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 年)。

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11
五、护理难点
•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 解决思路: •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必
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危 害。
• 2.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 治疗。
• 3.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021/9/8
12
•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熬夜等不良生 活方式的危害,督促患者自觉戒除,逐步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 2.对于恐惧或急躁易怒的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稳定情绪。
• 3.对于情绪低落或悲观失望的患者,鼓励患者积 极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以利康复。
• 4.病情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 等。
2021/9/8
• 7.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低脂半流饮食, 不食山芋、土豆等胀气食物,勿暴饮暴食, 忌食生冷辛辣、煎炸油腻、粗硬之品,禁 烟酒。并发肝性脑病者予低蛋白饮食,禁 食动物蛋白;长期使用利尿剂者,摄入含 钾高的食物,如柑橘、橘汁、蘑菇等。
2021/9/8
10
• (三)情志调理
• 1.对于焦虑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情恰 当解释,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 思少虑,防止思多伤脾。
• 3.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山 楂、山药、扁豆、黑鱼、黑豆、莲藕等。
• 4.脾虚湿盛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红
枣、山药、莲子、薏苡仁、甘薯、鲤鱼、
2021鲫/9/8 鱼、赤小豆等。
9
• 5.肝肾阴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百 合、枸杞、栗子、木耳、鸭肉、甲鱼、瘦 肉等。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积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20年07月至12月,中医院医院在肝胆皮肤科应用“积聚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31例(第一诊断51,二诊断 0 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2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5.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31例:肝脾血瘀证11例,肝郁脾虚证11例,脾虚湿盛证1例,湿热蕴结8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疼痛,避免诱因,体位,病室环境,评估腹胀,监测腹围、体重,饮食护理,排便护理,口腔护理、休息护理、乏力情况、心理护理、活动指导、病情观察、情志护理、皮肤护理、其他护理措施。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刮痧、拔罐、游走罐、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热奄包、红外线治疗、肝病治疗仪、脐灸、艾灸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脐灸等。

其次红外线治疗、热奄包。

分析其原因:1.耳穴压豆和穴位贴敷、艾灸、脐灸主要是适用范围广、禁忌症少,改善患者不适症状疗效显著,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4.治疗效果良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护士及患者的主观评价)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艾灸、脐灸、红外线治疗、热奄包。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医护动员工作较好。

3.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

中医护理技术满意度为均满意。

分析其原因:能有效缓解胁痛、腹胀、纳呆、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中医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刮痧、拔罐、游走罐、肝病治疗仪治疗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16-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16-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胁痛□1.评估疼痛□2.避免诱因□3.体位□4.肝病治疗仪□5.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药熨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请注明,下同)好□较好□一般□差□腹胀□1.监测腹围、体重□2.饮食护理□3.排便护理□4.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药熨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黄疸□1.观察皮肤、尿色□2.排便护理□3.皮肤护理□4.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保留灌肠□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中药全结肠灌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中药熏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纳呆□1.饮食护理□2.口腔护理□2.生活起居□3.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其他:□(请注明)1.2.3.好□较好□一般□差□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离子导入 耳穴贴压 艾 灸穴位按摩中药全结肠灌洗 中药熏洗 药熨法健康指导 签 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积聚的护理措施

积聚的护理措施

积聚因七情、饮食、寒湿等致病因素交错夹杂,血瘀、虫积、燥屎、痰凝等搏结所致。

以腹腔内有可触及、有形可征的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在肝、脾。

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内脏下垂、肠梗阻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1 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

2 全身营养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肝郁气滞证、食滞痰阻证、气郁血阻证、气结血瘀证。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包块较大,腹痛较甚者,卧床休息,一般者可适当活动。

(3) 长期卧床患者,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癓积发生的部位、大小、硬度、活动度和压痛等情况。

(2)有无黄疸、臌胀、血证、神昏、水肿、发热、呕吐等预兆。

(3)腹部突然剧痛,伴恶性呕吐,腹部及结块有明显压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吐血或便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头晕心悸、血压下降、脉细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4 饮食护理(1) 饮食宜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忌食肥腻、煎炸、硬固、辛辣、生冷、醇酒之品。

