到“反驳”,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试错”的过程中向真理无限接近的,试错法也就是波普尔的方法论。

他的证伪理论本身给我们科学研究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波普尔证伪理论方法论卡尔•波普尔(Karl Raymond Popper,1902~1994)是西方现代鼎鼎大名的思想家,他亲手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其哲学思想涵盖了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宇宙论等方面,内容非常深奥、复杂,人称“批判理性主义”,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证伪理论可以说是贯穿了波普尔哲学理论的全部,是他哲学思想尤其是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证伪理论的方法论就是“试错法”。

“试错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根本方法是试错法,即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

他指出,“科学是试验性的,而且是难免要犯错误的。

”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错误史。

” 因此,从根本上说,科学知识、科学理论都是一种猜测,是可错的。

要提高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逼真度,求得科学的进步,就要运用试错法,不断地试探,不断地清除错误。

波普尔为了形象地说明自己的方法,他把试错法进行了图示化:P1→TT→EE→P2(P1和P2分别表示老问题和新问题,TT表示尝试性的理论,EE表示消除错误)。

该公式表明: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人们为了解决问题就提出一种尝试性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仅仅是一种猜想,它或许全部是错的也许部分是错的,于是为了判断,就得经过批判讨论和实验检验、消除错误,通过这个步骤,原来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这个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和一组英国学者所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观念,它将社会秩序与政治力量,即政治实力联系起来。

证伪主义的创始人Joseph A. Boppell
在他的著作《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了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个社会的结构和
功能,以及社会资本,政治体制,道德和社会群体成就联系起来。

社会结构定义了整个社
会秩序;道德,它制约了行为模式和其他社会行为;政治体制定义了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社会资本则指社会成员之间财富的分配比例;社会成就则是社会上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的可能性。

证伪主义的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批判”,它认为社会秩序不仅是客观的描述,而
且是与政治力量息息相关的社会动态。

它改变了古典社会科学理论中对社会活动和社会秩
序的抽象思想,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社会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伪主义的事实是,它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个人的意志和自利,它指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并重新审视社会议题,比如政治平等、贫富分配、人权保障、负责的政府等问题,并根据
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总而言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主要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联,将政治
力量作为变革核心,以及将社会资本,政治制度,道德和社会成就联系起来,并强调人类
在全球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观点。

同时,也指出了应该关
注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政策,权利保障,经济分配,反腐败等。

浅谈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

浅谈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

浅谈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1. 引言1.1 引言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证伪主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主张通过对经验事实进行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检验,来验证或者推翻理论假设。

这种以证伪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更加严谨和科学的研究框架。

在当今经济学研究中,波普尔证伪主义被广泛应用于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经济学家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进行实证研究,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论观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思想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研究思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波普尔证伪主义也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波普尔证伪主义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片面性和简化性,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和因果关系。

对于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仍然存在着争论。

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思维路径,同时也为经济学家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学科发展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证伪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科学理论并不通过验证来证明其正确性,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证观察和试验来不断推翻和修正。

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只能被认为是“有用”的,而不是“真实的”,因为它永远无法被验证为真实。

这种观点与之前的验证主义学派相悖,这些学派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实验证明其正确性。

波普尔证伪主义强调了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它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或反驳。

一个理论只有在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试验后,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并且必须不断接受挑战和修正。

这种理论再次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性质,是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突破和进步。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这些概念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并重塑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临时性以及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科学理论并非通过验证得到支持,而是通过能够被证伪的特性来界定。

换句话说,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提出预言,并且有可能被经验事实所反驳,那么它才应该被视为科学理论。

这一观点与传统实证主义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数据来证明理论。

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可以提出可证伪的预言。

如果我们发现了违反这两种理论预言的现象,这两个理论就需要被修改或抛弃。

通过强调可证伪性,波普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严格和保守的方法。

事实上,波普尔主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进步是在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中实现的。

科学理论的临时性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理论应该被视为临时性的观点。

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最终确立为真理,因为我们的知识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即使某个理论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看似无懈可击,它仍然可能在未来的新实验中遭到反驳。

这种看法促使科学家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数据和新的理论解释。

波普尔以“科学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的过程”来形容这一概念。

这也意味着科学家不应当过于依赖过去获得的数据或结论,而应该不断地进行新的实验和观察,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实例分析波普尔在这一方面吸取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学理论衰落的教训。

