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的学术前沿问题
中 国古典学的理论创新如何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学的理论创新如何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中国古典学的理论创新如何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中国古典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在当今时代,要推动中国古典学的蓬勃发展,理论创新无疑是关键所在。
理论创新能够为中国古典学注入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多依赖于传统的方法和理论框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这些传统方法和理论在某些方面逐渐显现出局限性。
通过理论创新,我们可以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解读古典文献、历史事件以及文化现象。
比如,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文学、哲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融合,为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跨学科的创新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理论创新有助于拓展中国古典学的研究领域。
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一些经典的文献和著名的历史人物上,而对于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领域关注不足。
通过理论创新,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例如,对于古代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的研究,过去常常被忽视。
但借助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我们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领域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
此外,对于古代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通过理论创新获得新的突破,从而丰富中国古典学的学科体系。
理论创新还能够增强中国古典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这些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理论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挖掘和阐释这些古典智慧的现代价值。
比如,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当今构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古代的生态观念,可以为我们应对现代环境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将古典学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
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一、秦汉简牍学研究:新史料的出现是推动历史研究纵深发展的动力之一,尤其是秦汉史的研究,传世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制约了史学研究的发展。
本世纪初,在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陆续出土了不少汉简,一些学者开始利用这些资料对秦汉社会进行研究。
建国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考古成果似乎十分垂青秦汉历史,秦汉简牍大量的出土。
主要有1975年云梦秦简、1990-1992年敦煌悬泉置汉简、1993年连云港尹湾汉简、2001年张家山汉简、2002年江西里耶秦简、2002年长沙东牌楼汉简等等,大量简牍的出土,为秦汉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研究者们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方法,在秦汉官僚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关系、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云梦出土了一千多支竹简,主要是秦代的法律制度,还有反应当时社会风俗的《日书》。
1996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达三万多枚,主要是地方的官方档案文书,1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大大充实了少得可怜的秦史资料。
这批简牍是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资料,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等。
运用简牍这批简牍,学者们对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邮驿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张家山汉简主要有《二年律令》是汉初的法律条文。
学者们不仅对汉初的法律、行政制度有了深入的研究。
利用这些制度资料,研究汉初国家对社会关系的整合情况,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深入。
尹湾汉简的出土,为研究汉代地方郡县机构中官吏组成,官吏的的升迁、职能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推动了汉代行政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
另外,简牍的整理、文字的识读、简牍文书的特点规律等都成为研究热点。
借助于新史料,不仅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还出版有《简帛研究》等专业期刊、以及简帛网站等。
还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汉代官文书研究》、《简牍文书学》等等。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XXXX年史学研究有哪些新进展?最近,中国历史研究院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
活动中正式发布《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这本书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主持编写,旨在通过持续推出年度前沿报告的方式,反映中国历史学研究进展,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努力构建权威、公正的历史学评价体系。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作序,主要内容包括《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XXXX年中国历史学研究评价报告》以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考古学6个学科分报告组成。
报告还通过大数据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XXXX 年度中国历史学五件大事、十大关键词、十大研究热点、五部优秀著作和十篇优秀论文。
