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荚膜 菌毛
12/12/2017
1. 菌体表面结构——菌毛
由细菌菌毛介导的黏附
12/12/2017
菌毛黏附可抵抗体液的冲刷作用
12/12/2017
2. 侵袭性酶

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 透明质酸 链激酶 A 群链球菌 链道酶 胶原酶:产气荚膜梭菌
12/12/2017
(二)毒 素
12/12/2017
毒血症
12/12/2017
(三)显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 数量较多,导致机体组织细胞明显损害,生理功能 障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12/12/2017
全身感染的类型
菌血症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过性或间歇性经血 流到达其他部位,称为菌血症。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2/12/2017
多种途径侵入机体
12/12/2017
结核杆菌
病原体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 还取决于:

机体的免疫力
12/12/2017
感染与免疫
细 菌

机 体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数量 细菌侵入途径
机体的免疫力 机体所处的环境 如:医院等
感染
12/12/2017
免疫
医护人员要关心爱护病人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关心、爱护病人,取 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 更好的疗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LPS激活凝血因子,广泛性微血栓形 成,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引起皮肤、黏膜、 内脏广泛出血、渗血,严重者可导致 死亡。
12/12/2017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ppt课件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ppt课件
外毒素 内毒素
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 功能,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和 扩散的能力。
菌毛等粘附因子
荚膜和微荚膜
侵袭性酶
(一)细菌的毒力
黏附素
侵袭力 毒 力 因 子
荚膜
侵袭性物质
外毒素
毒素
内毒素
(2)毒素
1、外毒素 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周围环 境中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种类: 某些G+菌如破伤风、白喉、肉毒、魏氏梭 菌等及少数G-菌如志贺氏痢疾杆菌的N毒 ,霍乱弧菌的肠毒素等。
内毒素的特点:
⑴毒性低。 ⑵无特异性致病作用对组织器官无选择性。 ⑶内毒素为类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主要成 分是脂多糖(简称LPS),故为易被蛋白酶破坏 ⑷性质稳定,耐热性强,不被100℃1h所破坏。 ⑸ 抗原性弱。 ⑹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毒害作用
(A)热源性
(三)细菌侵入的门户

• • •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必须有一定的 途径,否则即使有毒力、数量,亦不致 感染。 破伤风——创口(经消化道无害) 副伤寒——消化道(经创口无害) 结 核——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病原菌的排出途径


在局部传染时,因病灶破潰随分泌物和 脓汁排出病原菌。 在全身性传染时,发病动物机体的各种 分泌物和排泄物(如鼻漏、眼漏、尿液、 粪便、乳汁等)都能排出大量病原菌, 是极其危险的传染源,务必引起高度重 视,以避免传染病的蔓延。
相关概念: 1.细菌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 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宿 主致病的能力。 不同病原菌对宿主有一定 的嗜性,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只对 动物致病; 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 特性,即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 的传染病。由种属遗传性决定。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PPT课件