例如,19世纪末,拉马克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曾广泛接受,但随着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拉马克主义遭到了反驳。

在这个过程中,表明了即使是曾经被视为合理科学观念,也可能会随着新理论的发展而变得站不住脚。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对科学教育的启示薛静(南京市鼓楼区委党校培训科,江苏南京210003)摘要:波普尔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逻辑和唯理论者的演绎逻辑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的科学理论发展观。

证伪主义哲学思想蕴含了很强的科学批判精神和反向思维意识,启示我们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要树立敢于怀疑权威、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求证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学校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证伪主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20—03收稿日期:2014—06—10作者简介:薛静(1972—),女,江苏南京人。

南京市鼓楼区委党校培训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

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对科学语言意义的分析和澄清,提出并解答了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科学语言的统一性、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和说明模式以及归纳方法的有效性等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

[1]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被视为经典科学观。

但是,波普尔通过对唯理论者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批判,提出了新的科学方法——证伪主义。

[2][3]他认为科学哲学关心的问题不是语言的意义,而是认识的真假;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问题;科学哲学与传统的知识论有着共同的问题,不能归结为语言分析。

他提出了科学理论发展的新模式,即科学发现是通过“证伪”来实现的。

一、波普尔对演绎和归纳逻辑分析的批判及其意义西方唯理论者的演绎主义认为,一切真理的发现及逻辑上的推论和证明都以少数具有普遍的和不证自明的概念和命题为基础。

其理论核心是:从“真”前提出发,只要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也必为“真”。

因此,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将人类未知的、新的知识推演出来。

可是,通过科学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这种演绎逻辑是有缺陷的。

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因果关系,所谓正确推理的正确性是无法证明的,同样,也无法证明所谓“真”前提确实为“真”。

浅析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

浅析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

浅析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作者:吴彬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 ;要:逻辑实证主义的“公认观点”曾广受追捧,但“公认观点”没能永居高位,包含波普尔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对其展开了批判。

随后,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提出就使“公认观点”渐渐走下了神坛。

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波普尔提出,以可否证性而非可证实性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以演绎检验法而非归纳法为科学方法,同时,波普尔认为科学是突变发展的,并以可否证度及验证度为科学理论的进步标准。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虽不完美,但瑕不掩瑜,其作用仍旧不可忽视,时至今日,仍旧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波普尔;可否证性;演绎检验法;证伪主义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诞生前,逻辑实证主义的“公认观点”占据着当时思想的高地。

但“公认观点”并非无懈可击,许多学者都对其展开了批判,波普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对逻辑实证主义“公认观点”的批判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机械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和新实证主义。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于新的理论需要,逻辑实证主义应运而生,风靡一时,被称为“公认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的“公认观点”观察与理论的严格区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

观察术语所涉及的对象可以直接观察,而理论术语所涉及的对象无法被直接观察。

例如“天空是蓝色的”,“蓝色”可以被直接观察,所以“蓝色”是观察术语,而“这杯水的温度为99℃”,“99℃”是无法被直接观察的,所以“99℃”是理论术语。

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想模式中,科学理论由理论(T)与对应规则(C)共同构成,理论是用理论术语表达的基本定律,而对应规则是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之间的双箭头,观察术语通过对应规则形成理论术语,理论术语通过对应规则在经验上被还原为观察术语。

在观察与理论严格区分的前提下,逻辑实证主义的“公认观点”大致如下:第一,科学与非科学以可证实性为分界标准。

某一理论是被划入科学还是非科学,取决于它是否可以被证实,取决于它是否可以通过对应规则还原为可观察的现象。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

论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摘要】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过程中建立起了以证伪主义为核心的科学哲学系统。

证伪主义在逻辑上比归纳主义更具有严密性,开创了思维领域的新方法,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证伪主义也存在对归纳法批判过于极端、理论并不符合科学史的发展历程、划界标准的不适当等局限性。

【关键词】证伪主义划界问题动态模式20世纪初,自然科学正经历着有史以来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场革命。

在经典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几乎没有一条原理,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不受到怀疑和重新审查,一向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认识和定律往往被新的研究和发现所推翻。