书影书影在序文中,高翔也谈到现在我国的历史学研究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碎片化,“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森现”,过分纠缠纠结于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其次是淡化理论,缺乏对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三是远离现实,缺乏对当下的关怀,不善于从服务现实中推动学术的提升和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研究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绕着走。
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
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
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建筑在东拼西凑的资料碎片上,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对时代问题浮光掠影的考察。
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在经世中提升。
”高翔谈道。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重点从文献计量学的量化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XXXX年中国历史学科相关论文的计量分析,从整体上描述XXXX年历史学的研究热点,是较为宏观的把握。
如对于XXXX年史学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大致可以看出XXXX年的研究热点:在中编的《XXXX年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报告》中,学者张旭鹏梳理了XXXX年度国内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模块一:世界上古史前沿问题
二、古代近东研究的新进展 1、两部《古代埃及史》(周启迪1994;刘文鹏2000);拱玉书: 《西亚考古史》(2002) 2、语言、文字和文学:拱玉书: 楔形文字Studien zur Bildung und Entwicklung der Keilschriftzeichen (1993); Die Namen der Keilschriftzeichen (2000); 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 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2009);李晓东:《埃及历史铭 文举要》(2007);王海利 3、政治、经济和社会:吴宇虹:A Political History of Eshnunna, Mari and Assyria during the Early Old Babylonian Period (古巴比伦时期马瑞、 埃什嫩那、亚述三国史, 1994); 乌尔第三王朝贡牲中心档案重 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2008);李海峰 4、宗教和文化:刘健:《古代两河流域和赫梯脏卜学比较研究》 (1997); 金寿福: “Ein Gottesurteil im pBoulaq X” (卜拉克第十 号纸草所记载的一次神判, 2001) ; 《法老——戴王冠的人间之 神》(2003年) ;王献华The Metamorphosis of Enlil in Early Mesopotamia (2011) 5、交往和外交:郭丹彤:《古代埃及对外关系研究》(2005); 李政 《赫梯条约研究》(2006);国洪更
第一讲 世界上古史前沿问题
四、跨文明、全球史和比较视角
1、国洪更、吴宇虹:《古代两河流域和巴林的海上国际贸易— —楔形文字文献和考古发现中的狄勒蒙》(2004) 2、刘健:《“世界体系理论”与古代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研究》 (2006) 3、刘欣如:《以总体的观念来探讨早期的复杂社会 》(2008) 4、龚缨晏:《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问题 》(2000) 5、刘欣如:《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 探索印欧语系的起源》 (2011) 6、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2007) 7、杨巨平:《希腊式钱币的变迁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融》 (2007) 8、日知(林志纯):《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1997) 9、日知(林志纯):《中西古典学引论》(1999) 10、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1989) 11、刘家和:《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1996) 12、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 究》(2006)
中国历史文化前沿问题
从缠足看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摘要:缠足是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习俗,被当时人们视为“三寸金莲”之美。
缠足起源众说纷纭,缠足习俗经久不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根本废除。
本文就缠足的起源、发展及废除来分析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女性自我意识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
关键词:缠足,裹脚布,女性地位,女性自我意识缠足是封建社会少女正值四五岁,便要用布将脚包裹住,使其脚掌不能长大,以满足古代男性的审美需求。
随年龄的增长,裹脚布变得越来越紧,极为痛苦,若干年后,脚掌就会变成三角形,因此她们也会逐渐失去行走能力,更别说劳动了,成为真正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典型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女子形象。
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正是说明了缠足给当时社会的女子所带来的痛苦之大和摧残之深,压制了女性的地位。
一、缠足习俗从何而起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古老习俗,其起源说法各异。
有的说法是始于夏商时期,有的说始于五代,还有人说起于隋唐。
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说神话起源,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精变的,她用布把脚裹了起来,来掩饰没变好的脚。
妲己受宠,于是宫中女子都学她把脚裹起来争宠。
当然,这只是人们构想出来的神话传说,缺乏真实可靠性。
二说民间起源,隋炀帝东游江都时,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为其拉纤。
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脚印印出莲花。
隋炀帝见她的小脚十分喜欢,召见她,她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被隋炀帝闪过。
行刺不成她便投河自尽。
民间女子纷纷裹脚纪念月娘。
该说法也比较牵强,因为从历史事实上看,裹脚并非是女性自愿的,而是封建社会对对女性的一种压迫。