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毒性程度 高,往往致死。
弱,很少致死。
致热性 对宿主不发热
致宿主发热
免疫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 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
毒素。
性。
类毒素 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 不能产生
第13页/共61页
第29页/共61页
2.基因工程载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环状DNA结构 2)具有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以便与外源基
因连接 3)可不依赖于染色体进行独立复制 4)具有有别于宿主的选择性标记 5)可通过特定方法导入某些宿主细胞
第30页/共61页
3.基因工程载体分类
功能不 同
克隆载体
拷贝数高 具有单(多)克隆位点 载体本身带有一个或多个选择标记
特殊用途的载体
表达载体
除具有克隆载体的一般特性以外 ,还具有一套表达元件:
启动子、SD序列、终止子
第31页/共61页
4、质粒作为载体
EcoRI 酶切
AA T T C TT A A G
GAATT C TT AA
转化
第32页/共61页
PCR
1、高温变性 2、低温复性 3、一定温度延伸
第33页/共61页
基因水平的科赫法则:
1、在致病菌中检出某些基因 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 无。
2、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 害,则毒株的毒力应减弱或 消除,或者将此基因插入到 无毒力菌株中,表现为有毒 力菌株特性。
3、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该基 因应在感染的过程得到表答。
4、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该基因 表达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 保护。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1.外毒素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 溶性蛋白质。
外毒素特性: (1)毒性强: (2)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3)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4)稳定性低: (5)可转变为类毒素:
类毒素(toxoid):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处理后脱毒, 丧失毒性,但乃保留抗原性的物质。
第3页/共12页
毒性的可
外毒素组成: 外毒素是蛋白质组成,由A、B两个亚单位构成。
A亚单位(活性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 B亚单位(结合单位):能使毒素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宿主易感组织的细胞膜受体 上,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决定免疫原性。
A、B亚单位单独均无毒性,B亚单位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断 完整毒素的结合,B亚单位能诱导产生抗体,用于亚单位疫苗生产。
毒力(virulent):指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株的致病力在程度上 力是病原微生物株的特征。
细菌毒力的测定
1.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 ,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半数感染量(I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 ,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第1页/共12页
4.泌尿生殖道传染时:
尿、阴道分泌物
第9页/共12页
四、传染病微生物诊断的常规内容和步骤
1. 检验材料采取: 2. 抹片染色镜检:
取料准确、无菌操作、正确运输和保存。 形态学观察
3. 分离培养: 4. 生理、生化特性检查:
获得纯培养 观察培养特性,检测生化特性
5. 动物试验:
观察致病性、病变等。
6. 血清学试验: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共36页PPT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共36页PPT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细菌致病性》课件

《细菌致病性》课件

治疗方法
01
抗生素治疗
针对不同种类的细菌 ,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需进行手术引 流或切除感染病灶。
03
支持治疗
包括补充水分、电解 质,提供营养支持, 处理高热、疼痛等症 状。
04
免疫疗法
通过注射疫苗或使用 免疫调节剂,提高机 体免疫力,抵抗细菌 感染。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 消毒生活环境。
根据当地疫情和年龄,接种相应 的疫苗,预防常见细菌感染。
保持个人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 提高免疫力 预防接种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感染 源。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 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05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 使用
Chapter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细菌的反应。
局部红肿热痛
当细菌感染某个部位时,该部位 可能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 这是因为细菌繁殖过程中会释放 一些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反应。
皮疹
有些细菌感染会引起皮疹,如丹 毒和斑疹伤寒等疾病。皮疹通常 出现在感染部位附近,并伴随着
其他症状如发热和疼痛。
全身症状
乏力
精神状态改变
细菌性感染可能导致人体能量消耗增 加,引起乏力感。这是由于细菌繁殖 过程中对人体正常细胞的侵袭和破坏 ,导致身体虚弱。
器官功能衰竭
某些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如急性肾衰竭、急 性肝衰竭等。这可能是由于细菌对器官的直接侵袭或由感 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
脓肿形成
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脓肿的形成,即组织内充满脓液的囊状 结构。脓肿的形成通常是由于细菌繁殖和人体免疫系统反 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04
细菌致病性的诊断与治疗
Chap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1. 外毒素
定义:是由G+菌分泌及部分G-菌裂解后 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性质:为蛋白质,毒性强,具有组织选 择性,不耐热,抗原性强,可用甲醛脱 毒为类毒素 。
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6/17/2020
14
2. 内毒素
定义: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体裂 解后释放出来。内毒素也存在于螺旋体、 衣原体和立克次体中。
知识要点
细菌的致病性 内、外毒素的特点 感染的类型 医院感染
6/17/2020
学习目标
掌握 细菌致病性构成、内外毒素特点 熟悉 感染类型及医院感染 了解 医院感染的分类与控制
6/17/2020
2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途径
免 疫 原 强,用甲醛液脱毒形 弱,不能经甲醛处理形成

成类毒素。
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 较弱,作用大致相同,引
毒 性 作 择性毒害作用,引起 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