生活在这个阶段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被这场革命深深触动,深刻认识到“证伪”在科学发展上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的批判, 合理吸收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科学批判思想与康德的唯理主义的主要成分, 独创性地把它们糅合在一起,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去阐释科学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证伪主义”思想。

他认为,科学首先来源于猜想。

人类在对世界和宇宙的某些方面进行探索和理解时作出了种种猜测和假说。

一旦提出这些假说,这些理论就要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

经受不住检验的理论必然要被抛弃,而代之以更先进更完善的理论假说。

新的假说一问世,又要经受试错和反驳。

这样,科学就在不断地假说、试错和反驳中前进。

1、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证伪主义又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或“否证论”,是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中创立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本质上是从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 运用现代逻辑手段对科学做出方法论总结。

波普尔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证伪主义学说,其主要原则在于“证伪”,“证伪”的基本方法是“试错法”。

即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利用事例对其进行否定,进而提出更好的假说并通过同样的步骤对其进行试错。

通过不断的提出假说和否定,推动科学的发展。

浅谈波普尔科学的证伪及其意义

浅谈波普尔科学的证伪及其意义

浅谈波普尔科学的证伪及其意义陆锦龙【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波普尔所提出的证伪模式的科学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力求使读者了解科学理论产生方法的演变过程。

之所以要单独对证伪模式看成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这样的一个方法模式产生了后来新的科学研究思维,同时也使科学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后来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According to analyze the falsification in Popper science, this paper aims to know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theory. Being one separate research object, falsification mode brought out scientific thought,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eory. That is the base of scientific theory.【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2)002【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波普尔;证伪;科学理论【作者】陆锦龙【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03科学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到古代希腊时期的唯理论和先验论倾向性上,知识究竟是从经验中获得还是在理论中推导出来,一直是哲学界所争论的问题,在中世纪末期,罗吉尔.培根的科学实验方法可以认为是最早的科学证明方法,他认为任何概念,知识都要在科学的实验中去检验,这样才能辨别真伪,这种方法在当时有着其独特的先进性,在这之后几百年的弗兰西斯.培根则把科学活动比喻成为蜜蜂采蜜,就是从自然界中采取原料,经过加工后变成新的产品,而科学家们则是通过收集资料,解释资料,进行试验,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观察和总结规律,来了解自然的奥秘,很明显这里孕育着科学是通过经验积累而进步的思想萌芽。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现代西方哲学新流派众多,派别林立,主义纷争,更迭频繁。

在科学哲学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围绕认识论的两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

波普尔在《认识论的两大根本问题》一书中指出:“认识论中的两大问题,其一是法则性的命题如何根据个别观察而被正当化的所谓归纳问题也叫休谟问题,其二是如何划定与伪科学界线的所谓界限设定的问题,也叫康德问题。

”[1]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两大派别即以以波普尔、拉卡托斯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和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其实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就是经验证伪和经验证实之争。

今天,我们探讨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意义,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一、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法的批判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归纳法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它给近代科学革命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科学动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

但是,到了20世纪,一些科学家对经验主义为特征的归纳法产生了迷信,思维开始僵化,甚至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波普尔证伪主义学说的提出,给科学界带来一阵清风。

波普尔反潮流的新科学观念、天才的逻辑洞见,赢得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支持和肯定。

如爱因斯坦、梅达华(Peter Medawar)、薛定鄂(Erwin Schroedinger)、波尔、莫纳德(Jacques Monod)和艾克里斯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一)从归纳法到逻辑实证主义。

归纳主义是指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取得必然性与普遍性方面,归纳方法是否有效的问题。

它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何乔立 吴伟强 鲍健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摘 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证伪的名词解释

证伪的名词解释

证伪的名词解释证伪,也称作反证,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试图找到证据来否定一个假设或理论,从而验证其是否真实或可靠的过程。

证伪是一种严格而系统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在本文中,我将对证伪这一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它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证伪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科学研究的逻辑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尝试证明一个假设或理论的反面来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和观察后,而且没有被证伪的情况下,才能逐渐被确认为可靠的真理。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科学家会提出一个假设或理论,以解释某个现象或问题。