三说宫廷起源,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中国古代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古代史不仅是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的源泉,也是我们去了解中国人民追求和维护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历史过程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等问题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方法不仅是研究问题时所需要的步骤和工具,也是研究的个体对待问题、容忍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态度。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研究方法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古代文献的复杂性和不完整性限制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全面分析。
因此,有必要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如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整合的方法,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
其次,从方法的角度来看,史学家应该采用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式。
在可行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多样化的众多研究方法。
这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目标、深度和新颖性。
第三,我们还需要用现代化的方法来系统地进行文献评估和归档工作,确保文献更好的保存、回收和管理,从而使研究工作更加有序。
二,研究内容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过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内容方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古代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而现在的研究则包括了更广泛的领域,如技术、环境、社会、传媒等等。
此外,在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消除单一的研究限制。
往中,我们日益需要用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来重新审视实践和文化的影响,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三,研究前沿问题在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存在一些争议和热门问题。
比如,古代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另外,还需要探讨社会地位、性别、民族和移民模式等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前沿问题探析
一、哪些是史学前沿问题:史学前 沿问题的凭据
(三)新的历史材料和新的历史视野所推断 出来的史学成果 1. 新的历史材料
• 五四运动时候火烧赵家楼,认为曹汝霖是卖国贼,签订了“二十一 条”。后来我看曹汝霖的回忆录,他说“二十一条”不是他签的,因 为他当时是外交部次长,像这么重要的条约,起码都是最重要的国家 负责人才能去签。他作为外交部次长是没资格去签订这么重大的条约 的,这是事实。后来国民党时期的中苏条约,到莫斯科去签应该是宋 子文去的,宋子文怕挨骂,就要王世杰去签。所以这么重要条约起码 是外交部长去签才有效。曹汝霖的回忆录也很有意思,比如说在烧了 赵家楼以后就把学生抓住给关了起来。而当时很多各界的名人名流都 去保那些学生出来,其中曹汝霖自己也参加了,请警察局把学生放出 来。学生被放了出来以后,北大校长蔡元培还带领老师和学生去欢迎 他们。现在我们看这些史实,觉得不太能理解。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 时代的特色,在另一个时代就成了不可想象的东西。——[1]尉佩云: 《真理不是北极——对话何兆武教授 》
一、哪些是史学前沿问题:史学前 沿问题的凭据
(四)海外史学新的视域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用“朝贡体系”模式(“冲击—回应”模式)来解释“中国之世界 秩序”。长期以来,“朝贡体系”模式对这场礼仪之争的解释得到了西方汉学界和 中国学者的公认。首先,费正清将这一事件定性为帝国主义扩张中的大英帝国与闭 关自守、傲慢且自视为世界中心的中国相遇,并因文化误解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其 实质是优越而先进的文明与落后而低劣的文明之间的撞击。其次,费正清将中国在 这场礼仪冲突中不能成功应对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对“朝贡制度”的执著,认为,正 是“朝贡制度”滋生了中华帝国的“优越感”,从而产生了诸如华夏中心主义等一 系列的观念,把使团当作“夷”而非“客”,也正是这种“朝贡制度”阻碍了西方 先进文明和现代性的输入。再次,费正清对“宾礼”(41)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进行了分析,认为清政府的“宾礼”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宣泄天朝的这种“优越 感”。可见,这一模式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文化”上,即以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解 释中国为什么不能成功应对西方输入的现代性,而这体现在清英18世纪的外交上就 是一种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换言之,“冲突发生的原因并不在于西方扩张性的 资本主义所具有的任何内在的特点,而是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 冲撞,或是文化误读可想而知的后果”。由此,“中国的文化主义被臵于与西方的 现代性相抗争的地位,而且恰恰是由于这种文化主义僵硬的特点,它无法创造性地 回应西方。于是,在某一方面曾经解释了中华文明经久不衰之生命力的层面,在另 一方面却又成为防止中国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发生变革的主要障碍”。
国培中国历史专题与学科前沿
七、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般特点 1、对华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2、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3、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4、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5、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稳定富裕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2、民族关系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因。 3、长期的分裂混战,是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 4、分裂时期局部统一的实现,为大统一提供了条件。 5、前政权的改革,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6、统一王朝的建立者个人的雄才大略也起了重要作用。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建设 有中 国特 色的 社会 主义
新 中 国
十一届三中 全会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南方讲话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多民族国家 历史遗留问
题