特殊临床症状
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6/17/2020
22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引起感染的数量与其毒力
成反比。
6/17/2020
链激酶
能激活纤维蛋白酶原变为纤维蛋白酶,使血凝块溶
解,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6/17/2020
11
链道酶
能降解脓液中高粘度的DNA,使脓液变得稀薄,利 于细菌扩散。
胶原酶 能破坏肌肉及皮下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局部组织 崩解,促进细菌扩撒。
6/17/2020
12
(二)毒 素
外毒素 内毒素
6/17/2020
性质:脂多糖(LPS),耐热;毒性较弱, 无组织选择性;抗原性弱,不能脱毒为类 毒素。LPS毒性成分为脂质A。
6/17/2020
15
G- 菌特有成分
外 膜 脂多糖(内毒素)
脂多糖
LPS
O特异性多糖: G-菌 的菌体抗原(O抗原),
有种特异性
核心多糖: 有属特异性
类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 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脂质双层
2020/6/17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
16
内毒素性质稳定
➢ 内毒素加热100℃1h不被破坏; ➢ 必须经160℃2~4h或用强酸、强
碱、强氧化剂煮沸30min才被灭 活。
免疫原性弱,不能经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6/17/2020
17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 发热反应 ➢ 白细胞反应 ➢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6/17/2020
9
2. 侵袭性酶
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
透明质酸
链激酶
A 群链球菌
链道酶
胶原酶:产气荚膜梭菌
6/17/2020
10
血浆凝固酶
促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沉积在 菌体表面或病灶周围,可保护细菌免受吞噬或杀灭。
透明质酸酶
能分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使组织变松散, 通透性加大,利于细菌扩散。
23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其特定的侵入途 径和部位。细菌可通过:
➢ 呼吸道 结核杆菌 流脑奈瑟菌 白喉杆菌
➢ 消化道 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
➢ 皮肤粘膜接触 葡萄球菌 链球菌
➢ 创伤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 多种途径侵入机体 结核杆菌
6/17/2020
24
病原体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还 取决于: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引起皮肤、黏膜、 内脏广泛出血、渗血,严重者可导致 死亡。
6/17/2020
21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 +菌分泌或部分G-菌 G–菌胞壁成分,细菌裂
裂解后释放
解后释放
化 学 成 蛋白质 分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30min被 强,160℃ 2- 4h被破坏 破坏
机体的免疫力
6/17/2020
25
感染与免疫
细菌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数量 细菌侵入途径
机体
机体的免疫力 机体所处的环境
如:医院等
感染
免疫
6/17/2020
26
医护人员要关心爱护病人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关心、爱 护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调 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更 好的疗效。
无荚膜 有荚膜
6/17/2020
6
2. 菌体表面结构——粘附素
(1)由细菌菌毛介导的黏附
6/17/2020
7
菌毛黏附可抵抗体液的冲刷作用
6/17/2020
8
(2)非菌毛粘附物质
磷壁酸 外膜蛋白
黏附是细菌治病的先决条件。
细菌通过黏附可抵抗分泌液、尿液的冲刷和肠蠕动、 纤毛摆动的清除,有利于细菌定居,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病原体来自宿主体外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6/17/2020
31
(二)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 ➢大多为体内的正常菌群
6/17/2020
32
二、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 感染 急缓 急性感染
显性感染
感染 范围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带菌状态
6/17/2020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33
(一)隐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较强,侵入的病原 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感染后对 机体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不 明显的临床症状。
6/17/2020
34
(二)潜伏感染
细菌潜伏于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 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检测不到, 称为潜伏感染。
6/17/2020
3
一、 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LD50) ( ID50)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侵袭力和 毒素。
6/17/2020
4
(一)侵 袭 力
包括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荚膜 黏附素
6/17/2020
5
1. 菌体表面结构——荚膜
6/17/2020
27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6/17/2020
28
感染 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突破
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一 定部位生长繁殖甚至扩散,引起病 理反应的过程称为传染或感染 。
6/17/2020
29
一、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6/17/2020
30
(一)外源性感染
6/17/2020
18
LPS
激活
单核
-巨噬细胞


内源性热原质

(IL-1等)

应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源自发热6/17/2020
19
➢ 白细胞反应
LPS
白细胞数 暂时减少
数h后
白细胞数 显著增多
6/17/2020
20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LPS激活凝血因子,广泛性微血栓形 成,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