然后,科学家会设计一系列实验或观察,以验证这个假设或理论是否能够解释现象并预测未来的观察结果。

如果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假设或理论相符,那么这个假设或理论暂时被视为可靠。

然而,如果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假设或理论不符,科学家需要重新评估该假设或理论,并可能提出新的解释或修正。

证伪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科学家识别错误和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通过试图证伪一个假设或理论,科学家不断发展和改进科学知识。

事实上,科学知识的进步常常是通过不断证伪和建立新的替代解释而实现的。

证伪是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证伪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思考过程中。

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或困扰时,我们可以试图证伪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找到最可行的方法。

通过证伪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思考问题,并避免盲目接受一种观点或选择。

然而,证伪也并不是完美的。

它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有时候一些科学理论可能难以被证伪,因为证据可能不足或观察到的结果不明确。

此外,证伪也受到科学假设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限制。

例如,一个理论在特定条件下被证伪,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可能只是因为实验条件或方法不当。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作者:海兰,王景阳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2期摘要:波普尔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思想的提出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与众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通过分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即“问题——猜测——反驳——问题”的证伪主义理论模式,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内容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证伪性、确认性、逼真性、动态性等是其思想的基调,虽然他的观点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前瞻性,但他的证伪性太过于简单,并且夸大了否定的作用,对归纳法进行了完全的否定等,基于此,对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我们要用辩证地思维去看待,以此促进科学与哲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界限;价值;辩证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047-03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1902-1994),成长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证伪主义的提出者,他在哲学领域有很强的建树,著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发现的逻辑》等著作。

①一、证伪主义的提出在波普尔看来科学是围绕着问题不断更新的,对于一个被认为有意义的问题,先是提出一个假设,在这个假设前提下,再进行论证,结果会有两种,一是假设通过验证被肯定,一是假设没有通过检验而被摒弃,这就是他著名的“问题——猜测——反驳——问题”的证伪主义理论模式。

我们可以说符合假设的结果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难道我们能说所有的不符合假设的结果都是错误的吗?答案当然不是,因为科学家提出的假设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提出的,但在论证这个假设的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处于运动之中,是会变化的,甚至可以说也许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的,对于一个错误的假设,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理论去支撑它呢?所以对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批判精神:科学进步的推动力——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批判精神:科学进步的推动力——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即证伪前后人们 的背景知 识 、 思想 观念并 未发 生革命 性变革 。5 )他 的证伪具有免 疫性。他认 为, 理论的证
义方 法论 及其所体现 的批 判性精 神 , 人们 以深刻 的 给 启迪 , 他标 新 立异 的“ 开放 社 会观 ” 曾引起 世 界 的轰 ,
动, 成为学界最感兴趣 的问题之一。
卡尔 ・ 波普尔 (K rR Ppe 12- 19 )作 al . opr,90- 94年 , - 为证伪 主义创始人 , 被西方学界誉为“ 开放社 会之父” , 他是 2 世纪 西方最 著名 的思想家 之一 。他 的证 伪 主 0
好的理论必 须 冒着 被证伪 的危 险。4 要 区别 两种 不 ) 同性质的证伪类型 。波普尔的证伪可 以严格 区分为革 命性证伪即判决性实验对理论的证伪和非革命 性证伪

2 5 —
维普资讯
否定 了归纳法 , 片面强调演绎法 , 这也就有失偏颇 了。
3 波普尔科学知识增长 的方法——试错 法 . 在 他看来 , 科学 知识 的增 长 问题 是认 识论的 中心
的尝试去摸索 。 ” 波普尔所理解的绝对真理是终极的真理 。他 否认 这种意义 上的真理 。我们可 以努 力寻求绝对正确 的真 理, 但不 能发现这种真理 。他否定绝对 的真理 , 为这 认 种绝对 真理 就是 他所 说 的具 有最 大逼 真度 的 科学 理
1 证 伪主义 思想 的原则 . 波普尔在分析了逻辑实证主义“ 义标 准” 意 的种种
局限性 之后 , 为 “ 认 它并 不 提供 一个 合 适 的 ‘ 界 标 划
准 ” 。因而提 出了他 自己的划 界标准 , ’ 即把 可证 伪性
他以否定后件 的演绎推 理作 为证伪论 证 的逻 辑根 据 , 即 由后件的假设能合乎逻辑地传递出前 提为假 。他指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的启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的启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的启示——读《猜想与反驳》后感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失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界影响极大。