改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
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
外开放格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出的一般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先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上的一般规律
君权 强化
机构;八股取士;削藩;迁都北京 清朝:设军机处;兴文字狱
统 一 封多
明 清
抗击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
建民 制族
( 前
巩固
2022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热点
2022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热点2022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热点一: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话语体系的创新热点介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智慧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2022年,史学界就此探讨的重点体现在:(一)从历史学的社会性质出发论述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
(三)汲取国外,域外史学的有益经验,加强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表达形式创新、传播路径创新。
(四)重建中国历史的叙述结构以及历史书写的新视角。
(五)从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构建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结构。
热点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区域经济社会热点介绍:“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之后,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界对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2022年,学界更多地将事业集中于经济社会层面:(一)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变革、衍生对地方区域贸易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连通黄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东海丝绸之路”,由黄渤海沿岸地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形成。
在区域空间上与南海丝绸之路互为补充,丰富与完善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地理空间,为相关区域莫定基础。
(二)探讨古代区域经贸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广东、福建、浙东、岭南、江南等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下,与西方世界展开了深入的经贸往来。
(三)研究典型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流动,诸如丝绸、瓷器、南京布等中国商品远销海外,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研究经典案例如“东印度公司"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热点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对汉史研究推动热点介绍:以江西南昌紫金城为代表的西汉海昏侯国都和以海昏侯为代表的墓葬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
初中历史学术问题
初中历史学术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中历史学术问题历史学术问题是指在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疑问、探讨和解答。
历史学术问题的存在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进步至关重要。
历史学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背景。
在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探究事件的原因、影响等方面,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事件。
历史学术问题有助于促进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可以推动历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历史知识。
1. 事件背景问题在学习历史时,我们经常会涉及到各种历史事件。
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背景问题,比如: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该事件之前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历史事件。
2. 人物形象问题在历史研究中,人物形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行为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在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探究他的形象,比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3. 史料分析问题历史研究少不了对史料的分析。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
在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史料分析的问题,比如:这些史料的来源是什么?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如何?如何解读这些史料?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史料,揭示历史真相。
4. 历史价值问题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明辨是非,指导未来。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历史价值问题,比如: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意义,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史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史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对教师的
关键词:史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
一、史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
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让史学前沿问题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效的二、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史学前沿问题研究的(一)及时编修教科书,保证内容的时代性和科