(2) 食欲正常者,可给予补益气血及化瘀之品。

5 情志护理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使其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 临证(症)施护遵医嘱给予外贴消癓散结药膏,有助于消积散瘀。

健康指导1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2 饮食上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

3 积极治疗,定期门诊复查。

积聚辨证施护

积聚辨证施护

积聚辨证施护(肝硬化代偿期)辨证施护1、中医辨证属积聚.湿热内阻型。

施护如下:①病室保持安静、整洁,室温宜偏低。

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食荤荠、藕汁、西瓜汁、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祛湿,忌油腻、海腥、辛辣等。

③中药宜凉服。

⒉中医辨证属积聚.肝脾血瘀型。

施护如下:①嘱安心静养,适当活动,以助气血流。

通②宜清淡饮食,勿食过冷、过热、过硬之品,吞咽缓慢,防止络破出血。

③中药汤剂宜温服。

3、中医辨证属积聚.肝郁脾虚型。

施护如下:①患者安居凉温适宜病室,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②做好情志调护,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嘱病人听音乐散步以调节情志,精神愉快、气机畅达则脾运有序。

③给予软食,宜进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健脾食物,适当服用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之品,以及柑橘、佛手、萝卜等理气食物。

少食甜食、糖类。

忌辛热、酒及油腻之品。

④中药汤剂温服。

4、中医辨证属积聚.脾虚湿盛型。

施护如下:①患者安居凉温适宜病室,保持空气新鲜。

②给予软食,宜进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健脾食物,适当服用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之品。

少食甜食、糖类。

忌辛热、酒及油腻之品。

③中药汤剂偏温服。

④做好情志调护,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嘱病人听音乐散步以调节情志,精神愉快、气机畅达则湿浊易化。

5、中医辨证属积聚.肝肾阴虚型。

施护如下:①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进食瘦肉、大枣、母鸡、紫河车、鳖甲等补养气血之物,及辛辣刺激、坚硬之品。

③汤药、饮食宜偏温服。

6、中医辨证属积聚.脾肾阳虚型。

施护如下:①安置患者于在向阳温暖病室,安静幽雅,避免噪声,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病室温度保持在20℃以上,病室湿度保持在60%以上。

②给予软食,宜进苡仁、山药、扁豆、萝卜等健脾理气食物,适当服用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温中之品。

少食甜食、糖类。

忌生冷、油腻、煎炸、硬固及刺激食品。

探究应用优化后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

探究应用优化后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

探究应用优化后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2-05-27T05:26:50.2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6期作者:田琬铭刘宏张敏王芳(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探究应用优化后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

田琬铭刘宏张敏王芳(通讯作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泸州 646000摘要:目的探究应用优化后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积聚(肝硬化)患者,研究时间从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数量共126例,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数量分别为63例。

其中对照组按照未优化之前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展开护理,观察使用优化后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改善效果、中医操作人数及依从性、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对两组患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后可以发现,观察者明显更低,P<0.05;对中医证候改善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除此之外,在护理工作满意度上观察者明显更高,P<0.05。

结论对积聚(肝硬化)患者应用优化后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症候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也获得提升,有助于中医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临床上可以普及应用。

关键词: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临床效果为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对中医护理行为作出明确规范,将中医的护理优势充分发挥出去,全面提升综合护理效果,2017年之后我院开始针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给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的治疗[1]。

本文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积聚(肝硬化)患者,共126例,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积聚(肝硬化)患者,数量共126例,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数量分别为63例。

75 肝病科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75 肝病科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9版(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以及2016年《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

(1)临床诊断肝硬化代偿期: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

如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属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和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①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脉高压症。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②肝硬化影像学诊断:B超或CT、MRI确诊为肝硬化。