这本书所由构成的文章和讲演各各不同,但都论及一个十分简单的论题,即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尽管他的学说存在着种种局限性,但其证伪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方法论在历史上有着不朽的功绩,其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闪光点”,对科学发展和个人发展都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正确地对待错误和失败波普尔指出,科学史不应该被看成是理论不断积累的历史,而应被看成是错误的不断被发现和纠正的历史。

他认为正确对待错误是科学方法的一种重要方面。

为此,他提出,任何科学理论都只是试探性的暂时的某种猜想或假说,因而是可错的。

另一方面“, 科学始于问题”,而有些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使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要研究这些问题就要准备犯错误。

因此,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在对待犯错误的态度时,他认为,科学是可以有错误的,因为我们是人,人是会犯错误的。

因此犯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在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上,他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他认为,我们追求真理、趋近真理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发现我们理论的错误并消除错误,这只能从错误中学习。

所以,他强调指出,在科学研究中要正确对待错误、敢于犯错误,勇于承认错误,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但波普尔的可错论并不是不可知论, 他只是强调我们每个人, 包括科学家在内都无权宣称掌握了真理, 都不能狂妄自大, 自以为是, 要通过批判和自我批判, 随时纠正我们的错误。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错误的态度。

人们总想要杜绝一切谬误, 追求某种十全十美的绝对知识, 这种意图起初也许是善良的, 但当人们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 再也不会有错误的时候, 当他们自命为理论权威, 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的时候, 他们就成了堵塞任何知识的发展的教条主义者, 他们苦心孤诣得来的“绝对真理”却恰恰成了扼杀一切真理的伪科学。

论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时代意义

论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时代意义

“一加一等于二” “吃饱了不饿” 【3】伪科学,占星术,宗教,神话。

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兴起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首先由哈奇森引入经济学,
他的目的主要是借助证伪主义反对先验论, 把经济学引向更加经验化的方向,但他没有 区分经验检验的是理论的假设前提还是预测 结论。 随后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分别建立 了操作主义和工具主义方法论。 兴起原因:经济学研究日益脱离现实;抽象 化倾向明显;证伪主义给科学研究行为提供 了相对简单的划界标准。
证伪主义在其他领域的体现
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而创立了“日心
说”。 达尔文对“特创论”、“物种不变论”的怀 疑而创立“生物进化论”。 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怀疑“燃素说”而创立 “氧化说”。
形形色色的权威
小时候,父母的话是权威的。 学校出的试题是权威的,答案是权威的,答不出来, 答得不对就打屁股。 老师指定的参考书目是权威的,既然是老师指定的, 就说明这个考试肯定会考,说明对我们肯定有用, 肯定不会出错。 政府发布的命令是权威的,政府说什么,就肯定是 什么,不会错的,绝对是为我们好的。 广告也是权威的,它告诉我们哪个牌子的东西是好 用的,那么肯定别的牌子的东西都是假的。 电影明星是权威的,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是对 了,我相信不会错。
各种各样的迷信
如果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并且澳大利亚黑
天鹅也是天鹅,则澳大利亚黑大鹅也是白的。 从上述前提出发,若加上前提“澳大利亚黑 天鹅不是白的,但它们确实是天鹅”之后, 我们仍不能逻辑地确定下列哪些陈述的真假? I.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Ⅱ.有的天鹅是白的。 Ⅲ.所有的天鹅都不是白的。 IV.有的天鹅不是白的。 V.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A、Ⅱ B、Ⅲ C、Ⅱ和Ⅲ D、I,Ⅱ和Ⅲ

论述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论述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论述证伪主义⽅法论的积极意义论述证伪主义⽅法论的积极意义摘要:在证伪主义哲学之前,逻辑实证主义⼀直占据科学哲学的主导地位。