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两相对比,第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主动关注和应用新成
中学历史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材料的范围,在信息技术高发的当今时代,
新课程改革下对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良好运用,
(三)教学方式上史料结合,合作探究
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点往往趋向于历史意义、目的”主要原因是中英茶叶贸易,
,在鸦片引入中国前后,中国的港口完全是两种
三、结束语
史学前沿问题研究成果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春红.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学研究新成果[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12):37-38.
[2]尤育号.历史教学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尝试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z2):44-45. [3]欣汝华.探究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2(24):190-190.。
试析历史文化相关难题
试析历史文化相关难题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主要依赖于古代文献,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凭借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局限性,恐怕这也是谁都懂得的道理。
但是这种局限到底有多大、有些什么表现、其程度如何,我觉得还需要有一个比较细致、具体和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于文献资料较少的秦汉以前的历史时期以及没有即时的文字记载,仅留下传说和后人追记资料的史前时代而言。
这篇稿子主要谈与史前考古、史前时代历史文化研究有关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并乞指正。
一般而言,物质方面的发现能够很快证实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正确性或者纠正其不足、缺漏与错讹之处,比如城池、村落、墓葬,各种祭祀遗迹、各种器物等,这是硬货,至少就存在而言是没有异议也无法异议的。
比如笛子,古书上说“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但在夏、商、周时期并没有发现与我们现在所称所用相同的笛子。
论文百事通由于笛子在汉代才有较广泛的使用,所以推测笛子在战国时可能已经出现,这样看所谓“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年代不会有那样早,夏、商、周怎么不见笛子呢?但是贾湖骨笛的出土就让这种认识和判断被重新颠倒过来,因为实物在那里摆着,谁能否定呢?所以“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又有其中一种真实性。
比如漆器,春秋、战国时的文献《韩非子·十过篇》、《周礼·载师》都有相关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还说庄子做过宋国的漆园吏,但漆器的历史能够早到什么时候,凭文献是无法推知的。
商代考古发现了一些漆器,于是漆器的历史可溯源至商代;河姆渡遗址第三层发现了木胎漆碗,于是可将漆器和碗的历史都上推至六、七千年前。
比如织布,马家滨文化草鞋山遗址发现有3块6000多年前的残布,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也普遍发现有各种纺轮存在,所以不管文献记载如何(甚至有没有记载都没有关系),织布的历史都可以上溯至六、七千年前。
物质文化的历史,只要有实物的存在、有新的发现,它马上就可以被改写,甚至不需要专家,老百姓都可以判断。
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及研究前沿
广东省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 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许倬云:《中国历史特质》,《许倬 云观世变》,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
版
我用三个层面来讨论中国文化,这个中国文 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吃饭穿衣、观念以及 组织。第一个层面的特征是,精耕细作的农 业,这是一种小农经营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 第二个层面是以家族为本的社会网络,第三 个部分是儒家的思想方式,我特别标为是以 仁为本的思想方式。
商品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 的规模、商人的活动 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累 积,都大大的超越了 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 平。
——傅衣凌
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商品经济的繁荣
进一步发展的农业和手工业,促使了明代商 业的繁荣。不少商业城镇兴起。如广东佛山 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 它们是完全因商品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工商业 城镇,合称“天下四大镇”。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 史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专制”这个概念在词源上并不清楚,在 比较语言学和历史比较研究上也很不严密, 而且使用混乱,争执不休,容易产生误解, 对中学历史教学,更容易起误导作用。
(二)中央集权出现的原因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 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 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 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 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 的重要功臣。
美 卡 尔 魏 特 夫 著
·
(三)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争鸣
有关专制(despotism)的学术争鸣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历史学前沿问题 第二讲
第二讲 何睦
一、从民族国家史到文明史
• 从来就有两种史家,一种喜欢做宏观的考察,而另一种偏重微观的研究。 古典历史学:普世观 西方: 希罗多德的《历史》、伊本・卡尔敦的《普世史》(通史)和伏尔泰的《风 俗论》 • 近代史学在西方兴起以前,西方的人士写作历史,也有一种普遍主义、世界主义 的倾向。英文中的天主教就是Catholicism,而Catho1icism的一个意思就是普 遍主义、普世主义。这种宗教观念支撑着他们写作一部宏阔的世界史。 东方 ‚天下‛观反映了中国的普世观构成了中国历史学家(从公元前1世纪的司马迁直 到公元18世纪的众多继承者)的主要参照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构建他们对世界 的看法。 19世纪历史研究职业化的过程中有一个从普世史(及区域史)向以国家和民族 国家为中心的历史学的转变。 职业化的学术研究越来越依赖于档案史料;在人们看来,写作范围如果太广泛, 跨越了国家甚至跨越了文化的界线,这样的历史著作便无法满足严谨的学术 研究的标准。 19世纪的政治观发生了变化,西方优越论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提供 了合法性,因此西方把重点放在民族国家的研究上,把民族国家视为文明和 进步的动力。