③肝硬化非侵袭性诊断APRI评分:成人APRI评分>2分,预示患者已经发生肝硬化。

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 TE):肝硬度测定值(LSM)≥17.5kPa诊断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者),LSM≥12.0kPa诊断肝硬化(肝功能正常者)。

参考2013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诊断专家意见。

(2)病原学诊断乙肝肝硬化:血清HBsAg阳性;丙肝肝硬化:血清抗-HCV阳性可诊断。

其他肝硬化:包括酒精性、血吸虫性、肝吸虫性、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肝硬化等。

(3)组织病理学诊断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即肝硬化。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阻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脘闷,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暗苔黄腻,脉弦涩或弦滑或滑数。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 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 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 碱性用品。
• (四)纳呆
• 1.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 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 洁。
•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排 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
刘海霞一常见分型?一湿热内阻?二肝脾血瘀?三肝郁脾虚?四脾虚湿盛?五肝肾阴虚证?六脾肾阳虚证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科 室:中西医 主讲人:刘海霞
一、常见分型
• (一)湿热内阻 • (二)肝脾血瘀 • (三)肝郁脾虚 • (四)脾虚湿盛 • (五)肝肾阴虚证 • (六)脾肾阳虚证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疼痛
•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 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 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 作时卧床休息。
• (二)腹胀
•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 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 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 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 4.病情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 等。
五、护理难点
•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 解决思路: •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必
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危 害。 • 2.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 治疗。 • 3.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 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最新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最新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胁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 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 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 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 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 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 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 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 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

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 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 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 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 遵医嘱中药熏洗。

(四)纳呆
1. 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保持口
腔清洁。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排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

4. 遵医嘱艾灸,取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
(1)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湿盛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湿热内阻者中药宜温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

(二)特色技术
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4.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

5. 艾灸(详见附录2)。

6.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

7. 中药全结肠灌洗(详见附录2 )。

8. 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

9. 药熨法(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起居有常,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戒酒,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3. 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二)饮食指导
1. 湿热内阻证:饮食宜偏凉,宜食清热利湿类的食品,如西瓜、梨子、番茄、藕、冬瓜、苦瓜、黄瓜、薏苡仁、绿豆、赤小豆、鲤鱼等。

2. 肝脾血瘀证:饮食宜稀软,宜食理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金桔、柚子、橙子、扁豆、萝卜、山楂等。

3. 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山楂、山药、扁豆、黑鱼、黑豆、莲藕等。

4. 脾虚湿盛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红枣、山药、莲子、薏苡仁、甘薯、鲤鱼、鲫鱼、赤小豆等。

5. 肝肾阴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百合、枸杞、栗子、木耳、鸭肉、甲鱼、瘦肉等。

6. 脾肾阳虚证:宜食温补脾肾的食品,如韭菜、胡桃、山药、羊肉、牛肉、鸡肉等。

7.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低脂半流饮食,不食山芋、土豆等胀气食物,勿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煎炸油腻、粗硬之品,禁烟酒。

并发肝性脑病者予低蛋白饮食,禁食动物蛋白;长期使用利尿剂者,摄入含钾高的食物,如柑橘、橘汁、蘑菇等。

(三)情志调理
1.对于焦虑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情恰当解释,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
确的认识,不思少虑,防止思多伤脾。

2. 对于恐惧或急躁易怒的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
治疗的信心;向患者说明疾病和情志的关系,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
从性;采用移情易性、澄心静志疗法,以疏导情志,稳定情绪。

3. 对于情绪低落或悲观失望的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以利康复。

4. 病情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危害。

2. 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治疗。

3.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督促患者自觉戒
除,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介绍饮食调护方法,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专业营养师给予康复
治疗与指导,帮助患者制定食谱,并督促执行。

3. 定期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护。

4. 必要时对嗜酒患者进行强制戒酒。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 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口否口证候诊断:湿热内阻证口肝脾血瘀证口肝郁脾虚证口脾虚湿盛证口肝肾阴虚证口脾肾阳虚证口其他:
、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口实用性较强口实用性一般口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