⽽证伪主义反对循规蹈矩地遵守归纳法,推崇理性演绎主义,以经验证伪作为确⽴理论科学性的标准,主张通过对观察结果的批判,推动理论的进步。

这种⽅法为科学创新指出了路径和⽅向,成为科学哲学新旧观念的分⽔岭,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学在思维⽅式上的⾰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主要从证伪主义的理论意义与其在影响经济学⽅法论时产⽣的积极意义两个⽅⾯,来阐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积极意义的,尤其在⽬前我国,本⽂的研究⾮常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经济学⽅法论积极意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法论是科学哲学中的⼀个核⼼概念,这个⽅法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逻辑实证主义者通过对科学语⾔意义的分析,提出并解答了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和说明模式、归纳⽅法的有效性等科学哲学中的重⼤问题。

波普尔坚持科学哲学关⼼的问题不是语⾔的意义问题,⽽是认识的真假问题,提出了对于科学认识的真伪的判断。

它虽然并⾮完美⽆缺,但它为我们进⼀思考科学理论的确认问题提供了⼀种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左的⽅法论。

这种⽅法论对当前我国具有诸多积极的意义,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

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

⼀、波普尔证伪主义⽅法论的理论意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证伪思想是其科学哲学的基⽯,是他庞⼤哲学体系的核⼼。

它既丰富和发展了逻辑实证主义。

⼜弥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不⾜,其积极意义有以下三点。

(⼀)波普尔证伪主义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基本规律。

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波普尔不拘于传统,表现出他的思想解放性和超常性。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理现象, 是重复感的原因之一, 它们不能反过来成
尽管波普尔的“反归纳观念”有点偏激, 却重新
为重复性观察的结果。
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创造精神的重视。它帮助我们
2、对现代经验论者概率逻辑的分析
进一步从那种庸俗实用主义的魔法中解脱出来, 重
现代复兴归纳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莱欣巴哈 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所本来具有的方面。波普尔从
狭隘观念。要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工作思路, 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
在实现新的战略转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江泽民同
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要大力鼓励发明创造, 提高发明
志 特 别 强 调 了 自 主 创 新 :“科 学 的 本 质 就 是 创 新 。 创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专利的授权量, 加大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补助
业拥有专利技术, 专利实施率达到 55%以上。2001~2005 年专利授
发园区, 极大地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高新技术
权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五名, 列全省第一。但
产业。要加强对宁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立法研究, 争取早日出台
是 , 宁 波 市 发 明 专 利 占 的 份 额 太 少 , 2005 年 全 市 专 利 授 权 3985 《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
三、波普尔对归纳逻辑论者的批判
称性, 证伪有演绎的必然性, 但证实却没有。
1、对休谟的批判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既不能获得必然真理, 也不
休谟从经验的角度批判归纳原理, 却从心理的 能获得或然真理。因为过去无论多少次重复, 并不
角度肯定了归纳法。认为人们对规律的相信是多次 能保证今后就一定重复, 也许今后就不再重复。过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限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限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限度Popper’s Falsificationsim and Its Limit郑惠子河南大学政治系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遗产。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证伪主义思想。

1、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的批判,波普所倡导的“可否证性”原则,作为一种科学的分界标准,彻实改变了人们头脑中的科学形象。

科学不再被看成是始于大量的正确观察,经过归纳方法从而上升为实证化的知识体系的活动。

波普发现的“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使科学理论的检验和评价具有了全新的革合性的意义,批判成为科学知识增长或进步的机制。

对于一个科学理论而言,科学不是通过观察事实的积累提高其真实性的,而是努力寻求对它的可检验性和可检验度。

2、波普的证伪主义原则,一方面表现为它在科学方法论方面所显示出的重大意义,而另一方面,它破除了近代以来所盛行的线形的或直升式的科学发展观。

同时,证伪主义及其所倡导的批判精神为我们在科学与伪科学和迷信之间做出清晰的分界,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因为,伪科学和迷信不管以何种科学形式的包装出现,它们总是企图以各种方式规避严格的科学检验。

这种批判精神在今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尤显其重要性。

3、波普的证伪主义原则,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经验论的科学理论评价模式。

它与逻辑定证伪主义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真理或逼近真理,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只与经验有关,与时间无关,是超越历史的。

因而,它们都是一种静态的理论评价体系。

而波普的证伪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在此问题上的根本区别则是:前者是主张通过严格的批判来提高一个理论的可检验度,从而逼近真理,科学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后者是主张通过大量正确的观察和归纳“证实”或“确证”获得真理,科学是一个不断地使理论符合于经验事实的求真的过程。