二、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挑战
民族国家与现代化的关系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 :‚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得那么迅 速。‛ 在现代化之前的历史时期,个人对其乡土、地方传存、既存地域性权威力量 等的依赖早已存在。不过,人们要求效忠的不是国家,而是各种不同的政治 组织、社会权威和意理结社,如氏族、家庭、宗族、教会、城邦、封建主及 其他集团,这些集团严格地说常常不是‚政治性‛的。一直到了18世纪末, 作为这个词的现代涵义的‚国家主义‛,才渐成为塑造个人公私生活的公认 情愫,只有到了19世纪,才产生了每个民族应建一个与此民族分布相一致的 国家这种要求(西欧)。 英法一旦开始现代化,建立了官僚制的民族国家(到18世纪末,英法经由不 同的途径成了现代民族国家),世界的其他国家——如果没有其他的理由— —就算只是要自卫,也被迫非跟着改变不可。 英法的强大在于她们政治的现代化——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华民族复兴1.中国古代的强盛(1)疆域特别辽阔。
唐朝强盛时期的版图达到1000多万平方公里;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疆域为150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康熙年间的疆域为1300多万平方公里,并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版图。
(2)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
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与发现大约有300项,近60%来自中国;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制瓷等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民族的复兴(1)中国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方面,中国永远不称霸、不侵略别国;另一方面,坚决捍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切实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让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像当代发达国家那样,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更大的贡献率,至少要与我国人口所占的比率大体相当。
二、古代禅让1.尧舜禅让据《尚书》记载:尧邀请部落首领来讨论接班人的问题,众首领推举了品德高尚的舜,尧对舜进行了品德与工作能力考察后,举行仪式把帝位传给舜。
但韩非子认为,所谓的“禅让”,并不是政权的和平交接,而是暴力夺权行动。
韩非子、《尚书》对“尧舜禅让”的不同看法,与当时思想界出现的百家争鸣密切相关。
孔子、孟子主张仁与义,在他们看来,尧舜是大公无私的圣人,肯定会光明磊落地让位于贤能;韩非讲究势与利,在他看来,出于对权势、地位、待遇的迷恋和追求,暴力篡位是很正常的事情。
史学家钱穆认为,“尧舜禅让”只是古代一种君位推选制,但是在后人的传播中,逐渐被理想化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尧舜禅让”是墨家学派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而编造出来的。
史学家白寿彝则认为,“尧舜禅让”的传说,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内部的民主选举制。
西北大学钱耀鹏教授根据考古学成果研究认为:尧舜禹分别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尽管这三大集团都生活在黄河流域,但最初的活动区域并不在一起;后来,气候变化、黄河泛滥,打破了这三大集团的活动空间;为了解决水患,三大集团最终选择了联合,而且轮流执政。
2.后世禅让中国历史上还有多个“禅让”事件。
例如:魏陈留王曹奂-晋武帝司马炎晋恭帝司马德文-宋武帝刘裕南朝宋顺帝刘准-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和帝萧宝融-梁武帝萧衍南朝梁敬帝萧方智-陈武帝陈霸先北朝东魏敬帝元善见-北齐文宣帝高洋北朝西魏恭帝元廓-周闵帝宇文觉北朝周静帝宇文阐-隋文帝杨坚隋恭帝杨侑(yòu)—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唐哀帝李柷(zhù)—后梁太祖朱温十六国吴杨溥—南唐李昪(biàn)五代后周恭帝柴宗训—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孝宗赵昚(shèn)宋孝宗赵昚—光宗赵淳清乾隆帝—嘉庆帝这些禅让大致可以分成两类:(1)“外禅”,即把权力让给异姓,这种禅让往往会导致朝代更替。
它一般是强权、暴力、武力胁迫下发生的,但基本上是和平的、不流血的。
如:杨坚、李渊、朱温、赵匡胤上台。
(2)“内禅”,即把权力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自己通常称“太上皇”,这种禅让一般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其既有强权、暴力、武力胁迫下的权力转移,也有主动退位的。
主动退位的有:唐睿宗李旦、乾隆皇帝。
三、封建社会1.西周“封建”一般把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前称为“封建社会”。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史与世界史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封建”与欧洲古代史上的“封建”在内涵上相差太远。
中国古代的“封建”二字,是“封邦建国”、“封土建制”的简称。
大规模的“封建”发生在西周初年。
当时,地处西部边陲的周政权,灭掉了强盛一世的商王朝后,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便由王族的亲戚子弟率领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装据点,其首要目标是解决周王室的安全问题。
受封的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内具有世代继承的统治权,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定期朝贡,随同作战,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按照“封建”一词的本义,中国古代史上,真正的封建社会,应该是西周到秦统一六国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有学者认为,秦及秦以后的社会可称之为“专制官僚社会”“官僚社会”“宗法—专制社会”“宗法性官僚君主制”“皇权专制主义”社会等。
2.西欧“封建”天津师范大学的侯建新教授指出,在西欧,封建主内部土地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结成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
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每个封建主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一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
封君与封臣之间的血缘作用并不大,国王也不是天下“共主”,“国王靠自己生活”,其全部经济来源就是他的个人庄园。
保护诸侯,是国王应尽的义务;如果国王侵犯了诸侯的权利,诸侯可以反抗,包括使用武力。
可见,西周的“封建”与西欧“封建”区别很大。