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与伪科学的量尺

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与伪科学的量尺

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与伪科学的量尺波普尔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个被现在科学界广为接受的原理: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似乎有点儿难以理解,在我们的心目中,科学往往代表着正确,怎么反而说科学理论需要具备可证伪性呢?实际上,“可证伪性”和“可证伪”是有一些区别的,如果我把“可证伪性”改为“可验证性”,你就会容易理解的多了。

比如说,有人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

怎么证明这个规律呢?只能到全世界去抓乌鸦的样本,每抓到一只都发现是黑的,然后我就跟你说:“你看,我从全世界抓了那么多的乌鸦,无一不是黑的,这下你总该相信我关于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理论了吧?”你说:“不,你又没有把地球上的所有乌鸦都抓来给我看,你怎么就知道没有一只白色的乌鸦呢?就算你把地球上所有的乌鸦都抓来了,你怎么知道宋朝的乌鸦也都是黑的呢?你怎么知道以后会不会生出白色的乌鸦呢?”如果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将某个理论推翻,我们便说该理论具备“可证伪性”,也就是可以被验证的意思。

我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大胆地做出一种预言,哪一天你跟我说你又在非洲的某个丛林里面抓到了一只乌鸦,我不用去看,我就敢说那只乌鸦是黑的。

你每抓到一只黑色的乌鸦,我只能说给“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规律增加了一分可信度,直到我们有一天发现了一只白色的乌鸦,则这个规律就不攻自破了。

因而科学理论之所以能称之为科学,首先他要能做出一些预言,而这些预言恰恰是要能够被“证伪”的,也就是说这个科学理论做出的预言是有可能被实验所推翻的。

只有满足了“预言”和“证伪”这两个条件,我们才能为其冠以科学之名。

反过来说,如果你提出的一个理论并且做出的预言是永远不可能被实验推翻的,那么这个就不能称为科学理论。

比如说,你给出了一个理论:有一种汗是香的。

哪怕我们把全天下的人的汗液都收集过来闻一下,发现都是臭的,但也没法推翻该理论,因为我们并不能证明你说的那种香屁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另外,你的这个伟大理论也不能做出一个准确的预言:在何年何月何地会诞生一个香汗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现代西方哲学新流派众多,派别林立,主义纷争,更迭频繁。

在科学哲学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围绕认识论的两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

波普尔在《认识论的两大根本问题》一书中指出:“认识论中的两大问题,其一是法则性的命题如何根据个别观察而被正当化的所谓归纳问题也叫休谟问题,其二是如何划定与伪科学界线的所谓界限设定的问题,也叫康德问题。

”[1]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两大派别即以以波普尔、拉卡托斯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和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其实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就是经验证伪和经验证实之争。

今天,我们探讨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意义,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一、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法的批判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归纳法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它给近代科学革命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科学动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

但是,到了20世纪,一些科学家对经验主义为特征的归纳法产生了迷信,思维开始僵化,甚至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波普尔证伪主义学说的提出,给科学界带来一阵清风。

波普尔反潮流的新科学观念、天才的逻辑洞见,赢得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支持和肯定。

如爱因斯坦、梅达华(Peter Medawar)、薛定鄂(Erwin Schroedinger)、波尔、莫纳德(Jacques Monod)和艾克里斯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一)从归纳法到逻辑实证主义。

归纳主义是指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取得必然性与普遍性方面,归纳方法是否有效的问题。

它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何乔立 吴伟强 鲍健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摘 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本文试图从他对归纳法的反驳角度来评价他,并从可证伪性的角度分析波普尔证伪思想的内涵。

在探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思想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进步需要理性的批判精神,不断否定才能发展的精神,分析了敢于犯错,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证实与证伪”交互的动态模式的现代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归纳法;可证伪性;方法论意义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He Qiao-li, Wu Wei-qiang, Bao Jian-qiang,(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Abstract:Karl Popper(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 is the most greatest philosopher of science of 21th century,the falsifications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in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thesis tries to evaluate the Falsifications through refute induction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though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alsifiabilit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essence thoughts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propose the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need in scientific progress, the spirit of continue to deny to develop, analyze modern value and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of the attitude of dare to make mistakes, deal with mistakes and failures correctly and the interactive dynamic model of ‘verif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keywords:Popper;Falsification;Induction;Falsifiability;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中图分类号:B0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1-0074-04作者简介:何乔立(1988— ),男,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吴伟强(1963—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研究。