而秦朝以后的社会制度,与西欧的封建制度之间,几乎没有相同之处。
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出郡守、县令管理地方。
这些官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没有自主管理权,甚至连生命权也掌握在皇帝手中。
可以说,中国的“封建”制在秦朝时就被废除了。
虽然此后历代都有“分封”,但是,除了汉初、西晋、明初外,其他时期的“分封”只授予爵位,既不分土地,更不赐民众。
因此,与西周时的“分封”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如侯建新教授所说,“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物品,为什么贴上同一标签并且装进同一箩筐?”3.滥用“封建”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但不能无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就以西欧社会发展的阶段来剪裁中国历史。
马克思本人也不赞同“社会发展遵循普遍规律”的命题,他还批评“封建”概念的任意延伸和滥用,并且明确表示,“君主专制”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与收缩,“封建主义”则意味着权力的分散与分割,“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在本义上是不相容的,是矛盾的。
许多时候,人们把各种落后、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也冠以“封建”字样,例如:封建专制、封建迷信、封建地主、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等。
按照“封建”的本义,“封建的”就不可能是“专制的”,因为“封建”导致权力分散,而“专制”带来的是权力集中;“迷信”早就有了,而且永远会有,它与“封建”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总结道,在中国,“‘封建’成了骂人的字眼,可是它缺乏明确的意义”。
法国学者谢和奈也批评说,“人们如此滥用了‘封建’一词,以至于它失掉了任何意义”。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指出:“名词的滥用,以及对于名词的真正意义的无知,可以说是一座迷宫,连那些最大的天才有时候也在这里面迷失了方向。
”三、封建社会1.西周“封建”一般把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前称为“封建社会”。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史与世界史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封建”与欧洲古代史上的“封建”在内涵上相差太远。
中国古代的“封建”二字,是“封邦建国”、“封土建制”的简称。
大规模的“封建”发生在西周初年。
当时,地处西部边陲的周政权,灭掉了强盛一世的商王朝后,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便由王族的亲戚子弟率领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装据点,其首要目标是解决周王室的安全问题。
受封的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内具有世代继承的统治权,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定期朝贡,随同作战,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按照“封建”一词的本义,中国古代史上,真正的封建社会,应该是西周到秦统一六国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有学者认为,秦及秦以后的社会可称之为“专制官僚社会”“官僚社会”“宗法—专制社会”“宗法性官僚君主制”“皇权专制主义”社会等。
2.西欧“封建”天津师范大学的侯建新教授指出,在西欧,封建主内部土地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结成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
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每个封建主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一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
封君与封臣之间的血缘作用并不大,国王也不是天下“共主”,“国王靠自己生活”,其全部经济来源就是他的个人庄园。
保护诸侯,是国王应尽的义务;如果国王侵犯了诸侯的权利,诸侯可以反抗,包括使用武力。
可见,西周的“封建”与西欧“封建”区别很大。
而秦朝以后的社会制度,与西欧的封建制度之间,几乎没有相同之处。
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出郡守、县令管理地方。
这些官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没有自主管理权,甚至连生命权也掌握在皇帝手中。
可以说,中国的“封建”制在秦朝时就被废除了。
虽然此后历代都有“分封”,但是,除了汉初、西晋、明初外,其他时期的“分封”只授予爵位,既不分土地,更不赐民众。
因此,与西周时的“分封”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如侯建新教授所说,“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物品,为什么贴上同一标签并且装进同一箩筐?”3.滥用“封建”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但不能无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就以西欧社会发展的阶段来剪裁中国历史。
马克思本人也不赞同“社会发展遵循普遍规律”的命题,他还批评“封建”概念的任意延伸和滥用,并且明确表示,“君主专制”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与收缩,“封建主义”则意味着权力的分散与分割,“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在本义上是不相容的,是矛盾的。
许多时候,人们把各种落后、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也冠以“封建”字样,例如:封建专制、封建迷信、封建地主、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等。
按照“封建”的本义,“封建的”就不可能是“专制的”,因为“封建”导致权力分散,而“专制”带来的是权力集中;“迷信”早就有了,而且永远会有,它与“封建”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总结道,在中国,“‘封建’成了骂人的字眼,可是它缺乏明确的意义”。
法国学者谢和奈也批评说,“人们如此滥用了‘封建’一词,以至于它失掉了任何意义”。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指出:“名词的滥用,以及对于名词的真正意义的无知,可以说是一座迷宫,连那些最大的天才有时候也在这里面迷失了方向。
”四、重农抑商1.商鞅“重农抑商”一般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始于商鞅变法。
山东大学刘玉峰教授研究指出,商鞅变法推行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农战,二是抑商。
农业方面的具体包括:国家授田;鼓励垦荒;免役轻税;奖励耕织;提高粮价等。
这些又与战争有关。
抑商的具体措施包括五个主要方面:第一,实行盐铁垄断,政府将所产盐铁卖给商人,再由商人分销各地;第二,严格控制粮食贸易,不准农民擅自出售,更不准商人收购;第三,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从业人数,并加重其赋税徭役;第四,加重私营工商业的关卡税和营业税;第五,禁止经营旅店餐饮业,使行商难以解决食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