鲍健强(1956— ),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 74 – 2012年第11卷第1期义所继承。

自弗兰西斯•培根以来,经验论思想家都认为科学知识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的, 即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的认识。

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的规律、定律、公式都是这样得出。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

波普尔认为:“归纳问题实质上是从对划界问题的一种错误解决中产生的,它起因于这样的信念,使科学凌驾于伪科学之上的是发现真实的、可靠的和可证明的知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

”[3]但波普尔反对这种归纳法,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归纳法即证伪主义。

(二)基于逻辑和心理问题对归纳法的反驳。

归纳是否有效,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休谟首先发现归纳有问题并对它发难。

休谟认为,依据对有限的感觉经验的归纳推理,永远也无法得出一个普遍有效的结论。

归纳推理既不能演绎地加以证明,也不能归纳地加以证明,对归纳证明的努力要么陷入同义反复的循环论证,要么陷入无穷的倒退,或者陷入先验论。

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

波普尔说:“我是通过休谟接触归纳问题的。

”[4]他认为休谟指出归纳问题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是完全正确的[5]。

但波普尔不同意休谟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方式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

波普尔认为休谟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逻辑问题和心理问题[6]并认为逻辑问题的重要程度超过心理学问题,正是这一点促使波普尔“放弃发现的心理学而转向发现的逻辑”[6],从而提出证伪理论。

(三)划界理论为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方向。

波普尔说:“分界和归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问题”;“归纳问题只是分界问题的一个例子或一个方面。

”[7]他认为划界问题和归纳问题有紧密的联系,并且科学的合理性依赖于证伪的合理性而非归纳的合理性,为此科学划界问题就凸显出来。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逻辑命题和科学(经验可检验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而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绝不是“意义”。

宗教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也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甚至可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

“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

波普尔否定了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的迷信,并认为,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他的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显著的过程,科学只能是一种猜测和假说而非真理。

在此科学观(批评理性主义)的引领下,波普尔提出了著名的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分界标准,即:科学知识不同于非科学的臆想和胡说,其总体的性质是一种猜测和假说,是具有经验性的,这种经验性可以从经验事实对它能否反驳、能否批判的否证方法中区别开来。

只有那些能为经验事实所批判和反驳的理论才是科学的,否则只是非科学和伪科学的。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内涵作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经验的检验,但总有一天,这种潜藏着的错误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经验的“反驳”或“证伪”。

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进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一)可证伪度:可证伪性标准。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即具有可证伪性,但每一理论的可证伪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他提出了“可证伪度”概念来说明不同理论假说的可证伪性程度。

从逻辑上讲,可证伪度越高,即容易被证伪的理论就越进步。

波普尔认为比较理论之间可证伪度有两个标准,一是以它们的潜在证伪者类(和理论不一致的,理论排除的、禁止的基础陈述)的大小为标准: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越大,意味着被证伪的机会越多,该理论的可证伪度就越高。

第二个标准是根据理论内容的普遍性和精确性。

理论所提供信息的普遍性和精确性程度高,它的可证伪度也就高,也就越容易被证伪。

(二)“证实”为证伪提供科学基础和发展前提。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理论通过可证伪度这一概念,把理论的进步性和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统一起来,认为证伪是逻辑与实践的双重必然,站在了肯定理论及其发展的立场上。

为此,波普尔提出确认这个概念,认为在可证伪度的标准下判定理论进步与否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理论拿到经验世界中接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在强调科学发展中否定和证伪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重视肯定和“证实”的作用,使证伪主义突破了单一的否定面。

波普尔认为证伪和确认这两个方面对科学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证伪和反驳或者理论所包含的新内容得不到经验的确认,科学都将停滞不前。

(三)知识增长的基本程序:在证伪中进步,在排错中发展。

波普尔在将证伪主义思想运用到知识增长问题上,把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他看来,知识的进步是从问题开始的,进而针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然后通过不断的试错、反驳,提高理论的可证伪度,进2012年第11卷第1期 – 75 –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最后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否证(证伪),又出现新的问题,如此不断的循环往复,科学知识便由此得到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